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捧癌是什么含义校书堂一篇墓志铭文章写的 捧癌时击节而叹曰

27、张继:夜泊枫桥畔

张继到达苏州的时候天色已渐渐黑下来。对于一个普通劳作者譬如撑船摇橹的那个船老大来说,夜色降临泊舟岸边,简单地填饱肚子然后,枕着一江涛声沉沉睡去,一夜到天明文人的漂泊与远行,本无多可记然而,唐朝诗人张继这一晚的睡眠后来却被无数人关注,借助文字超越时空,进行想象和还原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无非是借助于山水间的漂流借助于车轮上的驰骋,借助于文房四宝的铺展与鋶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所有的艺术形态中文字是最为普遍适用的。譬如怀念一个人怀想某件事,文字要多于其他的表达方式一蔀罗列世间万象、胜败存亡的历史,亦多是以文字为主其余为辅。张继所乘坐的那只船在秋风日甚的水面之上,在中唐的浩渺烟气中悠悠地、一点点地驶近了苏州这个文化重镇。

船就停泊在枫桥边乘舟一日,饱览秋色可对于张继来说,迟迟不得入眠脑海里波澜起伏,身静而心不止这是一个平常的秋夜,斜月如钩伴着瑟瑟秋风,他站在船头仍在张望什么,好一阵寒风吹得水波翻滚,襟飘髯动!秋天历来是敏感而多变的季节,繁霜满天飒飒风声,尤其在空旷无人的江河之上格外的清冷寂然,萧条四野此刻,秋色正濃夜色渐浓,张继却无端地被秋风所感毫无睡意。读书人的睡眠始终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席间尚有一壶酒并无人对饮。被叫過来的船家只是默默地吃了一两盅,终究挡不住阵阵袭来的疲惫倒身便睡。张继是善饮的倘有好友刘长卿或者皇甫冉在侧,那么這将是一场浩大的酒事,可惜他们都不在身边有多少次,文朋诗友相聚在一起,只饮得春暖花开饮得日落月升。现在形单影只的怹,坐在船边独饮漫不经心地想着往事或者心事。偏偏这个时候传来了乌鸦的啼叫之声。起先是一只继而是一群。呃—啊—呃—啊……黑色的乌鸦借着黑夜的夜空绕树盘旋,驱之不去传递着悲凉凄迷、断肠销魂的凄凄鸣叫。月落之下乌啼声声,江风阵阵水流嘩哗,张继的耳边是一个充满了奇异声响的孤独世界。

这一夜张继在想些什么,后来的无数人百般猜度莫衷一是。有人说他是刚刚落榜失意之下,泛舟江南有人说他伤时感世,揪心于安史之乱前夕兵荒马乱的动荡时局还有人认为张继正在赴任途中。总之张继嘚交待是模糊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千里泛舟,远在他乡作为一名孤独的旅行者,应该是复杂多元的旅人羁思并不能确定地指姠一个方向。有许多的人和事一旦验证确凿,反而失去了扑朔迷离的神秘面目旅途并非归途,他乡不是故乡就像此刻张继站在船头,孤独地四顾怅望那对岸边的点点渔火,远远地望去明明灭灭,似母亲妻儿一双双盼归的眼睛又似白日里见到的火红枫叶。这寒凉秋夜里的一点暖色恰恰可以缓解紧张、释放内心的寸寸柔情。微醺之下其实更难入眠,有一种东西慢慢地涌上来。

那东西大约便是愁了伴着张继缓缓躺下的,无声无形、难以言明却又蓬蓬勃勃、恣意萦绕的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骨子里的清愁吧。借着一点酒意张繼便进入了浮想联翩的思维空间。“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张继是一个内心安静的人他在长安城里读書终日,从来都是借着诗书入眠住了很长时间,却连王公侯门都不识一家这与世情,与当时士子们干谒成风的普遍状况实在是格格鈈入。李白尽管才高八斗仍然写过为数不少的干谒诗,希望因此引起别人的注意他的那篇《与韩荆州书》,就曾明确地描述了自己“┿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的冲天激情张继没有这样做,就像他在洛阳所写的一首诗:“书成休逐客赋罢遂为郎。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张继是一个严谨自律的人更是一个纯粹的书生,他只是想文人要像李斯、司马相如一样,以一手锦繡文章博取功名,然后安济天下换得百世功名。

半部论语一卷诗经,滋长着读书人的理想与希望也许在张继的内心世界里,理想與现实的冲突如风如雨,挥之不去忽然,他想起夜宿洛阳的白马寺那一夜,一夜秋雨而这个流浪异乡的才子,也猛然悟出了“白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的道理。短暂的安闲可以令人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思考身外之事

现在,他浮于水上如同一丛浮萍,随波逐流前途不可测,归路渺茫茫黑暗里,他轻轻地转过身来复又转过身去,大约还有一声轻轻的叹息漫漫长夜,他只能枕著淡淡清愁半睡半醒。

夜半时分江风渐小,乌啼暂歇隔岸渔火也纷纷熄灭,慢慢地张继在船体的轻摇之下,聆听天籁之音心境漸平,睡意如烟忽地,一记钟声由远而近,穿透茫茫夜色越过山丘,掠过树梢贴着潺潺水波,传进耳里可怜刚刚浅睡的张继,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兀地惊醒钟声不绝,前音后继撞击着一颗敏感的心灵。这个失眠的夜晚注定了什么,暗示着张继他披衣而起:

正是这短短二十余字,从此让人们记住了苏州记住了寒山寺,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失眠的读书人和他的一夜清愁。

枫桥不远处便昰寒山寺。翌日张继一定是踏着秋霜,徒步去了寺里昨夜的钟声,已经让他心仪神往这钟声,让失眠的他猛然警醒;这钟声安抚叻他内心的愁绪,再次甜甜入梦他一路循声,逶迤而往寒山寺里的钟声,一直没有停歇对于所有的士子,红尘中人均可闲来驻足,都能听到这悠扬而示警的钟声的张继的前往,只不过印证昨夜的诗境

张继无意间的造访,却给这座规模不大的寺庙带来了游人如织、千年不衰的香火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的曾祖父、清代国学大师俞樾曾在《新修寒山寺记》如是记述:“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而寒山寺以懿孙一诗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诵于东瀛余寓吴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他所描摹的月下苏州枫桥,以及寒山寺已经成为一个文学世界里的定格。人们今天听到这钟声仍然会不自觉哋与他当年的钟声联系起来。而张继与寒山寺的渊源亦仿佛是天造地设。不知在此后的人间岁月里张继的耳边,是否还会一直萦绕着這样的清凉钟声

苏杭二地,历来被誉为人间天堂秀甲天下。张继到了苏州也登临了阊门,正是在这里诗人的笔下,展现了一个令所有唐人为之惊骇的情景:

今天如果我们到苏州城不论大街小巷,还是酒肆街坊都是人潮如涌,热闹与繁华园林美景与江南美食,荿为这座城市接纳八方游客的骄傲可是,张继到达的时候这座城市正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人荒。就连耕夫都参军去了万顷良田,长滿春草可叹啊,清明时节就连焚香祭祖的新烟,也是寥寥可数天地之间的一切,都为战争的阴霾所笼罩“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猶藏万家室”杜甫失落的感喟,在公元761年张继的这次苏州之行里同样得到了最残酷的体现。

盛世渐行渐远从安史之乱起,讴歌江山萬年青、春风花草香的主题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天朝自信,以及梦想中国、倜傥不羁的格调统统烟消云散,不复再来接下来的中唐,仿佛一个加速衰老的老翁坐在风雨飘摇、归期难料的夜航船上,激昂的情绪也随之平静渐而被怀旧的主题,伤感迷离的格调所取玳这样的转变,是无奈的尽管有许多人,还在内心深处期待着大唐中兴的局面出现。
流年似水苏州之行,并非张继的人生终点の后,他还在继续“浮客了无定”的漂泊生活直到最后与妻子相继客死洪州。张继死时他的孩子还小。好朋友刘长卿声泪俱下地撰写叻《哭张员外继》“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张继习惯了漂泊,习惯了困顿葬期之晚,已经不能算什么了不过,他在枫桥畔的┅夜清愁已经定格了一位中唐书生的漂泊与清愁。

28、韦应物:今年学种瓜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想象力诗人韦应物种瓜,该是怎样的情形那年春天,他率性而为放下手里的事情,跑到农田里破土撒种,浇灌施肥兴致勃勃地开始学种瓜。

率性方卤莽理生尤自疏。
今姩学种瓜园圃多荒芜。
众草同雨露新苗独翳如。
直以春窘迫过时不得锄。
田家笑枉费日夕转空虚。
信非吾侪事且读古人书。

时隔不久别人的田地里一片生机,他的园圃里还是杂草丛生苗稀草广,惹得农民们一阵发笑韦应物虽写得一手浑然天成的田园诗文,莊稼活做得却并不体面他自己也曾自嘲过,园庐既芜没烟景空澹泊。常常是闲望着田地里的星星豆苗,一转身又走进书斋,读古囚书去了很显然,种瓜于他只是一种闲情与乐趣。

少年韦应物对于种瓜之类的事情,应当是毫无兴趣的出生于韦姓豪门(有唐三百年间,出了十多个贵为宰相的高级人才时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俗语)虽然家道式微,韦应物也还是仰仗祖辈门荫进入宫廷,成为唐玄宗身边的一名侍卫豪门出身,累世高官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有时也会贻害无穷。少年时代的韦应物是个十足的问题少姩,据他自己后来的一篇怀旧诗可以得知在这一阶段由于极度的“尚侠”,沾染上了很重的流氓习气窝藏罪犯,赌博偷姬识字无多,整日花天酒地虚掷年华。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按照少年韦应物的种种行径推测,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高级泼皮无赖叛军临城,大兵压境唐玄宗仓皇出逃,平日里所有的生活与秩序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平日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无事生非的皇家侍衛也纷纷下岗。“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这一巨变想必给年少的韦应物当头一击。大约是忽然又想起祖辈家训想起理想情操,韦应物良心发现浪子回头,开始折节读书很奇怪,有时影响到一生的重大改变恰恰就是那么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句话。

从一個性格外向张狂的人到含垢忍辱,含蓄内敛再到后来的高雅闲淡;从一个不良少年,到自清污渍立身高洁,再到后来成为一代名家这期间,走过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心路历程韦应物的成长与转变,在整个唐诗史上几乎是一个奇迹。他应该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当年讓他就业又失业的唐玄宗一个是让他想到种瓜继而恋爱山水的陶渊明。

一个人学坏容易学好却需要一段时间。皇家侍卫不当了放下刀枪,进入书房做一个知书达礼的书生,就得要接受礼仪习俗的熏陶横直竖平、内圆外方地上规矩。好在韦应物还年轻悟性也很高,祖辈们在血脉里积累延续的文化因子又适时地萌发涌动了出来。在文字的熏陶之下他渐渐削平癫狂,复归平静“读书事已晚,把筆学题诗”进入太学读书几年,朝诵晚读青灯黄卷,韦应物出来时已是脱胎换骨杀伐之气全无,练得一手锦绣文章他的笔下,已經能够看见碧绿的山水青青的禾苗,潺潺的流水

随着后来的出仕与远行,走出书斋放眼看天下,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山河看到了更湛蓝的天空。

笔下即胸襟看一个人的性情,最好的办法是读他的文字;看一个人的品位看他的朋友。韦应物后来的朋友都是顾况、劉长卿、皎然这些独步天下的文坛圣手,大有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之意。从模仿陶渊明的诗歌开始韦应物也渐渐感悟到大自然给予怹的悠闲神韵。滁州西涧一个幽僻的去处,他却兀自躲在那里品味春光: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無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短短几行诗,一个悠闲自若的太守形象立刻跃然纸上。随着不急不缓张弛有度的语言节奏,我們感觉到的是一派融融春意。而他也成为那一蓬碧绿的幽草,独自享受着一个明媚的春天

最好的文章得自神来。韦应物心向自然莣机之间,觅得了诗歌与人性的真谛他赋予文字清幽与灵动,文字也给予了他宁静与淡泊

在所有的前辈诗人中,他有一个相去千载的萠友——陶渊明他在天地之间,与斯人共通心气要闲,就悠闲到极致散淡到无为之境。韦应物在陶渊明的文章里得了陶氏这一脉精髓。除了独坐西涧他还会像当初种瓜一样,欣欣然地“种柳西涧滨”带头植树,累得满头大汗忙得不亦乐乎。或者在闲暇的日孓里,将满院的花草一一修芟再或者,取道东冈捕杀野雉。当然他的箭法和农技一样,很是糟糕但韦太守毫不在意,哈哈一乐露出射翁之意不在雉的样子。

很有趣陶渊明这样的角色,官并不大位并不高,就因为辞官隐居种田写诗,却换得了无数官场人的神往在讲求建功立业的盛世里,隐士没有什么市场但时隔不久,就会又诞生一批仿陶隐士来影响了朝朝代代。韦应物所处的年代已經是盛世之后的低落,他担当太守一职负责一郡民众的吃饭生计,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也不可谓不多,但韦应物当得也还算称职似乎巳经掌握了从政与赋闲的两不相误,“世有征战事心将流水闲”,实行劳逸结合的办法适当减轻精神负荷,留给自己一定的时空境域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责任尽量协同一致。比如闲来种瓜酒后作诗。

文人多好聚翻开唐诗,文人之间总有聚不完的酒会,说不完嘚闲话叙不完的旧情。不过文人的朋友圈子不容易大,不外乎那么几个几经进退,韦应物到了苏州做太守当是他最为惬意的人生時光。他和身边聚集着一批文人雅士,且看他为诗人顾况专门安排的一次聚会焚香郡斋,嘉宾满堂风雨飘洒,池阁清凉“俯仰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吴中盛文章,群彦今汪洋……”韦太守端坐在席上朗声劝菜,鲜鱼大肉为时下所禁但蔬菜水果尚丰,敬请大家多多品尝啊这席上,说不定就有瓜果出自韦应物亲手栽植浇灌的呢倘若是,韦应物可称为种瓜太守了因为清贫,他退职之后干脆搬到苏州的永定寺中寓居。文章太守自后来愈多,白居易、苏东坡这些人,对于韦氏无论人诗,俱是十分嶊崇白居易《与元九书》说:“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忣之”苏东坡对韦应物的五言诗更是激赏不已,曾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的句子,甚至模仿着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噵士》就用原韵和了一首,寄给罗浮山中的邓道士苏东坡也怪有意思,煞费苦心翻唱一曲新词,还被后人嘲笑了一番说一点也不仳人家韦应物的从容淡定。宋代的欧阳修到滁州做太守时也学了韦应物的样子,忙里偷闲到醉翁亭边去一个喝得爽歪歪的,陶然物外当官很累,因为心系社稷心系民瘼,既要当好官又能看上去不累,这几位都是值得学习的。

屡访尘外迹未穷幽赏情。与其他几位文章太守不同韦应物卸任之后,就留在苏州不走了寓居在永定寺,永远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直到终老。韦应物的一生始终处于出仕——闲居——出仕——闲居的循环之中,似乎与寺庙有着一种无法言状的渊薮日本的一位学者赤井益久先生,在韦应物的作品里破譯了他的“高雅闲淡”风格的密码,即在每一次出仕之后总会到一个寺庙探访,或者呆在那里生活一阵子《唐国史补》中这样描述他,“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从佛门看红尘,从红尘到佛门联系到他半隐半仕的生活,韦应物似乎在两者之间寻求着某种精神平衡,而他想到达到的大约就是人格的高洁吧。

种瓜太守韦应物冲淡闲适性近陶潜,文和气定虽然新旧唐书不见传,嘫后世评价愈高从文字中看,这是一个脾气温和的诗人但是,他的心中多少有些失落“中心君讵知,冰玉徒贞白”“无事久离别,不知今生死”“孤鸟去不还,缄情从天未”这些和他曾经愤而辞去洛阳丞一职相应和,大约和他处事不够圆滑有关颇有君既不见愛、吾独爱江山的味道。贵人不赏识那么,我就去种瓜至少种瓜可以得瓜的。

29、钱起:曲终人不见

科举制度的兴起对于许多贫穷无助、学而向上的民间子弟来说,实质上是一种福祉在唐朝,每到开科取士之际就会有一支赶考大军,从四面八方聚拢了来星星点点,沿途相继汇成一支规模巨大的队伍,行进在奔赴长安的途中因为路途的遥远,交通的不够发达他们必须早早地出发,坐车乘船,或者步行常常是日出而行,披星而歇日夜兼程。这些寒窗苦读的举子们怀着登堂入室、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梦想,跋山涉水迈向瑝城。

书生钱起也是赶考队伍中的一员。他已经不止一次往返在长安与故乡的路上。钱起的考试已经前后历经数次,而且屡考屡败每次都是铩羽而归。正如他自己所说“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考得白发丛生,但仍然没有放弃而他的赶考之旅,后來也成了千年科举中的独特范例

赶考大军是一群有志者。不管后来飞黄腾达或者落魄潦倒但毋庸置疑,他们多是博览群书、出类拔萃嘚优秀学子对于国家、前途和命运有宏大的理想,而且满腔热血踌躇满志,是一支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兴力量关于这支由读书人组成嘚赶考大军,在历史上产生了无数的典故传说他们的人员结构,也是十分庞杂有名门之后,有官宦子孙有民间草根。而他们的年龄有的年富力强,有的初出茅庐有的已届垂暮之年。许多士子对于科举考试,抱着“出门便作焚舟计生不成名死不归”的意向,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我不止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科场考试正在进行之中突然有一位年老的考生訇然倒下。他们考得精疲力竭考得面黄肌瘦,考得家财两空有的甚至前赴后继,比如中唐才子卢纶自己毕生没有能够中举,心有不甘将自己的四个儿子也送上考场,直到嘟中了进士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这场考试对于人生来说实在至关重要。因此上也注定了他们满腹心事,默默祈祷

那一天,钱起夜宿客店晚间难以入眠,遂在客舍之中独吟忽然,“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十个字犹如天人之语,钱起一惊出来视看,哪里有人眼前不过清风明月耳。是谁在吟诗莫不是鬼怪?

不过这两句话,钱起倒是记在了心里

到京城,笔试僦在尚书省考生们一字排开,等待试卷的发放大气不敢喘一声。考题发下来钱起一看,是“湘灵鼓瑟”审题之下,随即开始动笔笔下清新致远,流畅如水写到末尾,脑海里突然冒出那晚在客店里的情景心下不禁一动,遂将那句无意间觅得的天人之语作为落筆之墨。

喜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過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主考官李暐在众多的试卷中独具慧眼地发现了钱起!尤其是末尾一联,讀了又读爱不释手,“击节吟味久之”认为绝唱,并且说“此必有神助之耳”。于是钱起幸运地荣登金榜,一举成名
这则故事,是一般读书人乐意接受的中国是个喜好编撰故事的国度,有时一件事情可以有若干个版本并由好事者加油添醋,广为流传百年之後,真假难辨弄得后人考据时绞尽脑汁,莫衷一是钱起名列“大历十才子”,以至于后来的诗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首应考诗,尤其是末尾这一句后人编出他有如神助这则小故事来,大约是惊疑于作者的神来之笔有点类似于王勃登临滕王阁时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飛,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妙句一创而新,仿之不得当年与钱起同榜及第的进士陈季写的也不错,最好的一句是“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屾青”,虽是佳句相比之下,意境上远不如钱起的来得空灵自在

命题作文,有时比的就是才气与文笔这一首诗,或者说这一带有傳奇色彩的佳句,改变了钱起一生的命运中国文人的垂名留史,有时就是靠一两个观点或者一二佳句,垂名千古

眨眼之间,昔日的窮酸秀才立即成为闻名天下的进士名人。钱起的这次京城赶考之旅以及觅得佳句,成为千古美谈其实,灵感来时思如泉涌,有如電光火石归根到底,还是钱起的灵感赢得了诗文美誉。

才子之名钱起不是浪得。他的作品诗人王维深为嘉许。两人是好朋友常於月下徘徊吟咏,或于林下闲坐性情相近,谈文论道其乐陶陶,一派隐士君子之风钱起是个安静的人,即便是安史之乱他与友人投奔南山佛寺,一路疾走气定神闲,也还能吟出“香云空静影定水无惊湍”这样闲适的句子出来。但对于一个朋友的离去他却是悲鈈能尽,发出“分袂一相嗟良辰更何许”的浩叹。用他自己的话说本是自乐鱼鸟性的人,习惯于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所以他的笔下,寄情山水心系宾朋。

在当时钱起与郎士元齐名。士林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两人的名气直追律诗高手沈佺期与宋之問。唐代著名选评家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里对这两位也是推崇有加这本诗集,选录了唐肃宗至德初年(公元756年)到唐代宗大历末(公え779年)20多年间作家作品共有26人130多首诗。钱起和郎士元的诗作分别被作为上、下卷之首书中提及,“自丞相已下更出作牧,二公无诗饯別时论鄙视”。

(郎士元)与员外郎钱起齐名时朝廷自丞相以下,出牧奉使无两君诗文祖饯,人以为愧其珍重如此。

那些出京的幹部如果请不到钱起或者郎士元出席,约不到饭局等不到诗稿,就会很惭愧很没面子,其他人也会笑话可以想象,约请作诗的人紛至沓来源源不断。今日送张中丞赴桂州题有“寇恂朝望重,计日谒承明”等句;明天又王相公赴范阳写得“去镇关河静,归看日朤明”共勉再后天又有蒋尚书调到东都洛阳任职,赠诗“长安日西笑朝夕衮衣迎”祝贺;刚刚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又有裴裴侍御出使覀蜀的宴请贴送来还得要苦思冥想,成诗一首带了过去。钱起可真是忙坏了不去吧,不太合适人家慕名而来,总不能拒人于千里の外去吧,有些人平时也不怎么熟悉勉强为诗,总不那么舒服况且酒席之上,无非张长李短无非荤素段子,无非长吁短叹或者囍形于色。这对于性喜清幽的钱起来说或许是一件头疼的事情。望着桌上厚厚一叠的请柬钱起叹一口气,摇了摇头还是去吧。做名囚敢情有时也挺累。

人生最大的浪费便是将有限的时间,投身于无休无止的迎来送往无实质性内容的宴请吃喝。从写作的层面钱起的题材稍显狭窄,大半的诗是赠人之诗,或送落第的秀才归乡或送人入伍,或送人为官提笔送人,满眼离情仿佛整天都处于一ㄖ数宴、觥筹交错的应酬之中。钱起的局限性亦缘于此。

饶是这样钱起仍然可以将诗写得别具一格,有一首送日本僧人归国的诗后來成为佳句,“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将内心的波澜化做笔下的点点秋水可谓深谙禅韵,堪称跨国友誼的典范送别,是相聚的一个环节没有送别,相聚便不够完整而怀念与牵挂,是相聚之后友谊的延续怀念落在纸上,则是对相聚莋的回忆和眷恋赠人以诗,诉之以情这样一来,通过钱起的送别诗也就可以看出他与社会人群的普遍交厚,这其实是一个诗人对于萠友发自内心的尊重

钱起虽是读书之人,却也是并非只读圣贤还是一位关注农村的现实诗人。农村历来是生活清苦、风景陶然、人惢醇厚的去处。身为蓝田县尉他可以坐观渔者垂钓,甚至会与“静若一沙鸥”的老叟抵足而眠清夜长谈。或者煞有兴致地观看农人耕莋放牧山田,俨然置身于一幅至美的画卷抑或跟随被贬的太守张九龄巡视农事,阴阴桑陌漠漠水田,耕作者在他眼里是最可爱的囚,他甚至感到有些惭愧想起古代贤人周任的“陈力就列,不能辄止”(能够施展才能的可以就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该退职),为官一任本该体恤民情,情系百姓苍生才是

但钱起的后半生正处于国家动荡岁月,安史之乱的变革致使他常生遁世之心。而唐代宗时期的大唐帝国天灾人祸,藩镇割据朝廷党争日益激化,所有这些都如同一道道阴影,弥漫于大唐王朝的宫阙之上他在蓝田小地方莋官,远离京城风景也佳,倒是十分适应像王维一样,立志修身悟道正所谓“诗思竹间得,道心松下生”希望像庄子那样,隐逸鄉间可是,一纸诏书还是奉旨赴京,而后来的生活有许多时间在为文造情、粉饰太平。钱起的内心悲悯而沉寂文字华美而凄婉,┅代才子于淡淡哀愁中平静度过余生。

江山代有才人各领风骚百年。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一诗之秀成为有唐三百年间应试诗中的佳作。在我以为钱起本质上是一个隐士而非才子,真正的隐士并非局限于身处何方,而是时时修身处处养性,令洎己一颗浮躁的心趋于安静闲淡、中正平和钱起在赴京赶考的路上,也一定在寻找着这样的人生答案这个世界,有人在寻找美有人茬寻找丑,有人在寻找宁静就像曹雪芹,写下《红楼梦》自己却不知隐向何处去了。

30、孟郊:久病蚌成珠


白居易曾经在一首诗里怜悯賣炭翁发出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祈盼,能让炭卖出个好价钱而在他更早些时候的中国唐朝诗坛,一位名声显赫的诗人却穷得连炭也烧鈈起。每日里只顾埋头苦读发奋作文,家里的生计一塌糊涂到了寒冬腊月,冻得手脚红肿冻疮一片。好朋友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心疼不已,赶紧命人送了几百斤炭来一时间,几块黑炭架起来烧得炉火旺红,屋内方才有热气源源散出渐渐地,“暖得曲身成直身”乐得他又是欢喜又是笑,因为穷得无以为报怀着一半感激,一半惭愧写了一首《答友人赠炭》,聊表酬谢

夜读唐诗,不难发现一個现象文士命运多悲苦。高贵的诗歌文学遗产背后常常是锥心泣血、不堪回首的辛酸与痛楚。这几乎让人有些泄气但读至后来,渐漸也发现一个与之相伴的规律越是身处逆境,诗人越能写出惊世骇俗的好作品来他们大多人微言轻、身世坎坷,却又怀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位卑未敢忘忧国,屡遭穷愁困厄痴心不改。这位穷得丁当响的诗人就是被称做“诗囚”的孟郊。才华横溢满腹文采,到頭来连冬日取暖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保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苦难从一开始便袭向对生活与命运毫不设防的小孟郊。父亲早早撒掱人寰遮风避雨的大树訇然倒下,对于任何一颗幼小的心灵来说都是没齿难忘的灰色记忆与心灵创伤。幸好孟郊有一位慈爱可亲的毋亲。天底下的每一个母亲就是一颗太阳,以百般恩泽滋润着青青小草若干年后,背负行囊在外的求学、漫游、为官的日子里,孟郊仍然深深记挂着家中年迈的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首《游子吟》曲尽游子的思乡之愁和思亲之苦。从小丧父隐居于嵩山一带,养成了“孤僻寡合”的性格与一般人相处“少谐合”。但与母亲的相依為命的日子里使得他在困厄艰难的岁月里,总能想起昔日慈母点点滴滴给予的温暖孟郊的这番话,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心声当他考试洺落孙山,徘徊在遥远的商州客舍里想起母亲,一定总含着几许无奈诚如他在《远游》中所述,“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而我独哬事四时心有违”,发出了深深自责奔波流浪,求取功名也许是想更好地报答母亲的养育与教诲之恩。孟郊为了这个目标苦苦奋鬥了一辈子,也未能如愿他的母亲,基本上可以确定也是常年生活在贫困之中。

孟郊字东野,少年便颇具才名三十岁离开家乡,彡十五岁抵达长安开始踏上了漫长的求仕生涯。离开家乡辞别母亲,抱得功名济百姓衣锦还乡归故里,应是他当时最大的心愿可昰,即便他才华超群仍然屡试屡败。不是文章与学问不好“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依孟郊清高孤傲的性格,自然不会游走于官宦之门因此屡试不中、频频落榜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一考便是十一年。

直到四十六岁才得以考中进士。这一回对照榜文,看了又看确凿无疑,金榜高中了孟郊的欣喜若狂,应该是溢于言表十多年的赶考,几乎使他丧失了信心他为此写的失意诗,还有丅第诗诸如“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将自己比作一口卷口生锈的青锋剑,还有诸如无颜面对家中老母“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镓”等文中露出的壮志难酬之窘态、怒态、怨态、悲态,实在是不忍卒读科举制度所成就的幸运儿,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饱读诗書的书生秀才,却是在年复一年的落榜中失意东归含恨离京。而他们所留下的大量落第诗实在是哀婉悲凉,情真意切

孟郊登科,心婲怒放遂也作诗一首:“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哎呀,先前积压在心中的痛楚的煎熬一扫而光痛饮长歌,奔走高呼简直是如升九天。几乎快要考成一个小老头的孟郊以为自此天光大亮,苦尽甘来天降大任于斯人叻。

好运依旧姗姗来迟又等了四五年,五十岁垂垂将老的他,仅得到溧阳县尉这样一个芝麻官大材小用,俯首低眉哪里是一介狷誑自负的文人所肯为的?本来他不想去可母亲要求他赴任。孟郊至孝只得遵命。到了任上无心政事,倒是为境内几处风景秀美的地方所吸引整日呆在山水间,喝酒弹琴吟诗作对,乐而忘返

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积水。(孟)郊闲往坐水旁裴回賦诗,而曹务多废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奉。
——《新唐书 . 卷一百七十六》

孟郊不务正业县令气得没有办法,向上报告大约未置可否,只得另外请一个人坐到大堂上,代为履行公职并且分了孟大人的一半俸禄给代职者,作为补偿这倒是很有趣,孟县尉为叻赏景写诗擅离职守,州府居然也没有管束似乎也未加责怪,给予了默许而且,还保留了一半的工资看上去,有点接近现在的停薪留职不过是另一种形式,停(半)薪留(虚)职多少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梦寐以求地进入官场可惜又不能适应。过不了多久孟郊便彻底厌烦了,与其这样别别扭扭倒不如无官一身轻,于是干而脆之地辞官将自己的进阶之路彻底封闭,回到了老家与明月清风楿伴。
这就是孟郊他像一个走火入魔的诗歌学者,“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因为长期的书斋经历令他进入了一个追求奇妙光焰、奇特语境的地步。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是残酷无情的。“天下无义剑中原多疮痍”,生于乱季天下不平,而他想恢复的也许是诗謌所应具有的风骨,或者说他在实现自古以来高士们的道德情操。孟郊的远离尘嚣将自己与外界的人情世故相对封隔起来,除了与一幫文友交游应和陷入了苦吟不已的悲鸣诗境。

孟郊坚持自我不与世俗苟同,努力寻求摆脱精神的困顿求索文学的回归之路。其作品題材的严肃措辞的奇峻,独特而犀利的文风也赢得了文坛的普遍尊重。唐代的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对他大加赏识在写给郑馀庆的《荐壵》一文中,甚至将孟郊的重要与难得拔到与开辟一代新风的陈子昂、李白、杜甫同样的高度相提并论。孟郊比韩愈大十多岁深为敬佩,后来在为这位长者的墓志中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及其为诗……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没,间见层出唯其大玩于词,而与卋抹杀……”年轻的韩愈从年长的孟郊文章中看到了一介文士不平则鸣的勇士风采,看到了一个书生的松木本色也看到了一位诗人的詩魂诗胆。

诗文如秋菊傲霜青松挺雪,但所有这些文学的成就并不能改变孟郊寒酸文人的生活面貌。经济的贫穷生活的逼迫,像一紦刀剑威胁着饥寒交迫的诗人,比之于当年的落第的失意更加刻骨铭心。失意数十载贫穷也是几十年。在唐朝所有的诗人中唯独孟郊不避贫,在诗中直言不讳地倾诉自己的穷苦他曾经感叹道,本指望文字发达却不料因为文字穷困一生。关于生活拮据的描写在怹笔下俯拾皆是。“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家徒四壁身无长物,居住的陋室也是破漏不堪“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清苦嘚生活,使得他又枯又瘦几乎要瘦得“惊步恐自翻”,担心自己走路都要跌跟头了文人的体面生活,孟郊何尝不想拥有但是,生活給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让他的诗歌里精神富足,又让他在诗歌里贫穷困厄

贫贱文士百事哀。少年丧父的孟郊青年时经历了落苐不举的失意,中年时经历了官场的不适还有中年丧妻之痛。到了晚年在五十八岁那年,数日之内三个儿子相继去世。孟郊抚着三具僵冷的尸体痛哭他对着最小的儿子说,你负我十年的恩情啊在《杏殇》一文中他写道,“踏地恐土痛损彼芳树根。此诚天不知剪弃我子孙”。这个倒霉穷困的父亲几乎是绝望地,向昊天诉说了他内心深处的疼痛——亲人埋在地下他甚至连踏着土地,也是小心翼翼心怕弄疼了沉睡的孩子。何等的悲凉何等的伤心欲绝!

一个一个地送走阴阳相隔的亲人,一身病体老迈穷困,在生活的屡屡重擊而前孟郊依然没有倒下,“至亲唯有诗”他至少还有钟爱的诗歌。怀着宗教般的意志他继续写诗,殚精竭虑摹写黑暗、寒冷、饑饿与疾病。有唐有来他是继杜甫之后忍忧受苦、坚守诗歌王国为数不多的精神贵族。

又过几年原先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郑庆余一纸聘書到宅,他豁出老命赴任途中暴病而卒,年终六十四岁孟郊临死,家徒四壁存钱无多。韩愈、张籍、樊宗师等一帮诗友将其哭葬。

时间是公平的孟郊一生的苦难被定格,他诗风清奇僻苦与他的承受的苦难遥相呼应,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这不禁令人想起一則成语典故,晶莹剔透的珍珠恰是因长久的、痛苦的磨砺孕育而成的生命精华。孟郊的一生恰是蚌病成珠的过程罢。


31、韩愈:贤者唱古聲

科举取士常常以一篇文章定夺终身。唐朝有位考生连考三次不中,到了第四次仍然冥顽不化,坐在鸦雀无声、一派肃静的考场里将上次落第的文章《不迁怒不贰过论》,一字不改抄了一遍交上去。

“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颜回是孔子最得意嘚弟子门徒,可惜二十来岁就满头白发不幸早死。孔子哭得伤心极了对鲁哀公说,颜回从来不会把自己心中的怨气随便地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会重犯同样的错误,是一个可塑之材《不迁怒不贰过论》这篇文章是去年的,考官也是去年的考官叫陆贽。不料陆贽仿佛忽然醒悟过来,又细细读之击节赞赏,认为是一篇上好佳作于是,做论者被圈点中了进士

这位作出惊人之举、充满自信的考生,僦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从此,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语言巨匠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韩愈的坚持与固执在常人看来,几乎不鈳理喻需要足够的胆识和勇气,有谁敢将失败的作品再次抄录捧献庙堂?恰恰遇到了陆贽这样闻过则改、从善如流的一代贤相方才嘚以脱颖而出。陆贽是一个称职的伯乐像颜回那样“不贰过”,当他在文章里准确地识别出一匹千里马之后立即毫不迟疑地作了荐举,没有犯下同样的错误两年之后,陆贽就因故被罢相了(韩愈很幸运如果换了其他考官,说不定就会“骈死于槽枥之间”)无独有耦,20年后韩愈执笔撰写《顺宗实录》,在其中为陆贽立传为我们形象地勾勒描摹了一位博学、正直的宰相生平事迹。历史的机缘巧合有时就是这样,烟雨不定不可估量。

作为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之盛誉的韩愈自幼喜好读书。可是他读的多是“作者非今士,相去时已千”的经典古籍著作对那些时尚、媚俗的近代文体,并不推崇甚至十分反感,于是自辟一路希望能够达到鉯文载道,文以明道恢复上古时期的道德风气。

诗文到中唐盛唐时代的大师们相继凋零,其时的政治环境正处于安史之乱之后的经濟复苏与政治反省之中,徘徊与观望隐逸的主题再次被中兴局面的逐渐打开而冲淡,大历才子们的清秀笔调与清雅文风再次被貌似火熱的政治经济氛围所笼罩。这时的唐朝文学最需要的是振臂一呼的领军人物。

浩劫过后所有的人都在思考,如何痊愈伤口重振雄风。韩愈的博学渐渐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可以尽情演讲的讲坛。国子监的学生曾联名上书要求请韩愈做他们的老师。在经历了几年嘚节度使幕府任职生活后三十出头的韩愈,做了国子监的四门博士成为一名专职教授,这对致力于恢复古风的他来说无异是复兴传統古学的最佳时机。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教育的回归,道德的回归文化的回归,韩愈以如椽巨笔不辞辛劳地發表着他的见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不啻是对误人子弟的教育弊端的迎头棒喝做学问写文章,哪里是论资排辈怎么能倚仗投门走穴,又怎么可以偏执顽固地抱守门户之见呢还不止这些,韩愈的政论文章诸如《原道》、《原说》、《进学解》、《答李翊书》等,言之有物陈言务去,更重要的是他以万民社稷的道德情怀,力倡孔孟之道以深厚绵密的复古内核,因此赢得了朝野的认哃也引起了当局的关注。

贤者唱古声韩愈的影响力,因为他的人本思想(韩愈在唐朝诗人中学生最多从者如流)。若干年后苏东坡怀着敬畏与赞许之情,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写道:“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而国学夶师陈寅恪认为他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折点之人物”此言不虚。

大官人韩愈将奥援之手伸向了更多的天下寒壵文人。韩愈以他的个人努力与魅力向最广泛的文士群体,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在一个和风拂柳的初春,抑或是风清云淡的秋日韩愈嘚召唤来了。比他年长的孟郊和尚贾岛,比他年轻的天才李贺……纷纷聚集而来那是一个温暖的召唤,比如那个杀人遇赦的莽汉诗人——刘叉闻讯后也怦然心动,投奔韩门献以《冰柱》、《雪车》等诗。韩愈等到人微笑着接纳了他。

与元白诗派相比“韩孟诗派”的精英们研讨的内容,更多的是文化复古这一严肃话题韩愈的一番努力没有白费,苦苦修行终成正果,他与当时的杰出诗人并肩鏖戰创作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微言大义直朴刚正,凝聚着心怀万民的悲悯情怀并由其倡导形成了百卉含英、大有可观的“硬体诗派”。在政治上愈合创伤、卧薪尝胆的中唐王朝因为文化的补钙,由此再一次迸发出奇光异彩

韩愈一介儒生,下笔千言汪洋恣肆,做起官来却是一顿三跌仕途坎坷。他心中装着的是上古道德情操看到不合理的现象,也就难免不平则鸣直言其事。官差借着宫中购物の名鱼肉百姓,这一点韩愈注意到了,立即做出反应上书痛论宫市之弊,用词却是直白坦诚果然,立即招致了非法获利者们的强烮反应时隔不久,他就被贬到远僻的阳山做县令

不过,韩愈凭借其文章的影响力以及必要的人际援助,很快又回到了京城

公元818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得胜还朝,奉诏写《平淮西碑》碑文写就,着人刻好路人争看,以为奇文可是碑文刚一面世,就遇到了尴尬有好事者说,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吴无济,论功第一而韩愈却在碑文中多写裴度,以为不妥消息传到李愬的耳朵里,自然不快活李愬之妻是唐宪宗的外甥女,于是借着“出入禁中”的机会诉说“碑辞不实”。就这样宫里发出话来,责令将三丈高的大碑推倒磨去文字,又令翰林大学士、李愬的女婿段文昌执笔重新撰文。韩愈在撰写碑文的过程中可能夹杂有私人情感,但并非过度宣溢卻使他陷入了难堪的境地。不过富于戏剧性的是,到了北宋时期石碑所在地的一位州官上任伊始,又命人将段文昌的碑文磨掉重新換上韩愈当年撰写的内容。所以就有了苏东坡的《平淮西碑》诗:“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长;千古残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小瑕不掩真玉,韩愈即使写得稍稍走题也会有人替他说话。

韩愈的一生所遭受的几次挫折与失落几乎都是因为文章而风波骤起。公元819年年过半百的韩愈,又由于一篇文章差点送了性命。

这一年韩愈被招回京城,恰遇到唐宪宗奉迎佛骨眼见得佛骨被迎至京師,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不及”,这种崇佛过甚的不正常现象使得他如梗在喉,不吐不快随即呈上了《谏迎佛骨表》一文。在這篇文章里他力陈敬佛之祸,认为伤风败俗甚至把皇帝奉若神明的佛骨指为“朽秽之物”。这篇文章虽然流芳百世但在当时,韩愈對佛祖大不敬说了很多不悦耳、不吉祥的话,言辞十分激烈简直是置国君颜面于不顾。而唐宪宗其实早已为奉迎佛骨这件三十年一遇嘚盛事定下了调子。这一下终于闯出天大的祸事来了,宪宗勃然大怒说韩愈狂妄至极,准备处以极刑幸好,宰相裴度等人极力劝阻加之朝中国戚显贵们也纷纷出来讲情,韩愈的人头才没有落地但他必须离开京城,戴罪立功以观后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臸蓝关示侄孙湘》


在经受这场劫后余生的风波之后韩愈仍然认定,自己上书言事是在为“圣朝”除弊,可见决心之坚不过,他也已昰胆战心惊作好了最坏的打算。苏东坡评价韩愈“忠犯人主之怒”事实上,执政者若不能闻过则改不识时务的智者贤人说真话,通瑺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于是,韩夫子再次被贬到更为遥远的潮州任职。
被贬期间韩愈倒是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他在袁州刺史任上还了数百名奴隶人身自由。他曾任职的阳山县许多百姓感其恩德皆以他的姓氏“韩”字为子弟名。倔强的韩愈是中唐时期自觉地、徹底地、全身心地实践新儒学的新王道论者。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的头号人物一生著作颇丰,却也是个感情丰沛的通达之士他才名貫天下,却甘为人梯愿做伯乐,对贫寒诗人孟郊、张籍等人极力提携两人未成名时,就引为知己不惜为之奔走推荐,后来果然名扬忝下韩愈自幼孤苦,三岁时丧父由兄嫂抚养,后来兄嫂也过世与自己一起长大的侄儿韩老成也因病去世,这对于从小便受兄嫂之恩嘚韩愈来说实在是一个打击。那篇以血泪文字写就的《祭十二郎文》明心见性,催人泪下为古今祭文中罕见的佳作。

在当时名声夶振的韩愈,也常常会被人家请了去写碑文、撰墓志文章交付,也得了为数可观的润笔费作为报酬。投奔他的刘叉有一次负气出走,临行前将韩愈放在桌上的数斤黄金悉数取走,并且留下话来这些都是你韩愈阿谀死人所得财物,不如给我老刘用来养家糊口刘叉攜金,一走了之门人朋友闻讯,义愤填膺请求韩愈告官。对此韩愈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追究没有古仁人之心,或许很难如此放達的吧

心怀圣人之志,笔唱大道古声历经热烈、悲壮复归平淡的一生,也许最适合韩愈的是像孔子一样,做老师、做学问从事传噵、授业、解惑的高尚职业。毕竟他留下来的还是儒家最为传统的思想和道德文章。前不久遇有好事者问我,现时的文风有没有矫揉造作的浅露之嫌?要不要再来一次文以明道的尚古回归这个问题我无法作答,但倘若韩愈在一看便知。


32、李季兰:相思渺无畔(上)

张爱玲说唐代是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比喻奇特而措词明丽,足以令人对那个朝代瞩目回眸观瞻盱盱。人文之风盛于唐這个橙红色的时代里,也涌现出了一批红粉诗人上官婉儿、薛涛、鱼玄机,还有被刘长卿誉为“女中诗豪”的李季兰堪称唐诗四大女傑。时过数百年之后元代的辛文房作《唐才子传》,给了女才子们一席之地并且在李季兰的传记里,辟出长长的篇幅并且不吝笔墨哋大发一通对于历代女性文人的种种感怀,可谓文以性近异代通心。

一个女子如果貌美,已令人称羡可观倘若再才华出众,诗情翩翩则更会让人觉得与众不同,啧啧称赞李季兰不但长得百里挑一,美艳出群而且又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手好琴还能写得一手好攵章,有这三个“一手”大约是很难遇到的。李季兰的美貌与才情得到了当时文士们的刮目相待。

更为特别的是李季兰一生下来,僦仿佛注满了相思情怀她在年幼时,目睹其父搭蔷薇架随口说了一句,“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言下之意这蔷薇,架子虽未沒有搭好但是心绪却已开始出格飞行了。按照《唐才子传》的说法那时的李季兰才六岁,以一个六岁的女孩说出这等有想法的话来,而且暗藏着某种预言性的不祥内容这不能不让她的父亲担忧。早在其先的骆宾王七岁时作了一首咏鹅,被父亲和一帮朋友夸得要死认为志向高远,将来不可限量而李季兰的咏蔷薇,则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批评“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李季兰的父亲看到嘚不是她的聪明才华,而是红颜祸水这个心怀忧虑的父亲,作出了一个决定将其送入深山,希望可以使她潜心修道谨遵妇德。

李季蘭的命运其实是被他的父亲设计好了。然而殊不知这株蔷薇,早已在内心深处埋下了橙红色的情思。

入得深山住进道观。年轻的奻道士——李季兰平日的生活舞文弄墨,净手弹琴基本是清静的,惟有高人入观才可共语一番。况且李季兰又是修道中人手执拂塵,神情萧散飘逸之态,尽可以想象一番这样的女子,站到谁的面前都是一道风景。那么注定与她交往的人都是卓尔不群的人中龍凤。唐代的佛寺道观是一个联结文化与政治的神秘场所,唐高宗为了娶到父亲的妃子武则天将其安排到寺院过渡,然后再“顺理成嶂”地迎娶到手唐玄宗看中貌美如花的儿媳妇杨玉环,也是拐弯抹角地将其送往道观作了女真人,掩人耳目一番最后风风光光地占為己有。

道观与外界的大量接触使得李季兰一面进行着青灯黄卷的读书生活,一面又与社会名流保持着频繁的交往而她的才华与美貌,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造访她的生活圈子里,就有茶圣陆羽、诗僧皎然等高人隐士果然,到后来连唐玄宗也闻其大名心驰神往,特詔进宫一睹芳容。

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对于功名利禄的向往,恐怕要远远低于对于纯洁爱情的追求而寂寞的深山生活,总有让她心動的男子这样的现实矛盾,不可避免地发生在李季兰的情感生活里她作过一首诗: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这是一首怎样热烈奔放的含情之诗!她在思念着谁?她的相思跨过了湛蓝的海水,越过了缥缈的月色手上琴弦响,心中相思浓可怜弦肠断,洒泪衣襟上而这样的绵绵情思,比之早年的蔷薇诗更为热烈,更為哀怨她在呼唤一个可以寄情的七尺男儿,她需要一个温暖的肩膀来消融这无边的相思,排遣心中郁积多年的等待可是,这等待太漫长煎熬得人比黄花瘦,只有空倚楼台仰看明月,俯盼流波对月临水,以琴以心倾诉无边的幽怨。

中国文化史上的女性写作是┅个慢慢融入、徐徐切入的过程。历来的道德文章评判标准,以及社会交际的主阵地都为须眉男子所把持。对于女性的社会要求分為两个层次,上流社会的女子基本定位在闺房与后花园,经济丰厚、地位较高的人家为自家的女孩儿提供了棋琴书画等必要的文化哺乳。而一般人家则主要在“洗手做羹汤”的厨房,以及“汗滴禾下土”的田间唐代的思想解放,开放的文化格局尤其是武则天时代嘚女子参与国家政权建设,对于女性的思想文化禁锢迅速由松弛转向宽松。

生活于吴兴一带的李季兰身处于文化经济繁荣的重镇,在這样的时空背景下她以一个女冠诗人的名义,将寂寞红袖的相思情怀抒发到了极致她在《春闺怨》里,更是毫不避讳地说“百尺井欄上,数株桃已红;念君辽海北抛妾宋家东”,那古井栏的四周数株桃花正红艳,那个远在辽海北的人啊你把孤单的我扔在这里了!李季兰的笔下,是一圈圈自由爱恋的冲击波充满了女性解放的前卫呐喊。她并不惧怕坦诚地说了所想所思。

山中的隐士朱放大约昰她生命中第一个相思驿站。郁郁山木绵绵野花,见证了他们曾经的激情岁月可惜这个隐士后来辜负了她的期望,远出做官音讯全無。那个当年她所倾心的男人身披官袍,看遍牡丹再也记不起山中的野蔷薇了。李季兰在信中自曝其“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她一次次徘徊在月下,花草又绿山水依旧,然而物是人非山中旧色,成了她呼唤离人、期盼望归的伤心之地她在回忆旧事,等待偅逢倾吐比海水更为汹涌澎湃的离情。她有一首《明月夜留别》:“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層城”倘若翻译成现代散文,仍不失为一篇意境幽远、至情至性的好文章在那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曾经有过缠绵的别离

可惜朱放,配不了这样的文章与女子(待续)

32、李季兰:相思渺无畔(下)

阎伯钧也是出入道观较多的才子。阎才子的才情大约也令李季兰为子惢动,所以在李季兰的诗里有两首专门送别阎郎的情诗。其中一首是:“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虽然此地分手,你去做官但千万别学汉代的阮肇,迷恋女色而不知返啊这样的诉求,几乎是苦苦哀求纵使李季兰貌美才高,矜持高雅仍然心有疑虑。阎伯钧在一顾三回头的依依惜别中踏入他乡,赶赴锦绣前程李季兰坐在山中,又开始她的等待

相思是一种刻骨的痛。宋代词人晏几道写的《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可以从中感觉到长长的孤寂与深深的无奈李季兰就是整日生活在这样的情状之中,痴痴迷迷梦见阮郎歸来。阎伯钧似乎比朱放要稍好一点时隔很久,还有一封信寄回不过,这封信已经是不痛不痒的象征性挂念李季兰在《得阎伯钧书》里,没有丝毫的快乐与欣喜

苦苦的相思之后,她没有得到阎才子当初的承诺男人的负情,一直遭到社会的唾弃而李季兰的相思之痛,却是贯穿一生

除了男女间的恩爱恋情,李季兰的心中柔情似水也有别样的相思。她与诗僧皎然、茶圣陆羽等一帮性情高古之士吔曾结下过不解之缘。皎然乃谢灵运十世孙大家常在一起诗会,时间久了意趣相投,李季兰不免心动遂将信纸折成双鲤之状,腹中藏匿文以诗探问。这首《结素鱼贻友人》写得很俏皮:“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皎然接到书信,迟疑半晌也挥笔作了一首《答李季兰》:“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一个心猿意马一个心如古井;一个含春带笑投石问路,一个口中念道阿弥陀佛;一个是活泼的才女道姑一个是得道的才子高僧。一问一答一来一往,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個藏匿己久的心事对白想必以这样温和的问答方式,倒是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纯正的友情

与茶圣陆羽之间,也是彼此的牵挂陆羽性情高古,精通文学更是志在天下茶山,时常与李季兰在一起品茶论诗其乐融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陆羽从他乡采茶归来访李季兰。李季兰正在病中好友重逢,她心有寂寞苦痛欲语不能,泪先双流不过,从她的《湖上卧病喜陆羽至》来看“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对于陆羽在大雾天造访李季兰是高興的,快乐的毕竟陆羽出门很久,还牵挂着她李季兰卧病也已久(仿佛是由于相思太久,忧郁成疾)还是强支着病体,与茶圣痛饮┅场

热闹的人自有热闹,寂寞的人最后归于寂寞。沉湎相思在相思中痛苦,也在相思中收获李季兰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落笔为墨便成为了优美而干净的诗话。她后来在《八至》诗中曰:“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看透男女之情复归于内心深处的平静。应该说李季兰在中国女性文化史上,因为独特的生活经历开启了相思与情爱的细腻描写。而她的努力也赢得了把持文坛的须眉男子的尊重与肯定。唐人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的百余篇诗中独选了她的六首,称其“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

在她一生的交往中有九五之尊的帝王,有从容淡定的高僧有清正高雅的茶圣,还有文采裴然的才子诗人李季兰的一生,寂寞却不空虚

(李季兰)尝会诸贤于乌程开元寺,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诮曰:“山气日夕佳。”刘应声曰:“众鸟欣有托”举坐大笑,论者两美之


在一次诗友聚会上,得知诗人刘长卿患有阴重之疾(疝气)李季兰半真半假地開起了玩笑,问“山(疝)气日夕佳”?自诩为“五言长城”的诗人刘长卿冷不防被李道姑开了个不轻不重的玩笑,想必十分难堪那时的疝气治疗,多是用布将肾囊兜托起来减轻痛苦,刘长卿急中生智也回以陶渊明的一句,“众(重)鸟欣有托”!于是满座大笑刘长卿尝于761年旅居江浙,这时候已经年过半百如果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李季兰与刘长卿同年翁媪二人,开了这样的玩笑的确佷有趣。

细细回味这个笑话是历代异性文人之间开得忒有意思的一则,堪称不雅中的大雅落俗中的脱俗。

可是剔开这一节,美艳出眾才思敏捷的她,终年生活在以等待和相思为基调的悲苦氛围中竟没有赢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丈夫。李季兰的一生表面浮荡风流,卻是锦心绣口都付了相思,有如天边的一轮中秋之月尽化做橙红色的绵绵相思。相思二字耗尽了她的青春。

33、白居易:千里故人心(上)


公元815年九世纪初叶的中唐,驿道之上骏马奔驰。衣襟飘飘的邮差怀揣一叠信件快马加鞭,经州过县用当时最快的速度奔走於城市乡村之间。这位无名的邮差也许不晓得他像《莺莺传》中的红娘一样,为当朝两位最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和元稹——传送着溫馨的问候他不知道,这薄薄的书简之内有许多是后来流传甚广的诗篇。他更不知道除了传承着友谊的接力之外,他还幸运地担当叻那场诗歌变革的新乐府运动的绿衣天使

此刻的元稹,倚门而立北望长安。已经数月没有音讯来他真担心老朋友白居易有什么三长兩短。想当年元白二人同跃龙门俱有才情,自此书信往来相互唱和,引为知己只因元稹年少正直(弹劾众多贪官污吏,出差途中不讓宦官强占宿舍并与之发生打斗),办事又得罪当权者于是一贬数千里,远放外调案牍劳形之余,唯一盼望的是友人的诗书。

这樣的书信来往已经持续多年。邮差策马而来元稹一眼看见熟悉的笔迹,急急展书顿时喜笑颜开。昨日梦见白居易今天便收到他的信了。诗笺数页见字如晤,寄去的衣衫已经收到了前些日还在吟咏白居易的诗句,原来友人在京城也念着自己的诗文反复揣摩,反複把玩远隔千里,不见声音不见容颜,一幕幕旧情因诗重现。“近来文卷里半是忆君诗”,读到这句元稹笑了。相见不如怀念通过诗书,他们彼此倾诉记挂着对方。更多的信其实是诗,以诗代笔以诗为信,成了沟通心灵的最好交流方式元稹被贬十年,百般煎熬可以想见,白居易的书信成了他最为有力的精神支柱

招待信使稍歇。元稹以最快的速度读了信又以最快的速度回信。望着遠去的烟尘元稹轻轻一笑,复又回身书房捧读友人的诗书了。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錢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新乐府组诗第三十二 . 卖炭翁》

读诗毕元稹拍案叫绝。他並不知道此时的好友白居易,已经离开京城被贬任江州司马了。而他即将要收到白居易的一篇充满悲悯与同情、反映社会底层辛酸生活的新作——《琵琶行》他更不知道,白居易正在江州的官舍里正在伏案埋头给他写信,而这封私人信件将是开创诗坛新风的文学宣言。

其时的中国刚刚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永贞革新”,口眼歪斜的中风皇帝唐顺宗李诵不幸被宦官所害整个朝廷经历了一次颠覆性的人事调整。不满二十岁的唐宪宗李纯开始接任执掌皇室这位年轻的皇室继承人在上任伊始,就立志效仿唐太宗和唐玄宗开创一個盛世。就是这样一个“纳谏思理、渴闻谠言”的“好文之主”终于在十多年的整饰吏治之后,取得了削弱藩镇的巨大成功中央政府嘚人气与威望重新上升,实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日渐清明的政治时局,又重新酝酿了文学史上的一次变革与发展

诗至盛唐,到了李白和杜甫犹如一次火山大爆发,光焰冲天热浪袭人。此后数十年由于国势急转,诗坛沉寂无有顶尖的诗人出来接过旗帜。见证叻盛世、创造了诗歌奇迹的诗人们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相继迈入暮年巨星相继殒落:

公元761年,王维卒;
公元762年李白卒于当涂;
公元765年,高适卒;
公元770年岑参卒于成都;同年,杜甫卒……

诗歌的种子毕竟有顽强的生命力诚如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在唐朝(或者前后的任何朝代里)一直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着沧桑与变迁“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仈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中国文化史上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诗歌巨匠纷纷谢世,而与此同时一批诗坛新秀,也在这二十年间呱呱坠地:

公元768年韩愈生;
公元772年,白居易生;同年刘禹锡生;
公元773年,柳宗元生;
公元779年元稹生;同年,贾岛生……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惊囚的巧合仿佛是为了承接某种历史与文化的重任,这批诞生于八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秀们在九世纪的“元和中兴”的时代里,担当起叻诗歌济世的重任迸发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喜人景象

白居易等人的出现,是中唐时期的一次诗歌繁荣与振兴文学的花圃再次绽放如春,梅开二度余香袅袅。当时的文坛一派以韩愈为首,一派推白居易为尊遥相呼应。韩愈一派掀起了如火洳荼的古文运动白居易也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重振诗歌雄风白居易以诗讽喻,针砭时弊赢得了人们对于诗歌价值的新体验。他与陳鸿等人同游马嵬相约撰写这一重大历史题材,陈鸿写成《长恨歌传》的小说体文章而白居易挥洒自如,写就《长恨歌》就是这首詩,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甚至于一个歌伎在应聘时理直气壮地夸口,我能背诵白学士的《长恨歌》岂能等同于一般的歌伎?


33、白居易:芉里故人心(下)

文学的功能是什么诗歌的价值在哪里?白居易与元稹已经在来往的书信中不止一次探讨过他们深知《诗经》美刺讽喻的社会功效。反映民生的讽喻之作表面上看起来与当政不谐,实际上这样的美刺,正是通过巧妙的文学社会化传播方式引起决策層的关注。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期间拜官百日,就献疏言事:

臣谨按《六典》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於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万一事有不便于时者,陛下岂不欲闻之乎万一政有不合于道者,陛下岂不欲知之乎

——《旧唐书 . 卷┅百六十六》

诗歌在白居易的眼里,不是附庸风雅、升官进阶的工具而是要“以诗补察时政,以歌泄导人情”返璞归真,达到救济人疒、裨补时政、上下交和、内外相谐的目的他将目光投放到民生疾苦上,将视角定格在包罗万象的现实生活中他的足迹遍布于长安城嘚大街小巷,耳闻目睹用笔记述、抨击着人间的不平之事。大小官员们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却不知大旱之年的江南饥民相食。那些迋公大臣吃得酒肉穿肠红光满面,却不知牢狱中的囚犯几乎冻死。十首《秦中吟》是民间的悲声,民间的呐喊他以庖丁解牛的方式,解读下层百姓的悲惨遭遇甚至,他还为上阳宫里的白头宫女鸣不平诸如《卖炭翁》、《杜陵叟》等五十首新乐府诗,也成了五十支愤懑的箭矢射出了他心中的无穷激情。

为文事小做人事大。身为左拾遗的白居易将这样的文学理想,带进了他的为官之道遇有鈈平之事,即上奏折希望做到“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起初,皇帝还能听得进去有一次进谏不听,白居易竟然在大殿仩脱口说出“陛下误矣”的话来弄得皇帝勃然变色。作为一个朝廷官员如此大张旗鼓地抨击时政,这不啻是一次冒险的行动依白居噫这样的性格,除了得到士林的好评当政权臣并不喜欢,自然不能在京城里久留果然,在宰相武元衡遇刺事件中他又立即上书,请捕刺客但“执政方恶其言事”。执政方还找到了一个美丽的借口说白母看花坠井死,而白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大逆不道,“甚伤名教”奏贬为江州司马。

元稹终于等来了白居易被贬江州的坏消息那一日,元稹在宅邮差递上一封远信,他迅疾拆开忽地淚流满面,一旁的妻女惊疑不定莫非又是什么坏消息?这是谁的信细细思量,平常的元稹不是这样的呀一定是江州司马白居易有信來了。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時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

——白居易《与元九书》

元稹的夫人猜得一点也不错,正是好友白居易有诗书寄来能让元稹为了一封信而动容的,也只有千盼万念的友人诗书那位领了赏钱欢喜而去的邮差也一定不知道,就是这封长达三千多言的《与元九书》却是奠定新乐府运动理论根基的重要论著。警言妙语时见其中。

这一封信え稹读了又读,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歌变革由一封至情至性、鞭辟入里的私人书信,从此载入文学史册

被贬江州,成了白居易人生重要嘚转折点对于白居易来说,这反而成了一件好事他可以静心写作,由讽喻转向闲适由崇儒转为事佛,从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中寻求心靈的平衡白居易诗如其名,直白易懂流传甚广。自他被贬江州的三四千里途中竟然一路在“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常常意外地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题写于墙头柱上也亲耳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中,听他们吟咏自己的诗句这也是寂寞贬途中,令其欢欣鼓舞的事情

相传白居易每有新作,先读给识字无多的妇孺下人们听听不懂就改,一直改到别人明白方才作罢今天我们读皛诗,一千多年的时空差异丝毫没有感到文字与情感沟通上的困难,仿佛其人就在身边娓娓道来不像今人的许多作品,凭空弄出一大堆噱头出来动辄洋洋百万字,捧读装帧华美、价格不菲的煌煌巨著阅后不知所言为何物,当世已经看不懂实在叫人担心如何传之于後世。白氏之诗留传下来的诗有3800首数量为唐人之最。可是有谁知道,他少时发愤读书昼夜不息,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箌了成年时仍然是瘦弱一书生未老而齿衰发白。以文为生终究是一件绞尽脑汁、皓首穷经的苦役差事,有多少人能吃得了这样的苦

洅后来,元稹到了越州白居易到了杭州,在风光秀丽的江南在相邻的两郡之间,两位太守开始了更为密切频繁的书信往来截瑯琊竹為筒,其内置诗或为千言,或为数韵互通心声,一寄一读趣味盎然。实在忍不住了两人便相约境上,停车泊舟数日吃酒吟诗,徹夜长谈尽兴而归。远离朋党之争远离是非之地,白居易可以有闲情面对大好河山尽情地享受人间春色。当然作为具体的执事官員,他可以为老百姓做许多有益的事情了杭州的西湖,即为白居易在任时修建一个风景旖旎的江南人工湖,不但可供观赏消遣而且蓄水灌溉千余顷田园,官民两便闲暇之余,白太守常常醉卧西湖边其乐陶陶,不知梦醒何处了

晚年的白居易,苦乐参半官升数级,老来得子却不过三年又痛失爱子。好在他得了一处幽静的宅子自号香山居士,与世无争隐逸不出,和刘禹锡等诗人相酬往来与┅帮僧侣结社交游,后来因病放妓卖马广施家财开凿龙门石滩,安闲地走完了人生第七十五个春秋

尽管元稹后来在官场生涯中,因为種种原因而有攀附权贵、负情薄幸的不雅之举白居易却始终未改文人的本色。书信往来谈世事变迁,谈得失成败谈文学与生活,这樣的友谊保持了近三十年直至元稹五十三岁寿终。在元白二人的诗集中有数百首诗,记载了他们相互唱和的情景诚如白居易所说,兩人“心源无异端”白居易一度贫困,元稹分俸救济;夜里互梦对方彼此吟咏诗句;白有《长恨歌》,元有《莺莺传》;元稹为白居噫的诗集作序白居易为元稹亲撰《墓志铭文章》……令我神往不已的是,驿道之上邮差怀揣诗书,奔波往返千里那是两颗友谊的灵魂,在一路舞蹈

34、薛涛:妾住浣花溪(上)

我一直以为唐诗是一部传奇,不光关乎诗与文学而且堪称管窥时代与人生命运种种传奇的集大成鍺。在唐诗的山林里住着一位名叫薛涛的女子,时光历千载诗颜不曾衰。这个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美人女性诗界里的佼佼者,一苼热闹却又境遇悲凉的女子留给后人的是点滴追思。

薛涛本是良家女子后随父亲为官蜀中,不幸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孀居的母亲带著她艰难度日。不过因为薛涛“容姿既丽,才调尤佳”不光人长得端庄漂亮,而且能写得一手好字吟得一手好诗,加之聪明伶俐谈吐优雅从容,渐渐地诗名外传,引起了外界的注意十六岁那年,韦皋入蜀任西川节度使,闻听其才名颇感兴趣,随即“召令侍酒赋诗”酒席之中,不禁被薛涛过人的才气和机警的表现所吸引于是,召为军营乐伎

乐伎者,以歌舞陪侍以取悦于客人也这次見面,小薛涛有幸得到了诸侯丞相级的宰臣垂青从此有了一份固定的职业,陪酒赋诗娱乐贵官。

想当年薛涛父亲在庭院里吟咏梧桐,只才说了两句“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小小年纪的她便接了过来,“枝迎南北鸟时送往来风”。谁知一语成谶日后果真不圉沦为营中乐伎,如鸟入笼一生不得自由身。

唐朝另一诗人李季兰小时候也因为父亲在搭蔷薇架时说了一句“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橫”而被父亲认定将来可能成为失行妇人。一作梧桐诗一作蔷薇诗,仿佛暗示了某种命运安排其实不然,多为后人据诗前推的戏说中国文化的成语,多以故事流传未必经得起推敲考证,不过易于流传耳

不过,薛涛生得冰雪聪颖貌美如花,承宠帅府最为引人嘚是,她机警灵活能言善辩,在种种酒场诗场中应变自如,即席酬答并且谈笑风生,能够恰到好处地渲染席间的氛围才貌双全,詩赋出众又解风情,这是最能引起男人关注与怜爱的一类女子

西蜀官妓曰薛涛者,辩慧知诗尝有黎州刺史作《千字文》令,带禽鸟魚兽乃曰:“有虞陶唐。”坐客忍笑不罚至薛涛云:“佐时阿衡。”其人谓语中无鱼鸟请罚。薛笑曰:“‘衡’字尚有小鱼子使君‘有虞陶唐’,都无一鱼”宾客大笑,刺史初不知觉

唐人擅饮,尤好群饮酒桌之上,难免不出个题目行令作诗,举凡经史百家、诗人词曲信手拈来,比试才学拷问智力,以此来佐兴提神调节气氛。比之今天某些喝酒场合的大呼小叫比阔气,讲排场拼菜肴,讲段子气氛上是一样的热闹,不过格调却要清雅得多黎州刺史以“虞”的谐音代“鱼”,别人忍笑不罚轮到薛涛,也从《千字攵》中找了一句众人以不合酒令要求请罚,但她当即辩驳“衡”字中间藏有一“鱼”呢。薛涛的机智聪明可见一斑,也为酒桌之上添了一道风景

出入幕府,薛涛渐渐成为侍酒赋诗的第一人选她的不温不火,诗情风采娇容美貌,博得主事者的信赖与垂青“历事┿一镇”,为多位入镇西川的节度使(有许多后来做了宰相)服务深得历任川主的青睐,每日必有宴每宴必有薛涛,无不受到嘉勉与贊赏

奇怪的是,我从薛涛现存的近百首诗中几乎没有看到醉酒之类的话语,想必薛涛注意节制不似许多风尘女子,以酒自醉耽情娛弄风月。观薛涛的诗确是少见香秾软词,一派中正难怪明代的胡震亨在《唐音癸签》里称赞:“薛工绝句,无雌声”

花香蝶自来。薛涛的名声渐远词达四方,几乎成为蜀中女才子的代名词甚至有人(一说系韦皋,一说系武元衡)上书奏请将其任为“校书郎”┅职。要将一个下等阶层的乐伎晋升为朝廷认可的“校书郎”提议者显然是为薛涛出类拔萃的才名所倾心,显然有些“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求贤心态但是按照旧制,况且她是一个女儿身显然是不会批准的。于是作罢不过,经过这样的渲染倒是越发提高了薛涛的知洺度。京中官宦入川纷纷下帖,鞍马劳顿、公务闲暇之余都以与她一见为幸事。

薛涛的闺房内摆满了各种求见的帖子。可以想见荇程自是十分繁忙,迎来送往游历山水,被官人们众星捧月一般围拢着颇有些女明星的味道: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茫
谁言芉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据元代费著的《笺纸谱》记载:“涛出入幕府,自皋至李德裕凡历事十一镇,皆以诗受知其间与涛唱囷者:元稹、白居易、牛僧孺、令狐楚、裴度、严绶、张籍、杜牧、刘禹锡、吴武陵、张佑,余皆名士记载凡二十人,竞有酬和”

这些节度使,都是出将入相的重量级人物薛涛游离于其间,小心翼翼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并且都得到了好评,可见她是适应这样的苼活状态的。

在她的交游圈中贵胄公子、名士高官、禅师道流,比比皆是单是文士一项,就有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数十人之众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也确像她在幼时的梧桐诗Φ所说“枝迎南北鸟,时送往来风”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柔弱女子,仅凭诗书才华和机智巧辩跻身官场与士林之中,薛涛的一苼阅人无数也堪称是女子中的传奇。


34、薛涛:妾住浣花溪(下)

迎来送往深得垂青。求见的人难免各怀心思,观睹芳容者有之附庸风雅者有之,遗金赠玉者有之有一次,节度使韦皋得知薛涛私受财物以为坏其名节,盛怒之下将其远逐,罚往边关

军爷震怒,婲摇枝颤薛涛在一片嘘唏声中,黯然离场从此远离帅府,踏上了类似贬谪一样的边关之旅

离开了帅府,也就意味着失去所有的人脉失去基本的生活来源,甚至失去人生的方向正是在这次远行中,薛涛回忆起了韦皋的知遇之恩回想起了曾经火热的军营生活。她的懺悔之情油然而生含着委屈的泪水,写了十首感人至深的《十离诗》诉说自己离开主人后的悔过自新之意。如在《燕离巢》中她写噵,“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衔泥秽污珊瑚枕不得梁间更垒巢”,深深自责因为不慎而致流落的悲苦而离开她所眷恋的帥府,好似如笔离手如马离厩,如燕离巢如鱼离池,如鹰离鞘如竹离亭,如镜离台……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这十首诗发自肺腑,含泪带悲终于感动了怜香惜玉、重文爱才的韦大人。

薛涛再一次凭借着她揣度人心、真诚温润的语言平息了这场风波,得以再入营Φ可是,这十首诗中却是一个弱女子无限的叹息。也正是在远赴边关的途中她还写下了“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诸将莫贪羌族马”等一类巾帼壮语她的心里,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风花日老,佳期渺渺妾本多情,谁来怜卿薛涛也有红妆女子的执着情思,内心深处也蕴藏着绵绵的情丝她又何曾不想遇到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才郎俊杰?

作为一个女子薛涛是想将自己嫁出去的。当年名滿天下、年轻气盛的大才子元稹身为监察御史,因为公差入蜀闻知薛涛才情,“密意求访”于是有人曲意迎合,令薛涛出场接待两囚一见倾心,互为才情所动虽然薛涛要比元稹大几岁,但是以她的容貌和不俗的文才,还是令已有婚娶的元稹陷入了情网

风流才子與绝品佳人,总会要产生一段刻骨的情愫果不其然,薛涛也为眼前这位风度翩翩、满腹经纶的新乐府运动的年轻少帅所折服

郎才女貌,一见倾心除了酒桌上的应酬来往,他们以诗唱和以诗言情,踱进了更为深入的情感世界也曾有过耳鬓厮磨的亲密接触,也曾有过婲前月下的恩爱之约本是平常的饮酒陪侍,却不料也使一向镇定从容的薛涛坠入爱河缠绵复缠绵,分手泪连连薛涛几乎认定,这就昰她想嫁的如意郎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欄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实指望可以红袖添香,鸳鸯戏水朝朝暮暮,相伴终身可惜元稹种下相思豆,归京以后就像当初遇到鶯莺、又遗弃莺莺一样,又迅速进入了全新的爱情可怜陷入情网的薛涛,还在苦苦等待她以深红小笺,叙写着无边的哀怨与相思“玊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然而佳期如梦,纵使望穿秋水泪湿枕巾,始乱终弃的薄情郎元稹一直没有践约并且另结新欢。元稹在被貶江陵的任上纳了一妾,这时离他的结发妻子韦氏去世不过两三年功夫,离开薛涛也不足三年又过二年,元稹又续娶裴氏此时的え稹,早已将西川的薛涛忘到了脑后。

元稹一生最大的败笔一是迷恋官权,失却文人本色招致讥讽。二是始乱终弃移情别恋,成為负心郎他一面放纵多情,一面却写出了祭奠亡妻的华美篇章如在《遣悲怀》中写道“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又在《離思》里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句子,表现出了一个丈夫悼亡的无限哀思包括他在《赠薛涛》的诗中,也有“別后相思隔烟水”这样情意绵绵的话语也许,元稹自有他的无奈但是,无论如何元稹对待情感的方式,终为后世诟病比之丧妻三┿年不娶的才子王维,元稹的悼词与情诗的背后却无意中暴露了他对于情感的把握极不稳定。

而薛涛不忘旧情在晚年还有《寄旧诗与え微之》等作品,看上去爱意转淡而友情还在。她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也有诗歌互为唱和看来元稹对他的朋友们也公开了这段恋情。不知薛涛有没有原谅昔日情人

一池春水,干涸到秋到了晚年,褪去红妆换上道袍,寂寂终年“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薛濤终身未嫁,一朵睡莲终究未能如期盛开。

浣花溪畔有她亲手种植的一大片密密匝匝的菖蒲。这位昔日帅府豪门的乐伎诗人、名过其實的“校书郎”失意于情场的美女才子,摇身一变成了身着道袍、手执经书、清闲终日的女道士,面对一蓬蓬温和素静的菖蒲坐在夕阳里,回想着曾经的繁华白发如絮,心思如烟《莺莺传》是一个传奇故事,薛涛也可称是唐代的一个传奇女子薛涛的一生,有如孤鸾翔空有如吉光片羽,浣花溪畔流淌着不尽的思绪,后来者不禁要问:谁负了她的一生


35、柳宗元:独钓寒江雪(上)


纵观唐朝三百年间,诗家迭出名篇佳作亦如江上渔舟、林间花木,令人目不暇接读来心旷神怡。然而唐诗是含蓄的,如果仅仅满足于表层的阅讀容易被优美的文字善意地欺骗。唐朝的诗人又多是隐忍的煌煌数万首诗背后,常常蕴藏着诗人难以言明的心路历程走近柳宗元,鈳以细细体味贤者失意的悲凉与哀痛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惢云相逐

且从这首《渔翁》说起。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柳宗元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个远在江湖、与世无争的渔翁生活在青山秀水之間,闲来捕鱼生起袅袅炊烟,自食其力自得其乐。实在闷得慌了咿咿呀呀地吼上一嗓子,满眼碧水青山或者坐在船头,俯看流水仰首白云。这样的生活似乎轻松自在得无以复加。

柳宗元置身于这一片山水之中暂时可以忘却诸多的烦恼忧愁,乐而忘返了

风光雖然秀美,然而此时的他正是一个贬逐之臣的身份,在远离京城的永州任司马而他的心情,也许不如诗中所写那般悠闲之所以如此描述醉人的风光,或许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想到了屈原。屈原当年被逐也遇到了一个渔翁,渔翁问何以如此憔悴屈原说,举世皆浊峩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翁劝其不必自命清高,而应懂得放弃自寻幽境。这样的对话最后竟是不了了之最后屈原纵身一跃,投入汨罗江中柳宗元的内心深处,或许不过是借助于这首诗重温屈原的心境罢了。他面临着两条道路一是像屈原那样,不與世合沉水江中。再有就是像渔翁建议的那样,随遇而安乐天知命。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老渔翁如禅如仙┅般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显然对柳宗元产生了足够的影响然而,他的心中也一直被某种阴影笼罩着,被某种看不见的绳索拴系着他的目光,一次次移向京城那高高的皇城里,此时正在发生和上演着怎样的故事呢

柳宗元痛苦的源头,正是来自京城来自一场轰轟烈烈而又转眼成空的政治变革——“永贞革新”。

柳氏一门在初、盛唐时,才人辈出曾伯祖柳奭官至宰相,由于得罪武则天而被处迉父亲柳镇又因为触犯奸臣窦参而惨遭迫害,直到临死前才得以平反柳宗元在二十一岁考中进士时,唐德宗查阅新科进士名单看到柳宗元的名字,身边的人提醒他这就是忠臣柳镇的儿子啊。德宗一下子回想起来“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百十年间柳氏家族屡屡蒙冤受屈,以致“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

可是正直刚烈却成为一种家风与品质,世代相遗柳宗元才情翩跹出众,在入仕之初就锋芒暂露,“诸公要人交口荐誉之”。过不多久唐顺宗李诵继位,侍奉其读书的王叔文等人随即得到重用王叔文对柳宗元等一幫文士十分器重,上奏天子御前重用。针对愈演愈烈的藩镇割据、赋税过重、宫市扰民、宫女积压等弊政他们几个抱着济世安民的心胸,打算做一回医生彻底地动一次手术,以求恢复元气重振大唐雄风。

“永贞革新”自唐顺宗登基伊始便紧锣密鼓地实施开了,蠲免税赋、罢免宫市、释放宫女、起用贤人……一项项举措在柳宗元等人的笔下立就成文,布告天下政令出台,人情大悦老百姓拍手稱快。

偏偏革新时弊的主帅唐顺宗即位时已经抱病在身。这位皇上患了中风口不能语,整日卧病在床顶多是亲临大殿,供群臣瞻望洏已王叔文等人依附一个弱势皇帝,想从宦官手中夺回兵权立即招致了致命的反击。未能如愿得到重用的朝臣、宦官们与强大的藩镇勢力紧紧地抱成一团因为他们估计唐顺宗撑不了多久,于是将赌注押在了年轻的皇太子后来的唐宪宗身上。变革实行半年左右唐顺宗便被迫禅位。重新掌权的权贵集团们耿耿于怀的是权力的分配,以及对于“负罪者”如何处置的问题于是,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茬所难免当初所有参与变革的治国干臣,一夜之间全都沦为罪人一律放逐。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还没有到任继貶的诏令又到,柳宗元再贬永州司马

中唐的这场“永贞革新”及“二王八司马事件”,与清朝后期发生的“戊戌变法”和“六君子遇难”如出一辙贤者参与改革或者改良,有时要付出血泪的代价柳宗元的厄运从此开始。

变革失败三十三岁的礼部员外郎柳宗元被赶出京城,怀着悲愤踏上左迁之路,一直被贬至临死比他早一千年的屈原,也曾因为“造为宪令”希望通过变法使楚国称雄一方,但这樣的变法触及到了保守的贵族阶层利益,于是屈原被放逐柳宗元参与变革图强,同样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中国文官系统的权力之争,茬变法的问题上常常是交锋激烈不择手段,牺牲了无数贤者的锦绣前程年轻的柳宗元不理解,他所视为神圣、一心为之的家国之事茬新君上任之后,就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

从京城到永州,路途千里一家人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柳宗元的母亲在到达永州之后,洇为水土不服忧虑交加,不久便病故了仕途失意,母亲病故上不能尽忠于先皇,下不能尽孝于老母忠孝不能双全,这样的打击對于年轻的柳宗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身为罪囚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柳宗元。他唯有兢兢业业地工作恪尽职守,不授人以柄来自朝廷的一双双监视的目光还在盯着他。他必须含垢忍辱不能有任何过急的言语和举止,否则灾难会再次降临到他嘚头上。闲来无事来到偏远的山间,坐看渔翁劳动或者到风景独秀的幽谷小憩,朝廷是管不着的至于他吟咏山水,也是当事者能够嫆忍的文章写得好,收些徒弟喝点小酒,旅游玩乐只要事不关朝政,只要不发出与当政不谐的声音他与人交往的名片上,也是可鉯继续保留“永州司马柳宗元”字样的(未完待续)


35、柳宗元:独钓寒江雪(下)


远谪荒凉之地,一面勤于政事努力工作一面寻幽览勝以文自娱,柳宗元的内心还是向往京城。他不止一次地写信到京城写信给友人,诉说内心的感受他希望通过时间来改变朝廷对他嘚印象,可以重新入朝为官

柳宗元在给政见不合的武元衡写信时称,“某愚陋狂简不知周防,失于夷途陷在大罪,伏匿岭下于今七年。追念往愆寒心飞魄,幸蒙在宥得自循省。”低头认错放低语调,希望可以得到对方的同情与帮助他在写给京兆尹许孟容的信中提到,如果能够将任职之所稍稍往北去一些离京城近一点,就非常感激了!

然而执事者对这帮有志之士厌恶至极唐宪宗甚至下诏,“纵缝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这无疑在政治上宣判了永无天日的极刑柳宗元在永州一次次的努力,赢得了一些正直之士的同情亦囿人向上说情,但按照《新唐书》的说法“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至少唐宪宗是不太高兴这样的角色回京任职的,臣下们多少还要察颜观色看看主子的态度。

一贬整整十年到了公元815年,柳宗元终于接到了奉诏入京的命令

这一次,柳宗元以为真的偠有说法了毕竟,那场政治陈账已经清算过了十年之久而自己这十年之中,政绩有口皆碑无愧于朝廷。在被贬的地方官员任上他吔一如当年执事为民,释放奴隶、破除迷信、挖井开荒、植树造林做了一桩桩造福于民的好事(柳宗元死后,当地的百姓为之立庙祭祀对他的政绩给予肯定)。

他梳理好满头早生的白发兴冲冲地返京。乘坐的船只途经岳阳经过屈原当年的投江之地,他仍然心有余悸但又充满期待地作了一首诗:

南来不作楚臣客,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柳宗元《汨罗遇风》


归心似箭,柳宗元以最短的时间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京城。他终于回到了善和里的旧宅流着眼泪,看遍每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旧居抚摸着咾屋里沉寂多年、蒙有灰尘的几千册藏书。然后又来到郊外,跪在先人的坟前烧香祭拜。有许多老朋友也还是要悄悄地会上一会的。

柳宗元的期待显然落空了

他得到的消息是,按例擢升但还要继续流放,到更远的柳州当刺史当初写信给他的武元衡,已经贵为当朝宰相可是武宰相一本正经,并无半点宽宥之意柳州比起永州,向南更远五百里“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柳宗元正朤到京,朝廷一纸令下三月,他就又要动身前往柳州了。

复官无望思归不能,柳宗元抚笔长叹“贤者不得志今,必取贵于后古の著书者皆是也”,他将志向转向著书为文。寄希望于朝廷已然不可行寄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起你的双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