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怎么做的冲突大人应该如何引导?

2021-04-23 10:44 来源: 谈谈育儿经
原标题:孩子发生冲突,大人该不该管?看后长知识了
小孩子发生冲突是经常遇见的事情,几乎没有小孩子是可以与别的小朋友和睦相处很久的。他们可能会因为一张纸或者一个笔就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发生冲突。
前两天大宝也遇见了类似的事情,只是因为踢毽子时,有个小朋友多占用了几分钟毽子,两个人便产生了这样的冲突。他们两个开始争夺的那个键子,谁都不肯松手,一瞬间场面似乎有点失控。另外一个力气比较小的孩子由于没有争夺过小宝,直接坐在地上不起来以前,看见这幅场景,我并不觉得有些反感。这种情况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孩子是不会记仇的,只要用合适的方法去面对,他们两个很快就会和好如初的。
果然,在我们两个家长的协调下,孩子又开心的玩了起来,怎么看也不像刚刚吵闹过的两个孩子。
一、孩子吵架打闹有这些科学的原因,父母不能不懂
有的小朋友与别的小朋友起冲突之后,本来已经快和好了,但由于父母的插手,反而让孩子的情绪变得失控。无论是父母在旁边训斥自己的孩子不懂事还是直接把孩子放在一边不管不顾,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在吵闹的时候家长会发现,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他们吵架的原因和吵架的方式都会发生些许的变化,这是因为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而出现的一些结果。
1、2-3岁的小孩子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在2~3岁时,是孩子最喜欢当老大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往往对于什么是自我的物品和他人的物品分不清楚,总是想把一切物品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常常会与别的小朋友发生一些权力的争夺。
有的小朋友会因此变得蛮不讲理。总是喜欢把所有的物品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甚至还把别的小朋友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喜欢让别的小朋友听从自己的意见。
2、3-6岁的儿童
3到6岁时孩子已经开始上学,他们在接触到更多的人群之后,会发现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思想并不是全部一致的,而且在这个时期正是他们对语言的一个发展期,一些能说会道的小朋友为了能够让别的小朋友顺从他,在语言上会不自觉的去攻击别的小朋友,从而让两个小朋友之间产生很大的争吵。
尤其是对于一些语言发育比较迟缓的小朋友,虽然他们的语言跟不上,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思维跟不上,在发现自己说不过别的小朋友时,常常想要用武力来征服他们,这时打架吵闹的次数就会变得越来越多了。
3、7岁以上的大朋友
在这个时期的小朋友已经比之前懂事多了,他们往往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做的是对是错,但是还是避免不了一些非理智的行为,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孩子,他们往往做事比较冲动,在激素的影响下,不仅与朋友容易发生冲突,而且与自己的父母也是非常容易发生争吵的。
二、用这3步方式循序渐进地管教孩子,孩子将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有很多的小孩子,他们虽然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打打闹闹,看起来也受了一点伤害,但是他们内心里边却并没有在意这件事情,如果父母插手过深,反而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甚至还会因为父母的插手而导致孩子心里留下阴影,所以当两个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父母如果能够利用这3个方式循序渐进的管教,孩子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1、坐怀不乱,静静观察
大家可以发现,有的家长在孩子哭闹之后,并不会显得非常着急,他们往往是在一旁去观察孩子神态和心理。如果发现孩子真的不能够把这件事情解决,他们才会自己去出面解决,反之,如果发现孩子只是哭闹一会儿,又恢复了原先的状态,那么大人们也就不去管了,这样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学着自己去解决,自身的一些矛盾,对于他们之后在社会上的发展非常有利。毕竟父母只是在幼儿时期陪伴他们比较多,在他们成年之后,很多事情也只能够自己去摸索着解决了,所以让他们早日面对这些冲突,对于他们来讲是非常好的。
2、提醒孩子应该怎么样解决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讲过,在学校不只是要教孩子怎么样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
其实在平时生活中也是这样子的,父母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怎么样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所以当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时,父母可以去提醒孩子:要讲礼貌,要懂事,要冷静去面对,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做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3、及时干预
当小朋友的年纪比较大时,他们之间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冲突,还可能会多用一些工具来攻击其他的小朋友,这样子对双方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就不能够袖手旁观了,应该赶紧劝架,用自己的行动来制止他们这样荒唐的行为。因为父母毕竟是有权威的,他们在看到家长的所作所为时,都会收敛自己的行为,这样子可以防止他们产生更深一步的伤害。
尤其是对于一些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往往非常的叛逆,甚至会动用管制刀具等,给他人带来非常大的人身伤害,这时父母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可能稍有一点不小心,孩子就便拥有了另外一个悲惨的人生。
小孩子之间有冲突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必要干预的,但父母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偶尔一次伤害,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辈子心里无法抹去的阴影。所以,当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父母要根据以上三个步骤循序渐进的去解决,尽量把发生冲突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去保护自己的孩子,给予他足够的爱的同时也能够给予他正当的保护与防卫,这样才是使他们最好的成长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一、案例背景
每位幼儿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造就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程度的交往能力。当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跨出人生的第一步,并不是每位幼儿都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很快学会正确与同伴交往,在相互交往中常常由于动作或观点的不同发生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大都是非敌意的,是幼儿实践交往、学习遵从交往规则、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照相馆里的摄像师静静正在门口大声吆喝“谁来照相,免费照相”,这时娃娃家的涛涛听到了吆喝声,来到了照相馆里想拍照。静静一看是涛涛来拍照,连忙说:“涛涛你走,我不给你拍照。”(涛涛小朋友平时经常欺负小朋友)涛涛听到就生气地说:“我就要拍照。”两个人在照相馆门口争执不断,涛涛还拿着手里的积木手枪,对着静静打。其他游戏区的幼儿陆续来到照相馆想拍照,涛涛见状,两只手一横,拦在门口说:“你们也不许进去拍照。”
案例二:小乐和天天这两个平时就爱一起玩的好朋友,现在在建构区里各自专心致志地搭着积木,玩得可真起劲。不一会儿,小乐缺一块正方形的积木,就去问天天要,天天不肯给,小乐就把天天搭的城堡给推倒了,接下来两个好朋友为了一块积木发生了争吵,互不相让。
案例三:课间喝水时间到了,每次喝水我都提醒幼儿排队接水,可总有几个孩子排队时喜欢推推挤挤,这不由于后面的小朋友挤上来,冰冰不小心踩到了西西的脚,冰冰马上跟西西说对不起,可西西却认为他是故意的,反手把冰冰推倒在地上,冰冰顿时委屈得眼泪掉了下来。
三、案例分析
1.孩子年龄因素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如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自己想玩的玩具没有得到、希望加入别人的游戏又被拒绝等。
2.家庭教育因素。
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非常严重,大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孩子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面对矛盾时,充分显露出霸道任性的性格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3.幼儿个体差异因素。
每位幼儿的类型、气质和性格都不同,如有的孩子脾气温顺文静;有的孩子脾气急躁好动;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不善交往;也有的孩子豪爽大方、热心过头等。在集体生活中,有的孩子表现出很受认欢迎,而有的孩子则常受到别人的冷落。
四、解决措施
幼儿间的矛盾冲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矛盾与冲突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幼儿在探索这个世界,他们在相互认识和了解,叫喊、抓、抢、推、打都是探索和了解的一部分。幼儿正是在一次又一次与他人发生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沟通、协商、分享、合作与谦让。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个性健康发展。
1.了解冲突原因,正确对待。
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幼儿对外关系的焦点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在我们班里,小朋友玩玩具时最容易出现矛盾冲突。小孩子对一样玩具的好奇心也就几分钟,当一种玩具玩够了,就想要玩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这时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直接拿别的小朋友桌子上或手里的玩具,另一个小朋友的本能反应是大叫或动手阻止小朋友拿自己的玩具,这时矛盾发生了。所以我们要及时了解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处理。
2.给予解决机会,适时放手。
皮亚杰的儿童交往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主张教育要创造一定条件,给幼儿自由活动和处理同伴间相互关系的机会,让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接触不同观点。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充分信任幼儿自己有能力处理好,不动声色地观察他们的言行,不要急于介入和干预,而要试着让幼儿自己解决矛盾,既关注幼儿的冲突,又尽量不干预。案例一所述的情况,当摄影师静静看到涛涛拦着其他小朋友,不许他们进来拍照时,意识到这样下去会没有生意的,她主动提出解决办法:给涛涛拍一张照,条件是涛涛不能拦着其他小朋友,结果涛涛同意了,于是游戏又愉快地进行着。
3.利用“自然后果法”,顺其自然。
法国教育家卢梭根据自然教育原理提出自然后果法,即对儿童的过失不责备和惩罚,而利用过失的自然后果,使儿童自食其果,从而促使其反省并改正。在幼儿矛盾冲突中,适当利用“自然后果法”,使他们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效果明显。针对案例二中小乐和天天两个人因为一块积木而争吵,直到活动结束,谁也没完成各自的作品。对于此类事件,我没有急于上前指手画脚,而是采取“自然后果法”,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让幼儿体验到没有玩成游戏的不快,继而引导全班幼儿讨论,“两个人都想搭的时候应怎样做”?结果,没有完成作品的小乐和天天都说:“应该轮流玩,不能吵闹,更不能争抢。”实践证明,适度利用“自然后果法”引导幼儿解决矛盾冲突,比教师像个法官似的“判决”的方法产生的效果对幼儿的教育影响要深刻得多。
4.学习交往技能,积累经验。
平时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如教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案例三中的冰冰不小心踩到了西西的脚,他马上道了歉,可是西西却没有学会原谅,而是做出了推人的动作。老师首先要让西西意识到:冰冰是不小心踩到他的脚的,而且已经跟自己说对不起了,这时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做一个大度的孩子。同时对班上一些典型幼儿进行相对应教育。例如对经常使用攻击的幼儿,采用适当惩罚方法,让他们尝试后果;对于经常求助别人的幼儿,鼓励他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对经常被人欺负后默默承受的幼儿,则鼓励他们摆脱无助状态,有时甚至鼓励他们勇于“自卫”。
5.提倡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不少家长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行为,有破坏性因素而加以避免,有的甚至要求孩子受到欺负了,就要“报复”回来。我们应该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幼儿同伴间冲突的教育价值,让家长在家庭中为幼儿提供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同时,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环境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家长应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幼儿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应从幼儿矛盾冲突的类型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推动幼儿社会化进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怎么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