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行政决策科学化的意义形式

唐代三省六部_百度百科
唐代三省六部
隋唐时期的中枢制度。三省指(隋称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户部、、、、工部。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构,一般为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三省长官:(隋为令)、门下(隋为纳言)、共行宰相之职。六部为属下的中央行政机构,分掌各方面的政务及政令的贯彻执行,并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及地方上的府、州、县有领导、监督之权。其后,三省长官成为荣誉之职,其决策权逐渐被剥夺,宰相一职为他官参加议政所替代。唐中叶以后,成为真宰相,其后,地位尊崇的,因拥有起草权,被称为“”.尚书省六部及下属各司的职权,在安史乱后,由于使职的趋重与普遍化,逐渐被分割,故在唐中叶以后,趋向名存实亡。
简述唐代三省六部制 答:唐代的三省为、和。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水陆工程等。各部长官为尚书。三省分权削弱了,加强了皇权。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的调整和补充。
隋朝以前,自西汉至南北朝,基本沿袭,即位后,为加强,综合前代各种制度,确立了。
隋文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置尚书、门下、三省。内史省是决策机构,长官叫内史令;是审议机构,长官叫纳言;是执行机构,处理全国行政事务,长官叫,副长官叫左、右仆射。尚书省下设史、礼、兵、都官(后改为刑)、(后改为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传郎。三省的长官等于的宰相。把宰相之职一分为三,避免了权臣专权,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补充。三省为、门下和尚书省。
即隋朝的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长官叫。
负责审核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长官叫。
是最高执行机构,长官有、左右仆射、左右丞等。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务;,掌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掌管法律、事务;工部,掌管、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等等。六部与地方诸州联系,必须通过尚书省各级长官。
唐初,以长官、长官、长官侍中共议国政,行使宰相的职务。因即位前曾任尚书令,以后此职虽设而不任人,左、右仆射遂为实际的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后因三省长官品位崇高,不轻易授人,中书令、侍中也不再常设。官虽不设,宰相却不可缺员,特置参议得失、、参预朝政、、等名号,高宗以后这些名号逐渐统一、固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凡以本官加带此类头衔的官员,即为宰相。但这些作宰相的人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唐朝宰相平时讨论军国大事的场所是,即宰相的总办公处。政事堂开始设在,后来迁到,唐玄宗时改称“”。政事堂会议协助皇帝决策国家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人开始为三省长官,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人,以本官加“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衔,后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
宰相权力分于三省,宰相又由品位较低的官员充任,并且协同议事;各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封建统治机构日益完善。加强了专制主义,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
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二人,
掌审议,长官二人,、门下通过的,经皇帝裁定交贯彻。
职责为执行,长官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
位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为尚书令),加之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简称、一度改称同二品)”、“(简称)”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至宋代,另使掌管部分军权,以牵制武将、分散相权;另设掌财政,宰相理行政。之外另设“”。
至元代。废三,只保留,行一省制。中书省设左右丞相。
三省六部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户部、、、、工部。每部各辖,共为。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隋唐的长官为(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隋称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后改称),主要职官有。主要负责朝臣,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王皇帝的过失。设在宫外,长官为,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他们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三监(或,见)及地方上的府、州、县官有领导、监督之权。“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初设于,高宗死后,移至,玄宗时改名);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为名的他官参政。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决定政策之权则被剥夺。玄宗以后,起草诏敕之权又为所分割;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使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名存实亡。宋承唐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尚保留审覆天下案的职权外,的主要职权都已转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另派分别主判,以处理残留细务,三省六部制仍是名存实亡。,以三省取代为最高行政机构,与对掌文武大权。除正、副宰相外,门下、分设左、右,左、右,左、右正言掌原谏院所领谏诤弹劾职务,、掌原起居院所领职务,又分设门下后省、中书后省,为及中书省下属机构,分别以及主管,以给事中掌原封驳司的职务,并以封还词头的方式行使封驳权。下领六部,由各部尚书、侍郎主管,以原审官东、西院,,三班院所领职务归,以原与所领主要财政职务归户部,以原太常礼院所掌礼仪职务复归,以原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覆刑狱及三司有关审核会计帐册等职务并部,以原三司有关修造、坑冶等职务归工部,某些次要军务归兵部,并废除之外的旧有机构,恢复六部下属。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1129),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如建炎三年以礼部兼主客,兼,兵部兼职方,兼,兼司门,工部兼,屯田兼水部等,还省并若干入六部。隆兴元年(1163),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如以兼,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辽代系统中,设(其中“”初名“”),设官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元、明为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932011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简答题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32011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简答题
2010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1);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6、简述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制在体;(1)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幕僚机构,畈苋嗽辈皇枪籍;8、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①依惩戒法的规定交付惩戒委员会审查者;②由于刑事
2010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1)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6、简述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制在体制上的差异?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的内容与隋唐六部的分工已基本相同,但两者从体制上讲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幕僚机构,畈苋嗽辈皇枪籍,后是规定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向太后谢恩,再后来是怂恿后党官员多方掣肘改革,致使新政令难以落实。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在地主,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其余督抚或借诩推诿;或粉饰应付。8、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尽管当时要对当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令其休职:①依惩戒法的规定交付惩戒委员会审查者;
②由于刑事案件被告诉、告发者;③因官制变动,官署和员额合并裁撤者。(3)文官的免职或休职须得上一级长官执行。简任官属于国务院或直属国务总理的,其免职或休职均由国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从宰相制度上讲,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 艺焦叭嗽薄6逄屏前清官僚和立宪派作出平衡吭蚴侵醒胫饕姓澳懿照顾,但实际设置的机构非棵牛可惺槭浅⒚伲“因人而立”,而是根据客嵌际“旃嵋榈姆ǘú渭诱观需要,将能合在一起的机撸簟⒈讲可惺樵谔瞥趸构尽量归并。钩<嫒卧紫唷?/P&(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
(2)相府诸曹仅是丞相制。总长直接受总统指挥,的秘书班子,诸曹人员仅协次长也由总统“简任”,总助丞相处理公务,其分曹的长、次长各为1人,形成总方法因时代、社会需要、机统-总长――资长三层独任关结构调整以及主官政见不制的领导方式,避免了副职同而发生变化。而隋唐六部过多,纠缠不清的矛盾。 作为正式的国家职能部门,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拥有法定的职权,并在处理、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执行政务上拥有一定的自主因当时正处在战火末熄的非权,其机构设置也相对稳定常时期,故各部顺序的排列得多。以陆、海军部为首,尤以陆
7、简述清朝“百日维军部的地位最为重要。但是,新”期间行政执行遭遇的主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要阻力?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
(1)最高决定权的二元制并不很完善,权限划分也化。戊戌变法是在慈禧太后比较粗放,带有较多的“临为首的顽固派与光绪皇帝为时”色彩。当然,与历代封首的维新派之间的激烈斗争建王朝的六部建相比,这毕中进行的。尽管光绪名义上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已是“权归于一”的皇帝,化的中央行政体系。 但慈禧太后几十年垂帘听政
9、据北洋政府1913年1所形成的最高决策者的地位月,公布的《文官保障法草并没有根本改变。由于最高案》的规定,除特任官公使、决策权不统一,政令往往前秘书以外,其余文官享有哪后相左,使下级执行起来无三项保障?所适从,行政效率自然低下。
(1)文官非受刑法的宣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告、惩戒的处分不得免职。的保证。当时清政府的军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予免大权被慈禧的亲信荣禄所掌职:①因身体残废、精神衰握,光绪仅仅靠几个没有实弱或年老不能胜任者;②自权的维新派推动改革,显然请免官者。是难奏其效的。
但上述免职须经文官惩
(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戒委员会审查核准。 慈禧先是迫使光绪将支持改
(2)文官非经本人同意,革的大学士翁同和开缺回不得转任同等以下职位。有1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属于各部或直属各部总长和各省行政长官的,均由各部总长或各省行政长官经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荐任官和委任官的免职或休职办法以此类推。休职文官除不执行事务外,其待遇与在职官员相同。10、简述《陕甘宁边区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根据统一管理和明确分工负责的原则所具体规定的各级干部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形式?(1)边区政府民政厅直接管理的人员包括边区政府各厅、处的秘书、科长和直属机关负责人;专员公署专员、秘书、科长;县长、县政府委员会和县政府秘书、科长,区公署区长等。
(2)民政厅委托专员公署管理的人员主要是政府科长级干部。(3)有关部门分别管理并向民政厅备案的人员包括边区政府各厅、处、股级以下干部;各直属机关科长以下干部;各类文化技术干部;专署和县政府股长以下干部;区助理员,乡长和乡政府委员及文书等。以上三种形式构成了边区干部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11、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的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这一套管理制度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之来调节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这种体制上的两重性也反映到行政决策上,使这一时期的行政决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
(1)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的官员草诏,经皇帝认可后,由宰相副署,然后下达执行,行政决策过程即告结束。
13、禅让制: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14、战国时期上计制:上计制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国数、赋税数、户口统计以及治安情况。其具体做法是: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人民委员会由主席、各人民委员、工农检查委员会主席、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等组成。18、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来国家这种政治共同体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1)母系氏族公社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由于生产力
(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监察制度是一种具有双重职能的特殊制度,既是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体现的是专制皇帝个人的意志,此乃监察制度的主导方面,同时又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法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机关,反映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总之,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人主莅权、大臣议权’。②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它的办法:(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意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刷新政治。(开国帝皇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往往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12、试述魏晋面北朝时期的行政决策方式?魏晋南北朝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上呈现出加强 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臣迭出。这些权臣的目的在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于夺位改统,因此,他们逐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国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儡。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
15、行台尚书省:是金皇权的一种制约。这一时期朝地方上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的行政决策多出现皇帝和士特殊区域。金太宗、金熙宗族共同决策的局面。在这种时,金先后在燕京和汴京设政治格局之下,皇帝往往处行台尚书省,其在行政体制于半傀儡地位,但仍能发挥上沿袭中原汉制,与金内地一定的作用。保持一定差别。天德二年
(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1150年),海陵王下令废集权的决策方式。魏晋南北除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这造于朝廷。金代末年,由于抵成皇权一定程度的衰落。但御蒙古、西夏、南宋三面夹改号易统之后,昔日的权臣击的军事需要,金又设立了变成了现今的君主。君臣地许多行台省,金宋行台省的位的转换使他们必定十分注性质和元初行省基本相同,重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紧紧可以说已开元代行省制度的抓住行政决策权,以避免大先河。权劳落。因此,在这种情形
16、批红:是明代国家下,皇帝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之一。志,独立地行使行政裁决权。皇帝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依决策内容的不同,决策方作出最高裁决,称为批红。式有所差异,大致上有以下明宣宗已将批红之权部分让两种形式:给了宦官,明宣宗以后的皇
①对于重大的事务,依帝多昏庸无能,但又不愿分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权于臣僚,于是便托权于具采用的集议的方式,由皇帝有很大依附性的宦官,宦官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便乘机弄权,司礼监秉笔太作出裁决。监取得代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对于一般性政务,则成为皇帝处理机务最为帖近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的助手。来加以解决。在这一决策程
17、人民委员会:是国序中,各机构上报文书经三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省审核后,择要送达君主,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皇帝裁断后由承担草诏工作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2低下,不可能出现剩余产品,因而不会产生剥削现象,只能通过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和平等分享劳动成果来维护共同体的存在。(2)这时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像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成员。(3)它实行原始民主族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19、简述秦汉时期的官员考课制度?(1)对各级中央政府主管官员的考核。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由尚书代皇帝行使考核权,并交皇帝核准。九卿则由丞相和御史两府联合进行考核。
(2)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常由丞相、御史三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和大课。
(3)郡对县的考课。常采用“秋冬集课”的方式,一般利用大会都试的机会进行,令长必须参加。到东汉时,令长不再亲行,而遣丞慰以下至郡国上计。(4)对各级官府的非主管官员,由各部门主管官员负责考核。(5)、考课完成后,按官员政绩和品德分别作出结论并给予奖罚。考课成绩特别优异者称‘最’,对成绩优良者分别给予褒奖、增俸、赐金、升职、赐爵等各种奖励。考核考核成绩较差者被称为‘殿’,要追究责任,给予惩罚。20、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充分调动各方面构。中央裁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大理寺等衙门,其有关事务各归并六部;地方裁督、抚同城的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和东河总督及不办理政务的粮道和盐道。(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各省督抚保举人才,以品学兼优,通达时务,不染恶习为条件;原
(3)曹锟以大总统名义直接掌握决策权。曹锟上台后,一方面运用军事力量和金钱继续操作议会,另一方面以大总统名义直接控制内阁,牢牢掌握着行政决策权。但是,曹锟的贿选已经将自己搞得名声扫地,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将领凭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终于将他赶下了台。23、试述元代的行政监
(3)在地方行政监察上,元代分全国为几个大监察区,京都附近由御史台直接监察,其它大监察区由行御史台负责监察。行御史台受中央御史台节制,其机构设置除无殿中司外和御史台大致相同。(4)元代在大监察区之下再分22个小监察区,即22肃政廉访司,其监察区域称道,它们分别隶属中央御史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掌握最后裁定之权。体现出群体决策特点的是唐代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1)大臣廷议。可以分为皇帝主持的朝会和尚书省集议两种方式。(2)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会议。一般在朝会结束后,宰相留下来与皇帝就朝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于重大问题,皇帝召开有宗室、勋臣、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加的会议。以上各种决策会议,都属于行政决策的辅助手段,在中国古代国家中,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故无论是哪种决策辅助手段,一旦形成意向性决策意见后,都须按一定程序形成诏敕,方能具有法律效力。2010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2)21、简述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1)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迭的衙门,任命杨锐、刘光弟、林旭、谭嗣同等为机章京,负责审阅新政奏折,开列新政条例,撰拟新政谕旨。与此同时,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迭机 科举考试所用四书五经,现察制度?一律改试策论;各部院官员
(1)元代监察机构组织考试,也考策论,并以实际相当完整,有中央御史台、工作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 地方行御史台和各道肃政廉
(3)在行政动作方面,访司三级。22道肃政廉访司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分隶中央御史台和西、南两程。为广泛征集朝野改革建行御史台,两行台又受制于议,允许大小臣民上书直言;中央御史台。这样由御史台各衙六办事,过去无章可循,监临中书省和附近行省,行只依旧例,现删去旧例,另御史台监临其它行省,各道订简明章程,以求规范。 肃政廉访司监临路、府、州、
22、简述直系军阀统治县,形成一个以御史台为中时期的行政决策?心,行御史台为重点,各道
1920年7月直皖战争后,肃访司为经纬的严密监察网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络,纵横交错,覆盖全国,在直系军阀统治的4年中,使封建监察体系趋于完备。 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大体可
(2)御史台是元代最高分为三个阶段:行政监察机构,其作用和地
(1)直奉联合控制决策位均高于宋、金旧制,处于权。直皖战争后徐世昌仍为和中书省、枢密院三足鼎立大总统,靳云鹏于1920年8的地位。元朝御史台沿用唐月9日组阁,但实权操在直朝三院制度。御史台长官御系曹锟、吴佩和奉系张作霖史大夫和副长官御史中丞主等军阀手中。大总统和内阁持台院事务,在侍御史和治仅为奉命执行机构而已。 书侍御史协助下总管一切监
(2)直系利用兵权支配察事务。殿中司设殿中侍御决策权。1922年4月第一次史2人,其监察职责集中于直奉战争后,直系完全控制宫廷范围内,即纠察朝仪,北京政府。鉴于袁世凯和段还可随大臣入宫奏事,纠避祺瑞的教训,直系军阀并不不可与闻之人。察院是御史公开拒绝《临时约法》和国台的主要机构,设监察御史会,反而以‘恢复法院’相若干人,负责纠察各级官吏,标榜。在‘恢复法统’的口虽官卑职小,但握有监察重号下,他们撵走了安福国会权,连中书省长官也在其弹选举的总统徐世昌,抬出黎劾范围之内。其监察范围也元洪为大总统,并恢复旧国十分广泛,《大元圣政国朝会,组成以王宠惠为总理的典章》中明确记载了其详细新内阁,但是,总统、国会、规划,涉及元代政治生活的内阁并不能依法行使职权,各个方面,远远超过唐宋时而必面仰军阀鼻息,听从军期六条问事的范围。 阀指挥。3台和西、南两行台。每道设廉记使2人,廉记副使2人,下设经历、知事等属官。肃政廉访司之职掌偏重于监察,但又不限于监察,如世祖至元六年(1270年),令肃政廉记司兼行劝农之职。行御史台和肃政廉在监察对象上有明确划分,凡行省、宣慰司以及其直属机构由行御史负责监察,以下各级政府机构由肃政廉记司负责监察,元代对肃政廉访司十分重视,将其与监察御史同样看待。(5)元代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监察法规的制定,如《设立宪台格例》、《察司体察等例》、《行台体察等例》等。这些法规和条例使行政监察规范化,保证了监察机构的正常运转。(6)元代监察体系的弊端也十分突出。首先,主要监察职务被蒙古贵族垄断,严重影响了监察机构作用的发挥。其次,蒙古贵族享有特权,有受监察法规的制约,监察机构无权对一些特权机构,如宣政院、大宗正府、皇宫事务机构等进行监察。这些都无G使监察机构保证封建中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功能受到限制。24、试述苏区工农民主政权的特点?工农民主政权是由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与历史上的其它政权相比,它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苏区所建立的各级苏维埃政权机关是议事机关,又是行政管理机关,议决并执行各该区域内的一切事宜,行使立法和行政等一切职权。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另一方面又便利人民选封,经过不同层次的分封形成等级结构的国家群。分封制不仅在王畿以外推行,而且也在王畿以内贯彻。分封制度并为西周王朝所独有,但这一制度到西周时期民展到成熟、严密和完善的水准,有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与之配套并加以保证。26、战国时期的郡县制:郡县制是战国时期各国推行的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
30、简述春秋时期各国赋税改革对行政体制的影响?春秋时期各国的赋税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土地关系和赋税财政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国家职能的变化,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变革有巨大的影响。度到乡里单一制奠定了基础。31、为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前代制度进行调整?(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州郡设置的失控而造成中央对地方管理难以应付的历史教训,隋唐之初将原地方管理中的州郡县三级体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贯彻发主集中制原则。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对人民ss泛的民主。人民有选举代表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并对不称职者有权撤回。各级苏维埃政府要对选举它的工农兵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乡苏维埃直接选民报告工作。另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实行高度集中。建立在劳动群众直接选举基础上的办维埃政权拥有高度的权力,能够集中处理国事。工农民主政府的政策法令一经制定颁布,就必须遵守和执行。知级政府之间,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力戒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3)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一、精简行政机构。在红色区域,无论中央或地方的行政机构,总的来说都比较精简。二、严格编制定员,1931年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伊始,就对地方各级政府人员编制了明确规定:大乡3人,城市19人,区15人,县25人,省90人。三、减少副职,不设虚位。在苏区,各级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实行限额制,副职人员较少,或不设副职。25、西周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在地方实行的行政体制。西周王朝除留下王畿的一部分地区由王室直接管理外,将王畿以外地区实行分 管理体制,其特点有二:一
(1)使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其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发生变化。改革以前,土地免,而非分封世袭之贵族;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庶民是二是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君主的奴隶,各级君主必须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设立农官监督庶民在公田上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劳动。从整体看,这一时期的权力一直延伸到社会的底的国家不仅是政治、行政事层。这一制度萌芽于春秋时务的组织者,也是社会生产期。的直接组织者。赋税改革后,
27、节度使:最初是唐国家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代设于边区的军事长官,职权,实际上取消了公私田之权以领军为主,并无监察地分,一律按国人什一履亩而方政务的职能,也无固定辖税的方法收取实物。这样一区;安史之乱后,战火延及来,国家的主要社会职能就内地,地方政务依仗军权而仅剩下政治和行政事务性的推行,节度使遂掌握地方政内容,不再具有直接组织社治、军事和财政大权,成为会生产的职能。割据一方的地方高级行政长
(2)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官。化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
28、军机处:是清朝自改革以前,土地国有,君主雍正年间设立的中央机构。封赐土地以基层行政组织为军机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当单位,在政府官员监督下,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由基层行政组织负责人组织期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军种族奴隶在公田上进行集体机处开始时并非正式的国家耦耕。改革以后,一家一户机关,在乾隆以后常设下来,的小农成为生产单位,集体嘉庆朝修会典时已将其列入在公田上耕耘的“井田制”正式机关之列。军机处初设趋于瓦解。井田制的破坏引时,其职权仅限于军事方面,起阶级结构的变化,庶民的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最后社会地位提高,可充当甲士,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中实际已变成向国家交纳什一枢决策机构。税的自耕农。庶民可以自由
29、平政院:是北洋军开荒、自由转让土地,进一阀政府的行政制裁机关。平步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庶政院成立于1914年4月,直民的分化,各种纠纷也随之属于大总统,院长由总统特增多,再加上国家要向农户任,指挥监督全院事务。1923征收各种赋税,于是产生以年《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取农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消平政院,改采英美制,将的户籍制度。户口的整顿为平政院事宜移至大理院。基层组织由乡遂双轨制过过4制变革为州县二级体制,随后又在州之上设置作为监察区的道,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隋朝以前,地方长官有自辟属吏的权力,属吏与主官之间关系亲密,隋统一中国后,为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了地方官自辟属吏的制度,将官吏的任免权一律收归中央,这一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的自主权则大为缩小。32、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独创性经验?
(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积极性。(2)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行政事务的管理。(3)实行民主决策,重视征询和采纳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了建议。(4)实行精兵简政和逐级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
(5)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6)严格干部标准,加强干部的教育和考核奖惩,干部的福利待遇以不高于熟练劳动者的所得收入的俸以养廉的原则。33、简述晚清时期的行政监督制度?(1)都察院行政监督功能的强化。晚清,由于时局变迁,都察院的行政监督功能无从发挥。因此,清政府在宣布预备立宪的同时,即决定整顿都察院,强化都察院的行政监督功能。1907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主要内容如下:一、改革都察院内部机构;二、简化监督程序;各部院只须就紧要事体向都察院陈奏,不必每事必报。三、改革御史推荐办法。通过整顿,都察院的行政监督功能有所国务会议主席,在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临时参议院对行政决策的影响。临时参议院是南京临时政府的离高立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但是由于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的行政决策有着密切关系。(3)参谋本部在中央决策中的作用。南京临时政府的军事机关是大元帅大本营和参谋本部。大元帅大本营是最序的解体,自然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宁,势必要求加强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而以礼制为基础的习惯法在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方面已显得无能为力,制定新的成文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已迫在眉睫。(4)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官僚制。早在春秋时期,在家臣制的基础上就忆产生了官僚制的雏形,世卿世禄归。当掌权军阀得势时,即使是错误的决策也能够顺利执行;当掌权军阀失势时,即使是正确的决策也无人去执行它。(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执行,从总体上来说是相当混乱的,造成混乱的原因十分复杂,仅从行政管理的层面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体制混乱,权限不清。加强。(2)资政院、咨议局的行政监督资政院、咨议局是作为清朝中央和地方议会的预备机关而设立的,所以,它们对于行政的监督与议会监督行政相类似,也是通过议事权、咨询权和纠核权来实现的。(3)弼德院的行政监督
清政府在成立仿“责任内阁”时,设立了弼德院,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并用以制约内阁。(4)行政裁判院和审计院的筹建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曾准备设立行政裁判院和审计院,分别作为中央行政司法机构和审计监督机构。行政裁判院和审计院的筹建,是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大事,它说明了行政监督的法制化已是大势所趋。由于清政府很快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上述两个行政监督机构也就胎死腹中了。34、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决策?(1)临时大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总统制,不设国务总理,临时大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最高行政首长,直接统辖中央行政各部。临时政府的最高行政决策机关是由临时大总统与各部总长组成的国务会议。临时政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在国务会议上作出的。临时大总统作为 高军事指挥机关。参谋本部制呈现出瓦解趋势,但世卿是军令机关,不入政府系列,世禄制的最终废除乃是通过直接隶属大总统。参谋本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而实实际上掌握着军事决策权和现的。变法运动的核心和焦部分行政决策权。点在于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35、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废除世卿世禄,以便让那些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从庶民中产生的具有卓越能行政管理的影响?力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掌握政权。官僚制是一种和动使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系统化,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它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行政管具有以下特占:一、官员职理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位不能世袭,只能凭能力和
(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功劳由国家授予;二、官吏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只能依法按上级的规定行使央集权的目的。在分封制下,职权,上级通过‘上计’来各级君主的专制权力受到空考核官吏,依据官吏工作实间的限制,在郡县制体制下,绩予以奖惩,并作为官员升郡县地方长官不是封君,其迁的依据;三、俸禄制取代职位也不能世袭,郡县地方食封制。可见,君主通过官长官所掌握的主要是行政执僚制完整地控制了国家的人行权,决策权则主要收归中事权,使中央集权政体获得央。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封建了组织上的保证。君主中央集权制下君主权力
36、试述北洋军阀统治远比分封制下的君主权力要时期行政执行的基本趋向和大。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2)废除井田制,承认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的各届政府,基本上都是军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承人控制下的政府,因而其行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必然政执行必受到军阀势力的影引起土地兼并和庶民分化,响,呈现出如下两个基本的这种分化势必引发激烈的阶趋向:级斗争。这样一种严重的阶
1)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级斗争格局需要一个表面凌掌权军阀的意志为依归。符驾于社会之上维护私有财产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秩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使完全违背民意也能畅通无家,通过这个国家对各种社阻;不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会矛盾加以调节。决策,即使完全符合民意也
(3)变法运动中,各国是寸步难行;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
2)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民的倾向。等级君主制旧秩掌权军阀的实力消长为依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体制不断变化,各种机构职责权限十分混乱,到皖系军阀统治时,府院权限纷争已到了兵戒相见的地步。
2)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袁世凯统治时期,北京政府的政令尚能保持基本的统一。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各自为政,纷纷以军事实力干预政府事务,造成政出多门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混乱书面。3)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任国务总理,组成联合内阁,除北洋派阁员外,段祺瑞很难控制其它阁员。4)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在北洋军阀统治的16年中,内阁迭了40余次,平均每年更迭近3次,内阁最长的不过年余,最短的只有几天。内阁的频繁更迭,无疑给行政执行带来了消极的影响。37、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时才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它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血缘亲疏及长幼辈分的血族观,保证嫡长子继承王位。宗法制度不仅解决了嫡长子王位的问题,为统治集团提供了权力的继承和更迭规则,降低了权力转移时政治振荡的频率,而且还协调了各级封君之间的关系,起到了稳定整个王朝统治秩序的作用。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932011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内容。 
 自考 中国行政史 名词... 32页 免费 2011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18页 1下载...144.精兵简政:精兵简政;1941 年 12 月,中共中央根据党外人士李鼎铭的建议,...  中国行政史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了)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行政史---多选题 1.中国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有:强烈的神权色彩\等级君主制的国家...  自考 中国行政史 名词解... 32页 免费 2011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简... 18页...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第一章 夏商西周 1、禅让制:尧舜禹时代...  中国行政史总复习资料一、简答题 1、 简答: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P69...3页 2下载券 2011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18页 1下载券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  陕甘宁边区政府 31.边区行政公署 33.《十九信条》 34.“精兵简政” 33.“...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7页 免费 自考 中国行政史 名词... 32页 免费 2011年全国...  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的又一特色 3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自考本科中国行政史简答 5页 免费 2011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18页 1下载券 ...  2011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18页 1下载券 物流企业管理(5373)名词... 3页 ...简答题 79、 79、物流业务管理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物流的 计划管理、调整物 ...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29页 免费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7页 免费 自考中国行政...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简答题 (答到要点即可给分) 1、 “岁寒三友”指的是...  中国行政史课后简答题答案_公共/行政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第一章 1、中国军事...考生只得按照宋代程、朱等几家经义解释来答题,不允许抒发自己的见 解,经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政决策权的分化包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