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望孤寡老人民族团结结的故事艾尼怕老人

乌鲁木齐民族团结大院的故事:暖心的花开了
来源:乌鲁木齐文明网&&作者:&&
日 13:39:05
  4日,在天山区二道桥片区管委会药王庙社区油脂小区“民族团结小果园”内,居民玛尔哈巴·吐尔逊正给5岁的艾丽夫·艾尼江小朋友拍照。
  像一家人那样不分你我、心灵相通、共担风雨――这便是乌鲁木齐市350个民族团结大院的精神所在。民族团结大院是乌鲁木齐市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一道美丽风景。
  透过这道美丽风景,我们看到的是人人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热情,还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大爱。这些平凡人平凡事,拉近的是心与心的距离,汇聚的是民族团结的巨大正能量。
  从今日起,将连续推出“民族团结大院的故事――世界上最近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系列专题报道,为读者讲述民族团结大院里各民族居民邻里守望、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
  家住天山区二道桥片区管委会药王庙社区油脂小区5号楼的孙淑珍,最近每天都到单元门口绿地边的凳子上坐一坐。因为经常遇见,她和张玉兰、马洪伟、肉孜汗·乌守尔、亚森·尔西丁从最初的不认识到现在主动坐在一起聊天。
  油脂小区是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居住着9个民族1800多名居民。平常大家各忙各的,加之小区没有好的休闲地方,多数居民互不相识。
  随着小区三块绿化用地从荒芜到繁茂,小区各族居民的交往逐渐加深,大家的感情也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交融。大家从陌生到相识,建立了友谊。
  各族居民一同打造绿地,共同改善小区环境,日常生活中和睦相处,油脂小区被药王庙社区命名为“民族团结大院”。
&&& 荒地变绿经历一番波折
  油脂小区1号楼、2号楼之间的绿地,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民族团结小果园”。
  7月4日,记者走进小果园,月季花、四季梅、向日葵正在盛开;苹果树、樱桃树、桑树、杏树、李子树枝叶茂盛……绿地中间,一个长5米、宽2米、高2.5米的钢制凉棚下悬挂着“药王庙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年联谊活动”红布标语。
  这块近500平方米的绿地能有如今的模样,着实经历了一番波折。
  因为疏于管理,这块绿化用地曾荒废了好几年。居民们多次向社区反映,但物业公司没有资金修缮。
  药王庙社区党支部书记薛鹏武说,经商量,楼栋长开会倾听居民意见,决定让居民自行美化绿地。
  问题来了,有居民抢先在这块公共绿化用地里种菜,没占上地的居民不乐意,这块地又荒了。
  2014年,1号楼的克依木·牙苦普带着家人在这块地里植树种花。邻居们不愿意了,把他“告”到了社区,说他私自占用公共绿化用地。
  对于居民反映的问题,薛鹏武和社区工作人员多次解释,并与物业公司沟通后,允许克依木·牙苦普自己掏钱在荒地上植树、种花、种草,但不能私用。
  邻居马生平一直都相信克依木·牙苦普,因为他是个特别热心的人,一楼的独居老人是他常年在照顾,单元楼的防盗门是他花钱更换,楼道的墙壁也是他带领大家粉刷。
  最初不理解的居民阿不都热西提·米曼,看见克依木·牙苦普种的都是花、草、树而不是蔬菜之后,自己闲着的时候也扛着铁锹来帮忙。
  “现在出门见绿,大家也能在这儿坐坐,接触多了,了解深了,也都成了朋友。”2号楼的居民马宏明说,自己现在看见小孩攀爬绿地周围的栅栏就会立刻制止,以免踩踏花草,他也常听见邻居嘱咐自家孩子:“没有大人在的时候,不要在小果园里乱跑。”马宏明说,克依木·牙苦普的好心造福了大家,大家也都自觉帮着维护。
&&& 居民们植绿加深情谊
  在1号楼、2号楼之间的“民族团结小果园”改造的同时,药王庙社区也在筹划4号楼、5号楼前总计800多平方米两块荒地的改造。
  社区投入资金,“访惠聚”工作组出钱出力,社区主任阿依夏木古丽·吐尔合麦提还多方联系,天山区园林队提供了一些树苗资助。
  见到荒地逐渐有了绿意,小区居民、商户也主动参与,想为荒地的改造尽一份心。
  4号楼楼栋长甄会梅说,在征求居民意见、发动大家捐款时,大家都很积极。
  艾山江·马木提在小区周边开了一家饭馆,是第一个捐钱的居民。他说,这几年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好,都得益于社区和政府管理得好,现在社区有需求,当然支持。
  “这也是对我们自己有好处的事情。”艾山江·马木提说,看着他在这里生活得好,妹妹一家也在4号楼买了房子。
  社区工作人员、“访惠聚”工作组成员种树、种花时,闲着的居民你挖一锹土,我扶一下树来帮忙。居民买吉木汗·阿吉每次都来,她的说法是没捐钱就多出力。
  4号楼前的荒地变绿了,大家商量着也起个名字吧。“药王庙社区民族团结小花园”的牌子在绿地里立了起来。
  5号楼前的绿地,在今年5月份时已绿化完毕,但栅栏还未修。居民代表开了个会,大家决定每户出100元钱建起栅栏,共同维护绿地。
  “共同劳动中,许多原本不认识的居民相互认识了,不熟悉的邻居成了朋友,大家相互之间信任感增强了。”居民代表阿不力克木·尼牙孜说,居民们都愿意为共同的家园出份力。因为这份情谊,大家称5号楼前这块绿地为“暖心民族团结小花园”。
  现在,油脂小区居民很少因为小区环境问题去找社区,一些家长里短的矛盾也因为彼此逐渐熟悉而越来越少。
  薛鹏武告诉记者,小区各族居民共同谋划把荒地变成绿地,在共同劳动中交往、交流、交心,彼此建立了一份共建家园的特殊情谊。新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马占福老人幸福的开斋节_凤凰资讯
新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马占福老人幸福的开斋节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央广网乌鲁木齐7月6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孙振嵩 李媛)今天,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镇十二户西村73岁的马占福老人和他的汉族“儿子”田勇一起过了个热闹的开斋节。
原标题:新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马占福老人幸福的开斋节央广网乌鲁木齐7月6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孙振嵩 李媛)今天,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镇十二户西村73岁的马占福老人和他的汉族“儿子”田勇一起过了个热闹的开斋节。马占福今年73岁,是一位低保回族老人。由于自幼害眼病、双眼反复眼红、流泪、视力差,年轻时因家庭比较困难,未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导致眼角膜坏死,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田勇通过米东区卫生食药局党委下派到十二户西村“访惠聚”工作组调研了解到情况后,当即到西村与马占福结为帮扶对子并认亲,还利用休息时间陪老人到乌鲁木齐市眼科医院去检查。7月2日,田勇陪马占福老人在乌鲁木齐眼科医院进行了眼角膜移植手术。更让老人高兴的是,自从俩人认了亲以后,田勇就时常到家里、医院来看望他,陪他聊聊天唠唠嗑。今天对马占福全家来说是最开心的一天,对马占福老人来说也是63年后重见光明最幸福的一天。上午12时30分,老人热情的把田勇迎进门,老人亲自到厨房为田勇盛来了粉汤。马占福告诉记者:“这次从检查到手术总共29天,手术费花了2.8万元,其中2.1万元眼角膜运输费用和专家费用需要完全自费。新农合可以报销一部分,这样算下来,自己只花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解决大问题。我真是太高兴了!”田勇当即拿出2千元交到老人手上,并承诺根据老人低保、眼病伤残二级情况再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一部分费用,客厅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四年前,马占福老人由儿子陪同到眼科医院检查,换一个眼角膜和手术费要近几十万元,还要等一年以上有合适角膜才行。这让眼病折磨了近63年的村民马占福老人来说,想都不敢想。时间过得真快,田勇要回去了,马占福老人送了又送。田勇叮嘱老人:“多保重身体,安享晚年。不要感谢我个人,而是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访惠聚”工作组和村“两委”的牵线搭桥。” 马占福眼病好了后,主动承担起该村民族团结的宣传员,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向大家讲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只有我们各民族紧密结结起来,新疆的建设一定会更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264012
播放数:259466
播放数:455635
播放数:301860请写一个关于爱国的民族团结的小故事_百度知道
请写一个关于爱国的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提问者采纳
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5、华罗庚回国: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你只写了爱国
还要什么?
那民族团结呢
五月鲜花正怒放、五月里的民族团结之花开的更旺盛、更鲜艳。八十三中心团,有着40多年的屯垦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也沉淀着、凝聚了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同志的一份汗水和劳动,他们和汉族同志共同构建了民族团结的和谐篇章。下面,我来说说,活跃在八十三团场的一只由回族夫妻、汉族兄弟组成的“回、汉装卸工”的几个小故事吧。八十三团物资站,担负着全团一、二片区十余万亩土地的春播、田管、秋收、备耕等农用物资的运输、装卸任务;为了不误农时,物资站采用“快受理、快开票、快配车、快装卸”的四快原则,将物资“快速、有序、按时”发放到农户手里,这里也凝聚了那些回、汉族装卸队的一份辛勤的劳动成果,他们为83团场的农业建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对夫妻叫马全社、马兰花,他们于2003年从甘肃广河县来到83团,他俩的搭档是汉族兄弟叫张伟峰、回族兄弟(cao)槽云龙,更有意思的是:张伟峰来自精河县托里乡,于是,在83团诞生了一个由:回族、汉族、地方乡村的农民组成的“特殊装卸队”的群众组织,他们的平均年龄33岁;带队的马全社今年36岁,岁数最大,别看他个子小,干起活来却有使不完的劲,25公斤一袋的肥料,一扛就是两袋,不到三个小时,25吨肥料,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就装卸一空,经过他们“摆弄”过的肥料,摆放的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边成线角成方,非常有整体感;连队保管在点货、验货时,一次通过,即节省了验收时间、又为连队提供了很好的 “快、捷、准”的货物流通渠道。而他的妻子马兰花,胖胖的身材,中等个子,虽然是个女性,可干起活来,也是巾帼不让须眉:40公斤的化肥袋子,扛起来就走,一步一步走的很沉稳、也很稳当,一个上午下来,他们要为两个连队装卸50吨肥料,要肩扛1250个袋子,汗水打湿了衣衫、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流,问她苦不苦、累不累?她说:和男同志拿一样的工钱,就得干一样的活儿,男同志能干的活,我们女同志也一样干得了;每年秋季全层施肥的季节,我们装卸的全都是50公斤的袋子,我也一样能扛起来,虽然扛起来很费劲、很吃力,有时候累的真想大哭一场,但是,想到我的回、汉兄弟们都在看着我、指望着我,我一咬牙就坚持了下来,“痛,并快乐着”,我能坚持。
你是在网上搜得把
你们这些人也真是的
作文就去网上查
采纳你爱给不给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民族团结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网上找找保证有。
好的!马上解答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那民族团结呢
好吧!我再找一个
唐朝的贞观之治,使国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周围少数民族非常向往,纷纷派使者前来修好,称臣纳贡。唐太宗为了确保边疆太平,与各族百姓和睦相处。
在西南地区的高原上,有一个强盛的吐蕃政权,它的赞普松赞干布,希望与唐朝友好。
松赞干布派使者去长安,想向唐皇室求亲。但唐太宗没有答应,使者怕回去会被挨骂,就撒了个谎,使两地发生矛盾,最后才和平谈判。
松赞干布派使者送给唐太宗许多金银财宝,再次求亲。唐太宗想了想,答应了他,从中挑出一位漂亮的文成公主,许嫁给他。
松赞干布特别宠爱她,还为她建了一座宫殿。
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教那些农民如何种菜,还叫唐朝送食物给他们。
后来,这两族和好了,就像一家族。
额,要爱国和民族团结结合
字数少一点
这也不可以?
不好意思,手机不小心关机了
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群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安危,团结全国各个名族的人民,共同抗拒日本侵略者,她们浴血奋战,放弃自己的青春年华,用自己最美丽的时光换来了祖国的自由。她们强烈的爱国情感感染了每一个名族的人民,于是新中国成立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5日电(宿传义、胡秋香)25日一大早,买买提·卡斯木老人就忙碌起来,边摘葡萄,边催促妻子赶紧打扫院子,还连声吆喝儿子宰羊煮肉。
“这不是过古尔邦节嘛!会有很多汉族邻居朋友来家里拜年,可得让他们好好尝尝我养的羊!”72岁的买买提·卡斯木老人乐呵呵地说。
短须花白,面孔清瘦,眼睛深邃有神,操着一口略显生硬的普通话。这位新疆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林场吾斯塘博依村的老人,已经当了39年的“乡村记者”,用15本日记记下村里发生的一件件民族团结故事:
1961年,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来了几户汉族村民,不少维族村民带着馕前来看望,因为语言不通,彼此就用手势比划交流。汉族村民来了不久,就发现村里缺水,他们找到一块有泉水的戈壁滩,在维吾尔族村民的帮助下,挖出40米深的水池。从此,一个村庄的两个民族一直喝一个涝坝里的水,直到2006年村里通了自来水。
后来,村民之间开始互学语言;汉族村民带来了内地的蔬菜种子,维吾尔族村民就跟着一起学习播种、施肥;在给农作物打药时,说明书上全是汉字,汉族村民又做起了翻译,互帮互助已经成了传统。
1988年,村里的汉族群众自发每家捐100斤粮食给少数民族贫困户,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1996年,老支书米吉提·沙吾提和老党员沙吾·拉维提介绍汉族村民王志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推荐王志军当上了村主任。
1998年,村民艾买提·依明修建房屋时,人手不够,13户汉族村民义务帮忙,三天时间就将房屋建好。
2002年,汉族村民的蔬菜大棚遭遇风灾,全村人都过去帮忙。
今年80岁的田福进,1966年春来到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村民米吉提·萨吾提为他找房子住,还给他送了部分生活用品。1983年,田福进在村里开了个磨面房。当时村里的民族贫困户比较多,谁家没面粉了,田福进就让儿子田开林送去面粉;谁家头疼感冒缺钱了,找上门来说借10元,田福进就直接给对方20元……漂亮的花帽戴起来,美丽的艾德莱斯穿起来,喜庆的手鼓打起来,欢快的麦西来甫跳起来……节日的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格外欢乐。
阳光透过葡萄架,洒落在买买提·卡斯木老人家摆满喷香食物的长桌上,温暖着一张张笑脸。10多位村民围坐在一起,大人们吃吃喝喝,有说有笑;孩子们打打闹闹,混同着维语和汉语,其乐融融。
买买提·卡斯木老人扯着嗓子,字正腔圆地开唱:“东方红,太阳升……”大家一边拍手,一边合唱,余音绕梁。
眼前的一幕正在林场吾斯塘博依村各个农家小院中不断上演,节日的欢乐感染了棉田、感染了葡萄,也感染了这里的水和土……买买提·卡斯木老人说,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有更多懂技术的内地汉族居民来村里,给大家教技术,一起发展农业经济,让两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互帮互助,共同生活。
今年4月,买买提·卡斯木向村委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份入党申请书,他写了两个晚上,整整6页。
[责任编辑:林庆霞]【图文】民族团结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民族团结课件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63.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团结演讲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