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家长如何开展才好?

自闭症,此词于1943年由美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凯纳正式提出,它被确认为一种全面发育性障碍,并且是跨越一生的障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可以治愈自闭症的方法,纵然如此,我们有办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自闭症儿童是可教育的,经过适当的治疗和训练,他们可以在认知、情绪、社交及自理等方面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要与生活相融合在生活中训练自闭症儿童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生活中处处是教学场景、因势利导注意延伸、贵在坚持等。

善于抓住每一个时机训练自闭症孩子,在孩子起床、穿衣、洗漱、上厕所、吃饭、出门、坐公共汽车等活动时,要求孩子的行为尽可能符合社会规范。穿衣服:能自己穿吗?能自己分辨前后反正吗?能分辨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吗?吃饭:能自己吃吗?能坐在餐桌旁边吃吗?能不挑食吗?吃完饭能帮助大人收拾餐具吗?上厕所:能自己完成吗?能选择正确的排便地点吗?能在穿好裤子之后再走出厕所吗?坐公共汽车:能按顺序上、下车吗?知道坐公共汽车要买票吗?知道售票员验票时出示车票吗?知道不能丢掉票吗?在商场里:知道先交钱才能打开饮料吗?知道把钱交给谁吗?在朋友家: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吗?想拿东酉时知道问谁吗?教孩子按照社会规范行事,就必须向孩子提出要求,这些要求就是指令,而帮助孩子理解和遵循指令就是训练的开始,行为训练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也就贯穿于其中了。

2抓住孩子与要求的时机

当孩子想要拿什么、吃什么、喝什么、做什么时,家长首先要把握此时此地是否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如果应该,就要要求孩子的行为符合规范(循序渐进地要求);如果不应该,就要告诉孩子为什么,并对他提出反要求。即他应该先做什么。这种情况下,孩子提出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强化物,而反要求就是指令的开始。

寓教育于生活之中,这是儿童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知道,正常儿童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的,而孤独症儿童由于缺乏沟通的动机和兴趣,对外界丰富的语言刺激常常充耳不闻,一般不能自然习得语言。即使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他们的语言习得和正常儿童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常儿童是在对语言符号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语言符号的,而孤独症儿童说出的话对交际而言大都是无意义的声音,不具有交际工具的功能。因此孤独症儿童需要在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下,有目的地学习语言。但是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并不是可以通过你教我学的过程来完成的,它必须在实际的言语交际活动中进行实践才能掌握。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让孤独症儿童学会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学习。因此,语言教育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学习的内容应与孤独症儿童的生活密切相连。既要引导孤独症儿童向正常儿童一样,在生活环境中学习语言,需要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同时又要根据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创设典型的生活场景,引导他们理解并掌握语言。

自闭症儿童是不幸的,他们患有伴随终身的障碍。身为特教教师和家长,不仅要正确看待自闭症,更要锲而不舍、尽职尽责,努力提高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帮助他们从“自我的小世界”里走出来,迈入新的环境中,接纳新的生活。播种总会有收获的,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朵小花会散发出沁人的芳香。 

本文来源于淄博市百灵儿童康复托养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

要: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以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发病与遗传相关。家系研究发现该病有家族聚集性,同时家族中多种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孤独症父母的大脑影像学检查发现大脑颞叶的结构、大小异常,对其进行人格评定发现存在较多的孤僻、焦虑、冲动、过度敏感、害羞退缩等特质,这使得他们成为精神障碍易患人群,而照顾患精神障碍的儿童又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使他们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都可能受到损伤。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家长个性特征与儿童孤独症相关性,关注并减少孤独症患儿父母心理问题的发生,预防由于父母个性问题而导致的孤独症儿童养育环境的不良因素发生。同时提高父母的生活质量改善健康状况,对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生和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家长;个性;心理状况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PDD),由于它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预后严重,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开展了很多方面的研究[1]。近年来发现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自19世纪70年代至今,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的发病率由4/10000增长至30~60/10000,这个增长可能也和诊断观念的拓宽有关系。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损害,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因此,照顾抚养PDD儿童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和负担,这将有可能对这些儿童父母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虽有大量的文献探讨PDD父母的智力损害,却很少有研究探讨家长个性特征与儿童孤独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他们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大量的研究使孤独症的遗传基础已得到普遍的认同,而且,孤独症亲代的精神状况的研究也成为孤独症主要表型研究的一部分,逐渐受到关注。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表述如下:
  家系研究发现本病患儿不少有阳性家族史,同胞患病率较一般儿童高数十倍,说明其发生可能与某些潜在的遗传因素有关。孤独症家族有较高再显危险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45倍。15%孤独症伴有遗传性疾病或染色体畸变,家族中即使没有同样的患者,也可以发现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Bolton[2]等对99例孤独症儿童的家族史研究资料显示:孤独症家族中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症、情感障碍等发病较多,Piven[3]等调查发现孤独症儿童的家系中抑郁障碍和社交恐怖的发病率显著增高。
  磁共振影像学发现孤独症儿童及其父母的大脑颞叶,提示亲代中存在海马异常性可能是孤独症发病的遗传基础,可见孤独症亲代中存在易患精神障碍的病理基础。神经影像和行为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的父母言语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下降。这些研究提示孤独症父母存在着孤独症类症状的遗传易感性。还有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母亲有更多的患分裂情感障碍的倾向。
  以上研究表明,孤独症发病可能是多易感基因组合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孤独症儿童家长的个性特征以及与儿童之间的相关性
  (一)孤独症儿童家长的个性特征分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独症的最佳治疗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