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之后想去养老社区待,有推荐的吗?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9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病房及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多种方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1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细分为“居家/社区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家庭病床、养老机构以医养机构”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2.随着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与慢性病患病并发现象的日益普遍,当前“医”“养” 分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3. 创新性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目前北京、安徽、青岛等城市率先推出了医养结合模式,如:二、三级医院办养老

2、病房、养老机构增设医务室、社会资本等多种模式。4.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包括:服务对象及内容:一般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群,而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服务于患有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智力残疾、肢体残疾以及肿瘤晚期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生活、护理、医疗及康复服务。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养老中增加了医疗照护,在医疗中加入了养老服务。服务提供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庞大,单方面强调,由某一主体来实现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医

3、养结合体系。服务模式的实现:政府主导,统筹安排。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功能转变,转型为老年人医院、康复医院或者护理院。传统养老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医疗机构联合,建立双向转诊等合作。同时政府应近距离规划养老和医疗的位置。人员及机构准入:在养老机构中应增加与医疗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而医疗机构转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由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任务较重,应适当增加护理员的岗位。通过人员的调整,即节约人力资源,又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对于医养结合的机构,应具有基本医疗、康复、基础护理、公共卫生及急救等功能的医疗水平。服务性质:目前对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性质,主要界定为养老机构的一种,需要达到民政部门制定的养

4、老机构准入标准。但是,随着医养结合服务的深入发展,其医疗机构的相关特点也进一步凸显,是否将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相应的医疗机构资格认证,或者发展新的形式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应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仅仅是提供药品、注射服务等最为基本的医疗服务,而应该是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因此,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应该达

5、到一定的级别,应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1)二、三级医院设立老年养护病房。 (2)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3)社会资本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4)居家养老。老年人在家中由家人照顾日常生活,民政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政府规定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5.医养结合就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一般的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态,最大的特点是为老人老年期各种病症进行临床诊疗,提供及时、便

6、利、精准的医疗服务,将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和临终关怀相结合。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相近的医院得到专业便捷的救治。或者养老机构担当医院的病房功能,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这种情况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位置非常相近.国家卫计委:“医养结合”有四种模式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专家提出了未来四种医养结合的模式,寄望医养结合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据最新统计,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已突破两个亿,未富先老在中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家家有老人,人人都

7、会老。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健康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据悉,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是75岁,健康的预期寿命是68岁,也就是说,其中有7年时间老年人是与疾病相伴的。近日,在“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上,与会者普遍认为,有备而老,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并对我国如何进行“有备而老”展开了深入研讨。老龄化将使我国慢病负担增长40%,养老院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2014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10%,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00万左右。有专家预测到20

8、50年,我国每三个人就将有一个老年人。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将使我们国家的慢病负担增长40%。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迫切需要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老龄长期照护体系的建构刻不容缓。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家庭发展指导处处长蔡菲在发言中说,面对相对庞大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我们目前能够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不仅老年病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数量有限,一些综合医院和专业医疗机构里做老年病科的专业和机构也很有限。我国目前从事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才几万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庞大的健康需求。蔡菲介绍说,根据民政部公

9、布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5张,同比增长10%。但目前我国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左右,床位空置率严重的养老院主要是没有医疗服务的相关支持。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结合,将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居家养老是公认的理想养老模式,但亟须医疗、家政、照护、心理等多种服务的无缝衔接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各地政府近几年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养老模式。上海等地推出的“90%家庭养老,7%社区养老,3%依托机构养老”的“9073”模式,除了大家普遍接受的居家养老外,特别加大了社区养老比例,更强调和注重社区化养老。对此,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

10、解释说,“9073”养老规划,按照基本意思和多数老人的自然老化规律,可以简单理解为:6070岁基本属于“90”居家部分;7080岁可能属于“7”社区部分;8090岁可能属于机构部分。我国养老机构也基本是按照老人自理、半自理、完全失能、失智的需求做了区域划分。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和对老人需求的深刻理解,现在主要问题是要在社区构建一个老龄长期照护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对象是慢性病患和残障人口,其中老年人构成其中的绝大多数。台湾老人福利机构协会名誉理事长陈敏雄也指出,居家养老是全世界公认的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但也需要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等各种服务模式的无缝对接以及转介安排。这

11、就要求社区除了提供基本的家政物业管理服务外,还要将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及养老机构导入小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寄托照顾。同时,运用社区医疗服务,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依据社区的条件和需求差异,社区还应与其他养老设施,包括长期照护中心、赡养机构、老人活动中心、老人大学、医院等配套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未来可能将有四种形式 蔡菲介绍说,我国未来“医养结合”的目标,是面向社区在全国建成一个覆盖城乡、规模适宜的医疗服务网络,明显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未来的“医养结合”可能

}

遇禾设计咨询为您介绍社区养老设计2022已更新(今天/推荐)【c5KDE1】

社区养老设计2022已更新(今天/推荐)

【禾合康养联盟-适老化设计】过往案例迁安市人民医院、燕郊中美医院、望都县机构养老、长春悦龄养老、西湖区康复疗养中心、北京通州养老院等。

起床入睡、做饭用餐、蹲马桶洗澡、看电视聊天、发呆读书,全都在家。年轻时一切或可将就,然而老后的住宅,随着健康状况的改变、家庭关系的转变(孩子离巢、丧偶等)或自身心情的转变,很多地方要调整优化。拥有适老、健康、安全,兼顾愉悦与美观的「能住一辈子的家」,至关重要。可是,当我们翻阅国内的居家杂志,多半仍着重展示各种装潢华丽的空间,缺乏针对老龄族群需求的居家环境改造。于是,7月份我们决定制作「打造一辈子想住的家」专题,小编查找了欧、美、日等讨论较多的老龄居家改造资料,替长者整理出老后居家舒适必要的4个原则,缩写正好就这么幽默、有爱又好记——「LOVE」,它们分别代表了:L (Light):采光O (Optimize):完善V (Visual):视觉E (Ease):省力只要把握「LOVE」原则,长者自然更爱窝在家,家人之间说不定也更有爱。建筑节能是一项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节能技术涉及了建筑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智能技术、防护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等,需要的考虑分析来优化建筑设计。
如何看待居家适老化改造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位置?
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我们能做些什么?
1. 居家适老化改造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
“重要”的一环:居家适老化改造是居家养老服务进入老年人家庭的“敲门砖”。近年来,相比于机构养老,我国在居家养老方面的发展进步还较为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具有战略意义,旨在打破我国目前主要依靠机构养老“单腿走路”的局面,为居家养老服务进入家庭铺平道路。通过居家适老化改造,能够为老年人创造适宜居住生活的家庭环境,为今后导入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居家养老服务创造条件,进而支持老年人尽可能长时间、高品质地居家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技术不够成熟,专业技术和服务人员缺乏目前,我国社区居家智慧养老产业的技术链还处于萌芽期,其物联网、大数据和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还存有一定欠缺,研究内容也主要局限于智能产品和智能平台,且相对于国外的居家智能养老侧重于技术和应用的开发,我国的核心智能技术储备不足,智慧养老软硬件发展滞后,智能平台的功能研究过于简单化、单一化,缺乏创新性,在信息数据的应用处理方面还无法实现利用大数据过程中数据信息的充分采集、有效分析和整合,不能做到精准无误,不能保障信息的完全性。1.4 有机结合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建筑设计其中包含艺术成分,但其首要的本质是技术工程,所以节能建筑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其功能,以功能决定形式,而不是刻意追求视觉效果,制造中看不中的建筑产品,这样可使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得到完美结合。
重要的“一环”:虽然居家适老化改造非常重要,但它也仅仅是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的一种方式,而绝非出路。例如,对于那些改造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的老年人住房,也许改造就并非的解决方案,根据发达的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直接建议老年人搬入专门建造的适老化住宅或公寓,而并非不计成本地实施改造。因此,居家适老化改造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不能“一刀切”。此外,在高度重视发展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同时,还应进一步丰富老年人居住问题应对策略,以根据老年人家庭的情况,匹配最适宜的解决方案。2. 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着力点
宣传普及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知识和理念: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对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知识、理念和政策等不够了解,对身边的“不适老”的问题不够敏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适老化改造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适老化改造的潜在需求也难以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可以展会、宣传册、网页等多种媒介为载体,通过宣讲、漫画、视频等丰富的形式面向社会公众普及适老化改造的基础知识、解读相关的政策制度,使得每一个具有适老化改造需求的老年人家庭都能够非常方便地了解到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开展宣传推广和普及教育活动,比补贴具体的改造项目更为有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