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术筋堂他们的推拿手法不错,有没有人去过帮忙科普一下?

原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七)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桂枝芍药知母汤

【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八)

【解说】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陆渊雷说: 本条证治急性关关节风湿病,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用。 

汤本求真说: 本条《指金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尾台榕堂说: 防己黄芪汤治风毒肿,附骨疽、穿踝疽,稠脓已歇,稀脓不止,或痛或不痛,身体瘦削,或见浮肿者,若恶寒下利者更加附子佳。 

按: 本方治脓毒性关节炎,兼用黄芪汤加当归、忍冬花收效更佳。 

华冈青洲说: 桂枝加术附有治闭不回,有回气不循之效。又说: 葛根加术附治血闭不回致血弥凝者,有行血凝滞之效。(按:血当改作液体。)越婢加术附,解水毒之留滞,故风湿、痛风、热痛治之颇佳。 

本方含麻黄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枣)。合方加知母治肢节浮肿,烦热。合方加防风治头眩痛,身体痛,骨节痛。参华冈氏说本方加葛根、石膏,则又含三个方意。汤本氏以为防风近似葛根,而实践观察解凝滞,防风则无能,知母作用引起水代谢活动变化的机制联合以上四方消除症状,全赖麻黄附子送远处及其隙间成功效,虽乃是假说,而临床是符合事实的。(血浆变异加石膏,体液凝滞加葛根防己的效应,当前科学虽不能作证。) 

半月板撕裂,数月不能行动,住院医生以非动手术才能愈,预后:好者占多数。其父疑虑不定。写信给我[当时在内蒙古]即寄本方兼用血府逐瘀汤(王清任方)共计20付,复健如常。 

选自《葭杭文集(妇科)》

桂枝芍药知母汤应用举隅

桂枝芍药知母汤始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喻嘉言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三焦痹之法,而误编历节黄汗之一。短气,中焦胸痹之候也。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脚节疼痛,身体羸,筋骨痹也。”笔者受喻氏启迪,临床常用此方治疗诸疾,获效颇佳。

胡某,女,51岁,农民,1988年6月13日诊。头痛伴右侧发麻1年多,屡经治疗未愈,头麻时轻时重。近10多天来头麻加重,延及右侧面部亦感发麻,面部及两下肢浮肿,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祛风除湿,通痹和络。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炒白芍、知母、制附子、炒白术、防己各10g,麻黄、防风各6g,木通、甘草各5g,生姜3片,5剂。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时肢面浮肿消退,头面发麻显减。初诊方去木通,加生黄芪12g。再服5剂后,头麻消除。随访10年,头麻未复发。

按:头为诸阳之会,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无论外感内伤,皆能引起头部病症。临床上头痛、头昏每每多见,而以头麻为主症者则鲜见。《医学入门》曰:“麻,气虚也。……盖麻犹之痹,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头麻,上焦痹也;伴见下肢浮肿,下焦亦痹也。宗喻氏“三焦痹”之说,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疗效满意。

陈某,女,62岁,退休工人,1987年7月22日初诊。2个月来满舌发麻,食不知味,中西药迭进,无效。近旬来舌麻加重,伴见两手发麻,腰酸肢冷,肢面浮肿,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温阳通痹、利湿消肿。拟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防风、甘草各5g,炒白芍、知母、车前子(包)、制附子各10g,麻黄、独活各3g,白术12g,冬瓜皮、汉防己各15g,生姜3片,4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舌麻显减,小便增多,肢面浮肿已不明显。前方去甘草,加丝瓜络10g。10剂后舌已不麻,停药观察。随访11年,无舌麻。

按:舌麻,可称“舌痹”,属“上焦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与上例头麻系同一机理,疗效亦满意。笔者除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头麻、舌麻外,常与阳和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治疗阳虚寒湿型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筋痹”),亦获效验。

邵某,女,41岁,农民,1988年7月15日初诊。患者于4月28日感左侧腰痛,继之发现面部及两下肢明显浮肿,多次查小便及肾功能均无异常发现。已服中药(多为健脾化湿、温肾利尿之剂)治疗2个多月,无明显疗效。现面目虚浮,两下肢按压后凹陷明显,左侧腰痛,叩击痛明显。舌淡,苔薄,脉沉细。治疗汗利兼施,拟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炒白术、防己、制附子、车前子(包)各10g,知母20g,椒目6g,甘草、麻黄、防风各5g,生姜3片,5剂。复诊:腰痛显减,肢面浮肿明显消退,原方去防己,加木通10g,知母加至30g,5剂。药后病情进一步好转,二诊方再服5剂后停药。随访10年,肢面浮肿未复见。

按:水肿一症,病因复杂,有因于外邪者,有因于内伤者。治疗水肿主要有发汗、利尿、逐水以及肃肺、健脾、温肾等法。四川名老中医刘梓衡先生五世家传,他家祖和父辈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通身肿胀,汗利兼施,往往有效。刘老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较诸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更为周到(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3)。笔者继本案后10年来临床验证达百例,均效。

凌某,男,70岁,农民,1987年6月3日初诊。患者有饮酒史50多年,1986年9月4日因呕血300ml余而急诊入院。经抢救治疗,于10月20日好转出院。出院诊断:①食道静脉曲张出血;②肝硬化。出院2个月后患者感腹胀,尿少,腹部膨隆。复诊后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给服双氢克尿塞、安体舒通等利尿药,小便增多,腹水消退,但停药1个多月腹水复起,再服利尿药,腹水又消。如此反复五六次。现服利尿药,效果不佳,虽加大药量,尿量也不多。患者形体消瘦,面色灰黑,腹膨如鼓,小便量少色黄,两下肢明显水肿,大便每日3~4次,质溏欠畅。舌质淡暗,苔薄浊,脉沉涩。此属中医“臌胀”。利尿药已效微,今汗利兼施以探消息:桂枝、炒白芍、制附子、炒白术、车前子(包)各10g,知母20g,麻黄6g,甘草、防风各5g,防己30g,生姜3片,半枝莲、半边莲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尿量显增,腹胀减轻。续服10剂后,腹膨缩小,腹水消退。后改服益气活血、健脾柔肝之剂。随访1年,腹水未起。1990年春节期间死于再次食道静脉大出血。

按:臌胀,病因病机甚为复杂,其治疗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皆需视具体病情而定。消除腹水,需经利尿,中西医认识一致,而汗利兼施,似更周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水肿有效,推广用于臌胀病之消除腹水,可为一法,本案即是佐证。其应用要点在知母量倍于附子,既可抑桂附之温燥,又具下水消肿之功效。

岳美中医案:陈某,女,50岁,1960年11月为风寒所袭,发热,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左拇指第一指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可屈伸,至1961年3月来诊已难自己行走,当时上午体温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后,热通,3剂后自己能行动,继服10余剂,诸症皆除。(《岳美中医案集》1978:84)

按语:本案关节红肿热痛、发热,风寒湿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兼清里热。岳老常将此方用于热痹初起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仲不利之治疗,每获良效。

赵明锐医案:任某,男,54岁。六、七年来,两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虽扶杖行走,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甚。盛夏也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疼痛,局部不红肿,两腿脚冰凉,脉迟缓,舌淡苔白。曾服乌头汤5剂,证状毫无改善,改服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3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麻黄30克,淡附子30克,白术15克。上药为末。半个月内分次服完。

服药疼痛大减,下肢松动轻健,行走已不需扶杖,两腿脚冷也较前减轻,并能挑两半桶水,唯屈伸时仍有中度疼痛。原方再服3周后,上述证状消失,至今未发,照常参加劳动。(《经方发挥》1982:79)

按语:痹证日久,正气渐虚,治疗不可单攻邪气,而宜在祛邪同时施以扶正之品,桂枝芍药知母汤邪正兼顾,既可养阴气,又能助阳气,适于久痹正虚的治疗。

易华堂医案:周奠章,年二旬。因远行汗出,跌入水中,风湿遂袭筋骨而不觉。其证始则两足酸麻,继而足膝肿大,屈伸不能,兼之两手战掉,时而遗精,体亦赢瘦,疗治3年罔效,几成废人。诊脉左沉弱,右浮濡,脉证合参,此鹤膝风症也。由其汗出入水,汗为水所阻,聚而成湿,温成则善流关节。关节者,骨之所凑,筋之所束,又招外风,入伤筋骨,风湿相搏,故脚膝肿大而成为鹤膝风。前医见病者手战遗精,误认为虚,徒用温补,势濒于危。岂知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设非驱风去湿、,其病终无已时。择用桂芍知母汤。桂、芍、甘草调和营卫,麻黄、防风驱风通阳,白术补土去湿,知母利溺消肿,附子通阳开痹,重用生姜以通脉络,间服芍药甘草汤补阴以柔筋,外用麻黄、松节、白芥子包患处,开毛窍以去风湿。

处方:桂枝12克,生自芍9克,知母12克,白术12克,附子12克(先煎),麻黄6克,防风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

外用方:麻黄、松节、芥子各30克,研匀,用酒和调,布包患处。

服前方半日许,间服次方1剂,其脚稍伸,仍照前法再服,半月其脚能立,又服1个月,渐渐能行,后守服半月,手不战,精不遗,而足行走如常,今已20余年矣。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1981年版)

按语:本案当以足膝肿大,屈伸不能,肢体赢瘦等风湿侵入筋骨之症为主证,虽兼手战、遗精,不可误认为虚也,实为实证中见赢状也。对此,易氏有精辟之论, “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可谓认证准确,一语中的,其治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并合以次用、外用方,循皆有序,干净利落而无拖泥带水之嫌,临床值得效法。

傅春梅医案:周某某,男,48岁,干部。右肩疼痛,活动受限1年余,起于肩部外伤,疼痛以夜间为重,夜间常痛醒,天气变化时尤甚。肩外展80。、前屈 70。,患肢内旋后伸肘,拇指及骶部。舌淡胖,脉细弦。曾经推拿、理疗治疗,效不显,遂来求治。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0克,淡附片9克,麻黄3 克,黄芪10克,知母12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生姜10克,赤白芍各10克,甘草9克,制川乌8克。并配合手法治疗每日1次。

5剂后疼痛减轻,夜寐转安,以原方随症加减,继进30剂,疼痛消失,肩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惟有时感觉酸楚。肩外展上举140。,前屈上举110。,内旋后伸肘拇指达第四腰椎棘突。(江西中医药1991;(4>:30)

按语:(原按)肩周炎,本病俗称“肩凝症”、“五十肩”,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气虚血弱,肝肾不足为其内因;寒湿凝聚,阳气郁遏为其外因。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绵长,疼痛多昼轻夜重,后期常出现肩部肌肉萎缩。《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仲景以之治“诸肢节疼痛”之“历节病”,临床上,援引本方加减治疗肩周炎极合本病病机,疗效较佳。

尹铁汉医案:许某,女,33岁,73年10月14日初诊:右腿疼痛,行走困难已两周,经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坐骨神经痛。右腿后外侧剧烈疼痛,足不敢触地,不能伸屈,舌质淡,苔白、脉弦紧。证属风寒湿流注关节,经络痹阻。治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剂。桂枝15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麻黄10克,生姜20 克,白术25克,知母20克,防风15克,附子10克,2剂水煎服,服后避风。

10月17日复诊:疼痛减半,行动已不蹒跚,脉象弦缓。效不更方,再续进2剂。随访:服药后已全愈,一直在家劳动。(黑龙江中医药1987;(4>:26)

按语:此患者过去在豆腐房工作,风寒湿邪浸渍为病使然,以湿邪为重,故痛有定处,重着不移,所幸病未深久,故按历节病施治,四剂全愈。   

六、痿证(马尾神经炎)

张其昌医案:文某某,男,38岁。1977年12月2日初诊。患者长期从事野外工作,素罹骨节疼痛。一年前跋涉中突遇骤雨,翌晨寒战发热,腰痛如折,下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二便失禁,经某某医学院神经科检查,诊断为“马尾神经炎”。住院治疗45天后,病情好转,惟双下肢仍麻木疫痛,软弱无力,须持杖而行,遂出院改用中药治疗。近一年来,服滋补肝肾之中药三百余剂,疗效甚微。患者面色黧黑,形体消瘦,下肢肌肉萎缩。脉象浮滑而促,时有歇止,不能自还。舌苔黄白厚腻。自诉形寒畏冷双下肢间有灼热感。证属风寒湿邪久羁体内,有郁而化热之势。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清郁热。方取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麻黄 15克,桂枝20克,白术20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附片20克(先煎),白芍2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17剂。

二诊:每服药后,周身微微汗出,汗后全身轻舒,下肢疼痛已缓,可持杖行走。脉沉弦滑,已无间歇,舌苔黄白,滞腻已化。仍守原方加减。处方:麻黄15克,桂枝20克,白术20克,白芍2Q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附片15克,薏米20克,石斛2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10剂,隔日一剂。嘱增加下肢运动,以促气血运行。

三诊:患者已可弃杖行走,双下肢已无麻木胀痛感,但行走尚难任远。脉象缓而无力,舌淡苔薄白。久羁之邪,业已驱尽,而气血未充,

法当益气血,通经络,健筋骨。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牛膝10克,木瓜10

克,炙甘草10克,生姜20克,大枣10枚。10剂,隔日1剂。3个月后随访,诸证悉除,未再复发。(中医杂志1985;(12>:II)

按语:本例病人长期从事野外勘测,跋涉于山林湖泽之间,受水湿雾露浸淫,风寒湿邪羁留于肌肉筋骨之间,阻塞经隧,脉络不通,遂致下肢痿软不用。张老抓住脉滑数而促,舌苔黄白厚腻,形寒而下肢灼热等症,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守方30余剂而获全功。

七、流注(深部组织炎)

马继松医案:袁某某,女,38岁,工人。素体胖壮,喜食甘肥。一周前感右腿弯部酸痛木胀,五日后局部漫肿,皮色如常,按之痛甚,微感寒热。西医诊为深部组织炎,予抗菌素治疗两日,寒热虽退,它证如前,故转我院治疗。刻下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滑。漾漾欲恶,身懒肢沉。经色紫黯,白带如涕。系湿瘀与寒痰互阻客于经络,蕴久则酿脓。当急予温通消散:生麻黄、桂枝、赤芍、知母、防风、白术、白芥子、银花、花粉、当归、姜夏、云苓,连服5剂,诸证霍然。(陕西中医

按语:(原按)此证属中医“流注”,病因不外暑湿、湿痰、余毒、瘀血等数种,总由外邪侵入。但邪内未能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毛,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腠之内,在正气不足情况下而发病。揆脉度证,该患者实系脾虚痰湿挟瘀作崇,故单用抗菌素少效,改投本方加活血化痰药后,使气血流通,痰消瘀化,肿块炎证即荡然无存。

八、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

唐祖宣医案:董某,男,27岁,于1977年元月25日入院治疗。腹部手术后不明原因,引起左下肢肿胀热痛,不能行走,经上级医院确诊为髂肢静脉血栓形成,服抗菌素和中药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药物无效,介绍入我院治疗。证见:形体较胖,面色微黄,舌质淡,苔黄腻,左下肢全腿肿胀,色呈潮红,抬高患肢减轻,下垂严重,不能行走,凉痛,气候变化遇冷加重,身常觉恶寒,四肢无力,脉象滑数。此乃寒湿热内郁,治宜温阳除湿,清热祛风。方用:白芍、知母、防风各30 克,白术、桂枝、防己、炮附子、黄柏各15克,麻黄、生姜、甘草各9克。

上方服10剂后疼痛减轻,温度好转,下肢肿胀减轻,但舌仍黄腻,脉滑数,此寒湿好转,热仍内郁,于上方加苍术15克,薏仁60克,银花30克,服10剂后舌苔退,脉变缓涩,腿肿全消,已能行走,寒湿俱减,改用活血化瘀,上方先后加桃仁、红花、苏木、刘寄奴、乳香、没药等药物调治而愈,现已参加工作,追访3 年未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84;(5>:49~50)

按语:(原按)此病由于术后诱发,病由瘀血阻于络脉,营血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肿胀乃作。苔腻而黄,脉滑数者湿热内郁,但肢肿而冷,身觉恶寒者,阳气衰也。尤以气候变冷加重是其辨证的关键,故用此方发散寒邪,温经散寒,表里之湿可去,知母、芍药清热和营,和黄柏、防己以清热利湿,使寒湿去而气血行,湿热除而肿胀消。寒湿热俱减加活血祛瘀药物疏通经脉,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体会,脉搏的快慢是预卜其病进退的标准,脉搏快是阳热甚,慢则易使气血凝滞,快者重用清热解毒之剂,若脉搏慢者可重用附子,桂枝、麻黄。

唐祖宣医案:刘某,男,38岁,于1974年10月18日诊治。两手关节对称性肿胀、强直、疼痛已四年余。多处求治,均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久治无效,疼痛日渐加重,屈伸不利,不能工作,住我院治疗,初投燥湿祛风之剂无效,后改用清热化湿之品合并西药激素类药物,病情时轻时重。停用激素病情如故,处方几经变化,病情仍无转机,于10月18日查房。证见:面色青黑,痛苦病容,舌质淡,苔白腻,四肢关节强直,肿胀疼痛,两手尤甚,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天阴疼痛更剧,脉沉细。此为风寒湿之邪流注经络,治当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阅仲景《金匮·中风历节篇》中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试投此方,以观动静。方用:桂枝、白芍、知母各18 I克,防风、苍术、黄柏、炮附子各15克,麻黄、甘草各9克,白术、生姜各12克,薏仁、黄芪各30克。

上方服4剂后,疼痛减轻,病有转机,守前方继服38剂,疼痛消失,关节屈伸自如,肿胀消除,临床治愈出院,五年来随访没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84;(5):49)

按语:(原按)风寒湿之邪侵袭,流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关节拘急疼痛。本方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加苍术,黄柏,薏仁加强除湿之力,黄芪尤有妙用,既能助桂枝温阳化气,又能配附子温阳固表,寒重于湿,应加大桂枝、附子用量,共奏温阳散寒,祛风除湿之功。 

十、水气凌心(肺心病伴心衰)

尹铁汉医案:陈某某,男,39岁,工人。七岁时因麻疹后过多游泳遂致咳喘,后每年冬春和霉雨季必发,并渐重。半年前因气急浮肿,伴心电图改变等入院,按肺心病调治月余缓解出院,此次因过劳诸症复萌。检查:颜面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明显,杵状指,桶状胸,呼吸30次/分,心率100次/分,心尖区和三尖瓣区均有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搏动在左第五肋间隙乳线外侧。两下肺可闻水泡音;腹部中度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肝肋下4指,剑下3指,质中,肝颈返流(+),两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X线透视,心影增大心尖圆钝,肺动脉隆鼓,右上陈旧性结核。心电图检查:肺心P波(右房肥大),电轴右偏,重度顺钟向转位,右心室肥大伴劳损,诊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情颇重,而住院,病者要求服中药故入我科。笔者根据西医诊断,结合患者面灰虚浮,纳呆胸闷,腹膨尿少,便溏腿肿,咳吐白泡沫痰,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沉涩,时见息止,而诊为脾肾阳虚,水湿内盛,上犯凌心。予生麻黄5克,熟附片、桂枝、赤芍、知母、炙甘草各 10克,生白术、防己、腹皮各15‘克,生黄芪、赤苓、葶苈子各25克,生姜皮3克。

3剂后,咳喘较平,小便颇畅浮肿稍减。复予3剂,便调纳增,痰吐渐少,惟腹水退而未尽。加桑皮、五加皮各2b克续服7剂,腹水腿肿全消,纳食转好,改济生肾气丸出院缓调。一月后已能从事理发等轻工作,但肝脏未见明显软缩,心电图也未明显改善。(黑龙江中医药1987;(4):27)

按语:本案水气之生,由肺失于通调所致,桂枝芍药知母汤有宣肺润肺之功,并有温振心阳之甩,用于水气凌心,亦为恰当。加黄芪、葶苈子、桑白皮、生姜皮,以增益肺利水之力。

十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马继松医案:马某某,女,48岁,农民。患慢性支气管炎已近十年,每届冬寒必发。昨日因外出冒风,晚间又食肥甘较多,入夜遂感咳闷不己,甚则喉间漉漉有声。观其形体胖壮,痰白稠而易出,颇畏风寒,厌饮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听诊两肺多布湿罗音,知肥人多湿多痰,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立法:炙麻黄、附子、炙甘草各5克,白术、白芍、桂枝、厚朴、炒菜菔子、杏仁、姜夏、苏子、白芥子各10克,知母3克。3帖后,症遂安,改胃苓二陈汤调理。(陕西中医1982;(3>:15~16)

按语:(原按)本方和仲景另一治咳喘名方小青龙汤相比,虽化痰涤饮,敛肺止咳之功稍逊,而健脾强心作用却大得多。且有扶正祛邪兼顾,开不伤气,补不滞气,正治而兼活法,易收动静平衡之效。但对辨证属肾虚痰多者须合景岳金水六君煎,咳甚致喘者可配鹅管石、紫石英、沉香等。

十二、疹毒内陷(麻疹并发肺炎)

马继松医案:朴某某,男,3岁。出生后一直人工喂养,故体质瘦弱。三天前发热,咳嗽,鼻塞喷嚏,经注射青、链霉素,并给服退热片,遍体大汗,热稍退,但烦燥,复去求医,遭大雨遂归。今晨小儿面色苍白.咳呛不畅,神萎气急,腹泻肢冷,身上有黯淡不红之疹点,疑为麻疹,故急来我科。察舌淡嫩、苔白干,指纹淡紫,已过命关,抚之肌肤津润而冷。化验白细胞11800/mm。,中性77%。听诊心音低钝,140次/分,两肺细湿罗音颇多。透视见两肺有多量云絮状阴影,知已成麻疹并发肺炎。输液并用链霉素外。另处中药:予炙麻黄2克,桂枝、知母、附片、五味子各3克,赤芍、前胡、炙草,麦冬各5克,云苓、山药、潞党各10克,姜3片,1剂,连煎两次,灌暖瓶内,代茶频饮,留院观察。

翌日咳呛渐减,肢暖汗收,疹点色转红艳,仍用西药,续与原方1剂。三诊:神情大振,咳、泻均止,己思纳谷,听诊基本正常。减知母,附片、前胡、赤芍,加白术、白芍各5克,香谷芽、地骨皮各10克。携方3剂欣喜返家。(陕西中医1982;<3>:15)

按语:(原按)患儿素体较差,复因大汗时突受雨淋,以致疹毒内陷,并发肺炎。《麻疹活人书》云:“麻疹之色,最喜通红,……故麻鲜红者,毒得尽发而去也;若麻色淡白者,乃心血不足也。”肺炎虽多为阳、热、实症,但因疹色淡白内隐,故予附、桂补心阳,配赤芍以畅血行。麻黄宣肺平喘,前胡、知母、云苓、山药、炙草止咳润肺生津。生脉散不仅可加强附、桂之作用,且正可通过大补气阴而托邪外出,且五味子又可防止麻、桂等的过分发散,故获效较快。

痹症(颈椎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21

左侧肩部疼痛两个月,近二十天逐渐加重,影响睡眠,行MRI检查报告单:

}

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臂之中节曰肘。)

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臂掌之交曰腕。)

本节至末,长四寸半。(指之后节曰本节。)

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

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二寸。(腘,腿湾也。跗,足面也。膝在前,腘在后。跗属者,凡两踝前后胫掌所交之处,皆为跗之属也。)

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

外踝以下至地,长一寸。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

按、方剂:骨度乃『灵枢经骨度篇』之文,论骨之长短,皆古数也。

然骨之大者则太过,小者则不及,此亦言其则耳。

其周身手足折量之法,用前中指同身寸法为是。同身寸量法,详刺灸书中。

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

若跌伤,其肘尖向上突出,疼痛不止,汗出战栗。

用手法翻其臂骨,拖肘骨令其合缝。

其斜弯之筋,以手推摩,令其平复。

虽实时能垂能举,仍当以养息为妙。

若壅肿疼痛,宜内服正骨紫金丹,外贴万灵膏。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环跳者,髋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纳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机,又名髀枢,即环跳穴处也。

或因跌打损伤,或踒垫挂镫,以致枢机错努,青紫肿痛,不能步履,或行止欹侧艰难,宜先服正骨紫金丹,洗以海桐皮汤,贴万灵膏,常服健步虎潜丸。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臂骨者,自肘至腕有正辅二根:

其在下而形体长大,连肘尖者为臂骨。

其在上而形体短细者,为辅骨,俗名缠骨。

叠并相倚,俱下接于腕骨焉。

凡臂骨受伤者,多因迎击而断也,或断臂、辅二骨,或惟断一骨,瘀血凝结疼痛。

以手法接对端正,贴万灵膏,竹帘裹之,加以布条扎紧。

俟三日后开帘视之,以手指按其患处,或仍有未平,再揉摩其瘀结之筋,令复其旧,换贴膏药,仍以竹帘裹之。

每日清晨服正骨紫金丹。

按、方剂:万灵膏:见囟骨伤

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锁子骨,经名拄骨,横卧于两肩前缺盆之外,其两端外接肩解。

击打损处,或骑马乘车,因取物偏坠于地,断伤此骨:

用手法先按胸骨,再将肩端向内合之,揉摩断骨,令其复位,然后用带挂臂于项,勿令摇动。

内服人参紫金丹,外熨定痛散,再敷万灵膏,其证可愈。

按、方剂:人参紫金丹、定痛散、万灵膏:俱见囟骨伤

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

自肩下至手腕,一名肱,俗名胳膊,乃上身两大肢之通称也。

或坠车马跌碎,或打断,或斜裂,或截断,或碎断。打断者有碎骨,跌断者则无碎骨,壅肿疼痛,心神忙乱,遍体麻冷。

皆用手法,循其上下前后之筋,令得调顺,摩按其受伤骨缝,令得平正。

再将小杉板周围逼定,外用白布缠之。

内服正骨紫金丹,外贴万灵膏。

如壅肿不消,外以散瘀和伤汤洗之。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散瘀和伤汤:见颠顶骨伤

竹节骨,即各指次节之名也。

跌打损伤,骨碎筋弯,指不能伸,以手捻其屈节,则指必舒直。

洗以散瘀和伤汤,贴以万灵膏。如指甲缝蓄积毒血,其甲必脱落,若再生指甲,其形多不如旧。

若第三节有伤,治同次节,其指甲名爪甲。

按、方剂:散瘀和伤汤:见颠顶骨伤

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锤,接于□骨,统名曰股,乃下身两大肢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

坠马拧伤,骨碎筋肿,黑紫清凉,外起白泡,乃因骨碎气泄,此证治之鲜效。

如人年少气血充足者,虽形证肿痛而不昏沉,无白泡者可治。

法以两手按摩碎骨,推拿复位,再以指顶按其伤处,无错落之骨,用竹廉裹之。

每日早服正骨紫金丹,俟三日后,开廉视之,若有不平处,再捻筋结,令其舒平,贴万灵膏,仍以竹廉裹之。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五指之骨,名锤骨,即各指本节之名也。

若被打伤折,五指皆同,株连肿痛,因其筋皆相连也。

手掌与背,其外体虽混一不分,而其骨在内,乃各指之本节相连而成者也。

若手背与手心,皆坚硬壅肿热痛,必正其骨节,则无后患。

若不实时调治,其所壅之血,后必化而为脓。

气盛者,服疮毒之剂,调治可愈;气虚者,将来成漏矣。

洗以散瘀和伤汤,贴万灵膏。

按、方剂:散瘀和伤汤:见颠顶骨伤

名以趾者,所以别于手也,俗名足节。

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核骨,俗呼为孤拐也。

趾骨受伤,多与跗骨相同,惟奔走急迫,因而受伤者多,治法与跗骨同。

膝盖骨,即连骸,亦名髌骨。形圆而扁,复于楗、□上下两骨之端,内面有筋联属,其筋上过大腿,至于两胁,下过□骨,至于足背。

如有跌打损伤,膝盖上移者,其筋即肿大,株连于腘内之筋,腘内之筋,上连腰胯,故每有腰屈疼痛之证。

或下移□骨则焮肿,或足腹冷硬,步履后拽斜行也。

若膝盖离位,向外侧者,则内筋肿大;向内侧者,则筋直腘肿。

宜详视其骨如何斜错,按法推拿,以复其位。内服补筋丸,以定痛散

灸熨之,熏八仙逍遥汤则愈。

按、方剂:补筋丸:见□骨伤

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

踝骨者,□骨之下,足跗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内者名内踝,俗名合骨;在外者为外踝,俗名核骨。

或驰马坠伤,或行走错误,则后跟骨向前,脚尖向后,筋翻肉肿,疼痛不止:

先用手法拨筋正骨,令其复位。

再用竹板夹定跟骨,缚于□骨之上。

三日后解缚视之,以枕支于足后,用手扶筋,再以手指点按其筋结之处,必令端平。

内服正骨紫金丹,灸熨以定痛散,洗以海桐皮汤,常服健步虎潜丸

若稍愈后,遽行劳动,致□骨之端,向里歪者,则内踝突出肿大;向外歪者,则外踝突出肿大,血脉瘀聚凝结,步履无力,足底欹斜,颇费调治,故必待气血通畅全复,始可行动。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胯骨,即髋骨也,又名髁骨。

若素受风寒湿气,再遇跌打损伤,瘀血凝结,肿硬筋翻,足不能直行:

宜手法推按胯骨复位,将所翻之筋向前归之,其患乃除。

宜服加味健步虎潜丸,熏洗海桐皮汤,灸熨定痛散。

按、方剂:加味健步虎潜丸

专治跌打损伤,气血虚衰,下部腰、胯、膝、腿疼痛,酸软无力,步履艰难。服此药至一百日,舒筋此痛,活血补气,健旺精神。

龟胶(蛤粉炒成珠) 鹿角胶(蛤粉炒成珠) 虎胫骨(酥油炙)何首乌(黑豆拌,蒸晒各九次) 川牛膝(酒洗晒干) 杜仲(姜汁炒断丝)锁阳当归(酒洗炒干)各二两威灵仙(酒洗)黄柏(酒洗晒干,小盐少许酒炒)

人参(去芦) 羌活 干姜 白芍药(微炒) 云白术(土炒)各一两 熟地黄三两 大川附子(童便盐水各一碗,生姜二两切片同煮一整日,令极熟,水干再添,盐水煮毕取出,剥皮切薄片,又换净水,入川黄连五钱,甘草五钱,同煮长香三炷,取出晒干,如琥珀明亮色方用)一两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之上棱骨也。

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与臑骨合缝处也,俗名吞口,一名肩头。

其下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俗名□板子骨。

手必屈转向后,骨缝裂开,不能抬举,亦不能向前,惟忸于肋后而已。

其气血皆壅聚于肘,肘肿如椎,其肿不能过腕,两手脉反胀,瘀血凝滞。

如肿处痛如针刺不移者,其血必化而为脓,则腕掌皆凉,或麻木。

宜将突出之骨,向后推入合缝,再将臑筋向内拨转,则臑、肘、臂、腕皆得复其位矣。

内服补筋丸,外贴万灵膏,烫洗用海桐皮汤,或敷白胶香散,或金沸草汁涂之亦佳。

此药专治跌仆踒闪,筋翻筋挛,筋胀筋粗,筋聚骨错,血脉壅滞,宣肿青紫疼痛等证。

五加皮 蛇床子 好沉香 丁香 川牛膝 白云苓 白莲蕊 肉苁蓉菟丝子 当归(酒洗) 熟地黄 牡丹皮 宣木瓜各一两 怀山药八钱人参 广木香各三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丸重三钱,用好无灰酒送下。

当归一两 熟地黄 白芍药各二两 红花 乳香 白云苓 骨碎补各一两 广陈皮二两 没药三钱 丁香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丸重三钱,用好无灰酒送下。

白胶香一味,为细末敷之。

金沸草根捣汁涂筋封口,二七日便可相续止痛。一贴即愈,不用再涂。

□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名□胫骨者也。

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

在后者名辅骨,其形细,又俗名劳堂骨。

若被跌打损伤,其骨尖斜突外出,肉破血流不止,疼痛呻吟声细,饮食少进,若其人更气血素弱,必致危亡。

宜用手法,按筋正骨,令复其位,贴万灵膏,以竹帘裹住,再以白缠之,先服正骨紫金丹,继服健步虎潜丸。

按、方剂:万灵膏:见囟骨伤

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节也。一名壅骨,俗名虎骨。

其骨大小六枚,凑以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其上并接臂、辅两骨之端,其外侧之骨名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俗名龙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曰腕。

若坠车马,手掌着地,只能伤腕;若手指着地,其指翻贴于臂上者,则腕缝必分开。

伤腕者,壅肿疼痛,法以两手揉摩其腕,内服正骨紫金丹,外贴万灵膏。

若手背向后,翻贴于臂者,以两手捉其手背,轻轻回翻之,令其复位,仍按摩其筋,必令调顺,内服人参紫金丹,外敷混元膏。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万灵膏、混元膏:见颠顶骨伤

人参紫金丹:见山角骨伤

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跌,俗称脚面,其骨乃足趾本节之骨也。

其受伤之因不一,或从陨坠,或被重物击压,或被车马踹砑。

若仅伤筋肉,尚属易治;若骨体受伤,每多难治。

先以手法轻轻搓摩,令其骨合筋舒

洗以海桐皮、八仙逍遥等汤,

内服舒筋定痛之剂,及健步虎潜丸、补筋丸。

按、方剂: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

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

上承□、辅二骨之末,有大筋附之,俗名脚挛筋,其筋从跟骨过踝骨,至腿肚里,上至腘中,过臀抵腰脊,至顶,自脑后向前至目眦,皆此筋之所达也。

若落马坠蹬等伤,以致跟骨拧转向前,足趾向后,即或骨未碎破,而缝隙分离,自足至腰脊诸筋,皆失其常度,拳挛疼痛,宜拨转如旧,药饵调治,皆同前法。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混元膏、散瘀和伤汤、海桐皮汤、万灵膏诸药,皆内庭常用经验之方,故以上诸证,多引用之。其或跌打损伤证中,而又兼他病者,则不止此数药也,故采前人旧载诸方,集于末卷,以示证治之法,有不可狭隘者焉。

颠扑损伤入于肺者,纵未即死,二七难过。

肩内、耳后伤透于内者。

山角骨,即头顶两旁棱骨也。

不拘左右,宣紫肿硬,瘀血凝聚疼痛,或昏迷目闭,身软而不能起,声气短少,语言不出,心中忙乱,睡卧喘促,饮食少进者。

宜内服正骨紫金丹,外用灸熨,如囟骨伤法。

先用马屁勃灰止血,后以榆树皮盖伤处,以艾合定痛散灸之。

如伤重者,先服人参紫金丹,后如前法。

如损伤太重,成破伤风,不治。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前颠顶伤。

人参紫金丹:见前囟骨伤。

耳者,司听之窍也。耳门之名曰蔽,耳轮之名曰廓。

凡耳被砍跌打落,或上脱下粘,或下脱上粘

内用封口药,外用消毒定痛散敷贴。

及耳后看脱落所向,用鹅翎横夹定,却用竹夹子直上横缚定,缚时要两耳相对,轻轻缚住,或用缀法。

按、方剂:封口药、消毒定痛散、缀法:俱见鼻梁骨伤

囟骨者,婴儿顶骨未合,软而跳动之处,名曰囟门。

或跌打损伤,骨缝虽绽,尚未震伤脑髓,筋未振转。其形头项浮光,面虚眼肿,鼻大唇翻舌硬,睡困昏沉。

即以葱汁合定痛散,敷于伤处;再以毛头纸蘸醋贴药上,烧铁熨斗烙纸上,以伤处觉热疼,口中有声为度。

去药贴万灵膏,三日一换。

待疼止思食,始揭去膏,以和伤汤洗之,则风除肿散,血活气理矣

即用马屁勃灰先止其血。

内服人参紫金丹,以健脾胃,提元气,止渴生津,增长精神,强壮身体,令筋血和通为要。

忌发物、火酒。戴抽口,穿带布帽,以避风寒,不可出房。

若肉破血流不止,骨陷筋翻,必损脑髓,身软屈手筋强,气息无声,则危笃难医。若破痕触冒寒风者,不治。

马屁勃,俗名狗头灰,产口外者佳。

治一切打扑损伤,定痛消肿,舒筋和络。

当归 川芎 白芍官桂各一钱 三奈三钱 麝香三分 红花五钱 紫丁香根五钱 升麻一钱 防风一钱

共为细末,老葱捣汁合敷患处,再用熨法。

灸熨法此法专以灸熨肉破血出诸伤。盖因血液津渍潮润,以树皮隔之,方灸熨也,先以榆树皮安患处,再以老葱捣烂,并蕲艾止痛散和匀,置树皮上,连灸五次毕,以软绢包裹。戴抽口布帽,系紧带子,谨避风冷

治跌打损伤,消瘀散毒,舒筋活血,止痛接骨如神,兼去麻木风痰,寒湿疼痛等证。

鹳筋草 透骨草 紫丁香根 当归(酒洗) 自然铜(醋淬七次) 瓜儿血竭 没药各一两 川芎八钱 赤芍二两 半两钱(醋淬)一枚红花一两 川牛膝 五加皮 石菖蒲 茅山苍术各五钱 木香 秦艽蛇床子 肉桂 川附子(制) 半夏(制) 石斛 荜薢 鹿茸各三钱 虎胫骨一对 麝香二钱

以上除血竭、没药、麝香三味,各研细末另包外,共二十三味。先将香油十斤微火煨浸三日,然后将群药入油内,熬黑为度,去滓加黄丹

五斤再熬,将至滴水成珠,离火,俟少时药温,将血竭、没药、麝香下入,搅匀,取起出火气。

此丹提补元气,健壮脾胃,止渴生津,增长精神,和通筋血,被跌仆闪撞而气虚者,最宜服之。

人参三钱 丁香一两 五加皮二两 甘草八钱 茯芩二钱 当归(酒洗)一两 血竭一两 骨碎补一两 五味子一两 没药(去油)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早晚淡黄酒化服,童便化服亦可。

扶桑骨,即两额骨旁,近太阳肉内凹处也。

若跌仆损伤,或掀肿,或血出,或青紫坚硬,头疼耳鸣,青痕满面,憎寒恶冷,心中发热,大便干燥,宜内服正骨紫金丹。

如破损者,外以灸熨法定痛,外破者乌龙膏敷之。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中血堂,即鼻内頞下脆骨空虚处也。

若被打扑损伤,血流不止,神气昏迷者,宜塞鼻丹塞于鼻中,外复以新汲冷水,淋激头顶。

视其人如气虚,内服人参紫金丹。

如血瘀,服苏子桃仁汤。

服后如血仍不止,饮食不进,气虚、目闭、面黄者,八日死。

凡跌打损伤鼻梁骨者,无妨。

此丹治跌打损伤,鼻中流血不止,神气昏迷,牙齿损伤,虚浮肿痛者,及一切衄血之证,皆可用之。

朱砂 麝香 丁香 乌梅肉 川乌 草乌 当归 三奈各一钱 乳香三钱 皂角七分

共为细末,用独头蒜泥为丸,以丝棉包裹,寒于鼻中。

玉堂在口内上颚,一名上含,其窍即颃颡也。

若被触刺伤于左右者,惟肿痛而已。

若触伤正中之孔,则上通于頞,必伤鼻孔之卷肉(俗名鼻须),或再犯空窍(俗名玉堂),则血流不止,以致鼻目皆肿,满面青紫,神倦头晕,四肢无力,痛连脑髓。

若伤及会厌与上横骨,轻者易愈,重者即不能言。

若痛连心膈,则昏迷沉重。

急用腻粉冰片敷于纸上,贴肉破处,以止其血。

内服正骨紫金丹,以散瘀定痛,理气健脾,宁神定志。

复用蟹黄血竭煎汤,日漱口二三十次。

如气不舒和,饮食少进,日以柿霜、玉露霜、牛奶皮、奶饼、奶酥油、并炒□子面诸物,以凉润将息之,则愈。

其处上即曲颊,下即颊车,两骨之合钳也。

耳门内上通脑髓,亦关灵明。

若垫伤击伤,而有碍于骨肉者,肿痛流血

若伤重内连脑髓,及伤灵明,必昏沉不省人事,不进饮食,若再平素气血皆虚,必为不治之证。

专洗跌仆损伤,肿硬疼痛,及一切冷振风湿,筋骨血肉肢体酸痛诸证防风 荆芥 川芎 甘草各一钱 当归(酒洗) 黄柏各二钱 茅山苍术 牡丹皮 川椒各三钱 苦参五钱共合一处,装白布袋内,扎口,水熬滚,熏洗患处。

地阁骨,即两牙车相交之骨,又名颏,俗名下巴骨,上载齿牙。

打扑损伤者,□唇肿痛,牙车振动虚浮,饮食不进,目闭神昏,心热神乱,气弱体软。

内服大神效活络丹消瘀散,止痛和血,理气健脾。

搽固齿散,口漱荜拨散,以去牙根肿痛。

按、方剂:大神效活络丹

此丹宣畅气血,通利经络,并风湿诸痹,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行步艰难,筋骨拘挛,手足疼痛等证。

白花蛇(酒浸,焙) 乌梢蛇(酒浸,涪) 麻黄(去节) 防风 灸草 官桂 草豆蔻 羌活 元参 天麻 藿香 何首乌 白芷 川连黄 老耆 熟地黄 川大黄各二两 辽细辛 赤芍药 砂(水飞)

没药(去油) 乳香(去油) 直僵蚕(去黑嘴,炒) 天竺黄 败龟板(酥炙) 丁香 虎胫骨(稣炙) 乌药 青皮 黑附子 白蔻仁(炒) 骨碎补 白茯苓 于白术(土炒) 当归(酒洗) 沉香各一两 金蝎(去毒) 葛根 威灵仙(酒浸)各二两五钱 瓜儿血竭 犀角各七钱五钱 麝香五钱 地龙(去土)五钱 净松香五钱 两头尖 川芎各二两 京牛黄二钱五分 片脑二钱五分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金铂为衣,每丸重一钱,以蜡皮封裹,温酒送,随病上下,食前后服。

人参紫金丹:见山角骨伤

两钓骨,名曲颊,即上颊之合钳,曲如环形,以纳下牙车骨尾之钩者也。

打仆损伤,耳肿腮硬,牙关紧急,嚼物不合

坐卧避冷处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两颧骨者,面上两旁之高起大骨也。

打扑损伤,青肿坚硬疼痛,牙车紧急,嚼物艰难,鼻孔出血,两唇掀翻

专洗一切跌打损伤,筋翻骨错,疼痛不止。

海桐皮 铁线透骨草 明净乳香 没药各二钱 当归(酒洗)一钱五分 川椒三钱 川芎一钱 红花一钱 威灵仙 白芷 甘草 防风各八分

共为粗末,装白布袋内,扎口煎汤,熏洗患处。

荜拨 良姜 细辛各一钱水三钟,煎一钟漱口。

正骨紫金丹:见前顶骨伤

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芽形,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凡有伤损,其人头昏目眩,耳鸣有声,项强咽直,饮食难进,坐卧不安,四肢无力

洗以海桐皮汤,以散瘀去麻木止痛。

如误从高处坠下,后山骨伤太重,筋翻气促,痰响如拽锯之声,垂头目闭,有喘声者,此风热所乘,至危之证,不能治也,遗尿者必亡。

惟月芽形者,更易受伤。

如被坠堕打伤,震动盖顶骨缝,以致脑筋转拧疼痛,昏迷不省人事,少时或明者,其人可治。

急以凉水蘸发,启开牙关,以酒调八厘散灌之,服后目开,痛苦有声,二目流泪,愈见可治之兆,服正骨紫金丹,炒米粥调养可愈。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伤

凌云骨,在前发际下,即正中额骨。

其两眉上之骨,即俗名左天贤骨,右天贵骨,两额角也。

跌打损伤,皮破,二目及面浮虚肿

若内损瘀血,上呕吐衄,气虚昏沉,不省人事,身软,面色干黄,遍身虚浮,躁烦焦渴,胸膈疼痛,脾胃不开,饮食少进。

先服疏血丸,再以五加皮汤熏洗患处,敷乌龙膏,定痛消肿。

百草霜三钱 好阿胶(蛤粉炒成珠) 藕节 侧柏叶 茅根 当归(酒洗)各一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早晚老酒送下。

此汤舒筋和血,定痛消瘀。

当归(酒洗) 没药 五加皮 皮硝 青皮 川椒 香附子各三钱 丁香一钱 麝香一分 老葱三根 地骨皮一两 丹皮二钱水煎滚,熏洗患处。

此膏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肿硬青紫。

百草霜三钱 白芨五钱 白敛三钱 百合五钱 百部三钱 乳香五钱没药五钱 麝香一分 糯米(炒)一两 陈粉子(来年者佳,炒)四两

唇口者,司言食之窍也。

如跌破击打上唇而拔缺者,用绢片一小条,从脑后扎向前来缚合,先用桑白皮捻线缝定,次以封口药涂敷,次敷截血膏盖住封口药,不令开落,仍忌言语。

如整下唇伤而拔缺者,以绢片从下颏兜缚,治同前法。

治跌打砍磕诸证,能化血破瘀,退肿止痛。

天花粉三两 片子姜黄 赤芍药 白芷各一两

以上共为细末,茶调匀,敷疮口四围。

若头面伤,其血不止者,急用此药调涂颈上周围。

若伤各处,则涂疮口周围,使截住其血不来潮作。

若疮口肉硬不消者,此被风袭也,可加独活,用热酒调敷。

如又不消,则风毒已深,肌肉结实,加紫荆皮末和敷,有必消之理。

齿者,口龈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

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尽根牙之别。

凡被跌打砍磕,落去牙齿者:

只用补肌散敷之,并封口药。

内服破血药,以止其痛。其药只用水煎,不宜酒煎,此法颇收功效

牙齿未动者,用芙容膏涂之。

如齿动者,用蒺藜根烧存性为末,常揩搽之即牢,用固齿散时时揩之亦佳。

止血除痛,避风续筋骨,生肌肉。

地黄苗 地菘 青蒿 苍耳苗 赤芍药(水煎取汁)各五两 生艾汁三合

以上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午时修合,以前药汁拌石灰阴干,入黄丹三两,更杵为细末。凡有伤折出血,用药包封,不可动,约十日可瘥,不肿不脓。

治打扑伤损,肿痛,紫黑色久不退者。

紫荆皮 南星各一两 芙蓉二两 独活 白芷 赤芍药各五钱

以上共为末,用生姜汁、茶清调温贴敷,伤损紫黑色久不退者,加肉桂五钱。

骨碎补 牡鼠骨(□灰)

共研细末,磁罐收贮听用。

封口药:见鼻柱骨伤注:

寿台骨,即完骨,在耳后接于耳之玉楼骨者也。

若跌打损伤,其耳上下俱肿起,耳内之禁骨有伤,则见血脓水,耳外瘀聚,凝结疼痛,筋结不能舒通,以致头晕眼迷,两太阳扶桑骨胀痛,颈项筋强,虚浮红紫,精神短少,四肢无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

以乌龙膏敷耳伤处,用丝棉裹导气通瘀锭塞耳内;内服人参紫金丹,通瘀散肿;外再以八仙逍遥汤熏洗,消散虚浮肿痛。忌食热物发物。

如血流不止,三日不饮食,必动脑髓,不宜治之。

按、方剂:乌龙膏:见凌云骨伤

导气通瘀锭:见颠顶骨伤

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

旋台骨,又名玉柱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一名天柱骨。

一曰从高坠下,致颈骨插入腔内,而左右尚活动者,用提项法治之

一曰打伤,头低不起,用端法治之。

一曰坠伤,左右歪斜,用整法治之。

一曰仆伤,面仰头不能垂,或筋长骨错,或筋聚,或筋强骨随头低,用推、端、续、整四法治之。

问其或坠车马踒伤,或高处坠下折伤,或打重跌倒。

再问其或思饮食,或不思饮食,或四肢无伤,而精神不减,或精神短少。

或能坐起行走,或昏睡不语,或疼痛不止,瘀聚凝结,肿硬筋胀。

皆宜内服正骨紫金丹,外敷万灵膏,并洗海桐皮汤,灸熨定痛散。

外按手法治之,手法详首卷。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颠者,头顶也。其骨男子三叉缝,女子十字缝。

一名天灵盖,位居至高,内涵脑髓,如盖,以统全体者也。

或磞撞损伤,如猝然而死,身体强硬,鼻口有出入声气,目闭,面如土色,心口温热跳动者,此证可治。

切不可撅拿,并扶起盘坐,盖恐惊乱之气上冲,或从伤处,或从七窍走泄,必伤性命也。

先将高醋调混元膏,敷于顶上,以定痛消肿,活血拔毒。

再将草纸卷点着,令烟气熏其口鼻,再燃煤淬入醋内,使热气熏蒸口鼻,如无煤之处,烧铁淬之亦可,以引五脏血脉,使之通和。

待其口中呻吟有声,即以童便调八厘散温服,可以气转阳回。

外用手法,推按心胸、两肋、腋下、腹上。

并轻托内腕攒筋,频频揉摩,即掌后高骨,寸关尺诊脉处也。

夫冲撞损伤,则筋脉强硬

频频揉摩,则心血来复,命脉流通,即可回生。

复外用散瘀和伤汤,洗去前敷之混元膏,再换敷混元膏。

服丸药后,或大便色黑干燥,此乃肠胃存有瘀血,或有耳聋者,俱服加减苏子桃仁汤,以逐瘀血,健脾胃,养精神。

兼用导气通瘀锭塞于耳中。

饮食宜素粥汤饮,忌气怒油腻面食。卧处宜净室,勿令人喧乱。

用白布缠头,以木棍轻轻拍击足心,再提发令其直正,安定颈骨,舒其筋络。

外敷混元膏,内服紫金丹。

若地车马损伤颠缝者,其邪坠而下,多在左,而少在右,因右手利便而然也,其治法同磞撞诸伤。

如顶骨塌陷,惊动脑髓,七窍出血,身挺僵厥,昏闷全无知觉者,不治。

治打扑损伤,骨碎筋翻,瘀血凝聚,消青紫肿痛等证。

羚羊血五钱 没药五钱 漏芦三钱 红花三钱 大黄二钱 麝香三钱升麻三钱 白芨五钱 生栀子二钱 甘草二钱 明雄黄五公 白敛三钱

共为细末,用高醋熬成膏,敷于顶上。

治跌打损伤,接骨散瘀。

苏木面一钱 半两钱一钱 自然铜(醋淬七次)三钱 乳香三钱 没药三钱 血竭三钱 麝香一分 红花一钱 丁香五分 番木鳖(油炸去毛)一钱

共为细末,黄酒温服,童便调亦可。

治跌打扑坠闪错损伤,并一切疼痛,瘀血凝聚。

丁香 木香 瓜儿血竭 儿茶 熟大黄 红花各一两 当归头 莲肉白茯苓 白芍各二两 丹皮五钱 甘草三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童便调下,黄酒亦可。

治一切磞撞损伤,瘀血积聚。

番木鳖(油炸去毛) 红花 生半夏各五钱 骨碎补 甘草各三钱葱须一两水五碗煎滚,入醋二两,再煎十数滚,熏洗患处,一日十数次。

治瘀血内聚,心经瘀热,大肠不燥者。

苏子三钱 苏木(末)一钱 红花一钱 桃仁(炒) 麦冬 橘红各三钱 赤芍 竹茹 当归(酒洗)各二钱水三钟,煎一钟,渣二钟,煎八分,温服。

导气通瘀锭专治耳聋奇方。

用不去油巴豆一个,斑蝥三个,麝香少许,以葱涎蜂蜜和捻如麦粒形,丝棉裹置耳中,响声如雷,勿得惊惧,待二十一日,耳中有脓水流出,方可去锭,奇妙无比。

颊车骨,即下牙床骨也,俗名牙钓,承载诸齿,能咀食物,有运动之象,故名颊车。

其骨尾形如钩,上控于曲颊之环。

或打仆脱臼,或因风湿袭入钩环脱臼,单脱者为错,双脱者为落。

用手法摘下不脱者,以两手捧下颏,稍外拽,复向内托之,则双钩皆入上环矣。

再以布自地阁缠绕头顶以固之。

宜内服正骨紫金丹,外贴万灵膏。

待能饮食后,去布,只用布兜其下颏,系于顶上,二三日可愈。

若双脱者,治法同前。若欠而致脱臼者,乃突滑也,无妨。

脱臼者,俗名吊下巴。欠者,俗名打哈气。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鼻孔之界骨,名曰鼻梁骨,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

凡鼻两孔伤凹者可治,血出无妨。

若鼻梁骨凹陷者,用当归膏敷贴。

若两孔跌磕伤开孔窍,或金刃伤开孔窍,用封口药敷伤处,外以消毒定痛散贴之退肿。

若鼻被伤落者,用缀法。

按、方剂:封口药治跌打损伤,皮开肉破,及金刃伤割喉断耳,缺唇伤破肚皮,跌破阴囊皮等证大效。

明净乳香 没药 儿茶 当归 杉皮炭各一钱 麝香五厘 片脑一分猪□聍叶(如无此叶,用葛叶毛藤子叶亦可)一钱

以上各另碾细末,称合和匀,入麝碾细,次入片脑研匀,磁罐收贮听用。

治跌扑损伤,肿硬疼痛。

无名异(炒) 川大黄各五钱 木耳(炒)

共为末,蜜水调涂。如内有瘀血,砭去敷之。若腐处,更用当归膏敷之尤妙。

此膏敛口生肌,拔毒止痛,并诸疮毒气壅盛,腐化成脓。

当归 黄蜡各一两 麻油四两

以上将当归入油,煎令焦黑,去滓,次入黄蜡,急搅化,放冷,以磁器收贮,用时以旧绢布摊贴。一方用白蜡。

用人发,入阳城罐,以盐泥固济,□过为末药。急以所伤耳鼻,蘸药安缀故处,以软绢缚定效。昔江怀禅师被驴咬落其鼻,一僧用此缀之如旧。

尾□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

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其末节名曰尾闾,一名□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若蹲垫壅肿,必连腰胯,内服正骨紫金丹,洗以海桐皮汤,贴万灵膏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伤

岐骨者,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鸠尾骨也。

内近心君,最忌触犯。或打扑,或马撞,则血必壅瘀而多疼痛:

重者必入心脏,致神昏目闭,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喘鼻扇,久而不醒,醒而神乱,此血瘀而坚凝不行者也,难以回生。

如神不昏乱,仅瘀痛不止,胸满气促,默默不语,醒时犹能稍进饮食者,宜早晨服加减苏子桃仁汤加枳壳,晚服疏血丸,外贴万灵膏,再以炒热定痛散熨之,庶可愈也。

又凡周身骨之两叉者,皆名岐骨,学者宜知之。

按、方剂:加减苏子桃仁汤:见颠顶骨伤

万灵膏、定痛散:俱见囟骨伤

背骨,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

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

其形一条居中,共二十一节,下尽尻骨之端,上载两肩,内系脏腑,其两旁诸骨,附接横叠,而弯合于前,则为胸胁也。

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

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

再敷定痛散,以烧红铁器烙之,觉热去敷药,再贴混元膏。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混元膏:俱见颠顶伤。

蔽心骨,即鸠尾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下岐骨之间。

跌打撞振伤损,疼痛不止,两胁气串,满腹疼痛,腰伛不起,两手按胸者,宜内服八厘散,外用艾醋汤洗之,敷万灵膏,渴饮淡黄酒,忌茶水、生冷、糠米粥。

按、方剂:八厘散:见颠顶骨伤

腰骨,即脊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间骨也。

若跌打损伤,瘀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侧卧皆不能也,疼痛难忍,腰筋僵硬。

宜用手法,将两旁脊筋,向内归附膂骨,治者立于高处,将病人两手高举,则脊筋全舒,再令病人仰面昂胸,则膂骨正而患除矣。

内服补筋丸,外贴万灵膏,灸熨止痛散。

止痛消肿,活血通经,避风驱寒。

防风 荆芥 当归 蕲艾 牡丹皮 鹤虱 升麻各一钱 苦参 铁线透骨草 赤芍药各二钱 川椒三钱 甘草八分共享末,装白布袋内,扎口煎滚熏洗。

凫骨者,即胸下之边肋也。

上下二条,易被损伤,左右皆然。自此以上,有肘臂护之,难以着伤。在下近腹者,用手提之易治,盖其肋近边,可以着手,则断肋能复其位也。

其人必低头伛腰,痛苦呻吟,惟侧卧不能仰卧,若立起,五内皆痛,或头迷神昏,饮食少进:

贴万灵膏及散瘀等药可愈。

若在上之第二肋,或有断裂垫伤,塌陷不起,因位居膈上,难以入手,虽强为之,亦难完好。其所伤之血留于膈上,若不随药性开行,必结成包囊,其包轻者系黄水,硬者系血块,则成痼疾矣。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

胸骨,即□骭骨,乃胸胁骨之统名也:

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膛。

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胁下小肋骨曰季胁,俗名软肋。

肋者,单条骨之谓也,统胁肋之总,又名曰胠。

凡胸骨被物从前面撞打跌仆者重,从后面撞仆者轻。

外用面麸和定痛散灸熨之

或以海桐皮汤洗之,贴万灵膏即能获效。

若内血瘀聚肿痛,伛偻难仰者:

早晨以清上瘀血汤、消下破血汤,分上膈、下膈以治之。

有受伤日久,胸骨高起,肌肉削瘦,内有邪热瘀血,痞气膨闷,睛蓝体倦,痰喘咳嗽者,宜加减紫金丹,以消热化痰,理气健脾,润肌定喘。

若伤重者,内干胸中,必通心、肺两脏,其人气乱昏迷,闭目,呕吐血水,呃逆战栗者,则危在旦夕,不可医治矣。

若两侧撅肋诸骨被伤者:

凡胸胁诸伤轻者,如黎桐丸、三黄宝蜡丸等药,皆所必需,宜酌用之。

治上膈被伤者羌活 独活 连翘 桔梗 枳壳 赤芍 当归(酒洗) 山栀子 黄芩 甘草 川芎 桃仁 红花 苏木 川大黄 生地黄水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柴胡 川芎 川大黄 赤芍药 当归 栀子 五灵脂 木通 枳实(炒) 红花 赤牛膝 泽兰叶 苏木 生地黄 黄芩 桃仁水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白茯苓 苍术(米泔浸,炒)各二两 当归 熟地黄 白芍药(炒)

陈皮各四两 肉苁蓉(酒洗去鳞甲)一两 丁香一钱 红花五钱 瓜儿血竭三钱 乳香(去油)三钱 没药(去油)三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用黄酒送下。

治跌打损伤,瘀血奔心,昏晕不省,及一切无名肿毒,昏困欲死等证京牛黄 冰片 麝香各二钱五 阿魏 雄黄各一两 川大黄 儿茶 天竺黄 三七 瓜儿血竭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各二两 藤黄(隔汤煮十数次,去浮沫,用山羊血五钱拌晒。如无山羊血,以子羊血代之)二两

以上十三味,共为细末,将藤黄化开为丸,如芡实大,若干,稍加白蜜,外用蜡皮封固。内服用无灰酒送下,外敷用茶卤磨涂,忌一切生冷发物。

专治一切跌打损伤及破伤风,并伤力成痨,女人产后恶露不尽,致生怪证,瘀血奔心,痰迷心窍,危在旦夕。重者一钱,轻者三分,用无灰酒送下,立刻全生。如被鸟枪打伤,铅子在内,危在倾刻,服一钱,吃酒数杯,睡一时,汗出即愈。如外敷,将香油热化少许,鸡翎扫患处。服药后忌凉水、生冷、烧酒三日,如不忌此酒,则药无功。

天竺黄三两 雄黄二两 刘寄奴 红芽大戟(去骨) 骐驎竭各三两归尾一两五钱 朱砂儿茶各一两 净乳香(去油)三钱 琥珀 轻粉 水银(同轻粉研不见星) 麝香各三钱

以上各称足分两,各研为细末,如无真天竺黄,以真胆星三两代之,再用好黄蜡二十四两,炼净,滚汤坐定,将药投入,不住手搅匀,取出装磁罐内备用。

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万灵膏、定痛散:俱见囟骨伤

跌扑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则未可云医理之周详也。

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

则危证可转于安,重伤可就于轻,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

杉篱者,复逼之器也。量患处之长短阔狭、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为之,酌其根数,记清次序,不得紊乱,然后于每根两头各钻一孔,以绳联贯之,有似于篱,故名焉。但排列稀疏,不似竹廉之密耳。

凡用以围裹于竹帘之外,将所穿之绳结住,再于篱上加绳以缠之,取其坚劲挺直,使骨缝无离绽脱走之患也。

盖骨节转动之处,与骨节甚长之所,易于摇动,若仅用竹廉,恐挺劲之力不足,故必加此以环抱之,则骨缝吻合坚牢矣。

竹帘者,即夏月凉帘也,量患处之大小长短裁取之。

凡肢体有断处,先用手法安置讫,然后用布缠之,复以竹廉围于布外,紧扎之,使骨缝无参差走作之患,乃通用之物也。

披肩者,用熟牛皮一块,长五寸,宽三寸,两头各开二孔,夹于伤处,以棉绳穿之,紧紧缚定,较之木板稍觉柔活。

凡两肩扑坠闪伤,其骨或断碎,或旁哭,或斜努,或骨缝开错筋翻

法当令病人仰卧凳上,安合骨缝,揉按筋结。

先以棉花贴身垫好,复以披肩夹住肩之前后,缚紧。

再用白布在外缠裹毕,更用扶手板,长二尺余,宽三、四寸,两头穿绳,悬空挂起,令病人俯伏于上,不使其肩骨下垂。

过七日后,开视之,如俱痊,可撤板不用,如尚未愈,则仍用之。

若不根据此治法,后必遗残患芦节。

抱膝者,有四足之竹圈也。以竹片作圈,较膝盖稍大些,须再用竹片四根,以麻线紧缚圈上,作四足之形,将白布条通缠于竹圈及四足之上,用于膝盖,虽拘制而不致痛苦矣。

膝盖骨复于楗、□二骨之端,本活动物也。若有所伤,非骨体破碎,即离位而突出于左右,虽用手法推入原位,但步履行止,必牵动于彼,故用抱膝之器以固之,庶免复离原位,而遗跛足之患也。

其法将抱膝四足,插于膝盖两旁,以竹圈辖住膝盖,令其稳妥,不得移动,再用白布宽带紧紧缚之。

振梃,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

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

凡头被伤,而骨未碎,筋未断,虽瘀聚肿痛者,皆为可治。

先以手法端提颈、项、筋骨,再用布缠头二三层令紧,再以振梃轻轻拍击足心,令五脏之气上下宣通,瘀血开散,则不奔心,亦不呕呃,而心神安矣。

若已缠头拍击足心,竟不觉疼,昏不知人,痰响如拽锯,身体僵硬,口溢涎沫,乃气血垂绝也,不治。

裹廉,以白布为之,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始为得法,故名裹帘。

其长短阔狭,量病势用之。

攀索者,以绳挂于高处,用两手攀之也。

叠砖者,以砖六块,分左右各叠置三块,两足踏于其上也。

凡胸腹腋胁,跌打碰撞垫努,以致胸陷而不直者。

先令病人以两手攀绳,足踏砖上,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个,令病人直身挺胸,少倾又各去砖一个,仍令直身挺胸,如此者三,其足着地,使气舒瘀散,则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也。

再将其胸以竹帘围裹,用宽带八条紧紧缚之,勿令窒碍。

但宜仰睡,不可俯卧侧眠,腰下以枕垫之,勿令左右移动。

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肩担形,宽一寸,厚五分,长短以患处为度,俱自侧面钻孔,以绳联贯之。

凡腰间闪挫岔气者,以常法治之。

若腰节骨被伤错□,膂肉破裂,筋斜伛偻者,用醋调定痛散,敷于腰柱上,视患处将柱排列于脊骨两旁,务令端正;再用蕲艾,做薄褥覆于柱上,以御风寒,用宽长布带,绕向腹前,紧紧扎裹,内服药饵,调治自愈。

用杉木宽三寸,厚二寸,其长自腰起,上过肩一寸许,外面平整,向脊背之内面刻凹形,务与脊骨膂肉吻合,约以五分(分去声)度之。

第一分自左侧面斜钻二孔,右侧面斜钻二孔,越第二分至第三分、四分、五分,俱自左右侧面各斜钻一孔,用宽带一条,自第一分上左孔穿入,上越右肩,下胸前,斜向左腋下绕背后,穿于第一分右次孔内;再用一带自第一分上右孔穿入,上越左肩,下胸前,斜向右腋下绕背后,穿入第一分左次孔入,两带头俱折转紧扎木上。

第三分、四分亦以带穿之,自软肋横绕腹前,复向后穿入原孔内,紧扎木上。

第五分以带穿入孔内,平绕前腹,复向后紧扎木上,切勿游移活动,始于患处有益。

凡用此木,先以绵絮、软帛贴身垫之,免致疼痛。

凡脊背跌打损伤,膂骨开裂高起者,其人必伛偻难仰,法当令病者俯卧,再着一人以两足踏其两肩,医者相彼开裂高起之处,宜轻宜重,或按或揉,令其缝合,然后用木根据前法逼之,或端或拿。

正骨心法 \ 手法总论
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观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

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况所伤之处,多有关于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膈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难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此所以尤当审慎者也。

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

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

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

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

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傍突。

相其形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

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

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

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

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

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

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

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

已上诸条,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于临证之权衡,一时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

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

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

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

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根据法治之。

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

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

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

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

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揉筋手法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