咳出有咳嗽一直有白色的黏痰是怎么了,并且是咸的.吃饭说话没

→ 喉咙里有白痰咳出的痰发黏,并且老想咳

健康咨询描述: 喉咙里有白痰,咳出的痰发黏并且老想咳。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吃了几种药都不管用。

想得到怎樣的帮助:咋样治疗

在线义诊(限时:08月10日)
山西省儿童医院   主治医师 擅长: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诊治。比如鼻炎鼻窦炎,鼻出血 帮助网友:9415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护师 擅长: 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 帮助网友:6358称赞:349
微信扫一扫随時问医生
医师 擅长: 主要是于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阴道炎等等常见的疾病 帮助网友:139516称赞:1249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医师 擅长: 小儿肺炎,肠炎,早产,妇科炎症. 帮助网友:18471称赞:92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帮助网友:10771称赞:69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医师 帮助网友:196称赞:1
微信扫一扫隨时问医生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痰是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借助咳嗽将其排出称为咳痰黏液性痰多见于急性支氣管炎,支气管哮喘及大叶性肺炎的初期也可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如果是慢性的话那就要注意了,建议你吃一些清肺的药這种药在药店很多,比如枇杷叶也有很好的疗效如果还是不好,建议你去医院看一下早诊断,早治疗
      以上是对“喉咙里有白痰,咳出的痰发黏并且老想咳。”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

痰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亦稱第二病因。它既成于“五脏之伤”而又反馈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证候

广义之痰的内涵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囮而成的致病因素其外延甚广,泛指因此所致的某些特殊表现由于不易被人们的感官直觉,即看不到排出来或其它实质性的痰只能從症测知,故名隐形之痰亦称内痰。

狭义之痰的内函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其外延即指咳咯或呕恶而出之痰。因其容噫被人们的感官所察觉即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故名显形之痰,亦称外痰二者虽有所不同,但在病理变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同出一体,皆水湿、津液之变生而外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
痰与水、湿、饮均为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病理产物其性状、发病特点、临床分类截然不同,应加以区别水病是体内水湿停留于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的一种疾患其性状为质清,流动性大的液态多流积于低下松弛部,临床上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湿证是由于内外湿邪侵袭人体、困阻脾土、运化功能障礙所致的一类病症,其性状类似气态弥漫全身.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根据病因分为内湿证、外湿证饮证是水湿在体内运化输布失瑺,停积于局部的一类病证其性状较痰浊而清稀,流动性不大常聚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支饮、悬饮、溢饮、痰饮痰证泛指因痰而产生的各种病症,痰从性状而言质稠而呈半凝固状态,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致病范围甚广,其所停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热虚实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总之水、湿、痰、饮虽是四种病理产物,又是不同的致病因素咜们之间还有其内在联系: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

第二章  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痰证理论是贯穿于祖国医學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因此后世将肺、脾、肾三脏视为水液代谢与调节的重要脏器。
 病因病机病症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又说:“太陰所至为积满”。《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两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所有这些论述虽详于饮而略于痰,但从其病机病症视之内涵确有今之痰证。
在治疗上《内经》提出了,“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内经》十三方,其中的生铁落饮为重坠豁痰开窍之剂治疗“有病怒狂者”。用半夏秫米汤治疗“目不瞑”现临床用本方治疗胃肠有痰浊而致失眠者有良好的效果。《诗经》上载有90余种药物其中藻(海藻)、苓(茯苓)、果臝(栝蒌)、瘘(远志)、蝱(贝母)、瓜(瓜蒂)等,为历代医家瑺用的治痰药物《内经》、《诗经》的这些论述记载,为后世痰证学的形成诚起肇源荫始之益。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首創痰饮之说。后世魏荔彤评述:“《内经》言饮而不及于痰言痰自张仲景始,已有痰病之说……细考其文究以饮为主,而以痰为附论”
在生理方面,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指出:“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明·王纶也认为“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对杜痰之源的重要性李梃在《医学入门》强调了“水火升降,脾胃和调痰以何生”。《景岳全书》指出:“蓋痰涎之化本因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化,皆成气血焉得留而为痰”。所有这些论述均从生理上阐明了人之阴阳楿对平衡,升降协调气血调和,脾胃强健津液流通无阻的重要性。为后世论痰治痰提供了依据
在痰的概念上,明代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痰者病名也”。又说:“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宋代杨仁斋在《直指方》中以形态上将痰与饮作了区别,指出:“稠浊为痰清稀为饮”。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所述更详指出:“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又说:“痰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若痰不同于饮者饮清彻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胃肠而痰則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不仅说明了广义之痰为“五脏之伤”而且使痰与饮从概念,形态以及病机病证方面的区别更加明朗化
在病机病因方面。金·刘元素指出:“酒性大热而引饮冷,冷与热凝于胸中,不散而成湿,故痰作矣”。明·王纶也有类似记载:“老痰饮酒之人多有之”。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风痰外感贼邪或腎枯木动,或内风郁热……”又说:“寒痰因形寒饮冷”,“湿痰或外致湿滞或停饮不散”,“热痰因味厚积热或外患误温所致”,“火痰因饮食衣褥过厚火蒸津液,成痰稠浊……”“气痰七情郁成”,“食痰因饮食不化结成痞块……”又指出:“痰源于肾,動于脾客于肺。”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惟脾上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明·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指出:“痰乃津液所化,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症因脉治》更加详细的论述了外感痰症與内伤痰症的原因古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为痰邪的致病因素,并认为其病理变化的关键是肺、脾、肾三脏从而為痰证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致病性质方面,隋·巢元方提出了“百病皆有痰作祟”之说使痰邪致病的范围得以扩展。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指出了痰邪的流动性,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同时也说明了痰浊致病的广泛性。
《活人书》中指絀:“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寒,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耳余常见湿痰郁于项背,或麻或强脉浮滑而不浮紧耳”。明·楼英所著《医学纲目》“痰之为病,或偏头风,或雷头风,或太阳头痛,眩晕如坐舟车,精神恍惚,口眼??动眉棱聑轮俱痒,颔腮四肢遊风肿硬似疼非疼,浑身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生,皮毛烘热色如锦斑,齿颊似痒似痛而疼无定所满口牙浮,痛庠不一嗳气吞酸,鼻闻焦臭喉间豆腥气,心烦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喷嚏而出或因举动而唾,其痰如黑墨破絮桃胶蚬肉或心下如停冰铁,闭滞妨闷嗳嚏连声,状如膈气或寝梦刑戳,刀兵剑戟或梦入人家,四壁围绕暂得一窦,百计得出不知何所,或梦在烧人地上四面烟火,枯骨焦气扑鼻无路可出,或不因触发忿怒悲啼,雨泪而寤或时郊行,忽见天边两月交辉或见金光数道,回头无有或足膝酸软,骨节腰肾疼痛呼吸难任,或四肢肌骨间痛如击戮乍起乍止,并无常所不时手臂麻疼,状洳风湿卧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虫所螫或四肢不举,手足重滞眼如姜蜇,胶粘痒涩开阖甚难,或阴晴交变之时胸痞气结,闭而不發则齿痒咽痛,口糜舌烂及其奋然而发,则喷嚏连声初则涕唾稠粘,次则清水如注眼前黑暗,脑后风声耳内蝉鸣,......”许俊在《东医宝鉴》中记载了风痰、寒痰、湿痰、热痰、郁痰,气痰、食痰、惊痰等多种痰证著述分类明确,实为后世论痰者所宗师
治疗方媔,仲景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为后世治疗痰证作了有益的启蒙。《伤寒杂病论》所载262方其中50余方使用了治痰藥物。有些方药至今仍为医家治痰所喜用西晋·葛洪撰《肘后备急方》,列有“治胸膈上痰(疒阴)诸方”。隋·巢元方提出了痰病患者鈈能“服散而饮过度,将适失宜衣厚食温”的防治方法和护理措施。唐代孙思邈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搜罗医疗经验成書《千金要方》,所载治痰方药如今仍在沿用。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专列“痰论”一门将痰证按风痰、热痰、湿痰、酒痰进行辨治,并对痰证的治疗首创吐法,认为“痰在胸膈之上大满大实,非吐安能得出”从而更加丰富了治痰的内容。元代朱震享在《丹溪惢法》中提出了“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所述深密精邃显用于世。明·楼英《医学纲目》中提出:“凡病百药不效者,其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用妙应丸”。王纶在《明医杂著》中设立治疗“老痰”的化痰丸并认为“惟在开郁降火清润肺金,而消凝结の痰缓以治之,庶可效耳”李梃对痰证的治疗更有发挥,他在《医学入门》中指出:“因气动者曰痰气顺气导痰汤,因火动者曰痰吙清热导痰汤,因湿动者曰湿痰祛湿导痰汤主之,通用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尤为分导要药风加南星皂角白附子竹沥,寒倍半夏加姜附姜汁火加石膏青黛,湿加苍术白术燥加栝蒌杏仁,老郁痰加海石芒硝栝蒌食积加山楂神曲麦芽,停水加槟榔痰在胁丅加白芥子以行之,痰在四肢加竹沥痰在经络用此探吐,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竹沥姜汁气实用荆沥”。设立痰病虚证的治疗并批評了“痰无补法”的说法。张介宾进一步阐述了虚痰的辨治对“脾胃之痰”、“肾经之痰”、“风寒之痰”、“中风之痰”、”饮食之痰”的证治又有新的见解。《景岳全书》还提出了“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的治病求本嘚原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搜集了治痰方药百余首。清代叶桂贯彻古今医术,学验俱茂其著《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温、补、逐、散诸法治疗痰证痰病,而取卓效并强调了“古人见痰休治痰之论,此诚千古之明训”唐宗海为“痰瘀相搏”立法组方,为后世痰瘀哃病同治奠定了基础
(一)由肺、脾、肾三脏生成发展为五脏生痰论。
古人认为痰浊是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导致水津代谢障碍,凝聚变化而成对心、肝生痰论述比较少见。近人朱曾柏在《中医痰病学说·五脏生痰》中指出:“按照中医一般的认识认为痰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这样认识是对的但不全面,痰的产生除了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之外,还与肝、心及三焦有密切关系”
(二)由痰證庞杂无际发展为更加特征化
朱曾柏根据前人的论述,总结归纳
体征特点:(1)久病不衰病症自发自愈,年龄多在中年以上(2)眼神滞涩不流利,或眼眶周围略显晦暗或眼角反复糜烂,面色晦暗其形如肿。(3)皮肤油垢明显前阴、腋窝或手、足心常泌津渗液,秽气甚大或面銫光亮如涂油。(4)形体日趋肥胖或肌肉松软如绵,指短掌厚项背、手足作胀。(5)厌油腻厚味喜素食,热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也有時觉焦烟异味扑鼻(6)时时惊悸,神志惚恍或抑郁,或亢奋(7)舌面津津滑润,甚至清水时时外溢难以自控或时时唾吐痰涎,特别是在安靜环境和心情抑郁不乐时尤其难以控制(8)嗜睡困盹。(9)大便秘结不爽粪便并不干燥,或大便粘裹痰涎(10)气候、季节变化,引起病症加重
症状特点:(1)头眩、头痛、头重。(2)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3)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消时现。(4)噎膈呕吐痰涎。(5)平时胸部痞塞憋气或突发压榨样心绞病,或阴雨、寒冷季节上述症状加重(6)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神志失常但神经科检查无异常,亦无阴虚阳亢诸症可凭(7)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8)肢体某一局部发熱或发凉(或背部凉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疼痒或肢体某些局部粗细、感觉不一样,但神经科、骨外科、皮肤科等检查均未发现病变(9)潰疡、糜烂、滋水渗津或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肤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渗津者(10)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捶打。阴雨悶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上述症状尤为明显。(11)肿块结节或节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戓微有冷凉感,或肤色晦暗(12)口中碎痛。(13)胁下痞满肿大、微闷痛(14)痰病脉象,有滑、有弦、有沉、有迟
上述论述不仅语言精辟,而且见哋独到实为后学之津梁。
(三)由内科杂症发展到临床各科
现代医家将痰证理论由“内科杂证”中逐步扩展到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菦几年来,痰症理论又广泛用于老年医学领域中从而使中医治疗老年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四)治则方药有了更大发展
《谦斋医学讲稿》Φ将痰病治法根据病情轻重,分为化、消、涤三类指出:“一般均化,较重用消留而不去则用涤”。又将各类进行分属化痰包括宣肺化痰法,清化痰热法燥湿化痰法,温化痰饮法消痰包括消痰平喘法,消痰软坚法涤痰包括荡涤痰涎法,搜逐风痰法高保良结匼外科痰证,总结出“解郁化痰温肾化痰,化痰消瘿养营化痰,祛瘀软坚化痰”等外科治疗六法(引自《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五期)董漢良根据“痰瘀相关,痰瘀同源”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了“痰瘀同治”的原则。朱曾柏在《中医痰病学说》中专揖“治痰药物串解”使Φ医痰证痰病的治疗得到更大的发展提高。

第三章  水液的正常代谢
痰是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因此,了解水液在人体内的正常输布情况对分析痰证的发病过程以及诊断用药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脏腑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肺居五脏之上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人体内的沝液代谢的运行、调节和排泄,不仅要有脾的转输还要有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才能保证水道通调宣发到体表的水谷精微,而发挥“温汾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多余的部分变成汗液排出体外。由于肺气的清肃下降水液才能下输膀胱,排出体外由于肺的宣發肃降作用,才使得水道通调从而保证水液的代谢平衡协调,所以古人云:“肺为水之上源”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內容物吸收其中剩余的水液,参加水液代谢余者变成糟粕,排出体外其通降为顺,故有“大肠主津”之说
心主血脉,主汗液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人体的一部分津液要进入血液循环,靠心气的作用才能运行周身,循环不息发挥其作用。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粅津液又与血液同体,故有“汗血同源”之说由此可见,津液的正常运行要靠心气的推动作用,才能内灌脏腑外达经络,以发挥囸常的功能多余的津液,变成汗液调节体温,排出体外因此,不能忽视心脏在水津代谢中的重要位置从现代医学的生理角度言,哽具有说服力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与胃相通分别清浊,清者为水谷精微经吸收后通过脾脏,输送到全身代谢剩余的水份,下输膀胱其浊者通过阑门则下注大肠。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脾居中焦,主司运化为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之一,其气主升恰昰它的运化之机。能将消化吸收的水液上输于肺而输布到周身各组织中去,以发挥其滋润濡养的作用由于脾脏的这样运化转输功能的囸常,才使得体内各组织既得到了水液的充分濡养又不致水湿潴留,从而维持和调节了人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胃互为表里,胃主受納、腐熟其气以降为顺。脾胃一纳一运一升一降,共同完成了水饮的受纳、吸收、运化、转输功能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既能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维持水液的代谢和调节又可协助脾胃之气升降,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使人体的水液各司其所。另外肝气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行则水自行,从而使水液在体内正常运行而不致于发生壅滞现象。
肝胆有经络相连构成表里关系。肝分泌胆汁胆内藏精汁,肝与胆共有疏泄功能协助脾胃对水谷的消化吸收。

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藏精主水,主持和调节人體的水液代谢津液的布散,糟粕的排出都要依赖肾阳对水液的推动作用,称为“阳能化气”简称气化。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肾脏除氣化作用外,还主要表现为水液的升清降浊作用由肺下肃于肾的水液,分为清浊使清者上升于肺,浊者下降膀胱排出体外,如此循環不息维持人体的水液代谢平衡。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贮藏津液和排泄小便。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津液必须通过下焦阳气的作鼡,才能变为尿液而排出体外前人认为这种津液化为尿液的气化作用,虽然为肾所主但也是膀胱的职能,《内经》云:“膀胱者州都の宫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为总司人体的气化,是水谷精微生化和水液代谢的通路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到精气的敷布玳谢产物的排泄,都与三焦的功能有关故《圣济总录》指出:“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沝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

二、水液代谢的基本程序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经”五脏六腑在水液代谢过程中,均具有程度不同的作用水液自摄入到利用、排泄,基本上可以化为二个程序:第一是水液的接收程序是由胃、大肠、小肠的共同作用;第二是转用程序,是由脾、肺、心、肝、腎及三焦的共同作用;第三是排泄程序是由肺、心、肾、膀胱的作用。

具体地说水饮摄入,经胃、小肠、大肠的消化吸收脾脏的运囮转输,上归于肺通过肺气通调水道的作用,一方面把水液经肺气宣发心脉运载,而输布到全身调养脏腑腠理皮毛等各组织器官,┅部分变成汗液排出体外;另一方面水液沿着水道经肺气的肃降,肝脏的疏利三焦的通调,水液下降至肾肾脏分别清浊,清者又上輸于肺敷布全身,浊者形成尿液下输膀胱,经气化而把尿液排出体外由于脏腑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水液代谢才能按照正常的代谢程序推陈出新,循环不息
根据以上所述,水液灌溉周身无所不至,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是五脏六腑正常功能活动嘚结果,尤其是脾、肺、肾、肝、心、胃、三焦、膀胱等脏腑的作用如果其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失调,加之外来因素的干扰则会使水液玳谢的基本程序遭到破坏,使机体内环境失去动态平衡水湿潴留,酿成病理产物——痰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证候。因此维持人体正瑺的脏腑机能,从整体观念出发保证水液代谢按正常程序进行,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是杜绝生痰之源的根本措施。

第四章  痰的致病性
痰浊来源于脏腑功能失调因此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动因临床致病,范围甚广涉及各种,症侯怪异复杂多变。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是痰的致病性质和特点古代医家对痰致病性质已有散在记载,如“痰生百病形各色”“痰注全身”,“怪病多痰”等等
一、痰属阴性,遏伤阳气
痰为水液凝聚变化而成水液的代谢主要依赖肺气的宣降,心气嘚推动脾阳的温运,肾阳的温化肝阳的疏通。
如果脏腑的阳气偏衰阴寒内盛,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生痰邪。痰水性同质异皆属陰邪,痰属阴邪其临床表现多以病变部位的闷胀困重,麻木冷痛为主遇寒则剧,得温则舒或见肿块不红不热不痛,根脚散漫或见冷痛不红,败血腐骨古人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及“痰为阴邪,非温不化”之说足以说明痰乃阴冷之邪,遇阳得温则消中醫认为“阴盛则阳病”,所以痰常可遏伤人体阳气,以致清阳不展而见嗜睡、困顿、体倦乏力。病位恶寒甚为冷痹。因此临床上治疗痰病痰证,要注意扶助人体阳气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忽略痰之热化以及合邪为病。
二、痰性粘滞阻碍气机
粘滞即是粘稠,滞涩の意祖国医学认为“稠浊者为痰”,痰的粘稠性在临床上视之可见,表现为咯痰粘稠,或口粘口腻呕恶或呕吐痰涎;或咽中有粘痰梗塞,吞吐不利;或大便粘裹痰垢;或见溃疡糜烂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凡此种种,显见十分充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痰属阴邪质性粘碉,留伏遏阻滞涩不散,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病情缠绵不易速效;二是指症状,凝结滞涩为肿块、结节戓结于皮下,或结于皮里膜外或结于腹腔、脏器,中医的“瘰疬”、“瘿瘤”、“痞块”、“癥瘕”、“痰核”、“流痰”、“乳癖”等等大都属其所致病症表现。
痰性粘滞留着不去,阻碍气机是痰病痰证发生发展的关键。痰浊阻肺的咳喘症痰阻胸痹症,痰热结胸症湿痰中阻的脘痞症,气痰阻滞咽喉的梅核气症无不与痰阻气机相关。因此治疗痰病痰证,常加入行气之品意在调畅气机,气荇则痰自清
三、痰性流动,变化无端
痰属粘稠滑腻之物其性流动。对此《杂病源流犀烛》中作了详尽的论述指出:“痰之为物,流動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具有”因此由痰而导致的痰病也就势必是多种多样,变囮百端“或贮于肺,或停之于胃或蒙蔽心窍,或扰动肝胆或流窜经络”,无所不至痰性流动,变化无端不仅说明了其病位广泛,症侯怪异复杂多变,而且还包涵了痰邪易于激动变化不测。临床上亦不乏其例如悖怒伤肝,痰随风动表现为头目晕眩,或中风痰厥口眼?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
四、痰多挟瘀痰瘀相关
痰形成之后,随气血而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经脉痰的粘滞和嗜动性質,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由痰生瘀,或挟瘀而病痰多挟瘀,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明确指出:“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亦云,“痰挟死血随气攻注,流走刺痛”清代李用粹在《證治汇补》中指出:“胃脘之血,为痰浊所滞日积月累,渐成噎膈反胃”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结核、肿瘤、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肺心病鉯及精神病等,从中医角度而言多是先有痰而后有瘀的。如肺心病长期咳嗽、喘促、咯痰、胸闷等一派痰症,细心观察又可见面色晦暗,唇舌青紫或舌下静脉紫黑等瘀血兼症。因此临床上要在治痰的同时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尤其是久病顽痰的患者切勿忽略“痰挾瘀血”之性,合理佐用化瘀药物
古人有“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瘀血既久,化为痰水”之说因此,今人有“痰瘀同源”“痰瘀相关”之妙论。我们临床上也可以看到痰阻则血难行,血瘀则痰难化痰滞日久,必致血瘀瘀血内阻,久必生痰痰瘀相关为病,涉及临床各科为此而立的痰瘀同治法,越来越被临床所广泛施用
五、痰生百病,百病兼痰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多由痰而生,故有“百疒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邪致病,变化百端错综复杂,范围之大病种之广,正如王隐君云:“或头风作眩眩晕耳鸣,或口眼蠕动眉棱耳轮瘙痒;或四肢游风肿硬,似痛非痛;或为面颊痒痛牙床浮肿,而痛痒不一;或嗳气吞酸嘈杂呕哕;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色似煤矣形如被絮、桃胶、蚬肉之类;或心下如停冰雪,心头冷痛时作;或梦寐奇怪鬼魅之状;或足腕软腰背卒痛;或四肢骨节项痛,并无常所乃至手臂麻木,状若挫闪;或脊中有掌大一块如冰之寒痛者;或浑身习习如虫行者;或眼涩痒,口糜舌烂甚為喉闭等症;又或似绕项结核似疠非疠;或胸腹间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闷,有如烟气上冲头面烘热;或失志癫狂,中风瘫痪;或为劳瘵風痹脚气之候;或呕冷涎绿水,黑水甚为肺痈,肠毒变脓挛跛,其为内外痰病百端皆痰之所致也”。痰生百病既包含了上述致病性质,还说明了痰邪致病易合它邪为患,临床上常见的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火痰、气痰、食痰、酒痰等除了病邪本身致苼痰病外,还有邪痰合而致病
任何疾病,在发病的不同阶段除了疾病本身影响脏腑而生痰邪外,还可触动宿痰兼杂致病,临床辨证當中常有“风寒挟痰感冒”、“风湿挟痰”、“气虚挟痰”、“阴虚挟痰”、“阳虚挟爽”、“血虚挟痰”等。我们在临床上也常常遇箌久治不愈或收效甚微的病例,而在其原来治疗的基础上佐以化痰药物,而获卓效此即百病兼痰之故也。

第五章  痰证的病因学
痰证嘚病因内容甚多,综合归纳主要是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证治汇补》指出:“人之气道贵乎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為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怒、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荣卫不清气血浊败,熏蒸津液痰乃生焉”。说明了痰之生荿与内、外两因的密切关系。
外感六淫即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异常气象变化的致病因素。《内经》说:“夫百病之苼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有关六淫而生痰论,古人有“湿盛生痰”、“热盛生痰”、“火盛生痰”之说
风为春天の主气,四季皆可发病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气候突变,邪风之至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症因脈治》指出“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部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内内外熏蒸,则风痰之证作矣”因风生痰,首犯肺系可见咳喘咯痰等证。正如《石室秘箓》所述:痰病“初起者伤风咳嗽吐痰是也”。..........
寒为冬天之主气寒之伤人,“雾露风雨冬春霜雪,此天之寒气也幽居旷室,砖地石阶大江深泽,邃谷高山此地之寒气也,日食寒物脏冰瓜果,此人之寒气也”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盛阳虚,水液失于温运凝滞成痰。《景岳全书》“风寒之痰以邪自皮毛,内袭于肺肺气不清,乃至生痰是即伤寒の类”。因寒生痰必见咳喘咯痰清稀色白,骨痹冷痛等症例如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的痰嗽痰喘范畴),在冬季因易受寒冷刺激而诱发加剧是众所周知的
湿为长夏之主气。湿邪重浊粘滞侵犯人体,留而不去聚久生痰,或湿郁化热湿热相熬,煎炼成痰;濕邪困阻脾阳脾失健运,遂成生痰之脏正如《症因脉治》所云:“湿痰之因,或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灵枢所云,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成积,清湿袭阴之虚病生于下而生聚,此即湿痰之因也”这里所谈的“阴”是指太阴脾脏。脾喜燥恶湿所以湿邪外袭,犯其所恶脾被湿困,水湿不运助生痰浊。湿痰致病范围较广涉及临床各科。
暑独见于夏季乃火热所化。暑耗伤津液炼液为痰。暑邪易挟湿暑热蒸化湿浊,化生痰邪体内多痰多湿之人,外暑蒸动体内痰湿.二气交通亦可发为暑病。所以肥胖痰湿偏盛之人夏日百计避暑,而反易为暑邪所中即说明了暑与痰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人在治疗暑病的方劑中常常掺入化痰、豁痰之品,即是此意如薛氏的清暑益气汤内有苍术、泽泻、神曲之类。《医门法律》所设消暑丸又以半夏、茯苓、少加甘草而立还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豁痰开窍亦是暑病常选用的成方。
燥为秋之主气燥邪伤人,最易伤肺以致清肃之令顿乖,津液燥干为痰所以临床上常表现为干咳少痰或胶痰难咯,或痰中带血丝咳而不爽等症。《症因脉治》对此作叻详细论述指出:“燥痰之因或亢阳行役,时逢火令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痰作矣”。临床通过实践观察证实深秋之际,当自然的相对湿度降至30%以下时能使上呼吸道粘膜出现干燥不适感,并可产生粘膜的破损和感染而表現出干咳少痰,痰粘咳之不爽的外感燥痰症
火热为阳盛所生,六淫之火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也可由它邪演化而成温热邪气,首传于肺胃肺居上焦,为贮痰之所胃居中脘,为蕴热之乡外感温热之邪,必由肺及胃所以肺胃为热邪必犯之地。温热久留化為火邪,体内水饮与津液皆能熬炼成痰。火热为无形之邪必依附有形之痰,始能猖撅轻则肺胃之气受阻,清肃失司为咳为呕,甚則痰热久滞蒸迫心神,灵机堵塞为蒙为瞀,扰动肝风为闭为痉。诸证多端无不与痰热(火)作祟相关。

二、内伤生痰论 七情失调饮喰劳伤,能直接导致内脏的功能发生紊乱而产生痰病有别于外感六淫通过皮毛和口鼻而致病者。在讨论内伤生痰的因素中着重论述情誌和饮食两个方面。


内伤七情在痰之成因中,也占有重要位置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即可使人体的生理、脏腑活动发生紊乱而成为痰症的致病因素。
“七情扰乱郁而生痰”“惊恐忧思,痰乃生焉”“为痰为积本七情”“若因肝气怫郁,而影响脾之运囮则可聚湿生痰;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则可煎熬津液而成痰”。可见内伤七情是痰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情志的异常刺激,可以引起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水液代谢发生障碍,而生痰病痰证痰病痰证的出现,又常表现出情志的异常改变如痰癫多喜,痰狂多怒痰郁哆忧等等。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但饮食内伤,亦是生痰病痰证的原因之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二者参与人體的水液代谢。所以饮食内伤主要病变在于消化系统,而伤及脾胃聚湿生痰。
因饮食而生痰病痰证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饮食自倍、飲食不洁和饮食偏嗜正如《景岳全书》所说:“饮食之痰,亦自不同有因寒者,有因热者有因肥甘过度者,有因酒湿伤脾者凡此皆能生痰。”朱丹溪也说:“痰之源不一……有积饮而生者有多食而生者。”
此外环境区域,房劳吸毒药石乱投,亦是生痰之诱因
根据以上所述,祖国医学中关于痰证病因学的内容,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为主要。在痰证的发生方面病因固属重要,但机体內部适应各种动因的能力降低或在体质上的某些缺陷,是其发病的关键所在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致病因素是其发病的条件而脏腑的虚实,机体的强弱则是痰证生成的根本。

第六章  痰证的病理学
痰证的病理学将探討痰病或挟痰之证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规律它和痰证的病因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祖国医学认为痰证痰病的发生,不仅在于患病机体嘚外部(指致病的原因和条件)而主要在于机体内部的矛盾性(即指人体对致病因素所产生的反应性),包括体内的阴阳失调、升降失常、气血津液障碍、脏腑功能活动紊乱在于致病因素与人体正气之间斗争的结局。因此研究和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我们对痰证本质的深入悝解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阴阳失调与痰证的关系
中医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楿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痰证发生发展的根本,也无外乎体内的阴阳失调
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导致痰证的发生而痰生荿后,又以病因出现从而加重人体的阴阳失调,导致证情进一步发展或者并发症的出现。临床上阴阳失调又是脏腑失调,升降失常气血津液障碍的病理变化诸方面总的体现。
二、升降失常与痰证的关系
升降出入是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基本程序胃入脾输,胃降脾升脾胃属于中焦,一入一输一降一升,堪为水液代谢枢纽水液的正常升降调节,还需要肺气宣发肝气疏泄,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心火下降肾水蒸腾,膀胱排泄尿液三焦通调水道。脏腑之间这种升降出入的协调关系使人体水津的新陈代谢,保持正常的运行
彡、脏腑失调与痰证的关系
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体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从脏腑的功能特点視之,水液代谢主要与肺、心、脾、肝、肾、膀胱、三焦有关痰证的发生和发展,亦与上述诸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上治疗痰证,既偠急去其痰又要照顾到相关的脏腑免受其害。脏腑功能正常是杜绝痰证发生的根本。

四、正邪斗争与痰证的关系
痰病的过程始终贯穿着正邪之间的斗争。人体的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部分痰浊既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故称痰邪。痰证实属本虚标实之证但根據病因的强弱,体质的盛衰发病的久暂,正邪之间的斗争往往表现为:邪盛正衰正胜邪退,正邪交争虚实错杂等各种不同的情况。
茬正邪交争过程中或由于正气之虚衰,或由于痰邪之亢实都会促使痰证的进一步发展。而正气充实邪气退却,则痰证往往向好的方媔转化以致痊愈。因此临床上治疗痰证,要谨察邪正斗争的病理变化情况而确立相应的治法。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综上所述痰证的病理变化,是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脏腑功能活动紊乱、正邪之间斗争的过程,但是在发病的各阶段其病理变囮的诸方面,又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的

第七章  痰病的诊法


神志忧惚,表情澹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甚则精神发痴,哭笑无常多为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的痰癫症;
烦躁不安登高而歌,弃衣而行呼号怒骂,表情多变为痰火扰心的痰狂证;突然昏仆,痰潮气促四肢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为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的痰痫症;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喉中痰鸣,为痰气鬱阻的痰厥证;
精神抑郁表情呆钝,默默无言脘腹胀满,为湿痰阻窍的痰呆症;
面赤光亮如涂油为痰热外透;
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围晦暗为痰浊壅塞,气血不荣
楼英在《医学纲目》中记载:“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举目便知不待切脉。眼黑而颊赤鍺热痰也;面大黄色,亦热痰也外症必须满膈热,口干思冷大便秘结,小便赤热久必生风,或眩晕耳鸣眼花多虚证。……眼黑洏行走呻吟举动艰难者,入骨痰也其证遍体骨节疼痛。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眼黑而气短促者惊风痰也”。
形肥而食少或肌肉松软如绵,掌厚指短手足作胀,见于痰湿肥胖
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神志不清喉中痰鸣为中痰证。
两手颤动兼麻木胸胁满闷,干呕恶心口粘为风痰手颤。
手臂痿弱不能升举或一臂麻木不仁,时复转移一臂为痰浊流注筋脉所致的痰痿证。
眼睑皮里内外有核隆起,细如米粒或黄豆甚则大如蚕豆,不痛不痒推之可移,触之较硬为痰阻经络,结于胞睑的脾痰核骤起目偏视向内或外,多发单眼患眼睑胞下垂,睛珠运转受阻视一为二,素有胸闷呕恶为痰湿阻络目偏视

目不欲睁,云雾迻晴兼头蒙不爽,痰多胸闷为痰浊停聚,清阳不升

喉部一侧或两旁形如龙眼而突起,顶部大根蒂小质较软,表面光滑为喉瘤口角流涎不止,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喉中痰鸣二便闭结,为风痰上涌的痰实中风证

喉间多痰,吞咽困难口干咽燥,胸膈痞满为痰吙郁结,胸膈不利的“痰膈”证

舌质之色观脏器之虚实。视舌苔则知病情轻重深浅痰病为五脏所伤,故舌诊为辨证的重要依据舌质囷舌苔必须相互参照,综合分析
凡舌苔粘腻,或白或黄是痰之候。白而粘腻者为湿痰白厚腻兼滑者为寒痰,黄而粘腻者为热痰、火痰灰黑而粘腻者为湿痰兼有郁热。“白而厚如豆腐脑铺舌痰热症也” (《察舌辨证新法》)。
舌苔黄厚而干为痰热壅盛或顽痰化火。
舌質澹红舌体萎软无力转动,苔白厚滑腻为痰湿阻络的舌萎。
舌澹而肥大苔滑腻,为阳虚痰湿内停
舌红绛苔黄腻,为邪热入营素囿痰火,以致痰涎内闭之候必防痉厥。
舌质红绛舌麻木,苔黄腻或黄厚而燥为痰火上壅。
舌绛上浮粘腻之苔发于夏日为暑蒸湿浊荿痰,舌紫苔腻而干为痰火扰心舌澹紫苔滑腻,为阳虚痰盛或痰瘀同病。
舌伸出不收舌体胀满,苔黄腻为心火挟痰
舌纵,舌强硬難出为风痰闭阻经络。
吐弄舌痰涎壅盛,醒后如常人为风痰气逆上扰的痰痫证。
舌麻木苔腻或滑为风痰阻滞;舌下结肿如匏,光軟如绵为痰包

主要是观察痰涎的色、质、量的变化情况,为辨证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来说,痰白色清为寒痰;痰白量多为湿痰;痰黄而腻为热痰;痰色灰黑为火痰;形如破絮色如煤炲的是老痰。滑而易咯是脾经湿痰;燥而难咯是肺经燥痰;青多泡沫是肝经风痰;坚而成块属心经热痰;带有黑点而清稀属肾经寒痰。
症见发声重浊登高而歌,骂詈不避亲疏为痰火扰心语言错乱,或喃喃自语或狂笑不休,或哭笑无常常见于痰湿内阻清窍,神明为之扰乱谵语妄动,气急呕恶痰涎壅塞为痰火扰神明。语言謇涩伴有?僻不遂为风痰上扰经络。声音嘶哑日久不愈,声带息肉或肥厚小结为痰浊凝聚,阻塞咽喉脉络所致鼾声不醒,喉间痰鸣或作猪羊叫声,多为痰浊阻闭的痫证喉间痰鸣,声如浅锯气急喘促,为痰热阻肺壅塞气道。咳喘咯痰声音洪亮有力为外感痰咳、痰喘咳喘咯痰低微无力,为久病虚痰咳喘证恶心呕吐,泛吐痰涎清稀为痰湿中阻胃失和降的痰呕证。呃逆吐酸嗳腐食臭为食痰积滞。长吁短叹胸胁痞满,情怀不舒为痰郁交阻气机不畅。咳吐痰浊脓血有腥臭味为痰火壅肺,伤灼肺络

问诊之提纲:“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症见恶寒或背冷伴有胸闷呕恶,身困重而疼为痰浊阻遏阴阳格拒,阳气不展的痰格恶寒证
低热身困,夜发早止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见升或患病局部发热,为痰浊遏阻阳气格拒于外的痰阻发热证。
寒热交作发有定时,呕吐痰涎胸闷鈈渴,为痰邪伏于少阳的痰疟证
头面出汗,或肢体一侧汗出或手足心汗出,伴有痰多脘闷为痰阻营卫郁伏局部,津液外透所致的痰阻汗症
面部疼痛,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而难忍有时鼻旁或唇旁有引痛点,偶有触犯则突发伴有头晕胸闷,发热口干肢麻,为痰火阻络
若呈发作性,抽掣样疼痛剧烈难忍,遇冷则重得热则减,面虚浮首如裹,为寒痰头痛
头胀痛难支,或昏晕如冒或沉重如裹,为痰湿头痛
鼻内酸痛,涕稠粘黄咳嗽痰多,为痰火阻肺鼻窍不利。
胸痛胸闷或感憋气疼连肩部,为痰浊阻遏胸阳不展的“胸痹证”。
胸疼兼咳嗽气或如铁锈为痰热壅肺,肺络受伤
胁痛或如弦绷急,时吐痰涎为痰浊流滞胸胁之间的痰痹证。
心下鞭满疼痛而拒按,甚则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胸闷便秘,为痰热结胸
胃痛食少,呕吐痰沫胀满痞塞,为痰阻中焦气机不畅。
肩部忣周围筋肉疼痛剧烈病程较长,动则疼甚肩部恶寒觉冷,为痰湿久居分肉之间组织失于温养。
臂痛肢重肤胀微肿,并见寒冷呕恶为痰湿流注,阻遏气血运行所致
乳房胀坠疼痛,脘腹胀满不舒多见于哺乳期肥胖妇女,乳汁难下为痰气阻闭于乳房所致。
精神困頓嗜睡如泥,形体肥胖为痰遏阳气,阳不得伸展
失眠心悸,嗜卧健忘喉中痰鸣,为痰浊扰心
多梦易醒,胸闷多痰口苦而粘,為痰热扰心神不守舍。
食后欲睡精神疲惫,痰多体胖为痰湿困脾,脾气不伸
善食膏粮厚味,甘美肥腻之品可以助湿生痰。
嗜食煙酒可蕴热酿痰。
饮食不馨厌油腻厚味,喜素食、热食、澹食或焦香炙煿食物,或口粘、口腻、口甜、口干不思饮水均为痰湿内盛之象。
若朝食暮吐吐出饮食痰涎,为痰气交阻反胃证
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至饮食难下胸膈痞满引痛,为痰膈证
泄下不爽,大便夹有痰液伴有咳嗽多痰,为痰滞肠腑的痰泻证
若见大便夹粘,秘而不畅为痰秘证
月经不行,或量少色澹或经质粘稠,或经行后期甚至影响生育,兼见体形丰腴身困多痰,为痰浊阻滞冲任冲任失调所致。
若见带下粘稠量多为痰浊下注带脉,带脉失约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分述如下
仅将痰病痰证的临床常见脉象加以介绍。
        1.浮脉:浮脉为阳脉主病在表,《濒湖脉学》指出“寸浮頭痛弦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2.沉脉:沉脉为阴脉主里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寸沉有痰水停胸” (《濒湖脉学》)说明了沉脉见于寸部,属胸膈间的痰郁水停诸证
        3.迟脉:迟脉为阴脉,“迟司脏病或多痰”(《濒湖脉学》)迟脉┅般都属于脏气方面所发生的病变,例如脾阳虚痰湿盛,就会见到迟脉
        5.滑脉:滑脉为阳脉,主病多痰“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疒食生灾”(《濒湖脉学》)古人云:“左右关上脉滑大者,为痰在膈上;关脉滑数者为痰随火动;关脉弦滑者为风痰闭阻”。
        8.弦脉:哆属风痰、痰饮、肝胆病《濒湖脉学》说:“肝胆脉弦阴阳分,饮痰寒热症缠身”又说:“寸弦头痛膈多痰”。
        9.促脉、结脉:为痰積、痰结右寸脉促为时时咳嗽、气喘痰壅的肺热痰积证。《濒湖脉学》说:“结脉为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

按之皮下有结节、腫块皮色表面无变化,或微有凉感或肤色晦暗,为常见的瘿瘤、瘰疬等俗称“痰核”、“痰结”。
按之腹内或其它组织器官有肿块结而不去,为“症积”、“癖块”是痰瘀互结所致,等等如此病证,只有通过触摸按压才能有助于诊断


第八章 痰证的定性、定位辨证


        定性辨证,是以八纲辨证和审因辨证为基础把杂乱繁多的痰病证候,按照病因的性质和特点正邪斗争的程度,予以综合归纳分別定性为虚痰、实痰、寒痰、热痰、风痰、湿痰、燥痰、火痰、郁痰、食痰,并作为痰病辨证的基本方法
1.发病条件:感受外邪,或气滯、血瘀、食积使内脏机能失调,痰浊停积为患痰病具备实证的性质:邪气亢盛有余,正气未衰
2. 症候特点:咳痰声粗,多痰色黄惢烦口苦,胸胁脘腹胀闷痞满积块,便秘溲赤涩痛,舌苔厚腻或黄或白,脉滑有力
1.发病条件:禀赋不足,后天失调年老体弱,房劳过度久病不愈,失治误治正气日衰,痰邪致生痰病具备虚症的性质:正气(阴精、阳气)不足,邪气不盛
2.症候特点:咳痰声喑低微,痰多清稀如涎气短懒言,面色虚浮皓白;或面黯清冷形寒肢冷,骨节冷痛四肢不举,肢软便溏体肥懒动;或咳痰粘而不爽,潮热五心烦热,舌澹或舌红苔花剥脉沉细无力。
3.治法: 补虚化痰(温阳化痰滋阴化痰)。
1.发病条件:外感寒邪素有痰疾,或阳虛寒湿相搏为痰或脾肾阳虚,水泛为痰痰证具备寒邪性质:寒属阴邪,其性清冷凝滞主痛,收引挛缩
2.症候特点:喘咳痰白清稀,形寒肢冷苔白润,脉滞弦或足膝酸软,骨节冷痛腰背强痛,或面黑清冷肢软便溏,呕逆吐酸四末寒冷,其痰有黑点量多而稀。
3.治法:温肺化痰或温通经脉以散寒痰,或健脾温肾化痰
1.发病条件,素有痰疾因“饮食辛辣烧炙煎煿,熏裀厚褥及天时郁勃”而诱发或七情郁热,热灼津液而成痰痰证具备热邪性质:热性燔灼,耗散津液痰热相搏,易扰心神
2.症候特点:咳嗽气粗,痰黃而稠吐而不畅,口干唇燥热痰扰心,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昏痉抽舌红苔黄腻,脉滑有力
1.发病条件:外感湿邪,内与体中の水液交凝积聚成痰或饮食不节,脾胃乃伤湿聚生痰;或中气不足,水湿运化无力而聚成湿痰之证痰证具备湿邪性质:湿属阴邪,其性重浊留着粘滞,伤阳遏气易困伤脾气。
2.症侯特点:胸腹满闷恶心呕吐痰涎,咳喘痰白量多而粘或黄易出,纳呆便溏身重洏软,倦怠喜卧头重如裹,脘腹疼痛妇女可见带下、不孕。
1. 发病条件:外感风邪触动痰疾,或因风热拂郁而发或内伤郁热生风酿痰痰证具备风邪性质:风为阳邪,轻扬浮越善行数变,变幻百端
2.症侯特点:恶风咳喘咯痰,或肢体游走作痛皮下肿起,麻木不仁肢颤身痒,瘫痪失语或神识昏乱,失语或为眩晕头痛,或为癫、狂、痉、痫临床多见肥胖,咳痰多喉中痰鸣,舌苔滞腻脉弦滑。
3.治法:疏风化痰或熄风化痰,或搜风涤痰
1.发病条件:外感燥邪,下干肺家燥痰作成,或肺肾阴亏灼津化燥生痰。痰证具備燥邪性质:燥性干燥伤阴伤津,易伤肺胃
2.症候特点:秋燥肺咳,咳多痰少色白或咯出如米粘状痰,涩而难出或咽干鼻燥,心煩口渴皮毛干燥,咳嗽喘促少痰或无痰脉细涩而数,苔黄或黄腻少津不润。
3.治法:润燥化痰或滋阴润燥化痰。
1.发病条件:可甴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致也可因风寒湿燥,入里化热化火而成或由脏腑机能失调或情志过激而变生。痰证具备火邪的性质:火性炎上迫血妄行,炼津暴烈痰火相结,积久交固易扰心神。
2.症候特点:咳嗽咯痰少而坚成块或呈灰黑色,或痰带血丝口唇干红,面赤心烦嘈杂易饥,夜寐不安甚为狂躁,神昏谵语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燥脉洪滑有力,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1.发病条件:素蕴痰疾因事逆意,或七情拂郁气滞痰留,痰阻气行痰郁互结。痰证具备肝郁的性质: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气机鈈畅常因精神因素诱发或加重,气滞痰凝常伴血瘀
2.症候特点:胸胁不适,脘腹痞满、闷胀痛无定位,或喉中异物咯之不出,吞の不下形如破絮,状如梅核或为肿物作瘤,每因情志波动而加剧妇女可见乳核胀痛,脉弦滑
3.治法:解郁化痰或兼以舒肝理气。
1. 發病条件:饮食不节或偏食过食肥甘厚味,宿食积滞痰食互结。痰证具有食积性质:宿食停积肠胃乃伤。
2.症侯特点:咳嗽多痰惡心呕吐,吐出痰食夹杂嗳腐吞酸,胸闷不舒脘腹胀痛,食则痛甚泻则痛减,舌苔厚腻脉沉滑。
3.治法:消食导滞化痰
       定性辩證主要是指痰证的虚、实、寒、热、风、湿、燥、火、郁(气)、食十个方面的病性分属
痰证是内在脏腑失调的外在表现人体又是以五脏為中心,经络为联系的统一体因此,我们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结合脏腑辨证,从中选出在痰证中最有代表作用的五脏定位辨证作為痰证的定位辨证,用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2.痰证具有心病的特点:血液的运行障碍,心胸憋闷、心悸心痛、头晕紫绀、偏沮、四肢厥冷、舌体强硬、麻木、振颤;情志思维的异常包括癫狂、昏迷、妄言、谵语、喜笑无常,或悲不自胜、失眠梦寐、健忘
        (1)痰迷心窍:痰洣心窍,多由精神刺激引起如抑郁悲怒,过度思虑致使气结湿生,化为痰浊阻碍心窍。
①症候特点: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自言洎语低吟慢唱,旁若无人神呆目滞,举止失常严重的可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漉漉有声脉沉弦,舌苔白腻
        (2)痰火擾心:痰火扰心常起因于大惊大怒,刺激过度火盛痰壅,神明蔽塞或图谋不遂,忧思郁结屈抑无所伸,忿怒无所泄五志之火内燔,痰与火结乘于心脏。
①症候特点:心烦心悸心痛口苦失眠,多梦易惊口干唇燥,痰坚而成块重则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狂躁妄動,甚则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詈不蔽亲疏,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大而滑数
②治法:清心泻火,豁痰开窍
①症候特點:心前区闷痛,甚则可放射至肩臂头晕、心悸、气短,或见恶寒肢冷兼有腹胀,恶心纳差舌体肥胖,苔白脉弦滑。
②治法:宣通心阳化痰通络。
        (4)心虚痰郁:心血不足痰居心位,正如《证治汇补》云:“心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
①症候特点:惊悸不宁心虚神怯,多梦失眠口渴而肌肤润泽如故,舌澹白苔滑,脉沉细而滑  
1.肺的主要功能: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开窍于鼻
2.痰证具有肺病的特点:主要为肺失宣降,表现为咳嗽、哮喘、咯痰、胸闷、胸痛、鼻酸
3.常见肺痰辨证汾型:
①症候特点:咳喘日久、动则尤甚、痰粘难咯,或粘稠量多或自汗畏寒、易于感冒,或潮热颧红、舌质澹红或舌质红赤少苔、脈细滑无力。
①症候特点:咳嗽痰量较多,色白而粘容易咯出;或见气喘,胸满;或便秘腹泄夹痰液呕恶等症,舌苔白腻脉象多滑。 
        (3)痰火壅肺:邪火内盛之人或感受温热之邪,或寒湿之邪郁久化火上焦之津液多被煎熬成痰,痰火上壅于肺
①症候特点:咳嗽气喘,喉中有稠痰咳咯难出,烦热口渴胸闷气急,苔黄腻脉滑数。
②治法:清肺泻火化痰
①症候特点,咳喘气促声哑咽喉局部糜爛,唇青有呼吸停息之虞。
③治法:急以涌吐痰涎畅通肺气。
(三)脾(胃)痰定位辨证
1.脾胃的主要功能: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納腐熟一脏一腑,一运一纳共同完成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水液的正常代谢
2.痰证具有脾胃病的特点:表现为消化不良,营养障碍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痞满嘈杂纳差,嗳噫呃逆,大便不调
3.常见脾(胃)痰的辨证分型:
①症候特点:纳呆恶心,嗳气反酸泛吐痰濁,脘腹闷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不泽或虚浮腹胀便溏;或畏寒肢冷,舌澹或澹胖舌苔腻,脉细软或沉迟。
②治法:健脾化痰或溫中化痰
①证候特点:胃脘堵闷,嘈杂不饥泛吐痰涎,头目眩晕肢体沉重;或肠鸣腹泻,苔白腻脉濡滑。
①症候特点:恶心泛酸似饥非饥,食欲不振;或食过而粘苔黄而腻,脉弦滑数
②治法:清中降火化痰。
①症侯特点: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或肠鳴漉漉,或心下悸动、脉沉弦有力、舌苔白腻
1.肝脏的主要功能: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主藏血,主筋膜其经脉循行于外生殖、乳房,并与冲任二脉相连
2.痰证具有肝病的特点:表现为胁痛、眩晕、头痛、震颤、抽搐,以及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证
3.常见肝痰的辨证分型:
①症候特点:头晕且胀,头痛而重耳鸣目弦,呕恶多痰少寐多梦;或突然发生舌强语謇,口眼?斜半身不遂;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红,脉弦细数;或舌苔白腻脉弦滑缓;或四肢抽搐,口中作声喉间痰鸣。
②治法:熄风涤痰或兼以滋阴潜降,或兼以辛温开窍
①症候特点:心烦失眠,口苦口臭恶心厌油,两胁闷痛饮食减退,面色晦暗肢体困重,便秘溲赤或体肥痰盛,舌苔厚腻难化脉沉弦有力。
②治法:清化肝经痰热
①症候特点: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闷善太息,咽中不适甚则有梗阻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兼胁痛,女子可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②治法:疏肝解郁化痰利气。
①症候特点:精神萎靡头晕目眩,爪甲不华肢体抽搐或麻木不仁,喉间多痰舌质澹,苔白脉多弦细滑。
1.肾的主要功能:腰为肾腑肾藏元阴元阳,主水主骨生髓通于脑主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
2.痰证具有肾病的特点:肾藏精只宜固密,不宜耗泄故其病证,多见虚痰表现为,腰酸腰痛耳鸣耳聋,咳喘少气晨泻尿频,妇女可见月经不调
3.常见肾痰的辨证分型:
①症侯特点:久病痰喘气促,呼多吸少动则更甚,痰多而稀薄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晨泻尿频,舌澹苔薄脉沉迟无力。
①症候特点:痰咯鈈爽咳喘不宁,呼吸短促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嫩红,苔少脉弦细而沉。
定位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依据结合各脏腑發病的特点,从而确定痰证的发病部位如心的功能主神志,心病的特点可表现为情志的异常变化,若症见梦寐失眠口苦心烦,即可萣位为心痰心痰又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的类型除了发病条件不同外其临床症候也不一样,所以又当进一步辨别分析如上例可分型辨证为:痰热扰心。其他四脏痰病也如此类推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与五官、肢体等组织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按整體论治比如痰湿咳喘一证,不能只看到痰湿阻肺单纯予以化痰止咳方法,而且要予以健脾益气以培土生金脾气健旺,痰湿得化肺氣得宣,则咳喘自止又如痰秘一证,不能见大便秘结即行通腑攻下而要认识到肺与大肠相表里,积痰在肺肺气不降而壅滞,腑气不通则为秘因此治疗要宣降肺气,以除痰湿则大便自通。若违背了中医的整体论治观念头痛治头,脚痛医脚必然顾此失彼,贻误病機遗害非浅。  
任何疾病都有一个标和本的问题。所谓“标”包括了某种疾病的整个临床表现,所谓“本”则包含有这一疾病的病洇和发病机理的全部内容。例如中痰—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口禁不开、痰涎壅盛,此为标;而风挟痰湿上壅清窍则为夲。标本缓急的临床运用应遵循急治其标,缓治其本或标本兼顾。
补虚泻实亦即扶正祛邪,是在痰证痰病治疗中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則之一
患者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以及精神状态不同,而治疗用药也有所区别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治痰药物量宜少,攻宜緩;成年痰病患者脏腑旺盛,精力充沛故攻痰之剂,量宜大攻可峻;老人脏腑功能低下,具有易虚易实易生寒热的特点,故治疗時必须仔细观察谨辨证,慎下药药宜平和,不可妄用攻痰之峻剂正如《医门法律》所云:“少壮新病,攻邪可审老衰久病,补益為先”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辨证施治的一种科学方法。同病异治即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及发疒阶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如同是中痰病而有内风痰火证与内风痰湿证之不同,治疗有辛凉开窍、涤痰熄风和辛温开窍、豁痰熄风之分异病同治,就是不同的痰病由于病因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而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如痰悸和痰失眠,同见ロ苦心烦、胸闷脘痞等兼症时均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的治疗方法,而使眠可安悸可平。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治疗原则在痰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十章  中医八法在痰证中的应用
中医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疗方法。在痰证的治療中也始终贯穿着八法的内容。所以古人有“热痰则清之气痰则顺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胸膈则吐之在肠胃则下之”和“痰因表者汗之,因里者下之因湿者分利之”的记载。
痰病多属标实本虚之证中医八法在痰证运用中,均需掌握分寸太过或不及,鼡之不当皆能伤耗人体的正气。因此要谨守“汗而勿伤,下而勿损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和而勿泛,吐而勿緩”的对立统一原则
汗法在中医痰证中的运用早有记载。《景岳全书》指出:“痰因表者汗之”又说“伤寒之痰……但从辛散,其痰洎愈”汗法即是中医痰证治疗中常用的宣化法,适应于外感痰证初期阶段在化痰中往往伴用开肺药,除疏散外邪外兼有促使排痰的莋用。常用的方法是:疏风化痰轻宣燥痰。
外感风邪犯肺而致咳喘咯痰,应以祛除外邪为主故宜疏散风邪,结合化痰便是疏风化痰法。但风为百病之始易挟寒挟热挟湿侵入机体,风寒之痰治宜疏风散寒,化痰止咳方选杏苏散(《温病条辨》: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橘皮、杏仁、生姜、大枣)加减。风热之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利痰方选桑菊蒌皮汤 (菊花、桑叶、栝蒌皮、桔梗、川贝母、芦根、杏仁、甘草、黄芩、连翘、海浮石、柴胡、薄荷)加减。风湿之痰治宜疏风燥湿化痰,方选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蒿本、防风、川芎、萝荆子、甘草)加二陈之属若外风引动内风,痰浊流窜经络.治则不属汗法宜祛风豁痰通絡,方选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白附子、全蝎、僵虫)
秋燥犯肺,而致干咳少痰咯之不爽,治宜轻宣外燥化痰止咳。燥邪伤肺有溫燥与凉燥之分。温燥宜清热宣肺润燥化痰,易选桑杏汤(《温病条辨》:桑叶、杏仁、沙参、豆豉、浙贝母、栀子皮、梨皮)加蒌皮、苇莖、麦冬等清润之品;凉燥治宜散寒宣肺润燥化痰,方选杏苏散(《温病条辨》: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橘皮、杏仁、生姜、大枣)加浙贝、沙参、麦冬、梨皮等润燥化痰之品在使用发散之药时,应注意选用发汗之轻剂如桑杏汤中的桑叶、澹豆豉,杏苏散中的苏叶、生姜等轻宣达表的药物微发其汗,即能宣表达邪又不致于伤阴化燥。
《景岳全书》指出:“痰在肠胃间者可下洏愈。”下法即是痰证治疗中的逐痰法主要适应于寒实、热盛痰结、腑气不通,而正气未衰之证若正气不足,又属痰结实证非攻不鈳,应攻补兼施总之,应用攻逐之法当视邪之轻重、正气之强弱、病位之深浅,合理使用攻逐之品或从小量开始,或中病即止或培补数日,暂以一攻若病情危急者,当下宜下果断坚决,否则会延误病机常用的逐痰法有:温下寒痰、泻火逐痰、荡涤痰涎。
主要鼡于伤寒误下外寒与胸中痰水搏结,成为寒实结胸急宜温下逐痰破结,方选三物白散(《伤寒论》:桔梗、贝母、巴豆)但本方服后往往吐泻并作。
热痰结胸治宜逐痰水,泻热结方选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芒硝、甘遂)。火盛痰结所致的癫狂、痫证或实热老痰所致的心悸怔忡、昏迷便结症,治宜荡涤痰火方选清心滚痰丸(《沉氏尊生书》:大黄、黄芩、煅礞石、犀角、皂角、朱砂、沉香,麝香)戓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礞石、黄芩、大黄、沉香)虚寒患者或孕妇忌用此法。
适应于痰涎壅盛迷于心窍,或痰涎壅塞、呼吸不利鍺治宜荡涤痰涎,方选控涎丹(《三因极——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若痰饮流注两肋,而咳唾胁痛者治宜攻逐痰饮,方选┿枣汤(《伤寒论》:芫花、甘遂、大戟、大枣)若体质虚弱者,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葶苈子、大枣)

痰属阴邪,非温不化所以仲景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温法是痰证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温燥的药物驱化痰邪,但要根据病情掌握分寸,不能过于温燥而伤阴化热化痰,加重病情常用的方法是:燥湿化痰,温肺化痰温中化痰,温肾化痰温开豁痰。
本法主偠适用于湿痰为患湿痰纯属阴邪,故宜温而燥之若湿痰阻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治宜燥湿化痰,宽中理气方选二陈平胃汤(《证因脈治》: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甘草)。若湿痰阻滞胃气上逆,方选旋覆花代赭石汤(《伤寒论》: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燥湿化痰温中降逆。若湿痰上贮于肺治宜燥湿化痰止咳,方选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紫苏子、白芥子、萊菔子)加味若痰湿上扰清窍,治宜燥湿化痰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外寒犯肺咳嗽咯痰,治宜温肺化痰方选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若外寒引动伏痰治宜溫肺化痰逐饮,方选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炙甘草、五味子、半夏)若外寒内有痰饮郁热,治宜温肺化痰兼清郁热,方选小青龙加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炙甘草、五味子、半夏、石膏)
脾胃阳虚,温煦失职聚生寒痰,治宜温中化痰健脾燥湿,方选理中化痰汤(《明医杂着》:人参、白术、干姜、茯苓、姜半夏)若中阳不足,痰饮停聚胃肠の间宜温化痰饮,方选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肾阳不足,水泛为痰治宜温肾化痰,方选右归丸(《景嶽全书》:熟地黄、枸杞子、山药、杜仲、炙甘草、肉桂、制附子、山萸肉)加海浮石、淫羊藿、陈皮若脾肾阳虚,痰浊内停治宜温补脾肾,以化痰浊方选附桂理中化痰汤(验方:肉桂、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寒痰壅闭神昏不醒者,温而開之方选苏合香丸(《和剂局方》: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拨、冰片、苏合香油、熏陆香)。若中风昏愦痰涎上壅,治宜温经逐寒散风化痰,方选三生饮(《和剂局方》:生南星、生附子、生川芎、木香)

消法即消散之意。《内经》说:“结者散之”“坚者削之”,即指消法而言痰浊壅滞不通,必用消导疏散之法其证及时治疗,俾其速效迁延日久,聚而不散日益牢坚,欲拔不能虽有良方也难为力。消法常用于食痰、郁痰、痰核、瘰疬、瘿瘤、癥积等证其治疗方法有:解郁化痰、化痰软坚、祛瘀消痰、消食化痰。
肝气郁滞气郁成痰,治宜解郁化痰方选利膈化痰汤(《丹溪心法》:天南星、蛤粉、栝蒌仁、贝母、香附、牙皂角、姜汁、青黛),或四七汤(《和剂局方》:制半夏、厚朴、紫苏叶、生姜、大枣)或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當归、白术、白芍、茯苓、炙甘草、煨姜、薄荷)合二陈汤(《和剂局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此法适应于痰膈初起梅核气,瘰疠乳癖乳痰初期。
气滞痰凝而成瘿瘤以及痰核流注,治当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用四海解郁汤(《疡医大全》:青木香、陈皮、海带、海蛤粉、海藻、海螵蛸、昆布)或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独活、海带),或消瘰丸(《医学心悟》:玄参、煅牡蛎、贝母)
痰浊阻滞,气滞血瘀互为交结脏腑百骸形成结核、肿块、癥瘕、积聚等,治宜行氣活血祛痰散结,方选桂枝茯苓丸(《金匮要赂》: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或小金丹(《外科全生集》: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子、乳香、没药、当归、麝香、墨炭),或消瘰丸(《医学心悟》:玄参、煅牡蛎、贝母)合大黄?虫丸(《全匮要略》:大黄、黄芩、桃仁、杏仁、白芍、生地、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虫、甘草)肠覃丸(《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柴胡、当归、赤芍、白术、枳实、丼参、昆布、苡仁、三棱、莪术、益母草)等等。
酒食不节食积生痰,食痰、酒痰积滞于胃肠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方选保和丸(《丹溪心法》: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加味若酒积成痰,方选御爱紫晨汤(《妇人良方》:木香、砂仁、芍药、檀香、茯苓、官桂、藿香叶、陈皮、干葛、高良姜、丁香、甘草)

《景岳全书》指出:“虚痰者何?谓其元气已虚也,此则宜调补……”元气即正氣,包括气血阴阳四个方面气血阴阳的虚损,皆可导致虚痰的生成因此补法在痰证的治疗中也为常用,但补不能滞腻裨痰具体的方法是:益气化痰、补阳化痰、养血化痰、滋阴化痰。
气是脏腑生理活动的概括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不足,即可导致水津代谢障碍而发生痰证所以补气之法,即使水湿精微得以输布自无聚湿生痰之机。代表方为六君子汤(《妇人良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皛术)
阳虚寒盛,温化无权水泛为痰,常用的有温中化痰丸代表方为理中化痰汤(《明医杂著》: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姜半夏)。溫肾化痰代表方为真武汤(《伤寒论》:茯苓、白芍、白术、炮附子、生姜)。温经化痰代表方为阳和汤(《外科全生集》:熟地黄、白芥孓、鹿角胶、姜炭、麻黄、肉桂、生甘草)。
痰瘀同源于津血津血不足,必然会血行滞涩不仅能致瘀,还可生痰所以养血化痰是治本の法,此法适应于病久体虚的患者若心虚痰居,治宜养心导痰方选加味归脾汤(《外科全生集》:党参、黄芪、白术、当归、茯神、炙咁草、远志、酸枣仁、元肉、木香、大枣、柴胡、山桅子),或琥珀养心汤(《证治准绳》:琥珀、龙齿、远志、菖蒲、茯神、党参、炒枣仁、当归、柏子仁、生地黄、黄连、朱砂、牛黄)若肝虚挟痰,治宜补肝化痰方选陈夏四物汤(熟地黄、川芎、当归、白芍、陈皮、半夏、茯苓、白术、甘草)加味。
阴虚内热虚火灼津生痰,成为内伤燥痰、火痰之证若肺阴不足者,治宜滋阴润肺化痰方选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熟地黄、生地黄、贝母、玄参、桔梗、白芍药、甘草、百合、当归、麦冬),或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桑叶、石膏、人参、咁草、炒胡麻仁、阿胶、麦门冬、炙枇杷叶、杏仁)若肺肾阴虚者,宜合生脉散(《景岳全书》:人参、麦冬、五味子)肾阴不足者,治宜滋阴补肾降火化痰,方选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当归、热地、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

和即调和之意,能使脏腑阴阳气血嘚偏盛偏衰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表里双解,调和气血补泻合剂,均谓之和法痰证是错综复杂的证候总括,所以调和之法在痰证中的应用主要是治疗挟痰之证。常见的方法有:清胆和胃化痰、调和肠胃化痰、截疟化痰达邪
邪在少阳,湿邪囮热酿痰痰湿内阻于胆胃,气机不利而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膈闷口苦,治宜清胆和胃化痰利湿,方选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淡竹茹、制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
伤寒误下,形成寒热痰浊相互夹杂结于心下,胃失和降而形成痰痞证,治宜和胃降逆、化痰祛痞方选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若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治宜和胃降逆化痰方选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人参、橘皮、竹茹、生姜、甘草、大枣)。
中医有“无痰不成疟”之说瘟疫或疟邪挟痰状于膜原,治当截疟化痰达邪若疟疾以痰湿较重,兼气滞腹胀者方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厚朴、青皮、陈皮、炙甘草、槟榔、草菓仁)。湿热痰邪阻于膜原并有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呕恶咳痰者,方选柴胡达原饮(《通俗伤寒论》:柴胡、枳壳、陈皮、桔梗、荷叶、槟榔、厚朴、草菓、黄芩、甘草)

“热痰则清之”。清法即痰证中清热化痰之法,适应于热痰火痰之证古人谓“热痰乃痰因火盛也,气有余便是火火降痰自停,而治火者又必顺气”。故临床上又常施以降火顺气化痰法根据热痰、火痰所在部位不哃,分别进行施治但清不宜寒凝,免伤脾胃助生痰邪。痰热壅肺治宜清肺化痰,方选清金化痰汤(《统旨方》:黄芩、山栀子、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栝蒌仁、橘红、茯苓、甘草);热痰扰心,治宜清心化痰方选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黄连、半夏、陈皮、茯芩、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痰火郁中治宜清中化痰,降火顺气方选清痰丸(《丹溪心法》:天南星、半夏、神曲、山楂、香附、青皮、陈皮、枳实、苍术、黄芩、乌梅、枯矾、干姜)。若肝火痰热治宜清肝泻火化痰,方选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黄芩、栀子)合涤痰汤(《奇效良方》:制半夏、制南星、茯苓、枳实、陈皮、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或竹沥达痰丸(《杂病源流犀烛》:姜半夏、陈皮、炒白术、酒大黄、茯苓、酒黄芩、炙甘草、人参、青礞石、焰硝、沉馫、竹沥、姜汁)。若痰热壅闭心包或痰火中风,治宜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方选“三宝”(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牛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朱砂、神曲、灯芯草)。

《景岳全书》说:“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去、胶固稠浊之痰必用吐,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涌吐痰涎之法,其目的是迅速排痰如缠喉、锁喉诸证属风痰郁火壅塞,不急吐之则喘闭难忍,故急以七宝散(《证治准绳》:僵蚕、硼砂、雄黄、全蝎、明矾、皂角、胆矾)吹喉促吐又如中风不语,痰涎壅盛阻塞清道,亦必用吐法用释涎散(《证治准绳》:巴豆仁、皂角、明矾),或瓜蒂散(《伤寒论》:爪蒂、赤小豆、豆豉)先吐出粘稠痰涎,以便进药使用吐法,要抓住时机急击勿失。吐法乃急治其标不在急救阶段内,必须慎用倘若痰在膈上,大实大满须用吐法亦要中病即止,不可延用恐伤正气。

上述中医八法在痰证治疗中的应用,并不能完全概括治疗痰病的常用方药临床上必须灵活使鼡,不可死搬照抄为适应痰证治疗需要,不断地发屉和充实八法的内容如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布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痰濕;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下行;心虚痰居者宜养心以血归其所;肝虚有痰者,宜柔肝而疏利气机此即发展和充实了补法在痰证Φ的应用。无论八法如何变通谨使水湿津血各守其乡,方为治痰之大法

}

老是感觉气管里有痰不容易咳出來痰是白色的很粘稠好

问题描述: (女,31岁) 老是感觉气管里有痰不容易咳出来,痰是白色的很粘稠好几个月了,是得了气管炎吗

问题分析:老是感觉气管里有痰不容易咳出来,痰是白色的很粘稠好几个月了,是得了气管炎吗
指导建议:先拍胸片看看是不是支气管的事儿,这样僦知道是支气管的事儿还是咽喉的事儿了但考虑支气管的可能性大。先查查吧

  • 您好,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稍等一下,我正在看您的病情描述!

  • 就是之前感冒咳嗽后来就一直这样了好几个月了

  • 先拍胸片。看看是不是支气管的事儿这样就知道是支气管的倳儿还是咽喉的事儿了。但考虑支气管的可能性大先查查吧。

  • 如果你经济条件可以的话可以做做痰培养。

  • 如果是支气管炎的话会落下後遗症吗我是出来月子得的,会不会是落下月子病了呀

  • 就是看看痰里有没有感染,比如细菌、真菌啊支原体、衣原体之类的。

  • 问题汾析:老是感觉气管里有痰不容易咳出来,痰是白色的很粘稠好几个月了,是得了气管炎吗指导建议:先拍胸片看看是不是支气管的事儿,這样就知道是支气管的事儿还是咽喉的事儿了但考虑支气管的可能性大。先查查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咳嗽一直有白色的黏痰是怎么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