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料以后中外满汉合作的三个代表人物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与英、法联军伤亡人数、原因及其影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清代著名蒙古族人物全是内蒙古人吗?
本文行家:
都是八旗蒙古人
&&&&&&&&白拉都格其认为,清代著名科学家明安图和文学家法式善不是内蒙古人。
&&&&&&&&白拉都格其说,法式善、明安图都是八旗蒙古人,一般来讲八旗蒙古人不算内蒙古人,也不是察哈尔人。据明安图的履历,他20岁之前就以官学学生的身份在清朝钦天监(统管天文历算的中央机构)学习天文、算学,并且自童年就直接从康熙皇帝“亲受”数学,更可能是世居北京的京营八旗蒙古人。而法式善是专门侍奉宫廷的内务府八旗人,更应该是世居北京城的。那为什么还有人认为明安图、法式善等人是内蒙古人呢? &&&&&&&&白拉都格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对清代蒙古的基本制度和体制缺乏专业基本知识,只是看了一些较粗浅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著述和说法,就去想当然了。比如说清代察哈尔八个旗的名称,与蒙古八旗(也是满、汉八旗)的名称是一样的,都是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这最容易误导一般读者)。而在清代一般史书中讲到某人的籍贯时,只说他是蒙古正白旗人、蒙古镶黄旗人,并不再明确他是察哈尔的还是八旗蒙古的。
清代蒙古人体制
&&&&&&&&白拉都格其介绍,在清代蒙古人中第三种体制就是八旗蒙古。他们的制度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身份、待遇,与清朝的满洲八旗完全一样,是世代吃俸禄、常驻北京或分驻全国各地的职业军户。 &&&&&&&&八旗蒙古人不仅离开了原有本土和原来的社会经济生活,而且可通过科举考试或荫封出任中央和地方的各种军政官职。而八旗蒙古的来历是清初臣服、投附清朝(当时还是满洲———后金)的蒙古人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外藩扎萨克制的盟旗,一部分直接编入了满洲人(后金)的八旗。 &&&&&&&&“满洲兴起时全是八旗,不管你汉人(投附)来了我也编入八旗,蒙古人来了我也往里编。编来编去人口多了怎么办?就又从里面把蒙古人分出来建一个蒙八旗,把汉人分出来建一个汉八旗(称为汉军八旗)。都有八个旗,而且名称(旗色)都一样,满、蒙、汉(军)合共是24个旗,统称八旗(军)。而实际上,仍有少部分蒙古人留在了满(洲)八旗。” &&&&&&&&白拉都格其告诉记者,除了八旗蒙古外,还有另外两种体制,其中第一种体制是世袭扎萨克(俗称王爷)统治下的外藩蒙古。其中内蒙古6盟49旗称为内扎萨克,外蒙古(今蒙古国)和新疆、青海各盟旗,包括今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额济纳,统称外扎萨克。内外扎萨克都属“外藩”,许多人容易混,以为外藩指的是外蒙古。第二个称为“内属”蒙古,如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土默特和察哈尔八个旗都是,由清朝任命的都统、副都统、总管等统治管辖,它们与外藩蒙古的区别主要是自主权差得多。
内蒙古与八旗蒙古
&&&&&&&&白拉都格其新近出版的《蒙古史纲要》中对八旗蒙古是这样描述的,由于长期生活在内地城镇,接触、接受满、汉社会文化,并享有种种仕途优遇,八旗蒙古人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军政官员、文人和科学家。比如法式善是内务府正黄旗蒙古人,科举进士出身,是清中叶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明安图是蒙古正白旗人,曾任钦天监监正,是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历法学家、数学家和舆地学家,主持编著了《历象考成》等科学著作。在晚清以后的历史风云中,鸦片战争时期的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琦善,是满洲正黄旗中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贵族出身。镇江保卫战中以身殉国的两江总督裕谦,是蒙古镶黄旗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大沽口保卫战中英勇战死的直隶提督乐善,是蒙古正白旗人等等。 &&&&&&&&白拉都格其说,清代内蒙古境内常驻八旗军的,只有绥远城(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新城)。据史书记载,绥远八旗驻军中确实有八旗蒙古人。其大体人数为,总共20个佐领中4个是蒙古八旗,额定2700兵员中500人是蒙古人。(这大约占清代八旗蒙古兵额总数1万1千多人的1/22)。其中见于记载的战死者、“忠孝节烈”等人物中,八旗蒙古人共有约37人,其中36人为蒙古镶黄、正黄、镶红三旗人,1人是镶白旗人。清代八旗制度,抽调兵丁基本上都是以各旗各佐领为单位的,也就是说,绥远城驻防蒙古八旗,主要是镶黄、正黄、镶红这三旗人。 &&&&&&&&最后,白拉都格其表示,了解清代制度的人都知道,清朝是没有中央统管的行政(“国务院”及其总理、“丞相”)和军事(“中央军委”)机构的。皇帝之下,职位最高的是作为辅臣的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而且两职常有互兼,同时在职者至多10人左右(均可谑称、“类比”为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而仅晚清以来(道光朝,即1820年以后)担任过大学士或军机大臣(包括互兼)的八旗蒙古人就有8人:长龄、富俊、琦善(兼)、赛尚阿(兼)、柏葰(兼)、倭仁、瑞常、荣庆(兼)。其中长龄曾任首席(文华殿)大学士,以统军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而名震中外;赛尚阿曾任首席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也即皇帝之下第一人;倭仁则是晚清最著名的理学家。这些人均可称为一人之下、亿人之上、权倾一时的全国性重量级人物。而为国捐驱的裕谦、乐善,以及清末历任云贵总督,创办了培养过朱德等一代名将的云南讲武堂的锡良等人,身份、地位和全国性影响还都在这些大学士、军机大臣之下。
参考资料: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清朝历史文化爱好者。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近代篇 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中国专题九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选择题1.(2013?汕头质检)“1734年,只有一艘英国商船到达广州,一艘去厦门,但厦门的勒索比其它港口厉害,该船只得撤回。”这说明(
)A.英国走私鸦片
B.英国商品没有竞争力
C.中国推行海禁政策
D.政府的腐败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背景的理解。据题干提供的时间:1734年,恰是清朝中后期。从“英国商船去厦门的勒索比其它港口厉害”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执行闭关锁国,但其根源在于政治腐败,故选D项。2.(2013?临沂期中模拟)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
B.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
C.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
D.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答案】C【解析】林则徐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中提到,英国人到中国要想长久贸易,应该遵守清朝的法律,请勿携带走私鸦片到中国,因此看见他对正当的中英贸易是支持的。清朝日趋衰落,长期闭关锁国,ABD项不符合事实。3.(2013?宿迁测试)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这里所说的“大势”即鸦片战争时期的西方发展趋势,也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故B项正确。4. (2013?浙江名校联考)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
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利,是中国军事、科学落后,人才的缺失,无世界知识的结果。全球化强调的是与世界的联系、接轨,从这个角度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5.(2013?湖北名校联考) “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下列说法符合该观点的是A.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D.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答案】B【解析】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开始了,洋务运动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其他几项都没有体现重获新生。6.(2013?广东六校联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的现象是南京国民政府自主决定关税,这与《南京条约》相关,这一条约规定“协定关税”,故选A。7.(2013?临沂期中模拟)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
B.中国没能给予最惠国待遇
C.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
D.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答案】D【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商品并没有在中国畅销,只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但是英国人认为是通商口岸开放的太少,因此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用武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8.(2013?湖北百校联考)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引文意思分析,甲午战争没有动员全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救国救民意识没有觉醒。A项不符合甲午战争清政府对日本侵略反抗的史实;C项不符合史实;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9.(2103?河北高中联考)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答案】D【解析】 此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注意考题的落脚点“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答案为D。A、B、C项都没有准确的反映题干的意思。10.(2013?乐山调研)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 “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悖。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与材料中“爱国主义”关系不大,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与“中世纪”不符。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11.(2013?汕头质检)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以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一次努力。”它应该是指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根据“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仇视一切外洋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为义和团运动。12.(2103?河北高中联考)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答案】A【解析】 考查材料理解能力.依据材料看出: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因为仇视维新变法运动,而引起仇视外国人,才爆发的,是“顽固”的行为。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13.(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据题中材料“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是列强派兵驻扎北京至大沽、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方便列强对清政府进行控制,这是D项条约的内容。14.(2013?济南模拟)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文化大革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能力。义和团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被清政府利用。15.(2013?南通模拟试)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 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 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C. 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关于清政府官员处置的问题,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ABC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16.(2013?河北重点中学联考)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原因的理解。根据所学“替爷替哥杀妖魔”表现太平军把西方基督教徒当成兄弟,把清政府看做妖魔,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故选A。17.(2013?江西红色六校联考)《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答案】A【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缔造者们言行不一,理想中的平等与现实中的等级森严形成尖锐对比,这使这些贫民极其失望。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特权思想严重,等级森严。故选A。18.(2013?济南模拟)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客观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B.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C.孙中山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孙中山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能力。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为推翻清朝统治而激烈悲壮地斗争了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那时的革命志士心目中获得了新的意义。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宣传这次革命运动根据引文中“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一句分析,选出B项。18.(2013?信阳模拟)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每户足够使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有婚嫁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儿童读圣书,居民听教化等则在礼拜堂进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追求平等自由的政治生活C.主张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
D.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19.(2013?黄山联考)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体现。不少对联以历史时间和人物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下列对联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②太平世界男女同权科举,天国春秋军民协力斩顽妖。
图1③古城遇劫,民族受辱,卅万同胞饮恨去;妇女遭淫,房屋被毁,不尽江水挟泪来。A.①②③
D.③②①【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解能力。根据①“赶上英国不发愁”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②“天国春秋”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③“卅万同胞饮恨去”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杀。故选C。20.(2013?徐州摸底)“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洪秀全《天父诗》实质上旨在宣扬()
A.男女平等
B.人际和谐
C.君权神授
D.上下尊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的理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天父诗》严格规定了男尊女卑和君尊臣卑,故D项正确。A、B 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君主宣扬的观点。21.(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近代民主色彩……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启蒙作用”分析,应是《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22.(2013?百所重点中学联考)1905年2月,陈独秀、柏文蔚联合安徽公学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他们集会宣誓,订立章程,宣称“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这表明岳王会A.深受传统封建忠君思想影响
B.与义和团的目标相似C.其成立反映了国内政治形势
D.与同盟会有本质区别【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尽力排满”排除A项;义和团的目标是“扶清灭洋”与材料中排满思想不符,排除B项;与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中有相似的排满思想。故选C项。23.(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1861年清政府设立抚夷局,局设未久,即改为总理衙门,其办事人员及轮班入值方式均仿照军机处办理,择满汉各二员作为总办,二员为帮办,办理奏折、照会、文移、关税等事。但它一直被视为一种临时性的机构,终晚清之世,君臣朝野之间,士大夫顾清议多耻于任职其间,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总理衙门任事者,独无年表。1901年总理衙门被改为外务部。清末的总理衙门的设立与遭遇不能表明A.清朝天朝大国观念遭到打击而动摇的事实,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B.它有被迫适应外国资本主义需要的一面,带有半殖民地化的印记C.总理衙门后被改为外务部,结束了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尴尬局面D. 其职权太过有限,且带有屈辱色彩,士大夫普遍对其持排斥态度【答案】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随着列强的侵略加深,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西方列强不甘心以“外夷”身份同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的设立是为了适应列强侵华需要,标志清朝政权机构逐步半殖民地化,AB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后,西方列强认为总理衙门机构臃肿已不能有效地处理突发外交事件,不再适应他们的需要。因此在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外交机构,选项C符合题意。24.(2013?邯郸质检)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答案】C【解析】 据题干意思:开始探讨国籍法的问题反映了民族国家的观念和和民族意识的兴起,故C正确。25.(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A.支持中国革命
B.反对中国革命
C.舆论导向谨慎
D.认清了起义前景【答案】C【解析】依据“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由此看出《泰晤士报》报道新闻时的谨慎。 26.(2013?武汉调研)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答案】D【解析】关键信息: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题干反映在谣言的背景下,致使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ABC无从反映。27.(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1935年林语常曾痛心疚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该评论肯定了辛亥革命在民族、民权方面的贡献,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项。28.(2013?安徽省示范高中)图一、图二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史料。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图一
图二A.图一的“天命诏旨书”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B.图二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安民靖土”文告C.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革命运动都打击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D.与图片内容有关的两次革命都学习西方,试图建立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观察图,可知图一中的“天命诏旨书”反映了太平天国浓厚的封建意识,其政权不具有民主性;图二所示文告的发布者是湖北军政府,故排除A、B、D三项。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具有反侵略性质,故选C项。29. (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的这句话表明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作者认为通过五四运动,“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等思想得到了弘扬,ABD三项说法都正确,但反映材料的应是C项。30.(2013?济南模拟)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爆发。31.(2013?湖北名校联考)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
A.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答案】D【解析】 曹汝霖等卖国贼罪大恶极,学生“五四”集会游行示威,表达捍卫国家权益的爱国热情;但在此名义下的暴行触发法律的底线,是应该抵制的。应该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32. (2013?汕尾测试)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答案】A【解析】 从材料的标题《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及材料中“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可知胡适并不希望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故选A项。33.(2013?河北重点中学联考)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
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
C.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在不同历史时期态度转变的理解。据题干时间:1925年,可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故选D。34.(2013?扬州测试)右图是一份公函,其中反映的信息符合历史史实的是当时()A.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B.中共开展土地革命C.国共两党揭开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D.国共携手合作抗日【答案】A【解析】A观察图文“毛泽东”“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等信息,可以判断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党内合作,选A。35.(2013?广东百校联考)观察右侧的政治宣传画,其表达的主题是(
)A.反封建、反侵略B.政治独立、经济自主C.国共合作,民族抗战D.武装民众,农村割据【答案】A【解析】从图片信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打倒残杀北方民众的罪魁张宗昌》,可知图片反映了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主题是反封建、反侵略。这幅图片反映了全国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故选A。36.(2013?皖南八校联考)读下面画报封面及其说明1927年元旦出版的《农民画报》第一期封面这一组漫画指明了
A.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B.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C.国共合作存在的隐患
D.当时农民运动的革命对象和目标【答案】D【解析】注意时间信息1927年,即可排除AB项,此时三民主义已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此时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北伐,而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选择D项。37.(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坚持“城市中心”
B.工农武装割据C.坚持“持久战”
D.实行人民民主【答案】B【解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井冈山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抗日战争中仍然坚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故选B项。38.(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成立于民国十三年二月,办公地点在今南昌路180号,至民国十五年一月停止活动。该部由胡汉民、汪精卫、叶楚伧为常务委员,毛泽东、恽代英等分任秘书。下列活动与该组织无关的是
A.负责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党务
B.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C.组织工农群众迎接北伐军进上海
D.举行追悼列宁、孙中山逝世活动【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记忆能力。“民国十三年”为1924年, “民国十五年”为1926年,此时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由此分析有国民党和共产党人员加入,此时的政策为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ABD说法正确。1927年3月下旬,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打败北洋军阀武装,控制整个上海。北伐军第一、二师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上海。39.(2013?广东六校联考)图四和图五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党员数量消长
党员成分构成变化A.1921年和1922年
B.1937年和1938年
C.1927年和1928年
D.1949年和1950年【答案】C【解析】观察图,从党员数量看,可判断a年是1927年,此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共产党员数量减少,这一时期共产党员主要是工人阶级;1928年中共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共产党,农民党员数量增加,成分构成也发生了变化。40.(2013?黄山联考) 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新中国对太平天国运动肯定
B.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C.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0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提出“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打击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故选C。41.(2013?邯郸质检)曾经是同盟的国民党变成了新军阀,相应的,作为国民党阶级基础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亦成了新军阀的阶级基础。为此,中共采取的经济措施是A.开展土地革命
B.建立工农革命武装C.没收官僚资本
D.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答案】A【解析】 注意提取材料的主要信息。材料反映了国民党镇压中共和人民革命力量,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八七会议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B不属于经济措施。CD时间不符。故答案A。42.(2013?盐城摸底)“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探索。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主张城市中心论,说明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存在分歧。43.(2013?惠州调研)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C.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
D.中共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答案】C【解析】 据题干时间1935年和蒋介石秘密接触中国共产党,说明国共两党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但是蒋介石尚未放弃武力剿共的方针,排除A,选C项;B、D两项题干未反映。45. (2013?北京东城联考)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C.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答案】C【解析】注意从题目中的时间“1936年8月”分析。此时,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社会最主要矛盾,中共希望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应对日本侵华。故选C。A项发生在抗战结束以后,B项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46.(2013?浙江名校联考) 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最早可能发生于A.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三大改造时期【答案】B【解析】 由民歌信息“毛主席领导陕甘宁,咱们边区满地红”,可知是发生在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原为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这里成为革命的中心根据地,并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9月决定将陕甘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故选B项。 25.(2013?南京调研)《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歌词所反映的事件()A.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中国不会亡”分析,应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谢团长”应是指在淞沪会战中涌现出来的守卫上海四方仓库的谢晋元团长,据此分析,此时正值抗日战争防御阶段。36.(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蒋介石日日记云:“今日长江之敌已入挂形(易攻难退之地)与险形之地矣!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此倭寇之必败也。”此会战前后历时4月,战场跨5省,虽然最终失利,但是它翻开了抗日历史崭新的一页。此会战指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记忆能力。A项发生在1937年8月;B项在1937年9月;C项发生在1938年1月;D项发生在1938年8月。因此D项符合题目中“1938年8月”的时间。37.(2013?湖北名校联考)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会战方案决定“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D【解析】
武汉会战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及湖北省,是抗日战争中的著名会战。由材料中涉及的地名,可以推测出该会战是武汉会战。38.(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近代有人在一场战役前分析:“上海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弄不好就会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江浙水网地区,敌军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上。还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敌军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B.该战役使我军战略初步实现C.该战役发生时列强武力干涉
D.该战役中我军大胜敌军【答案】B【解析】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由“上海”“外国租界多”“戴上卖国贼的帽子”可以看出不是国共之间战争,排除A。结合“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战役应该是淞沪战役,这样排除C、D选项。39.(2013?山西模拟)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可见,“宜昌大撤退”的意义在于A.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C. 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力量
D.阻滞了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敦刻尔克大撤退为反法西斯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故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的作法是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40 (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下左图为一张已经发黄的传单图片,下列关于此传单图片的说法错误的是A.内容纯为欺骗宣传,与事实完全不符
B.宣传目的是为了削弱我抗战军民士气C.此传单包藏祸心,为日本的侵华服务
D.体现了抗战初期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答案】A【解析】图片信息反映了1938年10月日本占领武汉后险恶的宣传手段和意图,传单内容宣扬“蒋政权灭亡”与事实不符,但日军占领武汉是事实,故不能说完全不符合事实,选A。41.(2013?江西红色六校联考)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答案】B【解析】B1938年时,中国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爷爷”不可能参加“工农红军”,故①不正确;②③符合史实;过渡时期并没有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④不正确。因此选B。42.(2013?南通一中测试)日,毛泽东发表了演说,他说:“我们要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克服困难,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这说明了()A. “独立、自由、民主”是两党的共同追求
B.“统一、富强”是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C. 中国共产党维护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诚意
D.国共两党再次揭开了团结合作的新篇章【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由“在蒋委员长领导这下”、“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关键信息分析可得,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国民党是一党独裁、战争;和平、统一是当时的首要问题,B项说法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43.(2013?佛山顺德区测试)下列是某次会议与会各党派代表人数统计表,这次会议是政党国民党代表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合计代表人数8795938A.中国国民党“一大”
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答案】B【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有国共两党参与并有民主党派参加的会议是1945年夏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和平问题。故选B。44.(2013?惠州调研)观察右表.导致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C.中共粉碎国军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D.中共打败国军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战争发展的阶段特征的理解。据题干时间可知为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阶段,由此判断选择C项。45.(2103?河北高中联考)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政策”,1949年开始逐步削弱对国民党的援助。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
B.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 C.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
D.美苏争霸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
【答案】B【解析】 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A项表述错误。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为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加紧控制中国;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解放战争期间,美国一直是“扶蒋反共”,D项错在迅速下降。答案为B。二、非选择题46.(2013?临沂期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道光十九年(1839),美商旗昌洋行合伙人亨特(Williiam
C.Hunter),在广州欲往澳门时,需要带备以下四份文件:第一份(此件须由中国行商代为申请):第二份:第三份《此件提交赴澳沿途查验放行):第四份:
――威廉.C.亨特著,冯树铁译:《广州“番鬼”录》(1)依据材料一的四份文件,说明在广州的洋商如欲往澳门,需要办理哪些行政手续?(4分)对此,你如何评价? 材料二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外国人在中国游历的规定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认为这些变化的弊端是什么?
【解析】第(1)问,材料一第1份是通过行商向当地负责外贸部门提出申请,第2、3份是要在沿途登记来往的时间,第4份是要详细列出携带物品。从中看以看到清政府对贸易管理严格,是当时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第(2)问,归纳材料二要点: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程序方便;可以赴十八省游历,范围扩大;并望以宾礼相待,态度变化等等。这为外国人在中国从事文化侵略等非法活动提供方便。
【答案】 (1)手续:向中国政府专门负责外贸部门(“粤海关”)提交办理官方执照的请求;申请书须由中国行商转达;要得到中国政府书面同意;办理过关执照,向沿途关卡登记到达、住宿、离开的时间;要事先统计贸易物品及自用物品。 评价:这种做法对外商进行了严格限制;目的是严格管辖外商活动范围,提防外国人进行不法活动;反映了清政府传统外交理念和中国文化优越论,是闭关政策的体现。 (2)变化: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护照所填游历地区很广;未规定有效期;未规定外国人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要求清朝官员以宾礼相待。
弊端:这些规定为外国人进行不法活动提供了方便。 47.(2103?江南十校联考)(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材料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日下午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他们的任务是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和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也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半月谈》2009年第1期(1)依据材料一概述当时清政府出现的现象及产生这一现象原因。 (2)针对材料二的建议,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3)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一役”对中国主权造成的严重破坏,并指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政府出现的现象即可,而原因要回归课本,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总结;第(2)小题从材料二中可以读出黄爵滋建议清政府创建海军,加强海防,因此要联想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创建海军等;第(3)小题对中国主权的破坏,要从材料中去寻找和概括,根本原因应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方面作答;第(4)小题作答时千万不能忽视材料四所表达的历史信息,因此要从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海防对比角度思考。【答案】(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2)加强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修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并成立海军衙门。(3)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4)清王朝的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地保卫海疆);新中国的成立,洗刷了近代以来“有海无防”的耻辱,维护了国家领海主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势日盛,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是其体现,同时也显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日益强大。48. (2013?安徽省示范高中联考)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材料三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 【解析】第(1)问角度依据材料判断;其功绩结合材料的角度迁移辛亥革命的功绩作答。第(2)问看法从材料中分别指出,结合当时社会环境进行理解;其注意研究的角度从看待历史的正确方法角度说明。第(3)问据材料三结合孙中山对列强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因素。【答案】(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注意:全方位占有和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3)变化: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对其抱有幻想;在《北上宣言》中孙中山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因素: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与国民革命为敌;得到中共和苏联的帮助;自身不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50 (2013?长沙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2年中国大事年表(部分)时间 大
事 1月1日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1月30日中华民国实业协会在南京成立,该年成立的实业团体选40多个2月1日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五项教育方针,以培养共和国民
2月12日 清帝仪宣布退位,授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府 2月13日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  3月 政府颁布剪辨令、禁止缠足令,倡导变革礼仪等社会风俗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朝文武各官照旧供职 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解临时大总统职,政府、参议院筝不久迁往北京 7月10日教育部重订学制,规定小学4年、高小3年、中学4年、本科4年8月25目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4个政团,台并为国民党  9月初袁世凯发布《尊崇伦常文》
10月22日北京政府公布:报纸报部立案者89种,各党、会报部立案者共85个 12月l5日袁世凯颁布《戒严法》材料二
新民族主主义一面成为旧民族主主义的继续,一面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导。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但民主革命在政治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一个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的时代……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它所面对的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大规模冲击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种汪洋大海里深藏着和复制着几千年传统留下的影响。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改制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革命后所面临的共同艰巨使命。【解析】本题从社会热点“革命、民主与政治改革’’角度入手,突出没有一劳永逸的革命,要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包含政治改革在内以及经济文化的革新,才能最终推动社会进步。按“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高考角度命题,切合了比较、影响、特点等重要命题思路与解答角度。第(1)问注重材料的概括提炼。第(2)问强调对材料的整合和思维角度的分类建立,既要看到积极叉要看到局限,既要充分运用材料,又要用所学做适当补充。【答案】影响:结束数千年君主专制;颁布约法,推行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代议制,实行政党政治;发展近代企业;推行近代化国民教育;变革社会习俗,倡导自由平等;专制腐朽余毒存在,共和道路依然艰辛。(2)继续政治改,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摆脱小农经济困境,大力发展生产力(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清除几千年来的陈腐观念和习俗,建立现代文化风尚。51.(2013?咸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我们将怎样聊以纪念?
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吕明灼学者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扬天石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以学术观点为切入点,考查调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等能力。答题时可以任选一种观点,史论相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一种观点: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另一种观点: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52.(2013?保定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九三○年一月五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一九三○年四月二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概括、分析问题能力。第一问第(1)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2)小问历史地位结合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史实来分析。第二问根据材料所述的“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来回答。【答案】(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2)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向民族抗战转折。53.(2013?如东县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1930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招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日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2)依据材料二,谈谈对胡锦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的理解。 (3)结合材料二,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解析】第(1)问回忆甲午中日战争和近代后期侵华的史实综合归纳。第(2)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从抗日战争的过程、意义角度谈理解。第(3)问从抗战爆发到胜利等角度,理解蕴含的民族精神。【答案】(1)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侵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化学战;掠夺中国财产,破坏中国城市等。 (2)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抗日战争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及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奠定了基础。 (3)国家和民族利益至高无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新精神;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54.(2013?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何谓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就是毫无保留地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和幸福的特定的历史性思潮。人文主义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反对中世
纪宗教神学及其封建文化体系。
――史仲文
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
(1)结合材料一、二观点,分析说明两者对“人”的关注出发点的不同及其经济根源。材料三
民生是生民之命。它表达人类求生存的本能和理性的欲望,反映民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关切人们最现实的利益和意愿。它潜藏着对专制统治的排斥,内蕴着对基本人权的渴望。因此,民生观念的逻辑升华,必然是糅合民权信仰的法理叙事。
――彭中礼《民权与民生――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法理逻辑演变》(2)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对近代中国人民而言,“基本人权”应该是指什么?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你如何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解决“基本人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材料四
(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和谐社会。
――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3)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特点?和近代相比,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哪些优势?【解析】第一问考查古代中国、西方人本思想的不同点。把握材料一的“制民之产”以及古代中国民本实质是维护统治接利益,以及西方文艺复兴等即可。 第二问注意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中的民生主张即可,如《天朝田亩制度》和“民生主义”,特别注意要回答“认识”。第三问把握材料“推动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建设和谐社会”。优势重点注意与近代对比,从政治、经济上分析即可。【答案】(1)材料一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答“制民之产”亦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其出发点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材料二以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束缚,其出发点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经济根源:材料一: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材料二: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基本人权:生存权。
认识:太平天国颁布天朝《天朝田亩制度》,希望以此解决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体现了农民阶级在争取生存权上的抗争,但流于空想而失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社会革命”,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工农民众的同情和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积极探索,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落空(或由于方案的不彻底及时局的变动而落空)。(3)特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具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
优势: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政府的高度重视。经济上,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升。思想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思想理论的指导。55.(2013?临沂期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日)
“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日)材料三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
【解析】第(1)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说明蒋介石期待外国干预,把主要力量放在围剿红军。第(2)问,“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说明蒋介石仍然希望和平解决中日冲突;“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说明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第(3)问,蒋介石“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表明蒋介石“以空间换时间”;“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表面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共同因素是中日双方互有优势和劣势,中国主要是利用自身的优势。
【答案】(1)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 (2)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3)相同:进行持久抗战。 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
以上是《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九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详细内容,《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九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是拇指教育的编辑和众多的网友会员精心为您奉献。请记得收藏本站。更多有关《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九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方面的资料,请在网站栏目中查找。转载本文,请注明: 感谢支持!
& |& & |& WA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