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其蜜怎么死的

我的图书馆
【清】黃維翰& 撰
●黃維翰其人
黃維翰(1867——1930年) 字申甫,號稼溪,江西崇仁縣人。
  黃維翰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舉人,第二年中進士,到兵部學習,補了個職方習主事。
  光緒年間,東北形勢日緊。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曾經奏調黃維翰委署陸軍指揮公所參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以候選直隸州知州的資格,接替李鴻桂任呼蘭府第二任知府兼辦呼蘭稅務總局。當時,黑龍江初改行省,各項事業亟待發展,但財政匱乏,難以支援。於是黑龍江巡撫周樹模整頓糧酒捐稅,在呼蘭設立稅務總局,又在該府境內的巴彥、蘭西、木蘭等縣設立稅卡,以增加稅收,支持財政。黃維翰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上任的。 
黃維翰為官清廉,辦事認真,自上任當年的八月至十二月,就收稅銀2萬餘兩。他還盡力減輕群眾負擔,採取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革除陋規,減緩稅賦,興修水利,振興教育,清理積案。這些措施使得呼蘭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裏就得到了較好的治理,並受到清政府的嘉獎。
宣統二年(1900年),黃維翰調署黑龍江知府,赴任時,許多呼蘭士民自願前往送行,一直送到哈爾濱。 
黃維翰不僅勤政,而且也勤於著述,留有《黑水先民傳》、《渤海國記》等著作。
黃維翰與《黑水先民傳》   譚顏翹   
黃維翰,字申甫,號稼溪,江西崇仁縣(今臨川縣)稼溪裏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生。自幼勤奮好學,十二歲即嫻於聲韻,喜為詩賦,光緒二十年(1894年)考得舉人,翌年中進士,後授兵部職方司主事兼內閣中書。三十二年(1906年)擢候選直隸州知州。時值清廷施行新政,黃維翰條陳部章,言通變之宜,以是見知於朝,嗣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乃奏調他到瀋陽,委為署(即署理,代理職務)陸軍督練公所參議。宣統元年(1909年),黃維翰因政績受到清廷嘉獎。次年春,調任署龍江府(府治在省城齊齊哈爾)知府。呼蘭士民籲留不得,念其家境清貧,饋贈數千金,被他拒絕。離任時,送行者甚眾,有的一直送到哈爾濱。後將贈別詩文匯刻為《蘭河惜別集》,今已難得。  
黃維翰到職後,又兼任省會警務公所總辦。他與民政司使趙淵通力合作,嚴厲打擊賭博、吸食鴉片等劣行,措施有力,成果顯著。時嫩江氾濫成災,他創辦常平倉,以數萬石糧賑濟災民,再次受到清廷嘉獎。  
民國三年(1914年),黑龍江巡按使朱慶瀾鑒於《黑龍江通志》之纂修已停頓多年,亟宜恢復,乃複開志局,聘他為《黑龍江通志》纂修。不二年,修志工作因故又告中輟。黃複去北京,後受聘國史館,任編纂處主任。民國十八年(1929年),萬福麟任黑龍江省政府主席,重設黑龍江通志局,再聘他為纂修。黃維翰負責纂修《地理志》,僅成唐代的前部分,突而中風,延至次年6月,不治而歿。黃家家道窘困,無以成殮,龍江志局舊友塗子厚為之經理後事,並籌資送其家眷歸裏。  
黃維翰在呼蘭任知府之時,曾以二年之功,親自編寫成《呼蘭府志》十二卷。他勤于讀書,博聞強記,以十餘年之力,采擇史籍近百種,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撰成《黑水先民傳》二十四卷。內有史學家王樹楠的序、作者的自敍,採用書目,漢魏、北魏、唐五代、遼、金、元、明、清代的人物傳,其中清代的最詳,計有十五卷。後有後序、跋及張朝墉寫的書申甫先生黑水先民傳後。他在自敍中說:“餘之為是書也,于舊史先釋其地,得其主名矣,乃求其人的實之。於當世先舉其人,知為土著矣,乃求其事以實之。或一人而二三其名,或同一名而二三其人。考異稽同,有疑則闕。稗說、旗檔皆文世;騶卒、閭胥皆獻也。積十餘年,而書始成。”王樹楠序雲:“美哉煥乎,與中原文獻爭光比烈矣……先生之文有功于黑水先民者遠也。”今天,我們打開《黑水先民傳》,撲面而來的是一派寥廓蒼莽氣象。這部野史性著作,淹貫史乘,徵引富贍。評者謂:我國古代邊繳地區,交通阻塞,文化未啟,史籍闕如,人事茫昧。歷代封建王朝只重腹地經營,忽視邊遠。是以一些荒僻地域,不只缺乏編年紀事的綜合史書,就是議世傳人的稗官野史也極罕見。清人方式濟的《龍沙紀略》等大抵敍述自然,疏於社會。西清所著《黑龍江外紀》雖然問及人物,卻是採錄無多,殊嫌簡略。人多憾之。黃氏之作,知人論世,是足可彌補上述的遺憾。其書範之以區域,實實以駐防。博訪其子孫,詳詢其氏族,複證以旗檔之實錄,故舊之遺聞。入傳者,上起漢魏,下迄晚清,特別是清代收入黑龍江境內四百多人,占全書立傳人物的58%。黃維翰筆下敍事原委分明,記人從自然歲月到語態性行,都是鬚眉活現,特點鮮明。狀各類人物,無不品相全殊,形神各異。所謂“白山秀俊,黑水雄傑”盡予收錄。他對捍衛人民利益,挺身而出;不怕遭譴,甘冒禍難的剛毅正直之人;對不畏權勢,不惜犧牲,守正不阿者,莫不用濃墨重彩使之重現于後人面前。
黃維翰(),字申甫,號稼溪,崇仁縣連城鄉舍頭村(今屬臨川連城鄉)人。從小好古詩文,勤奮好學,常借抄別人的書本作學習之用。清光緒二十年(1894)鄉試中舉,次年中進士,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候補直隸州知州。在京期間,喜好結交有志之士,議論古今中外經世方略。在署衙中,精研案牘,對兵事邊防、輿地、財賦等必探其淵源,究其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將自己的心得及變革之要點上書部章京,遂知名於朝。三十二年,隨直隸總督袁世凱檢閱北洋新軍。三十三年,內閣協辦大學士徐世昌總督東三省(今遼寧、吉林、黑龍江)時,調黃維翰為陸軍督練公所參議。不久,黑龍江巡撫又將其調任呼蘭知府兼辦呼蘭稅局。到任後,他以兵法訓練約束巡警,迅速肅清境內盜匪,穩定社會治安。又廢除苛政,鼓勵耕牧,大興工業,建習藝厚生諸局,創設中學1所、小學20餘所,男女學生多達1300餘人,另設宏文學社,常親授生徒,捐俸獎勵優秀生。  呼蘭府濱臨松花江,南接哈爾濱,日本和沙俄僑民以及倚仗外人勢力的教徒,在境內胡作非為。沙俄船隻公然違背條約,闖入松花江和呼蘭內河,尋釁鬧事。黃維翰,為維護國家尊嚴和民族利益,不顧個人安危,頂住壓力,依法嚴懲肇事的僑民和教民,禁止國人出入日本浪人開設的賭館,毅然斷絕鴉片,得到省內廣大群眾讚譽。  
宣統二年(1910),調黑龍江首府,兼省會警務公所總辦。堅決支持民政司趙淵捕懲土商賭棍。嫩江洪災,他設常平倉,平糶數萬石米賑災;饑民中流行鼠疫,他自任省城防疫會長,集中醫務人員救治,使疫情及時得到控制。三年,他的房考師、頂頭上司巡撫周樹模的弟弟觸犯警律,他依法給予懲處。周樹模大怒,將他參劾罷官。  
辛亥革命後,應黑龍江督軍朱子樵聘,主持《黑龍江通志》纂修局務,不久離去,寓居北京,讀書自遣。先後被國史館、禮制編纂會、國立編譯館和《東三省鹽法新志》、《黑龍江通志》、《江西通志》、《吉林縣誌》諸局聘為編修。1919年,被聘為國史編纂處編纂主任。先後編纂成《統計》29冊,《政府年表》、《各省軍政、民政長官表》共3冊,列傳若干篇,《武昌起義往事本末》1冊,《黑水先民傳》25卷,《蒙服志》1卷,《渤海國志》3卷,《呼蘭府志》12卷,《吉林縣誌》目錄1卷,《十年歷代名人生年表》2卷,《江西疆域志》,《江西歷代地理志》,《撫州先賢傳略》,《豫章大事志》,《稼溪詩集》4卷,《稼溪文存》4卷和《豫章姓氏》等。其纂修的《呼蘭府志》,對黑龍江及東北後來方志的編纂產生較大影響。
●渤海國記自敘
渤海位青營二州間漢於其西南陸置渤海郡唐於其北陸建渤海國海旁出為勃作渤非正文然後世沿用之渤海唐東荒大國也地方五千里置五京為府十五為州六十又二州各領縣數當倍蓰于州始唐武后聖曆二年己亥訖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傳世十五六閱年二百二十有九典章制度規橅諸夏何其蔚然文也東荒諸國魋結蠻夷服土苴政教不能變其國俗自夫餘以下皆然處僻陋有大國風惟渤海耳渤海宜有史國既覆于契丹史遂亡契丹亦自安於夷者也唐志太和中幽州判官張建章有渤海國記三卷王應麟玉海紀渤海事轉引祇一則疑其書已亡近世滿洲震鈞有渤海國志朝鮮徐相雨有渤海疆域考震氏取材隘徐氏遺遼東地各有得失焉今網羅羣籍旁及海外史為書三篇仍名曰渤海國記以示偏方霸國多歷年所蓋亦有不拔之道雲己巳夏五月崇仁黃維翰
●渤海國記上篇
崇仁黃維翰申甫纂輯
  ○國統
  渤海者肅慎之苗裔也肅慎唐虞舊國北齊初猶與中國通後乃更稱靺鞨【 肅慎朝貢中國訖於北齊天保五年癸 【 癸:申】 未 【 未:戌】
靺鞨朝貢中國始於北齊河清二年甲 【 甲:癸】 戌 【 戌:未】 均見冊府元龜 案癸 【 癸:甲】未 【 未:戌】 甲 【 甲:癸】 戌
【 戌:未】 相距凡九年】 或曰肅慎靺鞨實一國音轉之訛也 【 滿洲源流考】
靺鞨部落凡數十據有肅慎舊疆隋唐之際復席捲那河南北地粟末在那河南最強有勝兵數千數與高麗戰爭後乃臣屬之唐高宗總章初夷高麗為郡縣粟末內附唐有高麗粟末土地人民而不能綏靖之也閱三十年而粟末勃興據高麗故地而王號其國曰渤海唐因授之其傳國世次猶可考也
  震國公舍利乞乞仲象【 舊唐書無新唐書有】 姓大氏本粟末靺鞨 【
王溥五代會要舍利官乞乞仲象名 震鈞渤海國志舍利姓至祚榮始稱大氏 補注寬按震鈞遜政後冠姓更名唐晏】
唐滅高麗仲象內屬徙家營州武后萬歲通天年契丹降酋松漠都督李盡忠與其妻兄歸誠州刺史孫萬榮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唐師北討仲象乃與靺鞨首領乞四比羽率高麗餘眾東走分王高麗故地武后封仲象為振國公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俱赦其罪比羽不受命盡忠萬榮相繼死唐遣左玉鈐衞將軍李楷固中郎將索仇擊斬乞四比羽是時仲象已卒子祚榮代領其眾【
徙營州封振國公二事舊書繫之大祚榮今從新書 振國新書作震國今從冊府元龜及舊書分王高麗故地從五代會要 李楷固東討新書未繫年舊書繫之李盡忠死之下案盡忠死于萬歲通天年之十月孫萬榮破冀州瀛州明年三月萬榮又敗清邊道總管王孝傑十七萬眾于東峽石進陷趙州六月萬榮為其奴所殺萬榮未死時幽營道不通楷固之兵無緣引而東且楷固契丹將也萬榮死來降狄仁傑請赦而用之新書契丹傳久視元年左玉鈐衞將軍李楷固討契丹破之則其擊斬乞四比羽及為大祚榮所敗亦當在久視元年決非萬歲通天及神功聖曆紀元時事故繫於盡忠萬榮相繼死之後而仍不敢繫年志慎也】
  論曰渤海以粟末部建國粟末為靺鞨七部之一其先則肅慎也與高麗之出於夫餘者源異而流自別五帝子孫有降居大荒東北經者矣羅泌路史大庭氏之後有大氏粟末倘其苗裔歟李盡忠之陷營州也乞乞仲象乞四比羽當預其謀武后赦之且爵以上公欲離其交也豪俠所居之國輒為世輕重與夫羈旅他邦錄錄無所短長者異矣
  渤海太祖高王大祚榮【 太祖之稱從海圓黃義敦朝鮮歷史】
驍勇善將兵頗知書契乞四比羽既死祚榮引殘痍遁去唐將李楷固窮追度天門嶺以迫祚榮祚榮因高麗靺鞨之眾以拒楷固楷固大敗脫身而還時突厥驟強數寇唐奚及契丹鹹附之武后以渤海道遠未能討【
五代會要聖曆中稱臣朝貢新舊書未載故不取】 上距仲象東去營州僅五歲也王之六年唐中宗復辟遣侍御史張行岌來招慰令遣子入侍會契丹突厥寇邊使不達
冊府元龜卷一百七十一作招慰靺鞨渤海郡王大祚榮疑是時高王已自稱渤海王也】先是唐於靺鞨地嘗置渤海都督十四年二月唐先天二年二月也玄宗遣郎將崔訢冊王為渤海郡王授左驍衞員外大將軍以所統州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
五代會要唐中宗號渤海都曰忽汗州封渤海郡王疑中宗實有是命使未達故玄宗補加冊命】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朝貢不絕是年遣王子入朝二十年卒時唐開元七年三月丁酉也
【 舊書玄宗紀】 六月丁卯唐遣左監門率上柱國吳思謙攝鴻臚卿持節充使弔祭贈王特進賜物五百段【
冊府元龜 案高王卒於開元七年三月丁酉至六月丁卯而唐遣使冊立弔祭相距四月為日九十有餘凡後王冊立於五月以前者其嗣立均疑在前一年】
國人諡曰高王 【
新書 凡諡均據新書新書無者則注所出】子武藝嗣自高王以降世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皆有唐詔冊其諡則國人為之非唐命
  渤海武王大武藝初封桂婁郡王既嗣位唐賜典冊襲王併所領如其父又加左金吾衞大將軍【
唐會要日本史均有此官不審何年月所加 冊府元龜卷九百六十七又有九姓燕然都督一官燕然唐屬朔方郡今不取】 改年仁安 【 新書】
渤海新君嗣位改年自武藝始元年遣生徒六人入唐太學肄業【 玉海】 八月唐冊王嫡男大都利行為桂婁郡王 【 舊書】
九月唐遣左驍衞郎將攝郎中張越來告討奚及契丹以背恩義也六年使弟大昌勃價朝于唐七年使嫡男大都利行朝均留宿衞八年唐封大昌勃價襄平縣開國男遣歸國並降書勞王賜綵練百匹【
冊府元龜】 是年遣寧遠將軍郎將高仁義聘於日本 【 日本史】
九年四月大都利行卒唐以其喪來歸十年使弟大胡雅大琳相繼入朝唐留宿衞十一年使弟大郎雅入唐賀正五月又遣使獻海豹皮五貂鼠皮三馬瑙杯一馬三十一匹十二年兩遣使朝【
冊府元龜】
先是唐置軍府于黑水靺鞨王怒黑水請唐官而不先告也使母弟大門藝將兵擊之門藝諫不聽懼禍奔唐王請門藝于唐使歸即戮不獲乃與唐絕語具人物篇十三年九月大將張文休浮海攻唐登州萊州殺唐登州刺史韋俊【
冊府元龜作開元二十一年今從新舊書】 進至馬都山唐將烏承玼窒要路塹以大石亙四百里師不得進乃還 【
新書烏承玼傳繫其事于武藝刺客入東都之下無攻登萊文韓愈烏氏廟碑渤海擾海上為得其實詞從新書敘次則從韓文】唐命左領軍將軍葛福順 【
舊書本紀作蓋福順今從通鑑】 援登州明年又遣大門藝發幽州兵太常卿金思蘭發新羅兵分道擊我屬山阻寒凍雪深丈餘士卒死者過半各引退 【
舊書未繫年今從唐會要】
  十七年遣弟大蕃及李盡彥先後入朝唐主【 玄宗】
敕曰卿于昆季之間自相忿鬩門藝窮而歸我安得不容然處之西陲為卿之故亦雲不失頗謂得所何則卿地雖海曲常習華風至如兄友弟悌豈待訓習骨肉情深自所不忍門藝縱有過惡亦合容其改修卿遂請取東歸擬肆屠戮朕教天下以孝友豈復忍聞此事誠惜卿名行豈保護逃亡卿不知國恩遂爾背德所恃者遠非能有他朕比年含容優恤中土所未命將事亦時有卿能悔過輸誠轉禍為福言則似順意尚執迷請殺門藝然後歸國是何言也觀卿表狀亦有忠誠可熟思之不容易爾今使內使往宣諭朕意一一並具口述使人李盡彥朕亦親有處分皆所知之秋冷卿及衙門首領百姓平安好並遣崔尋挹同往書指不多及集賢院學士張九齡之詞也【
張曲江集】 十八年八月使大首領多蒙固朝送還沒蕃唐人又嘗請縛送突厥使者以示忠誠唐主俱報之以書書具朝貢中國篇是年薨時唐開元二十五年也 【
武王卒年舊書玄宗紀作開元二十六年渤海傳作二十五年冊府元龜作二十年通鑑作二十六年八月辛巳今從舊書渤海傳】諡武王葬西京 【
震鈞渤海國志光緒中有人於興京發地得磚乃渤海王大武藝墓磚余曾得其拓本係陽文隸書有渤海大興某年字武王蓋葬西京也】
王好用兵斥大土宇東北諸夷具臣之子欽茂嗣
  渤海文王大欽茂嗣位唐遣內侍段守簡如渤海冊王為渤海郡王仍嗣其父為左驍衞大將軍【 一作左金吾大將軍】 忽汗州都督 【 舊書】
敕曰念卿亡父素勵誠節與善無徵奄至殂謝興言求往軫念良深卿是長男當襲父位宜全忠孝以繼前蹤今故遣使持節冊命兼申弔祭冊命文曰於戲王者宅中守在海外必立藩長以寧遐荒咨爾故渤海郡王嫡子大欽茂代承緒業早聞才幹昔在爾考忠於國家爰逮爾躬當茲負荷豈惟立嫡亦乃擇賢休問可嘉寵章宜及是用命爾為渤海郡王爾往欽哉永為藩屏長保忠信效節本朝作範殊俗可不美歟【
唐玄宗文集】 王拜命大赦境內改年大興遣使隨唐冊命使入朝貢貂鼠皮千張乾文魚百口 【 冊府元龜 事在開元二十六年閏八月】
又遣使赴唐寫唐禮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 唐會要 事在開元二十六年六月】 自是數遣諸生入唐就學並通好新羅 【 朝鮮歷史】
日本入唐大使平羣廣成自登州來假道歸國王遣若忽州 【 疑】
都督忠武將軍胥要德雲麾將軍已珍蒙等護行且聘焉修舊好也二年遣優福子入唐謝恩唐授王特進太子詹事【 唐會要作天寶中故係於此】
日本使大伴犬養來報聘尋遣內雄等來學 【 日本史作學問音聲】 三年唐以平盧節度使領押渤海黑水兩蕃使 【 新書方鎮表】
  十八年徙都上京直舊國三百里忽汗河之東【 新書作天寶末故係於此】
唐安祿山以範陽叛十九年平盧留後徐歸道遣果毅都尉行柳城縣兼四府經略判官張元澗來乞師王疑有姦留元澗不遣已而歸道鴆殺節度使劉正臣于北平叛附祿山安東都護王玄志討歸道斬之唐授玄志平盧節度使
  二十一年玄志遣將軍王進義來乞師且告國事始知肅宗還西京迎太上皇于蜀因遣使朝于唐【
日本史唐傳 王玄志見舊書侯希逸傳 劉正臣見新舊書劉悟傳正臣悟之大父也舊書不言正臣之死新書言襲範陽不克死合日本史觀之則正臣忠於唐不附於祿山者也】
日本使小野田守來聘二十二年遣輔國將軍木底州刺史兵署少正楊承慶答之二十三年遣楊芳度入唐賀正並送日本使高元度于唐迎入唐大使藤原清河歸國【
日本史】 二十五年唐以渤海為國冊王為渤海國王進檢校太尉 【 唐會要大歷中累拜司空太尉新書則繫于進封國之下今從之】
二十八年唐以淄青節度押新羅渤海兩蕃使
【新書方鎮表 案平盧軍本治營州自上元二年平盧節度使侯希逸引兵保青州因號淄青平盧節度安史之亂平盧道不通渤海朝貢皆道青州與新羅同故改置領蕃使凡蕃使至青州以聞敕許入京乃遣官領以行】三十五年遣青綬大夫壹萬福聘於日本三十六年閏十一月質唐王子盜修龍袞事覺辭曰慕中華文物唐代宗矜而捨之
【 冊府元龜卷四十一】 三十九年遣獻可大夫司賓少令開國男史都蒙賀日本王登基並弔王妃之喪【
日本史 日本光仁帝即位七年矣渤海兩遣使通好至此乃賀登極理不可曉日本廢後井上內親王以先一年卒王妃之喪疑指廢後言】
四十年正月獻日本舞女十一人及方物于唐 【 舊書】四十二年正月唐德宗即位閏五月詔罷我國及新羅歲貢鷹鷂既至者所在放之 【
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八】 四十九年東南徙都東京 【 新書貞元時朝鮮上世史貞元二年】
五十四年遣使大常靖朝又遣王子大貞翰入宿衞五十七年王子大清允朝王事唐謹頻遣使朝獻或閒歲一往或歲二三往【 舊書】 是年三月四日薨 【
新書敘欽茂事至貞元時徙東京止舊書敘至貞元十年正月王子大清允來朝止卒之月日俱未詳今從日本史大嵩璘遺日皇書】
時唐德宗貞元十年也諡曰文王王偃武修文國境太平人民謳歌之【 朝鮮歷史】 嫡子宏臨早死族弟元義立 【 新書】
  論曰渤海建國高王荒之武王疆之疑至文王欽茂始康之也先時朝于唐者有拂涅越喜鐵利靺鞨諸稱欽茂之世無之則府州之制立也先時朝于唐者稱首領或稱大首領欽茂之世則稱使或署官則秩官之制立也王者之制莫大於體國經野設官分職欽茂享國歷年多能法諸夏以新其國國人諡之曰文其以此夫渤海王大元義【
舊書冊府元龜均無新書有】 以文王欽茂族弟繼立猜虐國人弒之推文王之孫華璵為王 【 新書元羲 【 羲:義】
立一歲被弒朝鮮歷史渤海王統表作國人廢之不言立一歲】渤海成王大華璵 【 舊書冊府元龜均無新書有】
文王欽茂之孫父宏臨早死既嗣位復還都上京改年中興數月薨諡曰成王弟嵩璘嗣 【 新書華璵在位久暫無文今從朝鮮歷史渤海王統表】
  論曰文王喪嫡子諸孫華璵嵩璘具在元義以族弟主國何歟文王薨於甲戌歲三月唐以乙亥歲二月冊嵩璘為王嵩璘嗣立之歲即文王薨之歲乃中間有元義華璵二代華璵復徙上京又何其多故而舉嬴也且嵩璘貽日皇書既稱緩告而未質言之可疑滋甚故存元義華璵之名而刊其年以俟後之君子考正焉
  渤海康王大嵩璘文王欽茂孫也【
嵩璘新書作嵩隣舊書德宗紀作嵩本傳作嵩璘今從舊書本傳暨冊府元龜日本史作欽茂孫舊書作欽茂子新書作欽茂少子日本史嵩璘啟稱文王為祖大行大王自稱孤孫文義甚明故從之】既嗣立改元正曆元年乙亥二月乙卯唐遣內常侍殷志瞻冊王為渤海郡王左驍衞大將軍忽汗州都督
舊書德宗紀 玉海引唐實錄作貞元十一年二月乙丑冊命案乙卯在二月中旬乙丑在二月下旬新書作右驍衞大將軍】遣廷諫大夫工部郎中呂定琳聘於日本告喪告即位也凡國王之喪嗣王遣使告哀告嗣位於天子及鄰國禮也王以祖欽茂唐寶應初進封渤海國王而已所授仍為郡王遣使敘理四年三月唐冊命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進封渤海國王【
案欽茂開元中襲父位為郡王寶應元年進封國王及嵩璘襲位但授郡王將軍而已嵩璘遣使敘理重在郡王國王之別再加冊命者進之為國王也而新舊書與唐會要均作進封渤海郡王仍為郡王不得言進封今從冊府元龜】日本遣使來聘並敕能登國建客院禮接渤海使
【 日本史】 十一年五月唐加王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徒 【 加金紫光祿大夫從舊書本傳加撿校司徒從舊書順宗紀及冊府元龜】
明年十月進王檢校太尉【 舊書】 王承文王之後文弱不自振謹職貢於中國亦善事日本十三 【 三:四】 年薨時唐憲宗元和三年也 【
按冊府元龜繼襲門元和四年嵩璘卒封冊門又雲元和四年正月以嵩璘男元瑜為渤海國王與舊書同今從其同者故作薨於元和三年】諡康王子元瑜嗣
  渤海定王大元瑜嗣立改年永德元年正月唐遣中官元文正為弔祭冊立使授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忽汗州都督依前渤海國王【
唐會要元瑜冊命在元和元年今從舊書及冊府元龜】
秋七月日本使林東人來使高才南朝于唐二年又使王子大延真朝四年薨時元和七年也諡定王弟言義立
  渤海僖王大言義定王長弟也定王薨權知國務改年朱雀元年正月庚午唐遣內侍李重旻冊為渤海國王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領忽汗州都督【
舊書憲宗紀】 使王子朝二年使高進禮朝進金銀佛像各一 【 高進禮以元和九年正月至唐當為客歲所遺故係于王之二年】
三年再朝四年薨時元和十一年也 【 新書有言義弟明忠一代故係言義之薨於是年】諡僖王弟明忠嗣
  渤海簡王大明忠【 舊書冊府元龜均無新書有】 改年太始立一歲薨 【 朝鮮歷史立半年卒今從新書】 諡簡王從父仁秀知國務 【
  渤海宣王大仁秀高王祚榮弟野勃之四世孫也明忠薨以權知國務嗣立遣使李繼常等朝于唐且告哀【 舊書 渤海告哀于唐始此前後各王無文史略之】
蕃王卒遣使告哀天子天子遣使弔祭而冊立其嗣王禮也改年建興元年戊戌五月辛醜唐授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
冊府元龜冊命在元和十三年四月今從舊書憲宗紀作十三年五月】 二年使李承英聘於日本 【 日本史】
三年閏正月唐加王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七月唐分淄青齊登萊五州為平盧軍以平盧節度仍押新羅渤海兩蕃使【 舊書穆宗紀及薛嵩傳】
六年遣大聰叡五十人入唐備宿衞王在位朝貢于唐者十聘日本者六自康王大嵩璘以來狃于文治國勢衰弱王南畧新羅北討海北諸國開拓境宇號稱中興 【
唐書仁秀討伐海北蕭國開大境宇遼史地理志唐元和中渤海大仁秀南定新羅北畧諸部開置郡縣黃義敦朝鮮歷史大仁秀南畧新羅邊境北滅越喜虞婁鐵利率賓拂涅諸國又踰黑水埽平海北諸部國勢中興今約三書文意為之】十三年
【 庚戌】 薨時唐文宗太和四年也 【 新書】 諡宣王孫彝震嗣
  渤海王大彝震宣王大仁秀孫也父德新蚤死宣王薨王以權知國務嗣位改年鹹和渤海新君未踰年改年自彝震始也【 新書彝震立改年咸和明年加冊命】
二年正月己醜唐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 【 舊書】 王改建宮闕擬唐制 【 遼史地理志】
三年遣王子大明俊朝唐唐使內養王宗禹歸國言渤海置左右神策軍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畫圖以進【 舊書文宗紀 案王宗禹當即冊命使也】
四年正月同中書右平章事高寶英朝唐謝冊命並遣學生入學先遣學生事業稍成請准遞乘歸本國唐帝從之 【 冊府元龜】 尋遣王子大昌輝等朝于唐【
文宗與王書曰敕渤海王大彝震王子大昌輝等自省表陳賀並進奉事具悉卿代襲忠貞器資仁厚遵禮義而封部仁樂持法度而渤海晏寧遠慕華風聿修誠節梯航萬裏任土之貢獻俱來夙夜一心朝天之禮儀克備龍庭必會鯷域何遙言念嘉猷豈忘寤歎勉弘教義常奉恩榮今因王子大昌輝等回國賜卿及信物至宜領之妃及副王長史平章事各有賜物具如別錄【
封敖集】 十一年遣使如唐貢火玉三鬥及松風石尋又貢馬瑙樻紫瓷盆皆珍物也具物產篇 【
火玉松風石武宗會昌元年貢貢馬瑙樻紫瓷盆亦武宗時事新舊書冊府元龜皆逸之今從蘇鶚杜陽雜編惟原文火玉松風石俱夫餘國所貢並注雲夫餘見漢東夷傳夫餘是時寔屬渤海也故改作渤海】二十八年
【 丁醜】 薨時唐玄 【 玄:宣】 宗大中十一年也諡無攷弟虔晃嗣立
  渤海王大虔晃【 冊府元龜無舊書本傳無宣宗紀有新書本傳有】
以王彝震弟權知國務嗣立改年未詳元年二月唐授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 【 舊書宣宗紀】 王於鹹通中三朝獻【
新書有鹹通中三朝獻之文不言虔晃也】 又再通使日本十二年卒 【 朝鮮史年表】 時懿宗鹹通十年也諡無攷
  渤海景王大玄錫【 舊書冊府元龜無新書日本史朝鮮歷史有 景王諡從朝鮮歷史年表】 繼王虔晃嗣立疑虔晃孫也 【
日本史玄錫啟有繼先祖遺烈語】 改年未詳 【 朝鮮 史年表元年庚寅】二年遣政堂省左允楊成規聘於日本四年入唐賀平徐州使崔宗佐自日本放還 【
日本史 案通鑑唐龐勛據徐州叛鹹通十年己醜八月平之渤海賀使癸巳歲漂至日本上距平徐州四年矣】十三年 【 壬寅】
遣文籍院少監裴頲聘于日本頲高才有風儀日皇禮敬之異於他使具人物篇二十二年新羅弓裔叛略北原東部十餘郡縣自是渤海東南邊事日棘王之所以固其圉者史無明文也卒年未詳諡景王【
朝鮮史年表在位三十一年庚申則為唐昭宗光化三年也】
  渤海哀王大諲譔【 新舊書均無冊府元龜五代會要遼史日本史有】 繼大瑋瑎嗣王未審瑋瑎親疏屬改年未詳梁太祖開平元年始見 【 冊府元龜】
朝鮮史年表謂嗣立于唐昭宗改元天復之歲則是元年太歲辛酉也王庸闇統禦失宜不能理其國初嗣位遣使如新羅修好【 五代會要】
契丹夷離厪轄底挈其二子來奔尋復亡去 【 遼史】 于時阿保機為契丹大迭烈府夷離厪專征討數侵我西南邊 【
遼史天祚紀太祖攻東京力戰二十餘年乃得之王寂遼東行部志契丹與渤海血戰數十年乃滅其國大諲譔嗣位時即被兵故繫於此】四年新羅弓裔稱帝五年弓裔攻我南鄙邊將尹諠以□巖城附之王怒使將軍達姑狄盛兵攻新羅登州大敗喪其師邊將高子羅復叛
【 朝鮮歷史】 自是失鴨淥江以南地七年阿保機稱帝陷我鐵利府及東平寨【 遼史食貨志作神冊初以長城之役證之為阿保機稱帝初年事也故繫於此】
改東平寨曰鎮東軍 【 遼史地理志】 四月唐朱溫建國號曰梁改元開平八年契丹築長城於鎮東海口 【遼史太祖紀】
王遣使聘于梁十八年遣使聘於契丹契丹陷我顯德東平二府改顯德為遼陽府東平為遼州 【
遼史地理志太祖伐渤海先破東平府本紀神冊三年幸遼陽故城故均繫於是年】
  十九年契丹修遼陽府以逼我二十三年十月晉王李存勗滅梁建國號曰唐二十四年遣王子大禹謨王姪大元讓相繼聘于唐襲殺契丹遼州刺史張秀實二十五年契丹攻我遼東無功而還二十六年閏十二月契丹主阿保機大舉入寇圍我扶餘府城二十七年【
正月二日庚申扶餘城陷守將死之王使老相赴援途遇契丹安端蕭阿古只先鋒騎兵敗績上京被圍明日契丹主駐軍城南王素服稾索牽牛率僚屬三百人出降阿保機優禮釋之尋遣近侍康末怛十三人入城索兵器為邏卒所戕阿保機復攻城城陷王請罪馬前阿保機以兵衞王及族屬以出更渤海為東丹國忽汗城曰天福城冊其長子倍為人皇王鎮之渤海諸府州有拒命者次第平定秋七月遂遷王族於臨潢築城居之賜王名曰烏魯古王之妃曰阿裏只【
遼史太祖紀】 烏魯古阿裏只者阿保機與後述律氏受王降時所乘二馬名也因以為王夫婦名 【 遼史語解】 卒年無考諡哀王 【
朝鮮史年表】
  論曰渤海世次新舊唐書冊府元龜異文大瑋瑎一世惟見唐會要他書俱闕自乞乞仲象迄大諲譔蓋傳十有六世矣唐代諸蕃莫強於突厥回鶻吐蕃歷年久遠莫過於契丹然世次湮滅多內亂分崩離析渤海國於忽汗海父子相傳或兄終弟及未聞有冒頓五單於纂弒爭立已事雖夷狄也吾欲進之於中國矣
  ○種族
  渤海以粟末靺鞨部建國而兼有朝鮮濊貊沃沮夫餘高麗弁韓挹婁鐵利拂涅越喜汨咄安居骨諸國部種族
  粟末部與挹婁鐵利拂涅越喜汨咄安居骨俱為靺鞨諸部之一其先同出於肅慎氏
  朝鮮前王箕子殷人傳四十餘世【 三國魏志濊傳】 後王衞滿燕人其人民有真番朝鮮蠻夷及燕齊亡人 【 漢書朝鮮傳】 趙亡人 【
三國魏志濊傳】
  濊貊人民為周初海東諸夷之一【 周書肅慎之命傳原文作貌釋文作貊】 或曰北方豸種 【 說文】 而自謂與句驪同種 【
後漢書濊傳】
  沃沮人民言語飲食居處衣服有似句驪【 後漢書東沃沮傳】 疑亦句驪同種夫餘人民為周初海東諸夷之一 【 周書肅慎之命傳】
其後雜有濊貊人建國於其地故也有高麗人地相接故也
  高麗人民為周初海東諸夷之一【 周書肅慎之命傳】 朱蒙建國以後多中國人有被俘者 【 後漢書高句驪傳連歲寇鈔驅略小民動以千數】
有來奔者 【 北史燕王馮弘擁其城內士女入于高麗 隋書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入高麗】有流入者 【
北史北齊文宣帝使崔柳使于高麗求魏末流人柳以五千戶反命】 亦有肅慎扶餘宇文契丹種人 【
朝鮮史西川王十一年拔肅慎檀城遷六百餘家于夫餘南烏川降部落六七所以為附庸 又文咨明王三年夫餘王及妻孥以國來降 魏書宇文傳逸豆歸奔高麗 北史契丹傳以萬家寄於高麗】弁韓東漢以後為百濟國雜有新羅高麗倭等亦有中國人
  漢元朔三年濊君南閩等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內屬【 後漢書濊傳】
疑合朝鮮沃沮言濊貊無此眾也三國時夫餘戶八萬高句驪三萬東沃沮五千濊二萬北魏時高麗人戶參倍於前 【 北史高麗傳】
隋時粟末部勝兵數千伯咄部勝兵七千安居骨部拂涅部勝兵並不過三千【 隋書靺鞨傳】 唐初高麗戶六十九萬百濟戶七十六萬 【 新唐書】
渤海建國夫餘沃沮濊貊人戶宜盡屬之高麗百濟戶來屬數不可考舊唐書渤海編戶十餘萬勝兵數萬新書同五代會要渤海勝兵丁戶四十餘萬遼史渤海兵數十萬
  渤海王姓大氏世君之國故大氏多顯官【
案羅泌路史大庭氏之後有大氏晉書慕容廆傳宇文屈雲別帥大素延攻廆於棘城冊府元龜晉懷帝封鮮卑別帥大飄滑大屠甕兄弟為親晉王北史大沮渠蒙遜傳匈奴有沮渠官蒙遜之先為此職羌之酋豪曰大故以官為氏以大寇之大氏之見於舊記多矣渤海大氏出自中國出自宇文鮮卑或羌抑託始于乞乞仲象父子俱不可考五代會要曰大舍利乞乞仲象者舍利官名大為氏則與北史書大沮渠蒙遜同義大氏世為渤海王故大氏貴於他族如大常靖大素賢等不勝書也震鈞渤海國志仲象本姓舍利至祚榮始稱大氏舍利女真語泉水也大者女真語尊長之稱讀為平聲索倫語則為都一音之轉今滿洲姓有赫舍裏氏或為大氏之族乎 案赫舍裏氏金史為紇石烈氏】大諲譔子光顯奔高麗改姓王氏詳人物諸王子篇
  右姓六【 松漠紀聞】 曰高氏高句驪王國姓也 【
有入唐使同平章事高寶英等震志高氏為遼東望族滿洲漢軍皆有之其初則出於渤海或曰高麗王朱蒙後也入滿洲為高佳氏滿洲姓凡曰佳者其義同家蓋譯音也】張氏
【 大將張文休 震志滿洲有章佳氏】 楊氏 【 入唐使楊芳度楊吉福等震志滿洲有楊佳氏】 竇氏烏氏 【 震志滿洲有烏劄氏】
渤海亡遺民皆據地自立通宋而拒契丹定安烏惹二國王皆烏姓也詳遺民篇李氏【 入唐使李盡彥李繼常等震志滿洲有李佳氏】
  庶姓著見者有任氏【 武王武藝舅任雅相震志滿洲有任佳氏】 賀氏 【 入唐使賀祚慶入日本使政堂省左允賀福延震志滿洲有赫佳氏】 王氏 【
入日本使政堂左允王新福】 公氏 【 入唐使公伯計震志滿洲有恭佳氏】周氏 【 入日本副使周元伯】 裴氏 【
入日本使文籍院少監裴頲入唐使守和部少卿裴璆震志滿洲有培佳氏】 呂氏 【 入日本使工部郎中呂定琳】 辛氏 【 入唐使辛文德】申氏 【
將軍申德後奔高麗震志滿洲有申佳氏】 茆氏 【 入唐使茆壽貞】 崔氏 【 入唐使崔宗佐殿中少令崔禮光震志滿洲有崔佳氏】 馬氏 【
入唐使馬文軌震志滿洲有馬佳氏與費莫氏同族】蔥氏 【 入唐使蔥勿雅】 己氏 【 入日本使雲麾將軍己珍蒙】 慕氏 【 入日本使護 【
護:輔】 國大將軍慕施蒙】 史氏 【 入日本使司賓少令開國男史都蒙】 劉氏【 入唐學生劉寶俊】 朱氏 【 入唐學生朱承朝】 茹氏 【
入唐使都督茹富仇】 吳氏 【 工部尚書吳興後奔高麗】 趙氏 【 入唐學生趙孝明】 徐氏 【 徐昂以治天曆名】平氏 【 入後唐使平憲】
列氏 【 入後唐使列周義】 文氏 【 入後唐使文成角震志滿洲有文紮氏】 梁氏 【 渤海人梁福為金太祖詔諭其鄉人】 夏氏 【
太保夏行美】又有衞氏疑朝鮮王族 【 史記朝鮮王滿燕人衞姓 渤海有鐵州刺史衞鈞】 金氏樸氏疑新羅王族 【
大原利武朝鮮史表新羅國朴氏十王金氏十八王唐書新羅傳其王亦金姓也 渤海有檢校開國男朴漁奔高麗】燕氏解氏木氏則百濟大姓 【
北史百濟八大姓燕氏解氏木氏渤海燕頗以黃龍府叛遼又有入唐學生解楚卿入唐使木智蒙 震志滿洲有穆佳氏】 合之王族右姓凡四十姓
  奴婢無姓者則從其主【 松漠紀聞】
  論曰渤海起靺鞨靺鞨諸部各有長舊時未能統一也益之以朝鮮夫餘高麗濊貊沃沮諸國遺民言語不相通也飲食衣服居處不同俗也剛柔殊其性而燥濕險夷異其地也欲以政刑道齊之雖盛王有所不能漢置蒼海真番諸郡尋即廢徙唐置安東都護于【
於:府】 府 【 府:於】
平壤十餘年而徙之遼東有司不能理民亦不受理也故唐以後邊外州郡例羈縻之渤海所屬國部種族眾矣其長駕遠馭之略因俗適時之道必有大過人者不然何以內外維繫根蟠枝互歷二百餘年而不之解也渤海雖亡而遼金元明之世其人與族恒見於載籍而優視之與外史之稱秦人漢人唐人相耦惜乎僅以材武見也夫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雖材武者無以違之矣
  ○禮俗
  國人謂王曰可毒夫面對曰聖主牋表稱基下父曰老王母曰太妃妻曰貴妃長子曰副王諸子曰王子【
案新書無面對二字冊府元龜可毒夫作可毒大五代會要作可毒失而俱有面對二字有者是惟夫大失三字未審應作何字】
  王之命為教上書于唐有奏有表狀致日本國書曰啟中臺省致日本太政官書曰牒渤海諸王皆右文初建國即有文字書契文王嗣位遣使入唐寫唐禮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
冊府元龜】 渤海王數遣諸生詣京師習識古今制度 【 玉海】 遂為海東盛國 【 舊唐書】
  武王文王及大彝震大虔晃大玄錫俱遣諸生肄業唐太學【 朝鮮歷史】 史不悉書武王所遣生六人開元三年二月抵京師 【 玉海】
大彝震所遣生鹹和四年歸國者三人李居正朱承朝高壽海同年隨謝冊命使至者三人解楚卿趙孝明劉寶俊【 舊唐書】
鹹和八年隨王子大明俊詣唐學生十六人唐敕青州觀察使放六人到上都餘人勒回本國 【 唐會要】 大光晟大元謙 【
光晟鹹和四年朝于唐後唐嘗以元謙試國子監丞朝鮮歷史作光晨元兼無姓當指二人言也】高元固等號為碩學徐昂治天曆傳授日本宣明曆大簡之以畫名 【
朝鮮歷史】 裴頲及其子璆以詞章名 【 日本史】
  渤海王出入有乘輿羽衞遼時猶存謂之渤海仗天顯四年太宗幸遼陽府人皇王備乘輿羽衞以迎乾亨五年聖宗東巡東京留守具儀衞迎車駕此故渤海儀衞也【
  渤海有文字禮樂【 金史太祖紀】
文王時己珍蒙聘於日本日皇禦中閤門己珍蒙奏本國樂女真建國有雅樂有散樂有渤海樂有本國舊音泰和初有司奏太常工人數少以渤海漢人教坊及大興府樂人兼習以備用【
金史樂志】
  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迴旋宛轉號曰踏鎚【 王曾上封事】
  國都有毬馬之會大諲譔初年契丹夷離廑轄底挈其二子迭裏特朔括來奔轄底黠而辨偽為失明後因會與二子各奪良馬亡歸【 遼史轄底傳】
  渤海既亡契丹遷忽汗州遺民於東京以擊毬為禁蕭孝忠為東京留守疏言東京重鎮無從禽之地若非毬馬何以習武天子以四海為家何分彼此宜弛其禁遼主從之【
遼史蕭孝忠傳】
  民知稼穡地苦寒不宜水田【 日本史】
  所居屋皆就山牆開門【 王曾上封事】
  男子多謀略驍勇出他國右諺曰三人渤海當一虎【 契丹國志】
  婦人皆悍姤大抵與他姓相結為十姊妹迭幾察其夫不容側室及他遊聞則必謀寘毒死其所愛一夫有所犯妻不覺則羣聚而詬之爭以忌疾相誇故契丹女真諸國皆有女倡而其良人皆有小婦侍婢唯渤海無之【
松漠紀聞】
  男女婚娶多不以禮必先攘竊以奔至金世宗詔禁絕之犯者以姦論【 金史世宗紀】
  婦女拜而不跪自武后時始【 王應麟玉海引張建章渤海記】
  俗信佛唐開元四年渤海王子朝請入寺禮拜唐許之渤海使之如日本者亦嘗敬禮焉日本安倍吉人有聞渤海客禮佛感賦詩見雜【 脫識字】
  識 【識:衍文】 渤海富室安居踰二百年往往為園池植牡丹多至二三百本有數十幹叢生者皆燕地所無 【
契丹國志 案指遼時渤海人言之】
  論曰東方太陽之所出也故其人文柔而好生朝鮮高麗諸國以之北方積陰之所凝也故其人武健而耆殺匈奴契丹諸國以之渤海國於東北有高麗故地而西與契丹接壤故風俗與二國略同夫勁悍喜戰鬬固靺鞨本性而能範之以禮陶之以樂澤之以詩書使舉國成為風俗高武文宣諸王貽謀遠矣
  渤海國記上篇
●渤海國記中篇
崇仁黃維翰申甫纂輯
  ○地理
  上京龍泉府
  中京顯德府
  東京龍原府
  南京南海府
  西京鴨淥府
  長嶺府
  扶餘府
  鄚頡府
  定理府
  安邊府
  率賓府
  東平府
  鐵利府
  懷遠府
  安遠府
  上京龍泉府
  上京龍泉府故肅慎地直渤海舊國三百里忽汗河之東西南至安東都護府千五百里【 新書賈耽道裏記 案賈氏原文安東都護府治遼東即今遼陽州】
文王大興十八年都焉 【 新書作天寶末】 四十九年東南徙東京 【 新書貞元時朝鮮上世史貞元二年】 成王中興元年復還都上京【
以上皆據新書】 大彝震改建宮闕擬唐制 【 遼史地理志】 城臨忽汗海其西南三十裏有肅慎城北經德理鎮至南黑水靺鞨千里 【 賈耽道裏記】
金滅遼設都於此 【 明統志】清於其北偏東建甯古塔城 【
清統志 渤海上京在寧古塔東南丁謙史地考證肅慎古城在寧古塔西南八十五裏上馬連河畔遺址尚存】
宣統初隸寧安府民國隸寧安縣寧安府縣俱治寧古塔城忽汗河即今東寧之呼爾哈河字異而音相近上游有鏡泊湖論者謂即忽汗海湖東北數裏有城今圖名曰東京城論者疑即上京龍泉府【
鏡泊一名畢爾騰湖上游自額穆縣來東京湖楕圓形寬二十裏袤約七十裏自東京城北至東寧約四十裏其下流曰牡丹江自東寧北流至依蘭縣入松花江約緯線二度又三分度之一】
地當東經一百二十九度緯四十四度遼史以忽汗州即高麗平壤地又號中京顯德府詎今圖所謂東京城者故有平壤之稱耶然龍泉顯德各隸一京混而同之又何也龍泉府領州三【
新書本傳】
  龍州 縣有富利 長平
  渤州 縣有貢珍案遼太祖以天顯元年正月收上京改渤海為東丹封其長子倍為人皇王鎮之八月太祖薨于扶餘府而堯骨以次子獲嗣位是為太宗東丹王奔赴被留不得返國東丹右次相耶律羽之請徙其國于梁水太宗從之自是棄上京不復疆理而女直遂據其地卒於覆遼上京龍泉府所領三州龍州屬縣長平之民遷於臨潢西北名曰長霸縣富利縣之民遷于臨潢南名曰保和縣渤州屬縣貢珍之民遷於遼東名仍舊又有扶餘縣亦隸龍泉府不知所屬州其民遷於臨潢之懷州世宗時置縣仍舊名
  中京顯德府
  中京顯德府初為顯州【 新書地理志】 後陞為府肅慎故地 【 新書渤海傳 渤海京府州新書俱雲某故地承上文言者則不書避詞複也】
北直上京三百里 【 新書】 渤海高武二王俱都此 【
賈耽道裏記】至文王十八年乃徙上京故新書謂之舊國賈耽言自鴨淥江舟行百餘裏乃小舫溯流東北三十裏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縣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天寶中渤海王都夫鴨淥大川也行百餘裏而改乘小舫者蓋溯今奉天桓仁通化兩縣間之渾江東北行也神州當在今通化境顯德府當在今吉林之敦化奉天之安圖間丁謙氏謂敦化縣東二裏鄂多裏古城即其地也【
賈耽道裏記自鴨淥江口舟行百餘裏乃小舫溯流東北三十裏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天寶中渤海王所都丁謙渤海地理考證大氏始立國於此正當太白山東北奧婁河南今敦化縣東二裏餘有鄂多裏古城蓋即其地清亦起於此】府領州六
  盧州 縣四 山陽 杉盧 白巖【 本高麗城因山臨水疊石為之四面險絕其可攻之處纔六十步李勣以衝車撞之】  霜巖 【
本高麗縣 遼志東京盧州】
  顯州 縣有長寧【
遼志盧鐵湯榮興五州俱雲故縣幾惟顯州無文長寧縣本顯德府縣名故疑屬顯州遼遷長寧之民於上京臨潢屬祖州者曰鹹寧縣屬永州者仍曰長寧縣而渤海於遼河東又有長寧縣遼改曰興遼縣】
  鐵州【 漢安巿縣高麗安巿城】  縣四 位城 河端 蒼山 龍珍 【 遼志東京道鐵州】
  湯州 縣五 靈峯 常豐 白石 均穀 嘉利【 遼志東京道湯州】
  榮州 縣三 崇山 溈水 緣城【 遼志東京道崇州當即渤海榮州屬縣】
  興州 縣三 盛吉 蒜山 鐵山【 遼志東京道興州】 案遼史天顯元年太祖克上京七月丙辰鐵州刺史衞鈞反乙丑堯骨拔鐵州
  遼志東京盧州玄德軍在京東一百三十裏鐵州在京西南六十裏湯州在京西北一百里崇州在京東北一百五十裏興州在京西南一百里顯州在醫巫閭山東南蓋取渤海州名以名之而非渤海諸州故地也聖宗統和三年置乾州廣德軍有靈山縣本渤海靈峯縣未審與湯州之靈峯是否一地同年又置貴德州寧遠軍有貴德縣渤海為崇山縣未審與榮州崇山是否一地有奉德縣本渤海緣城縣地嘗置奉德州
  東京龍原府
  東京龍原府在上京東南濊貊故地【
當作沃沮故地 徐相雨渤海疆域考此本沃沮故地而曰濊貊故地者沃沮在北濊貊在南壤地相接相錯以致於混稱歟 書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禮中庸施及蠻貊按夫餘有貊城其王印曰濊王之印是濊貊故地在周秦之際甚廣孟子亦有大貊小貊之文蓋與中國通久矣】一曰柵城府
案柵城之名漢魏即有之金富軾三國史記高麗王宮四十六年王東巡柵城時後漢和帝永元十年也又曰高麗王位宮二十一年漢平州人夏瑤以百姓千餘家來投安置柵城時後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也魏書遼東南一千餘裏東至柵城】日本道也
【 新書本傳】 疊石為城周圍二十裏唐薛仁貴征高麗與其大將溫沙門戰熊山禽善射者於石城即此有宮殿 【 遼史地理志】
文王大興四十八年自上京東南徙都焉 【新書貞元時 朝鮮上世史貞元二年】 成王中興元年復還上京 【 新書本傳】
東濱海與日本蝦夷及陸奧出羽能登加賀諸國隔海相望故渤海聘使海行遭風往往漂至諸地 【 日本史 具交聘日本篇】西至遼一千餘裏 【 魏書】
南至新羅井泉郡三十九驛 【
古今郡國志 徐氏疆城考井泉郡今之德原郡也自此北行三十九驛計為一千一百七十裏唐制三十裏置一驛 案德原郡今屬高麗咸鏡南道與元山港相近】地當東經一百三十度緯四十二度之交今吉林之延吉縣高麗鹹鏡北道之富寧會寧慶源鏡城穩城鍾城各府郡皆其地也領州四
  慶州【 本高麗置遼上京有慶州與此無涉】  縣六 龍原 【 本高麗置】  永安 烏山壁谷 熊山 白楊 【
遼志東京道開州】
  鹽州【 一曰龍河郡】  縣四 海陽 接海 格州 龍河 【 遼志東京道開州屬鹽州】
  穆州【 一曰會農郡】  縣四 會農 水岐 順化 美縣 【 遼志東京道開州屬穆州】
  賀州【 一曰吉理府】  縣四 洪賀 送誠 吉理 石山 【 遼志東京道賀州】
案遼志遼初棄東京未設官聖宗東伐高麗乃置開州鎮國軍節度鹽穆賀三州仍渤海舊名縣一曰開遠以慶州龍原縣改也穆州屬縣一曰會農亦仍渤海舊名聖宗置宗州熊山縣未審與慶州熊山是否一地
  南京南海府
  南京南海府沃沮故地【 新書】 漢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鮮以沃沮城為玄菟郡後徙郡於句麗西北改屬樂浪魏隋之際為高句麗所有渤海置南海府 【
徐氏疆域考南海之稱昉於句麗三國史記太祖王宮六十二年八月巡狩南海蓋東北地形左海右陸自黑龍江沿海西南至土們江又沿海西南至鹹興府之都連浦漸近漸西在寧古塔等地視之我國鹹鏡道之海正在南方故以南海稱之也案高麗王宮六十二年為漢安帝永初元年】號南京通新羅道也
【 新書 徐氏疆域考咸鏡道南界即井泉郡是為新羅為界處故謂之新羅道】 亦為通日本之道有吐?浦 【 日本史 徐氏疆域考作吐亐浦】
為船舶寄椗所府在鴨淥江之南東濱海南與新羅接當東經一百二十八九度緯四十度至四十一度之交今高麗咸鏡南道之北青利原洪原新興各府以北是其地也而遼史以海州南海軍當之則今奉天海城縣矣殊誤【
丁氏地理考證謂在圖們江口之慶興府亦誤】 領州三 【 新書】
  沃州 縣六 沃沮 鷲嶺 龍山 濱海 昇平 靈泉【 遼志東京道海州】
  晴州 縣五 天晴 神陽 蓮池 狼山 仙巖【 遼志東京道海州屬嬪州】
  椒州 縣五 椒山 貂嶺 澌泉 尖山 巖淵【 遼志東京道海州屬耀州】
  案遼史天顯元年正月太祖克上京二月南海府來朝五月辛酉叛堯骨討之六月丁酉平然未能有其地也後置海州南海軍雖蒙南海之名而東距渤海之南海府殆千里矣
  西京鴨淥府
  西京鴨淥府高麗故地朝貢道也【
新書 徐氏疆域考渤海朝唐道路必由鴨江口發船達於登州海口故稱之以朝貢道也 案朝貢疑朝鮮之誤箕子王滿之王朝鮮皆朝平壤而平壤於時為渤海屬境故曰朝鮮道】
東北接龍原府東南接南海府北接顯德府西接【 闕】 南接新羅以浿江為界有鴨淥江浿江沸流江古城有泊汋城故漢安平縣有國內城有丸都皆故高麗王都
新書地理志引賈耽道裏記安東都護府南至鴨淥江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縣也又曰自鴨淥江口舟行百餘裏乃小舫乘流東北三十裏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 泊汋口清統志在九連域東北安平河口 丸都高麗山上王始都之渤海為縣 三國史記琉璃王遷都國內築尉那巖城 唐李勣呈報目錄鴨淥江已降城十一其一曰國內地】地當東經一百二十四六度緯四十度四十一度之交今鴨淥江以北奉天所屬各縣江以南至於浿江是其地也神桓二州置於鴨淥江之北豐州當置於今平安北道正州置於平安南道領州四
  神州【
北至中京顯德府四百里西南至丸都縣二百里自鴨淥江口泝流至此八百餘裏當在今奉天輯安臨江二縣境丁氏地理考證謂在甲山府江北為奉天長白縣地望不合】
縣三 神鹿 神化 劍門【 遼志】
  桓州【 東北至神州四百里治丸都】 故高麗中都城也高麗王於此剏立宮闕國人謂之新國晉康帝建元初為慕容皝所敗宮室焚蕩渤海置桓州縣三 丸都
遼史地志作桓都今從賈耽道裏記新書丸都凡二見俱作九都蓋轉寫之誤丸都之名於漢有之順帝漢安元年丸都地震獻帝建安十三年山上王移都丸都晉建康元年故國原王復都丸都俱見三國史記以遭母丘儉慕容皝兩次之兵自後遂定居平壤 日人那珂通世氏謂丸都在朝鮮楚山府對岸之通溝溝東近輯安縣西北即桓仁縣也其說最確】 神鄉 淇水
  豐州盤安郡縣四 安豐 渤恪 隰壤 硤石【 遼志】
  正州沸流郡本沸流王故地國為公孫康所併後屬高麗渤海置州後陞為郡有沸流水【
今日沸流江發源平安南道孟山府之南西南流拆而西流逕成川江東兩府之北又西南流抵平壤府東入于浿水朱明初奔高麗時建國於沸流水上朝鮮上世史以奉天佟佳江當之誤矣】
縣一 東那【 遼志漢東那縣地在州西七十裏】
  案遼志東京淥州鴨淥軍謂即渤海西京鴨淥府領桓豐慕正四州亦沿用渤海名桓豐正三州渤海隸西京慕州渤海隸安遠府遼併隸於淥州則渤海鴨淥安遠二府接壤可知矣遼得渤海地獨鴨淥江設官如渤海舊制以控制高麗故也桓州在淥州西南二百里豐州在東北二百一十裏正州在東北三百八十三裏慕州在西北二百里而淥州距東京道裏不詳
  長嶺府
  長嶺府在上京西南【 新書 賈耽道裏記自都護府東北經古董牟新城又經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 安東都護府時治今遼陽也】
高麗故地營州道也 【 新書渤海傳】 東接鴨淥府西接唐遼陽州【
唐天寶以後遼東之地遼陽州為幽州所屬八州之一見元稹告幽州將士德音又稱遼陽軍李益有送遼陽軍使還軍詩是否僑置蓋不可知也州府均未見】
度遼水而西則為唐營州境 【
新書 賈耽道裏記營州東百八十裏至燕郡城又經汝羅守捉渡遼水至安東都護府五百里】渤海王大諲譔時契丹克渤海遼陽改為東平諸州府遼陽之屬於渤海疑在大玄錫之世于時中原盜起唐未疆理之也地當東經一百二十四五度北緯四十一二度之交今奉天海龍清原本溪各縣蓋其地雲【
徐氏疆域考謂為永吉州等地稍遠 震志又疑為朝鮮鹹興道之永興則地望全不合矣】 領州二 【 新書本傳】
  河州案遼史天顯元年正月太祖克上京三月戊午遣康默記韓延徽攻長嶺府八月辛卯康默記攻克之
  扶餘府
  扶餘府扶餘故地契丹道也【 新書渤海傳】
夫餘自漢興建國于此漢武帝元朔元年以其地為蒼海郡數年罷夫餘仍王焉齊明帝蕭鸞建武元年夫餘王以國入于高麗自是為高麗所有唐貞觀五年高麗榮留王築長城以備唐東北自扶餘城西南至海千有餘裏十有六年畢功【
三國史記】 今柳條邊牆其遺址也唐武德間以浮渝烏素固部靺鞨內附乃置黎州而隸於營州尋僑置於 【 闕】
徙其民以實之渤海置扶餘府為西邊重鎮嘗屯勁兵以扞契丹契丹之伐渤海既破扶餘乃趨上京後置龍州于此在金為黃龍府地當東經一百二十四五六七度北緯四十二三四度今吉林開原各縣其地也【
高麗長城起於今吉林縣北境】 領州二
  縣有強師
  鄚頡府
  鄚頡府扶餘故地【 新書渤海傳】 高麗出於扶餘 【 闕】 扶餘出於槁離國 【 闕】
鄚頡本槁離國舊治柳河縣高麗置鄚頡府都督鄚頡二州渤海因之遼置韓州 【
遼史地理志 丁氏渤海地理考證遼史載渤海諸地惟此條極精審槁離本漢時扶餘分部故新書以為故扶餘地】金屬咸平路元屬咸平府明屬三萬衞 【
清統志】 地位於扶餘府東北當東經一百二十五六度北緯四十三四度今奉天之西安吉林之伊通長春其地也領州二 【 新書】
  高州【 遼志上京遂州本高州地在檀州西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一千里】
  縣有粵喜 萬安
  案遼史天顯元年正月太祖克上京二月鄚頡府來朝三月己巳鄚頡府叛安端討之丁醜平
  定理府
  定理府挹婁故地【 新書渤海傳】 挹婁即古肅慎 【 後漢書挹婁傳】 魏曰勿吉 【 魏書】 黑水靺鞨居之 【 新書黑水靺鞨傳】
挹婁國於夫餘東北 【 後漢書三國魏志】 至晉漸南徙與晉通者居不鹹山北【
晉書挹婁傳 東北諸夷自北而南者扶餘挹婁最著自東而西者職最著靺鞨七部初惟粟末白山通于中國故知國史所記皆其近邊者也】
不鹹山橫亙奉吉之交暨朝鮮咸鏡南道平安北道不鹹山中國史志作長白山朝鮮史志作白頭山武王大祚榮並其父餘眾四十萬人據挹婁【 五代史】
後分其地置定理府及安邊府地蓋上京之東今吉林穆稜縣東至於東寧其故址也遼史以今瀋陽當之蓋誤以府所屬潘州為即瀋州也領二州
  定州【
遼志東京定州保寧軍高麗置州故縣一曰定東聖宗統和十三年升為軍定東縣亦高麗所置按高麗之定州者當即渤海之定州也定東縣當亦渤海置】
  潘州【 遼志東京藩州昭德軍本挹婁國地渤海建瀋州故縣九皆廢】
  案遼史天顯元年正月太祖克上京二月定理府來朝三月己巳安邊府叛遣安端討之丁醜平五月辛酉復叛堯骨討之六月丁酉平
  安遼史太祖神冊五年十二月徙檀順民于東平瀋州則東平瀋州遼已先有之矣
  安邊府
  安邊府挹婁故地【 新書渤海傳】 在定理府之北曰安邊者其地當為渤海國東邊或東北邊疑今吉林密山勃利諸縣其故地也領州二 【
新書渤海傳】
  案遼史天顯元年正月太祖克上京二月安邊府來朝三月己巳叛安端討之丁醜平誅叛帥二人安邊之入朝也與鄚頡定理偕其叛也安邊鄚頡定理三府境壤相接也
  率賓府
  率賓府率賓故地【 新書渤海傳】
率賓舊未聞疑指卒本言之卒本者漢元帝時高麗王朱蒙舊都也本屬高句麗渤海建率賓府其後遼因之金為恤品路亦稱速頻路地在漢玄菟郡邊境今鴨淥江北佟佳江流域【
高麗王朱蒙自夫餘東奔都卒本川瑠璃王徙國內尉那巖山上王徙丸都皆鴨淥江北地東川王遷平壤則在江之南矣故國原王仍營丸都蓋欲闢地遼東也以慕容氏之逼宮室焚燬復回平壤其都於江北約二百八十餘年 卒本城國內尉那巖城丸都城舊址無定說而安福鼎東史綱目丁若鏞大朝鮮疆域考曰文學博士那珂通世氏松井氏白鳥庫吉氏皆主江北說卒本在佟佳江則那珂通世氏說也安氏丁氏則謂在興京 徐氏疆域考卒本率賓音之轉而訛今鹹鏡道三水府西北鴨淥江內外地也】
  領州三
  建州 州東南有率賓河【 明統志】
  案遼志東京康州下刺史世宗遷渤海率賓府人戶置屬顯州統縣一率賓本渤海率賓府地
  東平府
  東平府拂涅故地拂涅亦稱大拂涅靺鞨七部之一也隋書在伯咄東【 隋書靺鞨傳其二曰伯咄在粟末之北其四曰拂涅在伯咄東】 新唐書在安居骨之東
【 新書黑水靺鞨傳粟末部居最南稍東北汨咄部又次曰安居骨部益東曰拂涅】 蓋位於渤海中京東北境開元中朝于唐凡十六次【
新書開元天寶間入朝于唐今從冊府元龜】
獻鯨鯢魚睛貂鼠白兔貓皮及馬唐皆授官以遣之使者兀異嘗留宿衞授中郎將天寶以後不見蓋已役屬渤海矣渤海以其地置東平郡當在文王大欽茂之世【
哀王大諲譔十九年契丹神冊四年也契丹葺遼陽故城以渤海漢戶建東平郡為防禦州天顯十三年改曰遼陽與渤海東平府無涉也後世志沿革者遂謂遼陽為拂涅故地誤矣】
  沱州  產鯽【 新書渤海傳】
  縣名見者一紫蒙【 遼地志】
  鐵利府
  鐵利府鐵利故地【 新書渤海傳】 鐵利本黑水靺鞨也在夫餘府之北 【 闕】 開元中自通於唐朝貢者六貞元一 【
新書黑水靺鞨傳 按冊府元龜鐵利唐皆授官以寵之具朝貢中國篇開元中十一朝獻】其置郡疑在宣王大仁秀之世渤海既亡而遺民建國號鐵利後歸于金具遺民篇地在夫餘府之東北
【 闕】 遼史以為在漢襄平各縣地誤矣 【 徐氏疆域考似在黑龍江地方】 領州六
  義州【 遼志太宗遷渤海義州民於上京慶州富義縣又雲遷于南樓之西北仍名義州後改富義屬泰州而其文列於永州】
  懷遠府
  懷遠府越喜故地【 新書渤海傳】 越喜本黑水靺鞨也 【 新書黑水靺鞨傳】 唐開元間朝獻者十二貞元十八年又朝貢 【 冊府元龜】
唐皆授官以遣之具朝貢中國篇其置郡疑在宣王大仁秀之世故址無考領州九
  懷州【 遼志上京降聖州永安縣本龍原府慶州縣太祖平渤海破懷州之永安遷其人置寨於此意者懷州亦有永安縣歟】
  富州 縣有富壽 優富
  美州 縣三 山河 黑川 麓川【 遼志東京遂州本渤海美州遂州之山河縣本渤海縣井黑置 【 置:川】 麓川縣川 【 川:置】
  安遠府
  安遠府越喜故地【 新書本傳】 當在上京之東懷遠府之南西京鴨淥府東北遼以慕州隸淥州鴨淥軍遼志慕州在淥州東北二百里故知與西京接壤也 【
徐氏疆域考謂當在今黑龍江之嫩尼江近地誤矣】其置郡當在宣王大仁秀之世領州四 【 新書本傳】
  寧州【 遼志上京寧州西南至上京三百五十裏別為一地】
  慕州 縣有慕化 崇平【 遼志東京道淥州屬慕州】
  獨奏州三【 新書本傳 滿洲源流考獨奏之義當猶今直隸州不轄於府而寧得專達也 震志曰後世直隸州之制實本之渤海】
  郢州【 遼史地理志郢州新聖軍屬東京道 高麗史顯宗世家興遼國遣郢州刺史李匡祿來告急】
  涑州近涑沫江蓋所謂粟末水【 新書本傳】
  唐高祖武德初置慎州領涑沫烏素固部落【 按烏素固為唐初東方最大部落今吉林開原呼倫貝爾皆其□居地唐並設官以治之】
隸營州都督武后萬歲通天元年徙州與戶於淄青渤海改置涑州而慎州之名猶存遼太祖平渤海班師丙午次慎州後唐明宗即位遣供奉姚坤告哀契丹坤謁阿保機於慎州其後人皇王奔後唐授瑞慎等州觀察處置押蕃等使慎州當在今吉林烏喇西境【
遼太祖三月乙酉班師四月丁亥朔次繖子山六月丙午次慎州七月甲戌次扶餘府 案自上京西行至扶餘府中間應經今吉林烏喇境惟自乙酉至丙午凡八十二日自丙午至甲戌凡二十九日則慎州西至扶餘為近東至上京路當倍之故疑當今烏喇西境是歲遼以正月丁未拔扶餘城丙寅夜遂圍上京先後共八日師還乃逾百日則又不能以行程之遲速定慎州與上京扶餘地到之近遠也】
  府十五【 具見上】 外又有以府郡稱者疑高麗舊名或非渤海初制而異時所改者也見于唐會要者一遼史者九
  德理府【 唐會要】
  安寧郡【 遼史地理志上京鳳州槁離故國渤海之安京 【 京:寧】 郡境南王府五帳分地在韓州北二百里西北至上寧 【 寧:京】
  龍河郡【 遼志東京開州屬鹽州本渤海龍河郡 案指東京龍原府之鹽州】
  會農郡【 遼志東京開州屬穆州保和軍刺史本渤海會農郡 案指東京龍原府之穆州】
  吉理郡【 遼志東京開州屬賀州刺史本渤海吉理郡 案指東京龍原府之賀州】
  杉盧郡【 遼志東京盧州玄德軍刺史本渤海杉盧郡 案指中京顯德府之盧州】
  盤安郡【 遼志東京淥州屬豐州渤海置盤安郡】
  沸流郡【 遼志東京淥州屬正州本沸流王故地國為公孫康所併渤海置沸流郡有沸流水】
  安定郡【 遼志東京雙州保安軍下節度本挹婁故地渤海置安定郡】
  銅山郡【 遼志東京咸州安定軍下節度本高泉 【 泉:麗】 銅山縣地渤海置銅山郡地在漢候城縣北渤海龍麗 【 麗:泉】
府南地多山險寇盜以為淵藪】
  軍名唐書不具見于金史者
  懷遠軍【 金志上京信州下彰信軍刺史本渤海懷遠軍】
  州六十二見上者六十餘二佚其別出者疑初置後廢或續制也見于遼史者【 闕】 見于日本史者二
  辰州【 遼志東京辰州奉國軍節度本高麗蓋牟城唐太宗會李勣攻破蓋牟城即此渤海改為蓋州又改辰州以辰韓得名井邑駢列最為衝會】
  集州【 遼志東京集州古陴離郡地漢屬險瀆縣高麗為霜巖縣渤海置州】
  麓州【 遼志東京麓州下刺史渤海置】
  玄菟州
  木底州
  若忽州
  懷州【 遼志上京降聖州永安縣本龍原府慶州縣名太祖平渤海破懷州之永安遷其民於此同一地也上言慶州下言懷州疑有脫誤】
  州所屬縣唐書不具見于遼史者【 闕】 見于日本史者 【 闕】
  長平縣【
遼志上京臨潢府長泰縣本渤海國長平縣民太祖伐大諲譔先得是邑遷其人於京西北與漢民雜居 又長霸縣本龍州長平郡民遷於此】
  強師縣【 遼志上京臨潢府定霸縣本扶餘府強師縣民太祖下扶餘遷其人於京西與漢人雜處】
  富利縣【 遼志上京臨潢府保和縣本渤海國富利縣民太祖破龍州盡徙富利縣人散居京南】
  神化縣【 遼志上京臨潢府宣化縣本遼東神化縣民太祖破鴨淥府盡徙其民居京之南】
  長寧縣【
遼志上京祖州鹹寧縣本長寧縣破遼陽遷其民置 又上京永州長寧縣本顯德府縣名太祖平渤海遷其民於此 又東京遼陽府興遼縣本漢平郭縣地渤海改為長寧縣】
  顯德縣【 遼志上京懷州顯德縣本顯德府人】
  扶餘縣【 遼志上京懷州扶餘縣本龍泉府太祖遷渤海扶餘縣降戶於此】
  顯理縣【 遼志上京顯理縣本顯理府人太祖伐渤海遷其民於此】
  金德縣【 遼志東京遼陽府遼陽縣本渤海國金德縣地漢浿水縣高麗本為句麗縣渤海為常樂縣】
  常樂縣【 見上 遼志顯州奉先縣世宗析遼東長樂縣以為陵戶長樂疑常樂也 又上京饒州長樂縣本遼城縣名太祖伐渤海遷其民居之】
  永豐縣【 遼志東京遼陽府仙鄉縣本漢遼陽縣渤海為永豐縣 又顯州山東縣穆宗割渤海永豐縣民為陵戶隸積慶宮】
  豐永縣【 遼志上京饒州臨河縣本豐永縣人太宗分兵伐渤海遷于潢水之曲】
  雞山縣【 遼志東京遼陽府鶴野縣本漢居就縣地渤海為雞山縣】
  花山縣【 遼志東京遼陽府析木縣本漢望平縣地渤海為花山縣 又東京銅州下亦有此文】
  紫蒙縣【
遼志東京遼陽府紫蒙縣本漢鏤芳縣地後拂涅國置東平府領紫蒙縣後徙遼城併入黃領縣渤海復為紫蒙縣 案據遼志所言則拂涅嘗建國置郡縣而渤海因之】
  龍原縣【
遼志東京開州本濊貊地高麗為慶州渤海為東京龍原府慶州故縣六曰龍原永安烏山壁谷熊山白楊又開州開遠縣本柵城地高麗為龍原縣渤海因之】
  永安縣【 渤海慶州屬縣見上 又遼志上京降聖州永安縣本龍原府慶州縣名太祖平渤海破懷州之永安遷其人置寨於此】
  烏山縣【 渤海慶州屬縣見上】
  壁穀縣【 渤海慶州屬縣見上】
  熊山縣【 渤海慶州屬縣見上 又東京定州下刺史熊山縣本渤海縣地】
  白楊縣【 渤海慶州屬縣見上】
  海陽縣【 遼志東京開州屬鹽州本渤海龍河郡故縣四海陽接海格州龍河】
  接海縣【 渤海龍河郡屬縣見上】
  格州縣【 渤海龍河郡屬縣見上】
  龍河縣【 渤海龍河郡屬縣見上】
  會農縣【 遼志東京開州屬穆州保和軍刺史本渤海會農郡故縣四會農水岐順化美縣】
  水岐縣【 渤海會農郡屬縣見上】
  順化縣【 渤海會農郡屬縣見上】
  美 縣【 渤海會農郡屬縣見上】
  洪賀縣【 遼志東京道賀州刺史本渤海吉理郡故縣四洪賀送誠吉理石山】
  送誠縣【 渤海吉理郡屬縣見上】
  吉理縣【 渤海吉理郡屬縣見上】
  石山縣【 渤海吉理郡屬縣見上】
  山陽縣【 遼志東京道盧州玄德軍刺史本渤海杉盧郡故縣五山陽杉盧漢陽白巖霜巖】
  杉盧縣【 渤海杉盧郡屬縣見上】
  漢陽縣【 渤海杉盧郡屬縣見上】
  白巖縣【 渤海杉盧郡屬縣見上 遼志東京瀋州巖州本渤海白巖城所屬縣渤海置】
  霜巖縣【 渤海杉盧郡屬縣見上 遼志東京集州高麗為霜巖縣渤海置州】
  位城【 遼志東京鐵州建武軍刺史本漢安巿縣高麗為安巿城薛仁貴白衣登城即此渤海置鐵州故縣四】  河端 蒼山 龍珍
  以上四縣為渤海鐵州屬縣
  盛吉 蒜山 鐵山
  以上為渤海中京興州屬縣見遼志東京興州中興軍節度
  靈峯【 遼志東京乾州靈山縣本渤海靈峯縣地】  常豐 白石 均穀 嘉利
  以上五縣為渤海中京湯州屬縣見遼志東京湯州
  崇山【 遼志東京貴德州貴德縣渤海為崇山縣】  溈水 緣城 【 遼志東京貴德州奉德縣本渤海緣城縣地】
  以上三縣疑為渤海中京榮州屬縣見遼志東京崇州疑即榮州之訛也
  沃沮 鷲巖 龍山 濱海 昇平 靈泉
  以上六縣為渤海南京沃州屬縣見遼志東京海州
  椒山 貂嶺 澌泉 尖山 巖淵
  以上五縣為渤海南京椒山屬縣見遼志東京海州屬耀州
  天睛 神湯 蓮池 狼山 仙巖
  以上五縣為渤海南京晴州屬縣見遼志東京海州屬嬪州
  神鹿 神化 劍門
  以上三縣為渤海西京神州屬縣見遼志東京淥州
  桓都 神鄉 淇水
  以上三縣為渤海西京桓州屬縣見遼志淥州屬桓州
  安豐 渤恪 隰壤 硤石
  以上四縣為渤海西京豐州屬縣見遼志淥州屬豐州
  慕化 崇平
  以上二縣為渤海安遠府慕州屬縣見遼志淥州屬慕州
  遼以慕州隸淥州則安遠鴨淥二府當相近也
  麓郡 麓波 雲川
  遼志東京乾州司農縣本渤海麓郡縣併麓波雲川二縣置
  山河 黑川 麓川
  遼志東京遂州本渤海美州地其所屬山河縣本渤海縣併黑川麓川二縣置
  扶餘 布多
  遼志東京通遠縣本渤海扶餘縣併布多縣置
  顯義 鵲川
  遼志東京通州安遠縣本渤海顯義縣併鵲川縣置
  強師 新安
  遼志東京通州歸仁縣本渤海強師縣併新安縣置
  遼志東京通州漁穀縣本渤海縣
  粵喜 萬安
  遼志東京韓州柳河縣本渤海粵喜縣地併萬安縣置【 此屬鄚頡府】
  遼志東京韓州雙城縣本渤海安夷縣地【 此挹婁故地】
  遼志東京銀州本渤海富州所屬延津縣本渤海富壽縣
  遼志東京銀州永平縣本渤海優富縣治
  案渤海富壽優富二縣當為懷遠府屬縣本越喜故地遼銀州兵事屬北女直兵馬司則其地在北境可知
  遼志東京信州武昌縣本渤海懷福縣地及析豹山縣戶隸之
  金史上京信州武昌縣本渤海懷福縣地
  豹山 乳水
  遼志東京信州定武縣本渤海豹山縣地及析乳水縣置
  長平 富利 佐慕 肅慎【 遼志東京遼陽府肅慎縣以渤海戶置】
  遼志東京龍州黃龍縣本渤海長平縣併富利佐慕肅慎置
  永寧 豐水 扶羅
  遼志東京龍州遷民縣本渤海永寧縣併豐水扶羅置
  遼志東京永平縣本渤海置
  遼志東京渤州貢珍縣渤海置
  遼志中京黔州盛吉縣太祖平渤海俘興州盛吉縣民來居因置縣
  ○職官
  渤海初建國無州縣就村置長大村曰都督次村曰刺史其下曰首領皆以高麗人為之【 日本史渤海傳】
武王文王相繼遣生徒入唐就學並寫唐禮以資綿蕞設官分職蓋皆憲章中國也唐文宗時內養王宗禹使渤海回言渤海置神策軍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畫圖以進視新唐書所紀為侈網羅舊聞分別著錄而渤海立國之規模具見矣
  三公有司徒【 遼史】
  唐志太尉司徒司空是為三公皆正一品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渤海因之見者惟哀王時司徒大素賢一人契丹滅渤海改為東丹國以渤海司徒大素賢為左次相【
遼史太祖紀】
  宣詔省有左相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諫議【 唐書渤海傳】
唐志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門下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侍中二人正二品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左散騎常侍二人正三品下左諫議大夫四人正四品下侍中亦嘗改為左相後復舊稱渤海宣詔省倣唐門下省制也左相左平章事為省長比侍中侍中為貳比門下侍郎常侍諫議比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
  中臺省有右相右平章事內史詔誥舍人【 同上】
唐志中書省掌佐天子執大政中書令二人正二品侍郎二人正三品舍人六人正五品上中書令嘗改為右相又改為內史後復舊稱渤海中臺省倣唐中書省制也右相右平章事為省長比唐中書令內史為貳比侍郎詔誥舍人比舍人契丹滅渤海惟中臺省獨存而設官異
  大彝震鹹和十二年遣使日本國書外有中臺省致日本太政官牒其後因之
  平章事見者鹹和四年有同中書右平章事高寶英入唐謝冊命同中書不見官制
  政堂省大內相一人居左右相上左右司政居左右平章事之下以比僕射左右允比二丞【 同上】
  唐志尚書省掌典領百官其屬有六尚書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庶務皆會決焉尚書令一人正二品左右僕射各一人從二品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吏部戶部禮部左丞總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總焉渤海政堂省倣唐尚書省制也
  司政見者哀王朝有大和【 和:元】 鈞奔高麗
  左允見者文王朝有王新福大彝震朝有賀福延大虔晃朝有烏孝慎大玄錫朝有楊成規鹹充聘日本大使
  左六司忠部仁部義部各一卿居司政下支司爵部倉部膳部有郎中員外【 同上】
  唐志尚書省吏部戶部禮部尚書各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部各四司有郎中員外郎或一人或二人郎中正五品上員外郎從六品上渤海政堂省左六司蓋倣之卿比侍郎
  哀王朝有和部少卿裴璆和部疑即義部也少卿不見官制
  右六司智部禮部信部支司各一卿居司政下支司戎部計部水部有郎中員外【 同上】
  唐志尚書省兵部刑部工部部各四司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品秩與吏戶禮三部同渤海政堂省右六司蓋倣之
  康王朝有工部郎中呂定琳哀王朝有禮部卿大和鈞工部卿烏濟顯大福謩吳興工部卿即信部卿工部郎中即水部郎中
  其下有孔目官【 日本史渤海傳】
  唐志門下省集賢殿書院下孔目官一人專知禦書唐六典孔目官開元五年置渤海置於政堂省
  景王朝遣政堂孔目官楊中遠如日本
  中正臺大中正一比御史大夫居司政下少正一【 唐書渤海傳】
  唐志禦史臺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辠惡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二人正四品下其屬有三院一曰臺院侍御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隸焉三曰察院監察禦史隸焉侍御史從六品下殿中侍御史從七品下監察禦史正八品下渤海中正臺倣唐禦史臺制少正疑比中丞也少正外當有某某署少正仿唐監察禦史制分察左右六司其秩降於少正
  文王大興二十二年遣兵署少正楊承慶充聘日本大使少正中正臺次官也冠以兵署者疑所察為智部或戎部蓋唐監察禦史職也唐志監察禦史分察尚書省六司始於大曆十四年楊承慶以兵署少正充使事在大曆以前渤海制度憲章中國不應預有是官疑大曆之制本於開元而史偶略之渤海傳則更略不僅闕此一官也
  殿中寺有大令有少令【 同上】
  唐志殿中省掌天子服禦之事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四品上渤海殿中寺仿之大令擬監少令擬少監
  哀王時嘗遣殿中少令崔禮光貢于梁
  宗屬寺有大令有少令【 同上】
  唐志宗正寺掌天子族親屬籍以別昭穆卿二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渤海宗屬寺倣之大令擬卿少令擬少卿
  文籍院有監有少監
  唐志祕書省掌經籍圖書之事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四品上渤海文籍院倣之
  文籍院少監見者有裴頲王龜謀
  太常寺有卿
  唐志太常寺掌禮郊廟社稷事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渤海因之有卿有少卿
  渤海官寺惟太常與唐制同名餘均避之
  司賓寺有卿【 同上】
  唐志鴻臚寺掌賓客及凶儀之事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丞二人從六品上領典客司儀二署署有令典客署令一人從七品下司儀署令一人正八品下渤海司賓司倣之有卿無少卿與丞
  文王大興四十年使司賓少令史都蒙聘於日本四十三年使司賓少令張仙壽如日本賀正司賓少令不見官制
  大農司有卿【 同上】
  唐志司農寺掌倉儲委積之事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渤海大農寺倣之有卿無少卿
  司藏寺有令有丞【 同上】
  唐志太府寺掌財貨廩藏貿易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所屬有左右藏署左藏署令三人從七品下丞五人從八品下右藏署令二人正八品上丞三人正九品上渤海司藏寺倣太府制無卿與少卿而置令與丞則左右藏署制也
  司膳寺有令有丞【 同上】
  唐志光祿寺掌酒醴膳羞之政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所屬大官署令從七品下丞從八品下珍羞良醞三署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渤海司膳寺仿光祿寺制無卿與少卿而置令與丞則大官四署制也
  冑子監有監有長【 同上】
  唐志國子監掌儒學訓導之事祭酒一人從三品司業二人從四品下渤海冑子監仿之監擬祭酒長擬司業
  巷伯局有常侍【 同上】
  唐志內侍省掌內侍奉宣制令監二人從三品其下有少監內侍內常侍內給事諸官渤海巷伯局仿之而以常侍為之長
  都督府長史位平章事上【 舒元輿集】
  唐志大都督府都督一人從二品長史一人從三品又王府官長史一人從四品下杜佑通典長史永徽二年改別駕為之府州各一人王府長史理府事餘府通判而已舒元輿集有為文宗與渤海王大彝震書書尾雲妃及副王長史平章事各有賜物具如別錄渤海有長史見此次于副王之下平章事之上意其為都督府長史歟
  爵有開國公開國子開國男【 日本史渤海傳】
  唐志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子正五品開國縣男從五品渤海倣置之
  開國公【 脫見字】 者文王朝有楊承慶
  開國子見者康王朝有大昌泰
  開國男見者文王朝有王新福史都蒙哀王朝有樸漁
  勳有上柱國【 同上】
  唐志上柱國視正二品渤海亦倣置之康王時有上柱國大昌泰
  文散階有紫綬大夫青綬大夫獻可大夫廷諫大夫【 同上】
  唐志文散階二十九自從二品至從五品下皆稱大夫自至【 至:正】 六品上至從九品下皆稱郎
  渤海文王朝有紫綬大夫王新福青綬大夫壹萬福獻可大夫史都蒙康王朝有廷諫大夫呂定琳疑皆散官也
  十二衞【 新書渤海傳僅十衞遺左右神策軍】
  左右猛賁衞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一人
  唐志十六衞上將軍各一人從二品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渤海倣之置十二衞首猛賁
  景王五年使右猛賁衞少將李與晟充聘日本副使少將不見
  左右熊衞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一人
  渤海康王時有左熊衞都將大昌泰都將一官唐志無
  左右羆衞大將軍將軍各一人
  南左右衞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一人
  北左右衞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一人
  哀王朝有左右衞將軍大審理奔高麗
  左右神策軍【 舊書文宗紀】
  親衞員不詳【 冊府元龜】
  唐志親衞隸十六衞之左右衞有中郎將左右郎將後唐同光二年以渤海王姪學堂親衞大元謙試國子監丞是渤海固有親衞也學堂親衞連文未喻
  武散階輔國大將軍慰軍大將軍慰軍上鎮將軍輔國將軍雲麾將軍歸德將軍忠武將軍寧遠將軍遊擊將軍【日本史渤海傳】
  唐志武散階四十有五輔國大將軍正二品雲麾將軍從三品上歸德將軍從三品下忠武將軍正四品上寧遠將軍正五品下游擊將軍從五品下此六者渤海皆有之又有慰軍大將軍
  慰軍上鎮將軍輔國將軍唐志無
  冊府元龜後唐長興二年中書門下奏按四夷入朝蕃官例有
  懷德歸德懷化歸化等將軍中郎將名號
  輔國大將軍文王朝有慕施蒙高南甲
  慰軍大將軍康王朝有大昌泰
  慰軍上鎮將軍哀王朝有楊成規
  輔國將軍文王朝有楊承慶
  雲麾將軍文王朝有已珍蒙
  歸德將軍文王朝有楊泰師
  忠武將軍文王朝有胥要德
  寧遠將軍武王朝有高仁義
  游擊將軍武王朝有德同
  府有都督
  州有刺史【 日本史渤海傳 遼史太祖紀】 亦曰都督
  縣有令有丞【 日本史 渤海傳】
  唐志府有尹嘗改為長史州設刺史縣有令與丞渤海府州縣具備哀王朝有南海府都督列道周是府有都督也文王朝有木底州刺史楊承慶玄菟州刺史高南申若忽州都督胥要德哀王朝有鐵州刺史衞鈞是州稱刺史亦曰都督也大彝震朝有永寧縣丞王文矩是縣有丞也
  以品為秩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魚五秩以下服緋牙笏銀魚六秩七秩淺緋衣八秩綠衣皆木笏【 唐書】
  選法文武並用【 朝鮮歷史】
  ○人物
  振國公乞乞仲象之子見者二曰大祚榮渤海高王也曰野勃高王弟也野勃之四世孫仁秀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嗣主渤海國
  高王大祚榮之子見者七曰武藝渤海武王也諸子曰門藝曰昌勃價曰寶方曰胡雅曰琳曰郎雅曰蕃皆見于武王嗣位時史稱為王弟者也武王又有從兄大壹夏則高王祚榮兄弟子也
  大門藝初以質子入侍于唐開元初歸國其後唐置黑水軍于黑水靺鞨續更以最大部落為黑水府仍以其首領為都督諸部刺史隸屬焉中國設長史就其部落監領之武王曰黑水假道於我始得與唐通舊請突厥吐屯皆先告我今請唐官不吾告是必與唐腹背攻我也遣門藝及舅任雅相發兵擊黑水門藝嘗質京師知利害謂武王曰黑水請吏而我擊之是背唐也唐大國兵萬倍我與之產怨我且亡昔高麗盛時士三十萬抗唐為敵可謂雄彊唐兵一臨掃地盡矣今我眾比高麗三之一王將違之不可武王不從兵至境又以書固諫武王怒遣從兄壹夏代將召門藝將殺之門藝懼儳道歸于唐【
唐書烏承玼傳大武藝與弟門藝戰國中門藝來奔疑非事實今不取】
  唐拜為左驍衞將軍武王使馬文軌蔥勿雅朝唐仍上表極言門藝罪狀請殺之唐處門藝安西好報曰門藝窮來歸我誼不可殺已投之嶺南並留使者不遣使內使來宣意又別詔鴻臚少卿李道邃源復諭旨俄有泄其事者武王上書斥言陛下不當以妄示天下仍請依前殺卻唐帝怒道邃復漏言國事左遷道邃曹州刺史復澤州刺史遣門藝暫向嶺南以報之十年武王遣大將張文休浮海攻唐登州唐馳遣門藝發幽州兵擊之會大寒雪袤丈士凍死過半無功而還武王望其弟不已募客入東都狙剌之于天津橋南門藝格之得不死河南府捕剌客悉殺之門藝遂留宿衞不復歸
  大昌勃價仁安七年五月以渤海王武藝弟朝唐授左威衞員外將軍賜紫袍金帶魚袋留宿衞九年四月庚申封襄平縣開國男賜帛五十匹遣歸國【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五】
  大寶方仁安九年八月以渤海王武藝弟朝唐【 同上】
  大胡雅仁安十一年二月甲子【 冊府元龜作三月甲子是月無甲子蓋二月也】 以渤海王武藝弟朝唐授遊擊將軍賜紫袍留宿衞 【
  大琳仁安十一年八月以渤海王武藝弟朝唐授中郎將留宿衞【 同上】
  大郎雅仁安十二年正月戊寅以渤海王武藝弟朝唐賀正並獻方物賜帛【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五】
唐帝敕武藝書大朗雅等先犯國章竄逐南鄙亦皆捨罪仍放歸蕃 【 張九齡曲江集】 朗雅與郎雅形聲相近疑一人
  大蕃仁安十八年三月乙酉以渤海王武藝弟朝唐授太子舍人員外置賜帛三十匹文王大興七年七月蕃又朝授左領軍衞員外大將軍留宿衞蕃于武王為弟於文王則諸父也冊府元龜皆書王弟名偶同歟抑史誤書歟
  大壹夏武藝從兄也不審其父名嘗代大門藝將擊黑水後無聞
  武王大武藝之子見者四嫡男曰都利行早卒曰欽茂渤海文王也都利行既卒欽茂為長故唐冊命文稱為長嫡諸子曰義信勛【 勛:勖】 進勛 【
勛:勖】 進見於文王嗣位時史稱為王弟者也
  大都利行仁安元年八月以渤海王武藝嫡男唐冊為桂婁郡王七年三月朝于唐授左武衞大將軍員外置留宿衞九年卒於長安贈特進兼鴻臚卿賜絹三百疋粟三百石命有司弔祭官造靈轝來歸大義信仁安八年十一月以渤海王武藝之子朝唐獻方物【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五】
  大勗進大興三年二月以渤海王欽茂之弟朝唐唐宴之內殿授左武衞大將軍員外置同正賜紫袍金帶帛一百疋留宿衞【 同上】
  文王大欽茂之子見者一曰巨集臨早死巨集臨子華璵渤海成王也史書王子者三曰英俊貞翰清允
  大英俊大興中以王子質唐三十六年歸國引辭唐帝對于延英殿大貞翰【 冊府元龜作貞輔今從舊唐書】
大興五十四年八月以渤海王子入朝備宿衞
  大清允大興五十七年正月以渤海王子入朝授右衞將軍同正
  成王大華璵之子無考
  康王大嵩璘之子見者三曰元瑜渤海定王也曰言義渤海僖王也曰明忠渤海簡王也有姪曰能信
  大能信正曆元年十一月以渤海王姪朝唐授左驍衞中郎將
  定王大元瑜之子見者一曰延真
  大延真永德二年王遣入唐朝獻冬十一月至唐【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六】 僖王大言義之子無考其嗣位時史書王子者一曰庭俊
  大庭俊朱雀三年以渤海王子偕一百人入唐朝貢秋七月至【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六】
  宣王大仁秀之子見者一曰新德早死新德子曰彝震嗣王彝震弟曰虔晃嗣王又稱王子者一名無考穆宗長慶間入朝稱王姪者二曰公則曰多英皆見於長慶間
  王子【 名闕】
  穆宗長慶中以渤海王子朝于唐制曰渤海王子舉國內屬遣使來朝祗命奉章禮無違者夫入修職貢出錫爵秩茲惟舊典舉而行之【
白居易長慶集】
  大公則穆宗長慶中以渤海王姪隨慎能至朝于唐授金吾將軍制曰敕慎能至王姪大公則等海東之國知義之道與華夏同風者爾輩是也冒越深阻和會於庭予嘉乃誠命以崇秩用奮威衞保爾恩榮無怠無違永作藩服【
  大多英穆宗長慶中以渤海王姪朝于唐授諸衞將軍制曰敕大定順王姪大多英等我有十二衞將軍以率其屬皆匡備左右為吾近臣自非勳庸不以輕授以汝各贄琛賮勞於梯航俾耀遠人宜示恩寵歸撫爾類知吾勸來【
  大彝震之子無考史書王子者五人曰明俊曰光晟曰延廣曰昌輝曰之萼
  大明俊鹹和二年以渤海王子朝唐明年二月丙辰唐帝對於內殿宴賜有差五年入唐賀正明年正月對於內殿宴賜如故事【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六】
  大光晟鹹和三年以渤海王子朝唐明年二月乙卯唐帝對於內殿宴賜有差【 同上】
  大延廣鹹和十年十二月以渤海王子朝貢於唐【 同上】
  大昌輝鹹和中以渤海王子朝貢於唐及歸國文宗賜王敕書並信物書封敖撰具國統篇
  大之萼鹹和十七年以渤海王子朝唐【 舊唐書武宗紀】
  哀王大諲譔之子見者一曰光顯書王子者三曰昭順曰禹謨曰光贊書王姪者二曰元讓曰元謙書弟者一其名逸
  大光顯哀王諲譔之世子也渤海亡之八年率眾數萬奔高麗時為高麗王王建天授十七年甲午秋七月也賜姓名王繼附之宗譜特授元輔守白州以奉其祀元輔者摩震國王弓裔所置官高麗王王建因之尋廢若唐散官特進之類白州屬高麗畿內道賜姓王者高麗國姓也【
鄭麟趾高麗史世家二】
  大昭順哀王七年以王子朝於梁貢海東物產【 冊府元龜】
  大光贊哀王二年以王子入朝於梁進方物閏五月戊申梁賜光贊及首領以下分物銀器【
冊府元龜渤海大諲譔差其王子光贊景帝表並進方物景帝表三字未詳故節之】
  大禹謨哀王二十四年二月以王子朝貢於後唐【 同上】
  大元讓哀王二十四年五月以王姪【 五代會要作王子】 朝貢方物於後唐庚申賜分物有差 【 五代會要作莊宗以金綵遣之】
  大元謙官學堂親衞哀王二十四年八月以渤海王諲譔姪朝於後唐試國子監丞【 冊府元龜】
  契丹主阿保機死渤海王命其弟率兵攻扶餘城不能克保眾而退【 五代會要】
  論曰渤海制度王之子長曰副王諸子曰王子入朝于唐史所紀當仍其表文書嫡男者時王之長子也書遣子某弟某姪某者時王之子若弟若姪也若王子雲者疑通前王之子言之左氏春秋傳其先例也疑不能明者皆承係所見之世志慎也明長沙魏煥九邊考謂建州毛鄰皆渤海大氏遺孽附錄於此廣異聞雲
  ○物產
  渤海物產俗所貴者曰太白山之兔【 原作菟今從震志】 南海之昆布 【 明董越朝鮮賦鍇劉昆布海衣注雲昆布如棕葉綠色震志今名海帶】
柵城之豉扶餘之鹿鄚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緜龍州之紬位城之鐵盧城之稻湄沱湖之鯽果有丸都之李【
丸都原作九都今改高句驪舊都也唐屬渤海】 樂遊之梨 【 唐書】 扶餘產黃金 【 隋書高麗傳】 鐵利府亦產鐵 【 遼史食貨志】
  渤海螃蟹紅花大如椀螯巨而厚其跪如中國蟹螯石舉魷魚之屬皆有之【 契丹國志】
  貢獻品曰鷹曰鶻曰馬曰熊皮曰羆皮曰大蟲皮曰貓皮曰貂鼠皮曰海豹皮曰白兔曰緇魚曰文魚曰鯨鯢睛曰人葠曰松子曰白附子曰昆布曰蜜曰黃明細布曰金銀佛像曰瑪瑙杯曰火玉曰松風石曰瑪瑙樍曰紫瓷盆曰玳瑁酒杯【
羆皮大蟲皮蜜玳瑁酒杯見日本史 火玉松風石瑪瑙樻紫瓷盆見杜陽雜編 餘見冊府元龜】
黃明細布以上土物也金銀佛像以下疑鬻之異邦也唐蘇鶚杜陽雜編曰武宗皇帝會昌元年夫餘國【 夫餘時屬渤海國】
貢火玉三鬥及松風石火玉色赤長半寸上尖下圓光照數十步積之可以然鼎置之室內則不復挾纊王才人 【
原文才人上無王字據下文補唐書有武宗賢妃王氏傳即才人也】常用煎澄明酒酒亦異方所貢也色紫如膏飲之令人骨香松風石方一丈瑩澈如玉其中有樹形若古松偃蓋颯颯焉而涼風生於其間至盛夏上置諸殿內稍秋風颼即令撤去又渤海貢瑪瑙樻紫瓷盆瑪瑙樻方三尺深【
深下疑有闕文】
色如茜所製工巧無比用貯神仙之書置之帳側紫瓷盆內外通瑩其色純紫厚可寸餘舉之則若鴻毛上嘉其光潔處之仙臺祕府以和茶餌後王才人鄭玉環誤缺其半菽上歎息久之
  渤海國記中篇
●渤海國記下篇
崇仁黃維翰申甫纂輯
  朝貢中國
  交聘日本
  比鄰新羅
  移國契丹
  再建國
  年表上
  年表下
  ○朝貢中國
  渤海在唐營州之東二千里自國都忽汗州西至長安史言八千里而遙遣使如中國有朝貢謝恩祈請賀正進奉端午諸名貢道陸行渡遼入幽州境水行渡海入青州境唐開元二十八年以平盧軍節度兼渤海黑水等四府經略處置使【
舊唐書玄宗紀】 代宗大曆初改以淄青節度使領檢押新羅渤海兩蕃使 【 舊書李正己傳】 穆宗踐祚又加平盧以檢押新羅渤海兩蕃使 【
舊書穆宗紀】 平盧陸道淄青海道也穆宗時淄青乃冠平盧名唐制諸蕃國來朝到長樂驛迎使郊迎入京賜迎馬新羅王子斂轡馬上答謝渤海使則下馬再拜舞蹈【
長樂驛以下據日本史唐傳】
朝集日視品給以衣冠袴褶請宿衞宿衞者奏狀貌年齒主客郎中主之至則給廩食病則遣醫喪則給以所須還蕃賜物佐其受給教拜謝之節典客令主之蕃客之賜金部郎中主之蕃酋辭退賜於庭內府令主之其還也恆寵之以官渤海使授官
  武職則有左武衞大將軍左領軍衞大將軍皆正三品右武衞將軍右衞將軍皆從三品中郎將四品郎將五品折衝都尉分上中下府上府正四品中府從四品下府正五品果毅都尉亦分上中下府上府從五品中府正六品下府從六品遊擊將軍從五品折衝果毅游擊皆武散官也文職官則有檢校工部尚書正三品太子詹事正三品光祿卿從三品太子右贊善大夫正五品上階太子洗馬從五品上階太子舍人正六品上階右神武軍長史右驍衞長史皆從六品上階大理評事從八品其授官視在本國官秩為高下授官皆給告以折衝果毅二階為多又有賜金魚袋者二品以上服也紫袍金帶三品以上服也緋袍銀帶五品以下服也唐書渤海朝獻於唐終玄宗之世三十有一肅宗乾元一代宗大曆二十三德宗建中二貞元八憲宗元和十七穆宗長慶二寶曆再文宗世六武宗會昌四鹹通三稽之冊府元龜與日本史微有出入梁與後唐則據冊府元龜書之今分繫於各王之世年從渤海月日從中國
  高王大祚榮十五年受封渤海郡王使王子朝王次子門藝嘗為質於唐疑亦王所遣也
  武王大武藝仁安二年使大首領朝拜折衝三年十一月大臣味勃計朝獻鷹授大將軍賜紫袍金魚袋五年二月乙巳賀祚慶賀正賜帛五十匹六年正月大首領烏借蒙賀正獻方物授將軍賜紫袍金帶魚袋四月首領謁德朝授果毅五月王弟大昌勃價朝留宿衞七年四月王嫡男大都利行朝留宿衞十一月王子大義信朝獻方物八年四月唐主【
與書慰勞王賜綵練百匹書闕八月王弟大寶方朝十月使獻方物九年九月菸夫須計朝十年三月王弟大胡雅朝留宿衞是月獻鷹又獻緇魚賜帛二十匹八月王弟大琳朝留宿衞十一年正月王弟大郎雅賀正獻方物賜帛二月智蒙朝獻方物馬三十匹授中郎將賜緋袍銀帶絹二十匹五月烏那達利朝獻海豹皮五張貂鼠皮三張馬瑙盃一馬三十匹授果毅賜帛
  十二年二月使賀正授將軍賜帛百匹十月大姓取珍等百二十人朝授果毅賜帛三十匹明年攻唐登州自後不朝者累年以母弟門藝奔唐唐不從王請使歸國就戮也尋遣李盡彥如唐唐主【
報以書見國統武王大武藝篇大成慶朝唐主又報以書曰不識逆順之端不知存亡之兆而能有國者未之聞也卿往年背德已為禍階近能悔過不失臣節迷復非遠善又何加朕記人之長忘人之短況此歸伏載用嘉歎永祚東土不亦宜乎所令大成慶等入朝並已處分各加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谢闺蜜的陪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