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姨夫想要明年1月底计划从山东来上海,可以外地人申请上海廉租房保障性租房嘛?

孩子———父母生命的延续,一个家庭的新血液新希望,他们是上天派出来的天使,如诗如歌般的美好。可是假如这样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使,在一出生就被折断翅膀,这对于一对夫妻、一个家庭都是毁灭性的伤害,是放弃治疗“获得每个人的解脱”,还是孤注一掷、倾家荡产、付出所有争取完全看不到希望的重生?也许每个家庭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无问对错,怎么选择都是痛的死去活来的血和泪。

仅以此文记录我家宝宝的求医和康复之路。

第一篇 新生与绝望之想活着!

手术台上的我迷迷糊糊,因为胃肠神经的牵拉,恶心感一阵又一阵的袭来。医生说是个男宝宝,这和我事先知道的一样。我听到了他们手掌拍打在小籴皮肤上的声音,连续的好几声,紧接着就传来小籴稚嫩的哭声,我知道我的宝宝出生了。“来,亲亲妈妈”,护士将小籴的脸轻轻碰到了我的脸,小小的温暖的,我却没看清楚他的模样。

我看清楚他是同事分享在朋友圈的一张照片,头发长长的,皮肤红嫩红嫩的,眼睛大大的,医生也说是个秀气的娃娃。那几天的我,虽然剖宫产的伤口疼痛的下床都困难,吃的东西也都油腻乏味,却是我最幸福的几天。

2017年11月23日,当我把他再送去医院的时候,他已经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奄奄一息。医生让立刻住院,入院诊断清清楚楚写着“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我也是学医的,我知道我的小籴病重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来不及悲伤,只赶着时间办理入院手续。我把他从小小的新生儿监护室窗口递进去,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们开始了无尽的等待和绝望。出生5.3斤,当护士将空空的还带着他温度的襁褓还给我,她告诉我小籴现在的体重是4.54斤。整整20天,他的皮下脂肪已经消耗的一干二净,一身皮包骨头,他几乎被活活饿死!我即使随便在街上买一块肉,也许都比他重。我害怕的无法呼吸,我在人来人往的大厅里哭的不能自己,我不在乎他们围观,我好心疼我的孩子,他是怎么了,他还能回到我身边吗?

那一晚,我紧紧握着妈妈的手,我不敢相信我明明好好的孩子,我剖宫产的伤口都还没好啊,他就要离开我了,我在心里声嘶力竭的祈祷着,是我喂养不当他才越来越瘦,败血症也好啊,我给他医,我卖房卖血我都给他医,我用我的命换他,只要他好好的。

次日凌晨7点过,电话响起来,我知道是医院打过来的,我还是祈求老天爷是个好消息。对方的语气很严肃急切“你孩子不能吃奶,肌张力很高,有角弓反张,我们这里医不了,赶紧转华西.......”。是的,天终究还是塌下来了。。。

华西的床位紧张,我赶紧去找了D主任,D主任又联系了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这样一层关系拜托一层,好不容易给我们争取到一个过道的床。我们在当地迅速的办理了出院手续,包了车,简单的收拾了些东西,从此踏上了医飘的路。那时候,.我没有时间哭天抢地,没有时间痛不欲生,只想赶快把他送到更好的地方,好好的医治他。在车上我抱着他,分别了一天一夜,我知道到了华西,我们又不得不分离。我觉得这一天过了好久,发生了好多事,我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天堂是虚幻的,地狱才是真实的。我紧紧的抱着他,感受着他,他的眼睛还是大大的,却已是面色枯黄,精神萎靡。我跟他说了很多悄悄话,让他一定要坚强、勇敢,要答应我,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我觉得他答应我了。

往后在华西的20多天里,我每天都会去等他,就算明明我知道见不到他。NICU的门口,每天从熙熙攘攘三两个人到好多人堆在门口又慢慢的散去,我舍不得放他一个人在里面,就算是远远的陪伴,我觉得他还是能感受到的。偶尔有小惊喜,会有好心的医生帮我拍一张小籴的照片。更多时候听到的是不同的坏消息。孩子不会吃奶,一滴水都吞不下去,口水都可能把自己呛死.......肌张力高,角弓反张,剪刀腿,也许是脑病......三凹征,严重的气道梗阻,可能是喉软骨发育不良,又或许是气管支气管的问题........分别在插胃管、静脉采血的时候发生了抽搐,癫痫不排除.......也许在家里坚持的够久了,当看到医生拍出来的第一张照片,他全身皮肤干燥、皱缩,覆满皮屑。因为角弓反张的原因,头后仰严重,鼻子里插着胃管,头上带着头皮针。可怜极了。

在华西附二院NICU,见主管医生一面是很难的,沟通病情时也只能“听”,匆匆结束,也几乎没有机会问。也是熟人再找熟人帮我打听到更详细的情况,原始反射弱,吞咽功能差,肌张力高,磁共振提示了脑白质和基底节病变,高度怀疑代谢病,还要完善、腰穿等检查,因为头太小了,还需要等头围再大一点才能做脑电图。病情重、复杂,准备将小籴作为疑难病例讨论。

我每天都会哭,每顿都吃不下饭,我发疯一样的想他。与其说每天去陪他,不如说是让他离我近一点,我会好受一点。那年的冬天出奇的冷,我一件针织衫和一件呢绒外套穿了一个多月。原本产后只有90斤,更是瘦到面目狰狞。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浓眉大眼,皮肤白皙,头发乌亮乌亮的,小小的自己非要抓扶手,不让妈妈抱,妈妈也用可爱的童音跟他说话,我是多么羡慕啊,要是我的小籴健健康康的长这么大,是不是也这么可爱呢。地铁里的人海啊,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我如同行尸走肉,被人群推攘着向前,我是沧海一粟,没有我该多好。

终于熬到探视的一天,我以为我能亲眼看到他,就算不能抱抱他,亲眼看看也好。其实只是一个视频探视,医生顺便跟家属交代病情而已。小籴安静的蜷缩在保温箱里,一动也没动,只有监控上的秒表一秒一秒闪动着,告诉我那不是一张照片。X教授坐在我的对面,周围挤满了进修的、规培的、实习的医生。X教授简单的再次讲述了一下病情,然后也许是出于人道,“好心”提醒我“这个孩子,以后可能不会吃饭,不会走路,不会说话,是naotan......”我的眼泪毫无防备的掉下来,我忍了又忍,原本很多问题想问,那一刻却不知说什么,他们全部看着我,或是怜悯或是麻木,我只想找个地方先好好的哭一场。我哭了一整晚,一开始我就知道小籴的这些病意味着什么,他可能一辈子需要人照顾,什么都不会,感受不到这个世界,感受不到爸爸妈妈多爱他,而我和SC这辈子也完了,再也不可能快乐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接受不了失去他,小籴小姨说“就算是那样,我们也不放弃,活着就好,以后我们一起照顾他,我们不在了,下一辈照顾他!”那时候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不知道是怎么过的。第二天,他们又找我谈话了,大概内容是“即使你们想坚持,这个孩子也可能养不大,要做好心理准备”。我恨,恨命运怎么那么残忍,老天爷让他生成一个人,却又让他连最基本的吞咽能力都没有,猫儿狗儿都会吃,活活来白受罪一遭,又归于黄土。我恨,恨得咬牙切齿!我痛,痛的撕心裂肺!

———————-分割线———————————-

第二篇 绝不放弃你!(1)

我那么爱他,我辛辛苦苦的把他生下来,不会吞咽,那么弱小的他,却坚持了20天,他消耗了自己所有的皮下脂肪,仍保留着微弱的气息。谁敢说他不想活呢?他只是不会说,他一直在用顽强的意志跟我们表达着。我突然明白,坚持才是希望,他们是教授是专家,见多识广,可是我更相信只有坚持才能证明一切结局,或好或坏,总有个结果。

那些日子里,我每日每夜翻看很多资料,也几乎流尽了我这一生的眼泪。白日里医生提到了什么,我就回去疯狂的查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吞咽困难的人吗?什么原因可能会导致吞咽困难?什么是脑白质病变?遗传代谢病能治吗?肌张力高该怎么办.......一边哭着一边努力寻找未知的希望。我在各种网站上找到了几个同样是出生后吞咽困难的几个帖子,幸运的是已经有前面的家长建立了病友群,这个群在我无边的黑暗与绝望里给了几许希望。我是第363个进群的家长,我迫切的想知道那些大一些的孩子现在都怎么样了,都是什么原因。我了解到有的孩子除了不会吃,也慢慢长大了,并且聪明可爱。有的孩子虽然天生不会吃,慢慢养着坚持喂着就奇迹般地会吃了。也有不少孩子离开了.....更多家长还在努力得挣扎着,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家长公布孩子离去的消息。我加了很多早一些进群的家长,他们都充满爱心,跟我说孩子肌张力高是怎么按摩下来的,不会吃,是怎么胃管喂养的,会吃一点,又是怎样再家里一点一点训练得会吃的。几乎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过被医生建议放弃。

“康复”,我在开始接触这个新鲜的专业,这对很多绝望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不会吃,吞咽可以康复,先胃管养着!不会走路,运动康复!认知不好,还是可以康复!是呀,那些专家、教授见多识广,可是他们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专业里,他们了解康复吗?就像我一个消化科的医生又了解神经病学多少呢。慢慢的我得知,群里恢复的较好的几个大孩子,都是因为小下颌综合征(简称“小下”)引起结构的问题,才导致吞咽困难和严重的呼吸困难,手术加上后期康复,吞咽和呼吸基本上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认知和运动虽迟缓,但终究还是能回归社会的。我曾一度希望小籴是小下,可是华西说他不是。我不甘心,在好医生上咨询了沈为民(群里推荐的小下专家),他说是有一点小下颌,但是不至于手术,我彻底的放弃了这个希望。无论如何,还是只有努力着看!我开始买鲍奶奶的书,关注了”大J小D”的公众号,还买了《早来的天使》,这些都是写关于早期干预。后来我才知道,事实上,就连早产儿都更幸运。因为“早产”因素,更容易受到关注,虽他们提前离开母体,但发育潜能仍是极大的,无论是小D还是好好,也是早产导致脑损伤干预成功的,甚至是鲍奶奶的作品提到更多的也是早产儿。只可惜小籴也不是。但是以上这些书籍对我帮助也是极大的,要做康复,首先就要形成一个正确的康复理念。

华西当时给小籴做胸部CT,发现了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没有发烧、咳嗽这些症状,体质太差,很多症状甚至查血都反应不起来。原本还是想消炎足疗程(2周)再出院,可是华西除了每天定时定量胃管里打奶,8小时一次静脉消炎药,除了重复跟我交待病情的严重性,真的没有其他作为了。我一直都不相信华西说小籴一点不会吃,我想接出来慢慢试着喂,监护室里交叉感染严重,我也担心并发其他的感染。最重要的是,我太想他了,都快到不理智的地步了。他在里面没有人抱他哄他,他十分没有安全感,他们也不愿意给他好好喂喂试试,种种理由,我都想带他回家了,我相信我们可以在家里做的更好,他一定会更好的。后来事实也证明,那的确是一个很棒的决定。

我提前准备好了胃管、手套、注射器、石蜡油、纱布等一些插胃管和胃管喂养的必须品。他出院体重是5.2斤。起初我还是给他他留置胃管的,也害怕给他拔出来后不敢插,毕竟是亲手给自己的孩子插。我对着镜子给自己插过一次,十分难受。我们尝试着跟他经口喂,他的的确确是一滴奶都吞不下了,吸吮能力也完全消失了。他刚回家的头几天,体验是极差的。三凹征伴严重的喉鸣,就像喉咙里吸不尽的痰,时时刻刻的“呼噜呼噜” 着,因为颈背肌肉张力高,头后仰严重,却又没办法平躺,总是呈“弓形”偏向一边。斜颈、惊跳、踝阵挛.....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始终都是大大的眼睛似乎能说话的模样。

出院。第一次外出。四川大学的银杏叶黄了。

——————————————————————

小籴出院以后,我一面担心他的喂养问题,一面想知道他的发育情况究竟是如何,我在微博上花了点钱提问了“鲍秀兰团队”,我把小籴的情况整理出来发给他们,其建议我们进行一个远程视频看诊。随即又支付了400元预约了一个视频看诊。视频看诊时,宝蓝贝贝的孙淑英老师让小籴展示抬头、分开双大腿、尝试追视追听等,小籴的头抬得“老高”,腿不怎么分得开,追视追听没有。孙老师告诉我们,小籴还太小,不能过早的下断定,但肯定是需要早早开始干预的,并且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肌张力的问题。我问孙老师“小籴的神经系统还处在发育期,用些营养神经的药能不能帮助发育得更好一点?”,孙老师很肯定地回答我“不能!任何一种营养神经的药都透不过血脑屏障,宝宝既不早产,也没有明显地缺氧史,高压氧也不建议”。孙老师把话说得很透彻了,既然到达不了需要用药的部位,还用它做什么呢。我多少还是有些失望的,现实要我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修整几天,小籴精神状态好了些,我们开始带着他去康复了。起初去的华西医院康复科,告知吞咽康复要排1个月以上的队,于是交了几百块钱学了点简单的手法,让回去自己家里先做着。去运动康复,别人一看戴着胃管,还这么瘦弱,让回去养体重,10斤以后再来。事实上,小籴直到8个月左右才勉强称到了10斤。我们没有耽搁,直接带小籴又去了八一康复医院,八一没有拒绝我们,但仍告知我们“孩子的情况很差,naotan风险很大,吞咽不解决,还有性命之忧,要坚持干预”。我们在那里呆了2个多月,做了吞咽和运动的康复,初次体会到康复真真是个无底洞,没有人能承诺需要康复多久,能恢复成什么样,也有可能康复很久,花了很多钱,孩子毫无进步。那些日子真是颠沛流离啊,我们在医院附近租了一个单间小屋,离医院半小时的脚程。上午吞咽训练课,中午则坐在路边或是大厅里的椅子上等着下午上运动课,期间还要冲奶,给小籴胃管打奶,遭到围观的事时有发生,总有一些人会把小籴看成是怪物。小籴爸爸必须坚持上班,维持收入,我和外婆就在八一那里日复一日的重复,看不到尽头,那年的冬天真的特别特别冷........在出租房里,外婆累的睡着了,我抱着脸已经被胃管胶布贴破了的小籴,我是多么痛苦和绝望,前路慢慢,看不到希望,可我仍不愿意将你归还尘土,你若不在了,我将你安置在哪里,那将是我一辈子的伤疤。。。

家庭吞咽康复指导图文。

虽然足月出现问题的孩子潜能不如早产孩子,可总的说来,孩子越小,发育潜能越大,康复的目的就是去开发、去修复、去代偿,最终达到改善功能甚至完全回归社会的目的。鲍奶奶的书里就提到“新生儿脑重370g,6月时700g,是出生时的2倍,约为成人的50%,2岁时是出生的3倍,约成人的75%,4岁时已与成人接近”。小籴那时是49天,体重5.5斤,每一天都极其重要,他的神经突触、各种感知觉都在快速发育,既要兼顾他喂养的问题,也不能延误发育的黄金阶段,还得保证他休息,我也曾手忙脚乱,一面承受着各种压力,一面快速梳理计划。

小好(早来的天使)和小D的经历让我对康复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们自小籴出院就开始跟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比如游泳,一个巨大的游泳池,满满的一池水,水温38度左右,周围温度适宜,手机播放着舒缓的音乐,让他在泳池里感受浮力、肢体的轻盈、水温对皮肤的刺激,慢慢放松紧张的肌肉。走到哪里,游泳池带到哪里。为了保证环境温度,空调、小太阳、暖风机全都派上用场,这些东西也都跟着医飘。我在八一学会抚触,这也是一种极好的亲子交流方式,增加宝宝的安全感,也能刺激神经系统的发育,另外对增强免疫和促进消化吸收也有帮助。我每天坚持给小籴做1-2次,做的同时跟他唱歌、聊天、微笑。训练追视、追听,都是一些康复必备的基础技能了。我买了一些闪卡、一些铃铛、一些声光玩具,反正我能做什么,需要什么,就买什么,重复10000+N遍,直到他掌握为止。

——————————————————————

犹记得小籴刚出院时,我并不敢给他买太多的玩具和衣物,虽嘴上不肯说,心里十分害怕,害怕哪天在没有他的房子里万念俱灰地睹物思人。起初,大多数的玩具、衣服都是小姨给他买的。我买的就是一些训练、引导用的工具。那时,我妹妹租住在武侯区牛市口,成为了我们的暂住点。八一康复医院在温江区,决定在那里治疗后,我们在八一周围租了一个短租房,公共的厨房,单独的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两个床和一个空调,一个卫生间。家具虽简单,但是有小籴需要的空调和热水。八一给小籴安排了运动康复课和吞咽康复课,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十分不便,但是两个老师的课程满满的不好调整 。中午我们没有休息的地方,我和母亲只能随便找点吃的应付,给小籴喂奶也只能在候诊的椅子上。妈妈抱着小籴,我在奶瓶里把奶冲好,用20ml的注射器抽起来后在连接在胃管上面,将奶注射进去,再夹闭胃管,再抽奶。那时候小籴常常被问起“这是什么管子啊?、为什么不在嘴里喂他呀?”回答多了,我也懒得作答了。在吞咽康复的老师建议下,我买了各种类型的奶嘴进行尝试,粗短的、粗长的、细长的各种各样的十多个,奶瓶也买了一大堆,只可惜没有一个能帮助小籴吃下去一点。她主要给小籴做口肌按摩,用不同的手法分别按摩他的唇部、舌头、两颊。她说小籴的舌头不会后缩,便戴着手套用手指把小籴的舌头往后推,有时也用冰棉签刺激舌根。有一段时间她也尝试给小籴用硅胶软勺喂,几乎每一口小籴都会用舌头将奶推出来,两侧嘴角、下巴全是奶。于是她用硅胶勺子使劲压住小籴的舌中部,把奶尽可能倒进喉咙里,小籴十分抗拒,但偶尔能吞下去一两口。

当时,小籴还不足2月,是训练抬头的时候。小籴因为肌张力高,整个身体都硬邦邦的,俯卧位抬头时头可以抬起超过90°,呈一个反弧状,十分反常、恐怖。运动康复的蒋老师建议我们务必给他坚持游泳、做抚触、做被动操,做这些帮助把肌张力降下来。这个月龄的孩子原本是不应该睡枕头的,可是我们要对抗颈背肌张力让他颈屈。小籴上课经常睡觉,叫都叫不醒,老师就只能给他按摩按摩手背和手指,让他打开握拳的小手。有时小籴还会哭,一哭肌张力就更是高的不得了,蒋老师说他不配合的时候不能使劲掰,否则会损伤他的肌肉和关节,那种情况她就给小籴做床单操,小籴在四角被提起的床单里呈微前屈状,左右上下轻轻慢慢摇晃,他就果然很舒服的样子。或是面对面的抱住小籴,让他的双脚分开在她的腰两侧,手掌重叠放在小籴头枕部,也是呈前屈颈屈状,轻轻慢慢的左右左右摆动,如同一个不倒翁,有时也会协助躺下、起来。这两种方法都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既哄住了孩子,也达到了训练目的。我一边逗着小籴,一边讨教这些方法的要领,认认真真地记下来。

戴着胃管努力康复的小籴

——————————————————————

在家里也不会有一刻闲着。小籴是胃管喂养的孩子,他从不主动要奶喝,我们只能每天称体重,根据体重增长情况和他的耐受情况调整奶量。他若是醒着、精神好的时候,我就跟他做被动操、按摩放松肢体,跟他说话、唱歌、逗乐,练习追视、追听。2月龄正是视觉发育的好时候,我买了几本黑白的、彩色的闪卡进行训练。练习追视时,我用黑白图卡在小籴头上方距离眼睛30cm处,快速地闪动闪卡以引起小籴的注视,确认小籴看清闪卡后,缓慢地将闪卡从正上方移动至侧方,尽量是他的头侧至90°,然后又缓慢地向另一侧移动,同样尽可能使头转到位,来回3-5次。追视地目的是促进视觉发育、训练注意力和头控。有时我也选择红球进行同样的练习。大多情况他是不会看的,偶尔看呢移动的过程中又跟丢了,我知道我不能操之过急,仍微笑耐心地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一切。练习追听时,我把铃铛在距离小籴耳朵约10-20cm的距离轻摇发出响声,观察他是否扭头转向铃响侧,一侧摇晃几组再进行另外一侧,每侧训练2-3次。小籴对声音毫无反应,唯一证明小籴听得见,是突然的声响引起的惊跳。晚上的事情尤为多,提前早早打开空调,怕他受凉,还另外买了暖风机,尽可能的创造舒适、温暖的环境温度。新买的巨大的游泳池要放满水需要半小时以上,小籴一开始在水里完全是静止状态,稍一刺激,还反复打挺,大概一个月后偶尔能蹬蹬小腿,抬抬小手了。我们把胃管挽起来放在游泳圈上,放着舒缓的音乐,我想象着小籴的每一个肌肉、关节都在放松,神经突触在快速生长,就像春天万物复苏的模样。接下来是做抚触,我把自己的手捂得暖暖的,再抹上婴儿油,按步骤轻柔地、舒缓地抚摸他每一寸肌肤,有时我还会给他捏捏脊,听说捏脊对消化有帮助。这些结束后,我就和外婆就一起给他做床单操,我学习过几个不同版本的床单操,我选了一个他最舒服的,他表现出放松以后,我们就帮助他在床单里练习几个左右侧翻。

周末小籴没有课,我和母亲便带着他回牛市口。即使只是回到妹妹的租住处,我们就已经足够期待了,不仅可以见到小籴小姨、小姨夫,宝爸也可以每天回来相聚,大家在一起照顾小籴,沉重、压抑的气氛能得到些许缓解,我强装的坚强也可暂时卸下。这样坚持了差不多一个月,就连小籴的游泳池、暖风机、玩具都跟着我们来回奔波。周末不住在温江的短租房里,房租仍是照算,我们决定每天从牛市口打车来回,车费折算下来和房租差不多,除了增添路途奔波以外,我和母亲也不至于在短租房里孤苦伶仃。我仍深刻记得,我们在八一门口等车,刺骨的寒风从脖子灌进全身,仍记得我们坐在冰冷的椅子上抱着小籴,痛苦绝望地打盹儿。

小籴插着胃管喉喘鸣实在太严重了,就像喉咙里很多痰被呼吸不停地上下搅拌,他一整夜一整夜睡不安稳,因为必须垫枕头仰卧位睡觉,他把嘴巴张得大大的仍不能满足呼吸,就像是一台老旧的机器强行运转着、轰鸣着,我真是心如刀割。肌张力突然高起来的话,胸部高高拱起来整个人就被甩到一边,我随时注意着,给他调整体位,也尽量避免他被口水呛到或是憋住。我听群里已经去康复的家长说,间断插管可以促进吞咽功能建立,有的孩子经过这样反复刺激还学会吃了,于是我大胆起来,将小籴的总奶量调整成一天5-6次,把从胃管里注射奶改成重力滴奶。这样做以后,小籴的呼吸明显改善了一些,从此后出门也没有再被围观过,给我造成的心里影响也减轻了。随着插管技术的熟练,几秒钟就可以插好,很大程度减少了小籴反复插管的痛苦。事实上,小籴有时插管时作呕我反而窃喜,至少咽反射是存在的。间断插管另一个缺点是,无法及时补充水量,需要单独吃药的话也需再插管打,对于消化道黏膜是个极大的损伤。

这种状态持续到2018年1月底。某个周末,在吞咽康复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尝试给小籴脱管试试。我们把奶事先在奶瓶里冲好,放在乘有热水碗里保着温,母亲或是sc抱着小籴固定好体位,我用硅胶软勺喂。小籴并不是喂给他就张嘴,小姨在旁边使劲演示“啊啊啊”示意他张口,跑前跑后的拿临时需要的东西。小籴每次吃饭阵仗是极大的,我们一群人围着他,眼巴巴地盼着他能多吃一口。小籴的唇部闭合功能、舌头的收缩功能、吞咽启动功能以及整个口腔的力量问题都很大,往往喂进去的奶即使难得的启动了一次吞咽,有时甚至什么都没有吞下去。我们发现小籴在仰头哭闹的时候,反而吞得更好些,奶流进喉咙处一换气就吞下去了。一顿奶的折耗相当大,费劲折腾,一顿奶也基本上要折耗一半。为了达够奶量,我们没日没夜地喂,监测体重、详细的记录出入量,一天里至少有10多个小时都在喂奶,即使半夜也会起来喂,5ml、10ml、20ml能进去一点是一点。每个人都被搞的筋疲力尽。我们也当然都知道可能会呛到他,会误吸,可能他会完全休息不好,我想过,我宁愿他被呛死也不愿他被饿死。坚持了2、3天以后,小籴的吞咽能力仍毫无长进,我灰心难过极了。我记得当时小籴小姨夫说过一句话:他一百次吞咽方式不正确,一万次总有一次是对的吧!只要有1次是对的,以后就会有若干次是对的。这句话再次鼓舞了我,我、母亲、sc继续把自己装的像傻子一样坚持着。SC白天要上班,晚上我们要一起喂奶,从未好好休息过,我真怕他哪天会猝死在地铁上或是办公桌上。

记奶量,记尿量,喂养时间,呛咳次数

——————————————————————

漫漫康复路(2)——回家

我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晚小籴出现烦躁不安,不断发出呻吟,测体温竟是39度多了。我们几个人连夜将小籴送到了就近的省人民医院,医生看过小籴以后,又是熟悉的一脸严肃和凝重,他说小籴的病情很重,并且本身有很严重基础疾病,建议直接住进PICU。又是ICU,我忘不了那一个又一个痛到窒息的日日夜夜,忘不了NICU门口绝望地等待。我拒绝了,我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我也没有想太多,就想着他若死,也得死在我的身边。我们又辗转把小籴送去了华西附二院急诊科,留观室里屈指可数的几张床,一张床上半截睡一个小孩,下半截睡一个小孩,就连过道上都是人满为患。小籴输液、雾化后体温渐渐降下来,精神情况也稍好转,我的脑袋才开始清晰起来。如果是一个寻常孩子,小籴现在的情况也只不过是最常见不过的肺炎罢了,就是因为小籴不会吃东西,有严重的基础病,医生大多没见过这样的小孩,个个都怕,我自己也是医生,我懂这种心态。小籴距离上次出院已经差不多2个月了,我了解他平时的状态,所以当华西也同样建议小籴住进PICU的时候,我仍然拒绝了。小籴吃奶的时间到了,出发时匆忙没有带手套,我向护士要一双PE手套,竟一只也不愿意借给我,无奈我只能把手洗的尽可能干净一些插胃管。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想她们可能是还没有孩子吧。我联系好了小籴出生的医院,之前他在那里住院时的管床医生T医生,我跟他讲述了小籴现在的情况,我说我希望能回来住院治疗肺炎,至于喂养我自己处理,一切后果我自己承担。T医生明知这样会承担很大的风险,在没有床位的情况下仍许我们一个加床,无限感激之余,我意外又惊喜。我和母亲即刻动身回当地,顺利住院、治疗肺炎,像原计划的那样,他们把小籴当成寻常小孩消炎、止咳、雾化、定点输液,而我负责加强看护和喂养,小籴恢复的很顺利,疗程结束后就出院了。T医生是个极好的医生,从那以后,小籴每次生病,要是我在家中处理无改善,我们就约时间去找她,十几块钱几十块钱在门诊就把问题解决了,换成是其他医院其他医生,肯定又得是住院,甚至ICU。有时我因为上班的缘故不能陪同去医院,她怕小籴爸爸搞不清楚,就一定会给我打电话把病情、用药、下一步治疗交代的清清楚楚。她心疼小籴,她说小籴很坚强,我们把小籴照顾的很好,比上次看起来又好多了。

原本安排的满月宴没有如期举行,本想着小籴出生以后就带回老家坐月子,农村空气好,蔬菜新鲜,热情的邻居们最喜欢小孩子了,千万盘算,没想到是这般境遇。母亲跟着我们四处奔波求医,我的奶奶独守家中。我们把小籴生病的消息隐瞒了很久,直到2018年春节,我们把小籴带回老家,她老人家看到这样瘦弱这么可怜的小籴,心疼得直掉眼泪。每晚我们在床上给小籴抚触、训练,奶奶总是陪着很久很久。小籴有斜颈,练习抬头的时候头偏向一边,奶奶不懂,她觉得这样的小籴很可爱。某天,小籴在床上熟睡,我在门口看见奶奶在床边仔细地端详着小籴,小声地说着什么,奶奶一定是又心疼了,我在门口难过极了。家里补办满月宴,我们在房间里悄悄给小籴插胃管喂奶,我们跟大家解释小籴出生后就住院了,所以体重不好,喉咙有个软骨也没有发育好,才导致呼吸”呼噜噜”的,长长就好了,也不知道是在安慰谁。其他的什么都没说,心酸的满月宴。。春节后我们回市里,奶奶一直送着我们,她拉着小籴的手反复说着“默默儿(地方对曾孙的爱称),要加油吃啊,快点好啊,下次回来看祖祖......”,她一定很舍不得小籴,一定很孤单,每每想到这些,泪飙。

我们没有停止对小籴的家庭康复和力所能及的吞咽康复,我先后提前去了解了好几个医院的康复科,不尽人意。我和sc商量后决定去市人民医院的康复科。那里只开展了运动疗法,针对的主要是成人,儿童PT相对薄弱。我用手机记录了很多小籴的视频,关于抓握的、翻身的等等,我把一些能反映典型问题的视频挑出来,多次发给八一康复医院上运动课的蒋老师,她总是耐心的给我回答并给出解决方案,给了我们莫大的帮助。期间,我听群里一个去康复的前辈说,“浅插胃管”可以练习吞咽和呼吸的协调,也能训练吞咽启动能力。讨教了方法,我便尝试着自己在家中做。我经口给他插胃管,置入成功后,往胃管里注射温水,然后往后一点一点退出胃管,每退一步打1-2毫升水,若无呛咳,继续退,直到退到引起第一次吞咽启动且无呛咳为止。就这样,我听到了小籴出生以来第一声响亮的吞咽!我欣喜万分,当我以每秒钟1-2ml的均匀速度注射奶液,我听到了小籴连续的、响亮的吞咽,我几乎喜极而泣。掌握这个技能以后,我每天都用此方法给小籴训练1-2次。触发吞咽时胃管的置入长度大概是6-7cm,可是再往后退一点,就引起明显的呛咳了,5cm都不行!(谨慎效仿~)

请教,家庭康复不懈怠。

——————————————————————-

漫漫康复路(3)——再次出发!

2018年4月,我的产假告急。自小籴生病来,我收到了很多领导、同事、朋友的关心,一些亲朋好友、同事还跟我说“需要用钱说就是了”,我很感动,这大概就是患难见真情吧。原本计划的百日宴也没有如期举行,我准备在返工之前给小籴改办成答谢宴。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答谢宴当天,我竟然收到了我奶奶去世的消息!奶奶有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规律用药后病情一直很稳定,近几年冬春季偶尔也会小感小冒,都云淡风轻的过了。是我忽略了奶奶,是我对不起奶奶。。上午我坚持着完成答谢宴,下午赶回家看奶奶最后一面。我恨啊,我真的恨啊,我没有做过什么坏事,老天爷为何如此对我。我亲爱的奶奶,每每想起,心如刀割。。你们尝试过被黑暗之神死死盯着的感觉吗?就像天永远都亮不起来。

我们继续精心照顾小籴,五个多月的产假就那样日复一日的煎熬着、坚持着,只可惜直到我的产假结束,小籴也没有学会翻身,追视尚不灵活,追听完全没有,主动抓物也没有出现。我和sc因为工作原因分隔在两个城市,我把所有的坚强和微笑都给了小籴,强烈的自我矛盾几乎快要将我压垮,无论我如何鼓励自己,我仍有过无数次想死的冲动,觉得生活毁了,我既放弃不了,也没有勇气再去坚持,以后的人生将永远笼罩着黑暗,毫无希望。

小籴爸爸主动要求辞职接替我的工作,我也深知,我已经没有办法终日独自面对小籴了,我开始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忙碌的工作将所有的悲伤压制在心底,也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躲在SC的怀里哭泣、埋怨、懊悔、不甘。2018年5月,我接到群友自己建的“佛山吞咽康复群“群主的电话,通知我已有位置腾出,我们可以过去做吞咽康复了。小籴刚从华西出院时我就打听到这个群,并反复求证过这个群的可靠性,毕竟相隔数万里,担心上当。这个群是按进群顺序排队,毕业一个去一个,对比多家群里推荐的吞咽康复医院,这个医院治疗成功率是最高的。只是康复不是一朝一夕,我已经足足排了差不多5个月的队。第一次去广东,竟是求医,我内心忐忑不安,但我认定,那可能是小籴唯一的希望。这一趟是必须要去的!

我请了10天事假,和SC、母亲一起从成都东坐高铁出发。天很蓝,云很白,小籴的精神很好,时不时咿咿呀呀,不哭不闹。我们还在高铁上插了胃管打了奶,一切都显得平静无澜,好像小籴在别人眼里看起来除了瘦点、月龄小点,也是个正常可爱地小宝贝呢。我们凌晨就出发,晚上才到达了临时落脚点,安置好后,我们仍然坚持给小籴洗澡、抚触、做操。小籴似乎没有什么不习惯,从小就是个开朗乐观的小朋友。

——————————————————————-

漫漫康复路(4)——佛山的那些日子

抵达佛山第二天,我和sc跑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周围才租到了性价比还算不错的房子。第三天我们就顺利在同济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报到,应安排在总院做了首次吞咽造影检查。检查的结果不尽人意,但也是意料之中。在同济医院我们见到了很多群里同样不会吃的宝宝,之前大多都聊过,大概知道大部分孩子的情况,小籴不再是个异类,同病相怜的小朋友们在一起努力,心理负担减轻了不少。群里一些已经毕业的孩子家长,时不时会晒些宝贝们康复回家后的视频,甚是鼓舞人心和羡慕。我希望小籴有一天也能成为别的孩子的正能量。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老师们的确很专业,他们对每个孩子都充满信心。同济医院的XL老师给小籴做口肌按摩,周老师觉得小籴的肌张力问题仍是不可懈怠。她说小籴除了吞咽启动障碍的问题外,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吞咽模式不正确,这可能和口腔内小肌群的张力也高有关系,这导致的直接的结果就是,吞咽时舌头向唇外伸出,食物被推出来,口腔内无法形成有效的挤压力量,食物推不进食道。她安排小籴在黄老师那里继续做运动康复,同时也看看大肌群的进步能不能促进小肌群的改善。10天的事假匆匆结束,我独自一人回川,以后漫长的日子里,我和孩子、丈夫、母亲千里相隔,只能通过视频慰藉思念。佛山气候潮热,饮食习惯也和四川大不一样,但他们必须在那个完全陌生的举目无亲的城市里去适用这些,并且好好照顾着小籴。

那是一段几乎快让我死掉的日子,空落落的家,我不知道他们多久能回来,更不知道小籴的吞咽问题是否有望改善。沉重的工作压力,沉重的经济负担,沉重的牵挂,孤单和寂寞不值一提。多少次深夜,我将头从窗户探进漆黑的夜空里,感受坠落,感受死亡,寻求片刻的释然。我发过一个很悲伤的朋友圈,X老师察觉到我的异常,主动约我聊一聊,他是一个很有名的心理治疗师。在他面前,我难掩悲伤,涕泪滂沱,我不记得他跟我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他一次又一次的给我递纸巾,而手机不断提示有未接来电,一个又一个未读新消息,全是让我快点回去,哪个病人又怎么了,哪个家属又找我了........那天我下夜班,疲惫忙碌的24小时后仍得不到片刻安宁,抽空去找X老师,眼下这般情形也只能含泪苦笑。生活待我何其苛刻,索性关成静音,我真的太累了。

小籴在去佛山大概一个月后的一天,小籴爸爸突然发给一个视频,激动地告诉我,儿子会翻身了。视频里小籴仍肢体僵硬,却用力、生涩地尝试翻身,或许对他来说的确是太辛苦,他发出无奈的哭声,幸而最终还是翻过去了!小籴已经快8个月了,其他的小孩3、4个月就掌握的技能,小籴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努力。这是小籴大运动发育一个重大进展,也是对以后生存质量的重大改善。我一直觉得,他如果能学会翻身,至少比只能躺着好,待他长大我搬不动他时,我不用终日给他翻身,他也不会那么容易长褥疮、长血栓。我激动地哭出来,在寂寞空荡的家里,我嚎啕大哭。我拨通了视频,SC和妈妈的语气也透漏出轻松,他们说小籴翻了一个以后就停不下来,一直想翻,困得睁不开眼睛还在翻。我可爱的孩子,感谢你那么努力。

在同济医院呆了差不多一个多月,XL老师给小籴的口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时小籴已经能吃些米糊了。我们应安排转入总院,周老师亲自接手完成冲刺阶段。去总院后,周老师怎么做的,我就不清楚了。只听小籴爸爸说我们是上午第一节课,早上六点多点就必须拉着小籴一起起床、喂奶、收拾。周老师有一门绝学,家长们称之为“扩张”,在去佛山之前,我也咨询过正在那边康复的前辈扩张是怎么做的,听家长的描述,有点类似消化科常用的三腔二囊管。球囊置入一定深度后,在口端注射空气,使球囊充气膨胀。这项技术对不是医学专业的家长来说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所以没有家长尝试过这个。若不是当初那位家长也不知道需要置入多深,球囊充气多少,估计我又跃跃欲试了。关于扩张,都说效果好,大多数孩子做了以后吞咽都有神奇的进步。当SC告诉我,小籴也将要进入扩张阶段后,我内心充满期待,甚至巴不得周老师立刻、马上就给小籴做。第一次扩张结束,我每天都会问,一日无数次问,“进步了吗?”,“一点进步都没有吗?”,“一点点都没有吗?”,我的希望破灭,又开始心心念念地期待第二轮扩张。小籴总公共做了3轮扩张,周老师建议可以给小籴尝试一顿或是二顿脱管。很多小朋友在尝试脱管阶段,都会用到“饥饿疗法”,就是对已经具备吞咽功能的孩子,若是仍拒绝经口进食,在保证水摄入充足的情况下,尝试饿一饿,饿到他吃。可想而知,那是一个多么揪心的过程。小籴当时的体重10斤左右,我真是不敢想象,“饥饿疗法”后他还能活吗?

漫漫康复路(5)——脱管了!

像我们这样不会吃的小朋友,呼吸道护理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口水都可能成为反复吸入性肺炎的原因,有的小朋友一天吸一百次痰都不止,每生一次病,都是一次重创,辛辛苦苦养的体重,千辛万苦取得的进步,轻而易举就被打回原形。我每天都会叮嘱小籴爸爸,千万别让他生病了,佛山那边可没有T医生。天意弄人,小籴真的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生病了。发烧、咳嗽、吐奶、精神萎靡......我的心里说不出的滋味。SC和母亲带小籴去医院,庆幸医生给的方案是门诊打针、雾化,回家吃药。小籴爸爸把小籴抽血的结果发给我,血常规提示了一个重度“粒缺”,小籴爸爸说那边医生还开了一些升白的药,告知若是复查没有改善,还不能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我拿着结果几乎冷笑出声来,我觉得我就是个天才,小籴要是连血液系统都有问题,我不是天才是什么,谁能像我一样生出一个这么极品的孩子。我感觉我的心已经痛得麻木了,以至于小籴断断续续连续发好多天烧,我跟T医生打电话咨询情况,T医生告诉我“不能排除颅内感染”的时候,我的心平静极了,我们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老天爷如何处置我们,我都不意外了,也许是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吧!小籴在门诊打针,打的是抗生素,带回家的药是口服抗生素,从医学上两种抗生素归属于同一类,用药是不合理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用,我让小籴爸爸继续这样用吧,难得糊涂。

生病的事,我也记不清折腾了多久,反正康复一天天请假,越往后我反而平静多了,可能是因为随着感染的控制,小籴的粒细胞一点点升起来了,基本排除了血液系统疾病,小籴也并没有出现新的神经系统方面的病征,我为虚惊一场感到沾沾自喜。小籴还是很给力的,体重稳住了,翻身还是会翻的。S还告诉我,他觉得小籴这次生病以后,身体似乎软了些,虽然还是硬邦邦的,但是明显感觉动作比之前柔和了。

小籴恢复后,我们正式开始脱管训练。小籴的脱管过程比想象中的顺利,至少说,没有经历“饥饿疗法”。起初是中午和下午尝试脱管,逐渐过渡至完全脱离胃管。刚脱管时的状态是:不能吃纯奶和太稠的,奶里加一定比例的米糊就刚合适。只愿意吃有味道的,水果汁冲的奶更佳。喂养体位是半卧位,不会吸吮,只能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喂。即使如此,我们已经非常满足了,这一切看起都在来越来越好,我做梦的都不想再买胃管、注射器了。我问SC,小籴回来后要不要继续留着些胃管,以防万一,小籴爸爸直接怼回:全部送人,看着就烦,留着干什么。我们终于迎来了第二次吞咽造影,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很快就能团聚了。我紧张地期待着,在心里一遍遍祈祷,终究结果出来仍是给了我一记重重的耳光。我已经记不清在被窝里哭了多少次,我不知道还要怎么样才好。结果显示小籴的吞咽能力还是很差,不是呛咳就是吐出来,要么就是残留在会厌谷,只有少量食物进入食道。唯一庆幸的是,没有明显的误吸。无论如何,也只有周老师来判定结果。没过多久,小籴爸爸来信,说周老师看到结果后大为吃惊,周老师说手法评估来看明明没有这么差,而且小籴确确实实脱管一些天了,没有发现误吸,也没有出现吸入性肺炎,综合考虑,她觉得小籴还是可以毕业的,可以回家后慢慢喂。我很久很久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我开心的在家里又蹦又跳,我已经3个月没有拥抱过我的孩子了。不管以后的路还有多长、多苦,这一刻我只想快点见到他们,快点团聚。

——————————————————————

漫漫康复路(6)——归来

2018年8月18日,小籴回家。当时,小籴主动抓物的意识进步了许多,翻身较前溜了些,追视完成的不错了,追听还是不行。坐位下不能维持平衡,手支撑协助的话可以维持几十秒。他还不懂得认人,不会发“爸爸妈妈”音,但是他真的很开朗,很少哭闹,特别爱笑。粑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他,继续诱导加强翻身,训练坐,和他嘻戏、说话,游泳、做操、抚触从未间断。SC对小籴的饮食十分上心,每顿奶都精心喂养,有时给小籴冲梨汁奶不喝,又赶紧去用破壁机打火龙果汁重新冲,有时一顿奶要尝试好几种口味。小籴吃奶慢,一餐奶需要40分钟以上,姿势要求是半卧位,不然就流出来或是呛咳不止,小籴爸爸常常不敢动,同一个姿势维持到手抽筋。小籴是个十足的消耗大王,一餐奶至少要用一包纸巾,一个月光是用纸巾就要预算500元左右,我们不得不选择更便宜的纸巾,毕竟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

半个月后,我们又踏上康复征程。我们再次选择去了市人民医院。小籴已经到了应该会爬的月龄,但那时的他显然是不行的。当时10个月的他体重只有12斤,两只脚瘦的像两根筷子,并且出现明显的外旋,看起来很别扭。人民医院的运动老师建议,不要再给小籴单独练习站立了,怕加重异常。她用胶布给小籴绑住踝关节,尝试逐渐恢复功能位。另外练习较多的是四点支撑和诱导主动四爬意识。小籴爸爸每天用背带把小籴绑在前面,将小籴裹得严严实实,骑着小电马去医院康复,门口保安大叔、康复老师都夸他是好爸爸。随着小籴成长,喉喘鸣声也小了不少,但每次搭乘电梯时仍会被察觉,总是有人好心告知“这娃儿吼得这么凶的,带去看哈嘛~~~”云云。

在家里的这些日子,小籴的奶量逐渐稳定,sc开始尝试给他添加辅食。正常发育的小孩,辅食添加顺序是“汁、泥、末、碎”,小籴若是正常发育的话,现在应该是可以吃蔬菜块、水果块、肉块了,但小籴还停留在大约第二阶段,而且稍稠些的泥状食物摄入都存在明显困难,这对小籴的味觉、咀嚼、营养都是很不利的。SC开始尝试单独给小籴制备辅食,当下的目标是“脱离破壁机”。起初尝试用一顿辅食代替一餐奶,若辅食实在摄入不足,再考虑牛奶补充。辅食的种类首先选择的粥,将切的很碎很碎的青菜、猪肉和粥一起熬,熬到嘴里抿一抿就可以吞下的程度,小籴被呛得死去活来是常有的事,可是必须得这么做。待小籴适应以后,且没有出现当前辅食消化不良、过敏的情况,又加入一些新种类的肉、菜。那些日子,sc没穿过一天干净的衣服,常常被小籴喷的满身、满脸都是饭菜、油渍。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半年之久,小籴才接受了2餐主食替代2餐奶,每顿饭的喂养时间非常长,2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而且总要不可避免地呛紫4、5次。喂养姿势上面,sc逐渐减少仰卧的角度,慢慢让他坐直起来,随着小籴腰部力量的提升,在小籴1岁的时候可以将他坐在四轮竹推车里面喂了。1周岁的小籴,1顿奶量可以达到180ml以上,一勺一勺的喂,粑粑真是及其有耐心的。我在网上看到带勺子的奶瓶,别的孩子用来喂辅食,小籴用作喂奶用也是相当不错,喂奶变得轻松了很多。

每一勺都是粑粑满满地爱~

2019春节将至,小籴已经1岁2个多月了,体重只有14斤多,身高已经是78厘米左右,严重的营养不良体型,肌力始终练不起来。我和SC商量后,决定暂停康复,回家趁春节养养体重。小籴的脚坚持贴胶布以后没有明显改善,sc从老师那里学到技巧,我们自己买相同的胶布坚持贴。小籴可以维持坐位了,就是比较容易倒。可以四点支撑一会儿,但是不会爬。重复过千万次追听练习,小籴终于偶尔能追听了,但是认人、叫名反应完全没有。小籴在11个月的时候学会了无意识地发“爸爸”音,发音还算清楚,但一直都是无意识的发音,也不会说其他的。小籴总是把嘴巴半张,口水挂在嘴角上、下巴上,舌头抡着。我问SC好多次“你觉得儿子怎么样,会不会越来越好,有没有智力问题,能不能回归社会”,小籴爸爸总是给我肯定的答复,说相信自己的儿子。小籴在1岁3月的某天,他一个姨和我同时伸手要抱他,很偶然的,他竟然把手伸向我,我们又试了一下,姨伸手的时候他就把手藏到身后,我伸手的时候,他就伸手要抱抱,他终于认识“熟悉的面孔”了,着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

漫漫康复路(7)——再次去蓉!

春节过后,一位家长将我拉进了一个运动康复群,家长在群里提问,群里老师进行答疑。我把小籴的情况做了概述后,群里的老师告诉我,小籴的情况不容乐观,整个发育全面严重落后。我何尝又不知道呢,着实又让我寝食难安了。我在群里观察了些日子,群里的老师都很中肯专业,去那里康复过的家长,也都纷纷反馈好评。我向群里家长打听到老师们的所在处在河北,我迫切地想带着小籴奔赴前往,只是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现实状况容不得我们那么做。小籴爸爸在辞职一年后费尽精力才找到工作,外婆一个人勉强能接任照顾小籴的工作,我们不忍心让外婆一个人去那里。我想破了头,才想起一年前,有个家长跟我提到过成都的一家私立机构。这之前,公立医院我们去过很多个,着实没给我留下多少好印象,私立机构没有接触过,我半信半疑地在网上搜了很多关于那所机构的信息,竟是出乎意料的一致好评。S有个朋友的孩子也在那里康复过,也说还不错,于是我们在网上预约好时间决定去看看。

2017年末小籴出生,原本应是阖家欢乐,生活却掉进一个冷酷的漩涡,我们怀揣的卑微的希望就是小籴能活着。小籴从华西出院以后,在大家精心照顾下状态越来越好,给了我们许多信心,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合理的胃管喂养,不管他最终活什么样子,总是能活下来的。2018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希望小籴能摆脱胃管,靠自己的嘴巴进食活下来,能尝到食物的味道。另一个就是希望他的肌张力能降下来,我们不奢求他在这一年能爬能走,能坐起来就很好了。这里再提一提小籴在佛山时的两次发烧经历。这两次经历,对小籴有两次“神助攻”,但或许是巧合也说不定。小籴第一次发烧恢复后,全身的肌张力出现了一次显著下降,小籴学会了翻身。第二次发烧是前述提到过的尝试脱管时的那次。这一次使小籴的身体又越发柔软了些,也印证了初到佛山时周老师的设想,大肌群肌张力改善促进了口腔内小肌群发育!小籴对舌头控制地更好了,比想象中更加顺利地过渡到了经口进食。无论是不是偶然,我和sc执着地相信,这是老天爷看我们这么努力给予的奇迹,因为我们从不相信有平白而来的奇迹。2018年整个一年,小籴表现还是很给力的,基本上实现了初定的目标。2019伊始,这一年我们希望小籴能学会四爬,至于走路,3岁前能走就可以了。饮食上只能期待越来越好,有咀嚼出现当然是最好的。语言方面,我和sc都清楚明白,小籴的智力明显是远远落后的,认知的康复肯定不能少,加之吞咽障碍群里许多恢复不错的孩子,语言能力仍不及正常小孩,有的孩子发音欠清,有的孩子发音少,毕竟有口肌及吞咽问题的小孩,直接影响到了圆唇、气流、舌运动等,而这些都是发音必备的客观条件。我们一开始就做好心理准备,语言康复也是无可避免!更何况17个月的小籴,除了无所指地说“爸爸”,偶尔会“妈妈”,其他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咿咿呀呀!

我们和机构约定的时间是2019年3月24日。我们第一次来到LS康复机构,我没有想到私立机构竟可以做的这么好。蓝色的墙壁,舒适的等候区,宽敞的运动康复大厅,一应俱全的个训室。小朋友的桌椅板凳都是暖色可爱的,玩耍区还设有城堡、滑梯、木马玩具。灯光是暖色的,天花板上是蓝色夜空的模样。我感觉我们去的不是康复机构,是一个幼儿园,这不由让我生出些许宽慰。因为事先预约好时间,我们一到就很快进入就诊状态。给我们面诊的是M老师,是一位有多年神经内科工作经验及儿童康复工作的老师,也是一位充满工作热情的老师。我也是医务工作者,如今作为患方的我,问诊过程是否专业、周到,我当然是能敏锐察觉到的。我从小籴的出生开始说起,出生时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到后来首次发现症状的时间,先后的就诊过程、做过哪些检查和治疗,最后的诊断是什么,她都记录在案。针对小籴的病史情况,她给了我们除了康复以外的相关复查建议。简单地尝试让小籴伸手抓物、站立,小籴都表现得很差,根本不伸手拿玩具、不下地。我们脱掉小籴的裤子、鞋子,当M老师看到小籴两根筷子一样的双脚和不如巴掌大的屁股,也是不由得惊叹出来。当时小籴是17月龄,体重15.8斤,身高80多厘米。问诊结束后,M老师给小籴安排了Peabody和Gesell两个评估。M老师告诉我们,小籴的情况要适当降低期望值。

—————————————————————-

漫漫康复路(8)----评估!

评估时小籴十分抗拒,毕竟小籴一路求医,见的世面少,对新环境感到害怕。首先做的是Gesell评估,有很多项目让小籴做,比如积木搭高、杯中取物、抛球,小籴一来是拒绝去触摸那些东西,二来根本理解不到概念,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没有呼名反应、词汇量不足10个、不会挥手说再见、不会用手指自己想要的东西.....评估结束,我不看结果也知道很差很差,比想象中还差,我甚至不知道他会什么。Peabody评估,他更是变本加厉,从没见过他那般哭闹过,若不是刚学会认识我,哭着扭着向我伸手要抱抱,估计只能原地扭动,因为着实没有更多技能了。我心如刀绞,即使是曾经因血管不好找,护士扎了十多针,满头、双手都是针眼,也没见那样哭闹过。坐不好,一碰就倒,倒了就倒了,哪里倒下哪里躺下,扔球给他不会接,坐位下不能扶至站立。意料之中、情理之中,我不意外。评估结束后我们回家等结果。我说不出的难过,就像在深渊里又一次跌落,一直跌落。

我们大概在3日后接到评估结果。结果显示小籴各方面都极其糟糕。17个月的小籴,所有的发育都在10个月以下,适应性不足8月,大运动勉强8月。竟是如此一无是处...一周后我们再次出发,再次开启新一轮的康复,前一晚我竟然激动地睡不着,一直盘算着去蓉后的计划。果然,行动力才能缓解我的焦虑。我们在机构附近租了房子,计划里,小籴爸爸边上班边和母亲一起照顾小籴,我的工作在另一个城市,我尽量每个周末去看他们。

M老师说,小籴认知、运动、语言无一不落后,全部都迫在眉睫的需要加强干预,但考虑到小籴喂养困难和当下营养状况,训练强度不能过大,要兼顾训练和体重。她给小籴安排了三门课,分别是作业(OT)、语言(ST)、运动(PT)。我们选择了最实惠的课程套餐,不同套餐课程质量没有差别,唯一差别就是有无使用时间限制,而小籴的康复本就是一场持久战,完全不必担心会超过期限。小籴一周有9节课,5节PT、2节ST、2节OT,每日的训练量是90分钟。上运动课的Y老师担任小籴的“班主任”,建了一个“小籴成长交流群”,群里分别3个课程老师、M老师、课程咨询老师,另外就是我和小籴爸爸。各老师与我和小籴爸爸通过此群互相交流反馈,每个老师也能了解到小籴其他方面的情况,M老师也每日关注着小籴的进展。这个群在我们日后交流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漫漫康复路(9)---新希望!

LS的老师都比较年轻,不得不承认一开始是有些怀疑的。小籴第一天上课是4月1日,是我请求Y老师临时加上去的,我专程请假,陪小籴上第一次课。运动课首先要求小籴掌握四爬能力。四爬对发育中的小孩的手眼协调、大小肌肉群间的协调、平衡等方面都至关重要。Y老师让小籴维持四点支撑位,双手握住小籴的大腿,先刺激小籴的一侧髂腰肌,当小籴一侧下肢向前挪动,就拍拍小籴对侧的小手也向前挪。小籴竟然十分配合,在训练的垫子上面一口气爬了十多米,若是在家里,完全没有意识收腿、抬手,要么直接就趴下了。接下来是给小籴练习跪走,小籴取端跪位(屁股不能坐在腿上),让其两手扶在专门的训练架子上,Y老师坐在他的身后握住他的两侧大腿,当她把架子用脚往前挪动一步,同时刺激小籴一侧髂腰肌,小籴一侧下肢往便前挪一步,仍是交替进行,小籴实现了跪走。整个过程,她都不断在给小籴语言提示“脚脚收、手手抬,继续往前,再来”,反复地告诉小籴要做什么、在做的是什么。小籴当时还理解不了那些语言和动作,整个过程还是被动刺激,诱导主动运动,我明白,终有一日小籴能熟能生巧。Y老师说小籴翻身还不算太溜,在家里还是要多诱导翻身。坐位下的平衡也不好,稍有外力干扰轻易就倒下了,她建议小籴在家里坐倾斜的平面,多鼓励其坐位下双手玩玩具,也可以多尝试适当的外力干扰,待其独自恢复平衡后,再次干扰,两侧交替进行。她说这些操作都很简单,上课时间紧俏,就不专门在课上练习了。我听小籴爸爸说,他那个朋友的孩子,当初也是Y老师上的运动课,只花了半个月就学会了四爬,“要是小籴也能在半月内实现四爬就好了”,我在心里悄悄地奢侈地幻想。

接下来是W老师的OT课。W老师把小籴坐在儿童椅上用安全带固定。第一个内容是吹泡泡,不是让小籴学习吹,而是让小籴看,主要是调动他的情绪和注意力。W老师吹出一个大泡泡,“哇,泡泡来了哦”,她尝试抓小籴的手让他用手指戳破泡泡,小籴刚开始很害怕,把头缩进脖子里,整个身体往后缩,手也藏在身后。“不怕不怕,你看W老师戳,砰!”,W老师的声音很温柔很慢,是很可爱的“妈妈调”,她重复演示给小籴看,小籴的情绪渐渐平复了,开始注意到她,她再次尝试让小籴用手指戳,这一次小籴半推半就地戳破了一个,戳破的一瞬间,W老师配了一个“砰”音,小籴再次把手藏在身后,W老师表扬“小籴真棒”,并为其鼓掌。第二个游戏是插圆柱状的木棒进洞里,W老师先给他展示有很多孔洞里插着圆柱木棒玩具,她“神不知鬼不觉”的一点点地接触到小籴的手,“来,我们把它拔出来”,小籴手握紧拳头拒绝碰触,“没关系的,手手打开,哇哦,捏住了(事实上是她帮助小籴捏住了,小籴只是手碰到了木棒),我们把他拔出来,你看这里没有了”,W老师指着空出来的孔洞,把手一摊,清清楚楚地告诉他“没有了”,“我们再来一次”,小籴逐渐开始接受,偶尔会张开手掌握住木棒,W老师便握住他的前臂协助他拿出来放在一边。其实小籴是有主动抓握意识的,但他总是很抗拒新事物,慢慢适应就好很多。大概拿出了5-6根,W老师又协助他从桌子上拿起,再一根根放回孔洞里,每完成一次都表扬小籴一次“真棒!”。课程大概上到一半,小籴可能是困了,开始在椅子上扭扭捏捏,我建议W老师把他放下来,因为我们平时没这样固定他。没想到下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他在地上扭来扭去,绷直打挺,狂哭,怎么都哄不好。我心想,这节课估计是没法上了。W老师一点没有提前下课的意思,他用手机播放了一曲“鸟语花香水流”的音乐,她将小籴抱起蜷在她的怀里,她坐在瑜伽球上上上下下各个方向来回晃动,并语言安抚,小籴逐渐恢复平静,但的确是瞌睡来了,眼睛都睁不开的样子,下课时间也基本到了。W老师说,小籴的专注力不好,让在家里也可以玩吹泡泡的游戏增加互动。他的手总是拒绝别人碰触,日常生活里一定要多接触不同材质的东西。肩关节的外展和上举不灵活,增加相关方面的锻炼。在家里练习“作业”时,一项任务不能持续太久,避免造成厌倦的情绪。首次上课两位老师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短短的90分钟,我受益匪浅,也看到他们的专业和职业精神,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我觉得我能放心的把小籴交予他们,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相信他们,相信小籴,家庭康复落实到位!

—————————————————————-

越来越好(1)——语言和四爬

小籴是从死神那里抢回来的,直到某天我突然茅塞顿开,若是将来真留不住他,我就把他所有的东西捐去福利院。我顿时想开了很多,我开始没有后顾之忧地给他买东西,尤其是各种类型的玩具和训练用品。我们早已穷困潦倒,但只要是小籴喜欢的,对他有帮助的,我总能狠心支付。我尽量每个周末都去看他,我十分珍惜和小籴相处的时光,只要他不睡觉我都陪他玩、同他说话,他睡着了,我常常痴痴地看他许久,晚上睡觉时我也会握住他的小脚或是小手,这样我才能安心入睡。我感觉即使最痛苦最难过的日子已经过去,患得患失的心情仍挥之不去。

我们租住的房子客厅和阳台是相连的,我们把客厅的茶几搬开,我在网上买了3块1.8x2m的垫子才把那个空间铺满,这样无论小籴学习四爬还是行走,都能有足够的练习空间和安全空间。我又入手了一批玩具,大大小小的积木、叠叠杯、插座圆柱体、形板、水果串珠……小籴当时还坐的不是很稳,以防他摔倒,我们就在他身后放个玩偶保护头部。小籴抓什么都是一把抓,抓起来就是摇晃,或是两个玩具互敲。对于小籴这样的孩子,一定需要计划很多时间和耐心陪他“玩”。小籴倒是有个很好的优点,他的精力十分充沛,每天都是能量满满。我们在W老师的指导下,主要引导他积木搭高、叠杯子、放积木入杯中、杯中取物。当然,并不是单调重复地让他做这些,康复原本就是融合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套圈圈,粑粑怕我倒下去摔着头,坐在我后面。

我们每日都带小籴出去玩,哪里人多就带去哪里。尖锐的声音会吓得他缩成一团,陌生人的突然接触会吓得他打挺。他不会像其他小孩一样充满好奇,到处看从未见过的事物,眼睛看的最多的是脚下。一路上我们都会和他说话,路过水果市场,我们指着形形色色的水果,清清楚楚地告诉他每种水果的名字,看到路上的小猫、小狗,我们会夸张地说“哇,狗狗”引起他的注意,然后驻足停留让他多看一会儿,若是有小朋友走到他身边,我们会告诉他“哥哥”、“姐姐”…..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学会用手指指东西,当他指什么,我们就一定带他过去看清楚,我们一边说着“摸一摸”,一边摸给他看,然后又抓着他的手来回的摸,告诉他这叫“摸一摸”,摸完以后告诉他摸的是什么,说物体名称的时候,一定让他注视着我们的脸,着重每一个音演示发音给他看。渐渐地,他开始出现一些模仿行为,很小声地尝试发模仿音,像在说悄悄话一样,我们像W老师那样表扬他,并鼓励他大声一点,再来一次。后来,他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熟练,我们说一次他就跟着说一次,若是他发音不清楚,我们就重复演示,直到他说清楚为止。我喜欢采用一些夸张地语气词和语气模式,比如“哇塞”、好厉害”、“哇,真漂亮”等等,后来他就开始走上“逗萌”路线了。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小女孩翻跟斗,他竟脱口说出一句“哇....真厉害”!“哇”字拉的特别长,我不清楚是不是碰运气刚好说出对应场景的话,准时逗得大家都笑了。我有时还会假装使劲搬不动东西给他看,表情十分夸张地使劲模样,嘴里一直说“哎扎扎扎~~~”,他会被饶有兴趣地吸引,这个方法在后来他练习仰卧起坐时也尤为管用,当他使劲起身时,只要一跟他说“使劲~~~哎扎扎扎~~~”,他会跟着说,表情也是使劲到扭曲,特别好笑。

小籴在去LS康复开始,似乎迎来一个认知和语言的爆发期。那段时间他开始出现叫名反应,虽不是次次都回应,但多叫几次,多数情况下他都会扭头。有一次我和他开视频,视频里外婆正在给他练习四爬,我在视频这边吃面条。我使劲喊他,他看见了我。我把面条挑到嘴边,十分夸张的嗒嘴“miang、miang、miang,哇,面面真好吃”,他竟一鼓作气地爬了两三步向我爬过来,这是他第一次用四爬的方法移动了身体,我甚是惊喜,于是反复用同样的方式逗引他,他又重复地爬了几次两三步。彼时,是刚好去到LS之后的半个月。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时幻想也能实现。一个月后小籴会爬六七步,两个月后能够爬十多米。只是小籴有协调问题限制着他,常常爬着爬着四肢的顺序就乱了,一乱就趴下了,得重新开始继续爬。我一直都知道,认知、语言、运动是能够互相促进的,对于小籴还多了一项吞咽。我们发现每次小籴大运动的突破,吞咽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会爬以后,又呈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小籴对距离的感知很差,当他快要接近目标物时他可能以为他已经靠近了。

—————————————————————-

越来越好(2)——互动与玩具

小籴会爬后,我们互动的方式就更多了。我会躲在他不远的地方,一直喊他的名字,不断地给他声音提示,直到他爬过来找到我。每次他成功地找到我,我都会俏皮地说“阿巴”,意思是“你找到妈妈了,妈妈很开心”。以前小籴还不会爬时,我们就经常和他玩躲猫猫的游戏。比如我们把毛巾盖在头上,突然把毛巾扯下来,然后把脸靠近他的脸,摆出大大的笑脸跟他说“阿巴”,他对这个词已经非常熟悉了。有时他也会扯着一件衣服或是窗帘一角,盖住自己的脸,也像我们那样突然把遮挡物扯开,笑嘻嘻地跟我们说“阿巴”。小籴爬行愈发熟练后,我还诱导他和我比赛赛爬,我假装爬不过他,跟在他后面,跟他说“逮到、逮到”,他也是奋力地爬啊爬。我们开始接受越来越“邋遢”,尽管他的衣服手板儿脚板儿爬的脏兮兮的,我们仍然引诱他往床上、沙发上爬。楼下玩滑滑梯地时候,也尽量逗引他从梯子上爬上去。

我们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练习高跪位和从坐位转换至站位。我又开始在网上搜索一些“理想”的玩具。对于小籴玩具的选择,我几乎是处于强迫状态的,我甚至会去测量垂直屈膝时,膝关节离地的距离,因为无论是给小籴买小板凳也好,买小车车也好,我都担心会撇着他的脚,加重外旋。我并不知道我要跟他买什么样的玩具才能帮助他练习高跪,心里不自觉的建立了一个模型:1.能在高跪下玩耍的,并能吸引他维持,2.高度适中。我发现了一个玩具桌子,桌子上设置了很多小功能和开关,有可以绕圈前进的小火车,有琴键一样的按钮,还有可以转动的齿轮...最重要的,小籴在高跪的时候高度恰好在他的胸部水平,足以可以帮他维持标准的高跪位!我甚是满意,有时小籴玩开心了,还不自觉地推着玩具桌跪走一段距离。

我很开心我给小籴买的玩具,总有一天都能派上用场。他小时候我给他买的拨浪鼓,一直九成新放着都已经结满灰尘,在他学会两只手夹着柄搓搓搓以后,3个拨浪鼓全部玩儿废。我买的一大堆黑白卡彩色卡,如今也被他亲手搞得凌乱、褶皱、四处洒落,有时还能翻出一叠,装模作样的指认。包括我下面要提到的一个玩具鸭子。这是一只会下蛋的鸭子,只要把“鸭蛋”放进它屁股上的洞里,再按下开关,这个玩具鸭就会模拟真鸭下蛋那样把它下下来。一日,小籴爸爸把鸭蛋放进去后,鸭子发出“嘟噜噜”的声音,鸭蛋就从洞里掉出来,这引起了小籴的注意,他生涩地把蛋捡起来放进了洞里。Sc鼓掌“儿子好棒”,小籴笑。接下来他开始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自己不断地捡起来、放进去,每一次sc都会为他喝彩。sc趁着这个势头,接着就教小籴把地上地积木捡起来放进杯子里,一个一个地让他捡起来放进去,又把他的手放进杯子里,教他拿出来,小籴完成的不算好,但是意思到了。我们内心无比激动,这是适应性发展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康复过程中,孩子的进步对家长来说就是最大的鼓励。小籴如今会坐、会爬了,我下意识地又调高了期望值。他能大幅度地移动自己身体,再不用天天躺着或是坐在一个地方,房间里有什么他就只能看见什么。会爬就不一样了,另一个房间有什么,他也能去看到。若是哪天会走了,当然就更是不一样了,外面缤纷的世界他也能看到。只是“走”这个目标着实远大了。

我给小籴买了一些认物书、点读书,主要是教会小籴认物,和日常的实物指认相结合,扩充词汇量。我没有买太复杂的,我认为这个阶段不需强求他区分自行车还是摩托车,白菜或是青菜,我觉得他知道是车、是菜就行了。我买的是动物、水果、日常生活用品的卡书。这里强调一点,是“卡书”,纸张很硬的,可以一页一页翻的书。我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小籴主动去表达。比如翻至动物卡书的某一页,我会先问“这是什么呀”,当然,提问的前提是前期有大量的输入。当他认得这些动物以后,我就在每一个动物上做文章,让他指出每个动物的眼睛、耳朵、嘴巴、尾巴等,同时教他模仿动物的叫声,或是我指他说,或是我说他指。

看衣服就知道是粑粑带娃

越来越好(3)——艰难前进,脚步不停!

小籴外婆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带着小籴,她大部分的时间和小籴相依渡过,每日他们两婆孙都不乏闹磕。她不知何时开始教小籴背诗,操着一口浓厚的家乡话,我知道的时候,小籴已经能用地地道道的乡音完整的背诵“锄禾”,对此,小籴外婆是相当自豪的,并义无反顾的充当起了小籴的古诗词老师,一首又一首地教,小籴记忆力也是被他生生练出来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籴成了一个“捡话”能手,经常出其不意的重复别人说的话,该说的不该说的都在仿说,经常逗得大家哭笑不得。机构的老师们教他说一些“没大没小”的话,本来该喊叔叔的辈分,她们教他喊xx哥,喊他的Y老师是“老Y”。小籴自己还自作主张的喊M老师是MM,估计也只有他敢擅自领取这个权利了~~

小籴曾在2018年5月份的时候复查过一次头颅磁共振,结果提示双侧苍白球区病变,小籴的主要表现就是不协调和不随意运动,用专业术语总结,就是有明显地“锥体外系反应”。他在4育龄才学会吃手,那时他总是不能准确地把手放进嘴里,在脸上左一下、右一下,颤颤巍巍,我们当时还搞不懂为什么,7、8个月会抓物以后,似乎也总是瞄不准目标,近在眼前的玩具半天才能碰触到。随着小籴肌张力下降,不随意动作就越发突出,加之小籴瘦弱,这些对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育造成极大的限制。我们迫切的希望小籴赶快爬起来,或许会给运动发育和精细动作发育带来一个转折点。然而,我还是低估了这个问题造成的严重影响。小籴的体重问题也让我们十分头疼,错过了婴儿期头几个月体重快速增长阶段,后期要弥补实在太难了。体重上不来,核心力量始终会卡在一个瓶颈。

长期的练习,小籴的肌肉已经变得十分扎实,也尽可能把有限的肌容量能发挥出的潜能最大化了。小籴并没有顺利掌握高跪的技能,但在1月7月的时候学会了坐位扶物转换至站立位,动作虽笨拙,但终于是“站起来了”,从头-腰-脚,小籴终于能冲刺最后一个了不起的技能---行走!我曾说过,我不是一个勇敢的妈妈,带小籴出门,我从不诚实回答小籴“多大了”,一岁半时说不到1岁,2岁时说1岁多一点,我当然也不会承认,小籴的“缺点”,最多云淡风轻回一句“不爱吃饭,不长肉,没力气学走路”。当Y老师告诉我,我们可以在家中放心的尝试让小籴扶物站立、练习独站,我觉得我们终于可以解放双手,只要会走了,我就能大大方方承认小籴多大,似乎这些目标近在眼前。

不随意运动时时刻刻干扰着小籴,无论在坐位、站位,都很轻易能观察到很多多余的动作,没有目的性的,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我越来越意识到,小籴在这样差的基础及影响下,还能在扶站大概两个月后就完成独站,着实是很不容易了。有一次小籴自己丢开双手,独站了两分钟以上,他的双手不停的怪异的不协调的甩动,身体也在大幅度晃动着,唯独他瘦瘦的双脚仍稳稳支撑着,没有丝毫挪步。他一直都是那么努力着,无论他自己知道不知道。

我在一年前给小籴买的学步车开始派上了用场。在那之前我也尝试过,让他推着学步车走,尽管他存在一些迈步意识,但那时他不能独站,整个身体的重心都靠在学步车上,即使在学步车水箱里加满水,小籴也能在一瞬间把学步车推得老远,然后把自己摔倒。小籴会独站以后,情况就有微妙的改变了,他能自己笨拙地推着学步车交替向前迈步,只是他还不懂转弯的概念,也不会看前面的路。为了给他足够的练习空间,我们带他去楼下人少、宽敞的地方练习,只穿一双袜子,目的是方便观察他的脚。我们也让他扶着沙发走,这个要比学步车难一些,因为这个需要他在维持不摔倒的情况下,要主动并同步的移动双手和双脚,而且吸引物需要他足够感兴趣,否则唇干舌燥也不能诱使他往前迈一步。小籴没有经历过扶走的阶段,就像没有经历过腹爬阶段一样,一个运动学渣,竟然有两次运动小跳跃。扶走会使小籴的步态更差,他自己也会忍不住甩开我们牵他的手。我觉得小籴若是一个正常发育的小孩,胆儿应该是不会太小的,因为在基本上能顺利“沿走”后,他就愿意勇敢地独自迈步行走了,又或许“无知者无畏”吧,总之,小籴会走了,彼时,时间坐标是一岁十个月左右。

——————————————————————

越来越好(4)----持续努力,厚积薄发。

关于小籴的口肌问题,我们也曾做过一次Beckman量表评估,评估结果还是很差。比如上下唇的强度差,影响唇闭合及口水的控制;左右后颊力量为0,左右侧软腭激活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吞咽时口腔内负压的形成以及食物转移、咀嚼、说话时口部的稳定性...等等。实际生活里,小籴的进食问题仍是个老大难。2岁的小籴,喝奶仍需要一勺一勺地喂,唯一庆幸的是,我们大概用了2-3个月的时间,将加在奶里的米糊逐渐减量至不加不加米糊,还算顺利地完成了过渡,呛咳次数比之前稍多些,不严重。有一次小籴小姨无意中发现,小籴用唇部的力量能将奶吸起来,并且能吞一部分下去,我们喜出望外,再把吸管放在舌面上,让他尝试用整个口腔的力量进行吸吮,他就不会了,咬住吸管不放。我给他买了一个吸管奶瓶练习喝水,后来慢慢地,他偶尔状态好的时候能用正确的方式间断地吸上几口。他的饮食仍然需要单独制备,食物过大、过硬都会让他陷入歇斯底里地呛咳,因为他几乎不会咀嚼,都是用“抿”来处理食物,吞咽时口腔残留很严重,有时感觉他狠狠吞了一口,张嘴还发现他的舌旁间隙、舌下全是残留。苹果、菠萝、梨这种硬水果,都是破壁机打成果泥喂给他,芒果、香蕉、牛油果能吃一些,但是他好像都不很热衷。最烦恼的是,他被我们养成了一个小吃货,但很难自己握持食物喂给自己,不是没锻炼,还是可恶的不随意运动!

不可否认的,小籴的状态越来越好。为了让他更多的接触小朋友,接触热闹欢快的环境,我们尽量多带小籴去游乐场。有小朋友找他玩,我就充当他们的“小伙伴”一起玩,主要是哄住陌生的小朋友陪小籴玩,没有小朋友,我就自己扮演小籴的“小伙伴”,带着他从高高的滑梯上面滑下来的,和他一起坐蹦蹦床,教他在各种形状的洞洞里专来专去,带他去探索。我相信大多数努力都是不会白费的,就是在游乐场,小籴学会了将小车车往前开!回家后,当我再次拿出闲置了好几个月的鸭子小四轮,他便能慢悠悠地向前驱驶了,之前他完全不敢坐上去,而且只能退着走,几天后,小籴骑着他心爱的鸭鸭车,已经能在房间、客厅、厨房穿梭自如,前进、倒退、转弯不在话下。这里插叙一个小幽默事件,某次小籴正在酣睡中,窗外的公路上传来一阵声音“倒车,请注意”,小籴突然笑醒,便一直念叨着“倒车,请注意”,这句话对他似乎有特别的魔力,于是这句话成了最初提醒他“后退”的指令。除此之外,我们开始刻意教他执行“前进、转弯”,比如小籴坐在他的小四轮上,我们推他向前,告诉他这叫“前进”,故意推到墙壁的位置走不动了,他自己转动方向盘时,告诉他这叫“转弯”。我认为找到个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能随心所欲的驾驭,认知和协调也都算是进步了吧!

小籴的大运动还是持续在发育和进步的,但是某些方面又似乎是没有多大改善。小籴学会“走”这个事,比我们想象中还来的快,我顺理成章的以为,小籴从会走到能走好2-3个月时间应该完全够了,正常发育的小朋友可能十天半个月就能完成,我以为我给小籴预计了足够的时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小籴从会走几米到会走几十米,他的步态和姿势,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一开始就是个宽基底行走,就像在雪地里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双手摆动的姿势也不能同身体协调,几个月后仍是如此,要说好一些的,就是不容易摔跤了,反正他也是被摔得“皮糙肉厚”了。

2岁左右的小籴,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倒退行走和继续练习高跪。外婆还是很能想些办法的,在家里,她用一根一米多长的布带子栓在布偶小猪上,让他“牵妞妞(四川话:牵猪)”,在拖行时,小籴更关注的是布偶小猪在地上被拖行的样子,他就只能倒退走。我们教他说“妞妞妞妞....”,意思是唤小猪过来或是跟着走,于是他一边唤着小猪,一边退走,布偶小猪跟着他前进,他觉得很好玩。小猪的脸、屁股在地板上蹭的黑黑的,他自己还忍不住笑出声来。外婆教他用食指去戳小猪的脖子,“juer~~杀妞妞啦,杀过年猪啦”,有时我们逗他玩儿时,也用食指轻戳他的脖子,说“juer...”,他就把脖子缩的紧紧的,却笑得合不拢嘴。后来问他“怎么杀妞妞的”,他就用食指戳自己的脖子,说“juer...”,逗得不行。

—————————————————————-

越来越好(5)—-全面迟缓,全面前进!

在小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给小籴“输入”了很多情感色彩很强的语气词和拟声词,这些词代表着互动和欢乐,代表着动作执行后的结果。小籴因为唇部闭合功能不好,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吞咽口水的习惯,“流口水”一直很严重。ST老师告诉我们,一定多多提醒小籴吞口水。这就意味小籴必须理解“吞”这个动词。这个指令难度大,主要是很难直观地演示。小籴的吞咽声音很大,只要我们没有听到一个“guer”的声音,他就肯定含在嘴里没有吞。我们首先是让他关注到这个声音,比如在他喝奶时,每一次吞咽伴随出这个声音时,我们随即模仿这个声音,他再吞我们再模仿,他很快意识到我们模仿的正是他吞咽的声音,当我们要求他“guer一声”时,他就知道我们是想让他吞,我们再把指令引入“guer一声,吞下去”,再往后就是简化指令“吞下去”,至此,小籴算是理解到了“吞”这个动词,“把口水吞下去”理解起来就很快了。

我们开始刻意引导小籴维持蹲位、弯腰拾物、踢球以及踩物。力量和姿势主要靠老师加强,我们在家就是提供多多的机会引导他去完成。我觉得所有的引导,都是应该言传身教的。小籴最先学会的是踩物。走在路上,路面上有一片树叶,提醒小籴看到以后,使劲一脚踩在树叶上,告诉小籴“踩它”。首先是兴趣的引导,其次是动作的引导。“踩”对平衡、单脚站立、眼睛和躯体的协调都有要求,轻轻提起小籴肩膀上一点点衣服,给他些许安全感,帮助他准确地踩在树叶上,完成一个以后,提醒他哪里还有树叶,让他多尝试几次。“踢”也是一样的,一脚把他最喜欢的玩具狗踢开,告诉他“踢它”,他觉得好玩,也开始尝试起来。起初给他一些帮助,当他能成功地踢开一段距离,再慢慢撤销帮助,任他自己完成。因为不能独立地维持蹲位,小籴做不到弯腰拾物。对于“把XX捡起来”这个指令,当时的小籴还不熟练,甚至他自己玩得正好的玩具掉了,都没有很强的欲望捡起来,“捡不到的玩具就不要了”,这是小籴的一贯作风。

小籴是理解“蹲”这个动作的,只是他做不到就不愿做。我妈妈经常给小籴把尿,已然用“嘘~~”声建立了一个条件反射,对于小籴,让他“嘘~~,wo尿尿(四川话:解小便)”,和直接让他“wo尿尿”,他更愿意执行前者,他对“嘘~~”这个声音刺激更感兴趣。外婆教他“要蹲着wo尿尿”。起初轻轻提着他两边肩膀上面的一点衣服,然后持续给他声音鼓励“嘘~~嘘~~”,他开始愿意主动维持蹲位。不久后,我们观察到小籴在玩玩具时,出现了主动蹲下去的动作,维持较久的有半分钟左右,也能蹲位转换站位,但是跌倒的频率比较高。这种情况持续至疫情期间,小籴的主动意识出现了小幅度增高,越来越多的尝试蹲位下观察玩具飞机在地上跑,蹲位下围观我们给他放洗澡水。直至2岁4月时,小籴已能较好的维持蹲位,拾物也顺理成章的完成。

我认为小籴词汇量是不输给正常发育的同龄孩子的,或许比他们其中一部分还好些。书籍在这阶段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我为小籴买了一本幼教图书。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优秀的绘本,但我觉得内容都不够丰富。幼教图书每一页都能做很大的文章。一张图上丰富的物品内容,我让一一让小籴指认出来;给图上的小朋友都安上一个“小哥哥、小妹妹”的适当称呼,拿着小籴的手指认每个人物的所穿所戴,告诉他“头上带着帽子,身上穿着背带裤,头发上有七星瓢虫发夹”等;假装拿起橱窗里的玩具放进小熊的购物车里面,也让小籴把指定的玩具演示一个拿起来放进购物车里面的动作,这是一个假想游戏,能够锻炼小籴的思维和想象力;小姑娘手里牵着一把不同颜色的气球,教他认识“红色的气球、绿色的气球、黄色的气球....”;教他把红色的小花“放进”左边的篮子里面,把蓝色的小花“放进”右边的篮子里面......

——————————————————————

越来越好(6)----还需要继续加油!

因为2019-ncov疫情,小籴复课的时间被延缓,我的心中忐忑不安。复课后小籴做了一次评估,整体情况仍是差强人意,一个是评估时不配合,另一个是的确落后一大截。有时我看到在路上奔跑的小朋友,他们或是自己疯跑,或是屁颠颠跟在家长身旁走,个个都是很聪明的样子,我总是忍不住去猜测那些孩子的年纪,然后又忍不住失落。我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我家孩子说什么都懂,日常的沟通交流完全没问题”。我一直很好奇,孩子什么都听得懂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小籴快2岁半了,而我们只能进行一些最简单的交流,稍复杂一些的指令,常常需要多次重复指令内容。我说什么都担心自己语速太快了,句子太长了,担心用词太复杂了,我着实是没有感受到那种“他什么都能听懂”的愉悦。每每想到这些,我确信,小籴仍是需要继续康复的。

大运动方面,小籴正在逐一突破。高跪从1岁半就开始提出来训练,一直没有取得进展,疫情期间小籴的认知有所长进,让他“跪着,屁股抬起来”,他有明显的意识去尝试这个姿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状态好时能跪1分钟左右,也能歪歪扭扭的跪走一段距离。我们在此期间开始引入双脚离地弹跳训练和上下矮梯。小籴的弹跳意识出现的还算早,在不到2岁时让他“蹦迪”,就有屈膝上跃的感觉。在被疫情延长的假期里,我们观察到小籴能离地跳起1厘米左右,虽然是极少数事件,仍是被我们观察捕捉到。我尝试牵着他的双手引导他弹跳,或是和他一起跳,有了这个辅助力量,他能跳的稍高一些。互动跳明显提高了他的弹跳能力,如今2岁半的小籴,已经能自如地离地跳,高度在3-5厘米左右,牵手跳可以跳的高到吓人,距离高,频率快,像一只小跳蚤一样。我们下一个目标是引导他往前跳以及从高处向下跳。目前,牵着小籴的手,小籴可以从20厘米左右的高度跳下来,自主的往前跳还处于偶然事件阶段。在学习上下矮梯之前,小籴有一个漫长的单脚站立和单脚平衡的练习过程,在地面上练习,在平衡板上练习,负重2斤沙袋练习,小籴现在下肢的力量还是可以的,虽然不随意运动严重影响了他整体的协调稳定性,他仍然不断地在困境中突破。小籴现在能独立上下15厘米左右的矮梯以及上下45度左右的斜坡,但还需要继续加强巩固。

口腔及语言方面,小籴继续上着言语课。虽然小籴的口肌仍旧不好,咀嚼能力也差,我仍拒绝了言语老师动他的口腔,因为每次小籴的口腔遭受相关训练的刺激,口水分泌就非常旺盛,也会让他连续好几天不好好吃饭。并且,我觉得小籴的口肌和口腔功能也正在呈一个向上的发育趋势,只是需要一些时间。今年4月初,小籴突然戒掉了勺子奶瓶,第一次自己双手抱着吸管式奶瓶喝奶,状态不错时能连续吸吮3-5次,我开心地惴惴不安,怕他不能维持,害怕空欢喜。事实是,小籴出门再也不用带勺子奶瓶、冲奶的碗以及一系列包装和清洗工具,也不用在别人充满“好奇”地注视下给这么大的孩子一勺一勺喂奶。小籴的主动表达也逐渐增多,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会要求我们给他买什么,会拒绝作业老师提供的某些教具,会简单的陈述一些正在发生的事等。对答方面,我们着重加强一部分常用的日常问答,现阶段的状态是能回答“xx手里拿的是什么,吃的什么,戴的是什么”类似的问句以及回答物品的功能,物品的位置,人物的行为。接下来,我们正在尝试让他理解“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概念,理解时间轴。

}

银行收费为什么没有发票?

最近银行向我单位收取了200元的网上银行付款年费,我向他们问发票,可他们说银行收费单(即收费回单)就是发票,再后来一想,银行手续的任何费用好像也都没有发票的,不知这样合理与否?那如果照他这样说,任何单位收费也只要出具一张收款收据就可以了,是吗?
  •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问题。严格来说,到了任何服务机构,消费者都有索取发票的权利。但就实际情况来说,银行属于特殊企业,他的收费项目是由银监会、发改委、人民银行会签的,在效力上是合法合规的。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银行目前没有你说的“发票、收据”之类的专用凭证,因此也就无法对外开发票;
    从银行自身来说,给你的回单之类的回执也足以证明事件的真实有效,从税务机关上来讲,也认可这些凭证。从银行实际操作来说,银行对公的收费,都需要出具正式回单,以便单位做账。对于个人这块,可能考虑到个人无需做账,也由于量太大,所以都没有回执,但这些不影响你的权益,也不影响银行的纳税。
    最后回到你的问题,我认为你的问题很好,对银行的工作来说是个很好的建议,但这个问题是要国家牵头会同银行部门一并解决的。
    
  • 银行的单据有银行章应该是可以的。不是所有的单位都有发票,像一些行业协会收的年费之类也没有发票,就是财政收据,也可以入帐。但是企业之间的购销之类必须有发票。
  • 发票管理法规定银行属于特殊行业,可以用自己印制的票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地人申请上海廉租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