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父匠53度酒多少钱一箱?

父亲节和端午节的时间差不多,给爸爸送点酒作为礼物,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

父亲一辈的人基本都是喜欢喝白酒的,如果说实惠,那就是选择中低端了。

推荐几款500以内的白酒:

500以下,水晶剑是绝对无敌的存在,剑南春曾经是和茅台、五粮液齐名的白酒top3,后期发展不顺,不过不影响酒质。

四大名酒之一,泸州老窖有着浓香鼻祖之称。

泸州老窖52度特曲白酒,为白酒爱好者准备。传承四川泸州千年酿酒文化,甄选当地出产的优质红高粱为原料,酒体饱满,窖香突出,优雅细腻,回味悠长。

与茅台同用赤水河,与茅台对岸相隔。

这款红花郎十年陈白酒,精选优质高粱和小麦,配上赤水河畔优质清澈的水源,经过传统的酿造工艺,口感醇厚浓郁,酱香悠长,让您尽情享受。

甄选水井街酒坊八号古窖池珍惜窖泥,再传承水井坊600余年的匠心技艺珍酿而得,赋予了此酒独特的香型,实乃酒中上品。陈香飘逸,入口绵甜净爽,余韵悠长。用作自饮或是馈赠亲朋都是极好的。

习酒银质白酒具有正宗酱香的典型风格,酱香突出,优雅圆润,乃酒中珍品。甄选优质原料,经拌料、摊晒、入窖等多道工序酿造而得。口感酱香焦香味相对较弱,更为绵柔,日常饮用会更加顺口。

这款白酒采用赤水河水与糯红高粱精酿而成,为酱香香型,酒体丰富醇厚,回味悠长,香而不艳,低而不淡,是一款性价比很高的酱香型白酒。

洋河海之蓝绵柔型白酒,精选优质高粱、大米、小麦等酿造而成,酒体丰满,香气幽雅怡人,入口绵柔顺喉,高而不烈柔而不寡,不管是自饮还是宴请都很不错。

8、古井贡 年份原浆 古5

经典口感是古井贡酒一直的追求,这款古5年份原浆白酒也是如此,采用老窖酿造,酒香浓厚悠长,酒色清冽透亮,白酒口感浓香醇厚,入口回味无穷,品酒就应该由经典口味开始。

西凤华山论剑10年白酒,为白酒爱好者准备。传承陕西千年酿酒文化,甄选优质谷物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酿造而成,酒体饱满,凤香独特,口感醇厚,回味悠长。独特瓶身造型,典雅大气。

这款53度清香型老白汾酒,深受爱酒人士的好评。来自山西杏花村的好粮和好水,经过传统的工艺酿造,出产的酒液清澈饱满,口感劲道爽滑,入口有些辛辣,回味甘甜。

}

今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公开资料显示,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今日凌晨,著名女作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公开资料显示,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听杨绛谈往事》一书记载,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费孝通与杨绛在中学和大学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杨绛,费孝通便对他们说:“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杨绛念念不忘清华。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她与朋友四人一起北上京华,当时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母亲后来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inlove(坠入爱河)了。”

    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

    在牛津,杨绛与钱锺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曾在文中幽默地回忆道:“(《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钟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留在上海,在老校长王季玉的力邀下,推脱不过任了一年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这也是她生平惟一一次做“行政干部”,其实一贯自谦“我不懂政治”的杨绛,正是毕业于东吴大学的政治系。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门,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藏好钱先生的手稿。解放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钱家与林徽因家的猫咪打架,钱钟书拿起木棍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劝止,她说林的猫是她们家“爱的焦点”,打猫得看主人面。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钟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幕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名声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许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

    “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形势越来越严峻,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

    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报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

    当时文学所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只有杨绛在被逼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始知她不是一个娇弱的女人。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钱钟书担任干校员,每天他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她“菜园相会”。在翻译家叶廷芳的印象里,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而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文革’对我最大的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其实十年文革,钱杨夫妇备受折磨,亲人离散: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而沉重的伤悲未把两人压垮,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评论著作《管锥篇》,而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诃德》。

    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

    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不过,书出来后,却只能在柜台底下卖,丁玲甚至说,《班主任》是小学级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学级;《干校六记》是大学级。

    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副刊》。19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另外,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2014年,103岁杨绛新书《洗澡之后》8月出版,这是杨绛先生在98岁后为其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包括《洗澡之后》在内,数篇未发表的杨绛先生作品收入在2014年8月出版的9卷本《杨绛全集》中,《全集》共270多万字。

    网友“我不叫杨小霖[江苏无锡]”表示:先生千古,高中时期先生的书著伴随了无数个夜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读着先生的文字入睡,而今工作后城市喧嚣以及手机网络让我早已失去了睡前读书的习惯,伴随我们这一代人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大师巨匠,还失去了阅读的优良品行,拿起书本,认真阅读感悟人生吧!

    “看着《杨绛文集》长大的一代人,向你致敬!”F桢惠--九小妹10[重庆]说。“湘南一夫”说。千年大美女,世纪大才女!向杨绛先生致敬,致哀!

    网友“KttiyRan[福建漳州]”的留言较长:又一颗文曲星逝世。我心表示很哀伤,老一代的学者一个又一个的去了。新一代的学者商业气息太浓厚覆盖了文学艺术气息,我担忧再发展几十年还有没有真正的学者来关注民生。庆幸的是文学大家都有留下作品,供后世拜读,从书中了解作者思想及那个时代面貌。杨先生一路走好,世人永远会记住您及您创造出的作品。我很喜欢您和您的先生钱先生,都是特别有智慧。我很喜欢《围城》也很喜欢您翻译《堂吉诃德》,记得您的《我们三》您经历世间沧桑,您先生离您而去视为您人生中最大悲痛;后您女儿离您而去又是一人生镇痛;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您一路走来历经人生镇痛,您仍然智慧,豁达提现在您的作品及现实生活中。您一路走好,如今《我们三》团聚了。

    大馄饨配墨鱼[北京]说,大师越来越少,先生一路走好。mrZhongwan[广东佛山]也说,一路走好,真正的文坛巨匠

}

提到酱酒,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李兴发大师。这位被称为中国“酱香之父”、“勾兑大王”、“酒痴”的酱酒大师,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极具个性魅力。

       1930年,李兴发生于仁怀县三百梯,原姓令狐。这里与黔北大多数村镇一样,“七山八梁一条沟,上十下十山里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平静而朴实。童年的李兴发也和山里其他娃娃一样成了一个放牛娃。

 所有的伟大都孕育在平凡里。就在这平实的日子里,李兴发十岁那年,一件在他生命的里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发生了。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三官庙王泽生的长工从茅台街上背酒回家,在三百梯垭口歇气找凉水喝。母亲把送二三里外挑回来的水让这位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长工喝个痛快。长工之恩图报,拉开堵酒用的猪尿包酒桶塞子,舀出半瓢酒劝母亲品尝。山里人尤其是山里的女人,对酒是陌生的。母亲摇摇头,一个劲地道谢,但不愿喝。

 父亲和哥哥都不在家,十岁的李兴发勇敢地搓了搓沾满泥土的小手,走上前接过了酒。将酒放在嘴边,呷了一口,咂咂嘴唇,还没品出这酒的味道,又呷了一口,这酒往鼻孔一冲,又辣乎乎往喉咙里直窜。肚子里顿时也有一股火辣辣的气息往上冲,是甜、是辣,是酸,是苦一是难以分辨。李兴发涨红着小脸,听长工说道,“这是王掌柜、王老板家煮的茅酒,贵着呐,谁也不能轻易尝到的啊。”李兴发望着长工消失在山梁那边,而他被这茅酒引发的热气仍未消散。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接触到酒,第一次听到茅酒这名字。

  战火纷飞的年代,平凡百姓的命运如风中纸屑。为避开政府“三丁抽两,两丁抽一”的征兵令,父亲只能留下哥哥和姐姐,把最小的李兴发过继给茅台镇上的姨夫家。李兴发也从此改为李姓取名兴发。

   这是1940年,也正是茅台镇成义烧坊、荣和烧坊兴盛发达的时期。此时的茅台镇是贵州四大口岸之一,是川盐、滇铜、黔铅进出贵州的必经之地。道光二十年,仁怀直隶同知陈熙晋诗云“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可见一斑。河运的兴起带动了茅台镇酒业的兴旺发展。据资料记载,1944年成义烧坊遭遇火灾前有窖坑18个,年产21000公斤的酒;1947年时恒兴烧坊年产酒量达32500公斤左右。茅台镇上一条由三合土夹杂石子的七八尺宽小街,沿着赤水河自东向西。右边依山而建的瓦房、茅草房错落有致,左边旁水而依的小码头、客栈杂在期间。整个茅台镇都听的见着船工拉纤的号子声,和炊烟一起飘荡在空气中的还有浓浓的酒香。

 李兴发的姨夫在茅台镇经营着小客栈,而客栈旁边恰就有一间酒坊。少年李兴发在这酒香浓郁的街巷中来回穿梭。每每看到镇上的背夫们从这里背起酒,或沿山路而去或到码头乘船而去,他总会想起当年在三百梯遇见的背酒长工,还有那一口初尝的茅酒。1944年,茅台镇成义烧坊起了一场令人生畏的火灾。酒房垮塌了,盛酒的坛子烧了,酒气、水气混在一起弥漫了整个茅台镇。少年李兴发和一些伙伴在废墟中蹒跚,踢开碎瓦片见到盛在坛子里的一星半点酒。他细心的捧起来,先伸出舌头舔舔,又用鼻尖嗅嗅,慢慢喝下一小口,在嘴里咂一咂……其实在解放前,李兴发还目睹了茅台镇发生的两次大火灾。烟消火灭之后,李兴发仍旧去翻瓦片,找到坛底剩的酒来品尝。12岁起,李兴发就进了“华家、王家、赖家”三家私人酿酒作坊做工。他曾对人说,三家酒坊的酒都尝过,风味各不同。

在李兴发后来的回忆中谈到,三百梯第一次尝的酒属轮子酒刚烤出来,发热、燥辣、烧喉咙、余香不足,属一般酒。而印象最深的要数成义或荣和出的“开庚酒”。这是一种人逢喜事,求生庚八字时送礼的酒,是上乘好酒。可即便是开庚酒,品质也很不稳定。一家与一家,一时与一时,一坛与一坛不尽相同。毕竟那时的茅台酱酒全凭酒师们的味感和经验,并无统一标准。而这一亘古未解的难题,恰恰为李兴发大师所解,成就了他的大师传奇。

岁的李兴发进入茅台酒厂,在出酒班当学徒,拜的师傅就是茅台镇大名鼎鼎的郑义兴酒师。在成义、荣和、恒兴都做过酒师的郑义兴发现李兴发的悟性极高且勤恳谦逊,于是更加悉心传授。这时的李兴发就像一只蜜蜂找到了一片向往已久的花海。他将年少时对神秘茅酒的渴求,毫无保留地迸发出来。李兴发终日沉醉其间,以超乎常人的速度学会了一道道复杂的酿酒工艺。三年后,他就成为国营茅台酒厂的副厂长。

酱酒酿制的传统工艺,除了常说的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三高三长、七八九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勾调环节。众所周知,酱酒特有的开瓶香和奥妙风味,是勾调出来的。当新酿酒分轮次入库贮存三年,而后用大酒坛里的酒勾兑小酒坛的酒,酒龄长的勾酒龄短的。这就是千百年来,一代一代酒师们传下来的方法,也是茅台酒工艺独特的精华所在。但这一决定成品酒最终口感和品质的关键环节,一直没有统一的勾调标准,全靠酒师们的直觉、经验或灵感。

 1958年,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时毛主席提出了“茅台酒产量突破1万吨”的希望。1963年,周总理则提出“要改进酒质不均”的要求和期待。然而作为技术厂长的李兴发深知,要保证酱酒的品质,决不能盲目增加参差不齐的原料,决不能减少传统工艺流程,决不能缩短必要的酿造和贮存时间。他凭着酒师的敏锐和匠人之专注、恭谦,集中精力需求酱酒勾调技艺的突破。

      李兴发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采集了200 多个酒样,足迹遍及茅台镇的每个角落,亲口品尝了4500 多个不断盘勾出的酒样。他尝尽了无数的酒味,分析了近万个数据。据《茅台酒厂志》记载,最多的一天,李兴发尝取了800 多坛酒,眼睛熬红了,茶饭不思,舌头除了对酒的味觉,其他感觉都没有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65 年年底,四川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名酒技术协作会上,李兴发的学生季克良宣读了李兴发的科研成果《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论文,引起了大会的强烈反响和各厂家代表的关注。李兴发创造性地归纳和总结了茅台酒的典型体,即如今已为人所知并津津乐道的酱香体、窖底体、醇甜体,奠定了科学勾兑的基石,成为酱酒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一白酒历史上里程碑式的突破,被称为“酿造史上破天荒的创举”,“在白酒史上开辟了新的领域”,使茅台酒有了勾兑标准和质量保证。此后,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风格独特,酒质完善的茅台酒被李兴发命名为酱香型酒。从那以后,全国掀起了“勾兑”的热潮,各个名白酒厂根据各自产品的香味、特点,运用李兴发的新技术,明确地分出了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兼香五大香型,推动了当代酒类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也正是因为这一发现,让李兴发成为继郑义兴之后,茅台酒历史上的又一位宗师。

      这位从“三百梯”开启酒中岁月的少年,对酱酒一生挚爱。他淡泊名利,专注而恭谦地投身在酒中世界。他在继承酱酒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提出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建议,为酱酒之升华写下永不磨灭的传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匠华工具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