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十一日安葬老人可以吗?

老黄历查询技巧:宜忌要配合本日吉神凶煞查看 时辰吉凶要结合五行旺衰趋势查看

在东 占寅山、卯山、辰山
在南 占巳山、午山、未山
在东 占寅山、卯山、辰山
三碧-轩辕星(木)-安神
西方觜火猴 - 凶 值日星宿
觜星造作有徒刑,三年必定主伶丁,埋葬卒死多因此,取定寅年使杀人,
三丧不止皆由此,一人药毒二人身,家门田地皆退败,仓库金银化作尘。
迎来天乙星,相逢百事兴,运用和合庆,茶酒喜相迎。先天震正东 后天离正南
求谋并嫁娶,好合有天成,祸福如神验,吉凶甚分明。应右弼之宿 其号为吉庆
诗曰:太岁辛丑年,疾病稍纷纷。吴越桑麻好,荆楚米麦臻。春夏均甘雨,秋冬得十分。桑叶树头秀,蚕姑自欢欣。人民渐苏息,六畜瘴逡巡。
卜曰:辛丑牛为首,高低甚可怜。人民留一半,快活好桑田。

2022年1月4日黄历 时辰吉凶格局

查询技巧:先取日之忌宜,再查时之忌宜,日时两者各有所司,主从有序互不矛盾

明堂 比肩 武曲 天赦 金星 大进 贵人 天乙 文昌 福星 长生 三合 天德 驿马 宝光 贵人 天乙 天官
}

  受地域广、人口多以及历史上多次移民、多次官方“移风易俗”等影响,平度境内的丧葬礼俗在不同区域也存在和出现了不同的差异,一些丧葬品的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简化,但总体框架基本完整,大致程序和主要内容如下:
  制寿衣   俗称做“送老衣裳”。过去,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俗称“喜丧”。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保健意识的增强,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年至七十而亡者已是少数,提前制作寿衣之俗也渐消失,个别制作者在时间上也大大推迟了。
  旧时缝制寿衣所用衣料、数量、样式,因家庭贫富差别而有所不同,但按习俗,无论亡故于什么季节,因为要到阴间,都要以棉为主,且含“绵绵不断”之意。忌用“缎”,因为“缎”与“断”谐音,有断子、断后之嫌。也忌用皮制品、毛织品,否则死者在阴间会被误认为兽类,下辈子不能托生为人。
  寿衣颜色男女有别,男性多为天蓝色,以示死后能着蓝色衣服升入天堂;女性以青蓝、古铜、豆绿等颜色为主。有些地方忌用黑色,认为黑色是地狱的象征。有些地方忌用褂子,褂子谐音“挂子”,害怕老人去世连儿子也带走。所备寿衣须为单数,意为丧事不能成双。衣裤有三套,即内衣、中衣、外服,多者可达五套、七套不等。富裕之家多求华美,家贫者以假领、假腰代替,配足其数。
  男性寿衣,上身为棉袄外衣、夹袄内衣,经济宽裕的还做棉袍、外套马褂;下身为棉裤,另有裤头、衬裤;帽子为棉帽,多数是西瓜皮形的六页瓦单帽,顶部用线缩口;脚穿白棉袜、浅口鞋,系蓝色鞋带,鞋底绣有云彩或莲花,称“登彩云”,表示乘云上天。女性寿衣,除大襟棉袄和裙子外,其余与男性基本相同。古岘驻地村庄的女性寿衣棉袄为红色,且要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将其穿在身上,给请回家中的“老爹老妈”(已故长辈)看看。有的则在孙子结婚时,穿着寿衣接受叩拜。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多为元宝状,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也有白布枕头,上画公鸡,俗称“鸡鸣枕”。缝制寿衣多选取黄道吉日或在闰年、闰月,暗示寿衣的使用者会健康长寿。
  做寿衣时,要由儿女双全的“全美人”制作。儿女不能啼哭流泪,如果泪水滴到寿衣上,死者穿后会经常想念儿女,无法安宁。缝寿衣时的针线,末端不能打结,以免死者在阴间结疙瘩。无论内衣外衣,一律不用纽扣,只用布带绑系。做好的寿衣放在衣柜里,留待死时穿用。乡村为老人缝制寿衣的习俗延续至今,但逐渐减少;城镇居民则基本到寿衣店临时购置。寿衣多为唐装款式,先也有中山装和西装。
 人死之前打制的棺材称“寿棺”或“寿器”。20世纪50年代前,一般人到70岁左右,就要积攒钱财准备寿材。民间将寿材视为吉祥之物,把寿棺称作“长寿棺”,认为给老人预做寿材可使其健康长寿。还有的认为“一咒十年旺”,老人重病久治不愈,做喜棺冲一冲病就会好。无儿送终的老人,更是早早为自己做好寿材。寿材木料,依家庭贫富而定。平度富裕家庭多用上好木料打造,普通人家多用杂木,贫苦人家只能是柳木薄皮材。寿材木料以柏木、桐木为最佳,结实耐沤,经久不烂,可长久保护尸体。楸木、椿木、红松、黄花松次之,杨木、柳木最次。寿材忌用槐木、榆木。
  寿材样式,一般长2米,两头大小不等,前宽后窄、前高后低,大头宽1米,小头宽0.8米,高约1米,有圆头和方头两种。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打制寿棺的最后一道工序叫“上底”,即棺材插起四帮后,需将棺材底口朝上,把棺底用钉钉牢,然后再翻过来,叫“翻棺”。翻棺时,主家需犒赏工匠。棺木多漆黑色或枣红色,且要油漆数遍,直至乌黑油亮。打制好的寿材存放于厢房或草棚内,棺前挂一红布条,以示 “喜棺”,以后每年用桐油刷一遍。有的老人每年都要亲自为自己的棺木刷油,一边欣赏自己的寿材,一边炫耀子孙孝顺、生活美满。放置后的寿材,忌讳敲打棺盖,民间认为敲棺盖会惊动判官小鬼来此摄走老人的魂魄,折老人的寿。
  20世纪60年代末,平度民间还有提前打制寿材的习俗,并一度兴起过水泥棺材。70年代中期,政府改革丧葬习俗,在城西北建起第一个火化场,起初强制实行火葬,对直接土葬的,一律挖出焚烧,并要求各村统一建立骨灰堂,集中放置骨灰盒,但此举不久便告失败。讲求“入土为安”的民众虽然逐步接受了火化的要求,却仍坚持将死者骨灰安葬在墓穴之中,并最终得到了官方的默许。
  修寿坟  人死之前修建的墓穴称为“寿坟”。旧时,人到老年或病重时,有的人家便开始筹划建造寿坟。修造寿坟,重要的是挑选墓地,俗称“阴宅”。寿坟,被视为死者居住的房屋,民间认为墓地风水好坏,决定着子孙后代的命运,故选择墓地要请风水先生精心勘选。
  寿坟,一般为“窜棺坟”,墓穴四周用砖垒砌,再用石灰掺青色摱平,雕饰图案,顶部起碹,用三合土夯实,一头留门。墓穴长宽大于棺材,留出放棺空间。修寿坟也要在闰月的年份里进行。寿坟修好后,里面放入石头,将坟丘堆成平顶,以示寿坟。修坟须在夫妻两坟中间隔壁上留一灯窝,除放长明灯外,传说也是夫妻对话的传声口。大泽山一带还要在男性寿坟里放一瓶酒,在女性寿坟里放一双鞋。下葬时将棺材从开门处推进。现在,民间若夫妻双方都健在,已少有修建寿坟者,多在死后临时挖修。
  亦称“总管”。家人在病者危重之时,就要提前与族中长辈商量确定好主丧人。主丧人通常是请族中威望较高的人或是村里懂此礼俗的人担任。由于丧葬期间儿女们没有心思且不便处理其他事务,故丧主家庭的所有礼仪,都有主丧人与丧家长子商量确定,并组织实施。一般一个老的去世,要找男、女各一人主丧;两个老的都去世,要找男、女各两人主丧。男主外,女主内,按照各自职责,分别组织人员进行报丧、火化、布置灵堂、缝制孝服、选挖坟穴、买菜备物等各种事宜。
  当尊亲病危之时,儿女要停止劳作或工作,守候在老人身边,日夜轮流看护,并要通知近亲前来探视,以见“最后一面”。如果见不到最后一面,儿女会被视为“不孝”,亲戚会被视为“失礼”。若病人住在医院,按当地旧俗,临终前要赶紧回到家中,不能死在外面。否则,尸体和骨灰不能进家门,灵棚也只能搭在街门外。若在家中病危,咽气前,儿女们要全部到齐,为病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为其穿上“送老衣裳”。
   之后,要将病人移至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古语说“寿终正寝”,其意是死时须在“正寝”,正寝即家中的厅堂,平度叫“正间”,这是家中供奉神位的地方,因此最为神圣、也最容易与祖先沟通。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于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放,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头的位置,如按正房可头东脚西(也有头南脚北的);按地脉走向,可头高脚低。移到灵床后,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这对亲人谓之“送终”,对病人谓之“挺丧”。病人临咽气时,守在身边的子女和亲属要大声悲喊:“爹(娘)别走哇,别扔下俺不管啊!”直到咽气,谓之“叫魂”。但在病人咽气之前,只喊不哭,指路之后方可哭泣,眼泪不能掉到死者脸上,否则以后将永远梦不到死者。
  如果病人在未来得及梳洗更衣的情况下突然咽气,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也会被视为“不孝”。不仅如此,若病人死在炕上,民间认为死者的魂魄便留在了炕上,这对死者、生者都不吉利,须要“拖魂”。拖魂的讲究也很多,旧时拖魂必须要将死者魂魄从梁头上拖过,因为死者已为鬼,不能再走人门。现在,家家的房子都吊了顶,梁上已不能过,张戈庄一带便拿来一把锯,将锯中间的横梁算作“梁”,然后用高粱杆夹一黄纸,在死者的炕上反复拖拉、呼喊后,从“梁”上拖过,由长子将象征灵魂的黄纸背到正间死者遗体旁放下。古岘一带在第二天晚上发盘缠前拖魂,由主丧人手拿“拖旗”(即在高粱杆上卷一烧纸),在死者躺过的炕上拖拉,直到卷起的烧纸自动展开。若没有展开,说明死者的灵魂没有附上,另要找来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或其他爱物,在这些物件上拖拉。“拖旗”展开后,拿一擀面杖当“梁”,再从“梁”上拖过,由子女抬着放到长子的背上,背到土地庙里放下。祝沟一带则由“山人”手持“拖旗”、孝子抱着火红公鸡拖魂。
  此俗为旧俗,弊端明显,很难操作。因为病人是否真的到了咽气之时,一般人很难判断。民间通常的判断方法是,抬头纹展平了,腿脚伸直了,原先浮肿的地方消肿了,手腕处的脉搏上移了等。但是,这些方法并不十分准确,以致时常出现将病人抬到灵床之上,却久不咽气,甚至病情好转,又再次抬到炕上的尴尬之事。不仅尴尬,更是对病人的极不尊重。所以,人们对这一旧俗进行了较大改革,特别是“更衣”、“移灵”,如今已多改在病人咽气后进行。
  病人断气、更衣后,要使其仰卧,为其“开眼”和洗脸,意思是开开眼好看路(亦说死者若不开眼,下辈子定是瞎子),洗洗脸好见人。方法是象征性地用棉花蘸香油或清水,在死者眼上、脸上左右各转三圈,且要不断念叨:爹(娘),别害怕,给恁洗洗眼(脸)。洗完后,将棉花团放到死者的头旁。之后,要将一银制小鱼或硬币塞进死者嘴里,俗称“擎口”,以示含银而去,后人旺发。最后,要在死者脸上盖张烧纸,一防灰尘污染,二避孩童所视,三防死者淤气喷发。
  南村一带在病人倒头后念叨:“仙有仙花现又开,亡人倒头床上抬;当天不喝井泉水,来世仙界脱苦海;亡人床上裹一裹,儿女给恁送钱来”。古岘一带要“烧倒头包袱”,即书写“包袱”(即文书)一件,取三张烧纸,叠成元宝状,连同“包袱”一起放到火盆中烧掉,再取其灰烬,用白纸包好,放到死者一只手中,以示手中攥着钱,去阴间的路上不缺钱花。“包袱”内容大致为:今逢我父(母)驾鹤西归之日,泣备冥金一包,灵前火化收用,强神恶鬼不要抢夺,不孝子XX血叩,农历XX年X月X日封。祝沟一带则把“倒头包袱”的灰烬用白纸包起来,按男左女右放置死者怀中。张戈庄一带较为简单,他们将烧纸放在做饭用的铁锅内烧成灰,然后包好放到死者手中即可。
  死者的一只手里攥着钱,另一只手里还要拿着“打狗鞭子”和“打狗干粮”,即用一桑树枝条,一端用白线系上五色布条,再系上一串碎馒头和一小袋芝麻(城关一带要再系上7个枣、古岘一带还要系一小袋麸子,崔家集一带的打狗干粮里要有头发茬子和棘针等),然后放到死者手中,并用生铁压住死者胸口,以免“诈尸”。祝沟、古岘一带的男性死者要手拿桑枝做成的弓箭。据说人有三魂六魄,人死后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一魂驻守尸身,二魂转世投胎,三魂西天朝佛。西天路途遥远,又多恶犬、顽猴拦阻,须用棒子和弓箭驱赶,或用干粮塞狗嘴、用枣喂猴子。干粮里的头发和棘针,是让狗一时吃不下去,拖延时间,便于阴魂通过。麸子是过蚂蚁山时喂蚂蚁的,芝麻喂鸽子。
  小殓之后,要为死者进行第一次“指路”(第二次指路在发盘缠时)。此俗差异较大,南村一带的做法是,小殓结束后,由主丧人带领丧家子女,手持事前准备的纸马等,到街头路中烧“倒头马”。主丧人点燃谷秸草和纸马等,念叨:“骑上马儿蹬上蹬,上沿下沿不放松”,然后由长子站在高凳子上“指路”。张戈庄一带的丧主家人不出街门,在天井里放一桌子,并扣上一个黑碗,由长子手持长矛,围着桌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口中念叨:“爹(娘),放光大道向西南(即移民前的四川或云南老家方向),甜处安身,苦处使钱,呜——呼!”,连呼三遍后,用长矛将黑碗捣碎。古岘一带的道具不是长矛和黑碗,而是半升和擀面杖。做法是,一边用擀面杖在半升内上下冲闯,一边念叨:“一闯金,二闯银,三闯闯开天堂门,爹(娘)朝西南走。”崔家集一带在第一次指路时,为不吃斋的人念叨:“爹(娘)向西南,甜处安身,苦处使钱”;为吃斋的人念叨:“爹(娘),放光大道向正西,走金桥,踩玉石,一对玉女来接你”。除为吃斋之人的灵魂向正西指路外,平度也有一些家庭向正西指路,说是他们的祖先系从山西移民而来。灰埠一带要先把堂门关起来,指完路后再用长矛将堂门拥开。祝沟一带则要在家里、天井里和土地庙前指三回路。
  报丧要向两部分人告知。一是村邻。尸体安置停当后,不论白天黑夜,要赶紧在街门口鸣放鞭炮,告示村邻,家有丧事。然后制作纸幡,俗称“招魂幡”。纸幡要根据死者岁数选择纸张多少,阳寿一年,取纸一张,外加“天”一张、“地”一张,然后将白纸裁剪成连在一起的孔钱状长条,用长杆挑起,写上死者姓名年龄,并按男左女右悬挂于街门一旁。现不少人家已改用白纸条代替,既用于招魂,亦用于告丧。同和一带在影壁上或街门外贴“壁榜”,写明死者生日、卒日等。二是亲友。人死后,丧主必须立即差人,分头去外村亲友家报丧。如死者为女性,须立即向其娘家报丧。见面后跪倒磕头,声言“某某于某时病亡”。娘家人得信后,立即赶去查看,看看是否属于正常死亡,如同意入殓或火化,方能进行。过去,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多用讣文或讣告,平常人家则传口信。报丧人每到一家,不能进门,但要吃点饭或吃袋烟,不得空口而归,否则对双方尤其对被通知人不利,日子会因此而败落。现在,得益于发达的通信技术,民间的报丧形式也大为简化,一般直接改为电话告知。
  也叫“上庙”,就是把死者的鬼魂送到土地庙里。据说阎王爷管人生死,土地爷是其手下的地方官,死者鬼魂见阎王前,要先在土地庙羁押三天,三天后才能出殡下葬。因此,平度民众多讲究三日出殡,最讲究的要七日出殡。三日分“大三日”和“小三日”。中午以前去世的,为“大三日”;中午以后去世的,为“小三日”。若晚辈去世,因上有老人,须当天或二日出殡下葬。火葬制度实行以后,也有一些地方和家庭(如大泽山、店子等地),不再实行三日丧葬习俗,无论长辈和晚辈,均当日死亡当日火化下葬,有的当天甚至连亲戚朋友也不通知,亲戚朋友在“五七”时参加祭拜。
  报庙风俗不一,一般分“倒头庙”、“例行庙”和“烧全庙”。“倒头庙”,也叫“头道庙”,即死者去世后的第一次报庙,主要是将死者灵位送到土地庙报到。去时不哭,回时要哭。儿女不穿孝服,但男的要光头赤脚(去世一个老的,赤一只脚;去世两个老的,赤两只脚),女的要解辫开髻,散披头发。祝沟一带上“倒头庙”时还要带着半升和擀面杖,叫做“开庙门”,即“一闯金,二闯银,三闯闯开土地庙门”。然后,将写有“亡人X公XX神灵之位”的牌位放到土地庙里。“例行庙”即在下葬前的三天时间里,要早中晚各一次,一般由子女、儿媳、堂侄、侄媳、孙子孙女等“自家人”参加,到土地庙前进行祭拜。“烧全庙”,也叫“上大庙”,即在第二天晚上“发盘缠”前和第三天中午出殡前,所有亲戚朋友都要参加。
  报庙时,一般鞭炮开道,由主丧人挑着装有浆水的水筲或陶罐,夹着盘子,带上香、纸等走在前面,“自家人”按男前女后,一行尾随,来回哭泣(亦有去时不哭、回时哀哭的)。亲戚朋友行在最后,不必哭泣。行到半路,女眷停下,跪于路旁哭泣,男眷要随主丧人行到土地庙前跪卧哭泣。在主丧人点燃香纸、倒洒浆水“浇奠”之后,磕头返回。当然,由于风俗不一,也有女眷到土地庙前哭祭的,还有女眷不上庙的。
  学界称之为成服。丧服是丧礼习俗中最核心的内容,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它是五礼中的凶礼,称丧服制度。它根据与死者在血缘、姻缘方面的亲疏远近,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分斩缞(cui)、齐(zi)缞、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服”制。
  丧服来源于民间,后被统治者确定和利用,成为上层社会和民众遵行的一种规范。但是,民间在实施丧服文化时,难以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平度也是如此。
  平度孝子穿的是用粗棉布做的有带无扣的白上衣、白裤子,且制作时不能用剪子剪,只能用手撕。此举一是畏忌剪断后代的根苗,二是为了体现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痛苦。服饰的边是毛边,不用缝制,象征痛苦无边。头上要戴白布做成的圆筒尖顶的孝帽子,顶端用一麻(或苘,现多为尼龙匹子)绳系扎。父亡,要在孝帽子左侧拴一棉球至耳旁,母亡则拴于右侧,额上要用一小块麻布缀于帽前,半遮双眼,表示丧亲之痛要耳不旁听,目不他视。上身除孝衣外,还要套上无袖粗麻马褂,腰间系一麻绳,别一把或两把斧头,此所谓“披麻戴孝”。死者女儿、儿媳除了有带无扣的白孝衣外,头上戴的是用几尺白布折成的尖顶搭头,垂下的布则系在腰间,且腰间也系麻绳。平东祝沟、古岘等地戴搭头带子。孙子、孙女、外甥等戴“花花孝”,即在孝帽或搭头上缝一蓝布或红布条。未过门的儿媳、孙媳要给六尺红布扎在腰间。男女着孝者均需用白布将鞋帮遮盖,俗称“裱鞋”。一个老的去世,不可全裱,只有两个老的都去世,才可全裱。儿女还要手持裹以黄纸的柳枝,俗称“孝棒”。其意:一是留恋不舍,二是防止痛苦过度,单靠自己无法正常行走,需要依靠孝棒支撑。
  戴孝的同时还要破孝,即对参加丧礼的人,要按亲疏远近分送相应的孝服。现在一般是三服以内的成年人,每人分6尺或一丈二尺白布,其他人一般男的给一个孝帽子或3尺“扎腰”,女的送3尺“搭头”。
  死者咽气后,要设灵堂,在灵前摆上供桌,桌上摆放香炉、蜡台、长明灯和鸡、鱼、肉以及馒头、蔬菜等供品。去世一个老的,供5个馒头;两个老的都去世,供10个馒头。桌前摆上火盆,然后开始在盆内烧纸钱,焚香,点“照尸”灯,也叫长明灯。子女按男在头女在脚,分跪灵床两侧,为死者守灵。
  守灵期间,要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喝粥吃素,日夜守侍灵前,以尽孝道。要不断地焚香、烧纸、添油,保证香不断、灯不灭。要严禁狗、猫从灵前走过,以防死者“起尸”。要随时陪伴前来吊孝的人一起恸哭,磕头谢孝。民间传说,如果父母死后子女不哭,后代就会出现哑巴。受此俗影响,许多子女在父母生前并不孝顺,却在其死后哭得像模像样。
  关于哀哭,旧时有礼制化的规定,即什么样的丧,必须进行什么样的哭:“斩缞之哭,若往而不返;齐缞之哭,若往而返;大功之哭,三曲而偯(yi);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意思是说,斩缞服者的哭声,要像去而不返、一举哭得回不了声一样;齐缞服者则哭绝又能返回声来;大功服者一唱三叹有余音;小功和缌麻服者,只要表现出哀哀之情即可。关于哀哭,儒家是特别强调的,在《曲礼》一章讲到治丧的哭时,就要求男女都要捶胸顿足、放声嚎啕大哭。同时,在有人前来祭奠和吊唁时,则要不时之哭。平度有一段关于哀哭的戏语,叫“儿子哭一声震天动地,媳子哭一声虚情假意,女婿哭一声驴腚放屁,闺女哭一声绕炕摸东西(旧时老人死后,房地归儿子,衣服之类归闺女)”。此虽戏语,但难说不在现实中存在。
  俗称“哭道”。旧时,平度有“养个儿,好上庙;养个女,好哭道”的俗语。凡死者临终时,未能守护送终的女儿、儿媳、孙女或者比较亲近的女晚辈得到凶信后,即来奔丧。临近村子时需且哭且行,以避不孝之嫌。也有说是为死者招魂引路的。据说人死后,魂飞无依,四处飘荡,此时有人啼哭,能引导游魂,返回灵堂,归守尸身。家中女眷听到哭声后,要哭叫着急奔村外迎接。双方相逢时,相互单腿跪拜两次。然后,来者在前,迎者在后,一同哭入灵堂。现在,通信技术的发达也使这种为补“遗憾”而进行的风俗渐渐消失。即使一些远在外地的亲人不能回来“送终”或参与其他仪式,只要赶回出殡下葬即可。实在回不来,寄点钱来也算尽了孝心。
  火化须与殡仪馆联系,由医院、村里或居委会出具死亡证明。火化的时间因时、因人、因地而宜,差别较大。多数在当天或第二天进行,也有在第三天上午进行的。尸体由白布或尸袋包裹,由灵车或其他交通工具送往殡仪馆。移尸时,古岘一带要“打冠”,即抓来一只火红公鸡,按男左女右提在手上,用一根短棍,敲打鸡冠,使其叫唤,意为“鸡叫天欲亮,亡魂需早行。”
  在殡仪馆里,子女或亲属要点燃香火,并叮嘱或打点司炉工,请其务必将炉内打扫干净。火化时,要将包裹的头、脚松开,并在尸体缓缓进炉时放声大哭。骨灰盒由家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济条件选购,价钱从几百到几千、上万不等。骨灰盒装好后,由长子抱骨灰、次子抱遗像,一路乘灵车回家。
  如果病人是在老家去世的,儿女不便出门,要请族中他人送逝者火化。回家后,骨灰盒有的不进家门,而是在天井(如李元、崔家集等地)或街门口(如旧店、古岘等地)按男左女右搭设灵棚,将骨灰盒放在灵棚内,以备亲朋好友吊祭。有的放回堂屋正北祭拜,殡日黎明前移至院中灵棚。吊祭时,一般孝子在灵棚陪祭谢孝,女眷仍在屋内陪祭。
  也叫吊丧、吊唁,是亲友对死者的一项祭拜仪式。吊孝分分散吊孝和集中吊孝。一般从亡者去世开始,亲朋好友得知后便陆续前来吊唁,是谓分散吊孝。集中吊孝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祭拜活动,一般在第二天发盘缠前和第三天上午举行。平度讲究“喜事请,丧事拱”,意思是喜事要请你你才可以来,丧事即使没有通知你,你知道了也要主动来。“拱”,在当地为主动向前的意思。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丧事的举办是何等的重视。
  吊丧习俗在平度民间由来已久,虽在不同地方有所差异,但主要内容和形式大体相同。首先,吊丧者一般都需携带礼品,如烧纸、花圈等,现在不少人则直接送钱。对此,丧家要安排专人进行登记,书写“吊簿”和“包袱纸”,并将“包袱纸”在送盘缠时一并烧掉,以请死者“查阅”。其次,吊丧者须向死者行礼。有的是跪拜,有的是鞠躬,视各人身份地位及与死者关系而定。平度讲究死者为大,晚辈、至亲须行跪拜礼,这是对死者表达最后的敬意;远亲、左邻右舍、平辈、朋友、同事,也大都行跪拜礼,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行鞠躬礼。跪拜礼一般是“一拜三叩”。古岘一带是“一拜四叩”,说是“神三鬼四人一个”。第三, 吊祭时,死者亲属要一旁陪叩。来人时,会有人高声提醒:“客(kei)到——”,孝眷要赶紧跪地哭泣。吊祭完毕,也会有人提醒:“谢——”,死者亲属要趋前跪拜,谓之谢孝。第四,至亲好友吊丧时必须哀哭,尤其是女眷。
  亦称“发盘缠”。按旧俗,长辈死后的第二天晚上12点以后才能到土地庙前送盘缠,现在大都改在晚饭后进行。届时,丧家所有家族成员与亲戚朋友先报全庙,然后送盘缠。
  送盘缠的开始仪式和报庙差不多,也是鞭炮开道,由主丧人夹着一个木盘子前面引路,其他人尾随其后。不同的是,送盘缠要带很多香纸,且要有扎制的纸马、纸车、纸轿以及车夫、轿夫、金童玉女等。扎材一般由闺女家负担。
  临行前,车夫和马的口、眼、鼻、腿、腚、身等部位要“开光”。开光口诀由十三字组成,如“开口光,开口光,开开口光吃四方”、“开眼光,开眼光,开开眼光看四方”、“开鼻光,开鼻光,开开鼻光闻四方”、“开腿光,开腿光,开开腿光跑四方”、“开腚光,开腚光,开开腚光拉四方”、“开身光,开身光,开开身光亮堂堂”等。
  到达土地庙后,再为马“开绊”(原先的马腿是拴着的),并为金童玉女起名,嘱咐他们要好好伺候死者,否则要挨鞭打等等。然后,将扎制的车马“套”起来,将“包袱纸”以及写好封皮的纸钱,装入车内,车夫置于车前。
  大泽山一带为死去的男性制作钱褡子,搭在马鞍上;为女性折叠包袱。钱褡子和包袱里都要放上“钱”。然后,书写一个“码子”,放在钱褡子里。内容是:“不孝男xx备良马一匹,勤童一名,钱财若干,敬献于显考(显妣)x君,今逢吉辰三日,土地庙前化敛,望收取使用,他鬼不许抢夺,x年x月x日。” 钱褡子的正面写:“ 早升仙界,速脱凡尘”。反面写一“封”字。
  之后,主丧人要将一桶水浇洒在土地庙周围,用一根绳子将土地庙围上大半圈,在西南(或正西)向留一口子。死者长子把一张折叠的烧纸放在土地庙里内转一圈后,随即背在身上,由其他儿女照扶着,走过铺在苇席上的6尺白布,先将烧纸放在椅子上歇歇,然后再踩着椅子将其放到轿内,道是招抚亡父(母)的灵魂过河、过桥、上轿,且要不断念叨:“爹(娘),别害怕,过河了(过桥了、上轿了)”等安慰语。
  接下来,要进行第二次指路。死者长子站在高凳上,手持长矛(或向日葵秸、长木棍),按住车马,开始点燃纸钱和车马轿等。随着噼里啪啦的着火声,长子面对西南方向,大声呼喊:“爹(娘)!光明大道向西南(或正西),甜处安身,苦处使钱,呜——呼!”,连呼三遍,并不断叮嘱:“爹(娘),拾掇好您的钱”,直至纸钱、车马等完全焚尽后,叩头返回。古岘一带须在纸钱、车马基本烧完后方才指路,说是如果烧不完,死者带不走。民间传说烧车马时,如果将细箩罩在幼童眼上,向西南方向隔火张望,他便能看见死者骑马或乘车急奔而去的影子。
  在指路之前,祝沟、郭庄等地的一些家庭还要由长子宣读“马票”。“马票”格式为:特授山东平度城隍应灵侯为护保送行事,今照得XX乡(镇、社)XX村亡人X公(母)讳XX,仙逝三日启程之期,伊男XX(女XX)泣叩。痛念我父(母)乍入冥府,不分东西,畏道路之崎岖,惮关山之难越。邂逅相遇,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真是他乡之客。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乎!于是,泣备车轿一辆(或驼轿一乘),以避风雨之寒;良马x匹,以带徒步之劳;勤童x名,以为使用之便。其余鞍辎钱褡俱已整齐,衣服行李无不周全,以及宗族亲友、乡党邻里所馈冥资共合XX函,以为行路之资。过关渡口,不许强神恶鬼阻挡。如有不遵约束,赫作索逼,执马票为证,送到城隍案前,审究其实,重加严刑,决不宽宥。宜各禀遵勿违,切示。右谕通知。X年X月X日施行。
  旌,亦称铭旌,好比是死者进入阴间的“介绍信”。无论死者的家庭穷富如何,都要题写“铭旌”。铭旌,一般用高2米、宽0.8米的红绸或紫色绒布做成,上书死者官衔、功名、姓名、年龄等。普通铭文一般由“显考(妣)X(姓)公(君)讳XX(名字)享年XX(岁数)之铭旌”等文字组成。铭文两边为直立龙蟠立柱,下方为“八仙图”。
   铭旌一般由大女婿家制作(同和一带则是由女丧主的娘家送旌),丧家在第三天上午迎旌。迎旌时,大女婿提前持旌站在村口,主丧人要带领孝子、孝女,抬着供桌以及香炉、蜡台、供品等前去迎接。看到旌后,铺毡,大孝子磕头,起来走一会,再铺毡、磕头,每次三个头,最后到旌前铺毡,大孝子向送旌人磕三个头,把旌接过来,放到旌架上,由帮忙者抬回。送旌女婿一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拿出几十、几百不等的钱来,打赏帮忙者。
  抬回后,要将铭旌放入旌棚,若无旌棚,可安放在显著部位或悬于灵棚正中,然后请宾客拜旌。拜旌时,先由女婿开拜,女婿特别是大女婿,一般要行三拜九叩大礼。此时,因为大女婿还是客,不必穿戴孝服,但三拜九叩之后,要穿上孝服,再上前三叩首(或四叩首),其他人行一般礼即可,孝子跪陪于旁。拜毕,孝子行俯匐大礼为宾客送行,谓之酬宾。宾客受礼时于左旁揖还。
  即将死者遗体装入棺内。大殓时间各地不一,平度一般在人死后第二天天黑之前进行(也有在第三天上午进行的)。届时,要请有男有女、夫妻双方健在的“全美人”帮忙。入殓前,先在棺底撒层石灰或草木灰,铺一层谷秸,再铺上一层黄豆渣,忌用黑豆。棺材四角要放上钱、栗子和枣。之后,摆上枕头,将死者遗体连褥子托起,放入棺内,并反复念叨:“爹(娘),上炕安身啊!”等安慰语。入棺后,子女们再次轮换用棉球在死者脸上象征性擦洗,并为死者盖上被子,放入生前爱物等,遗体周围用香塞实。之后,将棺材盖虚掩,待第三天死者复苏无望,即行合棺,并用七根长钉(俗称子孙钉)将盖与帮铆紧,俗称“杀钉”。此时,亲属高叫“爹(娘),躲开钉子啊”。最后将棺缝以油漆调石灰封严,合棺礼毕。
  20世纪70年代实行火化后,盛殓一俗曾一度消失。然20世纪末以来,又有人开始使用小棺材(有玻璃和木质两种,一般长1.3米、宽0.8米)。丧家从火葬场取回骨灰盒后,再将盒内的骨灰倒洒在小棺材内,有的则直接将骨灰盒放入小棺材内,其入殓的仪式和内容,与从前基本相同。
  死者生前未做寿坟者,子女要为其选择墓址,并于下葬当天日出前,由主丧人带领身穿孝服、手抱公鸡的长子来到墓地,焚烧纸钱、祭酒叩头,然后掐破鸡冠,将鸡血滴洒在镢头上,手握大镢,在选中的坟地上,一边刨土,一边念叨:“一镢金,二镢银,三镢刨开俺爹(娘)的门”。刨完三镢后,将镢交给开圹做坟的工匠,由他们按照指定的尺寸和方向将坟坑掘好,用砖石垒砌。砌坟时,在坟坑四角各置一枚铜钱奠基,以示房基安在钱堆上,有用不尽的钱财,享不尽的富贵荣华。坟坑一般朝着江河等有水源方向,中午之前将坟做完。提前修好寿坟的死者,也要在日出前将坟上土石掘开,扫净坟内泥土。最后,请丧主长媳娘家的男性“望坟”,中午派人为其送饭,直到出殡队伍到达以后方可离开,以防有人使坏,将破砖破瓦等不吉之物扔到坟里,影响后代兴旺。
  平度大部地区要在出殡起灵前扫坟(也有在下葬时进行的),即由长子头顶簸箕、笤帚下到坟中,然后一手拿笤帚、一手端簸箕,左右各转三圈,不断往簸箕里面扫盛着,且要念叨:“一扫金,二扫银,三扫子子孙孙一大群”。最后,将扫盛在簸箕里的“财福”端回家里,放入囤中。
  出殡是丧礼中最隆重的礼俗,一般在三日下午进行。现已有专门的殡仪行业,从火化到殡葬一条龙服务。
  三日中午,亲朋好友要一起吃饭、喝酒。开宴前,要每人吃上一小块“义饭饼”,希望大家要义义和和,相互理解、相互团结,不要打架、闹别扭。宴毕,所有人再上一次庙,回来后马上出殡。平度出殡大体包括起灵、行灵、扫炕和摆路奠四部分。
  旧时起灵非常繁琐,有钱的大户人家要请专门包办丧事的人操办,一切均由司礼指挥,吹吹打打,很是郑重。平常百姓大多请村里懂礼俗的人担任。开灵时,孝子首先盥洗,上香,行一叩礼;再献酒,行三叩礼。同时,所有孝眷皆跪于阶下,听司礼读祭文……诸多祭拜之后,司礼高喊:“今日良辰吉日,斩缞大吉,孝子举哀!”死者亲眷放声大哭,抬棺人拥入灵堂,将灵柩抬出,又经若干禁忌和讲究之后,才能放到丧舆之上。而今,起灵一事大为简化,在子女向死者磕头祭拜、做最后告别之后,帮忙者便把骨灰盒抬到灵车上。
   扫炕   灵柩出门后,丧主预先安排的扫炕人要用一把新笤帚,将死者生前睡过的炕彻底清扫一遍。扫净后,将扫起的尘土杂物及死者生前用过的枕头糠倒出,一并送到村头连同笤帚一起烧掉,以示死者病患已消除干净。
  行灵   死者长子要手拖孝棒,在扶丧人的帮助下,头顶“火盆”或端着“火盆”,一边恸哭着,一边倒退着行走。
  随着起棺的三声长号,丧舆或灵车缓缓前行,走到路过的第一个路口时,长子举起 “火盆”, 朝地上使劲一摔,将盆子摔碎。然后马上跪地或匐地哭泣。一次摔不碎,不能摔二次,只能由扶丧人用脚跺碎。据说香纸盆子是死者的锅,必须摔得粉碎,死者才能带到阴间。因此,好多丧家预先都把石头找好(有几个儿子要准备几块石头),照石而摔,确保一摔即碎。随着盆子落地破碎的声音,孝眷们要一齐朝着死者的丧舆或灵车跪拜哭泣。
  关于“摔盆子”的时间和地点,平度各地差异较大,古岘一带在家门附近即摔,张戈庄一带要倒行到村外第一个十字路口才可以摔。但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摔,只有在“火盆”摔碎之后,孝眷们方可转过身来,正面向前行走。“摔盆子”者也有讲究,长子在,必须由长子摔;长子不在,由长孙摔;长孙不在,由二儿子摔。无子者,要在生前过继个儿子,由过继儿子摔。俗话说:“摔个盆儿,二亩地”,“摔盆子”跟财产的继承与分割密切相连。旧时,闺女不能摔盆儿,现在已有很多人不再讲究此俗,直接由闺女摔盆儿。旧店一带在出殡结束后,要一个儿子拿一块摔盆时用过的石头回家,垫在囤底。
  摔盆后,丧舆或灵车重新启动。此时,整个出殡队形有了新变化。旧时的行灵队形非常讲究和复杂,平度城关一带共有14个序项,如鸣锣开道者、乐队杂耍者、抬雪柳者、抬食篓者、抬旌楼者以及擎牌手、擎伞手、擎扇子手等等(此旧俗将在第三节“特殊丧葬”中详述)。现在的出殡队形比以前有了较大简化,老一套的东西多已弃之不用,就连“吹鼓手”也很少有人使用,只用鞭炮在前面开道。
  祝沟一带,走在最前边的是大女婿,他拐着内盛锅饼和“五谷囤”(一种用细竹篾或谷秸草编制的粮囤形的祭品,囤内放置少量芝麻、小麦、高粱、谷子、大豆等五种粮食)的“圆斗”,可以一路不停,直达坟地。同和、大泽山一带的女婿还要带着香椿树做的“垫棺木”。古岘一带的大女婿用木盘端着纸幡、“五谷囤”和“长明灯”,直达坟地。南村、张戈庄一带则由女婿夹着一个锅饼,待孝子“摔盆儿”后,用筷子将锅饼翻过来,扔掉筷子,从另路返回,将饼送回家中,不去坟地。
  大女婿之后,是其他女婿、远亲、朋友以及抬花圈、抬供桌等人(现在有不少家庭干脆用汽车先行将花圈、供桌、供品等运抵坟上)。接着是男孝眷、女孝眷,灵舆或灵车殿后。每每遇到路口、桥梁时,主丧人都要高喊:“跪——”,喇叭手吹响喇叭,丧舆落舆或灵车停车,孝眷们跪卧恸哭;一会儿,主丧人又喊:“起——”,喇叭手再吹喇叭,丧舆或灵车再次启动,孝眷们起身行走。如此反复跪、起,直至出村。
  旧时送殡路上,要进行隆重的“路奠”,一般分为“茶奠”、“酒奠”、“饭奠”。路奠,通常有闺女女婿祭拜,亦可请人代为祭奠,其他人也可参与。其主要仪式是:摆茶奠,要在供桌之上摆上点心和茶水,并在主丧人的统一安排下,由大女婿掀开丧舆或灵车门帘,叩首行礼,象征性地将亡灵请出,引坐安顿在椅子上。然后,还由大女婿涮杯、洗筷、添茶、上香、洒祭,行三拜九叩或二十四拜、三十六拜大礼,其他人愿行大礼的行大礼,不愿行大礼的行一般礼,礼毕后再由大女婿将亡灵缓缓送回丧舆或灵车。摆酒奠时,要将点心和茶水换成肉类和酒。摆饭奠时,要将肉类和酒再换成馒头,其他礼仪相同。路奠结束后,随着长号响起,再向坟地前进。此俗因为非常繁琐,现在已很少有人采用。
  到达坟地后,送殡者要集中跪于坟穴四周,男性在坟前,女性在坟后,亲友列跪两边。摆供桌,设烛台。长子要下到坟中,点燃“长明灯”,放入坟壁的“灯窝”中。古岘等地则由大女婿点“长明灯”,并由大女婿把丈人(丈母)的灵魂从棺材或骨灰盒中请出来,背到供桌边的椅子上坐下,尔后由主丧人点名,众人再进行祭拜。拜毕,再由大女婿送回。
   然后,帮忙者将棺材或骨灰盒放入坟中,并将旌铭、纸幡和“五谷囤”置于其上。灰埠和大泽山一带还要放入“下世罐”和一个铲头。这时男女家眷绕坟一周,边哭边将手中的栗子、义饭饼等投进墓穴中,再往坟穴抛三把土,并向亲朋好友磕头谢孝,主丧人告知几月几日“烧五七”,众人返回。其他如发碹垒墓、积土成丘,垒砌火池、焚烧纸钱以及安插孝棒等事宜,由帮忙者完成。如果坟中夫妻双亡,且再没比他们更年长者,要把坟堆成尖顶。如果夫妻仍有一方健在,或有长辈健在,坟头只能堆成平顶,以示对活着的长辈的尊重。 
  二十、吃“义和饭” 
  平东多数地方在出殡的同时,要安排在家中帮忙料理丧事的人,用大米熬粥,做“义和饭”,供出殡回来的子女家眷食用,提醒他们要义义和和、好好相处。平西一些地方喝面汤。平南一些地方用豆腐丁、蔬菜、白面等煮制咸汤,待出殡回来的人食用,除提醒人们和睦相处外,还寓意代代都享福、都发财。还有的切割锅饼分食。
  平度民间自古就有出工出劳、帮补互助的传统。譬如哪家盖房、结婚、生子、生产等,村民特别是家族中人要主动出工出劳甚至出钱出物予以帮助,其中尤以丧葬为重,即使自家的农活暂且放下,也要主动上前帮忙。对此,丧主要在第三天出殡后的当晚,专门设宴对帮忙的族人和村民给予答谢,并在以后别人举行类似活动时积极参加。
  死者下葬第二天日出前,子女第一次上坟祭奠,称“圆坟”。圆坟时,路上见人便要磕头谢孝。来到坟前,要摆上供品,由长子在前,手持大镢,绕坟刨土,次子抱着盛有杂粮的升,下种于地,其他人用扫帚朝坟墓上扫土,用铁锨往坟墓上培土,围绕新坟左三圈,右三圈,刨土、撒种、扫土,且口中反复念叨:“一刨(捻、扫、培)金,二刨(捻、扫、培)银,三刨(捻、扫、培)骡马成了群”,而且圈要越转越大,为的是占地面。然后,烧香祭拜,圆坟结束。
  “窝”即家,乃平度方言。“安窝”就是给死者在阴间安个家。此俗目前在城关、张戈庄、崔家集一带依然存在。一般在出殡后当天晚上,儿女拿三叠烧纸(一叠三张),取一张纸铰一下,用胡秸秆夹住,到村口大道上划一个圈,留个口子朝向坟墓,长子连说三遍:“天公地母,俺送俺爹(娘)宽房大屋,东西正屋,南北厢屋,宽一丈三,长一丈五。”然后,将带来的东西烧掉,磕头返回。南村一带出殡回来的当天晚上,子女在停灵的地方坐一会儿,叫“守窝”。
  平度一般要于圆坟后(也有在下葬回来后就进行的),由一人率孝子沿村庄主要街道转上一圈,且不断吆喝:“谢——孝——啦!”。路上不管遇到谁,也不管辈分高低,孝子均需向其磕头。但是,村里人见此情形往往远远躲开。
  如果说丧服是一种表演形式的外在形态,那么居丧就是一种内敛行为的本质内容。旧时的统治阶级在居丧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礼制,对容体、哀哭、言语、饮食、服饰、居处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三年之内要“言而不语,对而不问”;丧事头三天要不吃不喝,粒米不进,三天后喝粥,三月后可吃粗食,一年后可进水果,二十五月内皆不能饮酒食肉;埋葬了亲人以后,不能回家,要住在临时搭建的小屋中,睡在草席上,枕头用土块,等等。对此,平民百姓则多是无力接受。譬如对于一个靠劳动获得生存的人,居住在单独的屋子里,不干活,吃得又差,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民众总是采取一种比较平和的、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对去世亲人的哀思。平度主要讲究:儿子百日以内不能剪头理发;女眷百日内不能穿红色衣物;儿女第一年正月不得走亲访友;过年时,第一年不贴对联(或只贴白纸“孝”字),第二年贴白纸对联,第三年贴蓝纸对联,三年以后才能和往常一样贴红纸对联,等等。
  自老人去世之日起,每隔七天都要到坟前焚香烧纸,俗称“烧七”。“七七”祭奠礼俗源于民间招魂习俗,经道家三魂七魄之说的糅合改造,形成七七礼俗雏形。
  在这七个七中以“五七”为大奠,俗称“五七,三周年,儿女要周全”。 “五七”不是整35天,而是33天。届时,亲朋好友都要参加祭拜,并扎制“宅子”、“金山”、“银山” 、“摇钱树”、 “地库”、“地柜”、“聚宝盆”等祭品。午前,所有参加祭奠的亲友,带着扎材、纸钱、食品、水酒到坟前祭奠焚化,中午丧主设酒宴招待参加祭奠的族人和亲友。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五七”祭日时,增加了纸扎的小汽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以及高楼洋房等物品。
  三七为次奠,也需设酒陈馔。若死者如系女性,扎材中不可或缺的是“老黄牛”。据说妇女生产,血冲日月星三光有罪,要罚下阴间喝污水赎罪,因此以黄牛代之。烧时要念叨:“老黄牛跑得欢,载上俺娘上阴间;耙耢驴犋不用拉,娘的恶水要喝干”。其它七为小奠,只在坟前焚香烧纸哭祭一番即可。
  关于祭品,通常讲究“一七饺子、二七面、三七的饽饽圆又圆”。一七、二七一般是儿子烧。三七的饽饽要女儿做,并在上面点上蓝点。四七、六七一般不烧。
  如果烧七时的日期正好与农历的“七”相重,称为“犯七”,将预示着给死者鬼魂招致灾难,要予以破解。平度的破解方法是提前一天进行。
  古代有丧期百日内闭门谢客、不问世事的礼俗。平度百姓虽不能完全仿照,但百日家祭定要举行。平度“百日”仍不是一百天,而是九十九天。“百日”之后,家祭届满,此后祭礼以神主为主,孝服的要求也已不再严格。
  按死者生前诞辰,坟前致祭,连过三次。
  人死满—周年,孝眷到坟前祭礼,俗称“过周年”。周年要连过九年,每个周年,死者亲属都要备香纸供品到坟前祭礼,其中以三周年最为隆重,祭祀规格如同五七。三周年以后,子女不再守孝,可脱去孝服。个别地方也有“烧十全”的,即要过完十周年才能转入常规祭祀。
  父母双亡三周年后,子女通常在清明节前为双亲树碑。现在一般在父母亡后第一年的“五七”或清明时即行树碑。按旧俗,如果父母有一方健在,则不能树碑。现在一方健在也有树碑的,但健在一方的名字要用红字标识。树碑是子女为死去父母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故受到历代人们的重视。碑文一般为竖排,正中为男性之姓名“配”女性之姓氏,右刻立碑时间,左下刻立碑人名。个别有功名的人,要在石碑的后面,刻上死者一生的功名简介。石碑式样与大小各不相同,有齐头碑,有半圆顶碑,有方形碑以及雕龙雕凤碑等。石质通常为花岗岩或大理石两种。立碑时,先将已做好的石碑,用红布裹好,立起来后用生铁片塞牢四周,浇上水泥,使其在短时间内连成一体,不易倾倒损毁。石碑立好后,子女亲友要在碑前祭拜,丧主要设宴酬宾。旧时树碑人只记男不记女,现在则根据后人意愿,随意记载。旧时碑文中的女性只有姓氏,现在则连名字一起刻上。20世纪“文革”时期,在“破四旧”的政治运动中,坟头被摊平,墓碑被砸毁,或被挖出后垒了墙、垫了街,墓碑曾一度消失。80年代以后,树碑习俗日渐恢复,且规格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
  迁坟的原因主要有五:一是后人感觉时运不顺,常有病灾,认为是长辈埋葬的地方风水不好,需找一块好的风水宝地,重新将其安葬。二是夫妻双方葬在两地,后代为将他们的遗骨合葬起来,其中一方必须迁移。三是因出门在外,死时没条件将灵柩运回家乡安葬、暂时寄埋在外地的,后代也要将其遗骨运回家中,重新安葬。四是人民公社化后,为便于机械耕作,不少人将原来埋在自家土地里的坟墓,迁到集体统一规划的义地之中。五是因修水库、改河道、挖平塘、建铁路公路以及城乡建设等迁坟。迁坟的做法是,要新买或订做一口略小一些的棺材,外用黑漆或红漆刷好,棺材内两边挂上绸子布,当做墙围,棺内铺上褥子;开坟前,要搭起棚子遮住光亮,死者子女先在坟前祭奠。开坟后,要用白酒一瓶喷洒坟坑,而后入坟取骨。取骨时用一双大红筷子,将死者的遗骨夹到棺材里,按顺序摆好,然后在遗骨之上覆一红布,合上棺盖,用铁钉钉好,将棺材抬到新坟安葬。迁坟时,妇女不能接近。一般死者的儿女不亲自在坟坑中拾骨。儿女要站着哭,不能不哭,有“不哭出哑巴,坐着哭出瘫子”的说法。崔家集一带若是早晨迁坟,不管阴天晴天都要提着灯笼。新坟迁堆好后,要在坟前祭奠,并回去招待前来参加迁坟仪式的亲友和雇工。
  以上所述,多是平度乡间百姓、正常年龄死亡的一些人的丧葬习俗,除此还有其他一些特殊情况:
  古称50以上而亡为老丧,70以上为高寿,未逾而立之年则称“殇”,幼婴死亡称“撂”,故有“老殁”、“壮亡”、“少殇”、“幼撂”之谓。 婴儿出生夭亡,家里为童尸穿衣后,由族中长者用苇席片或蒸饭箅子包裹童尸,天亮前到乱葬岗扔下,横立一堲(意为与家人分隔),不埋。大泽山一带旧时比较讲究,婴儿死后,正月、5月、9月扔在西北角;3月、7月、11月扔在东南角、4月、8月、12月扔在东北角;2月、6月、10月扔在西南角。如果多日未被狗吃,则要移动位置。人们认为被狗吃得越快,越早托生。旧时,同和一带的孩子死后,其母要回娘家住些日子,俗称“躲窝子”,娘家且要生豆芽菜分给邻舍。
  儿童10岁左右夭折可留坟头,但不能进入祖坟,一般埋在地边或乱葬岗。埋时可用一木匣盛殓,尸体上放一根桑枝和一块生铁,意喻镇住幼童亡灵,使其不再回到家中。青年死后,凡是没结婚的,一般不用棺材盛殓,而是用草席卷尸葬在地头,或在祖坟后指定地点堆一小坟头,俗称“小丧”。若结“鬼亲”,可入祖坟。现在的人们对此已不甚讲究。
  二、大礼葬殡  
  即旧时大户人家的丧葬。主要礼俗包括:写讣告,即将一张纸裁成两半,每一半折成四折十六开,第一页写上“讣告”二字,第二页为正文,写“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门庭,显考(妣)于X月X日寿终正寝,享年XX岁。兹择定于X月X日开吊,请光临。”文后儿孙署名,若父亡,儿子署名冠以孤子;母亡,冠以哀子;父母双亡,冠以孤哀子。
  殡葬时,也要发讣告,文后五服以内的男性都要署名。
  古礼,父(母)死后,儿子要寝苫枕块,庐墓三年。就是儿子要不忘养育之恩,在父(母)坟旁盖屋守护三年。后来改为不殡葬,而是在住院的一角,盖一长形拱顶的小屋,安置好父母的棺材,把门堵死,俗称“丘子”,以按时祭奠。丘的时间不限。平度清代进士戴恩溥家,曾先后“丘”了其祖父母、父母两代四人的棺材,待后择日一起殡葬。
  丧葬期间要请有文化的名士担当“四礼公”,安排各项祭奠活动。其他还要请“点主官”一人,鸣锣开道的一人,枪手二人,举牌子者八人,举伞者八人,举扇子者八人,抬雪柳者二人,抬莲花灯者八人,抬楼子者十二人,抬丧轿者三十二人。还须聘以杂耍,有狮子舞、高跷、旱船、抬阁、“大人”等。“大人”是用薄木板制作的人形木架,类似现在服装店的模特,中间空心,外穿京剧武生装,手持刀枪,演出时,由一人将“大人”背在身上摇动,做出挥舞刀枪的动作。又得扎席棚若干:停放灵柩的屋门前扎灵棚,街门外左右各扎一个有台子的吹手棚,街门对面扎一祭棚,沿街扎多个挽联棚,去墓地的半路上扎路祭棚,墓地边扎灵棚、祭棚、拜棚、客棚、祀棚、土地棚
  殡葬要用两天的时间。第一天上午八、九点钟,儿孙、堂侄等排成一行,长子在前,由架孝者一人搀扶,到客屋请“礼公”,儿孙们跪地磕头,“礼公”们作揖还礼。扶丧者说道:“请四位老爷襄礼”,四礼公即相随到了灵棚的灵桌前,分列两旁站好,并开始襄礼。在这之前,四礼公对所襄礼数都一一进行了分工,确保各项祭礼活动的协调、得体。
  祭礼中的重头戏是向自己的亡父或亡母行“三献礼”,即初献礼、亚献礼、三献礼。
  先行初献礼,根据四“礼公”抑扬顿挫的喊声动作:一、孝眷肃立——儿孙即在灵桌前排成一队肃立(女儿、儿媳等在灵棚后棺材两旁,不参与活动);二、成服——儿子在孝服外再穿上一件粗麻制的马褂,孝帽子上再戴上凉冠,腰间扎上麻绳;三、举哀——吹手奏哀乐,儿孙及女眷皆哭;四、濯手盥巾——长子由架孝者搀扶到灵桌边的脸盆边(内无水),象征性地洗脸洗手后返回;五、行初献礼——扶孝者扶长子到灵桌前;六、跪——长子跪下;七、皆跪——众儿孙都跪;八、上香——长子由架孝者搀扶到灵桌前,双手拈香三作揖,再把香放回灵桌上;九、献爵——架孝者扶长子到灵桌前,并端酒杯递给长子,长子双手捧杯朝灵堂三作揖,再由架孝者将杯放回桌子;十、叩首——长子应声磕头,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十一、皆叩首——众子孙应声一齐磕头,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十二、复位——众子孙回到原站立处;十三、垂帘做乐佑食——请父(母)的亡灵吃喝,灵桌上摆有肉、鱼等供品,放下灵棚前的帘布,乐队奏乐(不吹唢呐)以助餐;十四、乐止,拉开帘布。
  初献礼毕,接着举行亚献礼,除成服一项免去外,其它与上同。唯十三项要献蒸食,在灵桌上摆馒头、包子、饺子等。三献礼与亚献礼同。“三献礼”毕,四礼公走出灵棚,众儿孙列队相送,待到了大门外,由架孝者说:“谢四位老爷”。子孙跪拜,四礼公回头以揖作答后离去,子孙重回灵棚。
  此时,已是上午十点多钟,亲友陆续到达,遂在大门内的影壁前,摆一张桌子,上放一件对襟白大褂孝衣。大门外有一名帮办人敲“点”。“点”是一种铁制响器,似铜锣,但声音比铜锣沉闷厚重。帮办人看见有亲友来到,即敲一下“点”,灵棚内的孝男孝女闻点声便哭。而来到的这位亲友则穿上放在桌上的那件白大褂孝衣,朝灵柩磕头,若和死者近亲还要哀哭。如此这般。下午,亲友继续吊唁,并把客朋所送的挽联挽幛随之分挂在各席棚内。
  晚上再次行“三献礼”。随后就是辞灵礼,自己或请外人写一篇记述亡父(母)一生的颂文(有基本成式),并选定子孙中的一人在灵前朗读,称为“读祭文”。
  礼殡葬的第二天上午,先是再一次地进行“三献礼”。十一点许行迎旌礼。旌是用六、七尺长的红、白绸缎做成,上面是亲友写的颂扬亡父(母)一生功德的颂词,由亲友八人展举到大门外时,此处早已摆供桌一张,香烟缭绕,礼公襄礼,乐队奏乐,子孙向亲友跪拜后接过旌文,悬挂在灵棚后面。
  下午出殡时,先告庙,后启灵——把棺材从屋内抬到“大架子”上,盖上罩,由三十二人抬到大门外停下,子孙跟在后面痛哭。此时,有一尊望亲友,向祭棚灵桌行跪拜礼,灵桌上摆有祭馔,意思是请亡灵临行进餐。随之,礼公喊:“跪”——众子孙及亲友跪地;“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上述人等应声动作;“兴”——亲友皆起立。与此同时,灵柩起行。于是,送葬人群开始向墓地缓慢行进。其排列顺序:一、一人在前头鸣锣开道;二、乐队、各种杂耍(前已在街上连演了两天,送殡时还要跟到墓地表演)和道士、和尚(各八人),他们都要各显其能,有吹、有打、有跳、有舞地进行;三、莲花灯四台,全用竹枝彩纸扎成,每两人一抬;四、雪柳,是用粘满细小白纸条的柳树枝做成,像冬天落满雪的树枝,两人抬;五、四个食篓子,分别盛放猪头一个,蹄子一付,鱼一条,鸡一只,两人抬;六、锅饼篓子,内盛锅饼和一稻草编的筐,装五样粮食,叫“五谷囤”,框内还装着幡,两人抬;七、旌楼子,内有旌文,两人抬;八、八名牌手擎牌;九、八名伞手擎伞;十、八名扇子手擎扇;十一、“主”楼子,内有死者的神主,两人抬;十二、魂轿,内有死者的灵魂,八人抬;十三、孝男、孝女及亲友;十四、“大架子”——灵柩。
  送葬人群长达里许,有的还要多。两名枪手跟随两旁,不停地放枪。半路上设有路祭棚,还要停下丧舆举行路祭,意思是请亡灵休息进餐。
  解放前出大殡,就像一出文艺大汇演,观者甚众,有“看殡的不怕殡大”之说。
  丧舆到达坟地后,那里早已搭好了一排坐北朝南紧相连的三座席棚——灵棚、祭厅、拜厅。棺材先停放在灵棚,孝男孝女在祭厅,亲友在拜厅。两侧还有两座席棚为客厅,礼公、点主官分别在此。另外,坟墓一侧有祀土厅,用以祭祀土地神。
  殡葬时按次序进行,四礼公襄礼。一、行“三献礼”;二、由长子在前,其他子孙在后,前往客棚请点主管“点主”。到了客棚,向点主官跪拜,点主官跟随到灵棚,坐在灵桌后面。长子用小方木盘端“主”放于灵桌上。随即礼公襄礼:“请点主官点主”——点主官即拿起早已备好的新毛笔,蘸足桌上已研好的银朱;“点外函”——点主官把两层木板外层写有“显孝(妣)□□□之神王”的“王”字上点上一点,变成“主”字;“点内函”——点主官又把内层木板上的“王”字,点成“主”字;“礼毕”——点主官从桌后来到桌前向“主”行拱手礼,随后由子孙们把点主官送回席棚客厅。三、众子孙列队到祀土厅祭祀,以备筑坟用土;四、棺材下葬。在孝男孝女的痛哭声中,棺材吊入墓穴内,“五谷囤”、旌幛子也一同放于棺材上;然后抬上石板,封严石缝,筑土成坟。至此,时已夜晚,孝男孝女及亲友每人手持一灯笼,照路返回。
  晚上要安“主”,即将父(母)的“主”放置在堂屋正北的桌子上,再把第一天晚上行辞灵礼时写的祭文张挂在“主”后的正屋墙上。
  此后,除了烧七、烧百日和烧周年外,还要在三七、五七、七七之间举行一至二次祭祀活动,叫做“做七”,每次三天。届时,请和尚、道士各八人,在两个客厅内的正北挂上神像,两边墙上再挂些对联,前来念经超度亡灵。子孙也分别在两个客厅内跪经三天。
  最后是坟前立碑。贫穷人家力所不及可免,殷实之家则必为之。立碑后,要植松柏于墓旁,以示长青千古。富家须搭盖望茔屋子,雇人常年看守坟墓、碑、坊、松柏等。

平度绝大多数城镇职工属当地人,死后一般要回本村埋葬,所以其丧葬习俗基本要按照“老家”的规矩办理。但是,作为城镇职工,他们除了农村的那套习俗外,还有其他一些内容。一般是病逝之后,要先将尸体送到殡仪馆,修面整容,设灵堂,通知亲朋好友特别是一生当中工作过的各个单位的同事,前来进行遗体告别,或开追悼会,致悼词等。前来参加悼念的人,一般要送花圈或钱财,佩戴白花,在哀乐声中于死者灵前三鞠躬。尔后进行火化,将骨灰运回家中,按老家的风俗进行殡葬。
  还有一部分人,死后不回老家,而是在公墓安葬。这部分人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祖籍不是平度的,但在平度工作生活多年,而且后代也基本都在平度工作,他们去世后,一般在公墓安葬。二是祖籍虽然是平度的,但由于殡葬观念的变化或是其他一些原因,生前也在公墓买块墓地,去世后不再殡回老家。在公墓殡葬的人,仪式极为简单,一般是搞搞遗体告别,或开个追悼会,当天便将尸体火化,将骨灰盒安葬在墓地里,基本没有农村诸多的讲究和仪式。但是,殡葬之后,“烧七”、“烧周年”等祭拜仪式基本相同。一些禁忌如子女第一年正月不能到别人家出门,百日内要戴黑纱守孝,百日内不能穿红挂绿等仍然遵守。

    平度境内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真正的教徒不是很多,再考虑各种宗教的丧葬仪式早已有明确规范,在此只作大体介绍,不作具体描述。
  道教   “返璞归真”是道家和道教的丧葬观,认为生死是一回事,应“生时乐土,死时乐死”,主张薄葬。
  一、临终准备。主要包括拼厅与铺水、准备寿衣、遮神等。
  二、初终礼节。主要礼节是随侍在侧→举哀→帷堂→阖扉→子孙变服→陈设脚尾物→易枕→盖水被→示丧→为邻居挂红→守铺→关猫→买布制孝服→孝志→择日→办理死亡登记→报丧→买棺→成立治丧委员会→宗教法事→哭路头→奔丧 。
  三、大殓与停殡。主要包括成服穿寿衣(套衫)→沐浴→乞水→接板→碛棺→放板→乞手→尾钱→宗教→仪式→拼脚尾物→布置孝堂→捧饭→封钉→打桶→大敛→棺中布置→辞生→做七→喜丧灯之制作悬挂→讣闻→撰印→寄送→香奠→答纸→守灵。
  四、葬日礼节。主要是家奠→转柩→公奠→安钉→启灵→葬列→放栓→安葬→辞客→祀后土→点主→祭墓→返主→安灵。
  五、葬后礼节。主要是巡山→完坟→做七→除灵→做百日→做对年→合炉→新忌(做忌)→培墓→扫墓→捡金→做风水。
  佛教   “轮回转世”是佛教的丧葬观,并且主张不虚荣、不铺张、不迷信、不执着、不要让死者与活人争地、最好火葬。
  佛教的丧葬礼仪大体有三部分:
  一、临终关怀。包括认识死亡、坦然面对死亡、病危须知、助念须知等。
  二、撰写遗嘱。包括遗嘱通则、遗嘱种类、遗嘱效力、遗嘱执行、遗嘱撤回等。
  三、殡葬奠礼。一是往生佛事,包括入殓佛事→事前准备→为亡者整装→准备棺木内部陪葬用品→将亡者移入棺木内→土葬棺木四周油漆和补漏等。二是告别奠礼,包括奏哀乐→遗族就位→遗族上香→遗族献花果→遗族献供(饭、菜) →遗族复位→恭请法师诵经→法师退席→公祭→亲友吊祭→亲友拈香→遗族致谢词→礼成,奏哀乐→起灵安葬。三是安葬仪式,包括火葬和土葬两种。四是安位洒净,程序是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 →大悲咒→变食真言→回向。
  基督教虽然对死后有极大的盼望,但所强调的是把握今生的现在,人既死了,就盖棺论定。丧礼是为活人,不是为死人。死人已息了世上的劳苦,不会成为神保佑人,也不会成为鬼作弄人,不用请五子哭墓、不用忌晦生肖、没有繁文褥节、没有喧闹嘈吵、也没有太大的哀伤,未出殡前一样可以去教会做礼拜,重要的是一颗对逝者尊敬的心。因此,基督教丧礼又称追思礼拜。
  基督教的丧葬礼节主要包括:
  一、 入殓礼。在亲人断气后,取得医师死亡证明书,停尸客厅,连络全部遗族到齐后,再入殓。入殓时,由传道(牧师)主持,唱诗祷告。入殓后,有的随即火化,择期举行丧礼,有的将棺木停在家里,直到丧礼那天再出殡。
  二、丧礼。丧礼时间没有特定日子,只要大家方便,一般是在晚上举行。参加范围较广,除了故人熟识的亲朋好友外,遗族的亲朋好友也都参加。
  三、出殡。行列顺序是如下;乐队(没有也可以)、花车、灵车、遗族、亲友。一般出殡一段路后,遗族就先向送行的亲友辞别,再去安葬。如果会场离墓地不远,一般亲友会送到墓地,等安葬完毕由原路回来。
  四、安葬礼。若条件许可,基督徒尽可能不用火葬,理由是人从尘土而来,应该归土。土葬时,墓地不看风水,但须乾净幽雅,表示对故人的尊重。安葬时,不须看特定时辰,由传道主持唱诗祷告(安葬诗歌),再将棺木放进墓穴中,盖上尘土,遗族再铺上鲜花。安葬后,一段时间之后,应为先人设立墓碑,没有特定仪式,对先人表示敬意就可以。
  天主教相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进入永生的门径,是出离肉身与主同在。天主教的礼仪以弥撒为中心,按照规定程序,大体分为预祭、正祭和末祭三个阶段,其中正祭是弥撒祭礼的主要部分。在正祭时,首先由主礼者取出无酵面饼和葡萄酒,并在酒内滴上几滴水,象征耶稣在十字架上被刺穿胸膛而流出的血水;随即念《序文经》,至“圣、圣、圣”一句时,由辅祭者打铃,提醒教徒已到弥撒的核心阶段,要准备迎接即将降临祭台的耶稣。这时主礼者代表耶稣,拿起面饼,口诵:“这是我的体”。再举起酒杯,口诵:“这杯里是我的血……”。接着,主礼者念《天主经》并先吃面饼、饮葡萄酒,然后为自愿领“圣体”而跪到祭台前面的教徒办“圣体圣事”。天主教徒相信,经祝圣的酒和饼,其形与质均已神秘地变化为基督的血和肉。天主教礼节大体包括病人傅油礼、入殓礼、殡葬弥撒、告别礼、家祭仪式、公祭仪式、启灵礼、安葬礼、火葬礼、安灵礼、圆坟礼等。

}

烟花三月下扬州,农历三月份的到来,万紫千红竞相争艳,水墨先生网为您解读 2020年农历三月 的每一天! 农历: 二0二0年三月十一日 公历: 2020年4月3日,星期五,白羊座 【今日老黄

导语:安葬逝者一般都是需要选择吉日的哦,那么2020年-三月十一寒食节4月3日是安葬逝者的黄道吉日吗?“烟花三月下扬州”,农历三月份的到来,万紫千红竞相争艳,为您解读 2020年农历三月的每一天!

2020年-三月十一寒食节4月3日是安葬逝者的黄道吉日吗?

农历:二0二0年三月十一日
公历:2020年4月3日,星期五,白羊座
【今日老黄历所宜】 纳采 招赘 纳婿 除服 祭祀 移徙 修造 盖屋 动土 竖柱 纳财 求嗣 解除 赴任 栽种 捕捉 入学
【今日老黄历所忌】 安床 伐木 上梁 纳畜 嫁娶 归宁 出行 经络 斋醮 祈福 入宅 启鑽 修坟 

综合上面的黄历内容可知,由于今天的安葬在黄历所忌中,故2020年寒食节这天并非是安床逝者的黄道吉日哦!

安葬逝者骨灰需要注意什么?

麻钱,石狮子,瓷器此类物品!(最好不要金属的东西)建议不要放金属类制品,一来这类东西有辐射,对亲人灵骨不好,二来这类物品遇潮容易氧化,导致生锈发黑等情况!墓穴内放的东西不宜过多,选择有两三样有代表性的则可!

全国各地比较流行的下葬日是,要求遗体火化后3天或7天内下葬。这种日期的选定是基于“入土为安”观念的影响,认为“早入土,早为安”。多念经,自己念金刚经。(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对下葬吉日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根据各地的习俗而定)

看你安葬在哪里的,如果是土葬,就是在自家的坟地的,那可以随意安放陪葬品。如果是安葬在公墓里,要依据公墓的相关规定,有些公墓是不允许客户向墓穴里安放陪葬品的,如果没有要求,那建议你安放一些如塑料的元宝之类的,北方地区流行放4个元宝7个铜钱到墓穴里,元宝又分二金二银,摆放于墓穴四个角,寓意四角压财,7个铜钱以北斗七星钱摆放于骨灰盒底部!或摆放一些很少的石狮或玉器制品,这类物品是不会变质的!

由亲属铺金布于石穴底层,以有照片的一面为正面,按朝南或朝西坐向,小心安放骨灰盒,在骨灰盒上铺上银布,再覆盖红布,顶上摆放玉佩和铜钱。

由亲属动手在下葬的石穴内焚烧少量的黄纸暖穴,以免发生石棺爆裂。

6、骨灰盒防潮盒的使用(可用可不用)

如用骨灰盒保护箱时,应由亲属先将金布铺于保护箱底部,小心安放骨灰盒,在骨灰盒上铺上银布,再覆盖红布,顶上摆放玉佩和铜钱,骨灰盒左右或前后缝隙中放入干燥剂。在石穴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置放逝者生前喜爱的物品,不要放入有污染或有安全隐患的物件。少量黄纸暖穴,以免发生石棺爆裂。

亲属确认上述过程后,由封穴人员负责封穴,亲属亦可协助封盖。

亲属进行祭供仪式,在墓碑、墓穴及墓位空地献花篮、花束,并供放鲜果等。可对逝者讲些告慰之话、也可以读祭文,以示悼念。祭供仪式简短为宜。

参加落葬的亲朋好友肃立默哀,并三鞠躬,祭奠仪式结束。

2020年全新人生阶段早已经开始了,而为了2020年度过得更有意义,提前预测自己的运势走向,可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22年正月十八可以安葬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