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孩出身贵族可是他和爷爷却在我的世界采石场场工作这部小说叫什么

有没有男主出身贵族,长得很帅,很冷酷的校园小说?_百度知道
有没有男主出身贵族,长得很帅,很冷酷的校园小说?
提问者采纳
校花贴身高手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校园小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用户ID:& 1678
昵称:& 12号作业本
来自:& 广东 东莞
| &() | &() | &
15:58:03 Says:
15:53:48 Says:
08:38:13 Says:
08:16:02 Says:
07:54:25 Says:
07:53:15 Says:
16:19:40 Says:
13:20:28 Says:
13:19:51 Says:
13:19:24 Says:
13:18:03 Says:
00:40:14 Says:
00:39:41 Says:
16:07:39 Says:
16:06:05 Says:
16:04:40 Says:
16:04:34 Says:
16:04:27 Says:
16:04:06 Says:
16:03:48 Says:
16:03:35 Says:
16:02:54 Says:
16:02:41 Says:
15:56:17 Says:
10:17:27 Says:
10:16:40 Says:
10:15:26 Says:
10:15:11 Says:
10:14:56 Says:
10:14:04 Says:
10:13:35 Says:
10:13:32 Says:
10:13:29 Says:
10:13:19 Says:
10:13:14 Says:
10:13:11 Says:
10:11:54 Says:
10:11:41 Says:
10:09:12 Says:
10:08:48 Says:
10:07:54 Says:
10:07:27 Says:
10:07:15 Says:
10:07:01 Says:
10:06:43 Says:
10:06:41 Says:
10:06:31 Says:
10:06:29 Says:
10:05:55 Says:
10:05:50 Says:
10:04:35 Says:
10:04:34 Says:
10:04:30 Says:
10:04:23 Says:
10:04:22 Says:
10:04:13 Says:
10:03:00 Says:
10:03:00 Says:
10:01:55 Says:
10:01:23 Says:
10:00:56 Says:
10:00:47 Says:
10:00:35 Says:
10:00:16 Says:
10:00:07 Says:
09:59:26 Says:
09:58:55 Says:
09:58:46 Says:
09:58:32 Says:
09:56:04 Says:
09:55:47 Says:
09:55:22 Says:
09:55:17 Says:
09:54:31 Says:
09:54:27 Says:
09:54:18 Says:
09:54:18 Says:
09:53:54 Says:
09:53:38 Says:
09:53:34 Says:
09:53:19 Says:
09:52:55 Says:
09:52:28 Says:
09:51:57 Says:
09:51:20 Says:
09:50:42 Says:
09:47:50 Says:
09:45:48 Says:
09:45:43 Says:
08:39:46 Says:
08:39:08 Says:
08:39:04 Says:
08:39:03 Says:
08:38:30 Says:
08:38:19 Says:
08:35:56 Says:
08:34:19 Says:
08:34:15 Says:
08:33:53 Says:
08:33:22 Says:
08:32:44 Says:
08:31:14 Says:
08:30:42 Says:
08:28:18 Says:
08:27:18 Says:
08:26:01 Says:
08:25:34 Says:
08:23:35 Says:
08:20:27 Says:
08:18:12 Says:
08:18:01 Says:
08:17:39 Says:
08:17:24 Says:
08:17:17 Says:
08:13:54 Says:
08:13:09 Says:
08:13:05 Says:
08:13:01 Says:
08:12:51 Says:
08:11:50 Says:
08:11:05 Says:
08:10:12 Says: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
/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4.艾略特(1)生平与创作  艾略特,G.()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商人家庭。 原籍美国,1927 年加入英国国籍。祖先几代都是英格兰的清教徒。1906 年至1910 年,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后去法国,在巴黎大学听柏格森讲哲学,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马拉梅等 人的象征派诗歌。1911 年至 1914 年,他又回到哈佛大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 文。1914 年起定居英国。1914 年至 1915 年求学于德国,1915 年回伦敦,在 牛津大学读希腊哲学,后执教拉丁文与法文。1917 年至 1920 年在劳埃德银 行当职员,并任《利己主义者》杂志副主编。1922 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 准》,任主编,直至 1939 年。从 20 年代起直到去世,他一直任费柏出版社 董事。1948 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保皇派。 艾略特曾与庞德一起,于本世纪初发起过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又倡导“新批评”,撰写过很多有影响的文学批评论文,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之一。 艾略特主要的成就是在象征主义诗歌方面,他是“后期象征派”最重要的代 表诗人,他一生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年为艾略特创作的早期。这个时期发表的作品有《普鲁弗洛 克的情歌》(1915)、《一个妇人的写照》(1915)、《海伦姑姑》(1917)、《小老头》(1919)、《斗士斯威尼》(1920)等。这些诗歌反映了第一次 大战前后英美上层人物的精神空虚和绝望。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普鲁弗洛克 的情歌》。写一个神经质的上流社会青年普鲁弗洛克在求爱过程中的矛盾心 理。这是一篇“戏剧独白”,采用自嘲的手法,运用大量的烘托和比喻来刻 画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年,是艾略特创作的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荒原》(1922)和《空心人》(1925)等。《空心人》是《荒原》的续篇,所表现 的绝望情绪更为明显:“荒原”已成为死亡的土地,人类已失去再生的能力, 人只是一个填满了稻草的人,没有生命,只是死亡国土上一个空架子。   年,是艾略特创作的晚期。这个时期主要的作品有《灰星期 三》(1930)、《岩石》(1934)、《四个四重奏》(1943)以及合唱诗等。 艾略特后期诗作的思想内容更为保守。他参加了英国国教会,以全部精力来 宣传以基督教理想来拯救人类。《灰星期三》就是宣扬基督教服从上帝的旨 意和悔罪的教义。《四个四重奏》是一组哲学宗教冥想诗。表现人类历史是 由天主意志决定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抒发对时间的空幻感,生命的幻灭感, 对人类的前途持悲观主义态度。宣扬基督教的谦卑精神。这组诗语言节奏性 强,运用四重奏的音乐结构和技巧表现主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是艾略 特平生最好的作品。在这一时期,艾略特还写了一些剧本,主要有《大教堂里的凶杀案》(1935)、《一家团圆》(1939)等。他的剧作多用诗体,内容多是劝人皈 依天主,服从天意的。艾略特的主要文学批评论著有《圣林》(1920)、《艾略特论文选》(1933)、《诗与批评的功能》(1933)等。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1919)一文中 提出: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文学传统。 一个作家不能脱离传统创作,但能使传统起变化。文学批评的作用就是要把 读者所未能见到的事实,摆到读者面前,提高他的欣赏和感受的能力。艾略特是 20 世纪西方文学中声望较高、影响较大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的创作和文学评论开辟了英美文学的新方向,使现代派诗歌成为英美诗坛 的主角。对整个西方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荒原》  长诗《荒原》是 20 世纪西方文学里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欧美现代派诗 歌的里程碑,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时代 精神——西方文明的堕落、理想的幻灭、感情和精神上的“荒原”。全诗共分五章。第一章《死者的葬礼》。诗人以荒原象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文明,它象四月的天气一样需要水的滋润,需要生命。而这里只 有空虚和堕落,充满了庸俗和低级的欲念。四月的欧洲成了“最残忍的一个 月”,春天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死亡。第二章《对奕》描写了两个场景:上流 社会妇女的卧室和小酒馆里两个人的对话,对照不同层次的人的生活,得出 一个“整个社会都在堕落,整个社会都腐败”的结论。第三章《火诫》写情 欲之火造成的庸俗猥亵、空虚而无真实的爱。结构比较复杂,进一步用今昔 对比来表现现代人的堕落。第四章《水里的死亡》认为神话中有过的复活是 不可能的,死是不可避免的,生命之水也拯救不了人类。第五章《雷霆的话》 又回到第一章的主题,用三个客观对应物来描写欧洲这片干旱的“荒原”。 宣扬宗教的“给予、同情、克制”。认为造成现代“荒原”的原因是人们失 去了信仰,人类因堕落而丧失了自救能力,挽救现代世界于危急之中是不可 能的,人类必将走向灭亡。  《荒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进行了真实的描写:一片混乱、 衰退和堕落。作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信仰丧失和纲纪崩坏,是一种  历史的永恒和循环,否定了这是特定社会制度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荒原》在艺术上有许多特点。第一,作者在诗中大量引用或更动欧洲 文学中的情节、典故和名句。把神话与现实相对照,达到古今对比、发人深 思的效果。第二,作者在这首诗里运用了“戏剧独白”的艺术手法,对传统 的叙述人称进行了革新,既非第一人称,也非第三人称,它不是某个具体的 人,他是个多功能的主人公,有时是历史的人,有时是现代的人,有时是神 话中的人,有时是现实中的人。他引导着读者,在地狱般的荒原中游历。第 三,《荒原》各章节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仅以四季的时序作为外在结构, 通过对比、对应等手法而形成一个艺术态体。第四,全诗极少用韵,大多是 有节奏的自由体,引用了 6 种外国语言,语言变化多端。5.普鲁斯特(1)生平与创作  普鲁斯特,M.(),是法国现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 创作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鼻祖。  1871 年 7 月 10 日,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 位医生,母亲是富有的犹太经纪人的女儿。他自幼体弱多病,终身为病魔所 苦。1882 年至 1889 年,普鲁斯特在巴黎富家子弟学校贡多塞中学读书,他 天资聪颖,成绩优良,尤其喜爱文学和哲学课程。中学毕业后,他进入法学 院并去政治学院听课。但他感兴趣的仍然是文学和哲学。后来,他得到父母 的同意,到巴黎大学继续深造,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玛札里纳图书馆 当一名无报酬的馆员。青少年时代的普鲁斯特交游较广,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沙龙,结识了作家法朗士、女画家勒梅尔等一些文艺界名流。他曾经在自己将来是当外交家 还是当作家这一问题上犹豫不决。虽然这时的普鲁斯特热衷于出入交际场 所,过巴黎上流社会那种庸俗的、虚伪的交际家生活,但他也注意观察周围 事物,积累素材。普鲁斯特后来的作品基本取材于这个时期的经历。普鲁斯特在上大学期间便开始写作,经常为杂志撰稿。1896 年,他将在各处发表的纪事、随笔、故事等汇编成第一部作品《悠游卒岁录》出版。1896至 1899 年,写作自传体小说《若望·桑德伊》,主要是表现作者青少年时代 的社交生活和内心感受,这部小说直到 1952 年才由他人根据手稿整理发表。1900 至 1906 年,普鲁斯特集中精力阅读和研究 19 世纪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的艺术理论,并亲自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和巴多进行实地考察,翻译、介绍 了罗斯金的《亚眠的圣经》和《芝麻与百合花》等作品,发表过《罗斯金在 法国的朝圣》、《论约翰·罗斯金》等文章。罗斯金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他相信直觉胜于对客观事实的分析。1903 年至 1905 年,普鲁斯特的父母先 后去世。从 1906 年起,他的哮喘病日益严重,不得不改变生活习惯,白天休 息,夜间工作。他平时深居简出,对于社会上所发生的事情毫不关心,专门 从事文学创作。1908 年至 1909 年间,普鲁斯特发表过一篇阐述自己美学观 点的论文《驳圣伯夫》,生前未发表,1954 年才发表了手稿的片断。在论文 中,普鲁斯特批判了 19 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的实证主义文艺批评方 法,认为文艺作品和作者个人不宜联系过于密切。在写作《驳圣伯夫》的同时,普鲁斯特开始构思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可以说,他在这部长篇巨著上倾注了全部心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直至死前的最后一夜,他还口授了一些笔录来补充这部作品中的有关情节。 普鲁斯特之所以能够这样对艺术执着地追求,是因为他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个 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艺术。而生命的本质不在于一个人能够活着, 更重要的应该是有所作为。当一个人死去后,他将在他的作品中获得永生。1922 年 11 月 18 日,普鲁斯特在巴黎去世。(2)《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多卷集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从1906 年开始写作,1913 年完成。1913 至 1927 年期间陆续发表。全书共分七 部十五卷。这七部的名称及其发表年代是:第一部:《斯万之家》,1913 年; 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1919 年; 第三部:《在盖尔芒特之家》,1920 至 1921 年; 第四部:《索多姆与郭莫尔》,1921 至 1922 年; 第五部:《女囚》,1923 年; 第六部:《逃亡者或失踪的阿尔贝蒂娜》,1925 年; 第七部:《过去韶光的重现》,1927 年。 普鲁斯特因为这部小说的第二部的出版发行而成名,并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 为主体,追述了自己过去 30 年的生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法国社会的面貌,特别是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生活和人情世态。同时也是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历程的真实写照。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家境富裕、体弱多病而有才华的年轻人,从小对书籍和绘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进行过文学创作,但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社交场合,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他在一 次疗养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叫作阿尔贝蒂娜的姑娘并狂热地爱恋着她。后 来,他发现阿尔贝蒂娜患有同性恋,便打算与她结婚,帮助她纠正变态心理。 他把她关在自己的家中,但阿尔贝蒂娜不辞而别。于是,他到处找寻,最后 得知她骑马摔死了。在深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他决定从事文学创作,写出 一生经历的悲欢苦乐,以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它没有一个中心主题。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手法,描写了重复的人物和事件, 向读者展示了非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侧面。  小说中的人物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贵族,如盖尔芒特公爵夫妇、 康布尔梅尔侯爵一家和夏尔吕男爵被认为是普鲁斯特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 作者没有谴责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是冷静地观察着这个贵族阶级缓慢的解 体。第二类是富有的大资产阶级,多为犹太人。浪荡公子斯万就是他们的代 表。在斯万的身上有作者的影子。第三类是仆人,作者认为他们虽然出身贫 贱,但却比他们的主人更有修养。第四类是作家、文人、音乐家和画家,他 们大都生前失意,但他们的作品却永世长存,这反映了本世纪初法国文艺界 的一些真实情况。这部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只有在作者的叙述中所展现的一个个场面,中间经常插入各种感想、议论、倒叙和离题甚远的叙述。没有发展,没 有高潮,也没有结局,完全是作者思想意识的一种自由流动。而所有这一切 又都围绕着叙述者的独特的感受来表现。  普鲁斯特认为,人世间“真正的乐园是已经失去的乐园”,真理不在客 观世界里面,而是在主观世界里面,只有通过回忆,才能认识到现实世界, 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这一观点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直觉主义是 一致的,而《追忆逝水年华》则充分体现着作者的这一思想。他的注意力集 中在他主人公内在的潜意识的活动之中,通过回忆,使埋藏了三十多年的生 活经历重新涌现出来。所以,这也是一部回忆录性质的作品。  普鲁斯特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社会现实的回避态度,反映了西方现 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  《追忆逝水年华》这部作品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 的题材和写作技巧。到了本世纪 60 年代,随着意识流手法在文学界的广泛应 用,普鲁斯特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被尊为现代小说的大师,对后来小说艺 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6.卡夫卡  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他和乔伊斯、普鲁斯特 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1883 年 7 月 3 日,卡夫卡出生于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个百货批发商,像暴君一样专横,对子女管教很严。在这样 的环境中,卡夫卡从小就养成了怯懦而内向的性格。卡夫卡自幼受德语教育,1910 年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修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一家半官方的保险公司当雇员, 直到 1922 年 7 月因病离职。1923 年迁往柏林。卡夫卡患有肺结核病,1924年 6 月 3 日在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病逝,终年 41 岁。  卡夫卡从小爱好文学,在中学时期便对自然主义的戏剧和易卜生、斯宾 诺莎、尼采和达尔文的著作发生兴趣。大学期间便开始创作,与布拉格犹太 作家马克恩·布洛德私交甚厚,两人经常参加布拉格的一些文学活动。从 1909 年到 1912 年,他们曾结伴游历意大利、法国、瑞士和德国等地。这时,法国 作家福楼拜和德国作家赫贝尔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卡夫卡。同时,他也对哲 学感兴趣,认真阅读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先驱者克尔凯戈尔的哲学著作, 潜心研究中国的老庄哲学。所有这一切都对卡夫卡的人生观和创作思想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并在其作品中有所反映。  卡夫卡一生勤奋写作,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日记、书信 3 个部分,而且 几乎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卡夫卡在临终前曾经要求布罗德把他所有的作 品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但布罗德违背了卡夫卡的遗愿,整理出版了他的所 有著作,即《卡夫卡全集》(),共 9 卷。这些作品发表以后, 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西方社会中掀起了一阵“卡夫卡热”。 卡夫卡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小说,大体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生前发 表过的短篇小说,包括《观察》(短篇集,包括小说、散文等 18 篇,1913 年)、《判决》(1913)、《司炉》(1913)、《变形记》(1915)、《在 流放地》(1919)、《乡村医生》(1919,短篇集,包括 14 篇短篇小说)、  《饥饿的艺术家》(1924,短篇集,包括 4 篇短篇小说),另有《骑桶者》(1921)等 4 篇短篇小说散见于报刊,但未收进集子里,总计约 44 篇;第二 部分为卡夫卡生前没有发表过的 3 个短篇小说集,包括《一场斗争的描述》、《乡村教师》、《地洞》等约 34 篇,其中一部分是未完稿;第三部分为生前 没有发表过的 3 部长篇小说,即《美国》()、《审判》(1914—1918)、《城堡》(1922)均未完稿。 短篇小说《一场斗争的描述》(),是卡夫卡最早的一部作品,由许多故事组成,表述了一个单身汉的孤独感和对现实的逃避。  《判决》是卡夫卡早期公开发表的作品中的代表作,表现人完全屈服于 存在的威力之下,带有明显的自传性。是一篇以父子冲突为主题的作品,表 现了作者对“原父”的恐惧感。  《乡村医生》是一篇幻想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一个乡村医生 在风雪之夜去给一个小孩看急诊的故事,医生最后在严寒中到处流浪,并自 言自语道:“受骗了!受骗了!只要有一次听信深夜急诊的骗人的铃声—— 这就永远无法挽回。”作者用非现实的描写,创造一个非理性的气氛,表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和自我存在的原罪感。  《在流放地》是一个半现实半寓言的故事。在流放地的一个勤务兵因为 冒犯了上尉的尊严而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军官正在热心地向旅行家介绍 他的杀人机器的构造和功能,并准备做一次现场实际表演。后来,士兵被释 放了,这个军官却躺在了杀人机器下而死于非命。这部作品具有极强的揭露 性和讽刺意义,抨击了反动统治者的野蛮、愚昧和残暴。《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叙述一个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做了一夜恶梦,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而且身上长满了 鳞片。他因此而失去了工作。家里人把他关进一间屋子里,只有妹妹一个人 照顾他。妹妹开始怜悯他,但后来也感到厌倦了。格里高尔最后终于在寂寞 和孤独中死去,他的家人仿佛卸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人 在重重迫害下而导致的“异化”的现象。除此之外,卡夫卡的《骑桶者》、《饥饿的艺术家》等也都是反映这一主题的杰作。  《地洞》写一只不知名的动物,营造了一个地洞,用来保护自己和储存 食物。这个地洞虽然严密而坚固,但它仍常常担心外界敌人的袭击,“即使 从墙上掉下的一粒砂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而真正的险情始 终没有出现。小说表现了小人物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 理。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们的普遍心态。  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1931)是一篇寓意深刻、哲理性很强的 作品。写中国老百姓被驱使去建造并无实际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了阶级社 会里劳动人民奴隶般的命运,揭露了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的累累罪行。  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突出地贯穿着社会批判的主题,表现了人在现 代社会生活中的孤独,被称为“孤独三部曲”。  小说《美国》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它的第一章曾作为短篇小说于 1913 年单独发表,题名为《司炉》。这部小说通过卡尔·罗斯曼在美国的种种遭 遇,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劳资对立、工人结社和资产阶级党派 间的斗争。虽然卡夫卡从未到过美国,但是他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反映了具有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    《审判》是卡夫卡独特的艺术方法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他最优秀的 作品。小说叙述一个名叫约瑟夫·K 的银行高级职员,他从来不惹事生非, 可是一天清晨,他突然在自己的寓所里被捕,而被捕也仅仅限于法院的两个 听差的一声通知,也从来没有公布过他的罪行和罪名,K 照样上下班,过自 己的生活。但是这件案子总是困扰着他,K 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他四处奔 走,多方求助,也没有什么结果。在这期间,K 了解了法院的内幕和法律的 真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找到法律是不可能的,人只能低头服从。于是, 他放弃了为自己的无罪而辩护的努力。不久,K 的案件结束了,法院对他执 行死刑。一天夜里,还是那两个听差,把 K 带到了一个荒废的采石场,用磨 刀把他戳死。K 最后象狗一样死去了。  从表面上看,《审判》仍然是一部荒诞的、非理性的小说,但卡夫卡运 用了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法,揭露了奥匈帝国的庞大官僚机构的腐朽和反动, 对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反人道的本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中最富有特色的作品。小说主人公 K 是位 土地测量员,深夜踏着积雪,从家乡赶到城堡属下的村子,准备第二天进城 堡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虽然城堡就在 K 的眼前,但却可望而不可及,永远进 不去。城堡方面不承认 K 的土地测量员的身份,但也不予以否认。K 只好在 城堡属下的村子中住下,甚至断绝了与城堡内的一切联系。小说没有写完, 据布罗德回忆,卡夫卡原定的结局是 K 将“奋斗至精疲力竭而死”。在 K 临 终之际,城堡才批准了他的要求。小说中的城堡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是整 个国家的统治机器的缩影。它封建专制、等级森严、机构庞杂而腐化荒淫, 对黎民百姓构成极大的威胁。卡夫卡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梦魔 的表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有力地表现和烘托了主题。卡夫卡的小说,思想内容怪诞离奇,艺术形式新颖独创,其主要情节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并加以批判。他 的作品不点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包容了相当宽广的历史范畴。 这种创作手法在不同程度上为后来的现代派作家所效仿,甚至加以发展。所 以,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当之无愧的。7.雷马克雷马克(),德国小说家。原名埃里希·保罗·雷马克。1898年 6 月 22 日出生在德国的奥斯纳布吕克市,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小书籍装订工 场。雷马克在本地中学学习,没毕业就被应征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 经历了许多战役,先后受伤 5 次。退役后,雷马克从事过教师、会计、石匠、 司机、记者等多种职业。1931 年,他移居瑞士。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雷马 克的著作被列为禁书而遭到禁毁。1938 年,他被法西斯当局剥夺了德国公民 权。1939 年流亡美国,1947 年加入美国籍,1948 年转居瑞士直至逝世。  雷马克在 1929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被誉为“古今欧洲书 籍的最大成就”,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作品出版发行后引起国内外的 广泛关注,被译成 29 种文字,销售数达 800 万册之多。小说之所以大获成功, 原因在于描写战争的那种超乎寻常的真实,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受自然主义影 响较大,对战争的残酷性描绘得细致入微:堑壕中的血与泥、肿胀的死人肚 子、溅满战壕墙壁的脑浆,蛇一样弯弯曲曲的人的内脏??彻底撕下了战争  那冠冕堂皇的浪漫主义外衣,对战争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控诉。《西 线无战事》着重描写参加战争的普通士兵的心理感受。他们直接从校门来到 前线,他们不了解生活,也不了解这场战争,他们是一群天真烂漫而又容易 受骗的青年。残酷的战争使他们的精神和肉体经受了极大的痛苦。他们一方 面想要遵循人道主义的原则,而另一方面,职责又要求他们作为杀人的工具 来捍卫“祖国的尊严”。这种矛盾心理始终都在煎熬着他们,直至他们全部 丧身于战场之上。在这部作品中,雷马克没有揭示出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 根源,只是从道德的角度来描写这场战争,认为它残酷而不人道。希望人们 对战争产生恐惧心理,进而达到厌恶战争的目的。这样写就削弱了小说的批 判作用。但是,它的发表对战后的反战宣传与和平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法国巴比塞的《炮火》(1916)、德国雷恩的《战争》(1928)等被列为 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反战小说。  继《西线无战事》之后,雷马克又发表了长篇小说《归来》(1931)。 讲述了那些躲过战争榴弹的人却被世界所压垮的故事。他们从前线回到和平 的环境之中,阶级和财产的隔阂立即起了作用,使他们又变成了小市民。他 们借酒浇愁,挥霍金钱,讨厌“愚蠢的社会习俗”,甚至希望重新回到前线 去过那种非人的士兵生活。1938 年,雷马克发表了长篇小说《三个战友》。这部作品的具体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模糊不清,描写了曾经参加过一战的那批青年人在战后十年 中的生活和奋斗历程。他们变得玩世不恭且沉默寡言,只有心中的人道主义 精神时刻都没有消失。尽管它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终究是偏离了 德国流亡文学的主流,落在了时代的后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马克创作了两部描写德国流亡者遭遇的长篇小说——《爱邻人》(起初在美国以《流亡曲》的书名出版,1941)和《凯旋 门》(1946)。《爱邻人》集中描写了两个人物:从集中营逃出来的反法西斯主义者施泰纳和因人诬告而被迫离开德国的少年路德维希·克恩。他们相依为命,过 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作品描写了他们所遭到的苦难和痛苦的精神状态。他们 是被纳粹专制统治毁掉的一代青年的代表。《凯旋门》的发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度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它写外科医生雷维克从纳粹德国越狱逃到巴黎,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沉着勇敢 的精神,集中营和流亡生活都没有使他屈服。一方面,雷维克耐心地潜伏着, 准备伺机扑向敌人。他遇见曾经对他施以酷刑并逼死他妻子的纳粹军官,最 后杀死了这个军官。另一方面,雷维克对他的病人关怀备至,每一次手术的 成功都使他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幸福。他随时准备贡献自己的一切来帮助别 人,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部小说通过两条线索表现了主人公爱与恨的强 烈感情。  雷马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作的小说,摆脱了那种夸大第一次世界 大战对人的影响的观念,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内容。类 似的作品还有他在 60 年代发表的《里斯本之夜》(1962 年),书中的主人 公最后参加了志愿军并与法西斯斗争到底。1971 年,雷马克逝世后出版的小 说《天堂里的阴影》也表现了这一类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好几年之后,雷马克才把其作品直接转向反法西斯 题材。1952 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生命的火花》。这是一部描写纳粹集中  营的作品,表现了纳粹分子的残暴和营中战士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954 年,雷马克创作了长篇小说《生死存亡的年代》。这是他的创作生 涯的顶点之一。这部作品再次接触到战争问题,并对战争作出了接近历史唯 物主义的解释。小说的主人公是位德国年轻的士兵格列贝尔,他于德军在苏 联节节败退之际回国休假,看见自己的家乡已成一片瓦砾,人民生活在水深 火热之中,他的和平梦彻底破灭了。这时,雷马克与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又 唤起了他对生活新的希望。他决定设法使战争永远不再发生。休假期满,有 所醒悟的格列贝尔回到前线,打死了一个法西斯分子,救出了几个游击队员, 自己却被一个苏联游击队员击毙。这部作品反映了纳粹主义和人民利益的对 立,描绘了法西斯给德国人民所带来的灾难,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一代对生活 出路的苦苦探索和追求。  1956 年,雷马克发表了另外一部长篇小说《黑色的方尖碑》。在这部作 品里,作者对 20 年代初通货膨胀时期的德国社会现实进行了真实描写,我们 从中又看到了在《西线无战事》和《归来》中出现了被毁灭的一代的形象。 主人公博德默尔中学未毕业就被征召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5 岁时,当了 克罗尔墓碑公司广告部主任。他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痛恨教士和将军。他靠 各种本领,在通货恶性膨胀的时代挣扎着活了下来。黑色的方尖碑在作品中 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克罗尔公司已故老板在 60 年前公司成立时购进的一块 墓碑,几十年来它一直立在公司大门口。由于社会动荡和通货膨胀的不断恶 化,昔日身价高贵的它,现在却成为一个醉鬼司务长的便溺之所。最后,它 给一个妓女做了墓碑。这个墓碑经历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亲眼目睹了在 通货膨胀中巧取豪夺、大发不义之财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丑恶嘴脸。同时, 它也提醒人们,一刻也不能忘记同新的战争隐患进行斗争,具有深远的象征 意义。除了小说以外,雷马克还在戏剧创作上进行了尝试。1856 年,他写了剧本《最后一站》。它结构严谨,戏剧性很强,充满反法西斯精神,获得了成 功。雷马克的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借来的生活》(1959)和《里斯本之夜》(1962)等。 雷马克在现代德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提出了一系列十分独特的问题,创造了一批“雷马克式”的人物。他的创作是紧紧地同自己祖国的命运维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是德国历史的反映。他的艺术风格接近于美国的 海明威,描写事物的手法具有客观、沉静和简洁的特色。三、美洲现代后期文学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文学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 期,文学史家称之为“20 世纪文艺复兴”。在其近 30 年的文学发展中,各 种流派相继出现,新的作家具有创新的精神,其作品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高 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种种矛盾,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美国文学亦成为独立的民族文学。1930 年以后,美国作家陆续获得了诺 贝尔文学奖。  美国现代文学的潮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兴起,其主流体现 于以德莱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德莱塞是描写“美国悲剧”的伟 大作家,他开辟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道路。与德莱塞生活在同一时期的 现实主义作家辛克莱·路易斯(),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美国作家。他的代表作《大街》(1920)、《巴比特》(1922)揭露了美 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改变了美国文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20 年代美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迷惘的一代”的出现。第一次世 界大战结束以后,在美国文坛上产生了一批厌战、反战的小说,多斯·帕索 斯()的小说《一个人的开始——一九一七年》(1920)和《三 个士兵》(1921)最早表现出迷惘和悲观的情绪。“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 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炮火下的幸存者有一种“被人出卖”的感觉。 战争中的种种苦难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肉体,而且也摧毁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他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用近乎麻木的语气来描述战争,以此表示自 己的消极反抗。“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20 年代美国作家的迷惘、失望情绪,否定了资产阶级传统的价值观念,可以说是一次思想的解放。怀疑、苦闷和徬徨构成了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基本色 调。与此同时,源于西欧的现代主义思潮涌入美国文坛,现代派文学达到高峰。1912 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以庞德(1885—1979)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大胆发展自由体诗,他们并不探求事物之间 的本质联系,而是力图表现主观世界的感受和意识的活动。这种独特的表现 手法,对美国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 1912 年到 1945 年间,在美国 文坛曾先后出现了以弗洛斯特()为代表的 20 世纪田园诗派、接 近劳动人民生活的芝加哥诗派、新乡土主义者的重农派以及大批著名的诗 人。他们的作品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揭露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 矛盾。作品多多少少地带有悲观和徬徨的情绪。他们的创作富于开拓性,代 表着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这一阶段被视为美国诗歌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运用新的 戏剧手法来表现美国现代生活中的悲剧。他的创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 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带有心理化、哲理化的特点和神秘、恐怖的色彩。 在小说方面,舍伍德·安德森()开创美国现代小说之先河, 用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心理分析来表现病态的社会。被视为美国“意识流”小说的先驱。20 年代末,美国出现了特大的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人们对现实不满,并且开始寻求新的出路。这时的作家一改往日的悲观情绪,成立了许 多左翼文学团体。他们的作品贴近下层人民的生活,揭露社会的不平。其中 以多斯·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和斯坦贝克() 的《愤怒的葡萄》(1939)最具有代表性。  30 年代的美国文坛虽然以左翼文学为主流,但并没有一统天下。女作家 米切尔()创作了风行一时的《飘》(1936)。写异国情调的女 作家赛珍珠()也自成一家。  20 年代,美国的南方开始出现文学团体,并且创办了不少刊物。涌现了 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十分复杂,先后形成“逃 亡者”集团、重农派与“新批评派”,统称为南方文学,它属于美国区域性 现代文学流派。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威廉·福克纳(),他以“约 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成为南方文学的中流砥柱。南方文学作家痛斥 蓄奴制的罪恶,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在艺术形式上大胆革新,用 意识流的方法分析人物的心理,转换叙述角度,颠倒时空关系。这一派的创 作在美国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深得西方评论界的好评。  除小说以外,南方文学另一较大的影响是在文学批评方面。“新批评派” 的主力布鲁克斯()抨击粉饰现实的“斯文传统”,他认为文学 批评的对象就是作品本身,提倡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他在重新评价美国 文学传统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本世纪 20 年代,美国的黑人文学也有较大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黑人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和开展文艺活 动的条件。以黑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在纽约的黑人 区聚集了大批的黑人艺术家和文学家,出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休 斯()和卡伦()便是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他 们的作品描写了异族情调,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到了 30 年代,理查 德·赖特()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优秀作品《土生 子》(1940)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部长篇小说出版后, 黑人文学才在美国文学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2.奥尼尔  奥尼尔(),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出身于演员家庭。他 的父亲以主演《基督山伯爵》而著名。奥尼尔从小就跟随父亲在美国各地生 活,对舞台和剧场非常熟悉。1906 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一年后辍学。从 事过多种职业,有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1912 年成为一名记者并开始文学创 作。同年因患肺结核住进疗养院。在治疗期间,决定从事戏剧创作。奥尼尔的早期作品以独幕剧为主,大部分作品作者并未保存,自称只有《东航加的夫》是值得回忆的。他深感缺乏写作训练,便 于 1914 年在哈佛大 学贝克尔教授开办的戏剧写作班学习。1916 年开始参加普罗温斯顿剧团的戏 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他的几部航海题材的戏,陆续在剧场上演,引起了公众 的注意。  1920 年是奥尼尔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创作的多幕剧《天边 外》和《琼斯皇帝》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重要地位,成 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    《天边外》描写了一个美国农民家庭的不幸的生活。它被认为是一部标 准的现代悲剧,反映了作家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剧中男主人公罗伯特是耽 于幻想的一个人,他认为大海代表着世上的一切神秘的东西,准备随舅父远 航。但是在出发前夕,他与哥哥安德鲁的意中人露斯互相吐露真情,于是他 决定留在家中务农,过“自然的”生活。而本想在家务农的安德鲁一怒之下 只好去天边外出海远航了。罗伯特不擅长干农活,在家中事事不如意,婚姻 也给他带来沉重的负担,夫妻反目,女儿夭折,他最后死于肺病。罗伯特临 死前总结说他和安德鲁的错误都在于背叛了自己的本性。他们的生活理想被 无情的现实所破坏,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距离。《天外边》继承了 古代的悲剧创作传统,为作者赢得了普利策奖。  《琼斯皇帝》是奥尼尔的第一部有代表性的表现主义戏剧。它描写了一 个岛上的黑人首领琼斯的悲剧故事。琼斯背叛了自己的种族,遭到黑人群众 的反对,仓皇出逃。全剧表现琼斯一个人在森林里躲避黑人部落的追捕时紧 张的心情和恐惧的心理,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1922 年,奥尼尔因为创作《安娜·克里斯蒂》而再获普利策奖。剧中男 主人公克里斯是位老水手,他对海上生活已十分厌倦。他把女儿安娜留在内 陆,避免她和海员结婚。但安娜厌恶田庄上的生活,后来被人奸污而沦为妓 女。几经周折,安娜爱上了一个耿直的水手并与他结合。在这里,奥尼尔回 到了大海的主题,回到了《天边外》的悲观主义。他不明白为什么事情的发 展总要违背人们的主观愿望,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着他。在完成《安娜·克里斯蒂》的同时,奥尼尔创作了戏剧《毛猿》(1922)。这部戏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主人公扬克是轮船上的司炉,以身强力壮而 自信和自豪,但却遭到旅客中一个有钱女人的侮辱,被看成是一只“毛猿”。 经过一系列痛苦的挣扎,最后他只好与动物园的一只大猩猩结交为友而终于 死于它的大力拥抱之中。这部戏反映了工人在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所 处的被奴役和被压迫的地位。由于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他认为要想改变这种 状况,只会遭到更加悲惨的结局。1925 年完成的《榆树下的欲望》,其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的。这个剧本描写一个农场主家庭内部对财产的争夺及其后果。年过七旬的卡伯特是一位 美国东部早期移民的典型代表。传宗接代是他唯一的愿望。他娶了三十多岁 的城市妇女艾比。埃本是卡伯特同他的第二个妻子生的孩子。因为卡伯特害 死了埃本的母亲并霸占了她的财产,所以埃本对父亲怀恨在心。在卡伯特的 唆使下,艾比引诱埃本并生下一个孩子,但同时二人也产生了真正的爱情。 后来,埃本得知这个孩子将继承卡伯特的遗产而大怒。艾比为了表明她对埃 本的爱情而掐死了孩子。最后二人共赴刑场。这部剧作揭露了金钱和贪欲对 人的腐蚀,其主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大神布朗》(1926)和《奇异的插曲》(1928)两部剧作是奥尼尔在 艺术上最富于实验性的作品。作品本身没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它是作者在创 作技巧方面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1931 年,奥尼尔完成了一部著名的长剧三部曲《哀悼》。这部共十三幕 的剧作曾经引起美国评论家和广大观众的兴趣,认为是现代美国戏剧中规模 最宏伟的一部作品。奥尼尔通过曼农家族复仇的故事,表现了理想和现实之 间的矛盾冲突,代表了作者宿命论的观点。1939 年,奥尼尔写了另外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卖冰的人来了》。该剧描写了一群失业者终日喝酒聊天,对未来充满幻想,等待着推销商希基的到 来以便招待他们大吃大喝。希基到来之后,却劝他们要面对现实,去做他们 幻想“明天”要做的事情。此剧反映了 30 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严重的 社会问题。  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剧作家。由于他近 30 年的戏剧 创作,使戏剧真正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奥尼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美国的社会问题,揭示了现代生活的病态性,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 创作方法上,奥尼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扩展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形成 了独特的风格,为世界各国现代剧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奥尼尔由于在戏剧创作上取得的重要成就而于 1936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 学奖。3.左翼文学  1929 年,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历时长久的危机激化了各种社会矛 盾。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各种知识分子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寻求新的社会出 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约翰·里德()开创的美国左翼文学 运动发展迅速。自 30 年代起,左翼作家队伍迅速扩大,已有 1200 名会员, 其中包括高尔德()、马尔兹这样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左翼作 家的阵地是《新群众》杂志,它是美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刊物,促进了左 翼文学的成长和发展。左翼作家写出了一批坚实的作品。其成就首先是报告文学。约翰·里德关于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报道开创了革命的传统。史沫特莱创作了关于 中国革命斗争的报道,继承了约翰·里德的传统。在小说方面,高尔德的《没有钱的犹太人》(1930)、马尔兹的长篇小说《潜流》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材,洋溢着革命斗争的精神,代表了美国 无产阶级文学的最高成就。在戏剧方面,克·奥德兹()和莉莲·海尔曼()的剧作也属于左翼文学的范围。是美国 30 年代左倾戏剧的重要代表。  30 年代后期,经济危机有所缓和,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左翼文学运 动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倒退甚至滑向反动,但不少富于正义感的作家积极投 身到反法西斯的斗争中去。在海明威、海尔曼、斯坦贝克、马尔兹的笔下, 出现了新的题材和主题,他们的作品号召人民投身到新的斗争中去。  就小说而言,30 年代左翼作家较有成就的是多斯·帕索斯、谵·法雷尔 和约·斯坦贝克。  多斯·帕索斯()生于芝加哥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16 年毕 业于哈佛大学。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军医疗队服役,曾因“反军 观点”被遣送回国。他根据这些经历写成了《三个士兵》(1921),揭露了 毫无意义的战争对一群应征入伍者和他们的伙伴们的摧残,流露出年轻一代 的失望情绪,具有“迷惘的一代”的反战倾向,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小说。  大战结束后,帕索斯同情美国共产党,参加了《新群众》杂志编委会, 为进步刊物撰稿。1932 年,他公开支持共产党的总统候选人。帕索斯在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创作了《美国》三部曲,包括《北纬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和《赚大钱》(1936)。这 三部作品广泛描写了本世纪头 20 年美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和 命运。三部曲之所以成功,主要是依靠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书中 12 个人 物靠时间顺序联系,有的互不相关,有的情节有所交叉,全书没有贯穿始终 的主人公。作者的构思富有独创性。他先以两三章的篇幅来叙述故事中的一 个人物,然后把他搁在一边,继续引出第二个人物,并以相同手法介绍其他 人物,直至把几个人物的生活相互交织在一起为止。作者用现实主义手法对 人物进行描写,包括他们的出身、童年、受教育情况、工作、婚姻、直至死 亡。帕索斯使用了三种手法来分别介绍每一个新的情节转折,它们是:“新 闻短片”、“人物传记”和“电影眼”。作品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小节“新 闻短片”,其中包括流行歌曲、广告标语、重要新闻、官方文件等社会资料 文献。表面看来很杂碎,但却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使读者把个人的命运和 时代的潮流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勾勒出三部曲 的史诗风貌。小说中有“人物传记”25 篇,包括 20 世纪以来有名的政治家、 企业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作者把这些小传插入作品之中,其目的是为了突 出历史的巨大轮廓。第三种手法是“电影眼”,即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用的 是诗意的散文,没有标点符号,表明特殊时刻及时地留在人们的意识之中。 这三种新手法未必都可取,但却有利于读者对作品更深一层的把握。在这一 点上,可以说帕索斯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此后,帕索斯的作品都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后来转向了历史著作的撰写。  詹·法雷尔()生于芝加哥,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他于 20 年代末开始创作。早期属于左翼作家阵营,30 年代后脱离。他的代表作是《斯 塔兹·朗尼根》三部曲,包括《少年朗尼根》(1932)、《朗尼根的青年时 代》(1934)和《最后的审判日》(1935)。三部曲描写了芝加哥南区的爱 尔兰裔青年的生活状况和美国社会的精神的空虚,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使人 堕落、产生精神上和物质上贫困的社会条件。整部作品总的来看缺乏深度和 广度。法雷尔的其他作品还有《丹尼·奥尼尔》五部曲(),所表现的这个爱尔兰裔青年不同于朗尼根,他反抗了虚无颓废的社会风气,最后 走上健康的发展的道路。此外,他还著有讨论政治、社会与文学关系的文集《文学批评笔记》(1936),在左翼文学界引起了争论。  约·斯坦贝克()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面粉厂主家庭。他 自小参加劳动,与劳动人民有较多的接触。他曾在斯坦福大学学习,后来去 纽约。他在大学学习期间开始写作,1929 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金杯》, 以后的重要作品有《相持》(1936)、《人鼠之间》(1937)、《月亮下去 了》(1942)、《列车在前进》(1947)等。《愤怒的葡萄》(1939)是作 者的代表作,也是美国 30 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一部长诗。小说描写俄克拉荷马 州佃农乔德一家在大企业的压榨下,被迫离开家乡,长途跋涉前往西部另谋 生路。他们来到加利福尼亚州,却又陷入果园主剥削的罗网。他们奋起反抗, 参加摘果工人的罢工斗争。小说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 国社会的内在危机。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40 年获普利 策小说奖。斯坦贝克后期的主要作品是两部长篇小说《伊甸园以东》(1952) 和《我们的不满的冬天》(1961)。前者描写了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后者批  判了美国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他于 1962 年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68 年于纽约病逝。  总之,20 年代的作家关心社会的发展,关心广大群众的生活与斗争。这 一时期的作品走出了 20 年代的迷惘与孤独,使人耳目一新,翻开了美国现代 文学新的一页。4.德莱塞  德莱塞(),20 世纪前半期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西方 进步文学的优秀代表。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等人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把美 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871 年 8 月 27 日,德莱塞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一个破产的小 业主的家庭。父亲原是德国的纺织工人,为逃避兵役于 1846 年到了美国。母 亲是摩拉维亚的农家女。由于家境贫困,他无力完成中学学业。1888 年,德 莱塞在一位女教师的资助下,进入印第安纳州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他来 到芝加哥,当过洗衣工人、车站验票员和银行收账员等。  1892 年,德莱塞因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天才的再现》,先后被几家报社 聘为记者,在纽约《海月》杂志任主编,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于 1900 年出版发行。小说描写了嘉莉从农村来到芝加哥谋生后的不幸遭遇,说明在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 社会里没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对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作了深刻的揭露。小说 发表后被指责为“有伤风化”而长期遭到查禁。1907 年才得以在美国再版。《嘉莉妹妹》被禁后,德莱塞被迫停笔达 10 年之久。这期间他仍担任编辑工作。1911 年,德莱塞发表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这又是一部 对贫富对立的社会的控诉书,被视为《嘉莉妹妹》的姊妹篇。《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两部长篇小说奠定了德莱塞的“人间悲剧”小说的基本主题和格调,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和道路。1912 年,德莱塞开始《欲望三部曲》的创作。它由《金融家》(1912)、《巨人》(1914)、《斯多葛》(1947)部长篇小说组成。描写了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垄断资产阶级攫取财富和权力的过程,成功地塑造了金融巨头柯 帕乌的典型形象。它在揭发和批判资产阶级邪恶方面,超过了前两部作品。 长篇小说《“天才”》,真实地描写了美国社会摧残艺术、毁灭人才的事实。小说被长期禁止发行。  德莱塞的创作以十月革命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的前期创作带 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寻找不到改变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方法和 道路。1917 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德莱塞带来了希望,他站在进步 立场参与各种政治活动,成为一位“朦胧的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这 个时期德莱塞发表了《自然和超自然戏剧集》(1916);短篇小说集《自由 及其它故事》(1918)、《十二个人》(1919);剧本《陶工之手》(1918); 散文集《敲吧,鼓儿》(1920)等作品,表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 认识和批判,从中可以看出德莱塞的思想变化。  1925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代表了德莱塞文学创作的最高 成就,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美国的悲剧》全书共三卷,叙述了一个出身寒微的美国青年堕落成杀人犯的故事。其基本情节取村于真人真事。作品的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斯 出生在一个穷教士家庭,因出身贫贱而受人歧视,从小便对资本主义奢侈的 生活充满幻想和向往。他在伯父开的工厂里充当工头,与女工洛蓓塔有了私 情,后又受到芬棋雷电气公司老板的女儿桑特拉的青睐。他为了能与桑特拉 结婚,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便设计将已有身孕的洛蓓塔堕入湖中淹死。事 后,他自己也被送上电椅处以死刑,以悲剧结局而告终。  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克莱德短促的一生,展示了一个“发财梦牺牲者”的 人生轨迹。作品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写主人公利己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恶性发 展;第三部写克莱德成为共和党和民主党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使之最终成 为美国社会的牺牲品。  作者认为克莱德的悲剧是地地道道的美国悲剧。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及 其腐朽的生活方式是造成克莱德悲剧的根源。小说不仅揭露了拜金主义思想 的罪恶,而且还进而揭露了美国社会法律的虚伪性。这本书是对社会制度的 控诉,是作者对美国社会长期观察分析的艺术总结。  在《美国的悲剧》的创作过程中,德莱塞明确地以“社会背景说”作为 创作的原则,突出了主人公命运的社会悲剧性。注重对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 的描绘,显示出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该书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1927 年德莱塞应邀访问苏联,实现了思想上的重大转变。归来后发表了《德莱塞访苏印象记》(1928)。1929 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妇女群像》, 塑造了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共产党员艾尼达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 的探求。1930 年夏,他公开声明支持美国共产党。30 年代初发表的《悲剧的 美国》、《向艺术家呼吁》等政论作品,对美国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得 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他身体力行,积极从事工人运动,参加国内 外的反法西斯斗争。1941 年他当选为“美国作家同盟”主席。1944 年,德莱 塞接受美国文学艺术学会的荣誉奖。1945 年 8 月加入美国共产党,达到一生 中新的思想高度。同年 12 月 28 日,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寓所中逝世。 去世后出版的作品有《堡垒》(1946)和《斯多葛》(1947)。德莱塞一生写了七部长篇小说,两部戏剧集,两部传记和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及政论。他继承了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传统,突破了美国文学所因袭的 “高雅传统”,摆脱了只写“微笑的美国”的旧现实主义俗套,为美国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5.海明威  海明威(),极负盛名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继承了马克·吐 温等人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革新。他风 格独特,文体简洁,被后人称为“辉煌的文体家”。他所创立的文体风格对 美国和世界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海明威于 1899 年 7 月 21 日出生在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郊外一个叫做橡树 园的小镇里。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医生,他的母亲是一位具有一定艺 术修养的妇女,在他们的影响下,海明威从小就培养了打猎、捕鱼、绘画和 喜好音乐等多种兴趣。1917 年,海明威中学毕业后,在堪萨斯市《星报》担 任见习记者,练习用“短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写作,使他受到初步的文 字训练,对日后形成简练的文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18 年 5 月,海明威参  加了志愿救护队,在意大利前线身受重伤,于 1919 年初返回故乡。战后,他 作为驻欧洲记者长期居住巴黎,结识了侨居异国的美国女作家斯泰因、诗人 庞德,在写作上得到他们的帮助。1927 年,海明威回到美国,后迁居古巴。 除了写作外,他常去狩猎和捕鱼。1937 年,海明威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的身 份去西班牙报道战事,坚定地站在年轻的共和政府一边。二战期间,海明威 到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他积极参与反法西斯的军事行动,并因此而得到表彰。1954 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古巴革命后,他与妻子回到美国。晚年身 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症十分严重,1961 年 7 月 2 日,海明威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伴随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1922 年,他开始在报刊上 发表作品,1923 年夏季,出版了第一个集子《三个短篇和十首诗》。第二年 初,他在巴黎出版了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包括 18 个短篇,可以说这是 作者对当年意大利前线生活的回忆。虽然发行量较少,影响不大,但却以其 独特的风格引起文学界的重视。1926 年,海明威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太阳 也升起了》。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幻灭感。成了“迷惘 的一代”的代表作。1927 年,海明威发表了第二个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 男人》。作者在这些小说里创造了许多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这类人物形象对美国通俗文学产生了影响。  1929 年,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问世。这是海明威最重要的反战作 品,充分体现了他在创作思想和艺术上的特色。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美国志 愿军,在意大利前线负伤,住院期间受到英国护士凯瑟琳的精心看护,并产 生了爱情。亨利手术愈合后重返前线。这时意军溃败,他被误认为是德国间 谍,在等待处决时亨利跳入河中,死里逃生,找到凯瑟琳,一起流亡到瑞士, 度过了 3 个月愉快的生活之后,凯瑟琳由于难产死在医院里,新生的女儿也 死去了,亨利悲痛欲绝。作者用近乎麻木的语气描述战争怎样摧残个人的幸 福。他把战争的残忍与个人的幸福对照起来描写,由于海明威没有全面认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所以他把帝国主义战争看成是人类无法抗拒的灾 难,把战争作为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加以反对,导致整部作品表现出一种 茫然、悲观的情绪。《永别了,武器》标志着海明威在艺术上的完全成熟。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客观精炼的动作刻划,电报式的对话,把战事的胜败与主人公的心情 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30 年代上半期,海明威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在《死在午后》(1932)、《非洲青山》(19s5)、《没有斗败的人》(1935)等作品里,他描写了西 班牙斗牛和非洲狩猎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个人奋斗的拼搏精神。1936 年,海明威写成了自己最为满意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作者采用 了意识流和象征手法描写作家哈理在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和悔恨。1937 年,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出版。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哈雷·莫根为了养 家糊口,被迫从事海上走私和杀人越货活动,他对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深感 不满,孤军进行反抗,终于在一次抢劫时中弹身亡,临死前他才认识到“一 个人不行”。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个人主义人生哲学的怀疑,说明他的作品已 经开始接触到人民群众团结战斗的社会主题。  从 1937 年至 1940 年,是海明威的“西班牙时期”。他以北美报业联盟 记者的身份去西班牙报道战事,写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剧本《第五纵队》(1938)。此时的作者已经把对战争的思考与人类的正义事业联系起来,歌颂了为西班牙人民事业而斗争的勇士。他的爱憎是鲜明的。1940 年发表的长 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通过游击队的一次军事行 动,展现了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广阔画面,歌颂了为正义事业勇于牺 牲的献身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基本上中断了创作。战后 16 年间,他写下 了大量的文稿,但生前仅发表了《过河入林》(1950)和《老人与海》(1952)。《过河入林》表现的仍然是孤独、死亡这一主题,艺术上也缺乏光彩,在海 明威的整个创作中并不占重要位置。《老人与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充 分表现了作者在垂暮之年的精神困境中力求奋起的心理,是他一生总结性的 作品。由于这部作品,瑞典文学院于 1954 年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的情节十分简单,描绘了古巴渔民桑地亚孤独一人出海捕 鱼的故事。他在海上漂流了 84 天劳而无获,但并没有丧失信心和勇气。此后 经过两天两夜的生死搏斗,终于在深海里钓到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可是在归 途中,他遭到鲨鱼群的袭击,经过奋力拼杀,桑地亚击退了鲨鱼群。可是等 他回到渔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了。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人 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它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桑地亚实际 上是海明威二、三十年代创造的“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老人与海》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简洁朴实的描写,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尽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炼、寓 意深刻的意境,富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艺术感染力。此后,海明威再没有写出什么作品。他死后,他的妻子玛丽发表了他的两部遗作:回忆录《不散的筵席》(1964)和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1970)。 前者追忆海明威与第一个妻子在 20 年代的巴黎生活及他与一些作家的交 往,后者写一个画家与他的三个儿子的故事。海明威在近 40 年的创作中,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被世人誉为“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6.福克纳  福克纳(),美国现代小说家,“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 生于 1897 年 9 月 25 日。他的祖先是密西西比州北部的一个大种植园主,到 他父亲时家道中落。福克纳对种植园主世家由盛到衰过程中的种种变化非常 熟悉。  1918 年,福克纳在加拿大皇家空军中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 在大学学习了一年。1925 年,福克纳结识了美国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 在他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描写了参加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青年的痛苦经历和感受。1927 年,又写成第二部小说《蚊群》。1929 年,出版了福克纳的第三部小说《萨托里斯》。这部被作者自称为“站在门 槛上的书”,是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第一部小说,尖锐地揭示 了南方贵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遗产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  福克纳一生共写了 19 部长篇小说和 70 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以 约克纳帕塔法县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以《萨托里斯》为序篇,以发生在这块 土地的若干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作为主要脉络。时间从美国独立之前直到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的人物有 600 多人,组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  说总集。人们称之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1929 年出版的《声音与疯狂》是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部小说写 杰弗逊镇康普生世家的没落以及各个成员的遭遇与精神状态。全书分四部 分,由四个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中心线索是女儿凯蒂的经历。第一 部分是“班吉的部分”。通过白痴班吉的眼睛来反映周围的世界。第二部分 是“昆丁的部分”。昆丁是班吉的哥哥,哈佛大学的学生。他对妹妹凯蒂的 感情已经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凯蒂的放荡和出走,使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 击,竟至投河自尽。第三部分是“杰生的部分”。杰生是凯蒂和昆丁的弟弟, 是个实利主义者。他恨凯蒂的行为影响自己在银行谋得职位,鲸吞了凯蒂靠 卖身为自己的私生女小昆丁挣得的生活费。第四部分是“迪尔西的部分”。 小说最后部分由黑女佣迪尔西的叙述来补充尚未清楚的情节。她的忠心、毅 力和仁爱,反衬出这个家族无可挽回的没落和衰败,也体现了作者在她身上 所寄托的“人性复活”的信念。  1929 年至 1936 年是福克纳的创作高峰。除了《声音与疯狂》(1929) 以外,他还写了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其中《押沙龙、押沙龙!》是一部复杂、 难懂的小说,它以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漫长的历史跨度而在世系小说中占有重 要位置。《押沙龙,押沙龙!》所描写的是种植园主塞德潘一家的盛衰史。塞德潘原是穷苦人的孩子,娶了庄园主的女儿为妻,生下儿子查尔斯。后来他发 现自己的妻子有八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时,便 抛妻弃儿,带领 20 个黑奴来到杰 弗生镇开垦荒地,建造“塞德潘百里园”,并与艾伦结婚,生下儿子亨利和 女儿裘迪丝。亨利长大后到密西西比大学读书并与查尔斯结为好友。后来查 尔斯与裘迪丝相爱并订婚,塞德潘竭力反对并唆使亨利杀死查尔斯,亨利也 因此外逃。塞德潘与穷苦人朱莉同居,使其怀孕,后因故被朱莉的外祖父用 镰刀砍死。“百里园”也被一场大火夷为平地,全家都被烧死。至此,塞德 潘世家的历史也终告结束。同时也标志着庄园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大趋 势。福克纳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叙述斯诺普斯家族发迹史的《斯诺普斯三部曲》()。其中包括《村子》(1940)、《小镇》(1957)和《大 宅》(1959)三部分。除此以外,福克纳还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的《老人》(1939)和《熊》(1942)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福克纳在西方文坛上被看作“现代的经典作家”,于 1949 年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1962 年 7 月 6 日因病于家乡牛津镇逝世。  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及其他作品,描写了两百年来美国 南方社会的变迁,表现了蓄奴制及其瓦解过程给那里的人们带来的烦恼、痛 苦和心理状态,实际上是美国南方社会的缩影,表现出了“时代的精神”。 福克纳在小说的创作上进行了认真的试验和创新。他运用“意识流”手 法来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时序倒错”的手法来突出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7.拉丁美洲文学拉丁美洲文学包括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以印第安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英语等写作的文学。20 世纪是拉丁美洲文学的黄金时代,也 是拉丁美洲文学史上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涌现了大 批的优秀作家和作品。  20 世纪拉丁美洲文学第一个高潮是 20 年代前后的地方主义文学。1911 年,墨西哥革命唤起了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意识,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开始 面向现实,把注意力集中到美洲的地方文化和土著文学,反映和研究本土问 题,极力发展民族主义文学,促进了地方主义小说的兴起和繁荣。  地方主义小说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表现的中心,对大自然进行神话般的 描写,对地方传统、迷信进行提炼。歌颂了人与严酷而具有魅力的大自然的 斗争,从侧面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形成了本世纪初拉美文学发展的一 个重要里程碑。  地方主义文学有三大代表作品,即《草原林莽恶旋风》(1928)、《堂 娜芭芭拉》(1929)、《堂塞贡多·松勃拉》(1926)。《草原林莽恶旋风》的作者是哥伦比亚的小说家、诗人里韦拉,J.E.(1889—1928)。他曾担任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督导员和政府职务,多次出使墨西 哥、秘鲁、古巴等国。他一生只活了 41 岁,为后人留下两部文学作品:1921 年发表的 14 行诗的诗集《上帝许给的土地》和 1928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草 原林莽恶旋风》。后者成为拉丁美洲地方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写年 轻诗人柯伐和爱丽西亚为争取婚姻自由私奔逃跑到卡桑那雷草原后失散,柯 伐为寻找情人而进入原始森林。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描写了森林,特 别是橡胶工人的悲惨生活。他后来虽找到了爱丽西亚,但是他们并没有逃脱 死亡的命运:“林莽把他们吞没了!”在作者笔下,人成了大自然神秘力量 的牺牲品。这部小说由于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成为拉美文学 史中一部重要作品。加列戈斯()是委内瑞拉作家、小说家,生于加拉加斯。1905年进入委内瑞拉中央大学攻读法律,一年后放弃学业,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 他是一个积极的政论活动家,1947 年曾被选为共和国总统,执政未满一年, 即在军事政变中被推翻,随后流亡墨西哥,直到 1958 年才回到国内。回国后 被选为委内瑞拉教师学院名誉院长和记者协会名誉主席,并获全国文学奖。 阿根廷总统和秘鲁政府分别授予他“圣马丁大十字勋章”和“太阳勋章”。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危地马拉圣卡洛斯大学、委内瑞拉中央大学等学校先后 授予他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的学位和学衔。1969 年 4 月 4 日在加拉加斯去世。加列戈斯的主要作品有:《堂娜芭芭拉》(1929)、《卡纳伊马》(1935)、《贫苦的黑人》(1937)、《异乡人》(1942)、《在同一块土地上》(1943)、《暴动及其他故事》(1946)、《风中草屑》(1952)、《生活中的地位》(1954)、《少女和最后一个爱国者》(1957)等。这些作品带有浓厚的社 会现实主义的特点,取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富于地方色彩。他的代表作长 篇小说《堂娜芭芭拉》,便是描写大草原的优秀小说,被认为是地方主义最 优秀的作品。它不仅写景写得好,而且反映了社会问题、塑造了典型人物——草原恶霸堂娜芭芭拉的形象,表现了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之间的冲突和斗 争。  桑托斯·鲁萨多 15 岁时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受高等教育,在 现代文明的培 育下成长。成年后回到家乡,他的目的是整顿庄园,给家乡带来文明。地方  上最大的恶霸堂娜芭芭拉是一个暴发户,靠吞噬鲁萨多的表兄罗伦佐的财产 而发家,她是原始野蛮、残暴、可怕的三位一体。堂娜芭芭拉想把鲁萨多变 成另一个罗伦佐,要从物质上、身体上吞掉他。但鲁萨多聪明、能干,与堂 娜芭芭拉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故事以堂娜芭芭拉的失败而告终。她把 田产给了女儿,女儿和鲁萨多结了婚,两个庄园合并成一个。她的失败预示 拉丁美洲庄园主势力的即将没落。  吉拉尔德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 斯。他出身于一个阿根廷农村贵族家庭,幼时随父母去巴黎,10 岁回国。他 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在草原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受过磨炼。他的 农村生活为他以后写地方主义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他的文学创作受后期现 代主义和先锋派诗歌的影响,在阿根廷诗坛上是融合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写 作风格的主要诗人。吉拉尔德斯的早期作品有诗集《玻璃铃铛》(1915)和 短篇小说集《死亡和鲜血的故事》(1915)。自传体小说《拉乌乔》(1917) 描写了作者在农村和中学时代的生活以及在巴黎的经历。1924 年,吉拉尔德 斯定居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马丁·菲耶罗》杂志撰稿并主持《船头》杂志 的编辑工作。1926 年发表的小说《堂塞贡多·松勃拉》,标志着作者在思想 和艺术上的成熟,是拉丁美洲 20 年代以来流传最广的小说之一,是阿根廷文 学中的名著,也是地方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1927 年,吉拉尔德斯因重病迁 居巴黎,不久便去世了。其他作品有诗集《神秘的诗》(1928)、短篇小说 集《六篇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故事》(1929)、《小径》(1932)等。小说《堂塞贡多·松勃拉》措写了一个潘帕斯草原牧人高骑士的成长过程。主人公原是一个 14 岁的私生子,他被父亲送到姑母家,受尽了姑母的虐 待,慢慢形成了乖僻、不驯服的性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高卓牧人 堂塞贡多并成为他的徒弟和养子。他跟着堂塞贡多驯马、赶马,最终成长为 一名优秀的驯马人。五年以后,主人公的生身之父去世,留给他一笔遗产, 使之一夜之间变成大庄园主。他和养父一起在庄园住了 3 年,一直保持着牧 民的精神和品质。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塑造了潘帕斯草原英雄,描绘大草原 的自然景色,表现牧民的生活。地方主义小说家认为大自然代表一种力量,它决定了拉美人的性格,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描写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辽阔的潘帕斯草原和神秘的热 带森林,展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大自然。在艺术方面,作家善于运用诗化的 语言和民间口语,写景状物体现了拉美小说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地方主义 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正,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和进 步意义,为以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进入本世纪 20 年代,拉丁美洲在诗歌方面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诗 歌两种倾向。前者的代表是智利著名的女诗人米斯特拉尔。  米斯特拉尔(),智利女诗人。生于圣地亚哥。父亲早逝。 早年独立谋生,自学成才,14 岁时便开始发表诗作。1911 年至 1919 年在家 乡从事教育工作。1914 年以《死的十四行诗》获圣地亚哥花节诗歌比赛第一 名。1918 年至 1920 年任阿雷纳斯角女子中学校长。1921 年在圣地亚哥主持 女子中学。1922 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孤寂》,突破了当时现代主义诗歌的风 格,独树一帜。1930 年发表《艺术十条原则》。从此以后,她的诗歌创作有 了明显的转变。她的富于强烈博爱主义色彩的抒情诗歌,使她成为拉丁美洲 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她的诗集《有刺的树》(1938)和《葡萄  压榨机》(1955),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1957 年,死于纽约。 米斯特拉尔用朴实无华的形式抒发真情实感,描绘客观现实,开辟了拉美诗 歌的新天地。拉丁美洲的先锋派诗歌的代表以维多夫罗和博尔赫斯最为著名。 维多夫罗(),智利诗人,他早年推崇法国作家并接受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但很快便摒弃了这些流派,反对一切传统,主张诗歌应是 “绝对的创造”,1916 年在巴黎正式提出“创造主义”这个名词,并在《论 诗的艺术》和《1917 宣言》中系统阐述了创造主义的诗歌理论:把事物人格 化;把一切晦涩的东西写得清晰和准确;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具体的东 西抽象化。这一理论开创了拉丁美洲先锋派诗歌的先河,但由于脱离现实而 没有产生多少成功的作品。他的诗作比较重要的有《水的镜子》(1916)、《北极的诗》(1919)、《逆风》(1926)、《最后的诗》(1949)。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医生家庭。他出身上层家庭,多次到欧洲各国旅行,在文学艺术上以一个 欧洲文明先驱者的姿态出现,极力以世界先进文明来武装阿根廷,成为拉丁 美洲极端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有意悖逆传统的形式和内容,使用 自由诗体和复杂韵律,构思新颖奇特,情节神秘,充满幻想,只有相当文化 水平的人才能读懂。他的主要诗作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等,带有明显的先锋派诗歌的特点。除了诗歌以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短篇小说集《世界丑事》(1935)、《交叉小径的 花园》(1941)、《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和《布罗 迪埃的报告》(1970)等。小说的结构不受时间空间正常顺序的约束,故事 离奇荒诞,真假混合。形形色色的先锋派诗歌,从总体上看,并未取得显赫的成就,但它所独创的风格至今仍影响着拉丁美洲诗坛。  拉丁美洲 20 世纪当代文学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文学潮流便是现实 主义文学。其作品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内容来表现主题,以工人、农民、士兵 及革命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 的社会生活采取一定的暴露和批判的态度,是战斗的、朝气蓬勃的革命文学。 在众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中,以小说《在低层的人们》(1916)最为成功。 阿苏埃拉(),是本世纪上半叶墨西哥最杰出的小说家、现 实主义文学的鼻祖。他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毕业于瓜达拉哈拉医学院,在 故乡行医多年。1910 年墨西哥革命爆发,他积极参加反对波菲利奥独裁统治 的斗争。失败以后,他被驱逐出境,后辗转回到墨西哥城,从此脱离政治活 动,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小说大多描写 1910 年民主革命,成为墨西哥 民主革命的一面镜子。他的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加墨西哥 革命前写了三部小说《玛丽亚·路易莎》(1907)、《挫败者》(1908)和《莠草》(1909);第二阶段以他参加墨西哥革命开始,《在低层的人们》(1916)、《一个体面家庭的灾难》(1918)、《苍蝇》(1918)、《厄运》(1923)、《萤火虫》(1932)、《起义者,佩德罗·莫雷诺》(1935); 第三阶段,作者晚年专门从事写作,《潘多哈同志》(1937)、《新资产阶 级》(1941)、《女顾客》(1944)、《失去的道路》(1945)及《诅咒》(1955)等。他的代表作《在低层的人们》,描写了伟大的墨西哥革命,开 辟了拉丁美洲现实主义革命文学的新纪元。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采石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