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情景表示出神态心情和环境不少于300字。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翻译】  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态,下句则写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的动态与两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从襄阳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句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的动态与两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 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峡谷,非巴东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字。洛阳,今属河南。杜甫籍贯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故常以洛阳为故乡。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

四川省北部有剑门关,关南的蜀中地区称"剑外"。唐代京都长安在剑门关东北,以长安为中心,称此关以南地区为"剑外",剑外也含有"剑门关外"的意思。

中国唐代剑南指的是现在的四川剑南:(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贞观年间,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又设州。 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5 (1历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三国末年,魏灭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下辖汉州、彭州、蜀州、眉州、绵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成都府。唐玄宗开元23 (公元735),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

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颔联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剑外③/忽传/收蓟()北,

初闻④/涕泪/满衣裳。

却看⑤/妻子/愁何在,

漫卷⑥/诗书/喜欲狂。

白日⑦/放歌/须纵酒,

青春⑧/作伴/好还乡。

便下⑩/(xiāng)/向洛阳。

①闻:听见;看见,听说。

②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判军的根据地。

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涕:眼泪。

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却看:再看,还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⑥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⑦白日:表现时光美好。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明丽的春天和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作伴也作:与妻儿一同。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即,是即刻。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巴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⑩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让我非常惊喜,眼泪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2年(广德元年)的正月,作者--杜甫53岁。公元76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到此总算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和百感交集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这首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开开心心,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态,下句则写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的动态与两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从襄阳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用字高度准确。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杜甫。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小李杜区别,故称为大李杜,存诗1500多首,有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心情类诗歌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李白《早发白帝城》

   欢迎访问奥数网,您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查询小学试题库、小学资源库、小升初动态、重点中学、家庭教育信息等,2018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时杜甫52岁。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浣溪沙苏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