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要改名了宝宝改名该找哪位老师?需要给孩子起个响亮的名字。

  古往今来,中国有着无数的地名,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很多地名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易换,那么,大家是否知道这些地名的起源呢?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地名来历,以及香港名字的由来,帮助大家稍作了解 。

  香港本是新安县的一个小海岛,这座小岛一向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然而,在今天,香港是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第三大金融中心,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并称“纽伦港”。有关“香港”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以下不同解释:

  1.清朝嘉庆年间,海盗林某横行,后为清海军将领击败,林某逃走死于台湾,其妻香姑则领余党占注中国南面岛屿,后人因而称之为“香港岛”。但明清史籍中并没有名叫香姑的海盗,香港各区亦未有发现相关史迹,故此说未必可信。

  2.相传今日香港薄扶林一带,有一条名为“泷水”的山溪,由瀑布注成。传说此溪涧涌出甘甜而带有香味的水,附近航海者常到此溪汲取食水饮用,并将溪涧名为“香江”,更将溪涧出海处改名为“香港”,更后演化为整个岛屿的名称。

  东莞生产香料非常出名,因此又称“莞香”。传说香港于明朝时亦盛产莞香,当时东莞南部一带及香港生产的香品皆经香港石排湾转运至广州及其它地方,因此时人称石排湾一带为“香港”,而港湾附近的村落则叫作“香港村”。清朝英军初抵中国东南方时,在现今赤柱一带登陆,并由一名为陈群的蜑民引路,路经“香港村”时,英军问及地名,蜑民以蜑话回答“香港”,英军遂将蜑音“Hong Kong”记下,并以为是岛屿的名称,因此岛屿便被改名为“香港岛”了。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地理名称起源颇多,主要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

  依山、水命名。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1)直接以山脉、河流、湖泊等名称命名,如五台县、牡丹江市、沂水县、微山县。(2)以山、水配上吉祥语命名,如泰安市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3)以几座山、几条河的首字组成地名。新泰市,西晋以前曾称“东平阳县”。晋泰始年间,南城侯羊祜奏本取新甫山、泰山之首字,改县名为“新泰”。潇湘,古镇名,五代时置,在今湖南省永州市西北,因地处潇、湘二水合流处得名。(4)以位于山、水的方位命名。如山西省因地处太行山以西得名,云南省因位于云岭以南得名,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北得名,汝南县因县城位于汝河之南岸得名。位于山水南北两边的,多用“山水的专名+阴(或阳)”命名: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如衡阳市因在衡山之南得名,洛阳市因在洛河之北得名,海阳市因位于黄海之北得名。这一类地名还有蒙阴县、江阴市等。此类地名中,阳字地名极多,阴字地名较少。(5)因地处河流的源头而取名,如济源市、沂源县、资源县。(6)因位于河流的尾闾而命名,如汉口、海门市、河口瑶族自治县。(7)因靠近水或山而得名,如临沂市、临汾市、临海市、江浦县、溆浦县、淮滨县、滨海县、临朐县、临邛县、临高县。此外,合川市古称合州,因地处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合之处,1913年改称合川县。三水市因位于西江、北江汇流处,城临西江、北江、珠江三条河流而得名。(8)因山脉走向或河流流向的曲折得名。这一类地名多在山水专名后面或在姓氏后面缀以湾、曲、套、圈、隅、里等字,如河曲、河套、易家湾、苗家曲、王家圈、高里、朱家里庄,有的则直接用两个此类字组成,如圈里。

  按地形地貌或所处地理位置命名。如平原县因地势平坦而得名。大洼县因位于辽河、浑河下游,地势低洼而得名。云南大理的洱海,以湖形如耳得名。台湾岛东北部的鼻头角,是伸入海中的小半岛,因形如鼻子尖,故名。太湖之滨的鼋头渚,是伸入湖中的半岛,因形如鼋头而得名。福州东郊的鼓山,因峰顶有形状如鼓的巨石而得名。湖北省麻城市的龟峰山,因形如巨龟得名。位于山东省平邑县的蒙山主峰龟蒙顶,亦因形如巨龟得名。曲阜市、三门峡市、崇明县、扬中市均属此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名合并构成新地名。福建省,唐代取福州之“福”和建州之“建”置福建经略史,始有福建之名。清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江苏省由江宁、苏州二府之首字得名,安徽省由安庆、徽州二府之首字得名。清置甘肃省,以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1939年,以富顺县自流井及荣县贡井合并设置市(1942年批准),取名“自贡”。1949年,将原武、阳武两县合并,县名“原阳”。1951年,将西隆和西林两县合并为隆林县,县名由原来两个县名的末字组合而成。1952年,达尔罕旗与茂明安旗合并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赣江上游东源贡水和西源章水在赣州汇合后称赣江,“赣”字是由“章”和“贡”二字组合成的合体字。唐河、白河汇合后称唐白河。新海连、旅大等旧地名,武汉、襄樊、潍坊、淄博、乌海、六盘水、高青、兰考等现行地名均属此类。

  沿用旧地名。有以下两种情况:(1)沿用古国名作县、市名。孔子的故乡曲阜,是鲁国的国都,所以曲阜古时候曾称鲁县。孟子的故乡邹国(本作邾国,周朝改称邹国),秦时置县曰邹县(今邹城市)。诸葛亮的故乡琅琊郡阳都县(在今山东省沂南县南部),曾是春秋时期一个小国——阳国的国都。莒县、滕州市、郯城县都是以古国名命名的。(2)以本地不同历史时期的几个地名的首字组成新地名。德平为山东省旧县名,此地汉朝为平昌县,魏属安德郡,五代后唐时从郡、县名中各取一字,名曰“德平”。

  以村庄名作乡、镇名,以村镇名作市、县名。在我国,绝大多数乡镇都直接用乡镇政府驻地村庄名称命名,因此,这里就不再举例了。以村镇名作市、县名的,在全国也为数不少,诸如石家庄、枣庄、鹤壁、驻马店、东营、景德镇、姜堰、辛集、张家界。

  析置县以位于母体县的方位命名。莱西县由莱阳县西部析置(如今二者均撤县设市)。如东县由如皋县(今市)东部析置。沂南县,1939年由沂水、蒙阴两县南部析置时,称南沂蒙县。后来,因为中国县名的专名大多为两个字,为了趋同,考虑到县境大部为原沂水县南部,所以改称沂南县。以后,虽然将辖区中蒙阴部分划出,临沂、莒县、费县三县的部分区域划入,但“沂南”一名相沿未改。

  因曾是历史上府、州、县等的治所而得名。如山东省东平县的州城镇、旧县乡,蒙阴县的故县村,贵州省安顺市的旧州镇,湖北省蕲春县的蕲州镇,湖北、云南等省的数个“巡检司”,以及遍布全国的以“城子”命名的村庄。

  因邻近边界而得名。四川省盐边县因邻接云南省而得名。张家界原是一个村庄,因位于大庸、桑植、慈利三县交界处而得名。莒南县有三界首村,郓城县有五界首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靖边、界首、界上、铁山界、界化垄、黄洋界、界河、界牌等地名均属此类。

  以工矿业生产场所命名。大冶市因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得名。烟台市芝罘区世回尧村原名石灰窑,相传唐代有人在此建窑烧石灰,故名。左云县政府驻地是梁家油坊村。莱芜市境内以“冶”字命名的村极多,新中国建立后,地质勘探人员以这些带有“冶”字的村名为线索,运用现代化的勘探技术,找出了众多的铁、铜、金、铅矿,该市铁矿已探明储量6.5亿吨,列华东地区之首。

  以商贸业经营场所命名。“集市”是农村或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不少地名就是以“集”或“市”命名的:北方,尤其是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以“集”字命名的居民点极多,如符离集、青?集;南方,尤其是湘鄂地区,以 “市”字命名的居民点极多,如津市、沙市、文家市。“务”是宋代官设贸易机关和场所,宋元俗语对酒店也通称酒务。部分“务”字地名至今仍在使用,如杨税务、河西务、商酒务。

  以农业活动场所命名。垦利县因过去曾被称作垦区和利津洼而得名。莒县的刘家菜园,沂南县的柳行、栗林、柿子岭、栗子沟、菜园、桃峪、杏峪子等村名均属此类。

  以气象情况命名。此类地名以该地的风、雨、雪、雹、雷电等气象情况的多发性而命名。沂南县风鸣口村地处山峪出口,这一带荒山较多,植被较少,夏季易发生龙卷风,其危害面积虽小,但风力大,一般在10~12级之间,且伴有暴雨,破坏性十分严重,因此,人们将村名定为“风鸣口”。

  以交通、驿站、递铺、旅店等命名。如双堠、驿道(莱州市辖镇)、驿头、龙泉驿、官塘驿、吕亭驿、递铺(安吉县人民政府驻地)、五里铺、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驻马店、张店。

  因关塞、港口而得名。如张家口、玉门、山海关、营口、龙口、厦门、海口、风陵渡、天津、孟津、码头(郯城县一镇名)。

  以军事活动场所和驻兵的地点命名。此类地名后面多带有卫、所、屯、营、寨、哨等字,如威海卫、石臼寨备御千户所(简称石臼所)、黄家屯、王家营(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驻地)。

  由宗教产生的地名。古时候,道教、佛教的庙宇极多,遍布城乡各地。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大川附近自然少不了庙宇。因此,宗教地名遍布中国各地。沂南县的现行地名中,就有金佛院、青驼寺(渐称“青驼”)、夏孟寺、洪观寺、皇上寺、观音寺、龙泉寺、白衣安、黑山安、大安、小安子、门家安子(上述五个 “安”字均由“庵”字演变而来)、大庵、庵子沟、庙岭、庙子山、庙子山头、庙前车疃、上佛住、下佛住、田家佛住等村名,庙山、朝山等山名。

  以水利工程命名。如都江堰市、青铜峡市。

  以朝代名称命名。三国吴置吴兴郡,取“吴国兴盛”之意。晋安,晋朝置县,意为“晋朝平安”。安丘市在唐朝和后唐曾两次改称“辅唐县”。

  因皇帝年号命名。东汉建安初年,分侯官县置一新县,取名“建安”。上海市嘉定区,宋嘉定十年(1217年)置县,故名。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升南平军置州,取年号首两字“太平”为名,治当涂(今县)。

  因帝王的活动场所命名。山东省鱼台县因县北有鲁隐公观鱼台得名。河北省围场县因境内有木兰围场得名。

  根据历史典故、民间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命名。《左传》记载,鲁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介之推隐于绵上山中而死。介休县由此得名。在古临沂,王祥、王览的故里称孝友村,颜含的故里称孝悌里,这一带的乡名叫孝感乡。孝妇河因发源于北齐孝妇颜文姜的家乡(今淄博市博山区)而得名。湖北省孝感市因文学故事人物董永得名。古代传说东海有神山,名曰蓬莱山。汉武帝曾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山东蓬莱地方望海中蓬莱山。唐时以此置蓬莱县。桃源县因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而得名。

  以古代帝王将相的坟墓命名。黄陵县,因是黄帝陵墓所在地,故名。湖南省酃县,一因境内有炎帝陵,二因“酃”字生僻难认,所以今改称炎陵县。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在槐里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茂乡筑茂陵,并迁户置茂陵县。治今兴平东北。武帝死后葬此。山东省沂南县南寨、北寨二村原是一村,名叫墓冢村,因村内有一座“将军坟”而得名。这座将军坟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沂南北寨汉墓群中的一号墓——北寨汉画像石墓。

  以重大活动命名。文登市境内有文山,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故名。大庆市,其前身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设置的大庆油田,1960年设安达市,1964年改称安达特区,1979年改称大庆市。

  以动词、形容词命名。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命名的有怀柔县、息讼庄、前进、建设等。沂南县政府驻地界湖镇的“界”,就是动词,意思是划分。鲁中南方言称地势低洼的平原为“湖”。界湖村位于低洼处,村庄将湖分为东湖和西湖,所以村名叫“界湖”。“界湖”的意思就是“界为二湖”。以形容词命名的有兴隆县、富裕县、热闹、光明等。有趣的是,有的地名具有动词和形容词双重词性。如联合村、团结。

  以名人的姓名作地名。焦山,在江苏省镇江市东北。相传东汉末焦光隐居于此,因而得名。商河县,《太平寰宇记》载:“汉鸿嘉四年,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以纾水患。民怀其德,故曰商河。”“商河”原写作“?河”,1086年改为商河县。我国现行地名中,以人名命名的,多是革命烈士的姓名或字号,如中山、黄骅、尚志等市名,志丹、左权、靖宇、子长等县名,弼时、开慧、刘胡兰、少云、欧阳海等乡镇名,中山路、中山码头、中山公园、鲁迅公园、张自忠路等城市地名。用古代名人姓名、字号、封号等作地名的有樊哙、曹娥、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等村镇名,孟良崮等山名,闵子骞路等城市街道名。此外,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重要人石达开的家乡广西贵县(今贵港市),还建有达开水库。

  因境内物产资源得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温泉县和墨玉县,前者因境内多温泉得名,后者因特产黑玉石得名。这类地名还有铜陵市、盐池县、石棉县、金岭回族镇等。

  用动物名称命名。如鸡西、鹤岗、双鸭山、石狮、虎林、望天鹅、狼窝沟、蛇岛。

  以植物名称命名。菏泽市城区称牡丹区,因“菏泽牡丹甲天下”而得名。平阴县玫瑰镇因盛产玫瑰得名。这类地名还有水曲柳、葡萄、槐抱榆(安丘市车庄乡一村名)、榆林、榆社、榆中、榆树、柳林、柳河、柳城、桦川、桦甸、桦南、梨树、桃园、杨柳青等。

  以置县时流行的名词术语命名。如1929年设置的博爱县。此类地名还有民丰、民权、民勤等县。

  以吉祥嘉言命名。昌乐县以昌盛安乐之意命名。日照市,宋置日照镇,取海隅日出先照之意。承德市、常德市、嘉禾县、禾兴县都属这一类。

  中华民族历来向往和平,祈求社会安定,所以,我国多用“安”、“定”、“宁” 等字命名地名。西藏芒康县,清末曾设宁静县,取“安宁、平静”之意。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发动武装叛乱。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0~22日解放军驻藏部队平息了叛乱。1960年江卡宗(即芒康宗) 与盐井宗合并为宁静县(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后,改名芒康县)。此类地名还有西安、南宁、长治、太平等。

  因异地同名改名。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旧名清河县,1914年,为避免与河北省清河县同名,改称淮阴县。淮阴市在1951~1958年、 1964~1983年曾称清江市,因和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同名,1983年改称淮阴市(后来,淮阴地区撤地设市,淮阴市升格为地级市,因淮阴市所辖的淮安市是周恩来同志的故乡,所以,地级淮阴市改称淮安市)。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为了搞好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而命名或改易地名。安东市、安东县于1965年分别改称丹东市、东沟县(今东港市)。友谊关,一称大南关、界首关、鸡陵关。明初置镇南关,1953年改睦南关,1965年改友谊关。几次改易得美名,堪称“推敲”之佳话。

  有些地名用字,因为生僻难认,已经国务院批准更改。如黑龙江省铁骊县改铁力县,陕西省鄠县改户县。详见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64年编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附录。

  因避讳而改名。三国吴时,孙权的孙子孙皓即位,避其父孙和讳,改禾兴县为嘉兴县。南京市在西晋时名建业,后改名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因鲁鱼亥豕等偏旁部首因素造成的地名。如成武县,汉高祖刘邦到此地,以武功告成,改楚邱县为成武县,明朝洪武初年铸印局将“成”字误增提土旁儿印成“城”字,成为城武县,于是沿用了数百年,直到1958年才又改为成武县。

  因其他原因改动的地名。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建议,国务院决定将僮族的“僮”字改为“壮”。取其健康之意,又免误读。广西僮族自治区相应改成广西壮族自治区。兖州市,秦置瑕丘县,宋避孔子讳改瑕县,金因瑕为疵瑕义,以城西嵫山改为嵫阳县,明朝成化年间因城中发生数起火灾,欲以水压之,改嵫阳为滋阳。兖州解放以后,城区划为兖州市,乡村称滋阳县,1948年11月,市、县合并,仍称滋阳县。1958年并入曲阜县,1962年改设兖州县(1961年批准)。

  以移民的祖籍命名。东晋时期,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南迁,这些南迁的人叫做侨人。侨人多是按宗族、乡里相聚而居。统治者为了控制侨人,也为了维护侨姓士族的利益,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与侨人的籍贯同名的州、郡、县及其行政机构,叫做侨置。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徐州,江乘(今江苏句容北)侨立琅琊郡及临沂县。明初从山西迁往山东、河北的移民,历代由福建迁往台湾的移民,由中原迁往东北三省及新疆的移民,也有很多人因怀念故土,热爱家乡,而以他们的祖籍命名自己的落脚点。

  以姓氏命名。如张家口、张家港、张家界等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店区,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镇。据研究姓氏学的资料介绍,中国张姓人口有一亿多,是人口更多的姓。所以,冠以“张”字的地名极多。地名学和姓氏学的研究结果正好吻合。

  以数字命名。如一面坡、二连浩特、三原、四平、五大莲池、六枝、七台河、八所、九江、十堰、百色、千乘、万州。

  以颜色命名。红水河,西江上游的别称。因两岸多红色土,水色红褐,故名。此类地名还有红山、红石庄、长白山、丹霞山、黑戈壁、黑虎泉、绿岛、白山黑水等。

  以方位命名。如察哈尔右翼前旗、中旗、后旗,阿拉善左旗、右旗,左云县,右玉县,清漳东源、清漳西源,浊漳北源、浊漳西源。

  以风景区或革命纪念地命名。大庸市境内有张家界森林公园,故改称张家界市。韶山冲是伟大的无产革命家毛泽东的故乡、的革命纪念地,因此设置韶山市。此类地名还有井冈山、武夷山、秦皇岛等市名。

  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译成汉语言文字的地名。其中,既有音译地名,又有意译地名;既有现代少数民族语地名,又有古民族语地名。如哈尔滨,满语意为 “晒鱼网的场子”。同江,赫哲语意为“老屋”。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拉萨,藏语意为“”。藏语“森格藏布”,意为“狮口河”,今译成 “狮泉河”。藏语“朗钦藏布”,意为“象嘴河”,今译成“象泉河”。

  在文学作品中,常以本地的古地名代指写作时的地名。沂水县,古代曾称东莞县,所以,明末清初篆刻鉴别家周亮工《过东莞,武、刘二孝廉载酒,谈花之寺为沂之胜境,同楚中刘公蕃赋》诗,即以“东莞”代指沂水县,这是为了避免和“沂之胜境”的“沂”(即“沂水”)重复。

  地名除正名外,还有别称。济南市的泉水全国闻名,所以济南又称泉城。古时舜耕于历山,济南市位于历山之下,故又称“历下”。拉萨终年日照强烈,有“日光城”之称。成都市,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锦官城。后人以锦城、锦官城作为成都的别名。唐杜甫《蜀相》诗:“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又称芙蓉城。此外,福州别称榕城,广州称五羊城、穗城,或简称羊城、穗,绍兴别称鉴湖,鞍山称钢都,个旧称锡都,苏州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

马庆珍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有一篇古文《曹刿论战》,我按照课本教参讲了多次,每次讲鲁庄公这个人物,说他“鄙”无“远谋”,简直一无是处时,总觉得这样评价他,有失公允。

  当然,从本篇课文的题目《曹刿论战》来看,重点确实应以分析曹刿如何论述战争为主,而以鲁庄公作对比,两相对照,突出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无“远谋”。出于课文的对比写法,这样讲固然必要,但若把鲁庄公说成一无是处,恐怕也未必合乎实际。就拿鲁庄公跟曹刿讨论迎战齐军的作战条件来说,两人对话的气氛是轻松的,鲁庄公并未以国君的威势压人,而是有问必答(鲁庄公的“衣食所安,弗敢专”,曹刿认为是“小惠”,靠不住;又提出“牺牲玉帛,弗敢加”,曹刿认为是“小信”,也靠不住;最后又提出“小大之狱”“必以情”,才得到了曹刿的肯定。可见谈话是没有拘束的)。当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小惠”、“小信”等迎战齐军的条件时,他并未因为自己是国君而觉得难堪,也未耍国君威风,更没因为军机大事,乃国之特级绝密,尔等不得“间焉”而拒曹刿于门外,而是如实亮出“家底”(“小惠”、“小信”都不行,又提出“小大之狱”“必以情”的条件)同曹刿探讨这场战争的作战基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鲁庄公的平易近人,他的臣属(据说曹刿是一名武士,即保卫宫廷的士兵①)及民众是容易接近的。这在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个了不起的优点。

  在战场指挥作战时,他的“将鼓”、“将驰”均被曹刿制止,曹刿并代替他指挥。这又说明他能从善如流,勇于接受意见,特别是在战机瞬息万变的关键时刻,能果断地听从别人比自己高明的指挥,这是需要大度和勇气的。他没有因为别人“抢”了自己作为国君,当然也是三军最高统帅的指挥权而觉得脸上无光,更没有认为曹刿有野心,而是充分信任曹刿,真可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了。(不知鲁庄公平时是否熟悉他宫廷里的这位士兵,如果不熟悉,那么一定在同曹刿讨论战争问题时,对曹刿作为充分的观察;否则,他绝不会昏庸到冒险把国家存亡的大事押给一个不知底细的人。)

  总之,鲁庄公虽然对战争“鄙”无“远谋”,但却为臣属及民众所易于接近,又能虚心接受意见,而后者又大大弥补了“鄙”无“远谋”的缺漏,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也。设若当初他根本不接见曹刿,或见到曹刿,但一听他敢于否定自己的意见,觉得冒犯自己国君的尊严,因而火冒三丈,特别是在战场上“将鼓”、“将驰”的命令全被曹刿制止,继而代替了自己的指挥,因而认为曹刿篡夺了自己的领导和指挥权而把他法办,那么战争的结局就会同课文的记叙相反了。

  鲁庄公的这个事例也给了人们,特别是领导者以深刻的启迪:只有保持平易近人的作风,善纳雅言,群众才愿意和敢于接近他,向他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认为自己比群从高明,甚至刚愎自用,专横跋扈,群众见了就害怕,那么再精明也不如“鄙”无“远谋”的鲁庄公。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理解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指挥战争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大因素。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掌握一些特殊文言词语用法,了解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作如下补充。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三 、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①进一步给生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正音,了解文句意思。
②课文共3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第1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3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得出“可以一战”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所以课文详写战前讨论(论战),略写战争经过。
①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齐师:军队。乃入见:于是,就。衣食所安:所用来养生的东西。小惠未徧:小恩小惠。
必以情:实情。忠之属也:一类、之类。
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一,助词,加强语气。
②这段文字先交代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战争的性质和形势,接着写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谋划迎战条件,再具体写曹刿与鲁庄公的讨论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a.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伐”即齐国借口讨伐,要达到吞并他人扩张自己的目的。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
b.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c.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3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作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
③课文第1段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战争的性质及双方的形势,重点写了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必须取信于民。
④集体背诵课文第1段,简要复习第1段内容,导入下文。
课文第1段重点写了曹刿论述战前政治准备,否定了鲁庄公“衣食分人”和“诚实待神”就可以打仗致胜的看法,肯定了鲁庄公“小大之狱必以情”的做法,认为这是取信于民的,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入侵。并表示作战时他愿意协助鲁庄公指挥战斗。课文以此由写战前曹刿论战到战时曹指挥作战。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战于长勺:在。齐人三鼓:击鼓。公将驰之:他们,指齐军。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他们,指齐军。
(2).这段文字记叙曹刿指挥鲁国军队打败齐国军队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但重点却很突出,人物形象也很鲜明。分析时可以讨论如下问题:
①如何反击齐国军队入侵,课文写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指挥艺术,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指挥才能?
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b.选择了有力于追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c.选择了追击敌军开始的时机,齐军“辙乱旗靡”时。在观察情势的基础上,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②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3).第3段记叙了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经过,记叙了长勺之战中鲁军防御、反击、追击的三个阶段,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公问其故:指代战胜齐军这件事。一鼓作气:击鼓。再而衰:低落。三而竭:尽。惧有伏焉:兼词“于之”,在那里。故逐之:追击。
(2).这段文字写战后曹刿对鲁军能够战胜齐军的总结,写得非常简洁,紧扣“论战”,抓住第2段中的“击鼓”和“逐师”展开,充分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和才智。分析时可以讨论如下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打胜战争经验上来。
②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和如何选择追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的总结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制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地对鲁庄公作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照应,发展自然。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引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3).第3段记叙了曹刿总结战争取胜的原因,是第1段“论战”的继续,进一步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才智。
(4).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4、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而课文内容却是全面叙述一个历史事件,而且叙述得非常简略。课文是怎样以简短的内容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中心的?
(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
课文标题的中心是“论战”,课文内容依照这个中心剪裁,取与“论战”有关的曹刿的行动和言论,而对与“论战”无关的战争原因、物质准备、激烈的战斗场面、胜利后的祝捷活动等都略去不写。课文共3段,详写曹刿对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战后的经验总结,略写战争经过。在略写战争经过时,又只突出“击鼓”和“逐师”这两个环节,一方面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为下文总结战胜经验作了铺垫。这样既让读者了解长勺之战的全貌,又突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让曹刿的战略思想指导战争,以由战争实例来证明曹刿的作战理论。
(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为突出曹刿的战略思想正确,课文让鲁庄公的鲁莽无知和曹刿的远谋才智进行对比,使曹刿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课文写鲁庄公处处扣住一个“鄙”字,他把战争胜利押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和神灵保佑上。战争开始,就要击鼓进攻;齐军刚退就想盲目追击;战争胜利了却不知胜利的原因。而曹刿却能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知道民心所向对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能正确运用引敌深入,避其锐气,敌疲我打的战略方针;又有重视调查研究,谨慎仔细,不盲目决断的作风。而所有这些,课文都是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简短对话来表现的。这样通过对比,让我们看到一个论战时侃侃而谈,指挥作战时沉着果断的曹刿形象

战前准备:取信于民(详写)
战后分析: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详写)
曹刿:政治上远见卓识,军事上才能卓著
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噪冒进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前643年),是齐僖公的小儿子,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执政。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使齐国发展为泱泱大国。齐桓公曾北伐山戎以救燕,平定狄乱以助邢、卫,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特别是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军队,征伐南方的楚国,迫楚订盟,阻其北进,奠定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与会者有鲁、宋、郑、卫、许、曹等国,周天子也派人前往。齐桓公在位43年,纠合诸侯26次,建立了齐国历史上首霸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功业。是齐国诸君中功业最显赫的君主。  

一、少年:聪慧友善、顺势乘时登君位   (?—前686年)

  可怜身世   姜小白是齐僖公最小的三儿子 ,他还在幼年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王齐僖公死后,他的大哥诸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就是齐襄公。但是齐僖公活着的时候曾封深受他喜爱的侄子公孙无知享受太子的待遇,齐襄公即位后取消了公孙无知的太子待遇,引起了公孙无知的怨恨,产生了除掉齐襄公自立为君的念头。又兼齐襄公即位后淫乱乱伦、滥杀无辜、欺压大臣,政局一片混乱,齐国内乱的火药味极浓。一旦发生祸乱,姜小白和他的二哥公子纠因为自己的公子身份必定难逃刀俎之灾。于是便各自逃离了齐国,在流亡中寻找避难之所。他的二哥公子纠由他母亲带领、他老师管仲辅佐到鲁国姥姥家去了。姜小白的姥姥家是卫国,一则卫国离临淄很远,二则卫国弱小,姜小白又没了母亲,怕受政治牵连,不愿意收留小白。姜小白只得到离齐国较近的莒国避难。年纪轻轻的没娘孩子遭此政治流亡的磨难,必然引发人们同情弱者的恻隐之心。但是,年龄最小的公子小白由于他的政治前景一片黑暗,几乎没有任何赖以腾达的客观条件,因而大多数的政客不把政治筹码投在他身上,就连他的老师鲍叔牙也因为看不见出头之日而不想继续教他了。管仲开导鲍叔牙说:“齐国人因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于不喜欢公子纠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诸儿荒淫残暴必遭杀身之祸,将来统治齐国的,不是公子纠就是公子小白。公子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很性急,但却很大气,考虑问题很全面、很长远。公子纠即使日后能即君位,因他只会耍小聪明,也将一事无成。到时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管仲的分析还真有点预见性。

公子小白虽然年轻,却是一个非常聪明而有远见的人,他根据当时齐国宫廷权力斗争的形势,寻找自己可靠而强有力的支持力量。齐国的高氏、国氏二家都是周天子亲封的卿大夫,处在监国的地位,朝中、国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并且掌握着一定的实力。特别是高子,姓高名傒字敬仲,史书对他有“高敬仲,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情服”的赞美之辞。于是,小白便有意识地与他们结交,获得了他们的好感,争取了他们的支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心系齐国长远利益的共同志向使公子小白与齐国的重臣高子、国子走到了一起,彼此关系十分密切。高子、国子凭借自己的贵族身份、上卿地位和德高望重的影响,做了两件彪炳齐国历史的大事:一是粉碎了发动政变杀齐襄公而夺权的以公孙无知为首的“四人帮”,二是选中并拥立了具有雄才大略的公子小白。杀了公孙无知,按当时的礼制原则,当迎立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即位。高敬仲深知公子纠肤浅任性,难成大事,便秘密派人到莒国,让大气且有远虑的公子小白速速回国,与其兄一争君位。由此可以看出,高子、国子明白公子小白是他们三兄弟中最杰出的一位,但是若按照正常发展,公子小白是不可能登上君位的,乱中夺权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而高傒积极参与和谋划粉碎公孙无知集团的政变,也是为公子小白上台做准备。所以,当公子小白先公子纠一步到达齐国时,高子、国子果断地联络齐国的实权派贵族,迅速立公子小白为君。正是高子、国子废君、立君的回天巨擘,开启了齐国历史最辉煌的篇章。

公子纠的老师是管仲,公子小白的老师是鲍叔牙。齐国发生内乱,管仲跟随公子纠流亡到鲁国,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流亡到莒国。后来又发生了公孙无知杀齐襄王篡位,不久公孙无知又被大臣所杀一系列宫廷内乱。鲁庄公闻听齐国无君,就率兵护送公子纠归国即位。路上管仲想到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到齐国的距离比鲁国近。于是带30人,骑上快马,到齐国边境去拦截。小白与师傅鲍叔牙也向莒国借得兵车百乘往齐国赶。这边管仲昼夜兼程,总算从后面赶了上来。管仲见小白端坐车中,突然弯弓一箭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重重地摔倒在车里,头摔在车辕上也磕破了。管仲以为小白是决死无疑了,便回营报与鲁庄公,与公子纠饮酒庆贺。然后一路慢悠悠从容而来。没想到管仲那一箭正射在小白衣带钩上,小白知道管仲的箭法厉害,生怕他再射,急中生智,咬破舌头,吐血诈死。这一诈死显示了小白临危不惧的超凡智慧和杰出的应变能力,不仅骗过了足智多谋的管仲,也骗过了他的老师鲍叔牙和车子周围的侍卫,他们都为丧主而大放悲声。等管仲走远了,众人才明白了真相。于是商议为小白改了装束,封闭了车子,不分昼夜一路疾驰来到临淄。高子、国子早率领大臣在宫殿等候。鲍叔牙入城说:“齐国迎立纠而小白先至,这是天意呀!”众人于是迎立小白入城即位,这就是齐桓公。

二、青年:凝心聚力、尊王攘夷创霸业  (前685年—前666年)

  拜仇人为相  齐桓公感谢鲍叔牙,决定任用鲍叔牙为相,并下令捉拿杀死管仲。鲍叔牙却推荐管仲为相,自己情愿当副手。齐桓公很想不通,但鲍叔牙说:“那时我与管仲都是各为其主,管仲射您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纠。管仲强我千倍,如果您想富国强兵,成就霸业,非用管仲为相不可。您要是重用他,他将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得衣带钩呢?”后来鲁国迫于齐国的压力,杀了公子纠,把齐桓公的射钩仇人管仲用囚车送还齐国。当时鲁国有了解管仲的,建议鲁庄公杀了他再献齐国,免得为齐国所用。鲁庄公不忍获罪于齐,没有采纳。管仲至齐,齐桓公果然听鲍叔牙之言,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贤达大度。齐桓公穿戴整齐,准备了仪仗,亲自到郊外迎接管仲,并立即在宗庙里接见了他,表现出了干事创业君主的大家风范和广阔心胸。他向管仲问政说:我的哥哥襄公诸儿,骄奢淫佚,不理国政。他看不见贤士,只宠爱女色,不管前线将士的疾苦。国家怎么能向前发展呢?我现在继位当了国君,你怎么才能让我安定国家呢?管仲被桓公诚恳的态度感动了,便直来直去地说:想安定自己的国家,就要称霸诸侯,没有称霸天下的雄心,国家也不会安定。桓公一听管仲要他称霸诸侯,赶紧把想了很久的如何治国称霸问题摆了出来,说:“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 齐桓公接着问:“怎样才能得民心呢?”管仲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要训练好士气旺盛的军队。”齐桓公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不就可以解决吗?”齐桓公急不可耐地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但管仲仍说不要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让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

  齐桓公觉得管仲能帮助自己干一番治国称霸的大业,就说:“现在我任你为相,全权处理军国大事!” 桓公为了给管仲行使权力的条件,立即拜管仲为上卿,位在高氏和国氏之上,国事不论大小,全凭管仲裁决。赐给管仲一年的市租,并赐给管仲3处宅第。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还拜管仲为仲父。使管仲拥有了制约高官、富豪和宗亲的权力,不仅有任贤之名而且有任贤之实!齐桓公以仇人为相国的博大胸怀千古昭彰。

  后来弦章曾对齐景公说:“我听说,只有水深而且面积大的水里才有大鱼;只有贤明的君主身边才有忠于君主的贤明大臣。以前的齐桓公时代,是因为有了齐桓公这样的明君,才会有管仲这样的贤臣。假若是现在齐桓公坐在这辆车上,那么这车子周围一定都是管仲那样的贤臣。”这话真是说到家了!倘若管仲不是遇上了齐桓公,活下来的机率也渺渺,还谈什么“闻达于诸侯”?

齐桓公作为一国之君,十分坦白地对管仲说:“仲父要我称霸天下,可我有三大缺点:一是好打猎,二是好饮酒,三是好女人,不知是否还可以治理国家?”管仲听后说:“这三样的确是缺点,但却都不是最要紧的,可以容忍。”桓公请教国君最不可容忍的缺点是什么,管仲说:“不了解贤人,了解了贤人而不加任用,虽任用了却又不相信,即使相信了却经常使小人参杂其间,对一个国国君来说,这才是最可怕的。”桓公认识到人才是称霸的重要因素,就下决心诚心诚意地招募贤能之人。

  齐桓公为了招募人才,专门设置了一个有火把的庭院,作为接见想见他的学士的“接待室”,他每天都在那里认真地等候。一年过去了却没有学士前来。后来有个乡间老人来了,齐桓公问他有什么本领,老人说自己擅长“九九”算术。桓公说:“只会‘九九’算术怎么有资格求见我呢?”老人说:“我不是认为会‘九九’算术就有资格求见您。我听说大王设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来。学士之所以不来是因为大王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四方的学士,都自觉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算术谁都知道是很简单的本事,而您还礼遇有这种能力的人,更何况那些掌握比‘九九’算术更深奥学问的人呢?泰山不推辞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小的水流,才能那么大。先贤们之所以有那么多名言传世,是因为他们不耻于向平民百姓广泛地求教啊。”桓公听后说:“很好!”于是以大礼接待了这位乡下老人。一个月后四方的有识之士相伴一起投奔齐桓公来了。

  《韩非子》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齐桓公时有个有才德而隐居不愿意作官的人叫小臣稷。齐桓公听说后急欲得到这位贤士共同治理齐国,便亲自去拜访小臣稷,可一连去了3次小臣稷就是不出面。好多官员劝齐桓公不值得为一个不知是否有真实本领的隐士费神劳力。齐桓公却十分认真地说:“我听说,平民百姓不轻视爵位俸禄,没办法换来国君;一国之君不爱好仁义,也没办法争取来平民百姓。”结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齐桓公直到第5次才见到了小臣稷。小臣稷被齐桓公的真诚所打动,毅然出山做了齐桓公创立霸业的助手。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之后,与管仲谈了整整一夜,向管仲表明他要称雄中原的决心。为了完成他一生最大的目标,对管仲从仇恨到任而不用,从任而不用到金台拜相言听计从。他对管仲说;“我有了仲父的扶佐,就像飞鸟长了翅膀,渡河有了舟楫,咱们治国、称霸从何处着手呢?”管仲回答说:“要从根本上抓起。”桓公听了赶快离开座位,屈身拱手,非常真诚地问:“齐国的根本是什么呢?”管仲说:“齐国的百姓就是根本。国君若能轻徭、薄赋、宽刑,一定可以受到百姓的欢迎。”桓公听后,想到他的哥哥襄公因为失去民心而使国家混乱并最终被杀的事实,更觉得管仲说得实在深刻,就对管仲说;“你这么重要的话我不能一个人听,我要举行一个仪式让我的先君们也听到。”于是,齐桓公宣布命令,让大小官吏准备好记录用具,次日到太庙集合。听桓公宣布了管仲的讲话。为了表明自己的爱民之心,下令减轻赋税,减轻刑罚,开放水泽和河流,让老百姓去捕鱼。降低关税。要求对内讲忠信,对外讲礼仪。决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富民强国上。

  管仲向桓公提出,为了保证推行增强国力的军政改革,5年内不对外发动战争,齐桓公一口答应。齐桓公军政改革的目标是富国强兵。根据齐国的情况,将旧法合理部分“择其善者”实行,对那些不适合现实情况的,坚决废除。他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了取得人民的拥护,就必须使人民的正当要求得到满足,物质生活得到保证。振兴实业,对贫困无财产的国人慈育救助,敬重百姓、贵族,很快实现了国内秩序井然的安定局面。他借助先王成法的名义,遏制了旧贵族对改革的反对。他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制度,高悬于荣辱柱上,依法行政,以法度作为衡量善恶是非标准,以赏罚作为奖善惩恶的尺度。

  在政治与军事方面进行改革,重新划分建立了行政区划。把国都分为6个乡,工、商各3个乡,不服兵役。士分15个乡,由桓公、高傒、国子各管5乡。这些士按照一定的系统和编制(轨、里、连、乡、师)组织起来,在春季和秋季进行军事训练。因为他们平时生活在一起,非常熟悉,可以做到白天打仗时只要看到就认识是否是自己的人,晚上打仗听到说话声和脚步声也知是否是自己的人,绝对不会自相残杀。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同时,这样的组织还像是生产组织,让士兵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们春、秋两季进行军事训练,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既壮大了军事力量,又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国都内的行政区划是5家为轨,10轨为里,4里为连。10连为乡,分别由轨长、里司、连长、乡良人(或乡大夫)管理。全国的行政区划是30家为邑,邑有司;10邑为卒,卒有卒帅;10卒为乡,乡有乡帅;3乡为县,县有县帅;10县为属,属有大夫。朝廷立5个大夫,各管一属。这样从上到下,建立起统一的行政机构,各级官吏保治一方。齐桓公把军政改革与行政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把全国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纳入军事编制,建立军政合一的体制。新设的轨、里、连、乡的行政编制,又是军事编制。1轨5家,出5名兵士;1里50家,出50名兵士;1连200家,出200名兵士;1乡2000户,出2000名兵士,分别由轨长、里司、连长、乡良人领导。5乡10000户,出10000名兵士,为1军。全国士乡共15个,就是3万户,出3万名兵士,组成3个军,3军分别由桓公、国子、高傒统率。这样,一套完整的军事机构建立起来了。有了这样一支3万人的常备军,就可以横行各诸侯国,无敌于天下。

  桓公任用官吏采用选举制度,由乡长和属大夫向上推荐人才,朝廷重臣进行考评,桓公亲自策问,在官吏的任用上实行“三选法”。所谓“三选”,就是让地方上把优秀人才推荐上去,上边给他一定的工作,经考察确有能力,国君任命为适当官员。又规定,地方官吏如果压制埋没人才,有贤人而不举荐,就要治以“蔽贤”“蔽明”罪,受到法律制裁。同时,还极力搜求外国的人才,齐桓公选了几十个人,给他们配备好马匹、车辆和足够的钱粮,把他们派到外国去,想办法把外国的能人请到齐国来。也有人说这些人是齐桓公派到别国刺探情报的,觅聘能人也好,刺探情报也罢,反正两项工作不矛盾,都是为齐桓公的称霸大业有好处的。

  实行“四民分业定居”的政策,把全国人口按照地域和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各居其所。在重农的同时,发展工商业。把工、商两种人与士、农并列,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齐国地处海滨,有很长的海岸线,盛产鱼盐,这是任何内陆国家不具备的优势。同时,齐地还有大面积的丘陵地带,山上种有桑树,宜于养蚕,便于纺织业发展;其他杂树众多,不缺烧柴,有铜铁资源,冶炼业发达,齐国的人民很早就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展工商贸易的传统。齐桓公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治国方针,把工、商之人与士、农等同对待,它不仅包含着承认工商具有合法地位,还包含有在政策上保护、鼓励各种行业独立发展的内容。齐桓公认为四民杂处不利于事业的发展,让从事同种职业的人住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切磋技术,促进发展,一方面可以对下一代产生深厚的影响,使他们在耳闻目染中自然而然地继承父兄之业。“四民分业定居”能让士人清净,使工匠做工,使商人贸易,使农民种地。而且要求世代子承父业,从而安定了社会秩序。

  齐桓公的经济改革以利民富民求得利国富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主要措施是以“相地衰征”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以“官山海”实行盐铁专卖,增加国家财源,以边关开放加强商业流通。齐桓公重视农业。齐国的地形复杂,耕种不同的土地却要按一种标准纳税,显然是不公平的。不解决这种不公平,就会打击一部分人种田的积极性,进一步就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因此,桓公在管仲帮助下提出了新的纳税政策:“相地而衰征”。“相地”是观测评估土地,以区分土地的肥瘠好坏;“衰征”是依土地等级征收赋税。“相地衰征”就是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按不同的等级征收地租,这时齐国已开始征收实物地租了。“相地衰征”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保证了粮食生产。

  齐桓公并不像他同时代甚至后代的别国国君一样排斥、压抑工商业,而允许、甚至于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为了国家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他还在管仲建议下实行“官山海”的办法,“官山海”就是对盐铁业的经营实行民办官营,即由民间生产,由官府统购统销。就是国家垄断盐、铁的经销。国家先把盐和铁收购起来,然后加价卖出,就可以从中获取高额利润,民办官营的经营方式大大刺激了人们煮盐、冶铁的积极性。同时,为了保证流通,齐桓公大胆制定边关开放政策,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各国商人到临淄来作买卖。一是减少关税,甚至免收关税。二是根据客商车辆的多少提供不同档次的服务,包括吃、住和马匹的喂养。这些改革措施在5年内基本落到实处。经过改革,齐国经济发展很快,可以说是达到了民富国强的目的,为齐桓公称霸大业的实现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齐桓公外出,在平陵看到一个很大年纪的老人独自生活,齐桓公便走到老人身边询问,老人平静地回答说:“我家的人不少,光儿子就有5个。可我家实在太穷了,没能力给他们娶妻生子,我只好都把他们打发出去挣钱,现在还没回来。”桓公听后陷入了沉思。这一家没有一个女人操持家务,实在太可怜了。过了一会儿他下令说,从养在宫外以备随时送进宫里的女人中选出5个,给老汉的5个儿子做妻子。于是桓公发布命令规定,男子30要娶妻,女子15要嫁人,否则就是犯法。这样以来,不仅减少了孤男寡女,也为齐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庄子》记载:有一天,齐桓公一个人在屋里读书,一个善做车轮的木匠在院子里干活。那木匠看到桓公读书十分认真,就放下工具走到屋里问桓公:“国君您读得这么认真,是一本什么书哇?”齐桓公不经意地说:“是圣人的言论。”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笑着说:“圣人当然是死去了。”“那么,国君您就是在看古人没什么用的东西了。”桓公本没把木匠放在眼里,现在他却得寸进尺,竟对古圣先贤的言论进行批评,禁不住有些生气,便放下书,走到木匠跟前说:“我当国君的读书,你一个木匠竟然信口评论!你为什么说古人言论是没什么用的?说得有理算完,如说不出道理就杀头。”那木匠不紧不慢地说:“我是从我制作车轮的事情推测的:做得太快了卯榫容易松滑;做得太慢了就很难顺利地整装。这种不快不慢的火候,全凭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嘴里是说不出来的。既然说不出来,就没办法告诉我儿子,我儿子也没办法从我这里得到。所以我70岁了还是自己做自己的。我由这个事理推测,古代的人死了,他们那些不能传授的东西也随他而去了,能写进书里传授给别人的东西,是缺少其中的精华和奥妙的东西。”听了老木匠的话,齐桓公的气不仅消了,还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这老木匠的话虽然有点过分,却包含了很深刻的道理,确实不能食古不化,不能读死书,凡事不能死搬硬套。齐国开国祖宗姜太公的建国方针不就是根据齐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吗?治国方略应该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齐桓公还接受了点民众是政治之本的思想,做了一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除了上述一系列富民政策外,还有两次代老百姓偿还了高利贷利息。一次是把国库中的美锦给了放贷之家,代借债人偿付了利息。另一次是把宫中收藏的玉璧奖赏给那些放债者,放债者们便自觉地毁掉了借据,免了借债者的债务,同时还献出积蓄,赈济贫穷。这说明,当时的民本思想已影响到齐桓公,不过他还没有真正做到把老百姓比做天。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继位后的第二年带兵伐鲁。鲁国大军在曹刿的指挥下与齐军在长勺作战,很快便击退了齐军。在长勺吃了败仗的齐桓公心中窝火,回国途中考虑到自己在逃亡莒国的时候曾到过谭国,受到谭国冷遇,于是又率军去攻打谭国,谭本是小国,哪是齐国的对手,所以桓公很快就灭了谭国,心理暂时得到了平衡。

  公元前683年,齐桓公高高兴兴地从鲁国迎接了周王室的姑娘(王姬)做妻子。当时有那么一个规矩,周王室的女儿出嫁,可以由鲁国主持仪式,所以齐桓公娶王姬,可以到鲁国迎亲而不必到王城。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宋、陈、蔡、邾等五国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会盟,目的是大家同心协力平息宋国争夺君位的变乱,因为是在齐国会盟,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天下会盟的记录,所以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提高。因会盟时也曾邀遂国国君入盟但却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便轻而易举地灭掉了遂国。

  灭遂以后,齐桓公又率大兵杀向鲁国。鲁庄公主动要求免战,并要求与齐结盟,齐桓公觉得兵不血刃便制服了鲁国,也就答应与鲁在柯地会盟。但是在会盟时发生了意外。当双方登坛还未入座时,鲁庄公从怀里拔出剑来,一把拉过齐桓公,对桓公说:“我们力量小,你们齐国就经常欺负我们,我反正是要死,现在就与你拼死在坛上算了。”这时齐桓公那目空一切的胜利者的气势早就一扫而光,吓得脸色发黄,浑身打颤,说不出话来。管仲刚要前去救驾,却又被曹沫拦住。齐桓公不得不答应了鲁庄公提出的齐、鲁以汶水为界的条件。与鲁庄公在柯会盟的失败教训了齐桓公,使他认识到时机不成熟时的轻举妄动是不行的,轻则劳而无功,重则功败垂成。

  公元前680年,曾参加北杏会盟的宋国又背叛了盟约,齐桓公认为齐国不能白白地让宋国这样耍弄,决定要教训宋国一下,于是就约了参加北杏之盟的陈国、曹国一起出兵伐宋。齐桓公先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去朝拜周天子,然后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请周天子兴师问罪。当时许多诸侯国早已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现在忽然冒出个齐桓公来对周天子如此敬重,还送厚礼,周天子正想借齐国的力量来树立一下天子的威望,理所当然地要答应齐桓公的要求,于是让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曹三国的兵力伐宋。宋国看到这次齐国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头很大,不敢落个抗御王师、与王室作对的罪名,就请求归顺王室,愿与诸侯和好。齐桓公觉得拉大旗作虎皮的办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国国君惠公、郑国国君厉公、宋国国君桓公一起在鄄地会盟,各国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宋国不能不到,其他国也不敢不到,于是各诸侯国君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了。

  齐桓公八年(前678年),齐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会上大家再推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十二年(前674年),齐桓公出兵伐戎,没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却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因为齐桓公保卫华夏、攘除夷狄的影响产生了。之后,齐桓公又于公元前671年,与鲁庄公在扈会盟。公元前668年,帮鲁庄公伐徐。公元前667年,在幽地会盟诸侯,齐桓公一直是以盟主的身份主持会盟。

三、壮年:济危扶患、一匡天下称盟主  (前666年—前651年)

  齐桓公维护周天子、周王室的“匡天下”行为,是齐桓公最举世瞩目、永垂史册的功绩。

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年)。山戎人大规模进攻北方的燕国,燕国由于国力弱小,无力对付山戎人,燕庄公便向与燕国接壤的齐国请求支援。齐桓公想到自己是诸侯盟主,有救援燕国的义务,又想到若燕国亡于山戎,唇亡而齿寒,齐国边境也就不得安宁了,于是便答应出兵。又怕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很快击溃山戎,便约鲁国一同讨伐山戎,鲁国答应这次一定会出兵相助,谁知鲁国君臣却怕师行数千里劳而无功,只在口头上答应,而在齐出兵后却并未真正发兵。齐桓公无奈,只好单独去与戎人较量了。

齐桓公在管仲等人的陪同下,亲率大军伐戎救燕。山戎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解围而去。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杀得山戎兵落荒而逃。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齐军一鼓作气,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降将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平沙,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挨至天明。谁知沙漠中的白天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军将士焦急万分。管仲向齐桓公建议:“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老马识途的成语就源于此。

孤竹国国君见齐燕大军被诱入沙漠,便举兵攻进无棣城,赶走了守城的燕兵,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随着回城。齐桓公命令将士数人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举火为应。然后,又分三路攻打无棣城的东南西三门,只留下北门让敌军逃跑,教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队兵马埋伏在北门之外。当天夜里,齐军内应放火后砍开城门,放大军兵马入城。孤竹国国君见势不妙,率众夺路而逃,直奔北门。谁知一行人刚刚冲出北门,就被路旁伏兵截住。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齐桓公凭借人强马壮,军力强大,又有燕人帮助,经过6个月的艰苦征战,终于把山戎人打败,平定了北方。齐桓公灭了令支、孤竹,将新征辟500里土地,全部交给了燕庄公处理。

  齐桓公打败山戎救了燕国,率领大军回国。燕庄公觉得因国小力薄,仰仗齐桓公才赶跑山戎,对齐桓公的感激之情无法报答,所以当齐桓公回国时他送了一程又一程,当不得不分手时,燕庄公已送进齐国60里了,齐桓公发现后说:“按照礼的规定,诸侯相送不能送出国境,我不能破坏这规定而对你们燕国无礼,就以此地为界,那60里土地就送给你们燕国吧。” 齐桓公又对燕庄公说:“你应该执行你的开国之君召公时的国政,并要像周成王和周康王时那样,按时向周天子纳贡。”燕庄公感激涕零,诺诺称是。

  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邢是小国,无力对付狄人,必然要找诸侯的盟主齐桓公。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春天,齐桓公、宋桓公、曹昭公各率本国兵马共同救邢。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见齐桓公率大兵相救,当然退兵,可邢距狄人较近,会经常受到狄人骚扰。为了一劳永逸,三国决定把邢国迁得离狄远些,齐桓公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齐桓公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还给邢国留下100辆兵车、1000名士兵的武装,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又考虑卫国已是君死国灭,要重新建国,便于第二年(前658年)春在楚丘给卫国筑新城,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恢复了卫国。邢、卫两国遭狄人洗劫后,在齐桓公帮助下得以复国。当时的人们称赞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象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

  齐桓公救燕、救邢、救卫等这些合于礼的行为,震伏了中原众诸侯。诸侯不仅畏惧齐国国力的强大,更加感激齐桓公的仁德。齐桓公不计财力物力,不计个人得失,以救世主的姿态济危扶困的义举,大大提高了齐桓公的威望。各诸侯国见到齐桓公一心为天子、一心为别国、真心诚意地履行中原盟主义务的实际行动,对齐国更加敬重。齐桓公看到这种情形,心中非常得意,以后便把“尊王攘夷”作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齐国的霸主地位更加牢固。

伐戎助燕,齐桓公请鲁国相助却并未看到鲁国的一兵一卒,桓公很生气,本欲起兵教训一下鲁国,但想到鲁国与周王室的特殊关系,若与鲁国刀兵相见,与自己“尊王攘夷”政治纲领不符。再者鲁国与齐国是近邻。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是名符其实的周王室的保卫者,改变了对鲁国兴兵讨伐主张,主动地与鲁国结交。齐桓公派人把在伐山戎时得到的珍宝分出一部分,送到鲁国的周公庙里,这叫献捷。按规定齐应向周天子献捷,现在却让鲁国享受了本应是周天子享受的礼遇,齐桓公主动与鲁国结交的意图昭然若揭。鲁国因未出兵助齐,自觉理亏,本就怕齐寻衅,现在看齐国向自己献捷,虽明知不合礼的规定,受之有愧,却对齐桓公表现出的宽宏大量和仁者风范由衷地敬佩。

  齐桓公二十四年(前662年)。鲁庄公死,先是庄公之子公子般继位,但不久就被庄公的弟弟庆父杀掉,立了庄公另一个儿子开,就是鲁闵公。原来庄公的夫人哀姜无子,其妹叔姜的儿子叫开,公子般是鲁庄公与孟任所生。庆父与哀姜私通,答应帮助立叔姜之子开,所以当公子般继立后庆父派人将其杀掉又立了开,但闵公开在其继位后仅3年又被人杀死,鲁庄公的另一个弟弟季友又立闵公的弟弟为德公。这几年的鲁国之乱,都是庆父搅和的,所以当僖公继位后,庆父无地自容,自缢而死。庆父的一切所做所为哀姜都是参与的,齐桓公听说后大怒,便把已逃到邾国的哀姜要回杀掉,把尸体还给了鲁国。

  齐桓公这种为了齐鲁两国的友好关系不惜诛杀齐王室嫁出去的姑娘的做法,显然有些过分,因为齐王室嫁出去的姑娘总是人家鲁国的人,怎么处理完全可以由鲁国作主。但是,齐桓公的这种做法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他是在用别人的生命维系自己的政治联盟,维系自己的政治纲领。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中原诸侯也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那时候,齐桓公的盟主地位只有南方的楚国不服,与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秋,楚国对郑国发动了进攻,齐桓公当然要想办法救援郑国,就约集各国国君在阳谷会盟,商讨伐楚救郑。又考虑力量不够大,就又派人与鲁僖公商议,要求鲁国出兵。近几年齐鲁两国关系一直不错,鲁国也就痛快地答应了。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蔡国实行军事行动,蔡国哪里是诸侯联军的对手,很快就结束了战斗。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你们的兵马为什么要跑到这儿来呢?”齐桓公让管仲以“尊王攘夷”政治理论反驳:“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自觉理亏,只得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打探虚实。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看了中原来的各路兵马。齐桓公对屈完说:“诸侯兴兵,并不是为了我自己,实在是想继续先君的友好,你们楚国与我们齐国结为友好怎么样?”屈完说:“您到我们楚国的社稷来求福,不嫌弃我们国君,是我们国君所希望的。”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楚国国力虽然没有这么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再说,楚国又不采取对抗行动,齐桓公觉得时间长了,诸侯大军粮草也成问题,于是齐桓公和中原八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退兵回国去了。齐桓公在回师途中,又讨伐了陈国。

  由此可见,齐桓公的会诸侯,讨不忠,伐反叛,都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一定要有利于齐国,一定要有利于齐国称霸诸侯的战略目标。

  左右周王室  鲁僖公五年(前655年),周王室发生了更立太子的事。原来周惠王已立王子郑为太子,后来因惠后喜欢小儿子带,惠王便欲废郑立带。太子郑把此事告知了齐桓公。齐桓公认为既然已立长子为太子而且已告知诸侯,就不该随便更改。再说立长合于规定,不该凭偏爱而废定则,带来王室混乱。于是,齐桓公便与鲁、宋、陈、、郑、许、曹等国国君一起在首止会见太子郑,造成诸侯拥戴太子郑的舆论,迫使惠王放弃更立王子带的想法。周惠王死,王太子郑怕王子带作乱抢权,便不发丧,向齐桓公请求作主。齐桓公本就支持王子郑,所以便在与鲁、宋、卫、许、曹、陈等国在洮会盟,正式将王太子郑扶上了周天子的宝座,就是周襄王。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在支持自己继位上有大功,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肉、彤弓矢以及乘坐的车,在当时这是最高奖赏。《孟子·告子》下篇记载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盟辞的五禁内容: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军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建筑新城。这五禁内容分明是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经验总结。周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说明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在会上齐桓公俨然是以天子的身份号令诸侯,从而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颠峰。齐桓公济危扶困、“合诸侯”“匡天下”的义举,不仅成功地树立了个人形象,也为齐国带来了领土逐渐扩大的实际利益。同时在客观上保卫了中原的文化和文明,从而使齐桓公的业绩彪炳史册!

四、老年:功成名就  精心守业不苟安 (前651年—前644年)

  纳谏防骄不苟安  齐桓公骄傲情绪在葵丘会盟时就已露端倪了。他对周襄王派来的代表宰孔,虽然心不由衷地履行了诸侯对天子的礼仪,却表现出来了轻慢神情。葵丘会盟以后,齐桓公觉得周天子有其名无其实,国家的事情自己不参与根本解决不了。自己是可以左右天子废立的诸侯,要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显示一下自己与其他诸侯的不同。齐桓公觉得管仲劝谏反对有道理,就放弃了封禅的想法。他又想铸一个钟,把自己的功劳刻在钟上传千秋万代。谁知鲍叔牙不同意,鲍叔牙问桓公:“您有哪些作为、品德值得刻在钟上呢?”齐桓公激昂慷慨地说:“我曾包围谭国3年,可以得到它却没占有它,可以说是仁德吧?北伐孤竹和令支两国以后,又把土地返还给了他们,这可以算得上武德吧?我在葵丘大会各国诸侯,使各国之间不再攻伐,这是文德吧?许多诸侯抱着美玉来齐国朝贺,我从未接受过,反而好好地接待他们,并重重地回送给他们礼物,这能说不是义气吗?我文、武、仁、义四德具备,难道不能与尧、舜相比吗?” 鲍叔牙毫不客气地历数了齐桓公的不仁、不义、不文、不武的劣迹,齐桓公非但没有恼羞成怒,而且放弃了那些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想法。

  《管子·中匡》中记载:葵丘会盟以后齐桓公十分高兴,自己追求的称霸目标已经实现,想与管仲一起庆贺庆贺。于是斋戒10天后召见管仲,自己与夫人一起给管仲敬酒,管仲却一脸的不高兴,喝了3杯就走了。桓公怒问管仲为何这样难伺候,管仲说:“沉湎于宴乐就接近了忧患,光想享美味就淡薄了德行,懒于上朝就放松了政事,国家受到危害就危及社稷,所以我才走了。” 桓公说:“我不敢自己苟安。我见仲夫年纪大了,我也老了,我只是想安慰你一下。” 管仲说:“我听说壮年人不懈怠,老年人不苟安,顺应天道行事,一定会有好结果。要接受夏桀、商纣、周幽3个君王亡国的教训,您何必要有所苟安呢?” 桓公于是罢宴饮,第二天上朝就向管仲询问如何建立国君威信、如何治理天下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以示身体力行不苟安。

  有一天,桓公心情不安地问宁戚:“仲父已经老了,如果他丢下我而去,我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丰衣足食地过上太平日子呢?”宁戚说关键是在于得到贤人并且任用他们。并向齐桓公分析了国家得不到贤士的五种阻碍:一是国君根本不喜贤士,阿谀之人在国君身边;二是对贤人大材小用,发现不了他们的才能;三是有些人淹没在人群当中,不在国君身旁,因而被发现得较晚;四是与他们谈话时不是直来直去,而是拐弯抹角,一旦发现他们语言中的漏洞就依法惩治;五是有些掌握部分权力的人疾贤妒能,变换手法改变国君的求贤规定。齐桓公听后连连点头。并且诚恳地说:“我要把举贤任能的五种阻碍刻在木板上,放在显眼处,作为警戒,天天警示我。”

  经过管仲、鲍叔牙和宁戚等人的规劝,齐桓公彻底地改正了骄横之气,老而不敢苟安,认识到了创业难守业更难,又振作精神,选贤任能,投身到维护霸主地位、进一步壮大齐国国力的斗争中去了。

  帮周室平叛  由于周襄王是在齐桓公等诸侯国的支持下继位的,他的弟弟王子带并不甘心,时时想推翻襄王自立,可诸侯国都支持襄王,自己找不到可依赖的力量,只好与戎、狄勾结起来。从公元前650年开始,夏、扬、拒、泉、皋、伊、洛等地的戎人在王子带的唆使下,共同进攻京师。以至于攻入王城,焚烧了王城东门。周襄王只好向实力雄厚的齐桓公求救。这时的齐桓公已经老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可这关系到周王室生死存亡的大事又不能不管,于是便让管仲带兵去。那王子带见大事不好,早早地跑到齐国来了。对王子带的做法,齐桓公非常生气,本想杀他,但又考虑自己还是他的舅辈,不但没忍心杀掉,还在第二年春天派人向周襄王为之讲情,周襄王本想置王子带于死地,为了给老舅留点面子,便只罚他10年以内不许回京师。

  到了襄王九年,戎人又进攻京师,力量衰微的周襄王又向齐桓公求救。齐桓公命各诸侯国共同发兵伐戎救周。赶走戎人以后,各国都留下一部分士卒驻守京师。这样,不仅减轻了齐国的压力,而且效果好,得到周襄王的欢迎。

  齐桓公四十年(前646年)宋伐杞,杞是小国,无力保护自己,而宋又是齐的盟国,这倒弄得齐桓公左右为难。救杞,是盟主分灾救难的义务,否则有失身份;攻宋,是与盟国撕破脸皮动武,怎么办呢?想来想去,终于有了好办法,就是干脆把杞迁到齐国国内保护起来。于是便在齐国境内缘陵地方筑起一座新城,把杞迁了进来。齐桓公把杞人迁到安全的地方是做了件好事,使杞国的人民免受战争之苦。可以说,齐桓公在功成名就以后,仍然以战略家的眼光履行着一个盟主匡正王室、抗御戎狄、抑强止暴、扶困济弱的义务。

  慎选相国  公元前645年,相国管仲病体沉重,齐桓公去看他,齐桓公问病入膏肓的管仲:“你百年之后群臣之中谁可为相?” 管仲说:“对群臣的了解谁能比得上主公您呢!”桓公说:“鲍叔牙如何?” 管仲说:“鲍叔牙不可为相。我最了解他,他的高尚和无私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为人清廉纯正,是个真正的君子。但他自律太严,善恶过于分明,不能容人之过,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国政若交给他,必然上下不讨好。”桓公说:“隰朋如何?”管仲说:“隰朋对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耻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哀怜同情;对于国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听;对于事务,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过问;别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装作没看见。他能使上下和睦,万众一心。不得已的话,可择隰朋为相。”管仲最后还嘱咐齐桓公要驱逐竖刁、易牙、开方等阿谀小人。管仲死后,齐桓公在悲痛中没忘记管仲的遗言,任隰朋为相后,虽然下不了处死易牙等3人的决心,却也把他们赶出了宫门。齐桓公之所以遵从管仲的遗嘱,是君臣知遇40年共图霸业达成的默契,齐桓公相信管仲的话都是为了齐国的大业。

  管仲死的这一年,楚国向北扩张打败了徐国。徐国是中原的盟国,自然该救援。齐桓公带兵攻楚国的厉邑以救徐国。虽然没攻下厉邑,却也解了徐国的急难。到了冬天鄫国又受到淮夷的欺凌,齐桓公又责无旁贷地与诸侯在淮会盟,商议救鄫的事。可见这个时候的齐桓公还能做到从霸业和齐国社稷大业的高度思考问题。

五、晚年:苦酒自酿、一失足成千古恨  (前644年—前643年)

齐桓公年事已高,面临立太子大事。他的3个夫人都没有生儿子,6位如夫人却都生了儿子:长卫姬生了无亏,少卫姬生了惠公元,郑姬生了孝公昭,葛嬴生了昭公潘,密姬生了懿公商人,宋华人生了公子雍。按当时的嫡长继承制,长子无亏是当然的太子。然而齐桓公却要立自己宠爱的郑姬生的公子昭为太子。竖貂、易牙与长子无亏的母亲长卫姬关系密切,就极力主张立长子无亏。开方与三公子元交好,也一心为立三公子而卖力。最终也没有阻止齐桓公自乱法度、废长立爱,把公子昭立为了太子。虽然齐桓公的妻妾和几个儿子都已知道立了公子昭做太子,但却压抑不住争做一代国君的欲望,所以,几个儿子与他们各自的母亲各树亲信、拉帮结派,为争君位而勾心斗角。在这场较量中,长卫姬和他的儿子无亏处在有利地位。一是无亏既以长子身份占天时,也具备一个政治家的政治、军事素质。二是长卫姬受到齐桓公的特别宠爱,她的儿子无亏也就比其他儿子受重视。三是长卫姬周围有易牙、竖刁、卫公子开方三人出谋划策,而这三人又都得到齐桓公的偏爱,经常在齐桓公跟前讲无亏如何聪明、贤能、忠孝、仁慈,桓公逐渐为之所动,便答应立无亏为太子,废了太子昭。齐桓公当初的废长立幼已经是自毁法章,给捣乱者以可称之机。而后来出尔反尔的随意废立,更是为 “后院起火”备足了干柴和火药!

齐桓公能成就霸业,自然有他尊贤的一面。然而他还有喜欢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小人的一面。在齐桓公宠信的小人中,有3位头面人物:头一位名叫竖貂,原是桓公的“幸童”,就是“男宠”。为了便于接近桓公,竖貂给自己动了宫刑。此人有让人销魂的本领,因能让桓公活得有趣而得宠,官至后宫大总管。第二位叫易牙,此人精通烹调技艺,不仅能尝出淄水和渑水,而且淄水和渑水混合后他也能尝出淄水和渑水各占的比例。齐桓公说“寡人山珍海味无所不知,只有人肉还不知何味”的一句戏言,引发了易牙杀了自己3岁的儿子,亲手蒸给齐桓公尝人肉滋味的献“忠心”机会。第三位叫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是将来继承君位的国储,是齐国娶卫国的长卫姬和少卫姬姊妹俩时随嫁来齐国的,有点来齐国做人质的味道。开方见齐强卫弱,心存在齐国谋求更大发展的野心。桓公以为开方是对自己的崇拜,就很高兴地让他留在了自己身边。

  当管仲病重卧床时,曾特别警告桓公,说他死后一定要驱逐竖貂等3人出宫,不然必然出乱子。桓公说仲父对他3人有看法,为何不早说?管仲说:“小人就好比洪水,我是堤坝,我在,洪水还不至于泛滥成灾;堤坝没了,您就得离洪水远一点。”管仲死后,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逐3人出宫。但离开小人,桓公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缺少刺激,活着觉得没劲。这时一个妃子对他说:“大王何必在意管仲那个死老头的危言耸听,怎么高兴就怎么活呗!”于是桓公复召3人回宫。后来齐桓公生病,竖貂、易牙他们与桓公的御医常之巫相勾结,矫托王命,不准桓公的儿子和大臣进宫探视。后来又把王宫用高墙堵起来,只留一个小洞,桓公的饮食全靠小太监从洞里送入,并很快连饭也不送了。当一个叫晏娥的宫女冒死爬墙来到桓公身边,把宫外发生的事情告诉齐桓公时,病中的齐桓公已让饥渴折磨得奄奄一息了。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霸主此时也只剩下在吞咽悔恨中等待死神降临了!

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十月初七,齐桓公去世,易牙、竖刁便杀进宫去,把齐桓公的如夫人以及众大夫,乱杀一阵。齐桓公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同时来争抢君位,没人去处理桓公的尸体。斗争的结果,易牙等人取胜,公子无亏立为国君,太子昭失败跑到宋国避难去了。直到齐桓公去世67天后的十二月初八,公子无亏才在老臣的建议下把他父亲的尸体装进棺材发丧。其时,桓公的尸体已腐烂不堪,蛆虫爬出户外。

  公子无亏在易牙等人支持下当上齐国国君仅3个月,宋襄公便会同曹、卫、邾三国之君,合4国之兵讨伐齐国。原来,齐桓公立公子昭为太子时,为了寻求宋国对公子昭的支持,曾把此事告诉了宋国,并通过宋国告知了诸侯。公子昭逃到宋国后,宋襄公觉得有帮助公子昭夺权的义务,便率诸侯会盟大军送公子昭回到齐国。齐国人趁势杀掉公子无亏,准备接纳公子昭。可齐桓公的另外4个儿子看到有机可乘,便又联合在一起抗御诸侯大军,结果被诸侯大军打败。五月,宋国扶公子昭继位,就是齐孝公。八月,葬齐桓公于寝陵。想必是这个葬礼也十分仓促简陋,时至今日,也尚未发现这位最显赫的齐国君主身葬何处。

  可惜齐桓公一世争创了显赫英名与辉煌霸业,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齐桓公的千秋伟业是靠选贤任能创立的,晚年的悲惨下场是由于亲信阿谀小人造成的。用贤则兴,用佞则亡,这一正一反历经沧桑而不改的经验教训集中在了齐桓公一人身上,因而自齐桓公以后,若有英雄豪杰在建立丰功伟绩之后,犯了同样低级的错误,便被称为“齐桓公现象”。综观齐桓公的一生,他志存高远、以民为本、尊贤任能、济危扶困,凝心聚力为既定的宏伟目标不遗余力地奋斗精神,都是可供后世借鉴的。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后来,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一当上国王,就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王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公元前686年与公子纠争夺君位取得胜利,做了齐国国君,是为齐桓公。即位后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在齐国实行全面改革,使得国力迅速强盛;在外交上,齐桓公首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借以团结中原各诸侯,受到中原各诸侯的信赖。他曾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充任盟主达40年之久,成为春秋时期最有实力的第一个盟主。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临终前曾告诫齐桓公耍疏远易牙、竖刁等小人。但齐桓公没有这样做,仍然重用这些人。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患重病,易牙、竖刁等认为机会到了,便假借齐桓公的命令,堵塞齐宫大门,并在大门前竖起一道高墙,不准任何人迸人宫内。齐桓公病在床上,没有一个人过问,最后,这位称雄一世的霸主竟然被活活饿死在宫内。齐恒公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权位互相残杀,谁也不管父亲的死活。结果,齐桓公的尸体在寿宫中整整搁置了67天,尸体生了蛆也无人收葬,其下场实在可怜。 

     齐桓公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管仲以天纵之才,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后来,管仲得了重病,生命垂危之际,对混乱的朝政非常担忧。齐桓公来看管仲时,管仲希望齐桓公以后要远离易牙、竖刁和卫公子启方三人。

      “爱护自己的儿子是人之常情。而易牙却残忍地杀掉儿子来取悦于您,这样的人能亲近和信任吗?

春秋时期,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和季友,其中,鲁庄公和季友是同母兄弟,而庆父和叔牙是另一个母亲所生。这样,兄弟四人就自然而然分成两派。庆父为人十分专横,与叔牙结为私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的夫人哀姜私通。

鲁庄公三十二年,鲁庄公生了重病,按照传统的“世袭制”,王位应该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因为庄公正夫人哀姜没有生子,既无“嫡嗣”,便从“庶子”中议立。庄公与叔牙、季友商量继承人的问题。叔牙因为受了庆父的唆使,主张立庆父为储君;而季友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所生的儿子公子般。季友知道庆父一心想当国君,怕叔牙支持庆父叛乱,所以当鲁庄公一死,他马上假传王命,送药酒令叔牙自杀了,然后,就拥立公子般做了国君。

庆父很不满公子般继承王位,便于哀姜密谋暗杀公子般。恰好有个叫荦(luo)的养马人,身强力壮,性情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而怀恨在心,庆父就唆使荦乘丧期刺死了公子般,庆父为了掩人耳目,誓不登上君位,却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儿子、年仅八岁的姬开为国君,称鲁闵公。季友听说这事后,知道庆父不会放过自己,就趁乱躲到陈国去了。而庆父得手之后,心中虽然高兴,但为了避杀君篡位之嫌,也离开鲁国去了齐国。

    但是没有想到,鲁闵公的舅舅、当时的诸侯霸主齐桓公不但大力支持闵公,而且还帮助季友回国做了国相。这件事情大大出乎庆父意料之外,为了挽回局面,他也回到鲁国,伺机发动政变。

没过多久,庆父就伙同哀姜指使一个叫齮(yi)的人杀了闵公,自立为王。季友没有办法,只得带着公子申逃到邾国(今山东邹县),并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公子申为君。自从庄公死后,鲁国就一直动乱不安,战乱使得许多人无家可归,所以季友的号召发出之后,国人纷纷响应,一起声讨庆父。庆父一看形势不妙,立即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哀姜也逃到邾国。

    公子申回国当上了国君,即鲁僖公,季友买通莒国押回庆父。庆父自知难逃一死,便在返回途中自杀了;哀姜是齐公室之女,其所作所为让齐国蒙羞,也被召回诛杀。

    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由于庆父串通哀姜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不但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所以齐国的仲孙到鲁国访问回去后,曾感慨地说:“不除去庆父这个祸患,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

}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五行缺火最旺的名字男孩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五行缺火最吉利的男孩名字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五行缺火的男孩名字。每一个孩子都承担了父母和家人长辈的太多爱,姓名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名字中隐含着强大的能量信息,足以影响人生的命运和事业的成败,下面是五行缺火的男孩名字。

一、五行缺火100分男孩名字大全带火

炎字,是由两个火字组成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带有火的字眼,表意十分的阳刚正气,用于男孩名字中彰显男孩大气的形象,体现男孩具有光明的前途。彬为彬彬有礼,寓指男宝宝能够温文儒雅之言。炎彬是一个100分的好名字,读之好听顺口,给人温文尔雅之感。

若灿出自于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中灿带“火”契合五行所缺。其本义是耀眼的含义,将其作为男孩的名字,寓意男孩有朝气、气势逼人,前程似锦之义。若灿一名,是一个100分男孩名字。带有才高八斗、聪颖灵慧之意,并且富有诗意。

祺煜是一个100分男孩名字,祺字,本意是指幸福、吉祥的含义,用于男孩名字中是带有吉祥含义的',体现了一种喜庆的氛围。煜字,带有火元素,常用来指火焰,有光亮、照耀之意,体现男孩光明磊落之言。祺煜一名,读之给人大气的感受,体现男子的阳刚气概。

二、五行缺火100分男孩名字大全火属性

朗是一个火属性的字眼,适合用于缺火男孩取名,其本义是指晴朗,象征好天气,即好事情,含义带有吉祥、幸运特征,寓意男孩前程光明之义。君指君子,是古时候对于优秀男子的美称。君朗是一个100分男孩名字,读起来具有君子之风,体现男孩的文雅之感。

取自于诗文“正色鸿焘,神思化伐”,这是一个100分的文雅男孩名字。其中的焘有庇佑之意,带有父母对其人生的美好祝愿。这个字也是火属性的字眼,能帮助缺火的孩子。配以鸿字彰显博广学识,寓意才华横溢之人。鸿焘一名,读起来含有诗文的文雅之气,给人文雅诗意的感受。

三、五行缺火100分男孩名字大全用字

烁是一个带有的字眼,其本义也是具有光明的含义,因此是一个适合缺火男孩取名的火属性100分用字。放在人名中,表意光明与希望,寓意能够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并且给男孩的名字中加入这个字,会有一种厚重感,体现名字的独特之处。读之气势恢宏,大气好听。

焕字是一个带有火的比较柔和取名用字,其本义是有光亮鲜明的意思,可以用于形容多种事物。焕用作男孩名字有活泼健康、俊秀潇洒的意思。体现了焕然一新的特点,展现男孩具有新的希望,能够获得成功的含义。读起来文雅好听,给人气质偏偏的感受。

协心 协睦 协晨 协庆 协泰 协济 协亮 忻乐 忻愉 忻忻

忻欢 忻慕 怀思 怀诚 怀慕 怀安 恂达 恂谨 恒文 明艳

明远 明辉 明旭 明玕 明灿 明煦 明喆 昌瑞 昌富 昌世

昌云 昌达 昌明 昌华 昌乐 昌雄 昌志 星宇 星晖 星文

星辰 暄明 暄美 暄和 暄妍 熠熠 熠煜 熠耀 熠然 熠烁

熠欣 曜灵 曜煜 曜日 曜曜 曜仪 曜明 曜威 曜武 耀君

灯 灵 灶 灼 灿 炀 炅 炆 炉 炎 炓 炔 炘 炜 炫

炽 烁 烄 烈 烋 烘 烜 烟 烨 热 烽 焓 焕 炯 炳

焘 焙 焜 焠 焮 焯 焰 焱 煊 煌 煓 煜 照 炼 灿

一、五行属火的男孩取名方法

1、五行属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选择五行属火的字取名

其次就是通过“丿、ㄨ、忄、心、丙、赤、光、日”等部首去查询相应的字,核对它的五行属性。

适合男孩取名的带火字旁的字有:灿、炎、煜、炜、炳、炯、焕、烽、煌、烨、琰、炅、焜、烁等,根据这些字可以搭配名字。

2、五行属火的男孩起名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起名

了解五行属性之间相生相克的家长,在考虑五行属火男孩怎么取名的时候,还可以看看与火相生的木属性的字(木生火),这样选择的范围相对也就广一些了。

3、五行属火最吉利的字根据五行属火的汉字特性起名。

五行属火的男孩可以选择带有阳光,火热的文字取名,五行属性为火。而带有灬、日、目、光、忄、心等字型的汉字,也常为属火的字眼。还有一点需要家长重视,部首为“马”的汉字,对应地支午,五行属火,卦义有金贵之象,如驰、驻、驼等字,都是男孩起名的好字。

二、五行属火的男孩名字

文韬:“文韬”,韬是火属性的字,出自成语文韬武略,意思是是为文武双全、大智大勇,用作男孩名字非常适合,代表家长希望男孩将来不论是在文艺界还是军事界都能有所作为,能够多才多艺,受到大家的欢迎。

承炫:五行属火,代表夸耀、炫目;承代表承担,用“承炫”作为名字寓意男孩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有担当。着名演员、歌手、主持人李承铉和韩国流行乐男歌手宋承炫都用了这个名字,可见这个名字还是十分受欢迎的,用来做男孩名字非常合适。

煜杰:煜为火,杰为木,五行中木生火,所以这样的搭配很符合五行原理,而且火旺适合五行缺火的男孩子。“煜”有光耀、照耀的意思;“杰”指杰出,表示男孩能力出众。“煜杰”这一名字搭配和谐,寓意男孩前途无量,将来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

(1)、直接用五行属火的字取名

知道孩子五行缺火后,可以通过字典或者网页自行查找五行属火的汉字有哪些,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汉字的实际含义来选择对应的字取名。比如“烨诚”,烨字的部首为或,五行属火,具有闪光、盛美的意思,引申指光彩耀人、事业兴旺。

(2)、火木属性搭配取名

在五行相生的原理中,木生火,火旺。火木搭配起名,有助于增强火属性。譬如“俊谦”一名,俊字属火,谦字属木,是水木搭配。“俊”形容男孩英俊开朗、才智过人,“谦”形容男孩谦虚恭谨、稳重踏实。俊谦不仅弥补了火属性,内涵也好。

“炜”属火,“茂”属木,火木搭配,加强火属性。“茂”出自“风华正茂”,寓意年少有为、事业兴旺。“炜”是光明的意思,引申指光彩鲜明,作为男孩名字寓意明辨是非、前途光明、光彩耀人。

火-木组合。“煜”出自诗句“金芝烨煜凌晨见,青雀轩翔白昼来”,“烨煜”指的是光华闪烁貌,以煜字取名,形容男孩气宇轩昂、光明磊落。“祺”是吉祥的意思,《说文》有云:“祺,吉也。”“煜祺”的音调变化明显,响亮好听。

“睿”是男孩起名常用字,表示睿智、见识深远之义。“曦”指太阳光,体现出男孩阳光、朝气蓬勃的一面,也形容男孩善良友爱,待人热情。如果觉得曦字笔画太复杂,也可以用其他属火的字进行替换,来与睿字组名,比如廷睿、睿炎等。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了五行缺火男孩取名,五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合而成,缺少其中五行元素之时,家长们会借助对应五行属性取名,以此弥补五行缺失,加强未来的发展。因此对于五行缺火男孩取名的内容,首先我为大家分享五行缺火男孩取名宜用字,以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01 五行缺火男孩取名宜用字

对于五行缺火男孩取名,不仅需要家长们考虑五行属火的字,还需要考虑男孩性用字的挑选。所以在以下将从两个方向为大家分享,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煜:部首“火”,属于阳火。意为照耀,在人名中引申为光明、明亮、光耀、灿烂等含义,很好地体现了男孩阳光开朗、豁达的一面,同时也预示着男孩前途明亮,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灿:出自成语“灿若星辰”,寓意男孩将来能像星辰一样耀眼、出众,也代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灿”字五行属火,满足五行缺火男孩取名用字的查找。

旭:取自成语“旭日东升”,本义指太阳初升的样子,人名中寓意男孩就像初升的太阳,最终将绽放光彩,预示着男孩事业蒸蒸日上、获得成功。带有“日”字形,属于阴火。

龙:根据五行属火的笔划“丿”查找五行属火的字。弥补五行缺火的属性,有助孩子发展。此外本义寓意着珍贵,高贵,头领权力之义,引申为精明能干、卓越不凡、权尊势重。

——五行属木的字,适合五行缺火的男孩取名用字。本义指森林,意为繁盛、吉祥、幸福之义。用作男孩取名,形容男孩子稳重、阳刚、包容、和善。

——取自屈原《离骚》“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指捧着的一种动作,也有接受,继承的含义。用于男孩取名时,表继承的意思,寄托父母希望男孩继承家族优秀的传承以及家人美好的品行。

——取自清赵翼《论诗五首》中“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使“钧”字更有寓意内涵。本义指为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用作人名表示男孩身份高贵,杰出,有担当。可给五行缺火男孩取名“晓钧”。

——“颢”主要有形容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形容词的意思是会意、从景;作名词的意思是天空,用作人名形容男孩胸怀宽广、见识深远。此字在人名中使用率比较低,突出名字的独特性。

在这些五行属火的字中,可以看出五行属火的字,除了借助带“火”字偏旁查找外,还可以根据“丿、メ、忄、心、丙、赤、目”等部首及笔划查找。以下我还为大家分享取名相关技巧,大家不妨参考一二!

1、借助五行相生原理:

当孩子五行有缺失之时,家长们可以借助五行相生的原理来取名,故对于男孩五行缺火,如何取名?可以从木生火,火旺。五行属木的字+五行属火的字取名,寓意着男孩子待人诚恳,意志坚定,思想正确,常有贵人相助,可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2、借助五行属火的字+男性用字取名:

如何给五行缺火男孩取名,当然少不了男性取名用字与五行属火的字搭配取名,以此弥补五行命理的同时,也突出了男子气概的特点。使其名字达到人如其名的效果。

3、借助五行属火的字直接取名:

当男孩子命理五行缺火时,家长们可以直接借助五行属火的字给男孩取名,既火火搭配,加强五行缺火的元素,有助孩子发展。而对于五行属火的字,家长们可以通过带火字旁的字,或带“目、メ”等部首的字来判断。

4、注意五行属水的字:

因为在五行相生相克的知识中,火遇水便熄灭,故水克火,水旺。所以家长们在运用五行属火的字搭配其它寓意字的时候,需要了解寓意字的五行,要是五行属水,那么未能很好弥补五行缺火的属性。所以这是家长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行缺火男孩取名字大全

取名是一件大事,对中国人来说,名字是人的一张名片,更是给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还为大家分享名字内容,帮助大家参考到更多的内容。

01、骞、赫、晗、凌、莺

02、登、戚、伦、段、黛

03、绪、焕、南、伶、廷

04、代、智、煌、朗、彻

05、炎、珍、易、耿、志

06、鹄、隆、然、弛、光

07、来、德、煦、韵、良

08、焕、耀、骀、曙、焱

09、晴、婷、歆、惠、仲

10、火、鼎、彤、呈、灿

11、炼、励、晶、燕、胤

12、聆、念、炫、闯、慧

13、得、知、烘、赤、措

14、皓、夕、炜、炀、蝶

15、昌、旷、定、炳、亮

二、五行缺火的男孩名字

01、鼎安、志麟、旭明、炎杰

02、翔烨、智辉、子烨、田家

03、炎岚、兆森、璇敕、翔辰

04、焕华、鼎鸿、敦志、力致

05、殿朔、明轩、靖哲、炜彬

06、协辉、明雄、宝恒、岩初

07、皓哲、岩涛、关良、扬磊

08、旅赫、乐可、协波、炫琰

09、翔华、雷殿、楚晖、怀安

10、建彰、明勇、宝胜、智胜

11、戚木、岩扬、烁楷、羽煦

12、荣烜、照琪、鼎鹏、梓烁

13、烨霖、旭鸿、礼肖、炜哲

14、焕实、景铄、暄州、星屿

15、培然、旷炜、旦恒、宇朗

16、颐量、柯熠、光轿、烨林

17、鼎尧、绍衡、墨朔、枳焱

18、炎彬、维辰、鼎文、伟哲

五行缺火男孩取名 男孩五行缺火叫什么名字好

1、林哲,五行属木的“林”+五行属火的“哲”取名。

寓意:旺盛,生生不息,富有成功,聪明睿智,卓尔不群,学富五车之义。

2、志荣,五行属火的“志”+五行属木的“荣”取名。

寓意:有理想,有目标,积极上进,事业兴盛,受人尊重,荣华富贵之义。

3、梓炎,五行属木的“梓”+五行属火的“炎”取名。

寓意:生机勃勃,茁壮成长,自强不息,热情,火热,开朗,热情洋溢之义。

4、烈彬,五行属火的“烈”+五行属木的“彬”取名。

寓意:为人正真,刚毅坚强,足智多谋、有文采,品质,修养之义。

5、辉杰,五行属火的“辉”+五行属木的“杰”取名。

寓意:功勋卓著,功成名就,马到成功,品性等方面的出类拔萃之义。

缺火的男孩名字有哪些?

男孩子缺火取火的名字有:

隆:男孩取名霜气单字,适合给八字喜火的男孩起名,有兴盛,盛大的美好含义,引申义为大富大贵,吉祥,兴旺发达。

毅:取名常见字,一般用来形容男孩的性格刚毅,坚韧不拔,也指男孩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掣:五行属火,适合缺火的男孩起名,原义是牵引、拉扯,也有控制,牵制的意思,用于人名表示动作迅猛,雷厉风行,决策果断。

昕:带有日字旁,是个五行属火的字眼,本义是黎明,指太阳刚要升起的样子,在人名中有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光明的寓意。

缺火的男孩名字大全集,叫什么名字好听

五行就是根据人的出生日期的天干来确定自身的属性,在风水学上认为五行达到平衡才是最好的,而五行缺火是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以下五行缺火的男宝宝起名常用字库,适合已通过分析确定好八字喜用神的男孩宝宝取名时使用。

五行缺火男孩起名常用字

振、登、量、哲、智、驰、鼎、晃、禄、路、炜、煊、光、全、同、兆、仲、呈、里、利、良、廷、佰、长、典、昊、炎、炳、帝、俊、亮、南、泰、炫、昱、政、乐、鲁、达、道、都、龙、晔、烨、璋、臻、隆、焘、曙、丰、辽、韬、烁、玺、腾、耀、珑、麟、陇、力、弋、之、太、中、冬、立、冉、左、弛、多、亘、晋、朗、朔、庭、夏、迅、舀、展、致、将、晟、珽、琰、扬、恺、宁、毓、志、彰、皑、彻、德、瑾、进。

五行缺火的男孩名字大全

焕焕、焕灿、焕朗、焕曜、焕丽、焕明、焕若、焕耀、焕映、焕衍、丹红、丹鸿、丹林、丹辉、丹若、丹灵、丹情、旭日、旭霁、旭景、旭光、旭旭、旭卉、旭月、旭辉、旭明、旭阳、旭天、旭峰、旭敏、多多、多晴、多琪、多彩、多美、多娇、多诗、多胜、多盈、多米。

昌云、昌达、昌明、昌华、昌乐、昌雄、昌志、星宇、星晖、星文、星辰、暄明、暄美、暄和、暄妍、熠熠、熠煜、熠耀、熠然、熠烁、熠欣、曜灵、曜煜、曜日、曜曜、曜仪、曜明、曜威、曜武、心仪、心扉、心志、心犀、心香、心曲、心印、心月、心素、心愫、心泉、炎彩、旻天、旻宇、旻灵、旻云、旻苍、旻穹。

寻芳、寻真、寻味、寻幽、寻问、寻声、寻索、寻寻、寻春、寻胜、寻香、寻秋、寻景、寻木、寻人、寻竹、寻情、寻非、寻微、寻诗、智睿、智达、智识、智水、智略、智琼、智勇、智通、智巧、智敏、智思、智量、智惠、心心、心知、心光、心切、心远、心水、心诺、心照、心颜、心念。

五行缺火男名字寓意好 五行缺火男寓意好的名字有哪些

1、振宇,振——五行属火,为左右结构,字型非常好看;意指发奋图强,兴国安邦,振兴事业等涵义。宇,指美好,有风度,此名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响亮动力,凸显了男人独特的魅力。

2、佰涛,佰——属火,读:bǎi,为上声,咬字读音很清晰有力;用作人名指男孩子心胸广大,财源广进,有义气。涛字,是男孩名字常用字,代表着不惧危险,勇于奋斗,勇敢拼搏的男子汉气概,是男孩取名字一个内涵非常好的字。

3、泰安,泰——五行八字属火,能让人瞬间联想到五岳之首泰山,表示男孩有一定的威望,且胸有大志。安字寄托了父母希望男孩一生平安富贵的心愿,寓指吉祥如意、幸福安乐。

4、毅皑,皑——五行属性为火,是一个寓意吉祥的字,意指高洁,单纯,明亮,善良。毅,指意志坚定、行事果断,是男孩所必须具有的一种品德,蕴含着家长希望男孩性格坚强,自信坚韧的愿望。

5、辰臻,臻——八字属火,本义指达到、来到,后引申为事业成功,十全十美,功成名就的寓意。辰字,指日月星辰,指清晨,除此之外它还是地支的第五位,属龙,用这个取名字寓意再好不过了。还可以谐音用作母亲姓氏为“陈”的男孩名字。

6、烁枫,烁:部首为“火”,9画,意指耀眼,活泼开朗,善良大方,做人名表示光彩照人、成绩出众。枫:左右结构,字型结构严整,寓指男孩子温文尔雅、成熟稳重、事业成功、才华出众。

7、继琰,继:有继承、努力、敏捷之义,取自成语“夜以继日”,用以形容男孩子非常努力,爱学习,肯进步,善于学习他人。琰:字形带“火”字,笔画为12画,有美玉之称,作为人名表示纯洁、高尚、高洁、雅致。

8、煜杰,煜:偏旁是火字旁,笔画适中,是13画,是男孩名字的常用字,有光宗耀祖的寓意。杰:很容易让人联想成语:识时务者为俊杰,表示男孩能力出众,懂得审时度势,把握成功的机遇和机会。

9、子炳,子:出自成语“天之骄子”,比喻男孩是父母家长们的骄傲和希望,寓指人中龙凤、品德高尚。炳:其偏旁部首为“火”,用作人名意指光明磊落,热情洋溢,指男孩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威望,受人敬仰。

10、炫赫,炫:左右结构,是属于火字旁的字,有值得炫耀,值得夸赞的涵义,表示男孩是可用之才。赫:一般指显赫,显耀,寄托着父母希望男孩平安富贵,声名远扬,成为自己的骄傲。

好了,五行缺火最旺的名字男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五行缺火最吉利的男孩名字、五行缺火最旺的名字男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昌乐要改名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