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不生孩子的叫什么干嘛?

2023-03-14 09:38 来源: 多喜娃孕产课堂
原标题:母乳宝宝到底吃饱没?看这4个指标轻松判断
很多母乳妈妈最纠结的一点,恐怕就是「我的宝宝到底吃饱了吗?」
乳房上没有刻度,妈妈们没法准确评估自己到底能产多少奶,如果宝宝哭了、睡眠时间过短,也常被归咎于「没吃饱」,继而让宝妈衍生「是不是我的奶不够」的焦虑。
整个哺乳期,妈妈们似乎都在自我怀疑和焦虑中度过。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了呢?今天,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4个指标
帮你判断宝宝是否吃饱
1.看宝宝体重
这个是任何月龄宝宝吃饱的硬指标。往往出生内两周宝宝的体重停止生理性下降,开始上升。
第一个月:每周增重约110-200g;
2-6个月:每月体重增加450-670g;
6-12个月:体重每月增加350-450g。
妈妈们对于体重的问题要科学看待,每个孩子都有着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体重不仅仅与喂养有关,遗传、月龄、性别、出生体重等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每个孩子体重。
只要正常范围内,宝宝的其他发育指标都正常的前提下,并不需要刻意一味追求体重增加,咱们中国人似乎一直偏好「胖宝宝」,体重过重也不利于宝宝的发育。
我们参考WHO的生长曲线,只要在3%-97%范围内都属于达标,每个孩子有TA自己的生长轨迹,只要一直围绕伴随这根曲线,就说明生长是正常的。
0-5岁男孩的身高/身长-体重曲线:
0-5岁女孩的身高/身长-体重曲线:
2.检查纸尿裤
不过称体重这个办法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不太好操作。
每天给宝宝称体重,不仅可能有误差,还容易增加妈妈们的焦虑感。
通过纸尿裤来判断宝宝是否喝够奶,显然是个更好的办法。
每天约有4-6片湿透的纸尿裤,尿色浅或接近无色,无异味。
浅色或无色的尿液说明宝宝身体水分充足,当尿液像苹果汁般深黄,那摄入的水分肯定还不够。
4-6周的宝宝每天有2-4次大便,每次的便量差不多有一元硬币或我们ok手势拇指与食指组成的圈圈那么大。
不过随着月龄增加,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出现数天一次大便的情况,这是完全正常的。
宝宝的便便一开始是黏稠的黑色,然后变成绿色,之后应该越来越黄。
如果便便的颜色一直发暗,排便次数也少,那很可能是喝奶量不够。
3.关注宝宝反应
宝宝喝奶时,整个人应该是平静而放松的,妈妈们能感受到强有力的吸吮,听到频繁、有节奏的吞咽声。
但是不排除有些宝宝天生比较斯文,吞咽起来不太能听到。
喝够奶的宝宝会自己吐出乳头,表情满足,就像我们吃完大餐后肯定心情倍儿爽,宝宝喝够奶时也会感到心情愉悦。
但如果他没喝饱,迎接你的很可能就是大哭大闹了。
4.观察乳房变化
想知道宝宝是否喝够了奶,妈妈们还可以通过自身乳房的变化来判断哦。
胀满的乳房经过宝宝吸吮后明显变得柔软。
一些妈妈会在哺乳时感觉到奶阵,不过也有妈妈哺乳时没有感觉到奶阵一样可以喂饱宝宝。
如果宝宝某一段时间,频繁吃奶、哭闹,比往常更急躁,很可能是出现了「猛涨期」,大家不要焦虑,继续哺乳就可以。
宝宝长得好又吃得饱
应该这么喂
母乳是分阶段的,按照分泌时间不同分为前奶和后奶。
前奶是刚刚开始分泌的乳汁,看上去又清又稀,但非常有营养,富含水分、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脂肪含量比较低,宝宝喝了比较解渴。
当乳汁分泌了一段时间后,脂肪慢慢增加,颜色变白变浓,宝宝喝了容易饱肚子,这就是「后奶」了。
为了让宝宝获得全面的营养,应该让宝宝把前奶和后奶都吃到,才能满足宝宝的生长需求。
妈妈们喂奶的时候不要频繁换边,也不要等涨奶太厉害再喂。
这样做,宝宝容易喝下太多的前奶,前奶中大量的糖分容易让宝宝的便便中出现很多泡沫。而且,这种情况下后奶喝得比较少,也就容易饿。
当宝宝吃奶不熟练时,建议单侧乳房哺喂15-20分钟再换边。
3 个月以后的宝宝通常吃奶熟练,可能5-10分钟就能吃到足够的奶。
如果宝宝只吃一边乳房就吃饱了,比如出现自动松开乳头、或者有一搭没一搭象征性的吸吮、表情满足而放松时,妈妈们就可以停止哺乳了,下次再喂另一边的乳房。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养育的是宝宝,而不是精密的仪器,所以并不需要过度的渴求吃奶的奶量达标。
喜妈看到有些宝妈,为了知道宝宝的吃奶量,把母乳吸出来瓶喂,真是觉得非常的可惜。
母乳喂养不仅是给宝宝补充能量,更是建立亲密关系、培养宝宝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我们大人的胃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也不能要求每个宝宝都是按照标准量进食,这样会有摄入不足或者过度喂养的风险。
而且,影响宝宝奶量的因素特别多,比如猛涨期或者厌奶期时的奶量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宝宝白天活动量小,甚至情绪的变化都会造成奶量的变化。
妈妈们不用纠结一顿两顿没有达标,而要看整体的发育情况和参考上述吃饱的信号来综合评估。
祝每一位宝宝都有好胃口,每一位宝妈都成为自己满意的小奶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婚不生孩子的叫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