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经济建设历程中的成功探索和失误

品史论今——周清华工作站
当前位置:&&&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资料 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上传: 周清华 &&&&更新时间: 20:57:41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专题讲解】 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知识归纳】实践:(1)成功实践:①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④面对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国民经济复苏回升的状况。 (2)探索中出现失误: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②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③&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十年&文革&浩劫,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经验教训: ①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④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⑤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⑥还须发扬民主,加强党建,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转变 【知识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以下转变: && ①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 ②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 ③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从个人崇拜转向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④文化上:从轻视知识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特别提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 的产物。在这些领域里的转变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最关键的是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归纳】 1.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1)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的内容是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3)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2.改革的必要性:(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日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也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 3.改革的措施:(1)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2)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 分 配方式 并 存 的 分 配 制 度。&&&&&&& 4.改革的效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特别提醒】①改革与发展是辩证关系。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二者紧密结合,互动共进。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四、&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影响 【知识归纳】过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②1984年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以后,国家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⑤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影响: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特别提醒】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的本质区别 ①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③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④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⑤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考点突破】&&&& 考点1&&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影响 (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考点2&&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历程:①建国初到1956年前,以私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③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调整:①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②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③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党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和从中得出的启示 措施: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 (②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③在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打破了原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全国展开。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④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 ⑤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办了深圳等五个特区、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中央又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持之以恒,不断深入。 考点4&&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1)原因: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2)成就与存在的问题:①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②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考点5&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考点6&& 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背景:(1)国际方面:①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③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 作用: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节约社会劳动;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益;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起步,加快现代化建设;可以有力地推进改革的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已成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 【高考真题精解精析】 【2011高考】 (2011年新课标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 【答案】:c 【解析】:工资总额增长等于或小于上缴税利总额增长,也就是保证企业资金积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abd三项都把调整工资作为了主要目的,都排除。 (2011年全国卷文综17)图5所示为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答案】:a 【解析】:图5中,中国工业总产值在1960年&1962年下降,主要是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年上升,主要是由于新的经济政策&八字方针&的调整。 (2011年全国卷文综2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 (2011年福建省文综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答案】:b (2011年福建省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 【答案】:a 【解析】:从题中图片显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bcd三项都可排除。 (2011年山东省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011年四川省文综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答案】:a 【解析】:只有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国家的基本方针,在图中所示1980年之前,与题中图片有因果关系;b项是中共十三大的理论,c项是中共十六提出的目标,d项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目标,都是阶段性的方针和目标,都在图中所示1980年之后,与题中图片无因果关系,排除b、c、d三项。 (2011年浙江省文综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答案】:a 【解析】: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土地已经实现了由私有转变为公有,排除b项;c项错在&提高&;d项错在&增强&;题中四个&统一&可以说明a项,也印证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农业经营模式。 (2011年广东卷文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该事件(&水稻高产卫星&)发生的时间为1958年,当时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成为&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与题意相符,选a项。b项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项1970年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c、d三项均与图片时间不符。 二.非选择题 (2011年安徽省文综35&(2)、(3))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 单位:1000海关两 & &&&&&&&&&&&&&&&&&&&&&&&&&&&&&&&&&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日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12分) & (2011年广东省文综39) (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 材料: &&&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 & (2)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要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面临的任务和国际环境分析,其影响要注意从积极与消极、现实与长远角度分析。 (3)实际上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即可回答。 (4)属于开放型题目,实际上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总结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010高考】 (10年四川卷)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 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②项只是图8所述的&现象&,而并非&积极作用&。 (10年上海历史卷)25.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a. 推行了土地改革&&&&&&&&&&& b. 组织了人民公社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解析:c。此题考察第6分册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题干的材料在课文小字中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体现为一五计划。 (10年安徽卷)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 (10年天津卷)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答案:d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分析:理解&单位gdp能耗&即可解答。 (10年山东卷)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年相对应的是
答案:c 【解析】年,我国通过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但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呈下降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b;年,在这一时期,年由于&左& 倾泛滥,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现下降态,但1960年当时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国民经济重新出现回暖的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c;年,文革期间,文革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但通过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整顿,国民经济呈现复苏和迅速回升的状况,故这一时期应为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农村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就呈现出了逐步发展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基本呈现上升的态势,故这一时期应为d。 (10年全国卷2)19.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19.【答案】a 【解析】注意选项中的用词,&根本&、&调整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恢复经济中,到1952年,我国经济状况才取得根本好转,故b不正确;同样,到1952年才合理调整了工商业,c也不正确;而人民收入迅速增加,也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我国刚刚建国,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为了实现、物价和经济的稳定为主,人民收入水平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故d错误。正确答案为a。 (10年江苏卷)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故正确答案为d。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0年山东卷)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通过歌谣中&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女孩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学习新式文化了,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故排除②。 (10年江苏卷)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故正确答案为b。 1.(2009年福建文综,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缓和 【解析】此题要理解&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符合。b人民公社是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也是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 【答案】a 2.(2009年广东历史,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国家政权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1954年宪法才将国家性质作此表述。 【答案】a 3.(2009年江苏历史,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解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或建设)道路的探索。这首山歌反映的是农村发展合作社搞人民公社的做法,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4.(2009年广东文基,26)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解析】日 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答案】d 5.(2009年山东文综,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年&&&&&&&&&&&&&&&&&&&&& b.年 c.年&&&&&&&&&&&&&&&&&&&&& d.年 【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因为那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在b和c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一直较高;c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 【答案】d 6.(2009年全国文综二,15)表1&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 1978&&& 77.6 22.4& & 1997&&& 25.5 38.1 17.9& 18.5 &&&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答案】d& 7.(2009年江苏历史,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中美关系中的贸易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加大了试题的难度。①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 【答案】b 8. (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5分)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2012高考押题】 1.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 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 c.宪法颁布&&建立了社会主义 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材料中两类人的比重及其占有土地的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年的土地改革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答案:a 2.、21、22、29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分别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举行盛大的游行进行庆祝。右图是当时天津市和平区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情景。当时这些城市&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认识。天津市等城市是工商业城市,以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是在1957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是在1954年,宪法只是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答案:b 3.图1为歼10战斗机,是中国最新一代单发多用途战斗机,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图2为2009年国庆节16名女飞行员驾驶着新一代国产战斗机参加阅兵式。中国空军力量得以快速发展,所依赖的国内工业基础应主要归功于(  )
a.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 b.&大跃进&运动 c.过渡时期的&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的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解题时可采用排除法。a项时间不符合要求;b项是中国经济曲折发展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是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答案:d 4.右图是新华社编发的北京各界庆祝三大改造胜利大会的照片。关于三大改造的完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c.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逐步消灭了地主阶级和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d项结论是土地改革的结果,与三大改造无关。a、b、c三项结论都是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答案:d 5.下表是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  )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7.9 a.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b.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发展 c.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d.经济建设方针的正确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生产结构&这一关键词语。四个选项中只有b、c两项是关于生产结构的概括,而表格材料反映不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故选b项。 答案:b 6.1957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曾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更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b.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从1958年开始出现了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因此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贯彻。a、b、c三项结论符合史实。 答案:d 7.某著作有一段描述,有几个字由于印刷问题看不清楚:&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你认为&□□□&应该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 d.&一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观点的能力。从&1959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等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它描述的应是人民公社化运动。a、b、d三项不存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c 8.&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首江西民歌可能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直接有关(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浮夸风&,题干材料中的民歌正是这一&左&倾错误的表现。 答案:c 9.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a.一化三改&&&&& 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 d.以粮为纲 解析: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以达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发展。周恩来的对联就说明了这一指导思想。 答案:b 10.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以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c.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是在1958年,当时还未发生&文化大革命&,排除d项。 答案:d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十年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①②③均符合题意。 答案:a 13.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重要的会议。这两次会议(  ) a.都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方针 b.都形成了党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c.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a、b、c三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中共八大上都没有涉及,故都不符合题意。中共八大科学分析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故答案为d。 答案:d 14.右图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 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 解析: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小岗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率先分田到户的,a正确;先是有小岗村的试点,然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开始实行,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c错误;1984年,我国宣布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d错误。 答案:a 15.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 a.改变了经营方式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保护了农民利益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解析:三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题考查其共性,b、c两项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该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d项排除。 答案:a 16.雁塘头的17户社员,1978年以前只有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和一台缝纫机,到1981年有了16块手表、15台收音机和7台缝纫机,还增加了两辆自行车。雁塘头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b.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c.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解析:从材料来看,转折点是在1978年,农业合作社和中共八大的召开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1978年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发展效果极为显著,雁塘头才有了上述变化。 答案:b 17.下表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 26.6 32.1 41.3 1980年 27.2 34.3 38.5 1981年 28.8 36.7 34.5 a.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b.我国模仿苏联模式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苏联撕毁中苏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影响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 d.国家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关注民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发生可喜的变化。a、b、c三项结论无论是时间还是含义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d 18.1992年,我国政府调低涉及3371个税目产品的进口关税;物价改革也迈出坚实的一步,国家管理价格的范围由1991年底的737种减少到89种,其中下放给企业定价的有571种。与此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提出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提出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992年我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史实,这与当时我国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直接相关。a、b、c三项史实时间与题干要求不符。 答案:d 19. 2010年,全国百强县出炉,江苏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四县市并列全国第一,本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江苏数量最多,有28个。下列对外开放的举措,直接有利于加快江苏经济发展的是(  ) ①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 ③开发开放浦东 ④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直接&,①中有江苏的连云港、南通,②③都能直接促进江苏的发展。④距离过远,对江苏的发展不能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答案:a 20.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2.改革开放后天津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优惠政策。1984年,天津(  ) a.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b.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c.设立经济特区&&&& d.开放建设滨海新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1984年,天津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港保税区。 答案:a 23.由下图可知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d.浦东是中国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图例及&投资结构图&可知,浦东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上,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投资很少,a项错误;c、d两项无法从图中直接得出。 答案:b 24.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从&数量的满足&到&质量的呼唤和走向理性消费&,折射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从追求生活质量消费走向追求生命质量消费。这主要说明了(  ) a.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发展 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我国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 解析:b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d本身说法错误。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的实行,这从侧面证明了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故答案为a。 答案:a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情况表 项目 全国总产量(万吨) 比历史最高产量下降(%) 工业生产& 50 农业生产& 25 粮 1.1 27 钢 15.8 83 材料2:年我国国民经济情况表 年份 项目  57 67 75 工农业产值(亿元) 466 810 34 47 4467 国民收入(亿元) 358 589& 87 03 粮(亿吨) 1.1 1.63 1.95 1.94 2.14 2.17 2.09 2.69 2.84 钢(万吨) 15.8 13.5 53.3 92 904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提供的内容,说明新中国成立时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2中1952年同1949年相比,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请说明原因。(4分) (3)材料2中1965年同1957年相比,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央作了哪些努力?(8分) (4)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2分) (5)年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数据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严峻可以通过分析表格得出;第二小问形成原因可以从旧中国社会环境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压榨方面思考。第(2)问结合国民经济恢复的知识回答即可。第(3)、(4)、(5)问首先,分析表格得出经济发展趋势,然后,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等进行分析。 26.物价的稳定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解放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大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2: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粮 食& 植 物 油 猪 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材料3: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6分) (2)材料2中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 (3)材料3中的票证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1中的关键信息&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大量投机资本&、&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来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第(2)问依据材料2中的信息及相关史实,概括回答。第(3)问结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概括回答。 答案:(1)原因:①工农业生产下降。②国家财政基础薄弱。③投机资本造成市场不稳。危害:造成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巨大困难。 (2)情况:农副产品消费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努力: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短缺。 27.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2: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日) 材料3: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2,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6分) (3)依据材料3概括深圳南岭村的农村改革的特点,指出其本质。(4分) (4)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4分) 28.&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2: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 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3: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 座谈会纪要》(日)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在对外方面的主张在什么不同?各出于何种考 虑?(5分) (2)材料3与材料2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5分) (3)依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5分) (4)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 (2)材料2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3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 在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masm的发展历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