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五方合和酒的配料吗?都有啥作用呢?

  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草木小品第九)

  (差不多是十年之前,在东湖边上照下来的柳树,树下就是磨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天到来,杨柳舒眼,又多在河岸水泽,所以灞桥伤别也罢,隋堤游宴也罢,“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君几乎成了聚会与别离的标志性的符号。但何为“杨”,何为“柳”,又何为“杨柳”,却也枉费了文人墨客,打下不少笔墨官司。所谓枝叶向上曰“杨”,向下曰“柳”,南人称“杨”,北人称“柳”,种种不一,扑朔迷离。事实上,我觉得“杨柳”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方面,就像“杨柳”、“桃李”、“牛羊”等大概的分类法,“杨柳”是一个庞大的种属,包括各种各样的柳树与杨树,柳树中有垂柳、杞柳等;杨树中有青杨、白杨、枫杨等。

  而另一方面,“杨柳”又可以专门指柳树,传奇中有隋炀帝开运河封柳树姓“杨”的故事: “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柳树姓杨,曰杨柳也。’”这个未必真实的故事,倒是解决了“杨柳”即是“柳树”的问题。

  更麻烦是,在“柳树”(杨柳)里面,又有柳、杨柳(蒲柳)、凭柳、箕柳、山柳、赤柳等分别(见《齐民要术》),“柳树”类下的这种“杨柳”(蒲柳),可能与垂柳不同,它的枝叶是“上扬”的。在此义项之下,杨树与柳树是不同的,正如徐光启所说;“杨与柳自是二物,柳枝长脆,叶狭长;杨枝短硬,叶圆阔。”

  这种大中小命名的思维模式,倒并不奇怪。比如,我们提到“诗”的时候,它可泛指一切的文艺,也可指分行的“诗歌”,也可指眼下的“现代诗”。英语单词中的“man”,可指“人类”,也可指“男人”,也可指男人中特别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一类人。

  作了以上的区分,即可知道,孔臧所赋的“杨柳”,即是“柳树”,在他家“南垂大阳,北被玄阴。西掩梓园,东覆果林”的半顷多的柳林里,有“或拳局以逮下土”的垂柳,也有“或擢迹而接穷苍”的杨柳(蒲柳)。孔臧种柳,大概是为了应风聚鸟,贮荫纳凉,与朋友同好,在夏日宴饮在柳林之中,他的想法,与“五柳先生”陶渊明差不多,不同的,是陶渊明只种了五棵柳树。

  另外一本假托范蠡所著的《陶朱公术》里,陶朱公也主张多种柳树: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以后,髡一树得一载,岁髡二百树,五年一周。意思是种一千棵柳树作柴烧,十年之后,一棵树砍掉树冠,可装一车,一年砍去二百棵,小富之家的柴薪多半就够了,五年一轮,真是子子孙孙烧火不愁了。相比这一居家过日子的美计,渊明的五棵树,除了乘凉,多半只能折一点枝干下来盘曲成形,做几张椅子。

  贾思勰的种柳法,肯定是由范蠡那里学到的:“种柳:正月、二月中,取弱柳枝,大如臂,长一尺半,烧下头二三寸,埋之令没,常足水以浇之。必数条俱生,留一根茂者,余悉掐去。别竖一柱以为依主,每一尺以长绳柱拦之。若不拦,必为风所摧,不能自立。一年中,即高一丈余。其旁生枝叶,即掐去,令直耸上。高下任人,取足,便掐去正心,即四散下垂,婀娜可爱。(若不掐心,则枝不四散,或斜或曲,生亦不佳也。)六七月中,取春生少枝种,则长倍疾。(少枝叶青气壮,故长疾也。)杨柳:下田停水之处,不得五谷者,可以种柳。八九月中水尽,燥湿得所时……从五月初,尽七月末,每天雨时,即触雨折取春生少枝、长一尺以上者,插着垄中,二尺一根。数日即生。少枝长疾,三岁成椽。比如余木,虽微脆,亦足堪事。一亩二千一百六十根,三十亩六万四千八百根。根直八钱,合收钱五十一万八千四百文。百树得柴一载,合柴六百四十八载。载直钱一百文,柴合收钱六万四千八百文。都合收钱五十八万三千二百文。岁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岁卖三十亩,终岁无穷。”多么清晰的算计,算盘哗哗作响!所以在田地相对富足的古代,勤快而有头脑,种柳都能种成一个地主呢!渊明混到乞食的地步,一定是在他的心目中,诗学压倒了经济学。

  之所以虞世基献上种柳计,农学家们主张柳树致富,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柳树长得快,“一年中,即高一丈余”,这样旺盛的生命力,大概也是被称之为“杨”(阳)的原因吧。与其旺盛的生命力对应的,又是其易折、易弯。坚韧与柔弱,都结合在它身上,阴阳兼备,大概这也是命名作杨柳的原因之一。所以柳树可以象征女性,可以辟邪驱鬼,可以繁殖(观音净瓶中的柳枝),可以赠别,可以游春,可以思乡,入诗入画,成为中国文化里,因此非常鲜明的符号。我自己最喜欢的柳树故事,是唐传奇中的《柳氏传》。柳氏在安史之乱中先出家为尼,后为蕃将沙咤利所劫,终被侠客夺还,以归前夫韩翃。韩翃曾写诗探问: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答曰: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柳枝虽则娇弱,却并不是风暴可以摧磨的。“意此杨树,依我以生。未丁一纪,我赖以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韩翃遇柳氏如此,终得破镜重圆,运气真好。

  嗟兹杨柳,先生后伤。蔚茂炎夏,多阴可凉。伐之原野,树之中塘。溉浸以时,日引月长。巨本洪枝②,条修远扬。夭绕③连枝,猗那④其房。或拳局⑤以逮下土,或擢迹而接穷苍⑥。

  绿叶累叠,郁茂翳沉。蒙笼交错,应风悲吟;鸣鹄集聚,百变其音。尔乃观其四布,运其所临。南垂大阳,北被玄阴。西掩梓园,东覆果林。规方冒乎半顷,清室莫与比深。

  于是朋友同好,几筵列行。论道饮宴,流川浮觞。肴核纷杂,赋诗断章。令陈厥志,考以先王。赏恭罚慢,事有纪纲。洗觯酌樽,兕觥并扬。饮不至醉,乐不及荒。威仪抑抑,动合典常。退坐分别,其乐难忘。惟万物之自然,固神妙之不如。

  意此杨树,依我以生。未丁一纪,我赖以宁。暑不御箧⑦,凄而凉清。内荫我宇,外及有生。物有可贵,云何不铭。乃作斯赋,以叙斯情。  

  ——《孔丛子·卷七》

  ①孔臧(约公元前201-前123年前后)孔子之后,西汉初年学者。曾任御史大夫。有赋20余篇,不知真伪。

  ②巨本洪枝:枝干粗壮。

  ③夭绕:纤弱之貌。

  ④猗那:娇美之貌。

  ⑤拳局:曲折如拳。

  ⑥擢,提起,穷苍,天空,指杨柳的枝干向天空挺立。

  ⑦御:戴;箧:遮阳的竹器。

}

上师耳传窍诀易修庄严论(一)

金刚持王吉祥师,彼足莲下恭敬礼,

能净誓律妙方便,谨遵续义师教释。

(凡已善获上二续部大曼荼罗灌顶之补特伽罗,乃至各自相续中具足三昧耶律仪之时,当逐日检查根本、支分三昧耶及诸律仪,尤其应于六座中守护五部三昧耶,若非如是行,则犯粗罪。《金刚顶》中如是说故:“昼夜各三次,逐日当念诵,瑜伽师何时,衰坏犯粗罪”。是故诸菩萨欲由密咒之门修行者,当依大金刚持所说依止饮食与防护诸三昧耶,彼等详尽内容,应参阅至尊一切智宗喀巴所著之《根本堕释》、《事师五十颂释》、以及《瑜伽游戏喜宴》、《六座瑜伽》等,此处为便利初业行人于六座中修习彼等义故,当由偈颂之门而说:)

诸佛正法以及众中尊,乃至菩提于彼我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一切有情愿成佛。

(此为皈依学中所说之“应昼三夜三勤修皈依”,及遍照三昧耶中之“佛、法、僧三皈依”)

于诸有情离亲疏贪瞋,(此为舍无量与“无畏施”)

愿皆获得殊胜大安乐,(此为慈无量与“慈施”,即宝生三昧耶中之二条)

救度彼等出难忍苦海,(此为悲无量)

愿皆不离解脱最上乐。(此为喜无量)

为救众生出有寂怖畏,发起欲得圆满菩提心,

从今乃至未获佛位间,纵有命难不舍恒受持。

(此为以仪轨受持愿心,应昼夜六座发心故。欲受行律仪者,当胜解随面前皈依境诸佛菩萨后念诵:)

诸位上师佛菩萨,伏请于我作忆念:

犹如往昔诸如来,菩提心者令发起,

于彼菩萨诸学处,如其次第而安住。

我亦为利众生故,菩提心者令发起,

于彼菩萨诸学处,如其次第令修学。

(三返受行律仪,次收皈依境。)

如今此生有果利,善得人身之利益,

今日生佛种姓中,即是菩萨佛之子。

今后我当尽自力,发起随顺种姓业,

于此无过净种中,不令玷污如是行。

(此为修不放逸,此二为愿心学处中所说之“应六座思惟发心利益”)

面前虚空夺意大宝座,莲华日月圆满轮垫上,

根本上师遍主金刚持,身色青蓝一面并二臂,

手持铃杵拥抱同相母,相好赫弈身披众宝饰,

具足夺意天物锦绣衣,但作忆念能除诸热恼,

双足结跏趺坐,身三处 标以三字,吽字放光明,

从自性处迎师金刚持,杂吽榜霍融合成无二。

(此为不动三昧耶之“受持阿阇黎”法)

由彼恩德大乐性,一剎那间能现起,

上师身如摩尼宝,敬礼金刚足莲下。

(此为菩萨律仪第一恶作防护法,及《事师五十颂》中所说之敬礼法,所谓“以最上信三时中”云云。)

嗡敬礼薄伽梵勇士自在吽吽呸!

嗡光明等同大劫火吽吽呸!

嗡具足无尽发髻吽吽呸!

嗡千手具足炽盛光明吽吽呸!

嗡执斧扬索枪与喀张嘎吽吽呸!

嗡敬礼烟色大身断除障碍吽吽呸!

嗡敬礼薄伽梵母金刚亥母吽吽呸!

嗡圣母明妃自在三界无能胜吽吽呸!

嗡大金刚摧坏一切部多怖畏吽吽呸!

嗡住金刚座他无能胜具怀摄眼吽吽呸!

嗡猛利母忿怒母形令梵天干涸吽吽呸!

嗡诸魔恐惧棝竭战胜他方吽吽呸!

嗡普胜能惛能僵能愚吽吽呸!

嗡敬礼金刚亥母大和合欲自在母吽吽呸!

(此为获母续灌顶者以八句赞叹本尊与上师法)

自所摄持与未摄,实设以及意变化,所生外内与秘密,种种供云大海献。

(此为守护不空成就之“供养”三昧耶 。)

自他身语意三受用三世善资粮,以及微妙宝曼荼罗普贤供养聚,

以心摄取奉献上师本尊并三宝,伏请悲悯纳受于我垂赐诸加持。

伊当古鲁惹那曼荼罗刚尼雅达雅弥 (此为《事师五十颂》中所说之三时奉师曼荼罗学处。)

十方三世如来尽无余,随机调伏示着袈裟相,

无数剎中成办佛事业,大宝上师尊前我祈请。

超胜无量一切胜者轮,劣慧心前最上大福田,

大金刚持如是善赞之,大宝上师尊前我祈请。

(前颂为念德生信,后颂为念恩生敬,此即意乐依止善知识法。)

殊胜共同悉地尽无余,皆赖如理依止怙主生,

见已纵己生命亦当舍,惟愿怙主欢喜求加持。

(此为加行依止法,总之忆念依止功德与不依止过患已,发誓以意乐、加行二者如理依止。此即依止善知识法与《事师五十颂》三昧耶守护法之心要。)

如是启请殊胜上师尊,降临自身顶上萨麻杂,

(回忆自己所具空性定解,于谛实空稍作等住。此为了义上师瑜伽、积集智慧资粮、最上防护及第十一根本堕守护法。)

自具金刚萨埵之佛慢,诠表俱生大乐密金刚,

及表离自性戏秘密铃,双手握持抱薄伽梵母。

(此为无上部不动之“金刚、铃、印”三三昧耶。)

自之身体如是受用物,三世善资粮聚尽所有,

为利一切母亲有情故,自今日起无吝当施舍。

(增长舍心乃菩萨布施之修持。舍身受用为财施,舍善根为法施,此为宝生之余二三昧耶守护法。若有暇时,此处当由各自所受律仪之门检点诸三昧耶与律仪。若欲作者,初别解脱中诸具苾丘律仪所应检查者:)

别解脱之五篇堕罪中,四种他胜与十三僧残,

三十舍堕及十九单堕,四种别悔百十二恶作,

(检查菩萨十八根本堕者:)

自赞毁他不施法或财,不听悔谢舍弃大乘教,

夺三宝财谤法夺袈裟,五无间与邪见坏村等,

示空性于未熟退菩提,舍别解脱谤声闻妄语,

取三宝财制恶戒舍心。不视为过欲行不遮退,

欢喜无有惭愧具四种,十六须全邪见与舍心,不须,

(检查密咒根本堕等:)

轻毁上师蔑视诸学处,说同学过于众生舍慈,

舍愿行心毁谤显密法,泄密未熟及轻毁自蕴,

舍弃空性亲附具毒者,不忆正见破灭具信心,

不依三昧耶及谤妇女,舍命防护十四根本堕。

(检查支分三昧耶者:)

支分断四根本酒非作,依止正士怙主承事友,

守护十善及退大乘因,轻视跨越应断护诸誓。

依止手印不具相,远离三想作等入,

于诸非器示密物,修会轮时兴斗诤,

倒答具信诸疑问,声闻之中住七日,

非实自诩瑜伽师,于无信者示正法,

承事未净而入坛,无需违越下二学,

违犯《事师五十颂》,诸堕罪者如理护。

(母续所说不共三昧耶摄颂者:)

左之遍行,不轻,供,于非具相舍等入,

合时不应离正见,胜解贪道不转变,

不可舍弃二种印,主修外内二方便,

不出君陀依梵行,取菩提心断厌恶。

(若无暇时,最下当以念知依止三种律仪:)

别解脱与菩萨金刚乘,清净佛制微细诸学处,

下至梦中亦不作违越,如胜者教我当尽力行。

(此为念知依止律仪略法,遍照三昧耶中之“以二戒防护恶行”及不空成就之“具足一切律仪”)

三乘以及四续部所摄,教证正法一切悉无余,

(此为莲华部之三三昧耶:“受持显教,密宗之外法事行二续与密法瑜伽无上二续之三乘,乃遍照之摄善法戒”)

(此为遍照之“饶益有情戒”守护法。)

(如是六座瑜伽分昼三次与夜三次修,若欲一并完成者,教授派之念诵法如下:从“诸佛正法”至“惟愿怙主欢喜求加持”诵一遍﹔复从“诸佛正法”至“不作玷污如是行”诵一遍﹔次从“由彼恩德”诵至“求加持”﹔复从“诸佛正法”诵至“求加持”如是又一遍﹔诵后二遍时,“诸佛正法”与“犹如往昔”祇需诵一遍﹔面前已生起上师故,不需诵“面前虚空”乃至“成无二”,八句赞亦诵一次即可。“如是启请殊胜上师尊,降临自身顶上萨麻杂”亦一次即可。“复次欢喜”至“解脱诸众生”三遍照常。除第一遍作各律仪检查外,余二不需。如是重复三遍等随宜作已,次当回向发愿:)

如是所生洁白善根力,一切生中永不作违越,

金刚持王制戒诸界限,二次第道次第愿究竟。

总之以此所表尽所有,已积白善聚力我速疾,

往生摩尼宝藏香拔拉,无上道之次第愿究竟。

一切生中与诸清净师,永不乖离受用法吉祥,

地道功德完全圆满已,金刚持位速疾愿获得。

上师三宝尊前我皈依,自观本尊手持铃杵供,

受持显密防护诸恶行,普摄善法以施利众生。

(据说诵此颂可替代六座瑜伽简法,一偈中具足五部十九条三昧耶等堪称极其稀有,然以之代替上师瑜伽似乎欠妥。是故诸无暇修六座瑜伽广法及无力念修之劣慧者,当修欧杰曲仲·洛桑丹增所造之修法,此法既可代替六座瑜伽,又极简略:)

我今至诚皈依三宝尊,救众生苦置于究竟乐,

由此缘故为获大菩提,发菩提心学习佛子行。

面前空中座莲日月上,根本上师遍主金刚持,

其身青色持铃杵,拥抱  界自在妃,俱生乐为嬉。

三处标以三字吽放光,召请诸智慧尊成一味。

敬礼具足金刚足莲下,供养外内秘密供云海,

山洲珍宝藏瓶日月等,奉献无上普贤大供养。

殊胜共同无余诸悉地,皆赖如理依止怙主生,

由见此理身命亦愿舍,唯令师尊欢喜求加持。

如是启请上师降顶上,融入自身无别成一味,

自成金刚萨埵持铃杵,拥抱佛母俱生乐为嬉。

处身受用三世诸善根,为利诸母无吝悉施舍。

别解脱与菩萨密咒戒,终有命难不踰其制限。

三乘四续所摄教证法,善作受持方便度众生。

此善回向三世佛菩萨,行愿成办住持佛正法,

三宝加持无欺缘起力,善愿圆成速疾获佛位。

(此六座广法,具足诸三昧耶扼要,文约易行,故当修持。著名之六座瑜伽广法本身文约易行,本不需较此更略者,然如今之时代不以正法为重,仅此亦无暇念诵而舍弃者为数甚多,又或根极闇钝或年屈耆艾,诵不知义,无法受持,仅以持诵陀罗尼咒为皈依者亦非少数。由见于此,先德为救护此等学人远离金刚地狱故,以悲悯心造此略轨。是故诸能修广法者,切勿祇修略法作便宜计,无任馨祷之至!

此教授全备明了易修之六座瑜伽广略修法者,是应甘丹群科寺僧洛桑多杰献哈达曼荼罗与三所依而作请求,僭名帕绷喀化身者编于昌都甘丹降巴林寺。愿众生利益增长!)

(注一)原译本标题为“六座上师瑜伽广略修法”,经与藏文原本对照,有一副标题未译,现依藏文原本补译。标题改为“六座瑜珈广略修法·上师耳传窍诀易修庄严论”。

今天我给你们简单地传一下《六座瑜伽修法》。《六座瑜伽修法》仪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曾经受过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灌顶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受过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灌顶的人必定受过五尊如来(五方佛):不动如来、毗卢遮那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和不空成就如来的誓言戒(三昧耶戒)。受了五尊如来誓言戒就是受了密宗戒,受了密宗戒的人必须要每天白天三次、晚上三次修诵戒和忏悔。这是消除一切堕戒和一切根本戒,以及恢复一切别解脱戒、菩萨戒、密宗戒体的最殊胜的方法。

六座瑜伽修法仪轨不但在密宗当中非常重要,而且对于皈依和发菩提心中的皈依戒和菩萨戒也非常重要。《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皈依三宝”一科的科判分为四个,其中最后一支是“既皈依已所学次第”,其中提到皈依后应学的共与不共的内容(共同、不共学处),其中共同学处中的一条是要白天三次、夜间三次修皈依。这是对三宝:诸佛、正法、贤圣僧,数数忆念永不忘记,因此一定要每天做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共做六次皈依三宝。我们佛教中人平常经常说“六时吉祥”,这是把白天的时间分成三个时、晚上的时间分为三个时。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在白天三时中每一时修一次皈依,晚上三时中每一时修一次皈依。不过如果无法完全按照这样去做,起码也必须要每天白天晚上各修三次皈依,以守护皈依戒,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我们所受的菩萨戒会由于我们贪、嗔、痴、慢、疑等烦恼非常深重而随时可能违犯一些菩萨戒。当年阿底峡尊者有一个非常殊胜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守护戒律的行仪:当天所造作的违犯的一切戒律——哪怕是很微细的比丘别解脱戒——的罪业,他也决不会在犯了戒后不修忏悔就睡觉,绝对不让犯戒的恶业过夜。尊者对于自己当天所造的一切业障,包括比丘戒和菩萨戒的堕戒,在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把它忏悔掉,决不会跟着犯戒一齐过一夜。这不是说犯戒的人一块过夜,而是说尊者自己犯了戒后不会让犯戒的罪业存留一夜,一定在睡之前忏悔。尊者用什么方法忏悔呢?就是用类似于《六座瑜珈修法》这样的方法进行忏悔。因此如果我们每天都修《六座瑜珈修法》,那就和阿底峡尊者一样了:不会跟堕戒随伴一夜,当天晚上就可以把每天所犯的一切罪业忏悔掉了。

所以今天我就跟你们讲一讲这个仪轨。但我看汉文译本似乎有的地方没有翻译全,我们就先跟着往下看。

这个仪轨的名字是“六座上师瑜伽广略修法”。在我这个版本(藏文版)里的题目不是“六座上师瑜伽”,而是“六座瑜伽”,不过这个修法仪轨里面含有上师瑜伽的内容,所以译者翻译时标题增加了“上师”两个字是可以的。“广略”两个字是有的,“修法”也是有的。藏文题目中还有“切德扪阿德坚巴”几个字,汉译本中没有体现出来。这里形容的内容是:方便,且由无数教授所聚集的或说以无数教授来做庄严的书。其中“切德”是方便,就是很便于修持;“扪阿”是教授(或窍诀);“坚巴”的意思是以各种上师和格丹耳传上师的窍诀和教授来庄严这个修行的方法的这样一部论。(可否改为:“坚巴”就是把什么什么集合起来作为庄严的意思。这几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是以各种上师和格丹耳传上师的窍诀和教授来庄严这个修行的方法的这样一部论。)可以翻译为“上师耳传窍诀所聚易修庄严论”这个内容译者并没有在译本翻译出来,估计可能是为了方便,所以在汉文标题中没有体现出这个意思。

在藏文仪轨前面是一句梵文的音译:那摩曼祖郭卡雅。“那摩”是顶礼、敬礼,“古汝”是上师,“曼祖郭卡”是文殊,“雅”是指顶礼对象。汉文译本中直接把这句话的意思翻译出来了。

金刚持王吉祥师,彼足莲下恭敬礼,

能净誓律妙方便,谨遵续义师教释。

(凡已善获上二续部大曼荼罗灌顶之补特伽罗,乃至各自相续中具足三昧耶律仪之时,当逐日检查根本、支分三昧耶及诸律仪,尤其应于六座中守护五部三昧耶,若非如是行,则犯粗罪。《金刚顶》中如是说故:“昼夜各三次,逐日当念诵,瑜伽师何时,衰坏犯粗罪”。是故诸菩萨欲由密咒之门修行者,当依大金刚持所说依止饮食与防护诸三昧耶,彼等详尽内容,应参阅至尊一切智宗喀巴所著之《根本堕释》、《事师五十颂释》、以及《瑜伽游戏喜宴》、《六座瑜伽》等,此处为便利初业行人于六座中修习彼等义故,当由偈颂之门而说:)

这是造论之前的皈敬颂。就是为造这部论着首先要顶礼上师金刚持王,上师金刚持王是一切吉祥的来源,具有无数吉祥和圆满的组合,又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如同金刚一般的果位者,所以说金刚持王是一切如来佛陀的智慧、慈悲、德能的集中体现,同时上师的本质就是金刚持王,是为了度化我等一切众生而显相的。

“彼足莲下恭敬礼”是说在这样的上师的莲花之下恭敬地顶礼。为什么说在上师德足莲之下呢?因为我们通常认为我们自己身体当中最高贵的位置是头顶,而最低下的位置就是脚,而比脚更低下的是脚下的垫子。那么在上师的足莲之下顶礼就是对上师金刚持王表示最佳恭敬和最高信仰的一种方式。就是说连脚都不是,而是在脚下的莲花座之下我才顶礼!我们汉人经常说五体投地,实际上我们对善知识尤其是金刚上师一定要五体投地。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论中说“具信故依法,具慧故正知”,具备了非常虔诚的信仰后你才会依法而修炼;具备了非常好的智慧之后你才能明辨是非、分辨得处正法和邪说之间的差别。“正知”就是能够正确地知道,所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世俗上,你原来是我的领导而现在我是你的领导了,那你就得要看我的脸色了。但在佛教里,即使你是再大的活佛或者地位再高,可在自己师父面前你永远是小的,只有向给师父磕头的份而没有对师父发号施令的权利。所以造任何论着前一定会把自己的上师和金刚持合二为一而作顶礼。顶礼的目的有两个:一、为了遵守佛教中非常良好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尤其是要有能够对一切三宝无比敬仰之心,并作为榜样。二、为了能圆满地把《六座瑜珈修法》仪轨写完,而祈求消除一切违缘,具备一切顺缘。因为这个目的就在此处作顶礼。

“能净誓律妙方便”,“誓”就是誓言。何谓誓言?五佛的誓戒就类似于誓言,在五佛即五尊如来前受的戒就是誓言。律就是戒律,戒律主要是三个部分: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密宗律仪。律指是一切规范行为、言谈和动念的有约束性的、非是自愿的一切经典称为律。一切佛教经典可以归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戒学的内容都属于律藏,定学的内容都属于经藏,慧学的内容都属于论藏。有些人误认为经藏、律藏、论藏中论藏是菩萨说的,经藏是佛说的,律藏基本上都是戒律。甚至一些很有名的学者讲课时候也这样说。我不知道为何汉地不少人对经律论三藏概念的解释都有不明确和模糊的地方。在藏地不会这样,因为藏文中经藏、律藏、论藏和经、律、论用的词完全不同。在藏文里,经叫“罗”、叫“嘎”,论叫“等举”,而经、律、论不这样叫,经、律、论三个的经叫做“朵地”,律叫“达瓦”,论藏叫做“温巴”,可见用的字是根本不一样的,所以很容易区分。因此我估计可能是汉语里面经藏、律藏、论藏合经、律、论用的是同样的字,所以很多人就会区分不清楚。这里所说的律,不仅指的是别解脱的律也就是律藏的律,还有菩萨的律、密宗的律。总之凡是讲一切戒,无论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宗戒,的内容都包含这个“律”里。

“能净誓律妙方便”中的“能净”就是能令之清净、把它净除掉。对于所有违犯誓戒和律藏中一切戒律业——即堕戒等——的罪业,全部能予以净除的最妙的方便或方法就是《六座瑜伽修法》!注意这个《六座瑜伽修法》千万不要和《六加行》混淆!二者是不一样的:《六加行》是菩提道次第的前行(或前导)六加行;而《六座瑜珈修法》是每天一定要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共六次打坐的瑜伽,因此二者名字来源并不一样!

“谨遵续义师教释”,本《六座瑜珈修法》从哪里而来呢?一、是续义,何为续义呢?就是密续里面的含义、内容。许多密续里面都讲到了这个修行方法。二、还有一个就是师教授。师教就是师父的教授,善知识的口头教授和窍诀教授。“释”的意思是把续义和师教授二者结合起来,再进行解释。

    解释一下此处小字注解的内容。“上二续”是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下二续部是行部和事部。“曼茶罗”就是坛城。“补特伽罗”在这个里面是指人,“补特伽罗”本意不仅仅指人的意思,不过在这里面是指人。“凡已善获上二续部大曼荼罗灌顶之补特伽罗”的意思是受过上二续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坛城的灌顶的人。

“乃至各自相续中具足三昧耶律仪之时,当逐日检查根本、支分三昧耶及诸律仪,尤其应于六座中守护五部三味耶,若非如是行,则犯粗罪。”的意思是上面所说说过上二续部灌顶的人,应该从自己的身心中生起密宗的戒律开始,每天都必须检查自己是否违犯了根本以及支分的三昧耶。这里的“三昧耶”就是刚才所说的誓言之意,誓言就是发誓,立誓的意思。“三昧耶”的梵文发音是“萨玛雅”,翻译成汉文就是“三昧耶”。根本以及支分的三昧耶就是根本和支分的誓言。尤其应该白天三次晚上三次,一日六次(座)守护五部的三昧耶。五部三昧耶就是不动如来部、毗卢遮那部、宝生如来部、阿弥陀如来部、不空成就如来部等五部的三味耶,也就是五部誓戒。如果不这样做就是属于犯粗罪了。

“《金刚顶》中如是说故:‘昼夜各三次,逐日当念诵,瑜伽师何时,衰坏犯粗罪’。”为什么会这样呢?《金刚顶续》里说“昼夜各三次,逐日当念诵,瑜伽师何时,衰坏犯粗罪”。意思是说瑜伽行者在受到灌顶之后,当每日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共六次念诵其所受的戒。如果什么时候瑜伽行者毁坏了每日白天念三次晚上念三次的规矩,他就是犯了粗戒了。粗戒是非常严重的戒律,仅次于根本戒。

“是故诸菩萨欲由密咒之门修行者,当依大金刚持所说依止饮食与防护诸三昧耶,彼等详尽内容,应参阅至尊一切智宗喀巴所著之《根本堕释》、《事师五十颂释》、以及《瑜伽游戏喜宴》、《六座瑜伽》等,此处为便利初业行人于六座中修习彼等义故,当由偈颂之门而说:)”何为饮食和防护诸三味耶?此中有三个内容:指点、饮食、守护三者。我不知道汉文里面是否能表达这样。就如同金刚持所说的那样要清净它。有关这些问题的详细内容建议参阅至尊宗喀巴大师所著的《根本堕释》、《事师五十颂释》、《瑜伽游戏喜宴》及《六座瑜伽》等论著,在此就不多说了。

“此处为便利初业行人于六座中修习彼等义故,当由偈颂之门而说。”意思是这个是为了方便初业修行者,就是刚刚开始入门的修行人,而不是更广地说,因此在此就不多讲了。就由颂文的形式来讲。

诸佛正法以及众中尊,乃至菩提于彼我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一切有情愿成佛。(三遍)

(此为皈依学中所说之“应昼三夜三勤修皈依”,及遍照三昧耶中之“佛、法、僧三皈依”)

这和我们平常念的“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的内容完全一样,这个偈颂要念三遍。严格说这是皈依和发菩提心,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还是皈依。小字注释中的“遍照三味耶”就是毗卢遮那佛的三味耶。在《大威德十三本尊仪轨》的前面部分有这话大意是:诸佛正法及圣僧,我今恒时皈依。这就是毗卢遮那佛三味耶当中的三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念了三遍这个偈颂就具备皈依学处中的“应昼三夜三勤修皈依”和毗卢遮那佛三昧耶中的“佛、法、僧三皈依”了。

于诸有情离亲疏贪瞋,(此为舍无量与“无畏施”)

愿皆获得殊胜大安乐,(此为慈无量与“慈施”,即宝生三昧耶中之二条)

救度彼等出难忍苦海,(此为悲无量)

愿皆不离解脱最上乐。(此为喜无量)

“于诸有情离亲疏贪瞋”具备两个:舍无量、无畏布施。舍无量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中的舍无量心,另一个是无畏布施。这里施行四大布施是五尊如来中宝生如来的三昧耶“四种布施恒驻世”的内容,即须每日六次做四大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财物布施和大慈布施。“于诸有情离亲疏贪嗔”就是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对亲近众生贪爱和对疏远众生的嗔恚,这就是无畏布施。“愿皆获得殊胜大安乐”是慈无量,即四无量中第二个无量。宝生如来三昧耶中四大布施当中的大慈布施也就在这里具备了。这是宝生如来三昧耶的第二条,前面是第一条。“救度彼等出难忍苦海”是悲无量。“愿皆不离解脱最上乐”是喜无量。这样四个无量就具足了。

为救众生出有寂怖畏,发起欲得圆满菩提心,

从今乃至未获佛位间,纵有命难不舍恒受持。

(此为以仪轨受持愿心,应昼夜六座发心故。欲受行律仪者,当胜解随面前皈依境诸佛菩萨后念诵:)

这个就愿菩提心。在愿菩提心的戒律当中有一条是要昼夜六座发菩提心的戒,这个就是用仪轨来发菩提心的方法。

下面是对如果愿意每天受行菩提心戒律的人而说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有差别的。在《入菩萨行论》中讲: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间的差别就如同一个想走而未走的人和一个正在行动当中的人之间的差别。愿菩提心者是为解救天下一切苍生而速疾速疾寻求无上菩提果位的心是不变的,但是尚未采取行动的人,而行菩提心者不但想要解救天下一切苍生,让他们离苦得乐得到永久的安乐,而先使自己具备救度一切众生的能力——证得佛陀果位,他们不仅如此想而已经开始如此行了。就发誓我从今以后为此而修菩萨行道,这就是行菩提心。

这就如同我们要到天安门,一种是我们只是在这里想而还没有行动,另一种我们一边想着要到天安门一边正在路上走,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间的差别就类似这样两种心态之间的差别。但千万别误解行菩提心就是行动,而是在行动当中的心,愿菩提心不是不行动而是尚未付诸行动之前的心态。此二者有不同的受戒方式。《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把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分开来受的受戒方法非常的清楚。而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中受戒方法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同时受的受戒的方法。这里就是采用寂天菩萨的方法。下面就是《入菩萨行论》中的颂文。

诸位上师佛菩萨,伏请于我作忆念:犹如往昔诸如来,菩提心者令发起,

于彼菩萨诸学处,如其次第而安住。我亦为利众生故,菩提心者令发起,

于彼菩萨诸学处,如其次第令修学。(三遍)

(三返受行律仪,次收皈依境。)

这就是一种受菩萨戒的方法,在上师面前受菩萨戒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受。你在上师面前受过一次菩萨戒之后,就可以每天自己在佛面前受了。第一次受菩萨戒恐怕一定要在上师面前受,但受过第一次之后你就可以每天自己受了。为什么每天要受?因为每天都可能犯戒,为了每天都能恢复自己的菩萨戒,就要每天自受菩萨戒。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这段颂文的意思是:诸位上师、佛、菩萨啊,请您们忆念我的祈请,就象过去一切如来首先发菩提心,尔后修学诸菩萨学处和菩萨行道,依照次第一步一步地最终安住于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一样。我今也为利天下一切苍生、为了解救他们,一定要速疾速疾证得佛陀果位,请令我发起这样的菩提心。不仅如此,我也一定要学一切菩萨行:布施波罗密、持戒波罗密、忍辱波罗密、精进波罗密、禅定波罗密、智慧波罗密等六度,以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如是等一切菩萨行道一定都要去学。并且我一定要按照次第来修学一切菩萨行道。这段在第一次的时候一定念三遍。这个实际上就是受行菩提心。

前面愿菩提心的四句“为救众生出有寂怖畏……”念一遍就够了,而这里总共十句话一定要念三遍。

念完之后自己就要生起欢喜心,这就是发菩提心之后生起欢喜心:

如今此生有果利,善得人身之利益,今日生佛种姓中,即是菩萨佛之子。

就是说:我今生确实有了极大的果利,我善得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人身,并且从今天开始,由于我发了菩提心,我就变成了如来种姓了。比如原来你姓刘,现在就不姓刘而姓释了,就成了释迦牟尼佛家族的人了。开个玩笑(笑)。实际上也就是这个意思,从今以后你就变成了佛的种姓了。为什么一个已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还不是佛的种姓呢?因为仅仅皈依三宝并不等于就是佛子!虽然有些经典里面确实说过:皈依后就是佛子。但是这里说佛子的子是弟子的子,不是成为佛种姓的子。当发了菩提心之后你就变成了佛子了!因为成为佛种性后你必将证得佛陀果位。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虽然天下万民都是国王之子,但国王的太子却不同,太子是继承王位将来当国王的,因此天下万民是国王之子和太子是国王之子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菩萨乃是将来要证得佛位的,而皈依三宝的弟子们虽说是佛之子、追随佛者,然不一定证得佛陀果位。所以说他们就不是佛正宗之子,而菩萨才是真正的佛正宗之子,因为他将继承佛位的。所以说“即是菩萨佛之子”,要对自己生起欢喜心。因为你在佛的面前发了菩提心,你就具有佛纯正的种姓,是佛之太子了。

今后我当尽自力,发起随顺种姓业,于此无过净种中,不令玷污如是行。

(此为修不放逸,此二为愿心学处中所说之“应六座思惟发心利益”)

前面高兴是高兴完了,这里同时就要警惕自己!因为你高兴过头了没有警惕是不行的!这里就是要修不放逸,这两个是愿心学处中所说的“应六座思维发心利益”。这里为何要说这个呢?我今后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去弘扬我的种姓的事业,也就是佛的种姓的事业:普度众生,大慈大悲,解救天下一切苍生,让他们远离一切痛苦,让他们获得永久的安乐及安乐因,这才是佛的种姓之业!为何用这个来作比喻呢?因为这两句话都是来自古印度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而非作者所造。在印度如果父亲是国王,儿子就要当国王或者当官;父亲是婆罗门,儿子就是婆罗门;父亲是刹帝利,儿子就是刹帝利;父亲是贱民,儿子也是贱民;父亲是做生意的,儿子也是做生意的;这就是要继承父业,继承种姓。实际上在这里我们的说我们的种姓业是什么呢?就是普渡众生!既然如此我就应该发起随顺种姓业而普度一切众生。因为我们的种姓业和其它的种姓业是不一样的,其它的种姓业是有过失的,有贪嗔痴慢疑等许多的过错。其结果是使人导致轮回当中,受困难而不是远离苦海,使天下一切苍生受苦难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痛苦并得到快乐。而我们的种姓业是非常非常殊胜而无任何过失的,而且是净种。“净”是说我们所学修的一切法是清净的。没有缺点、漏洞、污染,叫清净。因此既然我们的业如此之好,我们千万不要给它添乱,千万不要令其被玷污。因为如果我这个太子做不好,我们祖先创下的江山,将会国将不国。这样就毁坏了种姓的业了。因此我们不能让他沾染任何一点污点。所以我们一定要作正宗的菩萨,一定要做一个没有污染的、真心真意地为天下一切苍生的菩萨。只有就才能不令它沾污任何一个恶行。这就是在警惕自己:我的父业是伟大的,到我这个儿子的时候,我可不能乱来,我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发扬父业而不应该毁掉它。

这个是愿菩提心的一个学处:每日昼三夜三共六次忆念菩提心的功德。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成为佛之子了、成为菩萨了、入于佛的种姓了,这就是在讲功德。而后面的四句话是提醒自己:以后无论是行为、言谈举止、动念等都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毁坏掉我的伟大的父业。种性之业就是这个意思。

你们念经的时候不要光是嘴巴念,要想起这些内容,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有些人几乎把念经当作一种任务来看待:念不完就不行,一定要念完!可是念的时候其实心里面想着别的东西,但嘴里面还在念着。实际上这样时间长了会养成非常不好的习惯:不专心!既然是不专心,你念用处已经不大了,意义会非常非常小了。可以说你念经的效果就大大打了折扣了!可能是打了三折、二折,连五折,六折都不到了。所以说既然要付出那么多的时间来念经,那就千万不要打折扣,哪怕宁可少念一点,但是念就要达到起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效果,这是非常非常重要!

面前虚空夺意大宝座,莲华日月圆满轮垫上,

根本上师遍主金刚持,身色青蓝一面并二臂,

手持铃杵拥抱同相母,相好赫弈身披众宝饰,

具足夺意天物锦绣衣,但作忆念能除诸热恼,

这个是不动如来戒当中持金刚持的戒律。不动如来的三味耶中有一个持上师金刚持的内容。这个非常重要,不过做一次念一遍也就够了。

“夺意”是说极其漂亮,漂亮得可以把自己的神识都能夺走似的。在这样非常漂亮大宝座之上,有莲花座上有红色日轮座垫和白色的月轮座垫。莲花的花心是平的,在上面有一个圆形的,千万不要把它想做球形的,红色日座,在这个上面就有一个月座,好比瓶子盖一样圆圆的薄的。日座代表智慧,而月座代表方便。而密宗中日座代表性空,月座代表的是大乐,合起来就是空乐不二。在这样的圆满宝座之上,自己的根本上师和一切遍主金刚持的体性二无分别。其形象是金刚持的样子,不过如果你觉得为了生起信心,可以这样观想:身体的颜色是蓝色的,而形象可以基本上观想成自己的金刚上师。但如果上师年纪大了,不要去想年老的形象,要观想其16岁的样子,很年轻的!因为这个是有缘起的。

金刚持身色青蓝色、一面二臂、手持铃杵、拥抱同相佛母,身体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行好,非常庄严和威严。身上有许多各种宝石组成的装饰就是五佛冠,还有脖子上各种各样的宝石,以及各种天衣,锦绣衣就是天衣,非常的漂亮。一旦忆念这些就能消除一切热恼,心中的忧愁和烦恼都能消除。

意思是,总摄一切殊胜的皈依之处,无余皈处。摄集什么?就是一切皈依之处。何为一切皈依之处?就是一切诸上师,包括从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解脱军,圣军、调伏军军、狮子贤、大姑萨里、小姑萨里,然后是金洲菩萨,阿底峡尊者等这是广行派。还有文殊菩萨、龙树菩萨、圣天菩萨、佛护论师、清辩论师、月称菩萨、大杜鹃、小杜鹃、只到上师阿瓦都底巴等为止的深见派。以及文殊菩萨、寂天菩萨、索巴黑拉达日等伟大行派。加持行派是金刚持、萨热哈大师、底若巴大师、那若巴大师等一切密续的加持派。在《上师瑜伽》的修行当中没有特别地提出伟大行派。因为这里面观想起来不太方便。不过,其它的很多论著包括《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都提到了这个。所以你可以观想也可不观想。如果你观想则类似于广行派和深见派,位置搁在加持派的后面,因为加持派不是在后面而是在顶上,而伟大行派在后面,广行派右边,深见派在左边,前面是以自己的根本上师为主的一切受过传承的上师。再下面还有一切无上瑜伽、瑜珈部、事部、行部的本尊;还有显宗的一切如来、八大菩萨等一切菩萨,十二缘觉等一切缘觉罗汉,十六尊者等一切声闻罗汉;二十四空行和二十四空行母等一切明王明妃;以及六臂玛哈嘎拉、吉祥天母、阎魔护法、财宝天王等一切护法神和四大天王等等。这就把一切佛宝、以及一切佛和菩萨所著的经典的教法和修来的成果的证法等法宝,以及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罗汉,明王明妃,护法神和四大天王等僧宝。这样佛宝、法宝、僧宝全部集中在这个蓝色上师金刚持身体内。那么如何是这样呢?你可以这样观想:第一个比较简单的是,金刚持就是这样。如果更细地观想就可以跟《上师供养观行法》一样:五处五佛,五蕴五佛母。观想眼前上师的顶轮有毗卢遮那如来,喉轮有阿弥陀如来,心轮不动如来,丹田宝生如来,密处不空成就如来。丹田是目佛母,心脏是玛玛格佛母,喉轮白衣佛母,顶轮是度母佛母,密处是触佛母;两眼是色佛母,两耳是声佛母,鼻孔是香佛母,舌心是味佛母。然后是八大菩萨:双眼是地藏菩萨,双耳是金刚手就是大势至菩萨,双鼻是虚空藏菩萨,舌心是观音菩萨,心脏是文殊菩萨,密处是除盖障菩萨,顶轮是弥勒菩萨,关节是普贤菩萨如是等等。然后是十大明王:右手雅曼达止(阎摩明王、或者狱帝明王)、左手班杂达止(无能胜明王)、口是贝玛达止(马头明王),密处是(甘露(漩)明王)、右臂是阿杂拉(不动明王)、左臂是扎吉拉杂(欲帝明王)、右膝盖呐热底扎(蓝杖明王)、左膝盖是玛哈巴拉(大力明王)、顶轮恩那嘎杂扎哇底(定髻转轮明王)、两个脚心是苏巴拉杂(金刚地明王),这就是十大明王。而每尊如来的周围又有五佛,五佛的四方又四佛母,中间还有触佛母;而在它周围又有八大菩萨,外围又有十大明王;而其中每一尊如来的头又跟刚才一样。这就叫:一佛、五佛、千佛、万佛、十万、百万、千万佛,你把整个身体里都铺满了佛,这是佛的身曼荼罗。这个现在用不上,是圆满次第中的事情。简单说一下就是这个,不是很模糊地去说某一件事情,是有根有据的。如果你从细节来看他是非常的细,而如果你从宏观地去想,他就是一切诸佛、菩萨佛宝、法宝、僧宝集中的现象就可以了。当如果你要细节地想,那就不是很模糊的。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我知道很多人对佛教虽然非常虔诚,但对佛教的很多理论上还有一定的怀疑或不了解。简单地说,其实我们的身体里不仅仅是我们的这个神识一个,我们的身上有无数的细胞,而每一个细胞都有其场、都有它的意识的。将来我们要成佛时怎么办呢?龙树菩萨说:现在这些细胞我们用吃的穿的来养它,将来我用佛法来度化他们,当我成佛的那天他们也要证得佛陀果位。所以说实际上把自己身体里的一切都变成身即是心,心即是身,身心合一的佛的智慧。这个无论从显宗还是密宗的角度,都是一个理论,只不过显宗里面讲得不是特别的具体,比较模糊。而到了密宗的时候呢,就非常的直接了。其实原理上都是一样的。因为显宗也承认佛的一根汗毛都是一切种妙植,为何他承认呢?因为身即是心,心即是身,佛不存在身之外的心或心之外的身。

双足结跏趺坐,身三处 标以三字,吽字放光明,

从自性处迎师金刚持,杂吽榜霍融合成无二。

(此为不动三昧耶之“受持阿阇黎”法)

身的三处标以三字的意思是顶轮有白色的嗡字,喉轮有红色的阿字,心轮有蓝色的吽字。心中的吽字放光明,照十方一切佛刹土,迎请上师金刚持真正的智慧身,以及一切诸佛菩萨的智慧身,全部迎请来,念“杂吽榜霍“四个字的过程中,念“杂”字时观想智慧身直接来到眼前上师的顶上,念“吽”的时候融入到本来观想的上师三昧耶身当中,念“榜”的时候迎请来的智慧身完全融入到自己所观想的三昧耶身当中合而为一,念“霍”的时候就二无分别了。等于你眼前的上师真正是一切诸佛法僧所集中起来的显现,而不仅仅是你观想出来的。这就是迎请。这是不动如来三昧耶当中受持阿阇黎戒律。阿阇黎就是上师。为什么叫阿阇黎?梵文里面叫阿加亚,译成汉文就是阿阇黎。实际上确切地说应该是“泡转”,就是法师的意思。不要以为出家人可以叫法师,这可不一定的!法师是一种很高的尊称,讲法的师傅因此叫法师。

由彼恩德大乐性,一剎那间能现起,师身如摩尼宝,敬礼金刚足莲下。

(此为菩萨律仪第一恶作防护法,及《事师五十颂》中所说之敬礼法,所谓“以最上信三时中”云云。)

这四句话非常重要!因为这里面所要表现的内容在亲近善知识里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讲按照显宗的道理(我这里说的显宗不是指汉传佛教,不要误认为:说密宗是藏传佛教,说显宗就是汉传佛教,不是这样的。显宗和密宗本身有不同的定义。)需要修三个无量劫的福报、三个无量劫的智慧,或者三个无量劫的忏悔和三个无量劫的消业障和造福报才能够得到七地菩萨的果位。这样长的时间我们简直是无法想象。但是如果能够如理亲近善知识的话,不但在密宗当中,就是在显宗当中,也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证得非常高的觉位。《大般若经》后面最后一品是《常啼菩萨品》,其中提到常啼菩萨,他本身是修般若乘(即显宗)的,按道理他需要修三个无量劫才能成就,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用那么长的时间。他就是即生在法增菩萨(此菩萨名号诸种《般若经》译本中译法不尽相同如:法上菩萨、法尊菩萨、法胜菩萨、法涌菩萨等)面前听受《大般若经》,并且无比恭敬地亲近法增菩萨,由此他就即生证得了非常高的觉位。当然在密宗里面由于如法亲近善知识而迅速成就的事情就非常非常多了。

为何这里说一刹那间就可以得到呢?是否带有一点那种有一些人所说的“昼修昼成佛,夜修夜成佛”的意思呢?不是!这里的“一刹那”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弹指所用时间的六十五分之一的时间长度,而是跟三个无量劫修福报和智慧所需的时间相比,我们在此浊世中短暂的寿命就如同一刹那那样短,所以这里说一刹那。

师身如摩尼宝,敬礼金刚足莲下。(三遍)

上师是能让你现起佛陀果位的人,因此上师就如同无所不成的摩尼宝一样。因此我就敬礼金刚上师的足下。这个非常重要,第一次念的时候一定要念三遍。

下面是受过金刚瑜珈母或胜乐金刚灌顶的人应该念的明王、明妃(胜乐金刚佛父、父母)各八句的赞颂。这个赞颂的原文是梵文,其中赞颂胜乐金刚黑汝嘎的有八句,赞颂佛母金刚亥母的也有八句,共十六句。这个赞颂非常殊圣,据说每天念诵这个赞颂三遍能消除一切灾难,甚至死的时候一定能往生胜乐金刚的净土中。总而言之这个八句佛父黑汝嘎的赞颂和八句佛母金刚亥母的赞颂是非常非常殊圣的!这个赞颂的内容其实并不太深。

嗡敬礼薄伽梵勇士自在吽吽呸!

嗡光明等同大劫火吽吽呸!

这两句主要是讲本尊身体发出的火焰等。

嗡具足无尽发髻吽吽呸!

嗡千手具足炽盛光明吽吽呸!

嗡执斧扬索枪与喀张嘎吽吽呸!

“喀张嘎”就是天仗,其上部有三个骷髅头,再上面是一个金刚杵的。

嗡敬礼烟色大身断除障碍吽吽呸!

这以上就是赞颂黑汝嘎的八句赞颂。

下面就是金刚亥母的八句赞颂。

嗡敬礼薄伽梵母金刚亥母吽吽呸!

嗡圣母明妃自在三界无能胜吽吽呸!

嗡大金刚摧坏一切部多怖畏吽吽呸!

嗡住金刚座他无能胜具怀摄眼吽吽呸!

嗡猛利母忿怒母形令梵天干涸吽吽呸!

嗡诸魔恐惧棝竭战胜他方吽吽呸!

嗡普胜能惛能僵能愚吽吽呸!

嗡敬礼金刚亥母大和合欲自在母吽吽呸!

(此为获母续灌顶者以八句赞叹本尊与上师法)

这一段就是金刚佛母的八句赞颂。这个十六句赞颂一般在第一次念时念三遍即可。具体念法下面我再仔细说。受过母续的胜乐金刚或金刚瑜珈母灌顶者念这个非常非常好,没有受过的人也不必要非要念,不过这个赞颂的加持力非常大。

下面这四句话就是供养。

自所摄持与未摄,实设以及意变化,所生外内与秘密,种种供云大海献。

(此为守护不空成就之“供养”三昧耶 。)

这里面的“自所摄”和“未摄”是有区别的。“自所摄”是指供养中那些有主人的供品,比如房子、花等。“未摄”是指没有主人的,比如外在的山川、大地、草木等。而无论是有主人的还是没有主人的都可以供养。

为何不属于我们的我们也可以用来供养呢?当知我们是三界中的一个成员,虽然整个三界非我一人独有,但我仍拥有三界中一切属于我可以享受的那一部分。因此我就供养每一个山水、每一个世界等属于我的那一份。为何可以这样说呢?因为比如别人手里拿着一朵花,这是属于“自所摄”,花的主人肯定是他,不过在这个花当中也有我的一份。因为我也可以享受它啊:享受花的美丽、享受花的香味,享受花的整个形状等。虽然花在他手里拿着,但是我看了我就可以享受它啊。因为对花的享受不在于花是在谁的手里拿着,而在于用谁的眼睛去看才是享受。比如说在故宫等宫廷里面有很多宝贝,虽然这些是有主人的,但是你也有你的一份,因为你可以通过眼睛看而享受这些宝贝啊。如果我们根本就没有造这个业力,那么我们就没有这一份,没有了这一份我们就不可能看到它。所以一切万事万物都有我的一份,连这些人、这些动物都有我的一份。人或者动物本身肯定是它自己的,可是我看这些动物或者看这些人,跟这个人进行沟通,或者从这个人的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优点,其实我也可以享受啊。比如一个知识分子,我们在一切谈话,我问很多我不懂的事情他告诉我了,我不就是在享受他的这些知识嘛。尽管这些是他心里面的知识但也有我的一份。也就是说,无论是“自所摄”还是“未摄”的,一切万事万物我都有权利最起码供养我可以享受的那一份。

何为“实设”和“意变化”?“实设”是你真实供养的实物,而“意变化”是你心中幻想、变化出来的。比如你“实设”的也就是今天所供养的那么多了,但是你用“意变化”就可以把你供品变成充满整个北京城,还可以变成充满整个中国,乃至充满整个宇宙。这就是你用如此之大的决心来作供养。供养的本意不在于佛吃了多少,因为佛不存在吃与不吃,而是你的心里有多大的决心或者心意去供养。所以实际上我们的供养不象布施给穷人吃的东西一样——因为他饥饿所以我就给他,而是由于我内心中对他生起极大的诚心或极大的尊敬,因此而供养。所以说不需要一定要有现实的东西才供养。

我们家乡有个岗波神山。胜乐金刚有二十四处圣地:八大身金刚的圣地、八大语金刚的圣地、八大意金刚的圣地。其中八大意金刚的圣地之一的噶玛日巴就在岗波神山处,这个地方自古以来都有很多修行者。有一次前世的噶玛巴就是大宝法王,因为他当时已经是位大的活佛了。他供养了吉祥天母护法神一个朵玛,但是吉祥天母对他说:你快点!你快点!我还要去接受更好的朵玛呢!噶玛巴很纳闷:我在供养你的宝器里供上如此之好的朵玛供品供她,她还不满意,她还要去享用别的更好的朵玛。于是通过神通观察是谁在供养。发现离他大概有三里路之外有一个非常穷的和尚,他把牛蹄子的硬核取出来,在其中放上一点点的糌粑而做供养。于是噶玛巴就问吉祥天母:你为何不吃我所供养的如此之好美食,要到他那里去呢?吉祥天母回答:他供养我的可是空乐无二的大智慧!这是无漏的甘露!而你供养我的只是世俗的朵玛而已。所以供养的关键不在于供养的是什么东西,而更主要的是你的心。所以“意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供养的范围是自己摄持和未摄持的,来源的是实设和意变化的。如是所生起的一切内供、外供、密供等种种,一切供云如大海一样,供献于一切三宝的本质——金刚持面前,然后就是供养曼陀罗。为什么要做供养呢?因为在不空成就如来的三昧耶中有一条是必须每天三次供养,就是:尽一切努力供养这句。

下面就是供养曼陀罗了。

自他身语意三受用三世善资粮,以及微妙宝曼荼罗普贤供养聚,

这就是供养曼陀罗。“自”是我,“他”是一切众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等一切众生身口意三门所造的一切善根,还有一切受用。注意:这里不能把“身口意”和“受用”连起来。这里的意思是:身、口、意所造的一切善根,还有一切的福报受用,而且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造的一切善资粮,以及身口意本身全部把它观想成妙宝曼荼罗。这不仅仅是曼陀罗,而且如同普贤供云一样无数的这样的供养。

以心摄取奉献上师本尊并三宝,伏请悲悯纳受于我垂赐诸加持。

伊当古鲁惹那曼荼罗刚尼雅达雅弥。

(此为《事师五十颂》中所说之三时奉师曼荼罗学处。)

这里说“以心摄取”是说用心观想,因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造的善根,我的身口意的善根、受用等都是没办法拿出具体实物的,但可以心中观想拿出来,并变成一个曼陀罗并与普贤供云一样,这就是“以心摄取”。然后就奉献本尊和一切三宝。由于您的大慈大悲心,请您为了让我能早日证得无上菩提果位,而积聚极大的福报,而请您摄纳并加持我吧。

这个就是《事师五十颂》中的“三时供奉上师曼荼罗学处”。

十方三世如来尽无余,随机调伏示着袈裟相,

无数剎中成办佛事业,大宝上师尊前我祈请。

这个就是忆念上师之功德而做祈请的方法。十方三世的一切如来为了度化众生,显现为穿袈裟的比丘相,在无数的世界当中做无数度化众生的事业,如同如意宝一样的上师,我祈请您。

超胜无量一切胜者轮,劣慧心前最上大福田,

大金刚持如是善赞之,大宝上师尊前我祈请。

(前颂为念德生信,后颂为念恩生敬,此即意乐依止善知识法。)

这是忆念上师之恩德而做祈请。上师金刚持为了度化善根非常下劣的人——略慧的人,为了让他们种福田,就显现为比金刚持还要更为殊圣的,且为金刚持所称赞的上师身相。因为金刚持佛我们没有缘分、福报看到他们啊!所以在我们看来,佛陀以普通比丘形象的显现,比具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的佛身的显现殊圣得多的多。因为如果以佛身来显现的话,我们是没有缘分看到的,因为我们的福报不够。可是他显现为普通人的样子,我们就有福报可以看到他了。由此上师如意大宝我祈请您。

殊胜共同悉地尽无余,皆赖如理依止怙主生,

见已纵己生命亦当舍,惟愿怙主欢喜求加持。

(此为加行依止法,总之忆念依止功德与不依止过患已,发誓以意乐、加行二者如理依止。此即依止善知识法与《事师五十颂》三昧耶守护法之心要。)

    这是说一切共通和殊圣的成就等一切成就,就是要看如何亲近善知识!皆依赖于如理地依止怙主善知识!但了解了这个道理,哪怕是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唯愿能够求得怙主善知识您的欢喜。请您加持吧。

当年我十六岁到印度去求学时,在路上遇到第十世班禅大师在扎什伦布寺德辛朋扎灌大威德金刚灌顶。因为当时我很小只有十六岁,个子非常小,比一般的孩子还小。有一天班禅大师摩顶的时候,我就拿着哈达去拜见大师。大师当时也不知道我是活佛,因为我是要去学习的,对谁也不敢说。当时有很多人在排队等着摩顶,已经排两、三天了。轮到我们去拜见的时候,我到了班禅大师面把哈达献上后,就大声念这四句话“殊胜共同悉地尽无余,皆赖如理依止怙主生,见已纵己生命亦当舍,惟愿怙主欢喜求加持。”班禅大师觉得特别的特殊,他特别的高兴,然后抱着我的头就这样摸着,并念了很多经并这么吹我。而一般的人就这么摸一下就走了。我估计这个缘起比较好吧,因为当初我一个十六岁的小孩就能想起来抓住这个重点也挺不错的。

    这个就是讲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和不亲近的过患,我们要想到这个,然后要立誓一定要如理地亲近善知识,这就是守护亲近善知识法和《上师五十颂》中关于亲近善知识方面的三昧耶戒的心要。这是核心当中的核心。

我现在开始说我刚才提到的“第一次”、“第二次”的涵义。念到这里“惟愿怙主欢喜求加持”之后停下来,重新跳回到仪轨的最开始处,念第二遍。第二次念时“诸佛正法以及众中尊”这四句话,刚才第一次时念了三遍,现在只念一遍。然后接着从“于诸有情离亲疏贪瞋”开始,乃至“诸位上师佛菩萨”,直到“面前虚空夺意大宝座”之前的内容在第二次念时全都是只念一遍。而从“面前虚空夺意大宝座”以下到“杂吽榜霍融合成无二”这一段在第二次的时候就不用念了。下面“由彼恩德大乐性”这四句话也念一遍即可。再下面的黑汝嘎和金刚亥母的赞颂就不用念了。然后从“自所摄持与未摄”接着念,直到“惟愿怙主欢喜求加持”,这些内容第二次念时也只念一遍。这就是第二次念的方法。按照如此念法再念一次就算是念了第三次了。刚才第一次念的时候有些地方是念三遍,有些地方只念一遍,而后来第二、三两次则是有些地方不念,而所有要念的地方都是清一色地只念一遍。后面第二、三次念诵时没有第一次念的情况:有些地方要念三遍,有些地方只念一遍。这样就念了三次了,这就相当于白天修三遍六座上师瑜珈法的前面部分了。

    下面就是诵戒的部分。念完前面的三次后就开始接着念下面的部分。

如是启请殊胜上师尊,降临自身顶上萨麻杂,

(回忆自己所具空性定解,于谛实空稍作等住。此为了义上师瑜伽、积集智慧资粮、最上防护及第十一根本堕守护法。)

    念的同时应观想:眼前先前已经观想出来的上师金刚持直接来到你的头顶上,然后融入到你的体内,你和上师二无分别了。就是念这三句话,这个内容已经讲得很清楚的就不用解释了。请大家在“萨麻杂”之后“复次”之前的地方打个记号,在下面我会说的。

在自己和上师二无分别的时候,可以直接把自己和上师观成自性皆空,在这样的万法自性皆空中入定,入定时间由你自己根据情况而定。这是在《上师瑜珈》修法里面有一个叫“空乐无二的智慧”当中。(是否改成:这个就是《上师瑜珈》修法里的“空乐无二的智慧”的修法。)这就是了义《上师瑜珈》,并且还可以依此造福德资粮,而且是最好的守护自己的办法,也是能够避免第十一个根本堕戒。

自具金刚萨埵之佛慢,诠表俱生大乐密金刚,

及表离自性戏秘密铃,双手握持抱薄伽梵母。

(此为无上部不动之“金刚、铃、印”三三昧耶。)

刚才上师融入到自己的体内后自己身体也就虚空了。然后空中忽然自己生起了一个蓝色的“吽”字,蓝色的“吽”字发光,照明十方一切佛刹土,把一切诸佛菩萨的身金刚、口金刚、意金刚的加持变成白色、红色、蓝色的光融入到“吽”当中,自己一刹那间化成金刚持佛。金刚持佛是一面、二臂、蓝色身等,这里观想方法和前面观想金刚持佛的方法一样,只是这里变成观想自己成为上师金刚持佛而已。另外这里也不用念前面观想金刚持的那段文字,而是直接念“自具金刚萨埵之佛慢”这四句即可。

    这里修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在不动如来的三昧耶中有一条:金刚铃、金刚杵、手印不能相离。观自成金刚持佛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抱着薄伽梵母等这样就具备了不动如来的三昧耶中所要求的三个内容。

自之身体如是受用物,三世善资粮聚尽所有,

为利一切母亲有情故,自今日起无吝当施舍。

(增长舍心乃菩萨布施之修持。舍身受用为财施,舍善根为法施,此为宝生之余二三昧耶守护法。若有暇时,此处当由各自所受律仪之门检点诸三昧耶与律仪。若欲作者,初别解脱中诸具苾丘律仪所应检查者:)

    这是说:我的身体、我的一切受用、我三世所造的一切善资粮等,为了一切众生没有一点点不舍得的心而行布施。这是为了增长舍心,也就是菩萨行道中的布施波罗密。另外就是身体和受用等一切财物的布施是四个布施当中的财布施,三世善根的布施是法布施。刚才上面已经做了无畏布施和大慈布施,而在这里又做了财物布施、法布施,这样宝生如来三昧耶所要求的四大布施就都具备了。

别解脱之五篇堕罪中,四种他胜与十三僧残,

三十舍堕及十九单堕,四种别悔百十二恶作,

    如果是比丘的话要念这段偈颂,如果不是则不用念。

    下面就是受过菩萨戒的人要念下面这部分。这个就是菩萨的十八根本戒。

(检查菩萨十八根本堕者:)

    “自赞毁他”是一个。“自赞”是赞扬自己,“毁他”是诽谤他人。这是第一个根本戒。

“不施法或财”是佛法的布施也不做,财物的布施也不做。这是第二个。

“不听悔谢”是第三个。就是说人家做错了事情忏悔了,你还不接受人家诚心的忏悔。

“舍弃大乘教”这是第四个。

“夺三宝财”是第五个。

“谤法”就是诽谤佛法,这是第六个。

“五无间”是指造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坏合和僧团,出佛身血。现在佛陀不在了,真正意义上的“出佛身血”是不可能做到了,但是包括毁掉佛像等都算。另外损害上师的身体也是,因为要视师如佛。类似的是可以这样算的,真正的佛已经不在了。这是第八个。

“邪见”是不承认因果、不承认前生与来世等,这是第九个。“坏村等”是毁灭村落等等,这是第十个。

“示空性于未熟”中“未熟”就是根器还未有成熟的佛们弟子。就是说对没有学过佛法的人千万不要跟他讲性空正见,对没有非常好的佛法知识基础的人千万不要跟他讲性空正见,要不然他很容易彻底对佛法失去信心。所以性空正见的甚深道理只有对那些能够承受的、能够接受的、有非常好的佛法根器的人才能讲。这是第十一个。

“退菩提”就是退菩提心。生起这样的念头:唉,我成不了佛了,不管众生了,自己赶紧寻求解脱或赶紧到净土去吧。另外有人本来在修大乘佛法寻求证得佛陀果位,你却劝他别修大乘法了,或者告诉他成不了佛成个阿罗汉就算了。这都是“退菩提”。这是第十二个。

“舍别解脱”就是原来你所受了比丘戒律等别解脱的戒律,后来又将其弃舍掉,这是不对的。你原来受的无论是比丘戒、居士戒等别解脱戒律应该好好守护不应弃舍掉。这是第十三个。

“谤声闻”的意思是诽谤声闻和缘觉,实际上这就是诽谤佛法!佛经里面多次提到无论是诽谤声闻、缘觉等都是诽谤佛法。这是第十四个。

“妄语”这里的妄语不是一般的说假话,而是指假装有特异功能、装神弄鬼、假装有神通等等这种大妄语。这是第十五个。

“取三宝财”是指不属于自己的三宝的财物,自己拿来了。这是第十六个。

“制恶戒”是让你破坏戒律或者犯戒了,等导致非常不好的走向。这是第十七个。

“舍心”就是舍弃菩提心。这个就是第十八个了。

不视为过欲行不遮退,欢喜无有惭愧具四种,

十六须全邪见与舍心,不须,防护十八根本堕。

在这十八条戒律中有两条戒(“邪见”、“舍心”)不需要完全具备四个条件就直接可以成为破根本戒了,另外十六条必须在完全具备四个条件的前提下才能成为破根本戒,如果没有完全具备四个条件就可能是粗罪等,但不算是破根本戒。

这四个条件是:1、“不视为过”就是不惧怕这种所产生的过患,不顾忌它的其它过患。2、“欲行不遮退”还没有断除继续造罪的念头。3、“欢喜”非常高兴去做这件事情。4、“无有惭愧”是既没有惭也没有愧。无有惭愧的意思是:对别人来说是没有惭心,对自己来说是没有愧心。这是要两面来说的,对自己良心上没有愧疚心;对他人也不怕羞耻,就是不知道什么叫丢脸。有十六戒律一定要完全具备这四个条件才算是破根本戒。但有些只具备一个,则罪业算是比较小一点;具备两个,则罪业稍微大一点;具备了三个,则罪业更大一些,就可能变成粗戒了;可是完全具备了四个条件之后就完成变成犯根本戒了。但是有两条不需要这样,它们是“邪见”和“舍心”。只要邪见一起后,不需要再具备其它什么条件自然就会犯根本戒。舍心是放弃菩提心,一旦放弃菩提心就是犯了根本戒了,不要再做别的事情。就这两个是不需要四个条件都具备的,而别的必须要四个条件都具备才算是犯根本戒。

以上简单说了菩萨十八根本戒。下面就是密宗的十四根本戒。

(检查密咒根本堕等:)

轻毁上师蔑视诸学处,说同学过于众生舍慈,

舍愿行心毁谤显密法,泄密未熟及轻毁自蕴,

“轻毁上师”这是密宗根本戒的第一个。“蔑视诸学处”这是第二个。“说同学过”就是说自己的同修、金刚兄弟的过失。这是第三个。“于众生舍慈”是对众生没有慈悲心、舍弃了慈悲心。这是第四个。“舍愿行心”就是舍弃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是第五个。“毁谤显密法”这是第六个。“泄密未熟”中“未熟”就如上所说的不如法的弟子、还没有成熟的弟子、没有一定佛法根基的弟子。为那些不具备修这样法的条件的弟子,授一些密宗的灌顶等就是泄密了,就是泄密未熟。这是第七个。“轻毁自蕴”包括那种苦行也算是“轻毁自蕴”。比如有些人“燃指供佛”,这种行为实际上不太好,这种行为在密宗里就是“轻毁自蕴”。因为在密宗里面自己的身体中的每个脉络都是佛的显现,自己的身体是佛的曼荼罗,所以不能轻毁自己的身体。又比如用钉子钉在自己的身体等,这种苦行在佛经里面(改为:密法当中)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第八个。

舍弃空性亲附具毒者,不忆正见破灭具信心,

不依三昧耶及谤妇女,舍命防护十四根本堕。

“舍弃空性”是舍弃性空正见,这当然是不行的。这是第九个。“亲附具毒者”中的“具毒者”就是贪嗔痴非常重的、邪见非常重的人,“亲附具毒者”的意思就是以这样的人作为朋友。这是第十个。“不忆正见”就是不经常忆念正见。这是第十一个。“破灭具信心”对于有些有信仰的人,你随便乱说破坏了他对佛教的信仰,这是非常大的罪过。这是第十二个。“不依三昧耶”是说不按照三昧耶戒律来修行。这是第十三个。“谤妇女”,这是第十四个。在密宗里面是不能诽谤妇女的。看来在密宗里面妇女得到的人权还是不少的啊(笑)。看到妇女就要把她看作空行母一样敬重她。在胜乐金刚的密续中说:把她(妇女)当作真正的瑜珈母一样去尊重她。不能说这样的话:妇女怎么怎么样,女人怎么怎么样。其实真的是这样,有些人是非常好的比丘,他就天天骂这妇女怎么怎么样,他这是为了守护戒律。但是他圆寂后再也找不到投生的地方,因为他找不到母亲了。这在佛教典故里面是有的。所以说密宗里面尤其强调不允许诽谤妇女。

    以上就是密宗十四个根本戒。然后就是密宗的支分戒了。

(检查支分三昧耶者:)

支分断四根本酒非作,支分断四根本酒非作,

依止正士怙主承事友,依止正士怙主承事友,

守护十善及退大乘因,轻视跨越应断护诸誓。

依止手印不具相,远离三想作等入,于诸非器示密物,修会轮时兴斗诤,

倒答具信诸疑问,声闻之中住七日,非实自诩瑜伽师,于无信者示正法,

承事未净而入坛,无需违越下二学,违犯《事师五十颂》,诸堕罪者如理护。

总共有八个粗戒。这里的“手印”是指空行母。一般修行人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依止空行母呢?起码要达到无上瑜伽密法中圆满次第当中的第一个,语远离和意远离,必须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他才能依止空行母,否则是不行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远离三想作等入”这是圆满次第中的一个问题,没有自性皆空、空乐无二等的动念,远离了三种动念而作等入。第三个是“于诸非器示密物”。一般来讲我们的法器是不能让不信仰密宗或者其他的人看到的。当年谁都不知道仲顿巴大师在修密法,谁都没有看到过他的任何法器。后来他把所有的法器装在一个竹筒里交给博朵瓦大师,他修密法是绝对秘密的。有些人把念珠放在口袋里面念咒也是这个意思。第四个“修会轮时兴斗诤”是在修会供的时候起争斗,包括闹事等。然后是第五个“倒答具信诸疑问”,意思人家诚心诚意地来请教你,你却胡乱地回答、颠倒地回答。第六个是“声闻之中住七日”,按照道理一个密宗的修行者不允许在声闻比丘即小乘比丘众当中住超过七天以上。第七个“非实自诩瑜伽师”虽然自己并不具有瑜珈师的修行,却自认为自己是非常了不起的,生起傲慢心,并说一些不该说的话。第八个“于无信者示正法”对于无信心的人讲法。另外“承事未净而入坛”,“承事”的意思受过任何一个本尊的灌顶之你一定要做起码两三个月的闭关,在未闭过关之前你要入坛城、修自受灌顶等是不行的。“无需违越下二学”,在不是很非常必要的情况下,你违背了比丘戒和菩萨戒。有必要的情况是指达到了圆满次第中的幻身和光明的时候是可以,又比如菩萨为了解救成千上万的人而杀一个人,虽然这个行为在比丘戒里面是杀生,属于犯戒,但是没关系,因为这个行为是遵照比比丘戒更高的菩萨戒而必须要这样做的。这就是八个粗戒。

    下面是无上瑜伽部母续中所说的一些堕戒。

(母续所说不共三昧耶摄颂者:)

左之遍行,不轻,供,于非具相舍等入,合时不应离正见,胜解贪道不转变,

现在在这里的人中有一些曾受过胜乐金刚的灌顶,因此简单地说两句。这里面共有八个母续的三昧耶戒。在母续里面一切都从左开始的行为非常多,供养、转曼荼罗等都是从左开始的,而父续是从右边开始的。对这些不能轻毁而且要照着做。不具相者是不能入座的。在入等时万法自性皆空的空和由四乐而引起的大乐必须二无分别,一旦远离万法自性皆空的正见就不行了。对密宗无上瑜伽密法里以贪为道用的道是不应转变的。

不可舍弃二种印,主修外内二方便,不出君陀依梵行,取菩提心断厌恶。

不可舍弃内外二种手印。要修内外两种方便。要保持梵行,然后是取菩提心要断厌恶。这些内容只能在讲无上瑜伽密法生起、圆满次第的时候才能讲,这里就不能讲了。密法里很多圆满次第的事情是不应该泄密的,否则我就成“泄密未熟”了(众笑)。

另外刚才前面我说比丘才要念的那段,其实你们也可以念。因为这些都是犯戒的罪行所以你就念。虽然你没有由于受戒的这种戒,但起码有自性罪,没有堕罪当是有自性罪,所以你们也可以念。(改成:虽然你没受过比丘戒,也就没有违反比丘戒中堕戒的罪业。但比丘戒里还有几条是性罪,我们违犯了这几条性罪也是有罪业的,因此你们也可以念这个来反省自己。)

(若无暇时,最下当以念知依止三种律仪:)

别解脱与菩萨金刚乘,清净佛制微细诸学处,

下至梦中亦不作违越,如胜者教我当尽力行。

(此为念知依止律仪略法,遍照三昧耶中之“以二戒防护恶行”及不空成就之“具足一切律仪”)

    这个是前面所说的一切戒律的总摄,在此把前面全部戒律集中起来。前面已经诵了很多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密宗戒。这四句话中还具备两条戒律:一是毗卢遮那佛的三昧耶戒中的受持二种戒律来防护各种恶性这条,二、不空成就佛的三昧耶戒中的“具足一切律仪”这条。

三乘以及四续部所摄,教证正法一切悉无余,

(此为莲华部之三三昧耶:“受持显教,密宗之外法事行二续与密法瑜伽无上二续之三乘,乃遍照之摄善法戒”)

“莲花部”实际上就是阿弥陀佛部。这里前面的部分是说阿弥陀佛的三昧耶戒里有一条是要守护外、密以及三乘等一切法。这里“外法”是指密宗的外法,就是指事部和行部的密法,“密法”是指密宗的内法也就是瑜珈部和无上瑜伽部的密法,然后再加上三乘法,三乘法是显宗的。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是一个,第二个是毗卢遮那佛的三昧耶戒中说的“摄善法戒”这条戒律在此也就具备了。

(此为遍照之“饶益有情戒”守护法。)

(如是六座瑜伽分昼三次与夜三次修,若欲一并完成者,教授派之念诵法如下:从“诸佛正法”至“惟愿怙主欢喜求加持”诵一遍;复从“诸佛正法”至“不作玷污如是行”诵一遍;次从“由彼恩德”诵至“求加持”;复从“诸佛正法”诵至“求加持”如是又一遍;诵后二遍时,“诸佛正法”与“犹如往昔”祇需诵一遍;面前已生起上师故,不需诵“面前虚空”乃至“成无二”,八句赞亦诵一次即可。“如是启请殊胜上师尊,降临自身顶上萨麻杂”亦一次即可。“复次欢喜”至“解脱诸众生”三遍照常。除第一遍作各律仪检查外,余二不需。如是重复三遍等随宜作已,次当回向发愿:)

最后就是毗卢遮那佛的三昧耶戒种的饶益有情的戒在这里就具备了。

到了这里,也就是把“契机方便解脱众有情”念完,这样就算是仪轨后半部分的第一次念诵完毕了。然后是念第二次,方法就是从这个地方跳回去,跳到刚才做记号的地方“复次欢喜与我成一味”之前。从这句开始念下去,它上面的那两句就不念了。念下去一直到“自今日起无吝当施舍”一句之后,这些都只念一遍。下面从“别解脱之五篇堕罪中”开始往下包括别解脱戒、菩萨戒、密宗戒等直到“别解脱与菩萨金刚乘”一句之前,这些全都跳过不念。从这句话开始往下念,念到“契机方便解脱众有情”一句,也就是念这八句话。这样算是念了第二次了。第三次的念法和第二次的念法完全一样。第一次念的是长的,第二、三次都是短的,这就是每天诵戒三遍。如山念三次就算把仪轨的后半部分念了三此了。实际上按照要求应该是早、晚各念三次,这样就是平常说的昼三次夜三次了。早晚都是这样念一座,念法就是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念三次仪轨的前半部分和念三次仪轨的后半部分。

最后是回向,是一座法修完后的回向。

如是所生洁白善根力,一切生中永不作违越,

金刚持王制戒诸界限,二次第道次第愿究竟。

总之以此所表尽所有,已积白善聚力我速疾,

往生摩尼宝藏香拔拉,无上道之次第愿究竟。

一切生中与诸清净师,永不乖离受用法吉祥,

地道功德完全圆满已,金刚持位速疾愿获得。

如果你早上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完整地修了一座,晚上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的话有一个非常短的仪轨——欧曲大师把刚才的所有内容集中在一个四句偈中。当颇邦喀大师说这个偈颂确实非常精彩,不过能否把它当作仪轨他是有异意的。但是他说,如果实在不懂或实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勉强用它来祈祷吧。这四句偈的内容就是下面这四句话:

上师三宝尊前我皈依,自观本尊手持铃杵供,

受持显密防护诸恶行,普摄善法以施利众生。

(据说诵此颂可替代六座瑜伽简法,一偈中具足五部十九条三昧耶等堪称极其稀有,然以之代替上师瑜伽似乎欠妥。是故诸无暇修六座瑜伽广法及无力念修之劣慧者,当修欧杰曲仲·洛桑丹增所造之修法,此法既可代替六座瑜伽,又极简略:)

    晚上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就念这四句话三次也可以。再稍微广一点的略仪轨就是下面的内容:

我今至诚皈依三宝尊,救众生苦置于究竟乐,

由此缘故为获大菩提,发菩提心学习佛子行。

面前空中座莲日月上,根本上师遍主金刚持,

其身青色持铃杵,拥抱  界自在妃,俱生乐为嬉。

三处标以三字吽放光,召请诸智慧尊成一味。

敬礼具足金刚足莲下,供养外内秘密供云海,

山洲珍宝藏瓶日月等,奉献无上普贤大供养。

殊胜共同无余诸悉地,皆赖如理依止怙主生,

由见此理身命亦愿舍,唯令师尊欢喜求加持。

如是启请上师降顶上,融入自身无别成一味,

自成金刚萨埵持铃杵,拥抱佛母俱生乐为嬉。

处身受用三世诸善根,为利诸母无吝悉施舍。

别解脱与菩萨密咒戒,终有命难不踰其制限。

三乘四续所摄教证法,善作受持方便度众生。

此善回向三世佛菩萨,行愿成办住持佛正法,

三宝加持无欺缘起力,善愿圆成速疾获佛位。

(此六座广法,具足诸三昧耶扼要,文约易行,故当修持。著名之六座瑜伽广法本身文约易行,本不需较此更略者,然如今之时代不以正法为重,仅此亦无暇念诵而舍弃者为数甚多,又或根极闇钝或年屈耆艾,诵不知义,无法受持,仅以持诵陀罗尼咒为皈依者亦非少数。由见于此,先德为救护此等学人远离金刚地狱故,以悲悯心造此略轨。是故诸能修广法者,切勿只修略法作便宜计,无任馨祷之至!

此教授全备明了易修之六座瑜伽广略修法者,是应甘丹群科寺僧洛桑多杰献哈达曼荼罗与三所依而作请求,僭名帕绷喀化身者编于昌都甘丹降巴林寺。愿众生利益增长!)

    晚上念这个也可以,早上念一座刚才那个广的,晚上念一座这个略的,或早上念一座略的,晚上念一座广的。另外如果修略的就必须要念三遍才算是一座。两种方法都可以。这是指早上或者晚上实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可以这样念,如果有时间还是早晚都修广的最好。

今天我给你们讲传了“六座上师瑜珈法”,这个法非常重要。我得到这个法的传承的次数比较多。我第一次是1983年果索仁波切到我的家乡来时,在我们的寺院里专门给我们传了这个法。那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六座瑜珈修法》是那么重要,当时我大概是十四、五岁。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修从来没有断过。后来在求学时也曾多次从我的其他几位上师前受过此法。但第一次从果索仁波且那里受的印象最深,就算是果索仁波且的传承吧。

我希望你们把这个仪轨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宝贝。因为学密宗尤其是受了密宗的灌顶后,关键的问题就是不犯戒!只要你不犯戒什么都好说,你一旦要是犯了戒就非常非常困难了。我们说一个出家人还俗是丢脸的事情,不过破菩萨戒的罪业比破别解脱戒罪业的一百倍还要重,而破密宗戒的罪业比破菩萨戒罪业的一百倍还要重。所以在密宗里守戒是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每天念这个,通过念这个来忏悔那些所违犯的小戒,令戒体得以恢复。因为你们毕竟受过很多灌顶,所以这个非常重要。而且我希望你们认真地去念。有些问题我刚才为什么没有讲呢?因为那些内容对于你们没受过的人来说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即使有了关系你就尽量多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就可以了。因为有些事情以后慢慢学会了会好一些,今天就不便讲了。

    总之从今以后你们就要念这个仪轨,这非常重要!我一直在找这个仪轨的汉译本,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曾经有好几个弟子一直请我做一个日诵,可是我一直都没找到这个仪轨也就没有办法做,因为这个仪轨在日诵中是不可缺少的、很重要的内容。

此修法导论者乃至尊上师夏坝仁波切2004年1月1日于北京所讲。低劣弟子贤惠、降央确杰据录音整理。愿一切善妙增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致中和露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