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在房前空地上收获了好多南瓜西瓜冬瓜?

经常有这种情形,刚烤好一只南瓜准备享用,突然手机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刷开一看,全朋友圈都在呼唤:快来,吃大瓜!

在“吃瓜”这个词别有内涵的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中人的吃瓜历史吧。

《诗经·豳风》里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食的是什么瓜?

不是西瓜,它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福利,在先秦时候还没有传入中国。

先秦吃货们能吃到的瓜,通过今天的考古资料去判断,最接近的,是我们今天称之为菜瓜的一种小型薄皮甜瓜——葫芦科甜瓜属成员,但它并不甜。

菜瓜从古至今,在乡间普遍种植,它的果肉脆爽,味道清淡,适合用来做菜。由于不同种植区域的气候差异,菜瓜有丰富的变种,用今天的话来说,它保存了相当的原生态特征。

《本草纲目》里说:“越瓜以地名也,俗名梢瓜,南人呼为菜瓜。”王祯 《农书》中则说:“为种不一而其用有二:供果为果瓜,供菜为菜瓜。”

这种混乱的归纳,正说明它分布广且在各地有丰富的变种出现。

我连着种过几季菜瓜,收获期正值夏秋交际,瓜藤爬满角落,结瓜能力相当强劲,这也正符合先秦文学中“绵绵瓜瓞”的描述。

菜瓜的另一个优点是习性非常强健,成熟的种子甩在地上,过不多久就能发出新的瓜苗。如果自己留种,品种表现也持续稳定。正是这样的瓜,才可能在交通不便的先秦时代就飘洋过海,从原产地非洲来到中国。

我大胆地猜想了一下,也许并不是某个先秦旅行家将它携带入境,有可能是一只飞鸟,无意中在彼邦啄食了瓜瓤,然后飞到远方又把种子排泄出来,如是一站站地接力,终于在某个中国农民的地头,扎根发芽。

待得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后,有了西瓜和黄瓜,到了唐代,又增加了丝瓜、 苦瓜,至于乡土气息浓厚的南瓜,则要到大航海时代才传入中国。

有了这些五花八门的瓜,菜瓜也就慢慢地退出舞台中心了,只在不同的乡间,被一代代地延续下来,保持着它那质朴的风味。

汉代:黄瓜、西瓜、冬瓜闪亮登场

西瓜是个典型的起大早赶晚集的货,它说是跟着张骞出使西域一拨儿回来的,但直到南宋时,才真正登上中原的餐桌。

目前可考的最早种植西瓜的区域是埃及,然后,沿着地中海传到希腊等欧洲国家,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跟着欧洲军队的远征,西瓜又被带到了印度,从印度至西亚,沿着丝绸之路,西瓜终于来到了中国。

但是,在此后漫长的七八百年间,西瓜一直没有走出西北,主要在新疆区域种植。直到赵构从金营归宋时,当时随从的一位官员洪皓,从金统治区带回了西瓜种子,它才算真正普及开来。

而在南北朝、唐这些朝代诗歌中出现的寒瓜,现在经常被解释成西瓜——我个人认为这是有待商榷的,无论是结合诗歌中出的环境、气候,还是通过农业史料来倒推,那个时候的寒瓜,都不可能是西瓜。

其实,寒瓜这个名词的含义在古代经历了变迁,最初它指的是冬瓜,所谓寒,是因为瓜皮上有白色霜粉。而到了明代李时珍修《本草纲目》里,不知从哪里采集的说法,称西瓜别名寒瓜,才导致了混淆。

真正的寒瓜——也就是冬瓜,很有大可能在先秦时期就被种植,作为一种原产中国的蔬果,可以想象它的食用历史是相当悠久的,但谁让古人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呢?

目前最早能找到明确提到冬瓜的资料,是东汉末年的《广雅·释草》,所以,也只能委屈冬瓜屈居菜瓜之后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所吃的冬瓜,是成熟后带霜粉的那种,这才是中国原产的品种,被称为粉皮白冬瓜。而现在菜市场更常见的冬瓜,是又大又长的青黑皮冬瓜,表皮光滑,起源于非洲地区。

和西瓜一起传入的,还有黄瓜,当然,那时候它叫胡瓜。后赵时,石勒避讳这个胡字,于是一系列张骞带回来的胡字辈蔬菜瓜果都改了名,胡瓜也就成了黄瓜。

西瓜和黄瓜,今天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美味食材,再次鸣谢张骞大人。

丝瓜源起于热带亚洲地区,大约唐末传入中国,路线已不可考,但根据古代农书的记栽来看,应该是从广东沿海一带传来,然后向北推进。

由于高产又好种,丝瓜的普及速度很快,成为夏秋季的主要瓜类食材之一,也是乡间的代表风物。比如宋代就有不少诗人提到它,诸如“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在大众的印象里,丝瓜是一种丰产蔬菜,这个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以致于丝瓜其他方面的长处被忽略了,在我看来,像丝瓜,从茎、叶、花到果实都能够在生活中拿来用一用的全能植物,真的不多呢。

宋绍兴年间,温革《分门琐碎录》中有丝瓜的农作方法介绍:“种丝瓜以社日为上”,社日是指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戊日则是天干之一,十日一轮。所以,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立春过后大约40多天,可以种丝瓜。

我掰着手指算了半天,嗨,那不就是3月底吗?

南瓜给人的印象是非常乡土的植物,其实不然,它是明朝前后才传入中国的,只是由于适应性太强,迅速融入了我们这片热土。

南瓜起源于哪里呢?美洲大陆。

由于这种植物习性强健,果实又便于携带,在全球交流尚未展开的古代,便已经开始四处传播,到了大航海时代,更是迅速被带到世界各地,慢慢形成了今天商业栽培的三大主流类型:美洲南瓜、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

这,这就是南瓜界的一气化三清嘛。

这南瓜三清里头,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共同点较多,大部分都是夯货,粗放式种植,粮菜兼用,所以这两类在大部分时候,被统称为南瓜,也就是最常见的扁圆的、长圆的各种被统称为“老南瓜”的家伙们。

这里头还有一段不太好考证的细节,但是因为比较有趣,所以也顺手写下来,供各位一笑。

在与大航海时代对应的明、清初时期,作物引进频繁。南瓜很有可能是分几路进入中国的,从东边来的,就叫倭瓜,从南边来的,就叫番瓜或者南瓜。

番瓜这个名字解释了我小时候的一个困惑,我们那里有一种长脖子倭瓜,称作“方瓜”,然而它圆头圆脑的哪儿也不方啊,问大人,大人也不知道。现在我明白了,应该是番瓜转音。

提到南瓜,就不能不说它的兄弟——西葫芦。

其实,葫芦和南瓜大家本来分得很清楚的,但是西葫芦就令人困惑,明明是南瓜为什么要叫葫芦?哪怕叫个美洲菜瓜呢。

从植物学上说,西葫芦是南瓜三大类型中美国南瓜的一个分类,指在春夏季节收获、食用嫩瓜为主的品种,通常称为夏南瓜(summer squash)。

据说哥伦布是第一个看见西葫芦的白种人——嗯,一切荣誉属于船长。西葫芦同样是在大航海时期,从美洲被带回欧洲,然后传入世界各地的。

大约在17世纪时,西葫芦传入亚洲,如鱼得水。做为南瓜属适应性最强的栽培品种,它相当适应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而亚洲各国也非常需要西葫芦这种高产蔬菜,两者一拍即合。

随着农业栽培技术的提升,原本主要露地栽培的西葫芦,现在已结转向以保护地种植为主,从而实现了一年四季的稳定供应。

另一种无实据可查但是在明代已有种植记录的,是苦瓜。这种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的植物,耐热耐潮湿,结果能力极其旺盛,藤蔓生长能力也很强健,在印尼一带,至今仍保留着食用苦瓜嫩梢、嫩叶的习惯。

《救荒本草》是成书于明初的一本很奇特的著作,作者是朱元璋儿子朱橚,一位王爷这么关心民间疾苦也是翻遍中国史的独一份儿。在这本书中,提到了苦瓜,书中称之为“癞葡萄”——现在南方还有这么叫的。

癞葡萄算是苦瓜的原始品种,小而短,果肉较薄,成熟后红色瓜瓤味道较甜,可以当成水果来吃,和后来改良培育的厚肉长条苦瓜,在食用方式上略有差异。

到了近现代,蔬菜的引种和培育成为专门的学科,我们能吃到的瓜也越来越丰富。到了网络时代,瓜这个词又引申出了别的含义,吃瓜成为一个娱乐圈专有名词,这,就不属于菜农的研究范围了。


}

在安徽,有3个穷山村,经几年时间改造,成了网红村。这,就是安徽合肥市的巢湖市半汤镇的三瓜公社。

三瓜公社位于中国四大古温泉之一、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半汤,这里山峦起伏、林木茂盛、环境优美,过去,村民以传统农田耕种为经济来源,生活贫困。2015年,安徽淮商集团与合巢经开区合作成立安徽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美丽乡村,年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2亿元,5年时间成为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她是如何从平平无奇的“丑小鸭”蜕变成羽毛丰溢的白天鹅,今天,就跟着亮节君一起梳理其逆袭的密码吧!

1.借势发展,初步启动

自然资源赋禀 三瓜公社位于城郊和巢湖岸,附近又有半汤温泉资源,周边物产丰饶,交通便捷,邻近合肥、芜湖、马鞍山。凭借半汤优质的温泉、文化与景观资源,借势郁金香高地风景区,带动流量,靠近大城市客源,为项目提供客群市场。

电子商务驱动 三瓜公社以电商为抓手,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进傻瓜网、京东、淘宝、邮乐、微创联盟等多家电商,通过淘宝、京东、邮乐、微店、微信商城等八大平台,利用电子商务拓展远端市场。

政策资源扶持 在政策上,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在集体土地流转、租用,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在财政金融方面,开发区政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短板,优先兑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在生产经营方面,开发区政府对三瓜公社项目的生产厂房予以优先保障,先后帮助解决了保税仓库、生产和物流配套等用房。

2.开发运营,持续发力

建设模式 采用“企业 + 政府”的开发建设模式,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安徽淮商集团共同成立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电商村”三大主题定位,构建起“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全面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

运营模式 特色农产品与电商产业融合,以“互联网 + 三农”为实施路径,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重点打造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

产业升级 做好 " 品类开发、产品研发、产品溯源、包装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打造 " 等各项业务,从而快速拓展了产品的种类,提高了产品的销量和价格,三产先行,带动二产和一产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涵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文化产业、农特产品种养、生产加工、物流、研学、乡学教育等多种业态的产业集聚发展区。

人才驱动 三瓜公社在吸引人才、依靠人才、成就人才极具建树。

一方面,吸引一批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人才,有专门从事乡土建筑设计的美术大家,有从事农村电商研究的学者,有立志于乡村振兴的专家,他们慧眼识三瓜,纷纷将其作为自己实践探索的基地。

另一方面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型村民,不仅创业者获得较快发展,即使普通就业者也成功转型,逐渐告别传统的农作方式,成为重塑中的产业新业态链条中的成员,收入大幅增加。

3. 三村合力,优势互补

三瓜公社拿一个村子做电商,吸引乡贤回乡创业,农产品进城,做农业转型升级;再拿一个村子做民俗,一个村子做美食;吸引城市人下乡,旅游消费;把村子做成旅游目的地。

南瓜电商村 定位为电商村、农特产品大村、互联网示范村,目前已经入驻的电商企业包括自有的“三瓜公社”官方旗舰店、天猫官方旗舰店、京东、甲骨文等,还吸引了微创全国联盟、创客空间,以及大量文创基地、乡村酒吧和特产销售门店入驻。

西瓜美食村 主要产业为 80 户风情民居民宿、60 家特色农家乐、10 处心动客栈酒店。与经典温泉品牌汤山共同组建汤山旅游公司,通过村集体入股和持股,共同开发温泉康养民宿,拓展村集体经济路径。

冬瓜民俗村 主要产业为半汤六千年民俗馆、古巢国遗址、手工作坊群。力图挖掘还原巢湖地区 6000 年的农耕民俗文化,先后建设半汤六千年民俗馆、有巢印象、冬瓜传统手工艺坊,引入客栈、民宿、温泉养生、旅游度假等乡村旅游服务业,打造以体验半汤地方传统农耕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村庄发展模式。

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设计理念,以“整旧如故,体验其真”为规划理念,以“互联网+三农”为实施路径,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的休闲农业新模式,这对于其他乡村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接下来亮节君总结了几点关于三瓜公社发展的经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电商驱动,把握客源

有力 通过嫁接互联网,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可有效减少行业中间环节,使信息更加透明化,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资产品使用效率,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

发力 网红直播卖货,微博、今日头条甚至微信公号文章也都可以卖货,各种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算法等,陆续介入到农产品领域,可追溯体系、无人机配送、智能仓配、冷链物流等,也纷纷在农产品电商方面大显身手。农产品电商也可以模仿拼多多、瑞幸咖啡的社交电商方式,多环节嵌入社交基因,让产品沟通遍布消费的全过程。社交电商的精髓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蓄力 农产品电商企业需要全力打造互联网品牌,优化运营模式,做好社交传播,加强冷链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建设,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真正实现提高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商业价值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2.政企合力,优势互补

政策支持 政企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鼓推的模式。由政府补贴,社会资本投资,政府政策补贴,财政支持等手段,发展农业、旅游、康养等产业,让企业有信心,让农民能安心,可让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受益。

企业经营 企业带钱入乡,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以合作社为纽带,和村集体一起开发乡村资源,帮助村子做项目、卖产品,创造机会,资源资金人才的聚集,将农户种养、生产加工和电商销售有机整合,带动周边村民大力开展订单式农业,快速实现致富。

三者合力 发展乡村产业是一个提升农业价值的过程,而提升农业价值重在围绕政、企、农市场化机制创新,搭建三者命运共同体是关键。政府、企业和农民是农业开发升级的主要参与角色,政府有政策和项目资金,企业有投资和市场运营能力,农民有土地和劳动力,三者互补。

3.村村联动,明确分工

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功能,做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全方位的发展网络。

优势定位 针对不同村子的特点进行优势定位,首先应整合村子资源,然后进行价值排序,找到最优资源,然后明确村子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网络构建 单个村子虽有不同的功能,但要相互有关联形成补充合力发展,就要完善村子之间的交通设施和信息沟通。

综上,电商和旅游协同发展是三瓜公社电商特色小镇的独特模式探索,项目按照“政府引领、农户参股、企业经营”的理念,亮节君认为,新时代做乡村振兴,可以将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电子商务及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区域联动,实现农旅、商旅、文旅一体化协同高效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自己家地里结了好多南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