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上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几种种?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论文:文学中几种常见的英语修辞手法及其翻译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论文:文学中几种常见的英语修辞手法及其翻译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9|
上传日期: 03:44:3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文:文学中几种常见的英语修辞手法及其翻译
关注微信公众号当前位置: &
注册日期:
最近登录:
粉丝人数:85
&&&&&&&&&&
&&&&&&&&& &浅谈中国古典文学(诗词)的修辞手法
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小说扑所迷离,散文惟妙惟肖,诗歌如真似幻……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古典文学著作,有着其超越的一面,不仅仅是它的表情达意、历史价值等,另外还有修辞手法。
用好了修辞手法,就如同人穿上了特别好看的衣服,这自然会吸引别人的目光。在李白的诗里,文学修辞运用炉火纯青,成为古今典范。
1、比 &喻: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如李白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发三千丈,怨愁似个长”、“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萧士赟yūn说:“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正好被他一语道着。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2、比 &拟: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表达技巧,前者称作拟人,后者称作拟物。将物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情感。这种拟人的方法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呆板的变成活泼的,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总之,可以收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人们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使人惊叹。
3、夸 &张:为表达的需要,作者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而读者看后不仅不觉得不合理,反而觉得悦耳有趣,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夸张。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夸大言者的语言气氛,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
李白在《将进酒》诗中的夸张运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但生动,而且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4、借 &代:是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名称来替代本体事物名称的表达技巧。能鲜明地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启发读者的联想,使语言简练、含蓄,有的还富含诙谐幽默的情趣。
如《长干行》中“妾发初复额”的初复额,代替童年时候。
再如“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的红颜,代替年轻人。
还有《渡荆门送行》中“仍怜故乡水,万里松行舟”的故乡水代替长江。
5、双 &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一个语音、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同时表达关联两种事物的双重含义的修辞技巧。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分为谐音双关和会意双关两种。
如:&《落花唐》·李商隐
&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尾联语意双关。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而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也落得个悲苦失望、泪落沾衣、低回凄凉、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
6、互 &文:其一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蜀道难》中“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就是互文。
互文有同句邻句之分:
A、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忘归客不发""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B、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这样写表现了木兰从军前准备细心。
7、对 &比:是把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以更详明地突出事物间本质属性的差别和对立,从而表现作者对真假、善恶、美丑的爱憎态度和感情。
《越中览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 强 烈,都城中到处是锦衣士卒,宫殿上站满了如花美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苏台怀古》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 & &《越中览古》作者:李白
&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身上都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 & &《苏台览古》&作者:李白
&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贺知章初读其诗,慨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这首绝诗取材与《乌栖曲》相同,但是在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的处理上,却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同样是一首可以泣鬼神的绝唱。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
8、烘 &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鲜明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没有正面描写琵琶声和琵琶女的演奏技艺,而是通过描写东船西舫的人以及江心秋月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琵琶声的美妙和引人入胜。
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也用了烘托手法,不管是首联的萧瑟凄凉景象,还是颔联的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都是为了烘托出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情。
9、衬 &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诗歌衬托手法简析
A、虚实相衬
如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的前四句写仙人跨鹤,本属虚无,却以无作有,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
这样以虚衬实,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由此可见,虚实相衬就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联想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B、明暗相衬
所谓明暗相衬,是指明写与暗写相互映衬,这样明暗相间,互相映衬,可以巧妙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满座皆掩泣,作者泪湿青衫,为何?——被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深打动,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悲从中来,为琵琶女,也为自己掬一捧失意之泪。
明写众人眼泪,暗写不幸遭遇,进一步深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C、动静相衬
动静相衬是指诗文中或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或以声衬静。我们都熟悉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动静相衬艺术手法的典范代表。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里“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
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
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再如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这里深秋,黄昏,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阻隔了莺莺的视线。莺莺送别张生,张生已走,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10、用 &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使诗歌语言更具凝聚和说服力,更精炼,增加了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和宽广度,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李白在《将进酒》中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即是用典。用古人的怀才不遇,暗喻自己的心中愤懑不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此用典自然通畅,在读者毫无着查中出现,感染力强,可称为“用典无痕”的典范。
李白在《行路难》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里面引用了两个故事。垂钓碧溪上讲了姜太公钓鱼钓到周文王。乘舟梦日边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具体来说,用典有如下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A.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 & & 赤 壁&&&&杜牧
& 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B.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 泊秦准&&&&杜牧
&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A.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 雁门太守行&&&李 贺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B.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 行路难&&&&李 白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欲渡黄河水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闲未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关系到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诗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表现出了对未来、对前途的美好希望。
C.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部分)
& 书 &愤&&&&&陆 游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或谁堪伯仲间。
这儿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
&&&&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是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以魏尚自喻,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 鹧 鸪&&&&郑谷
&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 相睁相应湘江阔,普竹丛深日向西。
面对“雨昏”“花落”这眼前之景,游子本已感到凄迷与伤感;但诗人又用了“青草湖”“黄陵庙”这两个典故,不由让人勾起了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这样。在时空的穿梭交错中,闻鹧鸪之啼,不觉更感哀怨凄恻。又如: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南连营。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我们知道,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 金陵驿 &&&文天祥
&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准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律诗。诗中多处用典:颔联化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原典有云:“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后人以“新亭对泣”表示怆怀故国之意。在这里用来写山河未改,风景依旧;颈联第一句引用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的“故垒萧萧芦荻秋”中的“芦荻秋”。
在刘诗中,芦荻白花象征王室的末日。在这里,作者写自己像秋天飘落的芦花一样,随风而去,实表将为国殉难。全句抒发国家沦丧之感和悲痛哀伤之情。颈联第二句“旧家燕”是引用刘诗《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旧家燕现飞往何处?飞落到侵入者天下的人家里。
诗人化用此典故,感慨亡国被俘之悲痛。尾联化用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典故,表示诗人虽被迫离开故乡,决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丰富的典故,把诗人的耿耿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再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美。当然,许多时候,诗文用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达意抒情为一体,又集含蓄典雅于一身。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有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才能全面、准确地鉴赏作品。平时,我们可以采取分类的方式整理一些常见典故.如送别的典故、归隐的典故等。
11、比 &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李白诗歌中,比兴手法,俯拾皆是。他早年写的《大鹏赋》即是托物寄兴的名篇。运用新奇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抒写炽热情感是其突出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歌常用比喻。如在《古风》其三十九中,用“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比喻社会不公;《古风》其三十七中“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和《送裴十八图南归蒿山》中“风吹兰芳折,日没鸟雀喧”,都是用来比喻腐朽黑暗的统治者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
李白诗歌中的 “比”,不只是比喻,也包括比拟。
例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两句中的“尽”与“闲” 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寂寞的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灵性相通,浑然一体。实际上,诗人写山的“有情”,是为了表现世态炎凉和人的“无情”,并以此表述其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心境。
又如,《劳劳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把无知无情的春风化为有知有情,为抒写感情服务。他更善于以月拟人寄托情怀。例如《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把山月写成有情的同伴;《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明月当成可以解答问题的挚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12、列 &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构成凝炼美、简远美、含蓄美、意境美、空灵美、雄壮美。
我国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运用列锦修辞方法的佳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这两句诗所列的“葡萄美酒”(葡萄所酿之酒)“夜光杯”皆为西域特产,作者借此巧妙地展现了西北边塞的奇特风情。
王之涣的“一片孤城万仞山”则渲染出玉门关雄踞万仞峰峦之上的峭拔之势。而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不仅写出了空间的相隔———东南瓜洲和西北散关,而且写出了时间相迥———冬雪之夜和金风秋日。
短短两行诗十四个字竟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容,主要在于列锦修辞手法的运用。虽未用一个动词,但雪夜渡江、战船森列;金戈铁马、秋日杀敌的激烈战斗场面却十分逼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运用列锦最为精妙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精妙词句,乍一看,前三句的九个名词似乎各不关联,但合而为一,却气象大变:这种傍晚时分的情景被一条完整的感情意脉穿珠般串起来,组成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惆怅烘托得十分浓烈。
这种以景写情思,情景如此有机交融的艺术效果,使得小令荣获“秋思之祖”的雅号。
给帖子作者打赏
未登录网友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以上是互相关注的诗友,您也可以填写诗友的网名(用空格隔开网名):
拜读,受益匪浅!
欣赏学习。
古典诗词的修辞,怎么能够少得了对偶、蝉联、排比呢。
用户登录...
电子邮箱:
您注册本站时填的E-mail
登录密码:
您在本站的密码
记住我(以后自动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
选择图片:
图片大小不能超过2MB
音乐网址:
音乐网址必须以http开头,以.mp3结尾。其它格式的音乐请通过编辑器按钮插入。
例如 http://jsafc.net/htm/xsg/rcpy07/pipayu.mp3
给评论者打赏
给此人分配赏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修辞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